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8 14:54: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智能建造的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智能建造的看法

篇(1)

【关键字】以人为本;建筑;应用

人本主义是本世纪比较流行的词汇,在各个领域中都进行了一定的运用。在城市的不断建造中,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时,人本主义的思想就运用到了建筑中,在建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重要性,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充分感到人存在的意义重要性,本文的论述将在建筑中进行充分的运用与合理的建造。

一、以人为本观点在当今及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如何运用

1、走客关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 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2、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未来建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落实到实际主要表现在,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在资源的利用中,进行重复的循环利用,是节约能源的最好表现。在生态住房的兴建中,将大量采用自然的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在住宅中,多采用绿色植物进行栽植,这样可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使人们更亲近自然,远离城市的宣泄。在通过绿化,可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 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

5、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6、智能型建筑。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未来的城市建造与生态相结合,注重人本的理念,使城市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在传统的城市建造中,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生态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下,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未来城市的建造中,将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环境的保护建设,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到既建造城市,又保护环境,对城市生产所造成的城市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对回收在利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可以节省我国许多的自然资源。创造健康的城市,人人有责,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今,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为创造新型的城市共同奋斗。

二、以人为本的现代建筑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建筑的造型是通过一定标准进行设计的,在现代的建筑中有很多以人为本而进行的建筑,下文将进行对建筑物的简要说明。

1、图书馆设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全球性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使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方式、方法以及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等都有了诸多新的要求,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也大大扩充。人本思想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同样成为“为人利用、因人而存在”的图书馆建筑的灵魂。人本思想在图书馆设计中的实例如苏州大学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关键措施是采用“模数式”设计。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的图书馆建筑的“模数式”设计被认为是图书馆建筑灵活性的象征。“模数式”设计是所谓“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布网”的三统一设计模式。统一层高,即藏书区、阅览区、工作区三者处在同一层高;统一荷载即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览室与书库不同荷载的区分;统一布网,即书库、阅览室、工作区都采用框架结构。

2、住宅设计:住宅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引发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和矛盾。现代的住宅小区在概念设计的初期就崇尚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并重的理想家园。例如珠海淇澳生态住宅设计,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四种关系的生态住宅,即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口较密集的中国城市,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城区的边缘或城市中大型公共绿地的边缘,人在生活和工作较便捷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大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土地资源和能源有限的现状中,适度的建筑密度是有效地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的最佳途径,建筑要尽量减少对地貌及地基的改变,同时,又能保证现实开发中整体效益包括成本控制和市场回报等因素)的发挥。人与建筑的关系:无论是建筑提供给人舒适的生活空间,还是人对建筑的建造、管理和维护,都能尽量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自然的环境因素,简单而直接地进行互动。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后的建筑中,将不再是单调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了,而是冲门生态型的绿色,一人为本的建筑,充分体现一人为核心的价值,在建筑中,尊重人的生活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将建筑物更柔和化,使未来的城市逐步走向园林化的城市,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不仅仅在满足人类精神的需求,更注重了城市的环境,使人们生活在充满自由,绿色的现代化城市。新一代的城市建造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大家共同贯彻,创造新型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篇(2)

人类的审美观点因为所处环境及所处时期不同会有不同的变化。在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相对匮乏,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对于观演建筑的要求也就相应比较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对于多功能型的观演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希望有更多具有欣赏价值的建筑空间出现。在对观演建筑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阻碍观演建筑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专业性之间存在矛盾

不同的群体欣赏观演建筑的角度不同,对于其理解也不一样。专业建筑人士心中的观演建筑是传递一种艺术的美感与心灵的享受,但是现代人对于观演价值的看法就是自身身份地位的象征,仅仅只是代表了个人的情趣象征,很难深入到建筑本身。这就是专业人士的专业性与非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观演建筑的发展。

1.2营利性较差

我国的绝大多数观演建筑都是有政府或者是大型企业投资建成,这种类型的建筑营利性并不明显,就拿剧院来说,其营利之处仅仅只是依靠较低的门票及其部分场地的租赁,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取利润,因此很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考虑是否有必要建造此类型的建筑。并且因为其营利性较差,其资金损耗也较多。

2观演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的内容

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逐步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内涵的建筑,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观演建筑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从创新的角度来推动观演建筑的发展,从而让建筑本身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2.1融入目的性设计原则尽管现代的建筑种类繁多,但是我们要在众多建筑中找寻具有独特目的性的却不容易,观演建筑就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的目的性。观演建筑的设计首先就是要重视“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现对于文化类的观演建筑而言,建筑形式要求美观是第一个,但是其次还要注重的就是其实用性,若是仅仅具有观看意义却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建筑设计目的性的实施意义,并且要在崇尚环保节约的现在,让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能够回归到这一基本原则中来。

2.2要能够结合建筑的综合化与空间布局的立体化建筑空间的综合化是建筑行业一直强调的重点之一,现今社会人们对于时间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事物,所以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增添更多的商业服务,就要综合人们各方面的需求,进而突破传统的单一功能,增加更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其他设施服务,能够将建筑设计由原本的单一化发展朝着综合性较强的方向变化。当然,建筑设计还有能够结合城市发展的思路,保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城市的发展能保持一致,通常一个城市的观演建筑群能够带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特色的结果。

