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4-01-16 16:22: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生活化教学已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切实有效的融入生活化思维,并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则能够促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下文,我们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思维的意义阐述,过渡到有关教学策略的论述。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思维的意义探析
1.1 联系生活能够降低教学难度。道德理论是伦理学与哲学观点的集合,其理论基础相对较为抽象,其知识点也异常繁杂,如果仅靠生硬的记忆只怕难以保证知识内化效率。因此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提出“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其主要阐释了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提升的学习途径。诚然,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则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感性认知材料,从而帮助其建构逻辑化、层次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网络,如此便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1.2 联系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纯理论化的教学通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其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树立生活化思维,并积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并为其创设起贴近生活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则能够有效突破学生心理障碍,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2.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本质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则无疑是规范人们行为之准绳。总而言之,道德理论与法治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并促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紧密结合,从而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拉近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积极探究教材内容,并有效整合教材?Y源与生活化资源,即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譬如在教学“平等、尊重与宽容”一课内容时,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形式,演绎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小矛盾,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表演内容并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如何建构起平等和谐的班级文化。
2.2 结合热点新闻,增强知识的贴合度。现实生活是建构学生意识形态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因素。鉴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为培养学生先进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并适当的引入国内外的实时政治,以此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的深入分析、解读,便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譬如在讲解“承担责任”一课时,为给予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化的参考案例,教师则可以引入“韩国总统遭民群抗议遂被弹劾下台”实际案例,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任何人都必须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这一法律常识,以此助益于学生建构起责任意识,并以法律知识约束自身的行为。
2.3 联系生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校内外一体化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际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开发利用生活资源,从而做好课外延展工作。在开展课外延展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一些特殊功能,我们即可以组建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抑或是调研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课外教学的生活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教学“偶像与自我”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内开展“对偶像的基本认识”、“自我重要性的研究”等主题调研活动。从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智看待偶像,并正视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做一个独立、理智的个体。
一、重视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长期被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教学的创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但又超越教材。教材虽然能够为开展教学提供一个方向,但是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教师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道德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灵活的开展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如,针对最近新闻上比较火的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小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唇枪舌战之后,小学生会自己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有一个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然后教师才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和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的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影响,也很容易相信网上的一些陌生人。因此,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一堂“网络安全”的学习课,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讲解,让小学生了解到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网络上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应对他们。这个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对小?W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教学的作用也会容易凸显。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学习“感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为他们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这些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爷爷奶奶服务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换他们服务,使他们感受一下平时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去一个独立、孝顺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现在网络、电视的普及,小学生受到这些的影响,会认为吸烟、打架、吸毒是一个非常酷的事情,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触碰的。教师可以带小学生去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给他们准备礼物,让他们在和这些曾经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提高自身的追求,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新课程理念也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儿童体验生活这本无字的书,让他们在这本浩瀚的无字书的世界中有意或无意地接受着方方面面的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从而提高儿童的生活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包含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等,大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也就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生活性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为突出。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每一名儿童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导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习与人交流,学习展示自我……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彩,提高儿童的生活力。
那么,具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儿童的生活力呢?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由以前的执行者,变成如今的组织、引导者,为生活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孩子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活动的过程,是孩子们经历“出现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的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前的执行者,变成现在组织、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小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关系,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从显性教育到“润物无声”、隐性渗透教育方向发展。如,学习完“家人的爱”这课后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课后笔者利用母亲节组织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到学校开展“懂得感恩 崇尚优秀”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给自己的妈妈集体洗脚,表面看洗的是脚其实通过孩子的小手对妈妈脚的触摸,表达的是母女(子)之间内心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从小懂得感恩的品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重视活动的德育、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等功能。学生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人的很多德性,不是单纯由学校教的,或从书中学的,还可以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同伴交流中习得与养成。如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只是小孩过家家玩玩而已,那就错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投入极深的感情。
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师生之间良好的协作交流,是促使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生活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程上与同学和老师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相互传递。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和欣赏他人。例如在教学“假期有收获”一课时,笔者就经常会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在假期里的趣闻,或者是自己在假期学到的本领。通过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假期收获来帮助学生形成互相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也为学生进入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促进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对教师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由开始的固化设计,变成组合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具体包括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两方面。具体来说生活指导式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知识,比如说一些小窍门、小常识,或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寓于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传达信息的影响,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完“大自然,谢谢您”后,笔者组织学生走进农场开展捡麦穗活动。孩子们行走在田间阡陌小路上,弯腰捡麦穗,一改往日在父母身边的娇贵,不叫苦不叫累,当捡到一串串麦穗时他们神情中的那一份成功、喜悦与自豪感溢于言表,脸上的微笑是那么的真、那么的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边捡边玩中孩子们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由开始的管理者,变成现在的参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
