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课堂论文

智慧课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3 19:29: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课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课堂论文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7] 转自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4.

篇(2)

关键词:智慧教育;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19-04

1934年,时年28岁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赵祥麟先生,怀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梦想,领导他的团队在当时南京中华门外小市口,创办了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前身:县立江宁中学。1980年,江宁县中学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96所重点中学之一,并于1993年经省教委检查验收被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实现学校新时期办学的第一次跨越。2002年4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转评为首批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完成了学校办学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2004年7月,江宁高中迁至江宁科学园,这是学校第六次迁校。新校区占地288亩,校舍及校园配套设施是一次性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校园。新世纪初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现代社会呈现出“个体诉求整体上升”、“社会开放度大幅度提升”、“信息传播日趋快捷”等三个显著特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同样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双重变革。学校该如何创新教育举措,为全体师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教育”办学主张,将“转识成智”作为学校的办学使命,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智慧是一种私人化的存在,人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知识,但却无法拥有同样的智慧。江宁高中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

一、教师发展学校: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

只有智慧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石,乃是发展教师的智慧品质,推动教师的智慧实践。江宁高中迁址之后,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除在江宁区内调入一些教师作补充外,还面向全国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校工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0%以上。几乎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学校通过教师发展学校这一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生成教师开发实施新课程的课程智慧,不断超越教师统筹教学过程的运用智慧,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境界等德性智慧。

2005年5月30日,江宁高中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手打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有学制、有章程、有课程方案、有管理机制的“校中校”。教师发展学校创设了经典阅读类、学科专业类、教学实践类、校本研究类和专题讲座类五大类课程体系,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沙龙、读书报告、课堂诊断、课题研究等途径来实施。导师团的专家们为学员们开办讲座,开设示范课,与大家互动交流,给学员们带来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最新的教育信息,也带来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教师发展学校第一期学员张格波说:“亲近大师是一种幸福,和同行切磋交流是一种幸福,享受课堂是一种幸福,甚至回望曾经的失败也是一种幸福。当一波又一波的职业倦怠感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应当以职业幸福感为盾。”第二期学员谈素梅也认为:“我要把‘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作为我的目标,把追求专业成长看成追求幸福的需要。”迄今为止,教师发展学校已举办四期,共有120名学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和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8人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5人担任了学科教研组长,3人被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9人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师发展学校不仅让100多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还带动了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成功实现了教师队伍新老衔接,为江宁高中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5年9月,葛敏、张发新、严小玲三位老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九批特级教师。2007年6月,葛敏、严小玲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教师。王安东、张格波获得斯霞奖,钱旭琴老师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了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发展学校创办的《博智》已出版了16期,校园网也开通了学校教科研网站、学科网站和教师教科研博客。借助这些平台,学习、交流、研讨已成为教师们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为江宁高中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近年来,全校教师年均在各级各类刊物、出版社和论文竞赛中发表、出版、获奖的论文、专著达150多篇(本),其中在核心期刊上30多篇。教师个人课题区级每年达120多个,市级课题30多个。2011年学校还获得了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团队称号。已经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获得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终身发展理念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智慧培养的实践研究”已通过论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教学智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10] 徐春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智慧形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4)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实践

通过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的整合,达成教研、培训操作上的一体化,即研训一体化,对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对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为什么要整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具体怎样整合?本文谈一谈我校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一、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1.首先,实现校本研训结合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工作,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结合,把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教研、培训的课题,通过教师集体的智慧,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理论的支撑点,做到培训专题化,教研课题化,把教研、培训融为一体,通过研训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再回到课堂得以验证,通过教育教学总结和反思,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时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2.其次,实现校本研训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将使学校具备研究、培训的职能和能力,有利于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通过校本教研与培训使教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再次,实现校本研训结合是落实减负,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教研、培训、存在着两张皮:教研就是指导上课,撰写论文,培训就是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二者之间条线分明,互不相通,各自工作。搞得学校许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感到应接不暇,一会儿校本教研,一会儿校本培训,一会儿校本课程,不知该抓哪一头,顾哪一头。实际上,这些工作完全可以整合,如下图所示:

校本教研: 教育教学问题 研究 教学实践

校本培训: 教育教学问题 培训 教学实践

可见,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出发点相同,都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和归宿相同,都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不应各自为政,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整合,研训一体化。这样就会形成研训结合,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的研训一体化的新格局,从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1.集体备课说课研训一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集体备课说课研训一体主要以说课活动为载体的研训一体活动,它主要是主备课教师的“说”课活动。说课是为上课服务的,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展示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活动和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预演活动。集体备课说课活动中主备课人要把本节课自己的上课思路,自己的教学设计依据向备课组成员作说明和展示,是对备课组成员一个“说课”、上课的培训过程,在此过程后,其他教师发表个人的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完善上课的方案,这又是一个研讨的过程。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方案。这样,每一节课设计都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智慧。当然,这个教学方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印证。这样,亦训亦研,研训结合,确保了备课组成员每节课都有教高的实效,也促使备课组每位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教学反思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了教师反思的能力和施教的能力。为了使每位教师都及时自觉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能成长为有思想的研究者和施教者,学校建立了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两到三篇教学反思,编辑成册,校内交流。每学年春学期教研组范围内开展一次教学反思交流活动,秋学期开展一次学校教学反思大赛。承担教学反思交流和比赛的教师对于其他教师而言,是教学反思的培训者,其他教师则是被培训者,而教研组长、评委的及时点评又是一个研讨的过程,就这样,研训赛一体。现在,反思教育教学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3.教育教学论文交流展评研训一体化,使教师教育智慧和灵感得到升华。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提倡教师撰写一些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实效性,能让广大教师从中受到启迪的好论文,学校每学期开展两个层次的教研论文交流展评活动。每个教研组先在组内展示交流本教研组每位教师的论文,组内教师品评,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议,然后,每组推选一位选手参加学校论文大赛。这样,论文交流展评者和参赛者是培训者,是一次培训活动,而评委和同组教师的及时点评则是研讨活动,就这样,研训赛一体。论文交流展评活动, 促进了教师间的论文交流,也让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灵感在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华。

4.教育沙龙,参与式专题研讨的研训一体化,提高了研训实效。以往,教导处和政教处的培训和研讨一直是领导讲,或学习文章,其他教师被动听,教研和培训时效普遍不强, 针对产生的这种状况,两处业务培训和教研组教研活动采取参与式研训,每次“研讨”之前均提出一定的议题,小组成员都进行事先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然后在平等的氛围中,人人参与,研讨、学习、交流。例如“如何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实施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等议题的研讨,这样,研中有训,训中有研。通过教育沙龙参与式研讨活动,满足了教师的个体需要,解决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所需技能的获得,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5.“青蓝”工程帮扶结队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青蓝工程”帮扶结队是学校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德育智慧,尽量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开展 “青蓝”工程帮扶结对活动,即每个骨干教师要带好一名青年教师,三年内要使所带教师获得县级以上的课改优质课奖项,班主任工作全校处于年级前例。每月师者对学者进行一次业务指导培训。上一次示范课(或班会),指导一节师徒合作研究课,教学相长,研训一体,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五课一条龙”活动的研训一体化,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篇(5)

一堂精彩的高质量的课堂,导入环节很重要,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效果,在设置导入环节时,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力求启发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启发性的课堂导入往往能为本课重难点的解决奠定良好基础。