2.3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理念无论建筑工程怎么发展,其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所以在建筑设计上要从始至终的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们的生活舒适为主要目的。只有重视人们的需求,才能体现建筑的舒适性。其中,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人文思想,可以大量的选用自然材料,更深入的体现设计的人文思想。

2.4要结合智能化的设计思想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是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可以让其具有动态美。加入高智能的设计,能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跟更加方便快捷。单单从我国现有的观演建筑舞台设计来看,已经融入了计算机系统等等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智能化思想。加入了自动化的装置之后,建筑内的各种功能性的设计就会工作更加稳定,一旦出现任何故障或者是问题时,就能进行更加全面的检修或者是自我修复,大大节约了资源,能够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2.5结合生态发展的观念进行建筑设计我国目前的整体化发展理念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能坚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要坚持生态理念设计的,也同样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个地区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尽可能的不要让建筑设计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及其措施相违背。除此之外,若是建筑工程施工完成之后,还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单位进行实时的协调与沟通,要同时保证当地的经济、生态、功能都没有遭到破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选择使用的常用能源尽可能的选择自然资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等等在内的具有环保功能的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总结

篇(3)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本论文分析了BIM的四大特点,探讨了BIM的核心理念以及IFC标准与BIM的关系,对BIM定义给出了个人看法。逐一分析了BIM在成本控制方面,精细化程度不高;在进度方面,BIM缺乏深入应用;在质量控制方面,BIM并不能适应现有的管理模式;在协同管理方面,信息传递受到各方关系的限制。最后展望了BIM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BIM;工程项目管理;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77-03

1 前言

AEC行业设计理念从建筑信息单一化到信息多元化、复杂化,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是二维设计理念,单一可视化三维设计理念,综合建筑参数信息的BIM模型,加入时间和成本估算的协同工作理念(5D设计理念)。[1]协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最佳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减少了沟通的障碍。

2 BIM的定义与特点

BIM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BIM是以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项目各阶段、多专业之间协同工作的一种信息集成的管理模式。

在众多BIM的介绍中,我将BIM的特征归纳如下:

(1)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项目参与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解决了两个突出问题即“信息孤岛”与各方协调困难。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可以通过图1表示出来

(2)文件整合统一,信息都由建筑模型管理。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所有信息都将在建筑模型中存储,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数据库。

(3)面向对象化的信息模型。BIM采用三维方式来传递信息,利用IFC标准确定几何参数和约束,完成面向对象化的模型搭建。在模型中,我们将用数字化对象来代表建筑构件的基本元素,在这些建筑构件中可以完全反应出相应的物理属性和功能特性,同时具有互动能力。

(4)真实的建筑元素构件,并且在修改中可以不断优化,达到最佳性能。在BIM建筑模型中我们可以直观地获取建筑元素构件的全部信息,元素构件中包含了诸如建筑材料特性(例如PE管道的拉伸性能、玻璃幕墙的水密性能等)、数量、体积、价格以及特定元素的专有值(钢筋的屈服强度、混凝土的水灰比等)。

BIM建模的核心理念即参数化的思想。就传统的设计而言,BIM参数化设计避免了概念性建模语言,而是对构件设置相应的参数,生成所需要的构件,并且此构件是智能化的,当你对构件的参数进行调节时,将会驱动构件的形体和性能改变。参数化设计可以对模型进行结构、经济、节能快速统计和对建造过程、运营、人流疏散进行模拟计算,实现虚拟建造。

3 BIM在项目建造阶段的应用分析

3.1 BIM在成本、资源控制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的BIM建造阶段软件可以准确计算工程的定额量,但是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并不是仅仅控制工程量,目前软件在实际损耗量方面还无法准确计算,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因素。通过软件进行预算并不能控制成本,只有明白资金流的路径才能知道如何控制成本,节约费用。

BIM 5D软件系统想要更好的控制成本,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调配、工程材料的采购、大型机械的进场等工作资源分配,必须做到自动计算任意 WBS 节点的日、周、月各项施工资源计划用量。动态计算任意 WBS 节点任意时间段内的人力、材料、机械资源对于计划进度的预算用量、对于实际进度的预算用量以及实际消耗量,并对 3 项用量进行对比和计算,才可以知道任意时间段各项工作量,可以核算该时间段的造价,可以更加准确地制定派工计划和资金计划。

3.2 BIM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将BIM 技术与进度管理相结合是通过在3D模型中加入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实现4D 虚拟施工,具体步骤如图2

目前的BIM进度控制软件大部分是在按照上述方法引入进度,但是这样简单应用并不能达到控制进度目的,多数软件系统都还是依靠简单的计划和实际进度横道图进行对比分析,只能反映出当前的项目进展状况。车谦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模型结合navisworks API建立进度预警系统软件,根据既有的项目资料,采用CBR(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分析当前项目存在的风险,预测未来项目进展的延误并提出改进方法。[4]但是目前,在合理选用预测模型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可,清华大学开发的4D-GCPSU 2006的系统中采用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5]在未来的BIM进度管理方面,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根据项目进行定制的软件系统出现.开发合适的BIM项目管理软件系统更有利于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

