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资金流向

企业资金流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7 15:46: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资金流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资金流向

篇(1)

1.规范建设资金管理的需要。

铁路项目资金来源以财政性资金、铁路债券、企业自有资金、银行借款资金为主。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是对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的体现,也是规范资金管理的需要。

2.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铁路等交通基础性建设投资;特别是近两年,为拉动内需,铁路每年基建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以上。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是确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标准、规模顺利实施的关键。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是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全面落实“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建设管理要求。

3.维护项目稳定的需要。

维护建设项目稳定,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期足额发放,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上访讨薪等事件发生,是建设单位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督促参建施工单位按规定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重要内容。

二、铁路建设资金流向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1.监管意识不强。

部分建设单位对资金流向监管认识不到位,建设单位只要按合同约定、工程进度拨款就行;认为施工单位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行为,是铁路建设管理中小问题,只要按期建成投产就行,资金如何使用完全是施工单位的事,甚至对资金流向监管持抵触情绪。

2.监管制度不完善。

《铁路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颁布于2005年,基本不涉及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内容;尽管铁路总公司陆续出台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有关通知,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制订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监管制度;部分项目管理机构疏于建设资流向监管,三方监管协议流于形式。

3.监管深度、尺度不够。

对参建施工单位而言,建设资金使用更多体现在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违规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结合施工单位的包价范围、施工程序、成本核算、合同管理、分包计价等内容,资金流向监管工作是肤浅的、片面的。

4.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与参建单位资金统一归集管理的矛盾问题。

铁路建设资金管理一项要求,即确保专款专用;作为铁路参建施工企业,从集团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要求出发,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是提高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资金监管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都有资金归集诉求,加大日常资金流向监管困难。

三、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监管的应对措施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监管意识,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依法合规使用建设资金的重要性,树立强化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意识。其次,加强资金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综合管理素质。最后,组织财会、计划、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对建设资金流向进行监管检查,提升检查力度、深度。

2.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制订监管条款,确保资金流向监管依法合规。

2006年,原铁道部首次正式发文,明确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必须将资金监管、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事项纳入铁路建设合同管理;铁财〔2007〕237号、铁财〔2011〕24号也分别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提出具体要求。项目管理机构应在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环节,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细化资金流向监管程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工作依法合规,这是保证实施资金监管的前提。

3.完善三方监管协议,明确各级监管职责,建立逐级负责的资金监管体系。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建设、施工及监管银行的三方监管机制,明确各级资金监管责任主体及责任人,充分发挥各级监管职能,做到项目管理机构对参建施工单位资金实施监管向铁路局负责;参建施工单位对所属项目部资金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监管银行对施工单位资金拨付实施监管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

4.加大监管考核,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设单位应加大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检查力度,铁路局对建设资金流向监管定期检查抽查,对查出问题、问题整改、监管制度落实、三方监管协议的履行等纳入建设单位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参建施工单位建设资金违规使用的,纳入施工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对项目管理机构违规使用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支付脱媒” 资金流跟踪审计 清算 内部审计

一、商业银行开展资金流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支付脱媒”为网络犯罪提供了通道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处于“支付宝”、“财付通”两家独大的局面,其姣好的市场业绩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驻第三方支付领域。而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支付机构为了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外部资源,其管理层利用相关监管政策存在的空白粉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较大。而一些成长期和衰退期的机构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样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强烈动机。在支付机构外部,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洗钱、套现、诈骗、盗取资金等金融犯罪的案件屡见不鲜,移动支付、无卡消费的风险在逐渐增加,敏感数据和信息泄露的危险也在增多,甚至还出现了支付机构直接挪用客户备付金的事件。

