时间:2024-01-19 15:1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德与法治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困难
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对于道德和法治观念的认识,这种意识的确立对于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此外,由于课外实践活动本身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外活动中增进学生之间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我国政治精神、法治的认识。
当下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于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的认识高度不够,多数学校并未把这个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计划中去,这也导致了当下学生对于法治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停滞在表面,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也并未把这种新的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由于学生面临的课程压力增加,教师们也都认为课程太多,基础的学科课时都不够安排,如果再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业上的进度。最后,实践活动的规划和地点的选取以及随之而来的学生安全问题,由于许多学校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地区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即便想进行相关的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如果出现问题,对于学生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于学校来讲,往往会受到学生家庭的问责,将过错归咎在学校。学校往往也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予以消极的态度。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国策的不断发展和落实,近年来对于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之中发展起来。学校对此也一改往日态度,极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并且对于相关活动模式进行了许多创新。而对于培养这种素养的关键,我们进行以下介绍。
首先,对法治素养的培养要有系统有理念地进行。何为道德与法治?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主要基于对我国政治意识的确立、理性精神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于公共活动的参与这四个环节。学生对国家热爱,首要做的是认同国内的政治,能够从主人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抱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类型的实践活动以另一种角度去观察整个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履行义务的法治意识,做好国家的“主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活动的开展形式,例如辩论会、舞台剧等,学校在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可以与当下社会的政治话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我国当下的政治体制;也可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在实践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思考这些巨大成就产生的原因,以及结合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各个决策的出台做出自己的思考。
2017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是由学经验丰富且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孙民老师、徐文达老师和张冬芝老师给我们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块:课程标准解读、教科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培训中,我在孙老师的讲解下对新课标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课标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德育回归了生活。它强调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产生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道德。在不一样的地区,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人群,对于道德就应该有不一样的标准。教学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易感知的生活实际去进行教育,不可一味地用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臆想和构建孩子的实际生活。课上学习尽量舒服化,并非要让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因为学习姿势越自在,听课效果越高效。
新教材内容的编写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张老师和徐老师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通过张老师、徐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三位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从贵阳市教育局获悉,该局自14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中考改革意见以来,受到了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意见主要聚焦在“全科开考”上,关注度超过了90%。17日,该局对“全科开考”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据悉,“全科开考”是指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规定的初中阶段13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该局表示,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基发〔2017〕214号)要求,贵阳此次改革学业水平考试分考试与考查两种方式,拟定的考试计分科目为10门,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共750分,其中除体育学科外,其他9科均为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为考查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日前,邯郸市教育局公布了《邯郸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要求,经过多方研究论证,在广泛听取各方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邯郸实际制定的。
1、《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是怎样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等文件精神,2017年4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邯郸市作为河北省中考改革试点市,并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全省其他地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提供依据;2017年5月我局委派专人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中考改革培训会”,全面领会国家实施中考改革的意图和教基二〔2016〕4号文件精神;2017年6月—9月,经过反复调研、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起草了《邯郸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7年10月—2018年3月,多层次、大范围就我市《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中考改革征求意见会和公示征求意见电话等方式,组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初中和高中学校、部分家长、老师、学生等,深入研究方案细则,提出合理化建议。我局根据反馈意见,九易其稿,不断完善;2018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冀教基〔2018〕24号),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目标,明确了我市作为河北省中考改革试点市的任务目标;2018年6月,《邯郸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送审稿)提请市政府审定,经市政府同意后,把文件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及时报送至省教育厅;2018年8月,根据省教育厅的反馈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8月下旬,我市完成征求意见后的定稿报河北省教育厅备案。
2、《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是坚持“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所设定的初中阶段全部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二是坚持一考两用,将现行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的“两考合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初中学生毕业成绩,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3、《实施方案》的主要核心内容是什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的部署和要求,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改革录取计分科目,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到校政策,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录取模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具体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门科目,以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道德与法治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二是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纳入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计分,并作为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据;三是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用等级呈现,学生学业水平结果呈现“分数+等级+评价”形式。
4、《实施方案》将会达到什么效果?