3.3 BIM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BIM并不能直接提高工程的质量,质量管理仍然在于人的管理,BIM只能做为辅助人员管理的手段,创新的、符合BIM技术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承包模式才能从根本提高项目质量。BIM是一个技术手段更是一个管理手段。

目前的BIM质量控制多是从技术手段出发,开发出新的软件功能,利用互联网促进工程信息的传递,例如鲁班的IBan软件,蓝色星球的BIM公共平台等等。BIM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对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运用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提前演示,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能够查找出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调整改善,以解决实际施工时的问题。在事后控制方面,BIM技术可以将已出现问题的部位标注,采取补救措施。BIM技术应用于项目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一味追求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生产关系的改善,无法真正实现BIM的价值,相反,现有的生产关系将会阻碍BIM的发展。国内,上海建工采用了EPC(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模式对BIM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帮助作用,同样国外广泛采用的IPD模式应通过改善引进国内。[6]

3.4 BIM实现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国内BIM协同管理,目前还只限于全生命周期的两三个阶段,还没有达到从纵、横向阶段的全面协同管理。更多的是团队内部的协同管理,蓝色星球BIM公共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协同管理的发展。目前国内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首,对基于BIM技术建筑协同平台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为(1)对基于 BIM 技术建筑协同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对基于 BIM 技术建筑协同平台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设计。(3)对基于 BIM 技术建筑协同平台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进行了简要介绍。[7]

目前协同管理在软件方面还存在着数据信息标准不统一,IFC标准并没有被所有BIM软件商采用,在多软件数据转换之间还存在着问题,或是数据转换发生丢失。

由于国内的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是扁平化的模式,信息传递不能畅通无阻,虽然现在的互联网能够促进信息传递,但是层级阻碍仍然会导致协同工作无法进展,各方转变思想,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徐韫玺,王要武,姚 兵.基于BIM的建设项目IPD协同管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12):138-143.

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成本管理

一、智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智能建筑工程包含众多的智能系统,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施工图具体的设计以及具体工程施工大部分由设备的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来进行,或者依靠其协助设计来完成,这使得智能建筑的工程成本控制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1.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决策存在误区。很多建设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不能明确智能建筑的要求,关于智能系统的定位和功能选择不清楚,对智能建筑项目未经过充分的调研,在论证阶段进行项目决策时往往求全贪大,盲目接受各种先进技术。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建成的智能化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功能,系统的利用率低下。造成智能建筑流于形式,导致巨大的资金浪费,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大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工程中智能系统的造价失去控制,成本也难以管理。

2.对智能系统的设计缺乏深度规划,导致智能系统的投资成本不明确。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时,多数项目智能化工程设计方都滞后于建筑的设计。在准备施工图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的选择尚未确定,再加上相关专业的智能建筑设计人员的不足,往往造成设计人员不能充分理解具体工程的要求,制造不出符合建设单位需求的设计。大多数的方案工作留给系统集成商去完成,在智能系统二次深化设计时解决。往往造成前期设计方案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从而出现智能系统设计上的缺陷,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返工、浪费现象。

3.智能建筑工程中招投标的不合理,给工程成本结算带来很大问题。由于智能建筑的系统型号的选择和设备材料选择的不确定因素,造成智能化系统的各种不同配置的方案、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采购单价有很大出入。这也造成了不同投标人之间的竞标报价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评标人在评标的过程中既要完成对各种设计方案、不同设备材料的评审,同时进行相关技术服务和报价方案的审定。由于智能系统本身就是相对复杂的一个系统集成,评标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根据各种招标文件,对某一设计方案的性价比进行精准的判断。这样就往往造成低价中标的单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随着工程的进行,以自己的设计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由,提出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使得建设单位在智能系统的投资上不断追加投入。

4.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专业的预审人员不足,导致工程结算不能准确的反映工程的成本。智能建筑是配置了一整套的完备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它不单单是单个弱电系统的累积,它的核心是不同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安装工程的计价表仅仅是对线缆的铺设和设备的安装有一系列完备的规定,但由于对智能系统的集成、系统的调试、软件的开发等项目的相关条款的规定不够详细,导致计价依据不准确。很多工程报价也简单的依照行业惯例统计各项费用,造成报价程序不规范。预审人员对智能系统整体系统认识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经常出现工程结算审核时出现很多矛盾和争议。

二、加强智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智能建筑的工程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建设单位要充分培养与配备自己的专业人才,发挥其主导作用。还要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跟踪审核,落实到各个具体阶段。针对上面阐述的具体问题研究相关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章,使得对智能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能够有序有效进行。

1.项目决策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相关人员在项目决策进行阶段就要参与其中,在项目开发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就要多方面的收集相关资料,做出详细的需求性分析。同时依据智能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具体使用的情况提供准确的需求方案,给决策层提供参考,精确的进行投资与收益的分析。依据建筑物的具体使用情况配置相应的智能化子系统设备。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而且可以充分的发挥资金的利用率,减少和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在源头控制智能建筑工程成本,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智能建筑设计对整个项目的功能、造价都起到关键的作用,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成本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决策层通过专业人员的具体需求分析,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深化设计,依据智能建筑的性质的定位来决定系统的技术水平的定位、设备的性能选择和设备种类的选择,以及后面设备安装时的工程费用。使智能建筑的功能定位、整体设计方案、各种子系统方案的设计更加合理,从而尽量减少图纸修改、返工误工现象,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标。

