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与康复的关系

护理与康复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6 10:2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与康复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护理与康复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康复护理;护士;角色

康复医学是对患者在身体功能、精神和职业上实施康复的学科。服务对象包括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和以及疾病恢复期患者等。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减轻痛苦,尽量减少继发障碍,使残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由于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治疗目标和工作方式不同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所以康复护理和临床护理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康复护士以特殊治疗手段和优质服务赚得病人的信誉,充分施展了角色的作用.“角色”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专门术语,是在社会结构或社会轨制中一个特定的位置,每一种角色只是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在康复护理中,护士的角色呈现出了多元化,以下本文予以详细阐述:

1 护士在康复护理中的角色

1.1教练的角色

康复护理的对象是主要是残疾者和慢性病患者,因此恢复患者的残余性能和能力,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对社会交际、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其才智和功能,以使他们能重新回到社会是康复护士的任务.康复护士结合护理工作,把握康复时机,在障碍还未泛起时,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采用理疗法,以自动运动为基础的,包括理疗,磁疗,以增强肌肉的锻炼、传统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功课治疗等方法,特别是对残存性能强化练习、糊口流动能力练习。如一房距离缺损修补术后第一天因脑拴塞引起肢体瘫痪的病人,在天天作cPT(胸腔物理疗法),针灸,穴位磁疗,穴位推拿的同时,应加强病人的患侧功能练习、辅导器具使用联系,此外,“根据不同性质、程度和种别的患者,教会不同的处理和转移,把握早期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如预防发生褥疮,呼吸道感染,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关节流动能力练习和呼吸功能练习,冠心病预防措施和运动治疗方法等。”

1.2知心朋友的角色

护士应首先接受病人的残疾或疾病,并评估病人对其残障疾病的反应.以真诚、同情和关心的立场,鼓励他们,让病人知道他是全然被接受的个体。籍此病人可获得勇气,以承信自己与凡人的差异之处,而不感觉到羞耻或悲伤.护患关系属于介入一匡助型,两者之间应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激励的合作关系.匡助他人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应毫无前提地真诚对待,精心护理,热情接待,互相沟通,用真诚的心去感化那已破碎的心,使病人鼓起勇气,面临现实,进步糊口的决心信念。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通过观察病人的言行,准确理解病人的感情和需要,同时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和对病人的匡助取得他们的信赖,才能施展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我们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唯有此才能让我们的护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3辅导员的角色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影响健康和导致疾病的因家除生物因素外.还有环境、糊口方式、卫生服务和生物遗传因素。此外,还认为心理状态与躯体性能状态有紧密亲密关系,心理状态影响着健康,心理因素能导致疾病.因此,要把康复对象当整体来考虑,使健康服务不限于解决躯体方面的题目,还要全面考虑精神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需要.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病人心理、糊口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致病因素,健康状态决定因家和不良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结合病人的文化涵养,受教育程度及致病危险因素的熟悉,制定适应各个病人的康复教育计划,如:防止疾病发展的教育,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使病人知道更多有关健康和疾病的信息,不是被动接受康复护理,而是熟悉到介入护理的价值,并主动介入;病因预防辅导,我们对冠心病和手术患者利用讲课,个别交谈,图书、宣传册幻灯、录像等进行出院指导.“并定时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学习班,目的是减少或消除致病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临床预防教育,主要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减轻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性康复和心理康复.”

2 康复护理中对护士角色的素质要求

2.1崇高的职业道德

作为康复护理的护士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三心,爱心、同情心和耐心,能够充分体谅和理解患者的遭遇和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面对身心残疾的服务对象,面对生活护理上需要作出巨大努力,语言沟通上需要不厌其烦的患者,面对福利待遇不如综合医院的现状,护士应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2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产业与科技的发达,意外事件和交通事故增多,致使残障者人数愈来愈多.在整个疾病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贯串康复的思惟与实践,从早期开始的康复护理对于保护功能,加快恢复和预防残疾起到非常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康复护士的责任是了解病人所面临环境变化.匡助他改正不恰当的适应行为,增强适应能力,并充分利用个人的能力或潜能来达到最大程度的健康(功能)水平。因此,康复护士留意增强康复护理意识,并有健康体魄和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充沛的潜力、饱满的精神,丰硕的知识,如懂得一些物理治疗,功课治疗,心理治疗,语言治疗,运动治疗,体裁治疗和中国传统治疗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流动。由此可见,康复护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康复护士在思惟素质,知识结构,技术及技巧方面也需要更高境界的追求。

