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文环境治理

人文环境治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8 14:54: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环境治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文环境治理

篇(1)

对进一步加强全县软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这充分说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表明县委、县政府致力创优环境、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也是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最直接的行动和体现。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创优环境、提高效能,以发展环境的大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刚才,同志宣读了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廷师同志就切实加强软环境治理工作作了很好的讲话,有三个部门负责同志结合自身职能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

一、思想上要高度统一。

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前景和后劲。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脆弱,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发展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不仅是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而且也是20万人民的共同责任。

推进转型跨越,一优化发展环境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省委袁纯清书记在省党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强调。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袁书记讲到制胜砝码”这四个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点破了环境的重要性和方向性。要把省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是全局工作的关键,深化工作思路、落实决策部署的突破口。当前谋划部署这项工作,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全县人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加快跨越发展上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努力营造人人为发展出力、人人为添彩的浓厚氛围,形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

形象就是吸引力。好的环境可以促进扩大投资、吸引人才、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二优化发展环境是推动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就是生产力。助推跨越发展。自身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想要加快发展,除了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投资、启动民间投资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吸引外资,加快项目建设。可以说,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优化发展环境的作用比任何地方都显得更重要。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吸引力的思想,把抓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三优化发展环境是营造文明进取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地处边塞。干部群众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勤劳纯朴的民风,这是加快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和贫困,使得文化和社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某些领域、少数群众中存在观念落后、眼界不宽、自信不足等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不仅可以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具体问题,而且有助于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开放水平,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和人文环境,真正形成一种亲商、安商、便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工作上要全面加强。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对于发展环境来讲。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培训活动,引导干部转变观念,加深对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不断加强;推行目标绩效考核工作,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包联项目、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县发展环境现状与落实好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个别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作风漂浮,执政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诚信意识,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不够规范,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虽然仅体现在部分领域,仅存在于个别部门或个人身上,但却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我县的发展环境和对外形象。要切实解决好上述存在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治理,下大力气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篇(2)

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灾后农村基础设施和住房重建的重要途径,是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村社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省建设厅将我县柳树镇竹林村、金华镇上方村、瞿河乡金龟寺村、明星镇五通桥村、金鹤乡才子村列入省级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切实抓好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建村镇发〔**〕203号)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要求,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规划建设为动力,以治理村容村貌和开展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为载体,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

二、组织机构

成立射洪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纪检组长

**县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县城乡规划局局长

成员: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卫生局、县林业局、县旅游局、县畜牧食品局、县农能局、县爱卫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规划和建设局,由县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李伟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原则

结合灾后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农房修缮加固,确保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顺利开展。本着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环境治理与创造灾后农村住房重建条件,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保护林盘资源,培育农村支撑产业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引导,节约土地,扎实有序地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治理,试点村要达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特色突出、生活舒适,充满活力的村庄。

五、治理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当地实际,修建符合要求的村内主干道和户通道路,完善供排水、能源、通信、电力等基础,修建村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治安联防室、便民商店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配套路灯、绿化、健身等附属设施;广电、通讯、电力安装规范,进村入户。

(二)治理农房院落。在开展“两池六改”和“六清四化”工作的基础上,拆除乱搭乱建房屋和残垣断壁,统一围墙、建筑风格,清洁墙壁,整理屋瓦,清理院外林盘,填埋粪坑灰池;柴草农具杂物分类整齐堆放,做到院外风格一致,院内整齐干净,室内清洁卫生。农房重建的设计风格要与川西民居风格一致,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

(三)整治村容村貌。以治理“脏”、“乱”为重点,推行柴草农具入户进屋措施,治理乱堆乱放现象;改变家禽满村放养习惯,改为院内圈养,解决村户院落粪便满地问题;修建垃圾池、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清运制度,改变房前屋后堆放垃圾的不良陋习;疏浚沟渠河道,清淘堰塘垃圾淤泥,建设生产、生活污水沉淀过滤和净化设施,实现水流干净清亮,村容整洁清爽。

(四)民居建设。对试点村内的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面、三合或L型布局为特征的传统农家院落采取维护、修缮措施,对风貌不协调的农居要按照当地民居风格进行调整,要做到与当地的古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相一致,与历史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的农耕文化气息。