3.项目招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制定招标文件时应明确建筑智能系统招标的范围、设备型号、关键材料品牌及质量要求等。智能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合,不能仅以报价的高低作为选择中标单位的依据。不同的施工设计方案,不同的设备材料选择将导致评标人员从报价上无法鉴别投标方的实力。智能建筑的评标应该采取综合评分法,在评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技术方案,报价高低,还要考虑智能建筑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评标人员除了严格控制招标过程外,还要预留活口,避免在结算时造成重大成本偏差。

4.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普通建设项目一样,建设单位要及时掌握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引起工程成本变化的设计必须由施工单位提出报价,经建设单位核定后才可实施,避免施工单位事后的漫天要价。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必须及时签证备案,做好相关经济、技术信息的处理,在工程结算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的增加、工期的延误要进行必要的索赔。这些手段对控制工程成本起着显著作用。

5.项目结算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结算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成本的最后关口,除要求预审人员具有较高的智能建筑专业水平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把握好这最后关口。针对智能建筑工程中复杂的设备和施工的特点,仔细做好工程量的审核,需要时要会同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深入现场核实其准确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智能工程设备材料价格的审核,坚持原则,以相关职能部门的价格信息为依据,同时参考市场调研价格。

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涉及智能工程成本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建设单位必须紧跟智能领域的每一项技术革新,培养本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工程各个阶段成本的管理,准确控制工程成本,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企业的利润自然会增加。

参考文献

[1] 杨绍胤.智能建筑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

[2] 姚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J].智能建筑,1999,(1):1-4.

[3] 吴建荣.对智能建筑建设的几点看法[J].智能建筑,2001,(6):17-19.

篇(5)

在国内的布线市场上,智能家居布线产品名目繁多。一个好的智能住宅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智能住宅所需求的高带宽、高传输速度以及灵活配套的技术要求,且针对别墅、多层住宅及高层住宅等不同类别的家居环境按需定制,从而为人们的家居生活提供全面、实用、先进、可靠的一体化智能布线解决方案。本期,我刊专访了业内致力于“智能家居综合布线整体解决方案”的华迅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戴继烈先生,来为我们解析目前国内智能家居布线市场。

记者:据了解,华讯工业集团总部自1993年起已从事网络线缆OEM/ODM业务,扎实的技术和优异的生产能力基础为华迅开拓中国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石,请您谈谈您对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看法以及华迅对中国市场期望。

戴继烈: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居住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对住宅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家居综合布线系统除了要实现传统的可视对讲、家居安防功能外,还需要集家电控制、信息、家庭娱乐、远程控制等功能为一体,为居民带来智能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在我国的智能家居领域中,虽然起步稍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经过国内众多企业和专家的不断努力,我们智能家居的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智能家居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不同,各地智能家居市场的需求也有差异。目前,在智能家居市场上通信线缆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会影响智能家居系统功能的发挥和扩展,甚至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华迅工业依托多年出口加工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以上海为技术研发中心,以苏州为生产基地的完整产品体系,为国内智能家居建设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同时,华迅工业秉承“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采用领先的生产技术向国际化最新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各类专业领域应用的高速通信系统提供“优质、安全、环保”的数字通信线缆,努力成为全球最佳的数字通信线缆供应商。

记者:目前,在国内智能家居布线市场上,产品名目繁多,品牌参差不齐,想要获得市场支持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请问,华迅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戴继烈:华讯工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事业伙伴携手合作,通过“互学”策略,研发、设计和生产环保及高端智能线缆,矢志不渝的走在市场尖端。华迅工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藉赋权增能、灵活多变及互学策略以达协同效益;

其次,以择善于心的精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致力发展尖端科技。

同时,人才是华迅工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华迅工业重视员工发展,并建立了完整的基于培养、考核和激励员工综合发展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华迅工业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挑战自我,勇敢地变革创新,获得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记者: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动力,布线行业的技术产品总体来说,创新和亮点不像其他的行业领域这么多,请问,华迅今年的技术产品创新有哪些,其亮点在哪些方面体现?

戴继烈:华迅工业以数十年专业生产数字通信线缆的经验及颇具规模的柔性生产线,为高速数字传输通信系统提供数字通信对绞电缆、宽带同轴电缆、室内通信软光缆等三大类产品,具有从CAT5E、CAT6、CAT6A、CAT7及U/UTP、F/UTP、SF/UTP、F/FTP、S/FTP等全系列多品种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通信系统需求。当中的多媒体光电混合网络线是拥有多合一的功能,除了高传输速度之外,更同时满足多种应用的传输要求和多种类型场所的应用。

记者:为更好的打开市场,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尝试新的合作模式,请问,华迅在合作模式上会有哪些新思路?