2.3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

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病人,运用各种感观获取病人的直观资料。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新发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宣教方法要得体,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对于住院后产生恐惧、孤独、焦虑的患者要给予适当的关心与安慰,用温暖、平近的话语与他们进行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尽快熟悉医院环境,适应各项制度,建立遵医行为。

2..4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首先,护士要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健康的恬静治疗环境,包括糊口上的恬静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护士要知足病人的生理基本需要,如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营养丰硕的饮食,排泄体内废料等,还需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糊口习惯,多方面知足病人需要,并用康复护理程序解决碰到的护理题目。对病人要热情,真诚。护士的热情,应与非语言的沟通结合起来,表达感情,沟通思惟。非语言的沟通是以人们的步履和立场进行的,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音量,步态,手势,抚摩和眼神等。常常留意观察病人的真实感情,如病人向护士叙述自己的病情或询问治疗时.护士表现出不耐烦或问非所答.使病人感到护士不尊重他,不愿意匡助他减轻优虑,影响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俞晓萍,陈燕梅.《浅议康复科护士的角色》,载《中国临床康复》.1999年第8期,第34页。

篇(2)

关键词:整体护理医患关系医学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22-01

在整体护理模式中的护患关系,和其他形式的医患关系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的。在笔者看来,这种不同之处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体护理中的护患关系其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其也呈现出所有护患关系的共同特点,就是要满足对疾病的治疗,来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整体护理模式中的护患关系还呈现出许多问题。

1护患关系在整体护理中的意义分析

互换关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在特殊的医疗情境中一种被具体化的人际关系形式。护患关系同时还是一种工作性质的关系,构建出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每一个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护患关系还是一种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就是说护理者不仅需要尊重患者,患者也需要对护理者加以尊重,彼此之间的信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最后,护患关系是两个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护理者与患者两个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医护:护患关系在整体护理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出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在一段整体护理中,一旦护患关系不和谐的话,例如说护士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个人情绪和心理因素等带入到了工作中,就会影响到医护关系,也必然影响到护理质量的提升,最终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治疗。在整体护理中,进行护理工作的必然前提,就是要具备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工作者的真诚态度,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在治疗以及康复的过程中,患者会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例如陌生的环境以及来自疾病本身的压力等,那么来自护理者的良好态度和真挚情感可以让患者在更加轻松的心理环境中度过自己的疗养阶段。患者心情放松了,必然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这就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紧张的护患关系会让患者的心理压力变大,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情绪发生恶化,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度。

笔者认为,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患者和护理者之间必须要构建出和谐的护患关系,这种构建的主要因素需要由护理者来承担,护理者需要主动的,积极的配合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护理,让其可以在更加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实现身体的康复。

2如何推动整体护理模式中护患关系的进步

护患关系是一个牵扯到多个人物、多个维度的复杂关系,但是最终的主导权还是把握在护士手中的。下面笔者就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何在工作中构建出和谐的护患关系。

2.1意识层面――更新护理认识。目前我国医学界在对护患关系的认识上一直存在更新和进步,尤其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了护患关系。那么护理者也需要随时根据变化来更新自己的认识。现代化的护理学,对护患关系的认识是患者和疾病之间呈现出整体性,而患者与医院、社会都呈现出整体的连带性,所以护理者需要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来思考如何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疾病,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从而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在整体化的护理模式中,护患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护理者需要将患者看成是一个社会学上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患者,或者是自己的客户。护理者需要尊重患者的尊严,同时也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从患者入住医院之后,护理者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到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护理者需要始终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和认真敬业的态度,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2.2交流层面――重视沟通。对患者的护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心理的护理。而很多患者因各种问题在护理期间表现出各种的不配合,对此护理者需要更加重视沟通的使用。笔者以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谈及如何更好的利用沟通来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曾遇到一位患者,该患者因为自身疾病和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所以在入住之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心理紧张状态,笔者多次试图进行沟通都没有取得进展。于是笔者试图转换方式,在下班之后,身着便装来到患者面前,以朋友的身份去关系这位患者的身体状态,就患者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进行了交流,并且为患者提供了诸多建议。在此之后,笔者与这位患者的医患关系取得了质的进步,根据观察记录可以明显看出,患者在此之后的身体状况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这次实践经历,让笔者更加重视到与患者的人际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也带给笔者许多思考。在传统工作形式中,我们与患者的沟通始终都是以护士的身份来进行的,这样与患者之间始终都是工作关系。