六、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4月25日至**年5月25日

在已确定农村环境治理试点村的基础上,做好试点村的调查摸底工作,明确治理目标和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同时进行宣传动员,全面部署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二)实施阶段:**年5月26日至**年11月30日

按照治理目标、内容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各试点村的治理工作计划,缓急有序地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在**年11底顺利完成。

(三)验收考核阶段:**年12月1日至**年12月15日

县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的形式对5个乡镇试点村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考核。

七、工作措施

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任务重、综合性强,各试点村乡镇要紧紧围绕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修缮加固实际,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相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在充分尊重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使治理试点村的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整合力量,组织专家分析并解决治理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各试点村乡镇为试点村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治理试点工作的落实,每月底前将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书面报送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四结合”。

1.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修缮加固相结合。以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加快试点村道路、沟渠、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鼓励受灾群众在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上重建和维修,避免异址建设,占用耕地。

2.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相结合。对试点村内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要配套完善道路、沟渠、垃圾池、沼气池、通信等基础设施,满足社区功能要求,提高其环境承载能力和居住凝聚力。

3.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林盘资源保护相结合。对试点村内已纳入规划保护的林盘,一是要加强聚居型林盘道路、供水、排污、电力、能源、通信和卫生等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改善、提升林盘内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二是要保护生态型林盘的树木和植被,禁止砍伐、移栽和买卖林盘内竹林、树木,挂牌保护古树名木,维护林木树种的多样性,治理林盘周边的河流、沟渠,保护林盘整体的“田园风光”景观和生态系统。

4.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各试点村要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立足自身地域条件、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等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地处城镇、风景名胜区周边及河流沿岸等生态环境较好、林盘规模较大、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村庄,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农耕文化资源,通过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环境、卫生、房屋的治理,增强接待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体验农耕文化气息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对其余村庄要积极探索,整合现有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宜小型化生产的庭院经济、苗圃园艺、反季节蔬菜、水产牲畜养殖、中药材等特色生态农业,并加以科学规划和引导,不断凝聚产业力量,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使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把握治理重点,突出治理效果。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综合性强,各试点村乡镇要从灾后农房重建、修缮加固实际出发,把握轻重缓急,明确治理重点,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从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密切的路桥沟渠、拉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突出治理成效,解决与农民利益密切联系的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缺乏问题,使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为争取农民积极参与治理打下基础,提供动力。

三)协调部门分工。相关部门从自身职责出发,在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序推进治理各项工作。

县规划和建设局牵头抓好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试点工作,协调试点村乡镇与部门之间相关事宜,为试点村镇房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试点村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的指导协调工作;

县城乡规划局负责村庄人居环境规划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村庄道路修建、路标设置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河沟堰塘等水利设施和农民饮用水水源规划建设工作;

县农能局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使用的指导工作;

县畜牧食品局负责畜禽、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导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本级财政经费落实和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污染源治理和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指导监督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绿化树种选择栽培的指导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对试点村卫生院提供业务指导。

县旅游局负责试点村内乡村旅游、农家休闲开发规划指导和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县爱卫办负责改水、改厕、改圈、改厨的卫生达标和灭“四害”的指导工作;

县农办负责对试点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业务指导。

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将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篇(3)

目前,*正处于干部成长的孕育阶段、经济发展的突破阶段、人文环境的转化阶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把握*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发展。

第一,干部成长的孕育阶段需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倍加呵护。*没有资源优势,但*人具有大气包容、思维活跃、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全县各级干部、广大群众,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没有优势积极培育优势,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可以肯定地讲,人才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人才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干部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为干部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坚持从制度机制上促成干部正向有序流动,一大批干部人才健康茁壮成长。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局面,相互包容,相互提携,相互抬爱,为干部和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绝不允许在不当的场合散布不当的言论影响*干部形象,绝不允许采取任何不当方式为人才正向流动设置障碍。

第二,经济发展的突破阶段需要我们以决战的态势全力冲刺。近年来,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区位环境明显改善,产业培育突破进展,项目争取连创新高,县域经济发展正步入一个良性健康的轨道。我们必须在准确研判形势中把握利好因素,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持续夯实发展基础;统筹推进“三化”联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入推进以四难为重点的扶贫攻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全县各级干部、各位人大代表都要从这一历史阶段要求出发,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自找强手竞争,自加压力奋进,围绕“把*打造成全省绿色经济示范区、川东北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争当*经济发展排头兵”,紧盯目标,勤勉尽责,凝心聚力,强力攻坚。

