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物学科素养

初中生物学科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7 15:46: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物学科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生物学科素养

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初中生物学科,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基本的生物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现在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养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把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善。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生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而初中生物主要向初中生介绍基本的理论观点和基础的生物常识及生物现象。有效的生物教学可以带领初中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初中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重点不是肤浅地复制教材,而是注重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初中生物课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生物学科仍被视为副科,因此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仅有三节课,甚至更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实验活动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而无法实施。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动手实验能力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因条件限制,实验设备不能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展开必要的生物实验,只能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初中生实验探究意识薄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生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自觉探究和实践的意识。所以,教师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明确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初中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具体学情设置培养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时,教师备课时的能力目标即可设置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觉探究的意识。

2.加强学生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生物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一个“为什么”。面对学生的不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创造解决疑惑的条件。例如,初中生对种子萌芽的过程充满好奇。我们则以此为契机,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亲自探索,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步骤解析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具有严谨的步骤,生物科学实验也不例外。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我们主要要求初中生了解一般的实验步骤,并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中分析观察的能力。我们操作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些结论或者观察一些现象。分析观察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谨慎细致地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理论及思想

归纳总结也是实验探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结论。学生参与实验,根据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理论或思想,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转变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初中生提供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抓好实验教学,不仅是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初中生生物成绩的有效途径。提高初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付出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自新课改以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促使初中生主动学习,使他们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学习生物,从而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素养。而初中生物是学生接受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让他们以探究性的方式来学习生物,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结合教学经验,讨论在初中生物使用探究性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动手探究;联系生活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生物的全新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生物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能够综合促进初中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下面,笔者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将生物与社会联系起来入手,探讨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够真正展开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某一具体的生物知识产生疑问,并在问题引导下进行深度思考。这种情况下,初中生的思维一直保持十分积极的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中,我看到很多学生在课间因为跑不动出现气喘现象,于是我对学生提问:“为什么你们剧烈运动之后,跟平常的呼吸相比,呼吸会变得十分急促呢?”很多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愣住了,因为他们已经对这种现象感到司空见惯,却从未思考过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看到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我让学生根据生物教材进行预习,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增加初中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将生物教学局限于教材以及课堂中。然而,要想使初中生真正学会学生物,并且使他们能够深刻认知生物知识,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经验总Y出某一生物结论,并且通过这些现象来得出某一生物概念。因此,教师必须要在生物课堂中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综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探究生物知识。在“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我并未公布实验结论,而是让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测量。学生要分别测量没有植物的裸地、有着矮小植物的草地、有着浓密与高大的植物三处地方,并且针对地上有无水洼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测量,由此判断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要认真、仔细记录数据,自主探究生物知识。

三、将生物与生活结合起来

生物这门自然科学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起源并发展起来的,将生物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初中生学到真实、生动、形象的生物知识,改变传统观念下认为“生物无用,仅为应试科目”的错误观念。只有当初中生正确认识生物,才能够真正学会学生物,这也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另外,将生物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也更能够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探究兴趣。在“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课中,我利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了雾霾、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照片,还为学生搜集了一些关于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等相关资料。学生在观看这些照片与新闻之后,直接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并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中,我也让学生讲述他们所认识的水中生物。由于学生参观过水族馆,养过金鱼、乌龟等生物,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来促进学生探究鱼类的运动、呼吸、特征、特点等,便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本课的难点知识便是了解鱼鳍的作用,我也结合人们游泳的视频,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进行讲授。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它是使初中生物实现高效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初中生物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初中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探究学习做好准备;教师要增加初中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将生物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思维导图教学;优化结构过程;应用与探究

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大都围绕着“社会生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其中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元素,对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生物学科的概念性较强,知识点丰富而又复杂,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对于生物这门综合性学科来说,容易产生“知识点混淆”的学习现象。有鉴于此,生物教师要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学科技能,充分感受生活和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意识到“思维导图”的价值和优势,便能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的教学与引导,逐步建立生物和生活之间的学习框架,有效提升自己的生物学习能力。那么,“思维导图”教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如何构建初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呢?笔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此简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及其教学意义

