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4:54: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电技术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机电专业 基础课 课堂 教学 高效性
引言
随着国家对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视,各专科学校均掀起了教育制度改革的热潮。我校就机电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机电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做了以下思考。
机电专业的岗位需求量较大,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每年报考的学生较多。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具备从事机电技术所必须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的能力等。这些均对机电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提出了很大挑战。以下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的较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进行演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机电专业课程中,机械制图等一些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的课程,液压与气动、电气及PLC控制技术等一些需进行实际实践操作的课程,都是课堂教育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在理论教学过程的同时完成实验教学,所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微乎其微。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就以演示教学的方式,来弥补教学过程中实验与教学的不同步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也能认识实际操作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看到学好基础课程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一些实践类课程:钳工学习、机械拆装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机电设备维修实习等,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勤动手、多动手,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操作,并在实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分层次教学,实现共同进步
循序渐进,分步完成。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要由浅入深,让学生从简单原理、步骤开始,分阶段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从基本的操作,印证基本原理,进一步加深,完成更高方面的操作原理学习,逐步掌握基础知识,稳扎稳打,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以学习小组完成情况评定本阶段学习成绩。通过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进入生产环节,密切联系实际岗位
机电专业是一个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专业,机电专业本身就是以进入实际生产为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进入生产环节,密切联系实际岗位,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印证课堂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只有多动手多实践,才能真正学好这个专业。进入生产车间,亲自参与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在教学中不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解决办法,从而锻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在实际岗位上的操作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的方向,通过真正完成岗位任务,增加学生成就感,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五、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专业针对性
实施项目教学,就是要进行项目分组,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项目,并在学习中有所侧重,使学生学有所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例如,在实践项目中,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实习,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确定日后的发展方向,制定学习侧重点,并在日后的岗位实习中,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学习收获,在更专业的方向上获得更好发展。
结语
机电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基础知识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只有通过更多的实践总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真正有所发展和改进。只有重视基础课程,才能更好的发展机电专业的专业性。而要更好的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通过了解学生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制度改革,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进一步促进机电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德芳. 浅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J]. 成才之路,2007年09期.
[2] 李杨华. 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8期.
[3] 路百秀、崔锋杰、王民江. 教学做合一 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08期.
[4] 赵杰华. 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9期.
理论学习 动手能力 复习
机电专业电类课程是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而职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慢,对多数职业学校来说教学设施配置不全,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目前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类,普通教学班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学班以理论为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考学为导向。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教学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成绩和提高升学率。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如何教好电类课程,我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生普遍感到专业课难学,原因之一是理论基础知识根基没有打牢。对于机电专业电类课程来说,电工基础是电类课程的基础课,只有打好基础,后续课程才能学得轻松。比如,学习《电机与变压器》这一门课程时,对于变压器和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都要用到电工基础电磁感应和磁路的基础知识,只有理解了电磁感应和磁路的知识,变压器和电动机的相关知识都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复习基础课的内容。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既要梳理知识要点,打好基础,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
电类课程理论抽象,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我从网上搜索了很多与课程有关的flas,并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体会动态的工作过程,并借助教具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教师要结合大量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练习,把抽象的内容通过实验验证清晰化。
三、细讲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教师在讲授重点知识的同时,应尽量降低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尽可能的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在机电类专业电类教学中,教师应该精讲内容,根据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及实用性,处理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数学公式推导论证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应用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复习巩固旧的知识点,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四、通过动手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电专业电类课程一般原理较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往往感到学习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让学生加强动手练习,让学生买一些元器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电路然后进行焊接,学生的焊接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电动机的控制电路都一一让学生进行接线练习,加强了对电路的理解,对plc基本指令也通过编程并经plc验证,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普通教学班的教学采取细讲多练,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以加强技能为主。对于高职升学班以理论为主,高职升学班的课程机电专业实践综合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与变压器,plc四门专业课程由于覆盖科目多,知识面广,因而,复习难度也大。怎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搞好各个阶段复习非常重要,其中上好第一阶段的复习授课更为重要。
