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
时间:2024-01-16 15:59: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智慧教学;教学方法;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65-01
智慧是推进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教育教学需要智慧,历史与时代呼唤教育知识和充满智慧的教师。教育教学专家成尚荣教授曾明确指出: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教学中跳跃出来,要积极超越知识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到智慧教育教学层次,将培育“知识人”的教学目标转向到培育“智慧人”的教学目标上来,用智慧教育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并促使广大师生追崇智慧、热爱智慧。特别是广大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智慧,用智慧经营课堂教学,让智慧唤醒课堂教学中的各类元素,促使信息技术在智慧教学理念的推动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一、积极在善变中突显智慧带来的惊喜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应用之中潜藏着丰富的“变数”,而这“变数”便折射出智慧,这是灵活机动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智慧,给予学生带来意外惊喜的智慧。例如,笔者曾经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让他们自主制作出“有声有色的个人网页”,就在我检查他们作业的时候,有一位叫陈晓的同学非常得意、非常自信地举手到讲台上来展示他的“优秀作品”,经同意后,他将自认为存储了自己作品的U盘插入教学计算机,怀着胸有成竹的姿态打开U盘,双击其制作的“作品”,然而此时,他的得意之态嘎然而止,“作品”被双击以后,“咣”的一声弹出一个“异常窗口”,此时,该同学的脸“唰的一下”红透了。原来由于该同学在复制文件时太粗心了,本应将其制作的“作品”文件发送至U盘的,结果点击到发送“快捷方式”了。
对于如上这种“尴尬”情形,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并不立即指责批评其粗心大意的错误,源于其“脸红”已经确实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将话锋立即扭转,幽默地说,“也许这就是陈晓同学给我们遐想的美丽梦想,我们相信一定很绚丽多彩。”如此一来,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得到有效舒缓,整个教学“气场”变得轻松、祥和、温馨与和谐多了。接着,顺势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该同学出现的问题原因,促使同学们参照自己也许某时一不小心也可能犯的隐性错误,让他们获得意外的收获,感受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所来的意外惊喜,将“尴尬”的情境转换为“亮点”资源,灵活机动充满智慧地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还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得更加精彩。
二、积极引入交流讨论收获智慧碰撞火花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是纯粹的信息技术理论授课,则非常容易将课堂教学带入到“沉闷、郁抑、无趣”的情境,不但难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且还可以引起副作用,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厌倦感。然而,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来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广大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引领学生将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有机融合于一起,大胆创设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教学情境,使理论知识教学变得富有情趣,激发他们乐此不疲地深入探究、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将各自的体验说出来,让他们的思维相互走入对方的世界,以至于促使他们的智慧相互碰撞,产生更具智慧性的灵感火花,促使他们的思维发展。
例如,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以往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便创设讨论互动交流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大概是什么时候接触计算机的?自身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有哪些较为深刻的记忆?是什么时候学会打字的?是什么时候学会上网的?上网时做的主要事情是什么?等等,从而有力地调动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接着,便引入“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询问学生,所有计算机上的数据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计算机是如何分析、描述、辨别数据信息的?如此一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智慧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三、积极引入竞赛活动激发课堂智慧
知识竞赛是一种可以促使学生加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手段,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培育和大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是培育学生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依托电子教室构建电子抢答平台,将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考核引入到这一知识竞赛平台上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智慧与生机。
例如,可以通过电子抢答平台,结合课程的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技能竞赛,比如,中英文录入竞赛、Word、Excel、PPT等Office系列软件应用操作考核、网页制作竞赛等等,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产生更具智慧性的创意,激发他们自主产生创新意识和灵感,提升他们的智慧层次。
综上,信息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智慧课堂的实现需要具有智慧的教师引领,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智慧,需要用人性的光辉构建和谐的氛围,需要用智慧的火花去点燃生机和活力,给信息技术教学淬火。
参考文献:
一、转化教育观念
英语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21世纪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们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设置,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义务教育阶段各门学科设置的目的,都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全面地、综合地培养那个时代的一个公民所必需的素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学习了新英语课标后,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每一个孩子,也清醒地认识到,设置英语学科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记住几个单词、知道几条语法、学会说几句英语,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的学习,掌握学习外语的方法和策略,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为今后更漫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比如说“疯狂英语”的李阳,他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他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二、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面向的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结构、相互之间差异很多的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变化,其英语运用能力都有提高。二是要注重个差异。哈佛大学教授Dr.Howard Gardner 在他的《智力结构》(Frames l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慧论”(Theory of Milltiple Interligence),他将人的智慧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容智慧、自然观察智慧。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英语课堂中,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小学生,而这种尊重首先的表现就是对他们学习潜能的信任。在课堂上我可以这样说:“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2. It's easy. I'm sure you can learn it well.”或者这样对学生说:“明天我要你们背诵第7课,我们相信你们都能背下来。”所以,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精心设计、分层次要求
关爱每个学生的深层内涵和实质性的支持就是注重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由于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他们对英语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成绩上的体现也不同。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必须达到同一个基本目标,必须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容不得任何疏忽,否则都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受到忽略,都会使“面向全体”成为事实上的空话。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备课的重点不在于语言知识点,而在于怎样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我在教学“Where are you from?”时,准备一幅彩色世界地图,把China , America,和England作为全班同学都要求掌握的词汇。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口语训练,然后全班表演。下面是学生们的对话:
A: Hello!