第三,人文环境的转化阶段需要我们以务实的作风持续加力。一座能让人爱恋的城市,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一个能让广大投资者安心投资的地方,一定有自己良好的人文。近年来,我们着力培育提升*人文环境,打造“平安、诚信、生态、和谐”的*地域形象,我们欣喜地看到,人们的言论和行为逐步规范,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明显增强,*的外在形象正在提升,外部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必须在这方面持续加力,传承历史文化,光大文化,彰显创业文化,整合这些文化元素,建立公共认知规范,培育公共理性精神,营造公共治理氛围,让每一个*人用思想的火花驱除灵魂深处的邪恶,用人性的天赋倾听良知本能的呼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社会现代文明。

二、真心热爱*

*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之感动,为之自豪,为之不舍不弃,为之奋斗不息。作为人大代表,我们因*这块土地而生,因*人民而生,我们更要真心热爱*。

一要实实在在为*人民当好家。全县106万人民,推选了285名人大代表,我们受106万*人民委托,为106万*人民当家,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力,承载着全县人民的信任和期望。我们的每一次审议决议,每一次视察调研,每一次人事任免,都代表人民行权,都体现人民意愿,我们一定要围绕项目推进、产业培育、民生工程实施等重大事项,依法形成决议决定,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监督,促进决策更加理性科学,执行更加坚定有力。

二要实实在在对*人民尽好责。人大代表是一种法律职务,是一种服务公职。选民有什么好的建议,有什么新的期待,我们要及时反馈;群众有什么不满情绪,辖区有哪些不稳定因素,我们要主动化解;上级有什么新的要求,有什么新的主张,我们要积极向选民宣传。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对选民不负责任,就是对民主法制的亵渎。作为人大代表,我们要做到知无不言,不当“哑巴”代表;坚持集体行权,不当“个人”代表;对问题有独到见解,不当“观风”代表。多为选民代言,多为发展立言,多为富民谏言。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政治热情充分发挥出来,把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充分凝聚起来,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对*未来负责。

三要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好事。各位代表来自于基层,根植于群众,群众支持我们,群众信任我们,群众也依靠我们。我们要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好事,多做宣传政策、发动群众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尊重民愿、维护民权的工作,在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引导群众把握政策上花力气,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上抓落实。

三、加快建设*

扩权强县的淘汰机制、扶贫开发的验收压力、各地竞相发展的比拼态势、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迫切期盼,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必须顽强拼搏、决战攻坚,为加快*发展、建设美好*不懈努力!

一要人人争当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在县党员代表会议上,我们要求各级干部要在扩大开放上解放思想,在高起点规划上解放思想,在整合资源上解放思想,在突破陈规陋习上解放思想,在把握政策上解放思想。各位代表要当好思想解放的先行者,自觉走出“山沟沟”思维方式,把思想解放落脚到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谋划*发展上,落脚到大抓项目和产业壮大*经济实力上,落脚到舍得让近利加大招商引资推动*发展上,落脚到充分利用政策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上,落脚到打破各种壁垒形成发展合力上,落脚到支持创业、宽容失误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上,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的大发展。

二要人人争当推动发展的排头兵。市委要求*争当*经济发展排头兵,这就要求每一位*人,特别是每一位人大代表务实作为,创新领先,争当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排头兵。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争取、民营企业培育、城乡环境治理、人文精神提升,无不需要我们跳高摸杆,主动作为,无不需要我们主动想事,踏实做事,无不需要我们各位代表自己带头干,带领群众干,带动大家干,在干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在干中展示人民代表的形象。

篇(4)

【摘要】低碳旅游业发展在当前有着迫切的意义与要求,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低碳旅游实质分析,针对当前低碳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内涵 问题与意义 措施途径

一、低碳经济旅游实质内涵

2016年9月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这意味着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又进入新的阶段,气候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关注与解决。低碳经济这一观念提出是人类解决气候问题的一次重要突破,这将会造就新阶段治理格局与理念的革新,作为一种发展形态,也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依存的平衡点,探寻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过渡,旅游服务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大有成为新时期服务业主导支柱性产业之势,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旅游业也是顺应时势的举措。