1.确定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年总计划可分三轮复习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授课阶段。按考纲要求,以学习教材内容为主,时间约为一学期;第二阶段:阶段复习。以做题练习为主;第三阶段:综合复习阶段,注重各科的知识整合。第一阶段复习授课计划中,先讲电工基础、再讲电子技术、再讲电机与变压器、再讲plc。要注重公式的应用和各种原理图的画法。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盲目赶进度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就像盖楼一样,基础打好了,楼才能盖得又高又稳。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课本知识。在教学中根据考纲要求,认真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教材内容应详细地进行全面讲解。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力求每章节过关。同时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降低难度。
3.根据各科特点,讲究学习方法
机电实践综合所包括的四门课,由于知识内容不同,因而各有各的特点,在学习中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1)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考察的是对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公式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检查对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公式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一轮二轮复习时电工基础分配的时间要较多些。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在第三轮复习时,以做题为主。
(2)电机与变压器、plc是相互关联的两门课程,plc主要讲的是对电动机采取不同的方式控制,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电路图的接线练习,以加强对电路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 中等职业 机械机电专业教学 因材施教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条件
世间何物都是有果必有因的,贯彻实施因材施教也有它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一)对学生的了解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在学校里,学生的道德思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等,老师都应该了如指掌,即便不能全部知道,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基本情况应该明白。另外,在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都应该被老师了解清楚。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比较欠缺,对机电知识更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学必须从“零”开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建立起因材施教中的“材”。
(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首先,中职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力,加强专业技能修养,不仅会讲,而且能够亲自带领学生实践。中等职校生学习的内容虽说不比高职高专和大学的难,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涉及内容概念抽象晦涩,理论深奥难懂,应用性较强的难题,学生会出现不能理解、不会操作的困难。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对学生因材施教。只有教师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技能提上去了,才能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找好切合点是因材施教的重中之重
缩小教材内容与实践应用的差距,避免教与学的脱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就当下情况来说,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紧缺,真正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这就为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灵活应用教材,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完美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制胜法宝。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在机电专业中,《机械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这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若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则恐怕难以使教学任务进行下去。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机电的基础,所以,基础概念很多且晦涩抽象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列举日常所见的例子,使老师的课堂教学生动丰富,也令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强化。
实物的展示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相信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会比较清晰,记忆也会鲜明深刻。
(二)教与学都应该具有层次性
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针对没有一点机电专业基础知识的中职生来说,更应该使学习层层递进,一点一点深入。
在《机械基础》中,平型带传动、三角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则分别是“松边外侧近小带轮”、“松边内侧近大带轮”和“松边内外近小链轮”。由于挠性件的结构性能和传力性的不同,安置张紧轮的位置也不同。对于这三种传动使用的张紧装置的不同之处的理解对学生接下来原则的学习、区分和记忆就更容易了。
(三)教学设计应有针对性
在学生观看模型或实物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样,学生会积极认真参与,课堂氛围也会热烈,积极性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学习常用机械传动系统――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轮传动时,可让学生先听老师的讲解,再由学生分组以实物结合生产现场,自己理清各种传动系统的组成、优缺点及相互之间的异同。
针对不同知识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教法,是因材施教的本质所在。
(四)认真贯彻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机电专业课上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是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其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依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体现出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
对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必须熟知于心。在平日实践与作业中,教师应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亲临现场了解学生的具体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能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解决,多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只有因材施教的各个环节都抓好了,才能培养出有特色、全方位、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三、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的学习为三年级和进入社会体验实践生活打下基础,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对该学生中职学习生活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抓住这一大好时光,结合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一定会冲破社会的巨大压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现代商贸工业,2010(06).
