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室内空间规划设计

室内空间规划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5 14:55: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室内空间规划设计

篇(1)

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形式美法则是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通用性特征。展示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对形式美法则的灵活应用,能够使这一法则在展示设计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突出室内空间设计与陈设的整体效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本文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侧重于空间与陈列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

形式美法则;室内展示设计;空间;陈列

在进行室内展示设计过程中,空间与陈列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整体设计的格局。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形式美法则在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与陈列的关系,能够合理地对问题进行处理,将文化艺术底蕴和审美品位在设计中进行有效体现,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形式美法则在应用时,需要考虑到从整体着手,能够对空间与陈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这样一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设计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艺术和舒适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形式美法则下的室内空间设计与陈列,注重带给人较好的视觉感观享受,提升空间设计效果和水平。同时,设计过程中,形式美法则注重提升创造力,强化审美感受力。

一、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问题

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设计,要注重整体设计的艺术化特征,将一些鲜活的元素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在设计中,突出“美”这一理念。形式美法则应用于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时,体现出了变化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三个方面内容。在设计时,还要注重把握整体规划的流动性、空间的暗示和引导、空间有效分割比例等内容,这样一来,在室内空间设计与陈设时,才能够突出设计效果。

(一)形式美法则的变化统一与空间规划的暗示引导。形式美法则的变化是指制造差异,使设计更具丰富性,能够以多样化的手段,突出整体美感[1]。统一则是对矛盾进行弱化和调和,将不同性质的物体进行并置,降低其在整体环境中的对立感,让人感觉到物体摆放和陈设的和谐统一。在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问题上,形式美法则的变化统一与空间规划的暗示引导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例如在空间规划时,需要考虑到物体的摆放,并在摆放时,位置以及格局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弯曲的墙面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天花板的图案设置,能够对人流方向进行暗示;墙面的色彩、材质、商品的摆放位置,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带给人较好的心理感受。

(二)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与空间规划的流动性。形式美法则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样一来,其在应用过程中,就不可缺少“对称均衡”的特征[2]。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应用,突出了“对称”和“均衡”的特征,所谓的对称,主要是指画面中心线的左右对称,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要保证左右的对称。空间规划中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进行了把握,同时,又兼具引导性和创意性,能够对空间大小、材质、色彩进行合理地调控。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应用于空间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体的虚实、凹凸以及曲线变化来实现,在体现对称均衡时,又要注重自然过渡,避免生硬化。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室内空间规划设计时,体现出对称均衡的同时,也注重于空间规划的流动性,避免了生硬,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这种设计方式,带给人较好的审美感官享受。

(三)形式美法则的比例尺度与空间分割。在空间展示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空间的比例以及各个部分设计的尺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效果。这样一来,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往往会根据一定的比例尺大小,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审美感受。空间规划过程中,空间分割,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在空间分割过程中,可以应用隔断进行。隔断又分为实体和虚体两个部分,实体和虚体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空间的一种有效分割方式,但是虚体隔断在分割时,不会影响视线。实体分割时,则是对视线的阻挡,将空间分为若干个部分。在进行空间分割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合理的比例尺度,保证空间分割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对审美造成太大的影响。如图3所示,是深圳一家音乐厅的天窗分割方式,这种分割模式,对整体空间的影响较小,但却起到了空间分割作用,让人在室内空间中,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同时,在进行分割过程中,采取了虚体分割的方式,对人们的视线影响极小。

二、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陈列设计分析

(一)基于形式美法则的静态陈列。一般来说,在进行商品陈列过程中,陈列的区位主要有地面陈列、柱面陈列、壁面陈列、架上陈列、空间陈列、置放陈列、壁贴陈列等几种形式。这几种陈列形式在商品室内展示陈列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设计,以突出效果。在进行陈列设计时,基于形式美法则的陈列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体积、面积造型的不同特点,并能够根据比例设计原理,获取较好的视觉效果。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对参观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能够对空间展示的形态特征进行把握,这是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1)地面陈设:通过利用钢架橱柜或是利用模特架、道具支架等,对产品进行陈列。这种陈列方式,能够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应用,保证展示过程中,将重要信息进行传递。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地面陈设,要注重陈设的比例尺度,并能够从整体角度把握陈设的艺术性和实用性。(2)柱面陈列:该陈列主要应用了柱面进行壁贴,对商品进行展示;(3)壁面陈列:在进行壁面陈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壁面陈列的效果,我们可以辅助灯光,这样一来,可以在展示陈列设计时,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效果。(4)架上陈设:在商品展示设计过程中,架上陈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陈列方式,主要通过利用支架,将商品、灯饰、广告物等进行展示,对顾客进行有效地引导,并能够对整体展示空间进行装饰,突出较好的审美效果;(5)空间陈设:空间陈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悬挂商品,对整体展示空间进行装点,能够给顾客一种较强的动感和轻,使顾客在浏览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愉悦的心态;(6)置放陈列:将产品摆放在地名、床面上,进行陈列,将产品的造型和质地展现在顾客面前。(7)壁贴陈列:这种陈列方式主要是指对一些带有花纹的产品进行展示,例如一些印刷品、桌布、体育用品等,这些商品多采用壁贴陈列的方式。总之,基于形态美法则的静态陈列设计过程中,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满足商品展示需求的同时,能够给顾客带来较大的审美感官,以视觉冲击力,影响顾客的眼球。