B: Hello! Who are you ?
A: I'm Mike. I'm from America . Where are you from?
B: I'm from England . I'm in China now .Nice to meet you.
A: Nice to meet you,too.
但还有部分同学不满足这三个单词,这时我就把Japan,France,Canada,Russia等单词教给部分学习有余力的同学,使他们有更多的话语可说。这样一节课下来,有共同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有供部分同学学习的扩展性内容,就让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得到了各自不同的满足。
因此一节课的教案设计,有应该有共同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践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还应该有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和发展。这样就能使每个层次、每个类别的学生在下课的时候,都能说:“上了今天的课,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四、尊重“后进生”、“问题生”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人”,是最主要的。教育,应该关注人,应该真正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平时,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学会格外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时刻激励学生,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做会思考的“智慧型”音乐教师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
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样又怎能让孩子尽情地畅游于音乐的无限乐趣之中呢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只有教育本身的智慧,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新课程的介入让他们有了更多施展天性和才华的天地,但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常规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有!确切地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管自己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地去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是趁机乱说乱讲,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同学间相互点评,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同伴的行为,会出现相互取笑的现象……等等之类的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是构建绿色课堂的重要所在
1.思想认识:课改中我们似乎更多在关注课堂音乐教学改革,其实这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常规的和强化和改革。
2.创导、优化崭新的学习常规: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课堂教学及其培养出来的求“静”、求“齐”、求“严肃”的音乐学习常规观念,提倡营造民主的、愉悦的、激励的、竞争的教学氛围,更新音乐常规观念,把好常规尺度,落实常规改革,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四、有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型音乐教师,教师运用智慧育人,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
一、畅读状态养成习惯
畅读,强调读书时不同智慧因素之间贯通融合产生的愉悦感受,也指读书过程通达、顺畅的状态。“畅”不但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也进一步强调了其对于智慧生成的重要作用。指向智慧生成的读书过程从本质上摆脱了急功近利的追求,更多关注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和读书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法国作家阿兰说:“读书的乐趣在于在阅读的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作者的文字找寻自身心灵放飞的家园。”只有在精神自由、心理愉悦、过程舒畅的状态下,才会真正激发读书的欲望。当学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身心状态,就会从内心需要读书,渴望读书,进而养成终身不弃的读书习惯。
二、畅读过程生成智慧
学校给予学生的知识,可能被用来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转化成人的智慧,包括科学精神、人文情怀、智力背景等。只有智慧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整体面貌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学校教育应当主动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引导教师掌握更加科学的读书指导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感悟人生畅读的智慧。提倡“智慧畅读”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读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是无序和随意的,只有科学的指导才能让读书的过程“畅”起来,从而生长出智慧的因子。
对于读书滋养智慧的研究,中外都有丰硕的理论成果,客观地说,理论知识拓展了人们的认识,但在实践层面上还需要不断尝试和验证。
三、畅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读书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如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教师的指导是影响学生读书的关键因素。学生读什么,怎么读,都需要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选择是一种智慧,例如名著的选择。毋庸置疑,名著一定要读,但是要研究什么时候读才合适,怎样读才有趣,必然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是成人从思想、文化、语言、史料价值等方面来甄别的,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关注这些标准呢?曾有五年级学生拿着《老人与海》和《红楼梦》来问教师:“老师,这两本书我都读好久了,还是不懂,读不下去。名著都是这样晦涩难懂的吗?”这样一来,教师就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名著都适合每个学生,学生的读书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指导。简单地说,读书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畅”还是“不畅”,取决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