2.3根本层面――提升工作质量。前文所提及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实际上辅助层面的工作内容,最根本来看,提升护患关系是要从工作质量入手的。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疾病的治疗开始使用更多新的手段和方式,这需要护士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可以根据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设计更适宜疾病治疗的护理方案,不然可能会导致护理方案与医生的治疗方案之间存在脱节,甚至是矛盾之处,这样会大大阻碍患者的康复进度。除此之外,护士还需要具备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样才可以完成更换的护理工作。

3结语

护士的性格与行为习惯会对护患关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患者的个人性格也会影响到护士如何设计护理方案,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可以构建出更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认为护士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患者。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更加有耐心来进行沟通,用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史顺玲.对护患关系的认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1)

[2]董华飞.护患关系紧张的成因初探及防范[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1)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科护理工作的新模式。 方法 通过分析康复科患者疾病特点,治疗要求,心理特点,康复科护理现状,结合康复护理工作专科发展的需求,审视我科以往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护理工作模式。 结果 制订新的护理工作模式使护理工作更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有利于康复科护理向专科发展,更适合康复患者。 结论 在实行新的护理模式后,患者康复理念改变,康复知识知晓率提高,康复护理技术使用能力提高,患者心理疾病发病率大大减少,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 康复科护理,护理工作模式

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的护理工作模式雷同与其他科室,沿用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没有向康复专科护理发展,科室护理人员的康复专科知识薄弱,已经不适应康复科的专科发展,满足不了患者康复的需求。现在康复医疗正在积极的专业化,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康复专科的发展。我院成立康复科已经三十多年,以前科室护理一直使用其他科室使用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前几年实施了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去年又调整护理模式,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优质护理工作,虽然护理质量提高了,但发现我科医疗与护理上出现断裂面,特别在我科扩建后,随着康复医疗走向专业化,医护之间的断裂面增大。针对这种状况我科制定了新的护理工作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选择2012年4-6月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本院康复科病人1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36例,年龄19-86岁,平均(59.64±9.75)。选择2012年9-11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后本院康复科病人15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105例,女50例,年龄28-84岁,平均(60.26±9.20)。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护理工作模式

2.1 配合科内开展的团队工作方式,护士积极转变临床护理观念,参与康复工作团队中,按照护理工作程序,实行康复护理:评定病人的残存的功能和能力,做出护理诊断,设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前“替病人做,帮病人做”为主的护理方式,实行“教育、支持病人做”,帮助病人制定决策、控制其的行为、使病人获得康复知识和技术。同时及时协调病人、医师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积极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治疗方案在病房的实施,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2.2 使用规范的健康教育流程,针对患者实施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护理。

2.3 工作制度的弹性变化。由于白日患者在治疗区进行康复训练,白班病房几乎是空的,针对这情况,我科1)调整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病人在病房的时间做好护理工作。2)白班分派护士到治疗区协助治疗工作,加强安全防护和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增强与治疗师的互动。

2.4 把康复护理技术固定到护理工作流程中。培养护士使用康复护理技术的工作习惯,确保康复护理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语言和吞咽功能的评定,心理的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使用并教学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吞咽功能的训练,有大小便护理问题的使用并教学二便护理技术等。床位责任护士跟踪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的实施和学习训练,做到患者入院时有评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住院中有持续的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实施情况有动态的反馈,出院时有护理评估和结果记录,出院后电话访问一到两次。