如上《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修养》这节课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片段:大爷:“你行行好吧,救救我吧,我让车撞了……路人:“那车呢?”大爷:“车跑了……”路人:“那您记得它车号吗?”大爷:“跟……跟你这一样的黑车……”向学生设置启发性提问:“听过上面这段对话,请你判断这位路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会有什么顾忌?谈谈你的理由。”学生顿时就在“扶人”与“不扶”这两种抉择中炸了锅,我趁势生成:各种思想问题交织的今天,我们要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做出正确选择。这既有效吸引了学生,又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果课堂导入对学生智慧的启发是良好的开端,那么课堂教学则是启发学生智慧的核心和关键。通过问题的恰当设置和处理,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目的,要求教师创设不同情境,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难度太大学生够不着,课堂容易沉闷,难度太低问题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激发学生灵感、促进教学的实效。

如教学“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后,我组织学生上一节“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的综合探究课,我这样设置情景问题:近几年,贺兰县的变化很大,请同学们说出家乡的巨大变化。学生通过畅所欲言,总结出德胜工业园的崛起,造纸厂的关停,轻纺园的建立,健身场所的完善,绿化工作喜人等事项,体会到作为贺兰人是值得为此而骄傲的,在此情感基础上抛出:贺兰县政府近几年做的这些大事要事对社会有何意义?经过启发的学生就能轻松总结出:可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贺兰县的发展;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等核心观点。学生再寻找贺兰县政府哪些工作没做好,需要完善哪些工作,学生举出盲道被占用,民工工资被拖欠,个别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政府如何行政才能树立权威”,有效回归教材,形成本课的核心原理,又抛出“是不是所有的政府都具有权威”再次升华主题。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启发学生智慧。

在具体教学中,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之外,也要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自觉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之光。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对于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让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层出不穷。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激发学生智慧不可缺少的环节。

篇(6)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取得高质量教学的效果实施相应的管理。本学年在教务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52名,其中专业教研室29人,课程涉及采油、采气、仪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机械基础、制图、管焊、电工等多学科,新教师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的周课时达到20节,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培训教学协调难度大。我是油气开采专业的老教师了,熟悉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学过程,也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对专业室教学管理上,我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力争用人性化的理念、负责的意识、以身作责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从严要求,从大局出发,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间,准确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以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平时主动和年轻教师交流,解决年轻教师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把工作做细做活。

二.倡导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风,使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研活动是教务部的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我积极与教务部部长商讨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室的专题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们针对一个专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师渐渐成熟,他们主动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渐渐增强。教研活动也锻炼了一大批老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真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地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也非常乐意接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三.有序组织学生论文指导审查工作,使之成为宣传中心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

六月到七月我组织油气开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师对开采06班、地质06、钻井06班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审查,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指导了2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组织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离开,不能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老师在网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派教师到现场亲自收取论文,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老师们圆满完成230人的论文指导与审查工作,按时把质量上乘的论文提交到石油大学,为中心的势力和教学水平做了很好的宣传。

四.积极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把课堂当作超越自我的平台。

今年我承担完成的培训与教学任务有:

1.完成采油高级工培训班采油知识与技能培训7天,完成学时49个;

2.承担《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课程的函授教学,完成课时50个。

3.在西南石油学院承担大学生采油采气培训任务,连续6周,每周6天课,历时42天,完成学时288个。

4.假期承担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跟踪、现场考察指导、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交流的组织工作等,历时21天。

我认为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潜心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看重教学过程,备好课、上好课是我的追求。为此,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竭力寻找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把课堂教学当作展示自我才华、超越自我的平台。

五.静下心搞教学研究工作,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今年我参与了两项比较大的教学研究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心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开发申报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组织三位老师完成编辑工作。

2.参与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四位老师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争取明年初出版。

六.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自己职业道德熏陶的信念。

半年来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结,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对工作努力坚持“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态度,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动承担,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对拿不准的事情,我请教领导,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我自觉服从,不折不扣执行,认认真真完成。

作为教学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待人”的原则,勇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有大局意识,有团结心胸,有责任心的人。

在具体工作上,我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余部长、栾书记和王部长的工作,主动沟通,积极协商,勇于承担,保证教务部工作稳定,人员团结,管理工作有序和谐。