再如国学经典,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解读,光靠考试或死记硬背,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兴趣。读经典是可以不求甚解的,但不能一直都不求甚解。比如《百家姓》,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故事,故事可以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论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孔子的故事》,与《论语》对照阅读,每天由一位学生讲一则孔子的故事。学生们表示喜欢,并且兴趣越发浓厚了。教师要倡导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个人智慧的增长,既要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又要让读书过程通达、舒畅。
新时代的教师要思考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才能担当起引导学生用读书提升民族素质的重任。首先,读书不能仅仅强调量的增加,而是要注重质的提升。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总结的:从少到多,读出知识的厚重与丰满;由多到少,凝炼出精髓,孕育出智慧。其次,要关注书本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融通。要追求心理愉悦,学科融通,课内外衔接。要用读书的智慧去发现、唤醒和开发潜能。如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读书很多,在课堂上却不能引用课外书的内容,也不能将书中的情感和道理迁移到生活中。究其原因,是为读而读,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此外,要认识到读书不是目的,过程才真正重要。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读书的过程从体验情感、触发遐想的“读书乐”向形成品质、养成习惯的“乐读书”发展,进而朝着读书是生命状态、生活智慧的“书读乐”迈进。
另外,面对信息化改变生活的力量,教师们应当警惕“浅读书”“泛读书”现象向学生的渗透,需倡导深度x书的理念,寻求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畅读重在过程的系统发展
一是选书,要关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身心特点是选择读物的前提,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是关键。低年级要以通俗易懂的绘本为主,兼顾情节性,如是非分明的童话故事。中年级可以读简短的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如《史记故事》等。高年级要尝试推荐加自主相结合的选择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既要读中国的作品,也要读外国的作品;既要读文学类的,也要读科普类的,还要读各类报刊杂志,如《数学报》《少年科学画报》《世界名曲欣赏》等。
二是读书,要注重科学的引导。强调方法的层次性。如果让一二年级的学生去做读书笔记,等于告诉他们读书是可怕的事。因此,对于低年段学生,教师可以领读,把简短的绘本大声读出来;中高年段的学生则要学习浏览、默读等。同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通过系列丛书的阅读构建全面的认识。
三是评书,要为学生打开一扇交流的窗户。书页翻完了,但读书过程没有结束。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谈谈讲讲,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从人物、故事、语言等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敢于质疑书本内容。如学生初读《城南旧事》时并不喜欢,觉得没有动人的情节。后来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慢慢地品味出了书中淡淡的哀伤,触动了心灵。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现在素质教育对课堂的要求,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转变为“由教师实施控制、组织学习,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结构、研究问题”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优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诱发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新旧过渡,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旧衔接,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
新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但新课中所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将会遇到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将一些课程中与实际紧密相关、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似懂非懂,好像知道但又说不清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试着回答,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似是而非,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正是讲好新课所必须的素材和有意的铺垫。因此,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着力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学生往往渴望认识它、了解它,关注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为此,他们就会注意倾听教师的讲解,观点得到肯定的同学一般表现出明显的愉快心情,会更加踊跃发言,积极进行思维,观点被否定的同学一般会更注意教师的讲解。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不够完善或不具有说服力时,又会重新提出问题或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反复认识和思考的过程中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问题。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二、采取多种办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
如果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采取多种方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听课过程中,随着问题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大,学生会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原理枯燥无味而产生厌烦,这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1.捕捉现代信息,引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把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进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关于“诚实”这一内容时,我讲了列宁小时候的故事、金斧子的故事,同学们从中懂得了只有诚实的人,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诚实的人,才生活得快乐。
2.增强感性认识,引起关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问世,使教育突破了仅限于直接经验的模式,幻灯、投影、音像及多媒体的应用,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