通过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引导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加大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解决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失衡的问题,引导学校、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各学科的学习,注重基本素质培养,扎实打好基础,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一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想方法,减少知识型、技能型试题比重,降低难度,增加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增加核心素养的测评比重,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以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毕业合格水平为准,易、中、难试题的比例控制在3:5:2;二是改变过去高中学校录取时,只看部分学科考试分数的方式,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从“软挂钩”变为“硬挂钩”,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纠正只看分数不看综合素质的“唯分数论”片面倾向,让学生扎实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发展储备足够的能量;三是改变过去学校组织学生备考时“中考考什么科目就备考什么,中考不考的科目就不管”的局面,达到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引导培养并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确保初中的教育质量。
5、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哪些科目?各科目考试的组织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是怎样的?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4个必考科目成绩和其他若干个科目成绩组成,即实行“4+X”高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形式。为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我市将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3(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科目,全部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分别满分120分,综合素质评价满分30分(其中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四个维度分四个等级,折合为16分,社会实践活动计14分,每参加一次活动记1分),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含民族团结教育)、历史、生物、地理各卷面满分100分,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时物理折合70分、化学折合50分、道德与法治折合50分、历史折合50分、地理折合30分、生物折合3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100分(其中现场测试30分、过程性考核70分),折合50分(其中现场测试30分、过程性考核折合20分);理化生实验满分30分,信息技术满分10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总分为760分。
6、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状况,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的实际情况,在细化和完善相关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关键词]初中思品;新教材;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97-0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新课改中已经 一再得到强化,一线教师都认可并执行到了实践中。新教材《道德与法制》是在今年秋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的,由《政治》到《思想品德》,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课逐渐走近学生自己的生活,从内容上很好地诠释了学生在教学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实施学生主体做好了教材铺垫。如今的《道德与法制》,将法制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与道德并列重位,纳入初中思想教育当中,这是对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落实贯彻,我想也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倾向有很大关系,跟上一次教材改革一样,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做出的教材改良,紧贴学生的现状,让教师在教学中易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那么教师怎样围绕新教材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呢?教法可以继承,但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一、了解特点,调整方法建和谐
学生刚上初中,带来的全是小学的学习习惯,好几所学校培养的,具有不同学习基础、习惯和能力的学生,齐聚在一个班级,教师所要做的,首先是了解与适应他们,对每一个表现出个性的学生,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注和切实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耐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时常笑着说话,以化解无名敌意,要表情柔和、语气舒缓、表达诙谐,还要特别注意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察言观色顺势而言。由于教师是一边了解一边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完全明白学生实际水平时,通常也就实现了与学生的和谐相处。
我每接一个新生班级,都会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与他们进行教学磨合,经过创造条件、了解水平、个性设计、实践微调等步骤,推动学生逐渐进步,同时也一边适度引导他们一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圈点预习、独立思考、抓要点记笔记、作业订正等。但在课堂学习上,即使同样是独立思考和记笔记,却因为学生的性格状态不一样,我会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建议,让他们尝试着改良,同时还会及时将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为榜样,而这些都不能仅依赖语言的传授,更要辅以示范、板书、PPT、手画等方式。教学时,尤其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绪:当他们状态好的时候,我就趁机稍微多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进行方法的总结;当他们睡意浓,或周围环境嘈杂、注意力不够集中r,我便跟他们围绕教学目标,聊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法治故事,做做生动的作业,新教材没有徒口大讲道理,而是把道理都化为一个个的事例、一张张的图片、一道道的选择、一幕幕场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他们眼前,比思品教材更形象,也更贴近学生,这让我可给他们做的事就更多。
二、开展活动,针对教学重提升
七年级新生的学习是以被动为主的,毕竟他们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太敢完全放开自己,并且初中阶段的学习,与小学是有较大区别的,他们一时还未摸清套路,以从教多年的经验,我发现更多的学生,是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会主动学习,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特别强,因此教师应当尽快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初中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才能使他们迅速进入状态,而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这个过程更适合以活动的方式进行。