2.5 加强科内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每周业务学习一次,每月护理查房一次,并要求护士参加科室医生和治疗师的学习;康复技术由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主管护师带教,要求人人过关;主管护师参与病历讨论和新病人查房并制定和修改、完善护理计划。床位责任护士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和实施结果的反馈。

2.6 增加质量控制护士的人数,配合护士长监控科室的护理质量。我科有床位62张,设立两位质量控制组长负责科室的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科室护理质量监控的持续性。

3 评价指标

3.1 住院患者护理服

务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入出医院的接待,护士服务态度,护士的专业知识,护士的仪表,护士的专业技术,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护士等。

3.2 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康复治疗知识,康复自我护理知识,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饮食知识四项,每项包含四至六题问题,每项中的问题答对50%以上者为知晓。

4 数据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进行两组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比较,见附表2

组别 例数 康复治疗知识知晓率 康复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知晓率 饮食知识知晓率

讨论

1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护理工作模式是为了满足病人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量等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本与院、本地区符合国情的护理工作制度[1]。其的核心是护理模式,合理、适当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护理模式,反之则会阻碍它的完成[2]。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不同的护理模式,决定了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不能雷同临床的护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在迅速的发展,各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在陆续建立或扩展,康复科的护理工作也必然在发展,如何使护理工作适合康复专科的开展,并能促进康复专业的发展,引起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必要和必然。

2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可加强工作团队关系,保证患者、医师、治疗师以及护士间有效地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温馨、有效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积极促使患者主动“动起来”,保证康复训练在病房中的持续性,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真正受益。我科在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替代护理”模式,帮助患者,完成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一般是被动接受各种护理及康复治疗措施,不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中,进行工作模式的改革后,护理组改变以往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护理组的主动作用,掌控着患者的一切情况,能及时反馈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协调工作团队的各方的需求,使患者认识到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的、主动训练和坚持使用正确的康复理念,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融洽了医护患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3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提升了护理组的素质 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内涵来满足工作的要求,拥有高素质护士的护理组,其的整体素质必然更进一层楼。改革前我科护士的康复护理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康复护理技术,多是被动执行康复医师的医嘱工作,对治疗师的工作不熟悉、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专科护理满意度差。工作模式改革后,护理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从而提升服务内涵,患者重视到护理组的作用,治疗团队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科室业务水平提升,专科在有序的发展,患者的满意度增高,康复护理技术被应用、推广,患者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康复患者;心理变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62-03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护理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复治疗常与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而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康复科收治的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及身体功能障碍疾病,包括脑瘫、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及车祸、外力创伤所致脊椎骨折的截瘫患者,他们当遭遇到丧失健康、丧失正常生理功能等不幸时,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上的动荡、失衡和挫折感,其精神、心理的创伤不低于器官功能的损伤,在对这些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以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达到功能恢复生活自理的同时,不要忽视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患者的一般心理变化与反应

康复患者的病情状况特点不同一般患者,但心理转变也会有患者常见的一般心理变化。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1],对于患者发病后的心理变化,我们经常运用心理分析疗法初步使患者达到应激状态,心理分析疗法亦叫精神分析疗法,就是把患者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患者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患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个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发病各个疾病特点不同其患者心理变化也有所不同,根据临床观察及参考文献教材现对患者的心理分析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认知功能的转变

患者的注意由外部的工作、人际待人处事等转向自身,关注自身病情病变部位及自身感受,进而出现主观感觉异常的现象;在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可形成恶性循环,使患者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患者的承受、记忆力可受到疾病应激影响,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受到损害;认知治疗者要帮助患者的认知和思维活动,调节纠正错误的认知,改变和重新组织患者的思维为主的认知过程,从而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和适应不良的行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不适,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认知行为理论认为[2]。

1.2 情绪活动的变化

情绪活动强度的变化许多情况下,患者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强度大于正常人;情绪活动的稳定性有些患者患病中变得易激怒,情感脆弱受伤害,因一些小事激动不已,气愤争吵或悲伤哭泣,会出现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心理问题。