旅游业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收益与利益之时,同样也是影响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联合国现有的气候变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应对新时期气候变化的新型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低碳旅游已经提上到战略角度上进行探讨,具有了更深层次、更长远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旅游包括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发展一种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规划能源、资源利用模式、消费引导机制以及划定生态文明政策底线。过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处理设备,通过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过程中新型能源处理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环境景观,促成人与自然友好型旅游产业结构。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评估,确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体落实,及时处理改正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处理资源效益与环境保护,切实转变低碳旅游理念,绿水青山同样可以成为经济中的金山银山。

二、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意义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模式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并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开发以来,主抓经济建设,经济水平的的确确带来了大幅度的跃升,而在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不注重环保理念,缺少合理规划与总体把握下,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旅游产业形势同样严峻,自然景区过渡开发,人为商业化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未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运用策略、低碳经营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环境同样差异并存。在旅游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各地盲目借鉴优势先行标榜,未做充分的理论研究,不顾特色差异,旅游特色景观一体化趋势明显存在。在这种低层次理论依据依托下发展,旅游产业正在逐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

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旅游业以其独到的自然优势,更能够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保证,针对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治理形势也愈发严峻,党和国家同样对低碳旅游产业颇为重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来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经济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划定旅游生态红线,加大处理力度,落实政策法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旅游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者与倡导者,必须严格并科学的制定低碳环保的政策与制度,划定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生态红线,高度重视低碳旅游政策法规的决策意义,依据当时当地生态环境的区域承载能力,考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与评定,并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必要的条件下制定生态文明法律规章,加强宏观管理能力,惩治违规现象,并积极引导企业、政府协调运转,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率效益,保证低碳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调整旅游经济发展的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旅游合理转型,为低碳经济带来不竭动力,确保生态问题不加剧,环境治理有保障,判定处罚有依据。

(二)构建合理有序的旅游产业分布层次

针对粗犷的发展模式中盲目开发利用资源、丧失其魅力与吸引力等问题,新时期旅游产业有必要再一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自然资源、环境优势、人文景观、历史风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保护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将传统文化、地域风情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从战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业进程,培育新型旅游产业,尤其是要构建科学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实现各方面、全方位的经营模式,注意旅游的层次结构,确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务旅游业有序前行,使沿海、内陆、山川特色充分展现,加强国内外景观区域联系,将新时期低碳旅游产业转变为一体化但却各有特色的新型产业。以新型低碳旅游业为中心,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单个的旅游运营转变成为经济联动型产业体系,使其他济产业同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三)宣传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水平

低碳理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引领,在新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会应当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导全民低碳绿色旅游消费。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讲解当前绿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环保意识,努力使社会养成低碳旅游消费的新风气,这是从无形中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民生态文明的素质水平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具体个人行动当中,政府社会给予的外在引导力或者约束力都会逊色于个人内在的控制力,所以说在低碳旅游业实施当中,个人才是推动理念行动转变的中坚力量,务必要拥有自省力与自控力,全民活动,凝结个人的行动意识,养成低碳旅游的正确价值观。

四、总结

低碳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必要迫切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机制的实现需要时间、经验、条件等多方面的积累,并且新模式机制并非从一而终,要依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旅游产业与低碳经济结合,培育新型旅游事业,完成低碳蓝图。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2]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篇(5)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我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乡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为努力方向,集中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和“七进”活动,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市级卫生城市成果,使万安镇的市容村貌持续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度我镇将创建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倾力打造城乡环境优美工程。为确保创建工作成效特制定《罗江县万安镇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村庄示范点基本情况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罗江县城东面,地处御营镇范家大园(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国道,罗桂路,还有正在修建的青轨铁路东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辖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615户、1548人、劳动力1048人、耕地面积455.5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2、芒江村:位于罗江县城北面,地处中心汽车站,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四川警安职业学院,芒江村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环山周围之间,耕地面积605亩、农村户数为434户、1293人、农村劳动力849人。该村以发展脆罐梨和蔬菜种植带动该村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是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庄环境优美,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3、长虹村:位于罗江县城西南面,地处108国道、蟠龙镇的宝峰山(罗江县贵妃枣基地),白马关景区的倒湾古镇,近邻罗江县城南新区,是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589户、人口1624人、农村劳动力1134人、耕地面积1208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4、柏云村:位于罗江县城东北面,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紧邻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56户、人口1945人、农村劳动力1249人、耕地面积2009.6亩。近年来,柏云村通过创模、创卫,结合灾后重建,村庄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级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该村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确定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为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划,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精品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我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实现全镇所有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巩固“双创”及2010年万安镇芒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安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为依托,强力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万安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协调指导各村的整洁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各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户用沼气池建设,进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实现农产品质量无公害化,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田园清洁、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和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改善。