例如上《学习伴成长》,我设计了“学习必须在学校完成吗”的辩题,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选择正、反方,展开激烈的辩论。而我也事前准备了不少材料,以防学生准备不足,在辩论时转变为惯常的吵架,或来去几句空架子话,果然学生在借助对我给出的材料做出选择后,有模有样地进行了一场不走样的辩论赛。上《网上交友新时空》,我用“我知道的故事”活动,让学生们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网络诈骗故事,由学生自己主讲,我作补充,学生再提问,由此引出明辨网络是非的秘诀,真是一场全生参与的好故事会。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形象思维尚牢牢占据着主要地位,他们对于理性的、抽象的东西接受起来感觉很难,我也尝试进行过什么题型怎么作的思路分析,但一讲就是半节课,学生勉强听得懂,隔两三天又忘了。每周仅有两节课的现实,迫使我暂时放下了这一企图。之后,我尝试采用新的教法。我用各种看图说话、出谋划策、小小演讲家等活动,将学生引入其中,并以我有疑问、大家点评等形式,结合教给方法、总结规律的步骤,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改良形式,合作互动讲质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也没少让学生使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其实口头上的语言交流效果并非有多好,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表现为一种热闹的形式,有时甚至是无效的。一般来说合作交流的问题产生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二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引导性问题。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两种问题,是时下课堂上展开合作学习的主要桥段,在最为流行的高中低三层次均分的分组形式中,无效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会跟不如自己的学生讨论什么呢?他们只有帮助别人的份,若说其他同学能说出给他启发的只言片语,那是相当偶然的,何况灵感的事情可遇不可求,课堂学习不可能将希望寄于此;后进生一向需要外界的强力干预,才能收心勉强听得进一点,在学生交流、教师巡堂这种相对自由的状态下,他们有了更多的分心理由;中等生夹在中间,也许会从优等生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在优等与后进生的双重影响下,在这么一个教师管理比较薄弱的状态下,中等生会更多地偏重哪一方就很难说了。对此,我觉得不是合作学习的倡议不好,而是我们教师所采用的形式有问题。
于是我上《让家更美好》时,进行探究的是“现代家庭面面观”资料阅读后的思考,在大屏幕展示了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中的七大特点中的一二两点后,弹出两个问题:一是从第一个特点能看出现代家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二是思考第二个特点会带来什么变化。首先,在学生交流前,先给足了时间让他们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当作一次作业,同桌交换评改,评改时对对方的解答进行简单交流;其次,让看到有值得欣赏的内容的学生,在全班作推介;第三,在10分钟之内,就近几个同学交换答案观看,如有疑问的、有补充推介的,都可以在10分钟之后发言;最后,要求没有写出任何回答的学生,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写在作业本上上交。
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道德与法治里的道德是向善的追求,法治是恶行的底线,因此七年级上册教材更多讲述的是道德层面的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思想、语言、行为等的道德内化与细节外显上,既能取得智商的提高,也能获得情商的发展。我认为,只有方式活泼,实质有效,教师教学才会真正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也才能实现教材改版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Abstract: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Law" is a required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iming at two problems in teaching at present, this paper gav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realizing train objective.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Law; mathematics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75-01
0引言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课程有助于中职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本文就《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1教师观念没改,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大多中职学校教材选取上都具有“先进性”、“适用性”,采用的都是最新适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材,但是,教师的观念并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教师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侧重于课堂满堂灌,根本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至又少甚至没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整节课下来教者口干舌燥,听者麻木不仁,收效甚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从而离《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本人认为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由德国最先确立,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1.1 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行动来理解专业知识。这就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沟通能力。在应用行动导向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1.2 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动导向的教学面向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式学习,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新型的互动协调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1.3 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既有对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定量分析,也有对学生所获得的能务的定性分析、所有的评价结果是开放性的、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中,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自身的学习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评价的“旁观者”成为评价的“主持人”评价标准的制定基础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拷贝,评价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改进自身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倍受学校重视,因此多种多样,这样即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属于公共课,造成中职学校不重视本学科的考核方式,一些老师认为成绩不必要求太严格,考试时出些题目就可以了,从而也就造成中职学生对此学科不重视。
本人认为如把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考核方式当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要客观、真实的考查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需要建立一种多样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和思考题,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讨论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和作业评定评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期末考试采取阅卷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为主,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适应中高端技能型就业市场的高素质人才,本人认为“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考核当中,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公共科目竞赛,不仅是对各类基础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检测,同时也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基本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赛代考”的考试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更是学生自信和成功的推动力量。从而彻底告别“纸上谈兵”的老一套。
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