戴继烈:智能家居系统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智能家居建设涉及电气、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集成等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目前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有影响力的智能家居综合系统品牌,在未来一些产品或系统解决方案中采用强强品牌结合的模式或许是一种必然趋势。

华迅工业积极开拓这样的市场,不仅积极参与或影响智能家居相关标准的起草,也积极推动国内对用于智能家居的产品进行统一的质量水平认证,提供具有国际认证(如美国UL、欧盟RoHS等)的智能家居专用通信线缆。倡导智能家居的参与企业以专业态度为消费者、为社会负责,让消费者能对产品进行明明白白的选择使用。

记者: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决定因素。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的成功事半功倍。据悉,华迅一直推行西方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请问,您是如何理解中西方差异性管理,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

戴继烈: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内部管理支撑,华迅工业及其集团公司一直走国际化的道路,采用国际化的管理方法制造国际一流的产品,才能成长为亚洲最大的通信线缆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华迅工业采用西方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不仅是保证制造出合格的产品,而且是确保制造出性能差异小的均一产品,可以与用于智能家居不同品牌的产品互联互通,更有利推广应用。同时,一流的产品也是消费者乐意接受使用的产品,华迅工业采用西方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改善生产流程控制成本,提供本土化品牌的产品价格,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好产品“质优价廉”的需求,让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领迅”牌产品造福千家万户。

记者:“环保”与“节能”一直以来都是布线厂家在在其产品宣传上所提出的一些理念或口号,请问华讯在这方面有什么主张?

戴继烈:在向社会提供一流产品的同时,华迅工业承诺减少产品及服务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华迅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实现企业环境管理、产品环境性能及市场环境需求的最佳结合。华迅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成品中均不含有铅、镉等有毒物质,所有产品均符合欧盟WEEE ROHS和美国UL RSCS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

在生产优质数字通信线缆的同时,华迅工业非常注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华迅工业特别设计生产过程用水的循环冷却系统自然流动不仅可以配合散热的需要,更可作为厂区景观用水合为一体,贯彻了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在厂区里最大限度地采用自然光照明,在正常天气下只需自然光即可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照明需求,尽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华迅工业投资300多万元用于环保检测设备及测试环境建设,购置ICP、GC-MS、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多台高精度的专用测试仪器,建造符合欧盟WEEE ROHS和美国UL RSCS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检测中心。华迅工业于2008年10月正式通过了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华迅工业的环保理念彰显了自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

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世界瞩目的盛会,中国馆也成为了最热门的场馆之一,馆内炫彩的灯光、随处可见的多媒体影像工程令国内外参观者叹为观止。据了解,在中国馆繁华的背后,也有着华迅的一份贡献。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华迅在世博工程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生态视野;概念;空中森林;建筑要点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正视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现以前,人类一直把自己错误的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的创造就是为了征服自然。大自然就成为人类追求进步或利润等活动的舞台上的无关紧要的幕布。人类总进入了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同时取得了极大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消亡。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态思维的概述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产条件,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全部需要,因此人类所进行建筑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获得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人工环境。自然就成了人共改造的对象,在人类的建造过程中人类既要考虑自身需要又要考虑较少的影响的影响自然环境。所以,人类的建筑活动便成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就是要满足人类生存要求,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愉快,健康的建筑环境。但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人口增长的危机,以及资源短缺和土地浪费。生态危机揭示了自然社会技术之间不合理形式,它急切的要求我们改弦更张,评判自我以达成危机的缓解,人们在能源危机影响自身需求的时候才能才能被动的去关注生态危机,生态运动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寻找解决危机的途径。生态一词,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热点,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关心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态思维。生态思维正式在人类对过去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上升为主体思维模式并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合乎逻辑的。在生态思维成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主导的思维范式后,除了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外也对建筑领域问题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生态思维从实质上讲是“人—自然”互利型、友好型的思维方式,它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维护人类的利益,考虑自然的平衡,又要最终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而“立体绿华”在建筑学上的意义上,是生态与建筑学的很好的结合范例。

二、空中森林的具体结构与作用

如今城市居民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为此,美国研究人员前两年,提出在城市大楼里种菜种粮食的设想,为的是解决城里人的生存问题。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又提出了在城市的大楼里种树的设想,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空中森林”又名“二氧化碳吸收大楼”他们建造这种建筑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让城市居民拥有一个清洁安静,气候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在每一层的大楼内种植常青树,一幢大楼可以种植400棵。这幢大楼唯一的外部能量需要是一部运送维护人员上下的电梯,按照研究人员的构想,这种回收二氧化碳的摩天大楼一般可以健在难以植树或不可能植树的地方,比如工厂,主干道附近,甚至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这种建筑只承载树木和土壤,而且采取了板式构造,可以建造的轻便些,不需要完整的底座,只要三根牢固的支柱就可以。建筑的主体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十分坚固结实。底部的一根短支柱是实心的,其他两根长支柱空心。内置电梯,管理人员从这里进出大楼。大楼的两侧有两块醒目翼板,又尼龙材料制成,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种空气吸收装置,为大楼内的树木生长提供更多的空气。

空中森林,这种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废物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对环境无害,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不

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其属于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