所谓“思维导图”,这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最初研究并提出来的一种“笔记”式方法,后来经过演变与转化,逐步地转化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即是指以一个“中心词”为主题,教师善于通过“线条、编号和图形”等形式,向四周铺设“分支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位置,注明每一个分支的关键词,其中重点内容用彩笔标注,把其他知识碎片有条理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可视化”地图的活动形式。那么,初中生物思维导图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简要地说来,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地深化学习情感。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构建知识点思维导图,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预习、学习、练习、复习”等基本活动环节,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日益深化学科活动的情感和意志,不断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作用。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活动,不仅在形式上简单枯燥、机械僵化,而且严重地阻碍“教与学”的自主性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思维导图”模式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有利于从根本上释放教与学的“生命力”,逐步转向“主导教学”与“自主学习”和谐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思维导图”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把知识点以“树枝状、金字塔形”等结构形式进行整理,在“手口眼脑”互动过程中自成体系,并且能够逐步地应用到学用结合中去。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增加知识储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生物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注重思维导图概念,丰富生物课堂教学内容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图像,向学生介绍所学知识点的框架,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掌握各种生物知识的分类。这种教学形式,不但有利于扩展生物课堂活动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角色,培养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爱好。鉴于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教师在给学生制定教学方案之前,要明白当前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向,注重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内涵,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我们可以要求他们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并能带领其他同学快速有效地构建起知识体系,回顾上个章节重点,发挥示范榜样作用。初中生物主要围绕“自然界”元素来展开,基于“思维导图”的生物课堂活动,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进行对比和记忆,还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找到各种知识点间的联系。

2.强化思维导图模式,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意识

在初中生物基础教材中,每个章节内容基本都涉及生物圈中的动物以及细菌、真菌等,教师可以强化“思维导图”模式,用生活中的各类元素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意识。比如,在课本章节之后,都有着明确的主题与范围,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教材的中心含义,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生物视频,从各个角度给学生介绍生物圈的行为,逐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内涵与价值。生物课堂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兼顾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能力,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从根本上学好生物这门学科。比如,关于八年级下册的“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与发展”这一主题,它涉及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人类传染病与免疫等知识点。学生对这些知识是不了解,如果没有相关的实验引导教学,难以掌握基础的核心要点。所以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章节主题,引导学生走入生物的世界,利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比如“生物圈的动物以及动物的分类”“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的价值和内涵”等,都是有价值的探究主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热爱,丰富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生物圈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例题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植物的生活”这个教学主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绘制成思维导图,感受生命的奥秘。如下图,从“种子的萌发”到“芽的发育”,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根的吸收作用”也在图中清晰可见。每个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同,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植物的开花及结果”的意义,绘制出不同的、完整的思维导图,更为全面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教师毕竟比学生有更多的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可以自主灵活地扩展一些教学主题,比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的方程式”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课堂论题,既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又能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生物世界。

3.完善思维导图实例,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

著名学者刘恩山教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方面。我们要从新时代教学角度出发,发挥生物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丰富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当学生有了明确的生物学习方向,就能对自身的价值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不断从日常的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动物的主要类群》这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几个纲目,方便学生学习和查看,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分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以及空中生活的动物”这三大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特征和生活规律,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生物进行更加细致的学习。当学生学会建立“思维导图”,就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并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罗列出已经理解的生物知识,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很多生物知识点都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学习。比如“藻类植物”这一课,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来给学生展示“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主要特征和价值意义”,并且在每一个导图节点中补充关键信息,促进学生在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上的有效发展,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图,“藻类植物”可以分为“紫菜、海藻、海带、水棉”等多个种类,形态结构有“单细胞、多细胞”,分为“无茎叶、有茎叶”。有的藻类植物还有食用价值,能利用光合作用制作出氧气和有机物,为人类做贡献。这种结合“思维导图”的生物课堂,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生物是一门动态的学科,也是一门“生成与发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很多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认识基因,需要学生经历一个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学习过程。“思维导图”正是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带领学生进入不一样的生物世界,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这门学科的科学精神。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教师要更新课堂教学题材,从日常生活中加入各种科学元素,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有效升华。