1.3 人格的变化和意志行为的变化

人格具有稳定性特点,一般不会随环境和时间发生变化,然而“稳定”是相对的,在某些条件下(如患病),一个人的人格也可发生变化;一些人患病后独立自强性格会变得依赖或易激动,较少独立性,较多依赖性,性格不稳定,另一些患者缺乏自制力等,会出现孤独感、否认、猜疑与怀疑、退化、依赖等心理变化。

2 康复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

相对于康复患者的病情,康复病程冗长,所以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应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纠正患者不恰当的认识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并配以行为训练,改变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和心理反应,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使其对疾病的绝望、焦虑、抑郁的心理反应得到改善,促进其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3]。而其病情特点患者会出现一些异于一般患者的心理变化,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发病初期因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意外事故,突然发病,使患者精神突然受到刺激,表现为愤怒、绝望、焦虑、恐惧、不知所措、心理失去平衡,大受打击,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丧失机体功能会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四肢不能活动,更担心以后的生活,加之患者发病后对陌生的环境、人以及对病情的认识不足,均可产生焦虑、恐惧心理[4],出现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应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现就康复患者住院期间心理变化及护理过程浅述如下几个方面。

2.1 急躁型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护理

此型患者患病后由于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日常生活的不便,患者因不适应病后的生活状况,对所患疾病又缺乏了解,心理毫无准备,希望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前期积极配合治疗,急于求成,短期不见成效逐渐转变为抑郁、愤怒,拒绝治疗的消极情绪。针对这些患者首先要做好心理安抚工作,烦躁而情绪激动时,要让其发泄后再加以劝导,应面带坦诚的微笑,使患者愿意沟通,逐渐控制乱发脾气。护士要以亲切的语言同患者交谈,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医护人员关心其病情,耐心讲解、劝慰、多方面关怀。请一些恢复较好的病友言谈互教,给患者例举一些康复成功患者,鼓励患者康复的信心,稳定患者急躁情绪,耐心详细讲解病情,对自己病情及自身状况充分认识、了解。与康复治疗师对患者的康复治疗相结合,制订康复计划方案,并且康复治疗方案要征得患者意见,让其参与制订计划,调动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让患者面对现实,并做好说服解释工作,降低患者早期过高的期望值,让患者接受治疗须循序渐进的事实 ,鼓起生活的勇气,坚持康复训练,为机体功能恢复早日回归社会而努力。

2.2 消极型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护理

患者患病原因可由急躁型转变,出现依赖心理,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个较漫长的时期,有相当错综复杂的心理反应,有焦虑痛苦、失眠、抑郁、自我形象紊乱等。另一种原因是患者一患此病,其社会角色也随之而改变,患者角色以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不能适应,肢体功能丧失不能自理,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承受能力低,就会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对机体康复无信心,消极等死,完全依赖他人照顾,丝毫无锻炼的愿望。针对此类患者应在亲属配合下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采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可帮助患者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5]。对患者使用心理疏导方法转变患者的不良心态,宣教有关疾病知识,讲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给患者讲解有关心理卫生知识,指出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才能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心理护理运用于康复训练协助作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现有思想状态,积极引导,向患者讲解清楚病情及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消除绝望心理,克服心理障碍,使患者充分了解认知自己的现状,坦然地面对现实,唤起患者的希望,重新树立对机体功能康复的信心并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功能及康复训练。树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继而实施一系列机体、心理的康复治疗。

2.3 迟钝型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护理

患者往往因患病过久,病情较重,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康复锻炼机体功能恢复不理想,功能几乎丧失。生活不能自理,顾虑重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消极沮丧,甚至不配合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抑郁悲观失望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的任何事都表现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沉默寡言,而消极型患者的结果也可发展成迟钝型。对此型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患者不配合治疗,经济压力大,家属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对患者失去耐心,首先要做好其家属工作,嘱其控制情绪,给以患者关怀和照顾,协助护士给患者心理支持,让患者慢慢敞开心扉,鼓励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耐心诱导患者倾述,谈其感兴趣的事物,与患者交流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喜欢的音乐,利用“音乐疗法” 达到患者心理调节目的的一种治疗技术,音乐疗法不依赖任何药物,而利用人与音乐的特殊关系来改善人的健康状态,因此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自然疗法”[6]。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富有同情心, 有些患者需在治疗数月或半年后才出现较为明显的效果,告诉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属于慢性病程,对其疗效的评价不能凭一天或几天的结果为依据。给患者讲述康复的治疗前景,要诱导他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给患者康复的希望,举例治疗效果,并请恢复较好或已经痊愈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悲观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开导,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患者交流谈心,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感到自己被关爱和尊重,要不断强化患者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患者配合治疗康复机体功能的信心。