(二)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动态陈列。动态陈列模式在当下商品展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种陈列设计方式,能够对产品本身的性质进行突出,并且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产品特色。形式美法则在当下展示空间陈列设计中应用时,通过对点、线、面、色、光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生动地突出展示特色,这种设计,多以博物馆、展览馆应用较多。在陈设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形式美法则,并对高新技术以及现代展示手段进行结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动态展示陈设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静态展示更加动态化,能够给顾客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动态陈列设计,注重对环境以及气氛的渲染,并结合技术手段,以生动的方式,将产品展现在顾客面前。通过对产品信息进行动态展示,可以让顾客更好地对产品进行了解。同时,这种展示方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顾客,勾起顾客的好奇心,具有较好的展示效果。动态陈列设计过程中,关键在于产品的动态展示,在突出产品本身特性的同时,又能够恰如其分地对其功能进行展示,是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一种突出特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与陈列,直接影响到了展示的最终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与技术不断地实现了结合,并且突出了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特征。在进行室内展示设计空间与陈列问题研究时,我们要注重把握形式美法则的本质,突出展示设计的关键效果,能够带给顾客更好地审美感观体验,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的相关内容,保证设计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对此,在日后的展示设计中,要注重正确处理空间与陈列的关系,把握布局的关键,突出设计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少华,张璐.论形式美法则与购物环境设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22-23.

篇(2)

〔关键词〕乡村住宅;居住品质;室内设计

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而好的居住品质无疑是美好生活最直接的体验。人一辈子,吃喝拉撒睡,这些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琐事都离不开这个被我们称之为“家”的建筑。所以,改善一个家的居住环境绝不是新建一栋房子那么简单,重视室内空间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的室内设计可以使旧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达到真正改善居住品质的目的。

一、重新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和动线

房子功能规划对一个住宅空间的重要性等同于地基,功能区域设计得不合理,动线设置得不便利、不流畅,房屋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近几年农村大兴重建的房子大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墙体多采用红砖,楼板采用预制板,建筑的牢固和安全性都不成问题,只因年代问题稍显陈旧。这都可以通过设计装饰及环境设计进行美化,最主要的问题其实是室内空间功能及动线规划设计不完善、不合理,甚至满足不了基本的居住生活需求,入住后,生活上并不便利。比如,空间的交通采用贯穿式的,一个房间要经过另一个房间才能进入,这势必会影响到私密性;或者,所有空间的入口设置在大门外的走廊上,每次进出都得先出大门通过外走廊实现;浴厕空间基本被弱化,常是在建筑旁另起一小建筑勉强满足其使用功能。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加上村民的传统习惯思维及见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不改变思维方式,没有专业的参与,重建并不能解决问题。重新合理规划其空间功能及动线,其实并不需要把房子拆了重建,根据需求对部分墙体进行合理的拆建就能达到目的。从住宅的使用功能方面来看,其内部的基本功能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休息私密功能,日常起居活动功能,厨餐功能以及浴厕卫生功能。而对于乡村住宅,因屋主从事行业不同,还可视情况增加后勤储存功能。这些功能区如何规划和布置直接关系到入住后的居住体验是否方便舒适(如图一)。

二、合理分配空间尺寸,使其符合人体工程学

住宅是人类满足其居住需求的产物,是为居住生活服务的。要满足其舒适性及便利性,就应当以人体的体能结构、心理形态、活动方式及空间功能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利用人体工程学,合理地去设计家具设备尺寸、活动尺寸,恰当地去分配空间尺寸及面积,每个家居设备及功能空间都应根据其用途给予合适的尺寸。如卧室要满足睡觉的功能,涉及到的基本家具有床、床头柜、衣柜、梳妆台或书桌等,在进行最初功能分区设计时,就可以根据屋主需求和选择的家具尺寸加上人在此空间活动所需的尺寸去设定(如图二)。在进行旧宅改造时,如空间过大又不适合大面积拆改墙体时,可以对功能区进行完善设计,比如卧室空间较大时可以开辟出一个衣帽间,或者独立卫生间、书房等。