四、工作重点

(一)规划水平提高

提高村庄的规划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绝在新建公路两侧夹道修房,村落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错落有致。

(二)风貌特色突出

着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要求,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新建居民随形就势、高低错落、风貌独特。

(三)配套设施完善

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完善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

(四)村容整洁卫生

保洁制度健全,村内有公共厕所,提高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

(五)文明乡风形成

多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在农村居民中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1、清洁化标准

(1)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公厕内外保持整洁。

(3)村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5处。

(5)庭院绿地内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废旧物资;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附属设施(坐凳、灯具等)应基本保持清洁,每处设施不得出现2处以上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标准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2)每个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不少于15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公共厕所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5%以上。

(3)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4)保洁人员数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优美化标准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风、民俗,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村庄和村落民族风貌规划设计。

(2)村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点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公共厕所建筑即附属设施基本无破损。

(4)村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5)庭院植物配置经济实用;植物生长良好,无死树枯枝、空秃现象,无大型和缠绕性、攀缘性杂草;附属设施采用当地砖、石、木等材料制作,以农村特色为主,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标准

(1)以万安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劳轮流保洁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2)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3)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指导,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4)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打造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和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务必抓出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将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个人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严格督察问责,注重工作实效。

(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成员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2)乡村环境日益优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库污染。同时,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教育和引导农户美化庭院环境。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最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要高度重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万安镇各部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对各村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落实整改。

(二)加大经费保障

万安镇政府要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同时创新投入模式,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制度体系

1、万安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

2、考核坚持半月一检查,一查一评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证实效。

篇(6)

关键词:生态立市;循环经济;苏州;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75-02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其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就。

一、苏州实施的“生态立市”政策,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和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一)“天人合一”:东方水城千年发展的传统理念

东方传统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和基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1]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宇宙中的一分子,要无为而治,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求,不能一味地追求自我的欲望的满足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儒家则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人对自然应当友善、顺从,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珍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儒家非常重视山林即自然的价值,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告子上》)[2] 也明确指出保护自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3] 。儒家的这些主张客观上要求顺应自然界运行规律,使生物得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在东方传统和谐文化影响下,苏州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了江南水乡的人文底蕴、历史风貌以及千年古城的城市形态和生态特征。二千五百年的古老苏州以“鱼米之乡”、“枕河人家”、“丝绸之府”、“园林之城”展示了东方水城的美韵,其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和吴门画派,具有浓郁特色的昆曲和苏州评弹,南北物流畅通的京杭大运河,呈现的是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优美画卷。

(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苏州生态立市的现论参照

进入新世纪,苏州作出了20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决策,提出“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在‘第二个率先’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的“三区三城”建设目标[1]。但苏州却面临着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不和谐的多重困境。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最为突出。苏州人多地少,8 488平方公里土地近半是水面,人口压力非常巨大,据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研究处人员介绍:目前苏州地区的总人口约1 200多万,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接近1∶1。苏州人口密度已达到1 245人/km2(按照陆地面积计算),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0倍。这样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已超过了欧美都市圈中的里昂、伯明翰、波士顿等大城市[2]。其次是水质性缺水的水污染的状况。太湖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0.38%,却承担着全国10%的工农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出现了一些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再次是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苏州地区有扬子化工园区、沙钢钢铁基地,还有大量的电子厂、造纸厂等,这些重化工业的污染都非常严重。苏州产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能耗是服务业的3倍,化工业万元产值COD排放强度是全市其他工业排放量的3倍[1]。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近似生态文明的科学论断,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演变的产物,人与外部世界的生存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表面有限的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是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