3 结论

对康复患者的心理问题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医患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其好坏取决于双方心理满足程度,患者住院时间病程长,他们相对与社会交往减少,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心理障碍,只有针对性作好各种心理疏导,才可免发出现人格障碍。在进行肢体康复功能锻炼的同时,要培养患者的良好情绪,协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自信心,树立新的生活态度,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将来,最终达到在身、心两方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7-8],为早日回归社会而努力,重新成为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卫英.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9):23.

[2] 龙瑞芳,李连启.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261-263.

[3] 陈秀梅,张惠阳.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77-78.

[4] 贲学芳,高风,彭江红.音乐疗法干预军人心理亚健康32例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4):257-258.

[5] 蔡雁,施晓群,金艳.乳腺癌患者术后缺失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05-108.

[6] 张瑞红,王美恒,李华丽,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截肢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7):45.

[7] 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5):43-44.

篇(5)

在产品设计中,概念设计作为设计的关键阶段最能激发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而在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中,FBS理论是较完善的一个设计理论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有Qian等提出的“功能-行为-结构”(FBS)设计过程模型,以及由Umeda等提出的“功能-行为-状态”(FBS)设计过程模型。两个模型均倡导功能-行为-结构的映射,将行为作为联系功能与结构的桥梁,以此来获得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已有的上肢康复设备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家居环境的需求,特别需要这种设计方法的指导与帮助。

简介

1.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方面,国内外医疗界所采用的主要是康复医生亲自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这种方法虽好,却有很大缺陷:首先,当患者较多时,康复训练师在一对多的情况下治疗效率难免有所降低,以至于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其次,因为技术差异,不能保证所有的康复训练师都能根据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法;最后,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也将近一步导致部分家庭困难的患者无法接受好的治疗。

而康复机器人的产生,虽然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的很多问题,但是当前的上肢康复机器人结构庞大,系统复杂,费用比较昂贵,不够简洁轻便,使得康复机器人的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不能用于家居环境的康复治疗。

2.解决方案

本文拟基于FBS模型,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功能结构、行为结构、产品结构进行解构,结合家居环境下的用户行为特点以及环境限制,提出了家居环境下的康复医疗设备的设计框架。以指导重新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安全性好、易于拆卸和存放、操作简单、能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示教的上肢康复机器人,为广大患者提供足不出户的家庭治疗,减小家庭的照顾成本。

提出方法

1.FBS模型定义

Qian和GeroJ.S等人提出了基于功能(Function)、行为(Behavior)、结构(Structure)的设计过程模型,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过程划分为功能建模、行为建模、结构建模三个阶段。功能-行为-结构模型在功能层和结构层之间引入了行为层,“功能”是设计目的表达;“行为”表示设计者用来推断出结构的方法,它由行为类型、行为变量和定因果关系构成;“结构”用于定义该设计由哪些元件组成,这些元件的属性如何,以及元件之间的关系。行为在功能和结构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FBS模型的产品开发模式

FBS设计模型开发步骤:

(1)由总任务需求确定总功能。

(2)总功能分解为子功能,功能关系将子功能联结起来形成功能结构。功能关系包功能间的逻辑关系和组织关系。

(3)功能映射行为,功能关系映射行为关系。行为关系将行为联结起来形成行为结构。行为关系中既可能包括定性的逻辑关系、组织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也可能包括定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4)行为映射结构,行为关系映射为结构关系。结构关系将结构联结起来形成产品结构。结构关系中包括定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功能关系-行为关系-结构关系三者在设计过程保持基本逻辑和组织关系的相对稳定,并逐步由定性关系转化为定量的空间和时间关系。三者是功能结构到产品结构映射过程最稳定的因素。在它们的约束下,功能结构逐步向产品结构映射。