(二)第三方公司垄断支付信息被,妨碍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向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越来越多的银行客户不再使用银行支付体系,改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完成日常收付时,这些支付信息就被第三方机构垄断,用于帮助其深入了解平台用户,量身订做推销策略,增强用户体验,培养用户粘性,这又趋势更多的用户被第三方公司的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更经常地使用第三方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与之相反,商业银行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客户,甚至失去客户。2015年,笔者所在审计组就第三方支付对驻地分行个人客户及部分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使用过第三方支付的个人账户的交易占比由2013年的15.24%增长到2015年的53.91%,即个人客户的交易明细中有一半以上均对应第三方支付平台,这部分明细的支付信息开户银行无法取得,也无法通过资金流向审计法进行追踪;同时,第三方支付通过对银行账户“交易”、“投资”两大功能的影响,将部分客户的支付、投资行为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虽然平台中的部分资金最后会以各种形式流入银行,但由于漏出效应,最终会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和保险、基金等业务形成竞争性分流,导致银行失去自己的客户。

(三)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是应对“支付脱媒”风险最佳选择

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法是指按照资金的流程实施审计,即通过对单笔或多笔资金流转环节的追踪检查,搜寻资金的“跑、冒、滴、漏”线索,进而认定审计事项合规性的审计方法。通常,追踪资金流向可以采用如下步骤:锁定资金源头账户及资金量、追踪和记录目标资金的流转路线、审查和分析资金在各流转环节的细节、提取审计线索、确认审计事项的合规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常规审计方法,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法被广泛应用于操作风险、反洗钱、财务、信贷监测等专项审计项目中,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资金在流转过程中的“渗漏”或“蒸发”。通过分析关联账户资金流动规律,可以帮助操作风险审计、反洗钱审计项目取得疑似非法集资、传销、电信诈骗、利益输送等可疑资金流动的账户,厘清客户关系,了解作案手法。在信贷、票据审计中,通过连续跟踪多个中介账户的资金流动,可以找到看似合规贷后管理背后,隐藏的贷款资金最终流入资本市场疑点线索,帮助发现票据掮客。

二、“支付脱媒”背景下开展资金流向内部审计的应对思考

(一)建立“三集中”的新型资金清算体系,提高支付行为的透明度

首先,推动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的业务不仅仅涉及金融领域,还融合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是一个技术复合的产业,单靠人行一个部门来监管,或单纯只依靠法律法规一种形式来监管都是不够的,应当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银监会、信息产业部为辅的监管机构体系,对网络第三方支付行业从机构、业务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其次,促进分管机构完善监管细则。风险导向审计应当坚守谨慎性原则,推动人行、银监会和各地金融办尽快完善监管细则。在监管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透明性,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行业特征,通过制定更贴合行业情况的监管细则,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行为,将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依托于法律的权威,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第三,推动建立“集中清算、集中存管、集中监督”的新型资金清算体系,增强支付行为的透明度。作为监管链上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应推动建立以央行“二代支付系统”等跨行清算设施为技术基础,第三方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清算、集中存管、集中监督”的新型资金清算体系,将第三方机构的客户备付金收付集中于统一的跨行清算系统进行清算,只有这样,才能在支付行为透明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支付清算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推动资金流向审计向常态化监测工作转型

网络支付的繁荣,带来了支付交易的井喷式增长,加上“支付脱媒”效应的影响,仅凭项目组一己之力,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妥善完成审计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反洗钱项目为例,反洗钱审计涉及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多个方面,审计范围广,难度大,在资金流向的跟踪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为此,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核心业务系统建立起反洗钱日常监测系统,依托核心业务系统每日供数形成基础数据源,再结合反洗钱制度和本地化的洗钱犯罪特征编制监测模型,关联各项子系统后,可最大程度地取得单笔交易的对手账户信息,实现对资金流向的自动追踪。在抓取到可疑交易信息后,系统还会将数据实时推送到开户网点,由开户网点根据“了解客户”的原则进行甄别,判断其是否需要向人行报送。部分银行还在系统中设计了可自动计算客户风险等级的监测模型,实时推送高风险等级的客户数据,以便开户行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和“名单制”管理。以上措施均大大减轻了反洗钱内部审计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准度。

(三)拓展数据源,延展取证手段,打造一专多能的审计队伍。

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特征为目标培育的内部审计团队,必须是适应互联网金融风险高、管理弱、业务多元化特征的,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快速完成审计任务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善专研的审计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绕开支付脱媒的干扰,完成对疑点资金流的追踪:

(1)最大限度地拓展数据源。“支付脱媒”背景下,审计人员在追踪资金流向时不应局限于一个账户、一张数据表,应从纵横两方面拓展数据源。横向延伸,一是可将主明细账通过账号、明细号字段关联到“明细扩展档”,获取客户在第三方支付网关录入的自定义备注等附加信息,帮助了解交易性质;二是可以使用客户信息关联出控制账户,查看客户自己和所有控制账户明细账,绕开被“脱媒”的款项用途、对方户名信息,仅通过分析金额、交易时间和渠道特征来了解疑点客户使用每个账户的方法及其联系。如经营非法集资的客户,一般会将本金和利息分开存放,一个账户用于向集资人转入本金,另一个用于收取集资人转入的利息,且两个账户往往不会同名,通过观察小额资金汇入的频率,计算小额资金与大额资金的比例等方式,就可以大概获得集资利率、借款周期等证据。纵向拓展,则可从明细账显示的可疑线索出发,通过查询签约信息等第三方平台无法“脱媒”的客户基础资料,如ATM、POS、手机银行等子系统签约、交易数据,来取得客户在这些渠道办理业务的情况和原始信息。如对疑似在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操纵多张银行卡循环套现的客户,可以对应审查其短信银行、手机银行的签约信息,核实客户是否以自己的手机号签约多张信用卡等等。

(2)最大程度地延展审计取证手段。在追踪资金流向的过程中,当常规审计手段因“支付脱媒”效应遇阻时,审计人员可考虑借助内网和外网延展取证手段。内网方面,可以借助会计档案系统、客户等级管理系统、反洗钱系统等,如通过查看网点经办的疑点客户业务凭证,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批量代办、无介质存入、存入后又无故冲正等可疑情形,通过访谈开户网点进一步了解客户情况,再返回明细账有的放矢地追踪客户资金流向;外网方面,百度和工商、税务、政府、疑点单位主管部门的网站能提供很好的辅助信息,帮助审计人员拓展审计思路。如对疑似传销的企业,当审计人员不能分辨其通过支付宝、微信朋友圈等进行的网络销售活动是正常的直销还是非法传销时,可通过查询商务部“直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备案信息来了解和取证等。

三、结束语

“支付脱媒”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必然趋势,当前应重点研究“支付脱媒”对金融传统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影响,加大审计力度,控制风险。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支付脱媒”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思考,以促进银行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工作

当前,我县中小企业一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同时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生产经营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各银行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牢固树立帮扶企业就是帮助自身的观点,要有与企业共渡难关,共同发展的信心和理念。积极开展银行系统“进企业、送服务”活动,主动深入企业,分析企业面临问题和困难,帮助企业出点子、寻对策,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要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提升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确保全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但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想方设法及时满足;对于特殊企业资金状况出现暂时性风险的,县内贷款银行要根据县政府金融协调小组意见,不得擅自抽贷、压贷,在具备保证条件前提下,做好续贷工作。

二、合理定价,减轻企业财务成本

各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规定,综合考虑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信用状况、盈利水平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在自身权限范围内,降低利率水平,让利于企业。严格禁止对企业审核、审批和发放贷款时随意收取“咨询费”、“财务顾问费”等各种费用。坚决禁止强制要求借款企业将一定比例贷款资金返存贷款银行、强制要求企业贷款时搭售理财产品和搭售保险等行为。

三、公平竞争,规范存款组织行为

各银行机构要严格执行县人民银行会议纪要[]1号精神,严格禁止月末、季末、年末和节假日存款积分倍数计算,严格禁止在组织存款时实行“贴水”行为,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正常有序的同业竞争环境。要进一步改善窗口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窗口排长队现象;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内容,提高同业竞争能力。

四、规范服务,严禁信贷业务不正常现象发生

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积极探索试行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建立独立的小企业信贷审批和风险定价机制,提升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和发放效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方式和途径,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精细化。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审批和发放相关制度,禁止中介机构代办个人信贷业务优先行为,严禁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与中介机构存在不正常的利益关系。