在讲《好奇》一节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苹果落地》的动画,使学生“对地球吸引力”等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结合课件中的情节加以分析。这些感性材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所起的辅助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不仅没有感到枯燥,反而觉得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可以克服理论难点,而且会使抽象的理论丰富和鲜活起来。
3.精心设置疑问,引入争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问题,提出质疑。如:“我们怎样看自立”“诚实是金”“怎样对待考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一个问题常常出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观点新颖,立意独特。我紧紧抓住争论的焦点,因势利导,不断把争议引向深入。在慎思明辩中,使正确的观点在学生头脑中扎了根。实践告诉我们,精心设置疑问,能够将学生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在疑、答、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双边的内在潜力,使思维进入最佳活动状态,达到获取知识和开启心扉的目的。
三、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让平淡化为生趣,能让腐朽化为神奇,能让沉闷化为轻松。幽默是智慧,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较乏味枯燥的学科,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运用幽默语言,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变得动人心弦、生动形象,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幽默话中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因此,追寻幽默的数学课堂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强扭的瓜不甜”,试想,我们的学生在老师与家长的逼迫下学习,他们表面上服从,内心却很不情愿,这样的效果一定很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运用最佳教学艺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潜在学习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幽默”是师生之间的剂,它能够缩短老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能够创造良好的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圆柱、圆锥和球”时,我让学生拿出他们从家里带来的乒乓球、牙膏筒、魔方等实物,我这样对学生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里做客,爱数学的孩子都能参加,你们愿意去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那么,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图形,从中找出你们认识的老朋友吧?请把老朋友安置一边,剩下的就是你的新朋友了,对吗?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和和你的新朋友打声招呼吧。”有的学生说:“认识你,很高兴。”有的学生说:“你叫什么名字呢?”有的学生说:“我怎么不认识你呢,你能和我做朋友吗?”于是,我接过话题,引导学生认识了“圆柱、圆锥和球”等;再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孩子们,我们的生活像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画面,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巧手画下来,瞧,老师手中的这幅画怎么样,画面中有很多条线啊,你们能用你们智慧的眼睛发现它们吗?今天我们的数学知识就在这幅画里……”正是这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之门。
著名者列宁先生说:“幽默是一种健康、优美的品质。”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幽默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有了幽默,我们的课堂才有了吸引力,我们的课堂才更加精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追寻幽默的小学数学课堂,用幽默为学生消除疲劳,用幽默演绎更加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有效数学情景;课例分析;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数学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关注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灵魂在哪里?怎样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拉出来?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课堂里汩汩流淌着的是知识,但在这里却看不到智慧的影子,寻不到智慧的足迹!为了应试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狂热追求早就淹没了对智慧的渴望,尤其是在一些生源较薄弱的学校,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知识人”已经成了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知识”与“智慧”不能等同,“知识”只能是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为了祖国的未来,学校应该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智慧者”而不是“知识人”的责任,而承担这个责任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基于这个理念,再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无论什么课,都应有问题情境,目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地让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理性思考,让课堂充满智慧。
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乐于探索,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导向,课堂模式也由传统的“复习提问、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变成了“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师生探讨、总结反思”。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了数学课堂的一道“菜肴”,但是,这道菜的价值到底怎样,我们不能只考虑它的色与味,更应注重它的营养,否则,只有色与味,每个学生吃完之后,面黄肌瘦、无能无力。如果不考虑它的色与味,学生感到枯燥,也不愿品尝,所以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
二、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情境的含义