三、空中森林所包含的生态理念论述

空中森林并没有把自然界与人类生活割裂开来,而是最大化的利用人类的生存空间去搭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台。因此,空中森里从生态意义的角度来讲涵盖以下四点意义:(1)整体性:空中森林的构建,不仅仅把整个自然看成一个有机的联系的整体,而且把人类看作整个自然界的有机组合部分。空中森林的建造,使得自然生态这个整体更加健康的循环,保障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联系性与整体性,在整体的生态中找到了平衡。(2)空中森林的构建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反思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的重构。人与自然中的其他构成部分是平等的,都是自然整体的一份子,人类通过认识人类自身。自然界生命和非生命的客观实体及相关具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和真实性,均有以自有方式寻求适合存在的权利,空中森林给予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可能,并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认知的进步。(3)在危机面前,协调共生。空中森林更强调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的构建。共生是指不同的有机体或小系统间合作共存和互惠互利的现象,而空中森林的存在,使得这种协调成为现实。对自然系统来说,良好的协调共生关系就是生物种群构成有序组合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组织结构基础。空中森林的存在,揭示了社会的多元性,人类环境需要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生态环境才能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4)空中森林体现了循环再生的理念。自然界提供给我们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资源,产品多重利用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空中森林的建造,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生态思维上一种巨大的进步,这种生态建筑的诞生,有益于生态,健康,材料,结构等方面提出的新思路,它不再是生态环境专家的美好设想。空中森林建筑诠释了人类自由精神的地方性内涵,这种自然的建筑探究宏达,优美与开放,并且其在轻巧与力量之间如此完美而合乎逻辑的取得了平衡。这种建筑自始至终都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消耗着很少的能源,并实现了空间最大化的利用。这种建筑体现了一种封闭的生态系统,自身维持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其是在人们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后,寻求一种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和方式,,矫正了由于追求技术而利用资源造成的浪费,以满足人们舒适为标准。其实现了人们精神的平和,并创建了和谐的家园环境,提倡公众参与,利用自然材料,创造人性舒适的色彩环境。同时为人类的健康而设计,改善了城市大气循环,改变了空气的湿度,利用自然的方法调整了空气流动的规律。

四、结语

立体绿化的实施,将对楼面和屋面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由于花草树木和泥土的自重。另一方面,由于植物有腐蚀性,因此对楼层的防水和防潮的要求非常高。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绿色建筑的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可能。为了满足人们更高生活品质需求,以人为本,以亲近大自然为出发点,以绿化为基础。达到生态与绿色的共存,才是建筑的永恒追求。

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 系统规划 作用意义

前言

几年来,我们在承接的智能大厦系统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业主说:我要建的智能大厦五年(或十年)内先进,二十年不落后等,我要建一流的智能大厦等等。究竟在什么方面先进?什么方面不落后?就全靠去想象了;另外,在投标过程中,又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一些招标书没有把系统目标要求写清楚,而很粗的具体地给出了控制的点数,布线点数等等,又感到这些要求和大楼的具体作用不相符;有的招标书又非常粗,要靠投标单位去发挥,有的标书只是独立地提出几个子系统,如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保安、消防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个子系统的孤岛等等,这样招标往往会受投标商的误导和上级主管领导的干予,就不能真正发挥招标的作用,例如南京有座大楼,弱电系统投资两千多万元,其中花了一千多万元设计了一个电视监控报警系统(也不是一级风险单位),其它系统只是一个点缀,根本就不是一个智能大厦系统,如果业主能很好地进行系统规划和分析,完全可以设计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智能大厦系统,为了避免上述种种现象的发生,在整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客观需求,为了作好一个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规划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概述(系统规划在系统工程中所处的位置)

智能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它的建设就应该遵循系统工程的基本程序。钱学森同志提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根据智能大厦技术目前发展的状况,我们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用图1表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建立的过程。本图概括了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立的五大步骤,它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产品选型、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它把智能大厦这个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整体,智能大厦系统由若干分系统组成,对每个分系统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或者分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解决。同时,把系统作为它从属的更大系统(如,把智能大厦看作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更大系统的一个网络节点)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这种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工程施工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一种科学方法,也体现了系统工程研究过程的方法论。 总之,由于智能大厦技术的复杂性,发展性和外部条件的可变性,用直观的传统方法和单凭个人的经验来组织管理一个大规模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已经不行了,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就需要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统盘地考虑这一问题,从而编制出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模型,把智能大厦建设的全过程,严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考虑和改善整个过程,以便实现综合最优化。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文章和论著对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设计,产品、工程、管理、过程有了许多论述,我这篇文章主要就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系统规划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特征之一是:在系统中存在着目标与技术、技术与产品、产品与价格、价格与系统规模等许多矛盾的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於这样的大系统,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对其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其后果是很难想像的。实践证明,要最优的进行系统设计,对系统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正确的决策,其关键的一步首先要作好系统规划,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可行的系统规划要想作出切合实践的系统优化设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系统规划在整个智能大厦建设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

智能大厦的系统规划不同於一般工程的系统规划,它必需从智能大厦的需求目标出发,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一个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

所谓系统规划就是这样一个有目标的有步骤的探索分析和制定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规划人员使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作出几个规划模型,并对他们作出定性、定量比较,最后整理成完整、正确与可行的综合资料,作为决策者选择可行规划的主要依据。