三、结论

总而言之,生物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涉及很多知识重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题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思维导图的应用,丰富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强化思维导图模式,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意识。当学生意识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教师便能更新教学题材,完善思维导图的实例,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守春,朱叶敏,李.思维导图在初中七年级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0(7):45-46.

[2]宋成希,李斯晨,姜晓东.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5):12-15.

[3]宋伟,顾晓彦,张晓冬.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9(4):22-24.

[4]高士民,黄晓兵,张珊.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9(10):173.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初中新课改的实施为学校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了全面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物实验,这对农村初中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搞好生物教学,就要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但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实验的开出率与成功率,比物理、化学都低。下面,我提出一些关于新课改下农村初级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任课教师的科学素养低,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1.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生物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生物科学素养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有一定距离,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中考不考生物,生物学科被认为是“副科”;教师的晋级晋升常常与升学成绩或抽测试成绩挂钩,生物教师积分少,似乎低人一等,致使生物专业毕业的教师纷纷改行,教授其他“主科”。二是初中生物课大都是由主科教师兼任,并且所教非所学者比比皆是。个别代课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低下,照本宣科都不尽如人意,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及时地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2.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大都靠“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幅图”讲授。生物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在黑板上讲实验也能让学生通过考试,于是生物实验往往通过教师“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原理的方式完成。这样导致“实验课”完全失去其原本的价值,生物学科因此失去其应有的特点。

(二)教材设置与现存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实验与教学不同步。

部分生物教师把分组实验安排到课程讲完以后,在总复习中做,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教材上规定要开出的分组实验,是与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及时把实验做好,能使学生巩固有关知识,全面理解知识,能使理论与实践(实验)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实验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及时得到验证,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把实验留到教完全部教材以后再集中做,是对实验目的和意义认识的偏差,也是对教材编排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的表现。

(三)教育主管部门投入不足,制约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1.经费紧张,资源匮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导致生物学科常被当做一门“弱小”学科看待。虽然近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提供了器材,但实验不是光有器材就能做的,比如观察鲫鱼实验,每2位学生就需要1条鱼,这对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农村初中来说是花费不起的。

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评价手段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实验教学是生物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有许多教学内容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有的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缺乏正确认识,舍不得在实验设备和材料上投入,从而阻碍了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如某个农村中学的教师在做“观察酵母和真菌”的实验时,本应分为13组的实验,却只有6台显微镜和7个放大镜,学生只能轮流观看。

(四)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用观察现成装片,看录像、模型代替分组实验。

教材中一些本应该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教师强调客观原因,或以其他教具代替。如以观察现成装片代替“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观察酵母菌和真菌”等实验的操作;用看录像代替“观察水螅”“解剖蚯蚓”“解剖家兔”等实验的操作;以模型演示代替“解剖暗气蝗虫”“观察叶的结构”等实验。这种不让学生看到活体或亲自动手操作的“代替”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黑板上“做实验”,报告册中填实验,课后背实验。

黑板上“做实验”、课后背实验是极其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今天,有此现象不应该存在。有的学校因规模小,没有专用生物实验室,分组实验不能正常进行;个别教师认为,准备一节分组实验课,在没有实验员的情况下,要用很长的时间和花很大的精力,干脆不做。殊不知,这种研究不探究,实验不实践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

3.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存在较多问题。

不少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未能遵守操作常规和实验步骤。如用手遮一只眼,用另一只眼观察显微镜;装片制作以前不将载玻片擦拭干净;不用反光镜找光源就去观察切片……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加以指导、点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农村学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一)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强农村特色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契机。