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中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情境不同于场景,场景只是某种场合的情景,是这道菜的色与味,而情境则是以场景为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善于发现的教学过程,是这道菜的营养,是数学课堂本质的呈现,这其中包含着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这种认识是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务的本质规律以及内部联系,这种精神称为理性精神)的体验等,好的教学情境能滋润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情境的功能
数学教材中的教学知识大多是形式: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纸上,这种形式演戏出来的数学,看上去实在是冷冰冰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很难进行“火热的思考”和主动构建,也就难以欣赏“冰冷的美丽”,从而就难以领会数学的本质了,而问题情境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让冰冷的数学沸腾起来,让学生从情感上亲近数学。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及现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反思,所以,现在课堂的一开始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它已经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必要环节,现在有的时候评课的重点是在评教师这节课是否创设了问题情境,而没有评价问题情境在这节课中是否真的起了一定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大多数教师把问题情境作为一个必须呈现的数学环节,以为把问题情境搞得越花哨越好,从而花了很多的心思去创设问题情境,也让情境的“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这个环节呈现完了,后面还是讲授新课,本质上还是在沿用旧的数学模式,事实上是给旧的数学模式穿上了崭新的鞋子,相当于“穿着新鞋走老路”,对新课程理念没有很好地把握。所以,教师要认真地理解、体会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情境在数学课堂上开花、在学生的心灵中结果。
四、对一堂数学课的分析
下面以《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为例,对问题情景的创设谈谈感想,教师上课时先给出问题情景:
《后西游记》说猪八戒自西天取经回到了高老庄,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摇身变成了CEO,好不神气,可最近因为金融危机,由于资金周转不灵,陷入了困境,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就找孙悟空帮忙,孙悟空一口答应:“行,我第一天投资1万元,以后每天给你投资比前一天多1万元,连续投资1个月(30天),但有一个条件:你第1天返还1分,第2天返还2分,第3天返还4分……以后每一天的返还数是前一天的2倍,八戒听了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第1天支出1分,收入1万;第2天支出2分,收入2万;第3天支出4分,收入3万……哇,发财了!心里越想越美,再看看孙悟空的表情,心里又嘀咕了,这猴老是欺负我,会不会又在耍我?”
教师: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分析一下,按照孙悟空的投资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纳多少钱?又该返还给孙悟空多少钱,我们先来求出八戒吸纳的钱数。
学生:(万元)
教师:八戒该返还给孙悟空多少钱?
学生:
教师:这个数是多少呢?我们应该怎样求和?(让学生思考)只要我们会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就可以了,那么,我们如何来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呢?
接着教师就评讲了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而讲了公式的应用。
事实上,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将学生带入一个的结果是多少,这个数和465万元相比哪一个大的探索情境中,而此案例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景,而没有以此场景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后面的公式推导和例题讲解事实上还是在沿用旧的数学模式,虽然也有一串问题提问,课堂气氛看上去也很好,但也只是教师把推导过程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即填空式问答,思考水平明显下降,表面上是探究,实际上是讲解,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目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师真正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这节课有没有问题情境,而是我们有没有以此情境为载体将学生真正带入一个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成为“智慧者”。
转贴于
五、对该节课情景的改进
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现在很多的企业急需贷款,有一个企业向钱庄借钱,庄主要求:每一天借给企业1万元,而企业在一个月内,必须按下列方式还款:
第1天还1分
第2天还2分
第3天还4分
……
以后每一天的还款都是前一天的2倍,至少必须贷款1个月(按30天算)。
请问:如果你是该企业的负责人,你愿意贷款吗?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
学生:当然愿意(齐声回答)。
学生1:每一天借进1万,然后按分还出,当然划算。
教师:你们处事要冷静,如果这个企业你是经理,你就这样答应了?(学生沉默片刻,马上又开始讨论了)
学生:借进来的是30万元,还出去的是分,这个结果比30万大吗?
(学生马上开始讨论)
学生: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30项的和,则:分。那么,最后一天换掉的钱数是,分。
学生:。
教师:差不多(他们听到我的语气,感觉有点不对)。
学生:。
教师:(虽然他们发现了这个关系,但下面又陷入另一个困境,还是不知道答案)我们现在要求的是什么?这里还有其他的关系吗?(继续让学生思考)
学生:是否可以列出一个方程组来求解,得到S30大约是1074万。
教师:(同学们感到很惊讶,原来数学如此大,还是不应该贷款)大家看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了吧。那么大家继续思考,如果让你贷款10天、20天、60天、n天又会是什么结果呢?怎样求呢?如果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呢?让学生完成。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索与研究上,这节课的问题情境非常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个主动探索的情境中,课堂气氛既充满了“挑战味”,又自由、和谐、愉悦,整个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的讲堂,而变成了学生的学堂,教师的语言既具有启发性,又不乏幽默感,是一种快乐教学法。布鲁纳提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把学生变成一个小型的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精神,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区柏权.试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及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