实例研究

1.建立基于FBS模型结构

对家用上肢康复设备进行设计,首先要依据FBS设计模型对现有的医用上肢康复设备的基型功能特征进行分解,将总功能分解为康复运动功能、控制功能、传动功能、调节功能与移动功能五个子功能。将各个子功能依次映射为对应的行为集合,其中康复运动功能映射为肩部康复运动与肘部康复运动,控制功能映射为开关闭合、鼠标控制与面板操控,传动功能映射为电机驱动与齿轮传动,调节功能映射为长度调节与高度调节,移动功能映射为滑轮移动。基于FBS的医用上肢康复设备功能分析如图2所示。

2.行为变型与创新

行为的变型与创新是基于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对产品使用行为的差异所得出的,根据调研得到的家居及社区康复环境下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出院后的延续性康复护理需求,如康复器械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和常用家庭护理技巧,以及医疗环境与家居环境对产品设计的差异性,对控制功能映射的行为进行变型――将鼠标控制与面板控制变型为app控制,通过app对患者康复运动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对患者康复状况进行评估;在app内加入视频教程,对家属及患者进行示教;以及在线咨询康复科医生相关的护理技巧等。此外,由于家居环境空间狭小,将会产生新的行为――拆卸、组装与储存。将这种行为创新映射为模块化功能,形成新的子功能。

在现有医疗上肢康复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行为的变型与创新,映射为新的产品功能集,继而由功能间的关系构成新的产品结构,设计出适用于家居环境下的上肢康复设备。基于FBS模型的家用上肢康复设备设计分析如图3所示。

结论

篇(6)

关键词:精神障碍;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SIE)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2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7月收住上海市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患者60例,均符合CCMD-2R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急性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后,能顺利接受康复护理。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在19~53(38.4±15.0)岁。其中精神分裂症31例,躁狂症5例,酒依赖精神障碍9例,反应性精神症3例,抑郁症12例。病程最长10年,最短6个月,平均(4.20±2.80)年。文化:初中及以上28例,高中14例,中专6例,大专以上12例。住院天数100~116(114.60±8.60)d。将60例患者随机抽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及治疗前阴性症状量表(SANS)、精神科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2]——评定差异无明显性意义(均P>0.05)。

1.2 实施方法:2组在接受药物治疗4~6周后,症状处于稳定状态,开始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病房护理,试验组实施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另加入无针对性的森田治疗、工娱治疗。试验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改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兴趣爱好培养,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和措施。从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开始到结束,时间为3个月,无脱落病例。其内容为:(1)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精神患者常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行为懒散,鼓励患者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生活护理。如:早晨6:0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洗漱,督促患者勤换衣服并自己洗衣;督促患者修剪指(趾)甲;开展日常生活卫生小常识的宣教工作,纠正患者不当的卫生习惯,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条件的可以展开周卫生评比项目,采用抽查检查及评比、奖励等方法激烈患者的信心。并以讲解、督促、培养和强化手段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2)兴趣爱好的技能训练,患者在病区的康复护士的带领下,接受绘画、下棋、扑克、文学阅读、唱卡拉OK等兴趣爱好的兴趣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不定期地组织病房的文艺活动,康复护士带领患者编排节目,同时在病房中将患者的作品展示出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老师指导,给予患者鼓励,提高患者的兴趣。(3)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容易有起伏,易激动,自私、心胸狭隘,多疑,自控能力差,在住院期间容易产生冲突,轻者口头冲突,重者身体冲突,拳打脚踢等。由于正常的情绪发泄不良,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心理负担更加严重,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常规的护理中发生以上情况,往往用处罚的方法使患者了解错误。康复护理的要求是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试验组每周开展情绪管理方式的讲座,教会患者使用有效的方法释放不良情绪,逐渐建立起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并且当班护士需观察患者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找患者谈心,化解矛盾。在病房中适时开展人际关系的知识教育,通过教育和心理疏导逐渐改变患者之间的交往能力。(4)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功能恢复),长期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往往时间越长损害越大。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缓社会功能减退的速度。首先,要求住院患者轮流负责病房整体卫生,协助当班护士管理病房秩序,并帮助不能自理的患者料理日常生活。一般先从简单的轻体力劳动做起,如打扫卫生,搬桌椅,布置病房理的装饰画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患者学习一样有用的技能,使患者恢复回归社会的信心。