五、加强管理,防止信贷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各银行机构要加强内部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严格信贷审批和贷后跟踪管理,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确保企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严格防止部分中小企业将信贷资金用于虚拟经济投资或通过不同渠道直接或间接进行民间借贷。要通过反洗钱监测系统,加强对重点客户、大额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全流程监测。要通过对中介机构资金流向和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及时进行预警,切实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人民银行要开展重点信贷资金流向检查监督,加强引导和管理,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合并的现象,会计合并报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合并会计报表是在上个世纪末在美国出现,其后英国也随之使用,而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合并会计报表可以综合的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现状和资金流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合并报表对投资者进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会计合并报表也有其弊端,它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不如个别会计报表,本文从其局限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合并会计报表发展的现状

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是以企业集团为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会计报表为主要基础,由母公司主要编制的反映公司主要财政状况的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对于整体、全面的反映企业内部的情况,满足国家税务部门进行税收查账,方便债权人了解集团经济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现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分析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是我们着力探讨与分析的。我国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专门准则是在1995年颁布的,2005年时正式颁布了会计准则,并将合并范围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出现在准则中。

三、现行合并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合并会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内部融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向母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从而子公司获取贷款;二是母公司直接向银行进行贷款,再转手借贷给子公司;三是企业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在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的融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经过合并会计报表进行抵消分录后,这两种融资方式在会计合并报表上显示的是一致的。但是深入的分析就会得知,这两种融资方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完全不同的。当企业内部产生财务危机时,第一种情况下母公司必须要履行当初的担保责任,为子公司偿还债务。而第二种情况下,子公司承担的债务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两种融资方式,前者的风险是前者大于后者的,但如果是仅仅从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话,是得不出这样实际的结论的。

2.合并会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的债务偿还能力。企业集团中的成员单位都是独立存在,各成员间的利益也是是独立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金不能任意在企业集团内部中自由划拨。根据法人企业中投资者只对其投入资本承担有限责任,子公司的债权人的债权要求只是子公司的财产,而不能依据合并会计报表中所统计的公司总资产。相反而母公司的债权人的债权要求只能从母公司的资产中扣除。所以,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合并会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债务偿还能力。

3.合并会计报表在的有用性减弱。多种经营的模式使企业集团面临的经营与财务风险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但同时也为公司的会计信息带来了许多统计上的困难。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是将不同的地区和行业的企业会计报表合并起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掩盖。尤其是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财务衡量指标和制定模式,个别会计报表合并之后,这样形成的合并会计报表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预测能力大大降低,同时也造成了编织报表模式的困难及不便。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合并会计报表传达会计信息的能力。

4.会计核算制度引起信息的传输不畅。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由于有明细反映,所以容易准确的抵消。但是由于子公司间的资金往来也比较的频繁,这部分的抵消就成为编织过程中的死角。准确的抵消这部分的业务往来,对于企业会计核算各个子公司之间往来的情况及账目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与企业自身的会计建设息息相关。

四、合并会计报表局限性的解决措施。

1.经济学家曾指出,多种经营企业的业绩主要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进步与成功所构成的,投资者一定要充分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部分及构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预测企业的未来。为了降低合并会计报表信息的聚合程度,提高其有用性,编制财务报告时,应对企业集团内部按照行业的不同和地区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分别披露企业内部的资金收入、资金走向和利润等指标数据。同时,企业集团也可以按照整年来单独编制营业利润与资产表,可以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附注出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准确性。

2.在企业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会计核算单位是独立的,信息也是不是互通的。如何使信息流与资金流同样达到畅通的状态,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中介部门,对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进行全面的核算。全资的子公司可以将资金存在该部门,通过该部门进行结算。而控股公司则可以通过对子公司的单方面管理而掌握控股公司与集团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活动。这样可以打通信息流,加快信息的流动速度,使企业集团随时掌握子公司的资金流向,加强对子公司的资金管理,还可以为合并会计报表提供准确的信息。

五、总结

会计报表是记录企业财务信息的关键,真实的反映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等问题,是公司持有人了解企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合并会计报表对于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现状和资金流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会做出信息真实、准确的合并会计报表,以供企业集团进行正确决策之用。(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东方中国医药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财政部,2006.