三、重视厨卫空间设计装修及水电工程

厨卫空间的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而事实上,农村普遍存在厨卫空间设计不合理、设施落后不齐全等问题。作为居住文明的重要体现,厨卫功能复杂,卫生要求严格,管道繁多,产品类别众多,技术要求高,必须以整体设计、整体配套的观念和方法,综合考虑操作流程、设备设置、管线排布、通风排气等需求。特别要注意以下方面:1.一般原则。应体现使用功能、设备设施等布置的合理、舒适、卫生和安全,应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综合考虑功能、设备、设施、管道、通风、采光等各方面的要求,体现合理性和实用性,各种设备设施的尺寸选择及安装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2.平面布置。厨房尽可能靠近入口或近楼梯和交通的位置,便于食品、菜蔬及垃圾的进出,与餐厅应有便捷的联系,与起居厅共同组成住宅的公共活动区。卫生间尽可能靠近卧室区,如只设一个卫生间时,应设在公用私用均方便的位置,厨卫之间尽量距离不要太远,便于管道联系,减少管线的安装长度。3.面积尺度及设备配置。厨房应满足洗、切、烧、储等基本功能区布置设备及家具的尺寸,配置洗菜台、操作台、灶台、搁置台、吊柜。冰箱入厨,灶台及其相应的排烟机应避免安装在窗口位置,卫生间应当满足洗、浴、便、涤四种功能的尺寸要求并适当分间。4.室内装修。墙面装修以使用便于清洁卫生的瓷砖或可擦洗的涂料为主,地面以防滑材料为主,窗户面积应保证足够的采光和通风要求,装修没有不安全和污染隐患,尤其是深藏于地底的水电工程一定要设计到位。住宅的整体水电工程直接关系到居住的便利程度及安全性,装修完成后,一旦出现隐患,损失都比较大,维修起来也往往有较大的破坏性。水电设计需要对居住者对住宅的期望效果及生活习惯、生活需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规划,是在做好空间功能划分、家具布置及装饰性的造型吊顶布置后去设计。如:电视机设计在哪个位置,需要设置多少个插座,是否需要网络插口等;厨房需要哪些电器,关系到插口的设计位置,数量及电容量;各空间的开关插座怎么布置合理,使用方便等。很多乡村住宅在开关插座的设计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卧室进门口设有照明开关,而房内只有这个开关,睡前必须先起床关灯然后摸黑上床,影响生活体验。为了节省电线或缺乏预见性,把插座和开关安装在一起,或插座布置量过少或完全没有预留插座,入住后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需要借助大量的外接排插,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也导致空间的混乱。这些都是在前期缺乏专业的室内设计、水电工程设计所引发的后果。

四、家具设备不将就

都说人靠衣装,好的服装会让人得体大方又自信。好的家具及家用设备也一样,可以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体验,不光使用起来方便舒适,视觉美感所带来的美好心情也是居住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极大地提高生活品质,不应该忽视。可往往重建新住宅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基本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积蓄,甚至还需外借,所以建筑框架加外观及地面墙面基本装饰完成后,很多家庭不再有资金投入到室内装修就草草搬家,将就居住,无法达到提升居住品质的目的。而如果换一种观念,对旧建筑进行改造,重室内装修,从而把重建住宅的资金省下来投入到直接影响居住品质的室内装修当中来,就能达到真正提高居住品质的目的。

五、园林绿化

现阶段农村新建住宅大多建在车道两旁,以方便农业机械进出,但每天车来车往,家的宁静先不谈,每天的灰尘对家居卫生的影响就非常大,而且还严重影响居住人员的身体健康。农村地大物博,土地资源丰富,许多住宅都有前庭后院,可大多荒废或是水泥硬化处理,光秃秃没有任何生机,如能适当设计,种上果树和花草,或打理成整洁美观的菜园,既美观又能清新空气,更好地提升居住体验,为整体居住环境带来不少生机和自然活力。

六、结语

篇(3)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城市管理

Abstract: The underground space becom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part of city space in the future ci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research the West Railway Station area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planning has carrie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construction; c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5.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城市立体化开发的思想营运而生。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实现哈西客站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哈尔滨西客站地区发展概况

2007年11月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哈尔滨—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客运专线将在哈尔滨交汇。为统筹四条客运专线客流组织管理,缓解哈市南岗火车站周边交通紧张状况,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联合研究确定,在哈西客站地区规划建设哈尔滨规模最大铁路客运枢纽哈尔滨铁路西客站。