1 建立以力学为核心的物理知识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还十分的繁杂。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所有的知识都硬性的灌输给学生,在这其中,考虑的是学生外在的作用,而不是内在作用。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思维,现代学生因为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比较开阔,希更多的人可以听听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课,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能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喜欢物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的物理水平并不高。因此选择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笔者以为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值得尝试应用。
所谓网络链接模式就是将课堂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教师将物理知识点利用网络图形的方式一一向学生描述,同时帮助学生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之后将所有有关系的知识点都相互链接,首先是点与点链接,其次是线与线链接,最后是面与面链接,这样整个物理知识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学生由浅入深的学生,将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融会贯通,这样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物理学科的方法。
物理学科知识有有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链接的构建也应该紧贴生活实际。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子系统尽管差异性明显,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相应的联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点 、线组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教学中,这是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得以应用的原理。
教师要想发挥好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就需要了解如何讲点、如何讲面,如何点、面结合。正常情况下,教师针对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要讲透,而针对面则要讲完整等,点、面结合应该恰当好处。将其具体应用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应该对物理课本有全面了解,掌握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其中的脉络,每个章节、每个单元的重点以及难点都有深入的了解,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才能够将物理知识以网络链接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们。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了解教学主体,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脑中形成整个网络框架。
运动与力是物理学科中重点以及难点的章节,这一章节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同时还涉及到了经典物理,另外,还有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网络链接模式的运用,这一章节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
图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知识同时也自成体系,每部分知识都可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网络框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章节网络图。
2 物理教学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基础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形成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又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喜欢物理是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喜欢物理学,是开启人生幸福的一次机会。我们物理老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希望学生不仅学好物理、还选择物理。如果选择物理就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态度、选择一种视角、选择一种行为。
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数学和物理化学是基础,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知识尤为重要,物理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拓展学习和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专业为例,笔者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形象的表述成“树“形网络框架图,以扎实的物理为根基支撑和扩展着各科知识,形成机电专业各科知识结构的一体化。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中,数学是核心基础,物理是在数学支持下,发挥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石作用。没有物理力学知识,就无法拓展工程力学知识,没有物理电学知识,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有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制图技能,微机操作技能,我们就具备了“养育”机电一体化的“土壤”。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成长,伴随着机械工程材料、液压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电气控制、机械工艺,设计设备维修等知识的输入,而这些专业课程都渗透了物理的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热学知识,分子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原子物理知识和超导、激光、纳米材料知识。由此培养一名机电一体化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做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物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掌握整体知识的网络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改革
G712;TH-39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需求对课程结构急需重建。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变,课程内容急需更新;职校的生源状况迫使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必须变革;职教自身持续发展对课程改革要求已日趋明朗,课改势在必行。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具体的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
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出发点,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组织专家、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新课程设计制定中,使得课程能够与岗位保持一致。另外,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讨专业人才未来发展方向,并设置针对性模块教学,以此来强化人才该方面能力,缩短人才岗位适应时间。同时还应重视对校本教材的设计,以此来突出本校办学特色与理念,吸引更多学生。不但如此,职校还需要将职业能力视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提升。
2.及时更新理论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下,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知识更新都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如果单纯传授一尘不变的知识,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有效性。因此针对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职校领导要辩证对待该项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原则,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诸多支持。针对前者来说,职校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用工单位,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收集最新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学生视野,即使学生不出校园,依然能够接受到最前沿的信息。而针对后者而言,可以邀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技师等参与到本校授课中,拉近岗位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新技术
不同于以往,新形势下,专业教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应充分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原理图、零件图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职校还可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将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校内网络平台之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专业知识,逐渐构建立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学习渠道,从而促进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持续发展。师生作为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自身入手,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4.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包括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实际操作、综合考查、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多元评价模式。