篇(5)

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发展,资金形式和融资渠道更多元化,特别是债券、股票等形式,不仅拓展了融资渠道,更赋予金融运行新特点。企业通过发行证券取得投入实体经济的一定资本量,即通常所说的资本市场一级市场。我们知道,金融资本具有要求回流(一定时期后)和取得一定收益的特点。因而与一级市场相伴随,自然出现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实现股票投资资本的回流。这样可以看到与银行存贷形式不同的资本市场运行的一些特点。以股票而言,股票原本是代表投入实体经济一定资本量的凭证,或称为资本的“副本”和“影子”。但是它又可以作为二级市场交易的商品,形成自身的价格。这个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就是所谓“收入资本化”过程,将其视为该收益的一定资本量。显然股票价格与投入实体经济的相应资本收益密切相关,是其基本依据。不过它在市场上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利率波动、股票的供求、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和资本收益的不同预期等,必然导致股市价格经常波动,在一定时期中与实体经济运行不一致,从而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如此,从根本和长期而言,二级市场动态要受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约束并服务于后者。

金融运行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支持经济增长所需追加的资金,推动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流转,并发掘资源的潜力;二是金融资金讲求效益的性质有利于促进资金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持续的增长、优化的经济结构、较高的效率。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稳增长、调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预防通货膨胀,更要求将增长、结构和效率三者妥善结合。这无疑也是金融运行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促进或促退作用之缘由。

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追加资金

除了加速资金周转之外,还需要追加一定量资金供给,这就涉及到银行。银行是扩大或收紧货币和金融资金供给总量的“闸门”。如果采取扩张政策,不仅增加银行可用资金量,其他渠道资金流量也会增加。这就出现一个难题,如未能供给增长的贷款支持,有可能抑制生产潜力;过度扩大贷款供给,则会刺激物价上涨,扰乱实体运行。现在讲稳定增长和预防通货膨胀,正是寻求两者间的平衡。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理论上说,生产增长要符合经济成长的需要,同时又有可供的资源,实质上也就是保持必要的供求平衡。当然这还是事前预期,要根据实际运行调整节奏。此外,还要考虑到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国际商品涨价会波及国内物价,此时不能单纯采取收紧资金供给措施,而必须增加商品生产和供给以及节约使用。

我国当前面临工农业技术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问题,经济成长点颇多,这就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

引导资金流向,优化经济结构

金融资金流向实际标志着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布状况,关乎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个经常的问题是,怎样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协调资金流向。

从地区和企业说,更多关注地区行业协调和市场需求,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免形成众多的“小而全”和重复建设,更不用讲浪费资源和金融风险了。因此还需要从宏观层面引导资金流向。

从国家方针看,需要从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共识的产业和地区发展规划。可考虑几项金融措施。一是完善可带来经济结构优化的银行信贷政策和证券发行政策。二是逐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简化资金流程,从而根据金融资金来源的不同性质,适应不同产业的需求,提供对应的便捷服务。三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一些新成长的或资力弱的企业,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给予某种优惠待遇。

创新与监管的有效配合

创新和监管是一对矛盾体。金融随经济发展不断飞跃,必然要求金融形式和产品不断翻新,但新产品可能带来新风险,需要进行适当监管。过去有句话叫“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正反映了这一矛盾。创新是无止境的。就监管而言,一是不阻碍创新;二是视运用成熟程度逐步放宽原设的限制;三是尽可能采取市场化手段,给予相关单位灵活对应的余地。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

西方资本市场空前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聚集并迅速转移资金,但也可能引发风险,并波及实体经济。在发达的市场上,除了债券、股票之外,还因此衍生出多种证券工具。如果说股票是资本的“副本”和“影子”,那么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影子”的“影子”。它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更是模糊,其运行波动性更大。次贷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因而西方学者呼吁加强监管。我国自建立股票市场以来,拥护者大有人在,担心者也有之。我们需要辩证地审视这一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融资与投资功能,体现为通过发行证券筹集长期建设资金,规模越来越大;融资与投资融合;可兼得利息和红利收益;高收益与高风险相匹配有助于动员风险偏好高的人群的资金;发行证券企业必须定期公布经营资料,接受社会公众日常监督。股东还可用手或用脚行使表决权,从而督促企业提高经营水平。通过市价和股票收益率的波动,展现优势企业成长价值,以引导资金流向等。