(二)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1.勤于动脑,因陋就简,开足实验。尽管一些农村中学还无条件装备实验室或缺乏实验器材,但只要教师思想重视,敢于创新,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很多生物学实验还是能够正常进行的。如:以教室为实验室,以学生文具(如文具小刀、圆规等)为“解剖器”,开展一系列的植物形态解剖实验。

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9-01

从教初中生物多年,生物学科内容不多,并且通俗易懂,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好拿分的学科。但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在大力提倡为学生减负的浪潮中,初中生物学科,一般的学校在初二下半学期就被结业,学校与家长从心底就开始将此学科视为“豆芽学科”、“小副科”并赋予新名字叫非基础学科。但是,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在实践于决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素养

初中生物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并附加了章节内容的插图,方便了师生的课堂教学。但是,教材中的图与实物教具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再有,书面是插图毕竟是平面教具。对于植物部分更显得明显,如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只有通过观察不同的特征才能识别植物种类的不同。对于这些具体的形态特征,光靠图,是不能全面透彻的反应的,尤其是无根、茎、叶分化植物一章,其中淡水中绿藻-----水绵,教材中附有图,但是对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不通过采集、实物观察才很难真正地掌握,真正的理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根据教材中的讲授的内容,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如植物----茄科、十字花科标本,指导学生用5%的福尔马林,将学生们采集制作的标本保存,师生动手共同制作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出真知的科学素养。

2 利用实践锻炼,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不重视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对学生的实践不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所以生物课堂的实效性并不强,笔者吸取了教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强化学生的实践锻炼。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从视觉感知------到生物信息传递-----到记忆痕迹-------心理表象-----创造形象思维。

运用模型、图片、挂图等形象教具让学生感知。注重实验教学。一堂生物课,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兴趣的导引下,于大脑中形成深刻的生动形象的表象。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辨别生物品种,通过调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感知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对于学生难以动手实践的,笔者借助多媒体,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摄取表象激起学生视听兴奋点,实现对生物本质认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3 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转基因食品、克隆、DNA侦破,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研究性学习”在兴趣上创造了验证探究的条件。尤其是那些验证性实验适合初中学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生物学科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获取知识并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获取知识并实现创新,提高科学素养,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如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探究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笔者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体验。一组学生置蚯蚓于玻璃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硬纸板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软海绵上,一组学生置蚯蚓于水里,通过观察很清晰地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原因是,蚯蚓依赖刚毛协助运动,蚯蚓在粗糙的表面才能爬的最快。这一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动手实验。笔者在实验中做好组织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就的。

4 引进时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一些难以引起学生直接兴趣的知识点,笔者就引用当前是新闻或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课时,笔者结合当前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全球变暖的现实。同学们想:如何做可以阻止当前的状况恶化呢?学生们踊跃发言谈自己的假想-----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一位同学很有创意地说:老师能否放些氢氧化钠啊?飞机在高空无人处喷些,氢氧化钠不就能吸收二氧化碳吗?虽然这话一答案引起同学们的笑声,但是这位学生能创造地联系到前面所讲的知识点。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驱动力,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成正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注重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洁;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定芳;数字科普馆建设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于初中课程体系而言,生物学是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有机的组成,其对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已经成为广大生物教师所面临的艰巨挑战。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初中生物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遵守启发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新的教学方式反对填鸭式、满堂灌、单项灌输式教学方式,其强调在课堂中启发教学,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新课程中提到:学习就是培养和感悟,而培养和感悟是相辅相成的[1]。但是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需要在教学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其次是遵守直观性、理论与实践性原则,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要以更好的体现生物学的教学特点,促使学生勇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可以通过使学生对实物模型和挂图标本的观察来增加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感性认识,进而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第三是遵守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相长是当前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要求师生要共同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开展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