如,机械基础应用专业中“平面连杆机构”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测试方式是让学生制作小机构,写出说明书并进行简单答辩,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带传动和链传动”可通过带和链的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以及根据现场表现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所选考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在逐步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校外机电实习基地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来说,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因此,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学校方面必须密切地关注社会上与之相关的企业,积极与这类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待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熟之后,即可将学生安排到校外机电实习基地进行实训,让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机械产品生产、机械设备运行等相关的实践知识。在校外的实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指派专业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并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实践进度,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打分。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对于校外实践均有着浓厚的兴趣,校外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结语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掌握情况。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就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涉及的要点较多,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对现阶段的课程进行重新优化,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机电专业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本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颖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关键词:机电技术;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以独有的专业精准的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端配置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机电技术人才。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才,教改部门应重视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基础的夯实、对课程实践意识的强化、对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以促进中高职提高教学质量。
1强调夯实基础,平滑中高职教学衔接
为了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更好地进行对接,在中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一定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中职教育的培养核心在于使学生对机电领域相关的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以形成机电学科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处于高职教育的机电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其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专业的操作水平,能独立完成机电工作的操作,并具有一定的领域创新意识,能在学习中对机电的设计和操作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特色。所以,从人才的全面培养来看,机电技术专业的中职培养,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打基础,是为了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更好地接受教育并形成强劲的机电专业水平。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后,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的建设就更具有指向性。因此在中职课程中,基础是重中之重,需要加强对英语、数学、物理以及专业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理解数学、物理等学科作为有力的科学工具对从事机电研究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必要的机电专业基础介绍,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走向有最基本的了解,教师应通过适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机电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怎样的,帮助学真正体会到机电学习研究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对建筑的未来起决定性,中职教育作为学生机电学习生涯的底座,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平滑地过渡到高职的机电学习中。
2强化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机电专业的高职生入学后,考虑到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此时应避免重复开设同样的课程,尤其是类似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课程,高职课程中不应花费太多时间去开设此类课程。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温习基础,教师可以将此任务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或是用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时在课上带领学生快速温习一遍就足够了。因此,高职机电教育中,更应该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是王道。首先,高职机电教育中需对应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作进一步的拓展,如中职中开设的二维AUTOCAD,在高职开设三维的AU-TOCAD教学,使学生对机电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认知。其次,有了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后,高职机电教学要重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见识真正的生产实践。比如,教师可经常带领学生进入工厂等机电生产操作的第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眼见为实,亲身见证机电人员如何科学操作、安全装配。甚至是让学生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尝试,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成就感,让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总之,从课程设置上,高职机电教学一定要将实践作为中心,以中职生现有基础作为量尺,衔接中体现扩展和延伸,确保中职生心理上是可承受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相信经过高职机电多次的实践和洗礼,高职生的专业素养便足以支撑他们直面社会的考验及同行的竞争了。
3与时俱进,注重中高职机电专业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
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要重点突出,也要具有全局意识,万万不可忽略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体现在中高职机电教学课程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全面涵括机电从业所需的各种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按照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文书,完整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拓展等相关课程的开设,也就是说不仅要强调公共基础、专业素养的教学,德育、体育等作为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教师须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理念。尤其是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相较本科生本就处于弱势,所以要抓住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的设置的完整性,以期帮助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更好地克服高职教育劣势,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从容地面对职业挑战。一言以概之,为了高职生能以更好的姿态走向职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结合时展,体现全面性和完整性。
4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电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要想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显然也需要得到政府的人力、财力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指派更多专家,从事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的研究,帮助中高职机电的衔接教育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建议,促进中高职机电衔接教育进行课改。同时,加大财政拨款,建立更多的实践创新平台,为中高职学生机电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转换状态,快速适应中高职的学习。所以,政府一定要重视对中高职机电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投入,确保师资队伍的强大整容。无可否认,当前我国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但若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明确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合理开设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同时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相信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我国的中高职机电专业的衔接教育会取得更好更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鸿.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17-19.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4.09.005.
[2]郭银叶,王晓冬.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4,12(24):203.DOI:10.3969/j.issn.1672-3791.2014.24.153.
关键词:就业方向社会需求实训教学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6)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周边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重点介绍,并进行相应的实习、实验、实训,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