篇(6)

作者:王海英 单位: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监督不力,缺乏对财务事项的严格监控目前不少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许多企业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制度,但因种种原因,并未产生实质性作用。尤其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个人意志仍起决定作用,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财务监督流于形式。二、优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具体途径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合理支出资金资金预算管理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决策,它的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进行全面的整合和规划,从源头开始,沿着资金流的方向,以满足需求为原则,有效配置资源,使企业的生产收支和投资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是企业资金管理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应成立企业最高负责人参加的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领导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强化筹资管理,平衡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方面需要资金的筹集,如筹集资本金、偿还债务、调节资本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等。加强筹资管理,要注意合理匹配资金筹措结构,切实做到企业筹资中自有资金与对外融资的结构合理,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有机协调,投入与产出比例匹配,商品变现与偿债时间数量的同步。在筹资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在计算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基础上,分析各种筹资方式所存在的风险,通过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加强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合理调度资金,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收益率资金集中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先进方式,有利于发挥资金整体效益,提高资金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可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结算部门,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资金的集中、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风险。要重视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尽量减少资金闲置,努力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和存货在流动资金中所占资金比重较大,其循环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量,为此,企业要着力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缩短资金回笼期限,及时处理呆滞积压物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资金的占用。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控力度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确保资金流信息真实的保障。为此,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企业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围绕资金管理这个主旋律,从企业经济管理内在要求出发,努力提高财务部门的参谋决策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特点的新型资金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篇(7)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农业资金;解决思路

农村养老保险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金融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金融问题,农村社会保险又与某种融资体系相联系,并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本文主要关注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金融方式对农业资金造成的影响,即社会保障基金带来的农业资金流出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存量的增加

1993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式推向全国有条件的地区。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虽然不断波动,但总的来看仍呈扩大的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54亿元。尽管目前看来,这部分资金总量尚不高,但是,随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必将大幅增加。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资金的流向加以分析,以明确其对农业的影响。

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

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而言,进行投资来对积聚的养老基金进行保值与增值,对于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使得大量资金向非农领域流动。对于银行存款而言,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存于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系统。农村信用社资金的贷款方向,集中于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其中,乡镇企业贷款有相当大的比重投到非农领域。邮政储蓄系统长期以来实行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依赖于储户于转存中央银行之间的存款利差,成为中央银行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即使将这部分资金推向金融市场,由于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以,农业的贷款并不具有吸引力,银行贷款款的流向,只能以非农产业为主。对于国债而言,国债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弥补赤字与筹集中央建设性预算的部分资金,对弥补赤字而言,无论是作为政府人员的工资还是用于政府采购,都是使资金进入非农领域,并在非农领域周转。对建设性预算而言,除了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网改造的资金是流向农业之外,其余国债项目的资金都是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对于其他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公司债而言,更是各种非农产业的主要筹资手段,使得资金流向非农产业。

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又主要是农业资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的农村人口。因此,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所交纳的资金,也只能是农村人口收入中的一部分。固然,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中包括了大量乡镇企业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但是,这些人员是原属于家庭保障范围的,他们向社会保障的转移意味着原有家庭保障格局的打破,使得由他们进行家庭保障的另一部分人群也必须纳入社会保障,以保障其老年消费。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能仅仅面向这些“离土”人员的,还必须包括这些人员所对应的原家庭保障中的人员。这后一部分人群的收入却主要是农业收入,他们交纳的保费,也只能源于农业收入。农村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农村居民的收入,不仅用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还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就此而言,农业收入与农业资金具有一定程度的等价性,源于农业收入,就是源于农业资金。总的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仍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农业资金的。

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运作的结果,是资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净流动,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其资金使用是非农产业。农村养老保险规模越大,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越多,农业资金的流出也就越多。而从长期趋势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只会越来越广,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只会越来越大,与之相应,农业资金的流出会越来越多。