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论,在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苏州的生态立市将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作为转变发展观念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中心论”:苏州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构成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联系而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系统性有机整体。我们坚持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为内容的生态中心论的指导,形成生态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循环经济生产观、绿色消费观。(1)生态文明文化价值观认为人类的生态实践不能仅仅以自身的利益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其需要不断协调人口再生产和物质环境再生产之间的矛盾,平衡环境容量的占有和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的关系,使单纯片面的“人类中心”和“极端生态中心”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生态中心”的生态文明模式转变。生态文明的文化价值观使人类主体地位建立在人与自然利益共同体基础上,转变原有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等观念,使以人为本的人际尺度和生态尺度达到统一。苏州以“生态立市”思想为指导,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努力“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制度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制度设计的全过程考察,构建有助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使生态问题的治理法治化、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常态化、政府环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化。”[1] 苏州是最早提出创建“全国生态市”的城市,1999年张家港在原国家环保局指导下率先提出进行生态市创建活动,探索了文明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发展机制,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市的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的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的标准培育农民”,张家港第一批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殊荣。在“张家港精神”推动下,全国首批11个县以上生态园林城市中,苏州独占4个。(2)生态文明生产观认为社会生产应该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科学技术、环境协调技术,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以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污染物最少排放,对人和环境最低危害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苏州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现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31家,环境友好型企业有国家级6家,省级11家,市级100家,建立了张家港扬子冶炼工业园等4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二、苏州生态立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经验

(一)以生态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加强监管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五”以来,苏州制定了《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苏州市饮用水源突发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等法规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确立了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和智能电网等跨越发展工程,培育了40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生产设备制造等五大板块。[2] 始终把环境安全监管作为环保工作的第一要务,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形成环境诸指标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污染控制和环境决策指挥一体化。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化,利用专家、环保部门、群众的意见来推进投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试产审核、竣工验收“三个关口”。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劝阻、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规定或选址不当的拟建项目1 640个,总投资额超过340亿元。

(二)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一体化来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市

苏州政府依托古典园林、民居建筑和文化古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古城区和周边新城的建设,编制和调整城市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旅游市规划。古城区着力控制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规模,将学校、医院、工厂等不断地外迁,对七里山塘、平江路、桃花坞、古城墙等进行改造和维修加固,注重历史文化传承,重点发展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使古城区在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中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着力发展东西两翼,形成70平方公里的工业住宅聚集的工业园区和以工业、居住和生态旅游为主的高新区,加快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主干道体系,减少古城区交通拥堵节点,在建成内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中环快速路,保持各功能区合理配置。

苏州利用山水景观资源富饶的有利条件,大做水面湿地文章,围绕境内大小323个湖泊,2万多条河道,已建成常熟尚湖等3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等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等5 个省级湿地公园,正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

(三)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综合防治水和大气污染,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两大主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大气、水、噪声、固体污染物等防治责任制和奖罚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首先是节能减排。多年来苏州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相结合,着力推进减排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净削减COD2.77万吨,SO2 9.43万吨,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其次是水环境治理,以“碧水”工程为目标,苏州出台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水源地集中整治,修编实施太湖蓝藻防治应对预案,实现几大自来水管线全市联网,确保供水安全。最后是大气环境治理,启动“蓝天”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淘汰燃煤设施756台,拆除城区烟囟45根,清洁能源使用率近93%,禁燃区面积扩展到650平方公里。整治冒黑烟公交车,对高污染排放汽车实行限行、淘汰、转出、报废3万多辆。2010年苏州市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达到了29天,比2009年多9天。

苏州市把握住了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契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方世南.生态现代化:苏州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J].东吴学术,2011,(1):112.

篇(7)

[论文摘要]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的发展成也在环境,败也在环境。、加强和深化软环境建设工作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聚集全社会力量,真正把政府职能工作做好、做到家,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尚,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才能构建开放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大量事实证明,哪里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会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就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哪里环境不好,不仅外地投资者望而却步、难以光顾,就是本地经商者也会纷纷“出逃”,各种资源也会大量流失,必然导致发展停滞。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在客观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下诸多弊端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在适应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在一些领域或地方,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发展,除它本身先天所具备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外,软环境建设的先进或滞后,直接决定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探究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就显得格外的迫在眉睫,加快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政策和办法,营造良好的地方经济软环境,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软环境的范畴

从概念上说,环境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主要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社会条件主要属于软环境的范畴。软环境就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是一切有利于调动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因素。