在系统规划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定义系统的概念,明确建立系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确定系统的目标。同时提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应具备的环境条件及估计系统所有的各种制约条件,最后制定出系统建设计划书,计划书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有系统建成的期限,系统投资限额等内容。

2.2系统规划的基本特性

综观上述系统规划的概念,系统规划有四个基本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2.2.1 整体性:智能大厦是由四个基本要素,即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组合(系统集成)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建筑物。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显然都具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智能大厦不是各要素简单地集合,否则它就不会具有整体的特定功能。因此,即使每个要素亦不都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综合、统一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很完善的,但作为整体不能集成为某种良好的功能,也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

2.2.2 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在四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特定的系统集成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具有智能化特定功能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2.2.3 目的性: 为了达到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建筑物,这样总的目的,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目标。

2.2.4 环境适应性: 某一座智能大厦都是存在于社会某一时期的一定物质环境中,它必须能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在研究智能大厦时,环境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予以重视。

2.3系统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系统规划是整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的兰图,它定义了系统的概念,系统包括的分系统、子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规模,系统集成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它明确了系统设定的目的和确定了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制约条件,也提出了系统与分系统建设计划、时间进度和投资规模,在技术、经济、政策、环境上的可行性,以及投资回收的期限和建议等等。所以系统规划计划书是今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设计、产品选型、招标的依据;是工程施工和系统验收的重要文件;是防止系统盲目建设随意扩展的约束性文件,因为有了系统规划书就能抵制产品推销商的误导。它指导也约束了整个智能大厦建设的全过程。它是系统优化设计的根据,合理使用资金的依据。所以系统规划书是建设智能大厦的关键文件之一。

房地产的开发商、业主要十分重视系统规划书的制定。智能大厦设计者、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工程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都在不同阶段受规划书的约束和使用条件制约,这样才能把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建设纳入计划范畴进行。

2.4系统规划书制定的流程

转贴于 3. 系统规划的核心是系统目标的确定和分析

3.1系统目标的重要性

智能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智能大厦的建设目标是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的依据,它是系统工程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系统活动所指向的终点,因而智能大厦的目标也就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的活动之中,决定着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系统目标也是考核智能大厦系统的效率和成果的标准。由于目标是人们行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因而目标本身就含着效果的因素,系统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能达到目标,意味着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败与效率高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是智能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观察任何智能大厦系统工程问题时,必须经常以系统目标为标准,不允许任何管理活动脱离智能大厦系统目标的现象出现。智能大厦的建设目标,它不仅是智能大厦的业主。也是智能大厦的设计者、承包商和施工单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围绕着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目标,把他们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几方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推向前进。下边试图从宏观结构谈智能大厦的目标树,业主可以根据目标树结合自己的智能大厦的用途和予期的投资强度,设计出自己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具体目标来规划智能化建设,统一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的步骤,作到目标定性定量管理建设好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3.2 智能大厦的基本需求

智能大厦是将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者通过总体规划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综合和分解。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集成在建筑环境这个支持平台上,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环境的建筑物,它主要满足两项基本要求,六个目标,四项服务功能。

3.2 .1两项基本要求

*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套便于管理、控制、运行、维护的通信设施,能以较低的费用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例如消防队、医院、安全保卫机关、新闻单位以及各种信息库等)。

*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3.2.2六个目标

*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1)高效节能,节约管理费用,减少物业管理人员

(2)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工作性质的多样化。

(3)各种系统设备使用管理方便、安全可靠。

(4)投资合理,达到短期投资长期受益的目的。

3.2.3四项服务功能

(1)安全性:包括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保安巡视管理系统、电梯安全与运行控制系统、周边防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呼叫系统等。

(2)舒适性:包括空调通风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智能卡系统、停车场管理与娱乐管理系统等。

(3)便捷性: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商业服务系统、饮食服务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4)可用性:包括共享设备、信息、系统和服务设施方便用户的使用。

原则上,上述四项服务功能可根据建筑物拥有者的需求,投资力度因素进行适当裁剪,构成一个实用、高效、先进的智能大厦。

3.3 智能大厦基本目标树和目标树说明

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目标是一个层次型的树状结构,因为系统工程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具体目标,因为系统规划是系统工程的开始阶段,它的目标应该是系统的总目标,也就是树根和主干,其它阶段目标都源於它。

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目标树如图3示:

3.4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

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作用在于为今后的分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系统模型的建立取得必要的信息,分析和确定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的目的和目标,分析和定义系统需要的功能,进而以这些数据作出智能化系统概略模型,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借以得到概要设计技术条件。

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详细步骤和内容如下:

3.4.1系统需求定义,了解和掌握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的需求定义,分析这些需求定义是否确切、完整、合理。

3.4.2系统目的和目标的分析和确定

(1)分析和明确建立系统的目的,进而确定系统的目标

在确定系统目标时,必须要有总体观点和长远观点,也就是说不仅要求系统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而且要考虑到智能化系统与建筑兼容性,以及随着客观环境条件变更时的适应性。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是多目标系统,要把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并用目标树形式来表示之。