2.初中生物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物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思考,独立探索,提升自学能力。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感觉才是学习的入门。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其要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利用导学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引导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方法。在设置导学案的问题是,其问题难度需要分层次设计,不仅涉及到本节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进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导学案中应该涉及到学习的难点问题和问题的拓展,这可以使学生深思,并且产生探究的欲望。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有所准备,有所发挥。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力》这一课的时候,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1根据品尝橘子的口感来判断橘子细胞中含有哪些物质?2观察黄豆种子的燃烧过程,推测其细胞中的物质分类?3细胞膜如何对物质的近处进行控制?这样来分析,前两个题目学生能够自行解决,但是后一个题目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进而也就激发了其自主探究的热情。

3.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合作探究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合作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而合作学习法所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需要和生物学科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播放教学动画,课堂展示模型和挂图实物,老师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等各种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靠的教学辅助。这能够是学生不断的对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体验,不断的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样以上面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进出为例,可以为学生提供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态视频进行演示,也可以采用模拟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马上明白细胞膜的作用是对有用物质进行引入,并排除废物,将无用物质挡在外面。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的最好表现,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则主要表现在学习小组的构建之中。

4.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能力塑造

为了更好的塑造学生的能力,还需要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做好相关知识点的点播,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需要加大课堂练习,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为了更好的塑造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需要深入对教材进行分析,但是分析并非是通篇的讲解,教师需要重视对难点和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和再理解,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学生自身要加大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自身的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学习技巧,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功的生物课程除了产生较好的学习质量以外,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构建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对于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构建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的构建,构建是教学的开始,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初中生物知识τ谘生而言不仅仅是新鲜,同时也充满了未知和乐趣,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构建的时候花一些心思,巧妙的设置预学学案和导学,在每一个环节的设置当中都要花空心思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一定会收获较好的效果。例如,学习“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丙酮既然有毒,能否用无毒的有机溶剂代替它?”讲到色素颜色时,有学生提出“树叶颜色为什么会变?”“引起色素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等等,有了问题,就有了强烈的想解决问题的愿望。同时感到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激励起了浓浓的学习兴趣,所以说良好的教学构建十分重要。

总之,对于初中生物而言,课堂教学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更好的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篇(7)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让学生想学

初中生物是生物科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起步阶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想学生物,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更加自主地投入到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然,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教学只会事倍功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还要结合生物课程特点进行直观引导.

1.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引导

初中学生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大幅增加,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而如果此时教师再单纯地进行讲授,采用“题海战”方式机械地强化练习,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并实施教学,要注重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让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中学习.

2.遵循生物学科特点,直观引导探究

初中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学习生物不能靠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完成,而要让学生在直观认知基础上去学会探究,于是,在生物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植物体的构成”的导入环节中,以学生常见的青菜叶来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中初步了解青菜叶的组成,然后再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知识来引入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知识探究,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探究,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会学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基础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提倡自主学习,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不仅想学,而且会学.

1.提倡课前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尤为重要的.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概念进行理解,在初步把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预习过程中,什么遗传、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有什么关系,把握住这些知识点在讨论中学生才会有自己特点的看法.如理解了基因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亲子代间在形状上的延续现象了.为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通过预习检测题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还要注重通过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质疑

初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基础科学,而这里所指的学生是“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而不只局限于“尖子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富有丰富个性的个体,他们之间在智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而实施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去进步,这样的生物教学效率才会获得不断提高.如在“神秘的微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讲到“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一知识点,此时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么它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此时教师结合病毒模式图解释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蛋白质合成与复制,宿主细胞裂解时,新病毒粒子释放出来,从而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风生水起.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发,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式教学.

1.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探究还是课后练习,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会收到效果.在引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过程中,教师可注重以问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的教学中,教师展示色盲症、血友病、先天智力障碍等遗传病的图片、症状、原因,提出问题:以上病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明白这些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上述遗传病、非典、普通发烧三种病症的主要区别,由此而引出遗传病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而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并理解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2.发挥教师主导性,精讲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