当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学校有效开展一系列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现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根本上使学生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另外,在国家和社会中想要培养道德素养高尚的人才,有效的情景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积极途径。在初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思想,也有利于情景教学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在目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家也是通过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因此道德、法治教育和情景教学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只有有效渗透,才能有效地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切实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在中学教育过程中,中学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积极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切实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课堂气氛的渲染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准确地实现教学目标[2]。情景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和途径,可以改善中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景因素的积极作用,切实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
二、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灌输性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师生缺乏有效沟通,课堂上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没有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情景教学模式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中心,以情景为教学背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背景下,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充分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充分说明,情景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有一门课主要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有两个内容:“生命能绽放吗”和“如何敬畏生命?”,上课的老师应使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可以播放一首关于生命的歌,课堂上可以表现出“珍视生命”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于生命的视频和照片,让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课本内容,保证学生对该课时内容的有效把握。
三、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3],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体验活动的设计过于单调,情景教学走马看花,学生无法充分享受情景教学的和体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其次,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度较高,在实施教学时照本宣科,语言过于教条化;另外,学生对老师所讲的教学知识理解不够,学习热情也不够高涨。由于这几点原因,使得情景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并不好,同时学校也存在着监督不力的问题,学校的监督也是教育效果得不到实现的重要原因。
四、有效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学德育与法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如何运用情景教学的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课程,教师应该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营造教学氛围时,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可以使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具[4]。
五、情景教学在初中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1.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还不成熟。首先,认知的发展遵循着客观到主观的规律,也遵循着从抽象到具象的发展特点。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教育可塑性,因此要努力提高青春期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但是初中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老师需要使用情景教学,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的时候,需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将情景教育和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当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情景迁移,集中注意力,同时能够渲染教学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情景教学更加贴合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初中课程课堂当中应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更加贴合新课标改革要求。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更加贴合课程教学,并且也更加贴合课堂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应用到情景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知,在中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模式是实现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3.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创造课程教学学习氛围课程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有效融合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这样可以更好地营造课程教学的学习氛围。在课程教学当中融入情景教育,可以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立体,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学习内容,对学生的终身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4.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在课程教学课堂中融入情景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比起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带着积极情感投入课程学习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让课程学习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情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6]。在日常进行初中课程教学的时候融入情景教学,这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它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标。在进行日常初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时注重情景的变化,通过在课程教学课堂当中融入情景教学,帮助学生时刻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进行课程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老师需要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可以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终身学习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鸳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No.098(14):27-28.
[2]沈晓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3]徐欣.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7,000(004):81-81.
[4]冯会娟.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J].中文信息,2017(1).
[5]乌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第86中学,第60中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
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
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
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
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
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
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
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
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
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
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
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
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
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
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时展的改变势必给教育带来重要挑战,教育要能够帮助年轻人为适应未来变化做好准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系列变化都可视为教育对时展的积极回应。那么,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课堂应该如何回应?以下,笔者试以今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作一探讨。
一、尝试跨学科主题教学,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都至关重要,而这些素质无一例外都是跨越学科的综合素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1]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课程逐渐融合了品德、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2016年秋季起,新启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超越拼盘式的综合课程状态。
2015年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深化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有教师在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打破学科思维模式,尝试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整合,引导儿童进入广阔的综合课程生活。
【教学片断】
活动一:结合学校入学教育活动,领着孩子们参观校园。从校门口(认识校名)――操场(活动设施)――教学楼(各年级教室、专业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的其他场所(厕所、图书馆、医务室、体艺馆等)。
活动二:我是小小安全员。与班主任一起开展班队课,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出示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活动三:画一画学校最美的地方。与美术课整合开展教育,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我心目中学校最美的地方”,然后画下来,在全班展示。
活动四:“啄木鸟小队”活动。组织全班分组成立校园安全护卫小队,讨论决定小队称号。然后,组织成员分工合作。午间,教师实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校园中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提醒。[2]
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入学季,孩子们开心地探究,惊奇地发现,快乐地学习,充分体验着新校园、新生活,而乐于观察探究、善于团结协作、注重亲身实践等多种素养教育浸润其中。这样的教学,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品德课、美术课或是其他某一门单独的课程。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科知识的灌输,通过整合各学科教学内容,找到了入学教育、班队课、美术课等学科的连接点,由此赋予学生无限的空间、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创意。