(2)在达到目标的前题下,分析围绕系统的环境等约束条件。如环境、资金、材料、信息、期限等对系统的制约,据此,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措施。

(3)技术条件的分析与定义,分析和讨论为了达到目的与目标时,系统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纳成文件并作出明确定义。

(4)系统功能的分析与定义,首先分析为满足系统技术条件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各种功能建立系统功能结构图,定义系统的功能技术条件,其次,分析和简明规定这些功能的约束条件;最后,对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功能,必须用定量指标来表明其达到的程度。

(5)根据概要设计分析成功的可能性,首先建立系统概要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目的和目标成功的可能性。

(6)若不能取得可以成功的技术条件时,则采取下述措施之一进行调整。

1)修改概要模型

2)对功能要求进行分析

3)对技术条件进行分析

4)对目的,目标进行分析

以上简要地概括了我们在作智能大厦系统规划一般常规的目标分析与确定的步骤和内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所建智能大厦的规模,所包括项目的内容和等级进行扩充或删节。

4. 智能大厦系统规划方法论

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规划方法论基本特点归纳分述如下:

4.1 制定系统规划方法上整体化

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了许多分系统和子系统,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把它们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研究规划方法上要整体化。

基于智能大厦整体化的概念建立起一系列衡量系统效果的综合指标,如成本、寿命、效能/成本比、系统成本/效益费用比等。在实践中,某些技术措施从局部来看效果是好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另外有些技术措施从局部来看不太理想,但从全局来看却有应用价值。因此,只有根据整个系统的总体目标来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在设计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时,诚然要尽量采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以提高系统的效能,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成本)。因而必须在满足所要求的技术性能范围内,通过效能/成本比这一指标来全面衡量。

另外在设计、规划智能大厦系统时,不但要考虑智能大厦建造的费用,而且还要考虑今后长期运行维护费用。以保证它的整体经济性。一般采用造价/维护费用比这个指标来衡量。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技术更新淘汰快,如果一项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周期长,当它进入鉴定时,某些技术已经陈旧落后,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这时所化费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于是应该用时间价值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系统的效果。

总之,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就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统盘地考虑这个问题,把全部过程严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考虑和调整整个规划过程,以便实现综合最优化。

4.2技术应用的综合化

一般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几乎都是一个技术的综合体。智能大厦系统工程也不例外,它是4C技术与建筑技术巧妙的结合。所谓技术的综合运用,并不是将各种技术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具有同样效能,同样规模智能大厦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迥然不同,所花费的代价相差很大,这表明,研究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综合运用各项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新型的技术综合体。例如,智能大厦集成系统是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的当代先进的技术综合体,但这里并没有什么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而只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成果所获得的成就。对智能大厦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越是揭示的清晰、深刻、准确就越能最佳的综合应用。

一个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涉及到许多社会的、经济的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促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筑科学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智能大厦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在作规划时必须重视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

4.3 管理科学化

一个复杂的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往往有两个并行的过程,一个是工程技术过程,一个是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组织、控制工程进度,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评价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等,统称之管理。管理工作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效率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效能。 由于一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很多单位和各行各业人员参加,并使用多种技术,投入巨额资金,材料和设备,这就使得仅凭经验、直观的、生产方式的管理方法是根本不适应的,管理不善将会大大拖延工程周期,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由于管理失误,而使工程任务受到重大损失。因此,管理科学化成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管理工作涉及到组织机构,物业管理体制到人员,设备和工作效率的分析,工作环境布局,工作步骤的组织,以及工作进程的计划、检查与控制等问题的研究。所以在作规划时,对智能大厦工程建设管理,使用运行管理都要有所考虑。

转贴于 5. 加强智能大厦系统规划设计提高智能大厦建设的整体水平。

近几年我国一些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这些智能大厦工程对于我国智能大厦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但是在智能大厦建设中没有系统规划, 不知道他建的大厦智能化作到什么程度,怎么样的建筑才能算是智能大厦等等,所以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会受一些产品推销商的误导,有的说有综合布线系统就是智能大厦,就作综合布线系统,有的说有设备控制系统就是智能大厦,就上设备控制系统等等。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功能的低下。我们有体会,我们给一个单位作了系统规划工作、利用有限的资金,保证智能大厦主要功能的实现。而另一些单位没有规划,一个一个系统独立的建设资金投入大,效果却不好。因此,在我国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从智能大厦整体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力争用有限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我国智能大厦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任务。这方面国家建设部及工程勘察司、智能大厦推广中心作了许多指导性工作,推动了我国智能大厦的发展,还应该对建设业主的某项具体智能大厦系统规划,作指导性的要求,我认为这对开展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几年来,由于工作需要,作了几个大厦的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我们感到:业主有系统规划,或要我们首先给他们作规划的单位智能大厦系统功能实现都比较合理,并且可以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为业主节约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另外,在承担没有规划的智能大厦建设中,感到有些分系统或子系统不是配置不合理,就是与整体不协调,资金投入也大,总感到只是为作工程而工程,而不是在建造“智能大厦”这个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品。所以本文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过程完整性出发,简要叙述了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建筑业主、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李林 主编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