1.2.1 评价方法:依照“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自制的社会功能恢复治疗表及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选量表(SDS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分别进行评定,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让2组患者每月进行1次填写并评定,其评定时间为6个月,6个月结束后进行总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活动能力,劳动能力4项内容。其中适应能力包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的自理程度,遵守制度的情况,冲动行为的控制情况;交往能力包括对周围的兴趣程度,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情况;活动能力包括活动量的多少、参加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劳动能力包括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料理个人卫生的情况,参加工疗的情况。计分标准为正常、较差、差、很差,分别为0、1、2、3,分值越小,社会功能损害成都越小,分值越大,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越大。

1.2.2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

篇(7)

【关键词】整体护理;轻中型颅脑外伤;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51-01

急性颅脑外伤是临床上的多发病,轻中度外伤患者经治疗后往往伴有一定的功能障碍,若不加以防治,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均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压力。通过对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采取整体护理,患者的功能康复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7-56岁,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40例。病例纳入标准:①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证实;②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病史及颅脑损伤前已知存在认知障碍或可疑认知障碍患者;②严重视力或听力障碍者;③并发其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④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

1.2 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待病情稳定3周后进行康复护理,整体护理组采用整体护理组采用如下方法护理。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首先消除患者家属的恐惧、焦虑的心理,耐心细致地做好家属入科宣教,并用眼神、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显示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使他们视护士为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以便他们与医务人员配合,促进患者康复。

1.2.2 保持舒适:在患者伤后及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内保持患者良好的肢,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关节外展,肘腕伸直,手指分开,下肢屈曲膝下垫软枕,双足跟垫软圆圈垫,健侧卧位时头部保持自然舒适,健侧上肢自由摆放,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用软枕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患侧下肢放置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呈>90°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底部置一软枕,患侧卧位时,后背垫楔形软枕, 60~80°倾斜为佳。

1.2.3 生命体征平稳48h后至2周内促醒护理、被动运动、肢体按摩以及膀胱功能训练。采用皮肤刺激、穴位刺激,每天2次,由轻刺激逐渐增强到强刺激。被动活动关节,由健侧到患侧,由近端大关节到远小关节依次进行,上肢做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每天3~4次,每次5~10遍。按摩患侧肢体,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手法应先轻后重由慢到快,每天2次,每次15~30min。

1.2.4 生命体征平稳1周后至功能恢复,对意识未清醒者继续重复前面的康复训练。对意识清醒者给予心理护理和运动训练,树立患者完全康复的信心,上肢进行举、握、拉运动,下肢增加抬、蹬动作,在患者坐位能够耐受30min时尽早离床活动,进行有依靠的站立练习,每次20~30min,逐渐独自站立过渡到步行及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3 观察指标: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ithel指数评分,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定。日常生活活动完全完成: >60分,基本完成: 41~60分,部分完成:20~40分,完全帮助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后,整体护理组的Barther指数评分疗效、Fugl-Meyer评定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P

3 讨论

现在康复医学认为,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后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可促进部分神经元再生,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和功能组合[1]。颅脑外伤后的前三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的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早期康复训练,并认为康复效果与康复锻炼的早晚有关,与康复训练持续时间关系不大[2]。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尤其对于促进肌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等,尽早使患者生活能自理,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到家庭或重返社会。

随着医疗护理观念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成为各种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3]。护理人员掌握整体护理理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通过本研究,整体护理组患者出院时,Barther指数评分疗效、Fugl-Meyer评定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说明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好。

总之,整体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强治疗后的功能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Oh H, Seo W.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rediction tree model versus general model. Crit Care Nurse, 2009, 9 (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