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秀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7 15:46: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1)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W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四、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情绪和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陈情表》时,在第一节课上,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文,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作者李密及时代背景(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冼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当我讲故事时,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走神、说话,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较为难懂的文言文的热情,效果很好。

五、不忘发挥诵读的作用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我们应当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以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问题。

但近些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功利性比较明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设想,如果抛弃了朗读、背诵、领悟,还会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文章的思想内容要靠读来化解,疑难词句要靠读来识辨并记忆,文章的艺术营养要靠读来吸收消化。文章精美,语言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易于诵读。诵读的功能比默读中的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增强语感、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等功能更加显著。在诵读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诵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进行艺术化诵读,就可以更利于理解吸收,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六、引导学生把读经典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

要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经典著作。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告诫人们要相信经典的力量,要“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通过读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从而提高教养。我国的名著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它的朦胧、它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并引导学生把读经典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是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最好途径。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安排名著阅读计划,进行心得交流或读书写作竞赛,学生就不会谈名著而色变,见名著而敬而远之,就渐渐喜欢读名著了。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七、不忘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精神中给学生以理性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

篇(2)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优秀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全面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 单位:渤海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一不体现着生活、学习以及人生哲理,充分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能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更有修养、更有动力去实现自身目标,同时也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自己积极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去。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价值,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从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更多有思想的、有创造性的人才。所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应当成为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许多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除了传授给受教育者完备的知识外,更加注重道德修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古代教育中的琴、棋、书、画,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更是希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陶冶性情同时也形成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中的榜样激励自身,培养优秀的品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2.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

高校学生除了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外,还应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以了解,才能使自己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思维,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我国的文化历史有着更全面的了解,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知道了优秀事迹出自何处,也能帮助自己更好的履行实践好的品行。当学生们对华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更加熟悉之后,在考虑问题时便能不被眼前的事物所羁绊,可以做到联系古今、打破思维、求实创新,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

1.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

要想使学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学校在编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材时,应多添加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名人事迹,以便学生能直接了解有关知识。在教材编制中,选取的内容应当有感染力、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学生才能信服。由于古今语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误区;同时,教师还需与学生多交流探讨,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2.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高校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高校都有许多社团或协会,例如话剧社、曲艺团等,学校可以举办文化节,让这些社团表演经典的传统节目,并鼓励他们在形式上加以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从而主动去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当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学习传统文化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更加顺利,促使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3.利用现代科技,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技的运用。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对于信息网络的需求更大。因此,网络信息化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渠道。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使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高尚的品格。另外,在教育中也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图像、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化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当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飞飞,杜瑞平.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38-40.

[2]张师帅.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8:56-61.

作者简介:

篇(4)

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

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传统文化提倡提高人们的主体自觉性。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中,古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仁爱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具有仁爱之心,我国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优化教育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传统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

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了使每个人的道德建设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以苦为乐,注重对自身的完善,主张理性与感性的容易,将艰苦的过程进行美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对教育受教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对传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经历自我修养、持家、治理国家、平整天下的历程。这一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人感,只用主、客体通过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完成二者的人格构件。另外,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时代的需求和传统的精髓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现代

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经过大量的锻炼人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这种精神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社会的发展即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为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在严峻的局势下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古人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天下为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共同奋斗。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断的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教育价值还表现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文化提倡在道德实践中育人。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以民为本,依靠群众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建设。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与发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它集中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选择与继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良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对将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取缔。

2.要辩证的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两面性,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精华文化,也存在着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经指出,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条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要进行批判的吸收,科学并且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要以为基础,使用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筛选和剔除。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此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国在建国后,受到了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曾一度的中断,甚至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的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不仅出于三观形成的时期,也正处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到法律法规中。例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的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为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此外,还要在我国的教育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大环境。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精髓,以便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华民资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积累的优秀精神食粮。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汉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文明与智慧、辛勤与汗水、自信与奋斗的伟大结晶,它包含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质与价值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是指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并具有合规律性、发展性和一定普遍意义的积极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紧密贴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重大意义[6-8]。汉服本身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斩断,将汉服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可以更好的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能仅仅只是沉睡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其唤醒,弘扬出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先辈们,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二.挖掘“泛文化”,倡导“云汉服”

时下青年学生当中,汉服热逐渐升级,大街小巷不时能够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且各类汉服秀活动层出不穷。汉服秀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回热,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契机,借鉴“云”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展“泛汉服”活动,提出“云汉服”的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教育内涵进行充分利用,既普及汉服的种类、常识、运用,又注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汉服所倡导的文明礼仪、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等文化意义为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普及。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双线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当前大学生中,虽然存在汉服社等自发的组织,但其仅限于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对于汉服在文明礼仪、价值观念、国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意义挖掘较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在各种文献调研中,并未搜索到相关资料。因此,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理论实践,将“云汉服”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相结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直播、云概念、大数据等研究形式,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汉服背后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彰显出来。以汉服为载体,普及汉服知识、宣传国学经典、推广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文化教育内涵,倡导文明校园创建,让广大学子感受华夏文明之美,倡导青年学子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礼仪,磨砺敢于担当,勇扛责任的品德,将校园文明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人文素质,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汉服,诵国学,重礼仪,塑品德,汉服既是几千年文化的表现载体,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基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衣袂飘飞,不仅寄托着国人心中对美好精神状态与明媚气质的无限向往,更是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彰显,能够唤醒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战斗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篇(7)

关键词:学校教育 传统文化 德育渗透 途径 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今世界上惟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更好融合,将其发扬光大,是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两方面去阐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思想,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度尽无数劫难,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可以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阅读传统文化读物,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时,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德育网站。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于一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变枯燥为乐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