“道德与法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尚以分科教学为主的今天,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要从“学科人”中走出来,升级为“教育人”,或尝试学科间整合,或进行跨学科教学,或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比如,两位不同学科教师配对研究一个教学主题,讨论制定教学计划,讨论每个主题的素养发展目标等。以整体的视野把握教学,开拓全新的教学时空。
二、促进深度体验与探究,变“落实知识”为“养成素养”
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促使老师们重新审视课程价值,即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真正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这要求我们必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为品德课教师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可能会在品德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阶思维,并且对活动参与要求不高的任务。而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1】
师:请同学们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两人三足”。请大家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
学生开始游戏。
师:游戏结束了。请参赛同学谈一谈比赛心得,获胜者说说成功的秘诀。较慢到达终点者可以分析问题所在,并讲一讲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生分享略。
师:我们请较慢到达的同学再做一遍,我们一起为他们鼓励加油。
师:接下来,请同桌一起画一画刚才的比赛。
同桌合作画画。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画作的创作过程,哪部分是自己画的,哪部分是同桌完成的,哪些是一起画的;并为自己的画打分。
师:同桌一起和画留个影。老师来拍照。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以游戏和画画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一起做”中学习与合作,从中认识和体验“规则”。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总结提高。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让在第一次游戏中较慢到达的孩子吸取经验后再次做游戏。在这样的深度体验与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过程,更是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过程。它指向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中,有诸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究的课题。如“亲亲热热一家人”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从而为整个单元学习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则可将元宵节的活动和体验作为寒假社会调查,开学后作主题交流……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追求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的综合发展。这要求我们改变教师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甚至可以更大胆些,让学生来设计课堂体验和探究活动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归还学生学习自,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
朱小蔓教授曾说到:“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3]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课、慕课、网易公开课……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模式。它不仅是对学习者的冲击,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学习自,扭转“知识人”的“专家”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花。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个,请每一小组的组长发给组员。每个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师也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做。
电子白板出示要求:
(1)在两分钟之内完成一朵小花,音乐停止时结束。(2)完成后请组长举起小花,其他组员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净,把垃圾放进垃圾袋里。
采访环节: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最快的一组:你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慢的学生:为什么慢了?一位学生采访老师:老师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对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让学生采访同伴和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交流中反思和总结提高。如此,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他们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谦让,一起解决问题,感悟规则,领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体会合作的快乐。这样的品德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与获得,更有温暖贴心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4]
参考文献:
[1][3]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1-24(17).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53 -02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如果能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学生们必然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比较重视,却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有所忽视。总书记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使大学生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今天,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教育需要法制教育的支持
道德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道德建设是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之所在。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心态被扭曲,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物为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人的物化。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诚信丧失等等社会现象。而大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社会上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有少数学生存在着世俗化的理想追求,一切向“钱”看,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实用的人生态度,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但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这就对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道德观念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征,道德教育就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这个要求并不是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就可以满足和达到的,因为道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情况有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完全依靠道德教育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够的。
比如,交通肇事后故意杀人的药家鑫,终于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对此,新华社发表评论,认为“这一结果,体现了司法的公正,也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药家鑫交通肇事将被害人撞倒后,不但不予施救,为了逃避责任,反而选择杀人灭口,被法院认为“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对于这样一个如此残忍、如此恶劣,所犯罪行如此严重的学生,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就能让其改邪归正,恐怕就连药家鑫自己都无法保证,事实上,教书不育人的所谓“精英教育”,已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强烈质疑。药案告诉我们,对法律没有应有的敬畏,法律知识的缺乏是此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完全依靠法制教育是不够的
马克思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他律的规则,它通过最基本的规则来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总体利益。法律知识的教育对于树立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对于惩戒和预防犯罪,促进社会安定,维持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行为,却无法约束人们的思想。
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抑制人的非理性冲动,达到制止人们作恶、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法律只能禁止人们做坏事,不能强迫人们做善事。一旦法律的威吓力量不存在时,仍然只能为恶。因此法律对非善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作为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
比如,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压而18路人漠然相视;湖北长江大学大学生舍己救人牺牲却遭遇捞尸者勒索;南京彭宇案后,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快速沉沦;等等,使我们意识到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完全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当对之施以道德拯救,去治疗集体性冷漠,还人性与生命之美。
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大基本社会规范,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黑格尔说过:“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是道德的监护,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
无疑,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 除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 更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强调的是他律。一个人的行为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而法律不能惩罚非道德行为, 只能惩罚违法和犯罪的行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互补。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其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具有互补性。在社会发展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对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研究,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的提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总是一致的。道德要求人们应该为善, 法要求人们的不得为恶。用法律和道德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 能使二者共同发挥最大的作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深刻地说明了道德与法律在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国家治理中,通过德治促进人的本质的向善,通过法治抑制人的本质的向恶,法德并举,刚柔相济,才会国泰民安,长治久安。有专家说,“道德教育就是通过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信仰方式来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变成内在的道德义务,从而为法律获得道义上的尊严、为法制的推行奠定思想基础;法制教育通过宣传法律制裁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来抑制或弱化行为人的违法犯罪动机,是把德治教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通过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思想需要,实现对社会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们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标和发展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如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道德教育使人们向往光明, 遵从善德。法制教育使人们遵纪守法,敬畏法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教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