篇(7)

一、树立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

1.树立教育与学生契合的理念。记得印度哲学家奥修的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同样,如果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相契合,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鞋合脚”的教育,虽需要精心设计,但一定要自然呈现。

2.树立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赞可夫将其作了解释:“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适合学生既要关注、重视学生现有水平,但绝不是消极的迁就,相反,应当是积极地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适合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

二、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程

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应具有“语言——言语” 智能、“数理——逻辑” 智能、“视觉——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 智能、“音乐——节奏” 智能、“人际——交往” 智能、“自知——自省” 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智能。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会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光谱。八种基本智能成分是平等的,不同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学校课程要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教学框架,即设计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课堂和活动等。

1. 构建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程。应根据“适合教育的理念”确定课程选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一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把一些对师生成长需要影响不大的课程整合到凸现适合教育理念的课程中去;亦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所关注“素养”的培养。二是校本课程人本化。校本课程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追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凸现课程为人发展服务。学校教育应根据人成长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人成长需要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熏陶,学校应开设“传统经典”和“介绍本地文化的课程”;人成长需要宽阔的视野,学校开设“世界”;人成长核心是智慧成长,学校开设“智慧”。根据人成长需要的能力确定课程类型:人成长需要学会读书,学校开设“阅读课”;人成长需要学会探究,学校开设“实践课”…… ;三是生本课程个性化。每个学校都应有一些针对特殊潜能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学校可引导他们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智慧的张扬和劣势智慧的发展。每个学生总有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总有一种让自己心动的活动。我们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建立“自修课”,内容由自己确定,不论是音乐、美术、体育、电脑、劳动,还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方法由自己选择,不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娱乐运动;方式由自己安排,不论是个人独立进行,还是和别人共同合作。总之,每日必做,每做必记,每记必思,每思必得。通过这种个体的生本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锤炼能力,提高智力,彰显智慧。

三、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主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围绕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自己的课堂,建构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教学行为,形成课堂文化。学校围绕“教育即成长”提出“成长课堂”的教学哲学“课堂即成长”。课堂围绕“学”展开,即: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让“学”成为课堂成长的支点。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是:要尊重差异,不要漠视差生;要挖掘潜能,不要忽视可能;要随学调教,不要照搬程式;要启迪多元,不要束缚创造;要欣赏进步,不要吝啬鼓励;要共享成长,不要孤芳自赏。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追求是:要为学生学,不要只想着教;要引学生问,不要无度设问;要让学生做,不要错失探究;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听学生说,不要草率定论;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其意旨就是“教师为成长而“导学”,“学生为成长而“自学”。

据此,建构适合学生成长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风格自主学习: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设计“预习学案”。这个“预习学案指导”既体现教材知识点,也关注智慧生长点;既有阅读教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社会实践;既有共性指导预习,也有个性自主预习。通过“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把学生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他们自己学习,“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促进真正探究,在具体操作方式上,重点践行“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学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建构和解决中成长。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课堂学习不是教学的全部,每节课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引发学生再生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四、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实施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校各项活动应围绕 “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自己成长方式的教育,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追求设计,从目的上看,学校活动的宗旨是实现关于人的培养目标,丰富和发展教育定义。从内容上看,学校应选择提供人成长需要“营养”的活动,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加深”,让其特长更加张扬;也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补缺”,让其营养更加全面。从方式上看,学校活动应倡导科学、便捷、有效,可与思品与社会、综合实践、劳动、艺术等课程相结合,也可通过业余竞赛形式实施。总之,学校活动要有自己的目的、意义、特点和品牌。

为了让学生生长智慧,并将智慧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校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实践。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学习做事的方法,探究做事的技巧,在做事中生发实践智慧。每年12月份举办一届“创新节”,开展“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手工制作”、“体育游戏创作”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创新实践中滋长智慧。

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应该是生命化的教育,应该: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

从善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