三、农业资金流出的经济后果

农业资金的流出会造成以下三个主要后果。

1、农业资金流出的最直接后果,是农业的萎缩。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农业需要不断的将获得的收入重新进行投资,以维持简单或扩大的再生产。农业资金对农户自筹配套资金的依赖性较高,而农户自筹资金的获得,主要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会使农户的生产支出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尚不发达,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投资主要是依靠家庭积累,农户缺乏其他的融资渠道来弥补参加社会保险所交纳的资金,这也减少了家庭进行农业投资的规模。

2、农业资金流出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不足的恶性循环。农业资金的流出,要求在农业生产中用更多的劳动来替代资本,使农业中劳动力的使用量增加。而劳动投入的边际效益又是逐步递减的,因此,农业资金的流出,使得劳动带来的收益越来越低,农业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农村人口的外流规模也就越来越大。不断增加的农村外流人口加剧了原有家庭保障的解体,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了农业资金的流失。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业萎缩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3、农业资金流出的第三个后果,是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提高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的新要素投入,农业资金的流出,减少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对土地的要素投入也就相应减少,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而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的扩大,作为资本要素的农业资金的流出也越来越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会因资金的缺乏而难以进行,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的成本始终偏高,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

四、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引起的农业资金流失的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农业资金流出,既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危及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但是,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又是势在必行的,这就需要一个与农村养老保险同步的农业资金补偿机制。本文建议采用以下思路进行应对:

1、建立农业资金的回流机制

通过建立资金回流的机制,可以抵消建立养老基金的影响,方案如下:

(1)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农业建设国债

补偿农业资金的第一个方法,是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资金,再用于农业建设。这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投资于农业,或者购买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但是,直接投资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农业投资的风险较高,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则有严格的要求,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直接投资于农业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所允许的社保基金投资方向也不包括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因此,购买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也就作为补偿农业资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用于农业建设的国债的资金是流入农业的,另一方面,国债作为一种国家信用,其风险很低,也可以满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安全性的要求。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单纯以购买国债方式来回流农业资金是不够的。就目前的农村贷款而言,主要是用于短期资金周转的,而不是用于长期的农业投资。因此,存入信用社、邮政储蓄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险,是难以回流到农业的。这就必须由财政出面,来引导农业资金的回流。一方面,可以加大国债资金对农业的投资规模,以抵消农村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农业资金流出。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农业贷款贴息等方式,来促进农业贷款的增加,以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存款流回农业的比重。

2、以渐进方式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鉴于农村养老保险对农业资金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也必须是渐进的,以避免对农业造成大的冲击。一方面,要使农村养老保险结构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使其有一定的地区差别;另一方面,推进的速度又不能太快,以保证资金回流的机制能逐步与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相适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是相当不平衡的,农村收入的地区差距也很大。对农村收入高,农业收入比重低的地区而言,农村养老保险所保障的人口,以在非农产业工作的人口为主,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对农业资金的影响较小。但是,对农村收入低,农业收入比重高的地区而言,农民用于养老保险的资金只能从农业资金中获得。社会保险范围的迅速扩大,会使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因此,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农业收入为主的地区,还要以家庭保障为主,非农收入比较高的地区,方可逐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重。并且,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要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相配合,同步推进。

3、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就城镇养老保险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第二、三产业内部的融资方式,来自第二、三产业的工薪收入,以养老基金的方式筹集起来,之后仍然以直、间接的方式投向第二、三产业。而农业养老保险,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不论作为存款还是购买国债,都是用于非农部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贷款的高风险与土地生产率的下降。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发达,对长期贷款与农业基础投入的风险难以准确测算,有限的贷放量往往带来高风险,这是信用社所难以应对的。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资金瓶颈,抑制了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形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业对资金的吸引,不能把农村养老保险建成农业生产的融资来源。因此,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收益率的提高,降低农业融资的风险,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带来的农业资金分流吸引回农业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这是减弱农村养老保险分流农业资金的最终解决途径。

注释:

①参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Gopinath,M.,Kennedy,AgriculturalTradeandProductivityGrowth:AStatelevel,Analysis,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2,5,pp12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