二、当前经济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治乱减负的指示精神,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全国经济发展软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对取得的成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经济软环境治理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明显,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是工作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办法,出台的政策措施也得不到落实,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得不到惩处,一些部门和单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重复检查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损害了投资商利益。

三是有的单位部门利益至上。想问题、办事情,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整体利益少,有的为了部门利益不惜牺牲整体利益。

四是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特权思想严重。态度生冷横硬,工作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五是不诚实、不守信。有的地方、部门和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信用度很低,招商时好话说尽,项目到手后不兑现承诺,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和现象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软环境建设的概念

从软环境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软环境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既深遂,又复杂。那么,相对于经济发展软环境来说,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因此,经济发展中的软环境建设就是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职能,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因素,整合地方资源和人力,全方位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如何抓好经济软环境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地方经济软环境,必须加强和提高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抓好软环境建设,是践行“和谐社会建设”重要思想的体现。

和谐社会如何建设?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抓好软环境建设,就是要营造开明优惠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把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引进来,把我们自己的企业和人才留住。因此,抓好软环境建设的目的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抓好软环境建设,是提升地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经济的竞争不仅是企业的竞争,也是政府间的竞争,是政府作风和工作效率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软环境的竞争。软环境的好坏,是检验地方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软环境好,就能把人才招来,就能把项目留住,反之,软环境不好,办事效率就不高,吃拿卡要成风,就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抓好软环境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一些公职人员手中拥有审批权、执收执罚权,而且这些权力在原有的体制下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权钱交易和的行为,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抓好软环境建设,正是营造一种廉洁、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规范执法行为,让腐败行为,不公平的行为或的行为失去滋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软环境建设,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治本措施。

3.抓好软环境建设是推动和促进硬环境建设的需要。

强调软环境的重要,并不是说硬环境不重要。软硬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把硬环境比作骨架,软环境就好比灵魂。离开骨架,灵魂就没有着落,没有灵魂,骨架也会失去生命。只有二者俱佳,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正确理解软环境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1.闭关锁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过去盛传外商进入中国国门,不仅怕高关税,更怕数不清的公章和扯皮;企业立项审批历时数月甚至数年;修改报批文件资料多达数百万字;经办人员被踢皮球式地来回折腾等等。像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悲剧不能再在今天上演。

2.文明开放、服务周到的软环境就象“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投资环境,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工作效率”的宗旨,把投资商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准则,尊重投资者的意愿,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改进服务的方法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零缺陷”服务。

(三)搞好经济软环境建设的对策

1.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招商引资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谁在治理环境上用力多,谁就会成为成功者。因此,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估价我们的发展环境状况,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和不抓经济环境治理就是失职、抓不好经济环境治理就是不称职的观念,从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把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痛下决心,万众一心,加大措施力度,努力营造最佳的经济发展环境,为资本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为投资者兴业提供良好平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本地热土上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任务非常艰巨。目前,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的积累已久,有的是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工作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鲜明的态度和积极的解决措施。要按照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的“四优”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1)要进一步强化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快发展是地方政府的大局和共同的任务。各级各部门都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经济建设服务。认真改进自身的工作,研究支持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当部门利益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做到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以大局为重,使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只要有利于经济建设,该放权的放权,该变通的变通,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帮企业之所需,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2)要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制止“三乱”行为。治理经济发展环境,要把整治“三乱”行为作为重点,动真的、干实的,确保尽快见到成效。各级各部门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投诉快速反应机制,集中受理各种投诉案件,监督各级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管住自己,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永远不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若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

(3)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按制度办事,可以做到难点不难,热点不热。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做到通过建立一项制度,规范一方行为,狠刹一股歪风。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部门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宽松的问题。

3.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整体合力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实行领导挂帅,分工负责,集中治理。各级督查机构要发挥职能作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跟上督查,督促各级各部门改进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治理。

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综合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努力为经济发展搞好服务。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浓厚舆论氛围,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经济环境治理的良好局面。

总之,软环境建设工作形形,涉及方方面面,加强和深化软环境建设工作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聚集全社会力量,真正把政府职能工作做好、做到家,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尚,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才能构建开放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只有我们的大环境好了,才能共同迎来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软环境建设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胡广鹏,《兰州学刊》2005(5)

[2]《重拳整治窗口单位,优化发展软环境》陈仲文,《四川党的建设》2005(7)

[3]《创建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软环境》陈兴发《现代企业》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