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位于哈尔滨市西南部,规划范围为东起学府路,西至迎宾路和城乡路,南起哈南铁路编组站,北至康宁路和职工街,总占地面积约18.3平方公里。东侧学府路主干道与102国道、京哈高速和城市三、四环相连接,西侧城乡路与机场高速相连,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出城口和门户地区。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铁建设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哈尔滨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整合发展,以此提高利用土地资源融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高铁枢纽的核心侧动力,构筑城市发展新高地,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2 地下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根据哈西客站地区“哈尔滨城市新中心”规划定位,为使哈西客站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及管理等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特在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开展了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及控制导则设计的编制工作。

2.1地下空间发展战略

2.1.1以交通设施开发为载体

汇集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社会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西客站交通网络系统为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空间增长极。多种交通方式的站点则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发展源。规划以交通网络系统为主轴线, 多种交通方式的站点为发展源,带动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

2.1.2以公共设施开发为先导

通过核心区商业金融设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带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推动地下空间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价值开发效益的最优化。

2.1.3以市政设施地下化建设为远景

建设完善和运转高效的地下市政设施,全面提升片区城市形象,打造舒适、安全、设施完善的北方地下空间系统。

2.1.4以景观环境设计优美为亮点

通过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对地下空间的尺度、形态、色彩、方向感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打造优美、舒适和怡人的地下空间规划。

2.1.5兼顾综合人防工事功能

规划完善的人防平战结合工程,充分发挥战时保护居民、物资以及重要经济目标免遭敌大规模空袭兵器的杀伤破坏;平时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功能

2.2哈西地区地下空间发展规划规划目标

依托于哈西地区完善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系统,有效开发利用哈西客站地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借助地铁、铁路引入的大量客源,使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地下商业有机结合,打造适应寒冷的中国北方气候的地下空间网络,把哈西客站地区发展成为中国可持续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同时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并促进哈西客站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设计原则

4.1地域针对性

规划设计中紧密结合哈尔滨当地的地质特征,西客站片区现状用地条件,综合考虑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方式。

4.2前瞻性与灵活性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加强前瞻性和适度超前性,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上适当兼顾灵活性,为城市未来可能的发展演变以及使用功能变革预留适当的余地。

4.3宜人的室内空间

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全天候的空间使用特征,开发建设目标是要实现地上空间的有效延伸。 设计中应依据此特征和目标,建设适宜不同功能需求的地下空间形式。

4.4垂直互动性

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即努力打破地下空间开发中滞后于地面空间,垂直互动欠缺的局面;在综合预测未来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地面规划设计,同步提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初期即实现建设中垂直的互动性。

4空间结构布局

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结构定为:一轴、五心、二带、网络格局。其中,“一轴”为贯穿东西,构筑多层次的立体化城市空间的发展主轴和城市景观轴线;“五心”分别是西客站综合枢纽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片区综合功能中心、片区生活服务中心、片区体育文化中心。

同时将整个核心区分为五类控制区,遵循前瞻性与灵活性、可行性、经济性、垂直互动性的原则,针对每一类控制区,根据其区位和功能特征通过差别化的控制导则,达到地下空间开发与片区整体发展相协调。

片区交通系统规划在宏观多层次区位分析基础上,以适宜交通出行结构为目标,突出公共交通的核心地位,对片区进行动态多模式的交通需求分析,确定相应的停车需求,形成系统的交通规划。

5 管理模式的探索

5.1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政策

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我国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利用只限于公共设施地下开发。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政府适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种形式开发。

鼓励开发建设主体多样化,特别是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代表法人等第三方机构,对地下商业街的设置、管理制定确切而合适的计划,并提供充分的资金计划,稳定的经营基础,技术方面的能力及管理能力。

同时,行政主管单位也应针对第三方机构和民间的制定相应扶助制度、支援制度并逐步扩充。

5.2地下空间管理模式建议

5.2.1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由于涉及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为了达到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目的,在地下空间综合管理的初始阶段可以先建立一个由地下空间管理相关的多个部门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在这个机构的框架内,对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解决。

5.2.2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对地下空间的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按照“一家为主,多家配合”的思想,明确地下空间综合管理的主管部门。

5.3分阶段开发利用管理模式

5.3.1点状开发阶段

在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主要以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过街道等形式的开发为主,在空间上呈少量的点状分布,并且大多数为人防结建工程。此时的管理模式主要由人防办为主管部门,对城市人防建设做出妥善安排。

5.3.2线状开发阶段

当城市建设进入到高密度、大容量的阶段时,地下交通体系建设被提上日程。此时,伴随地下轨道的建设,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也揭开序幕,形成线状的空间开发形式。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应由市委组成以市长为首的地下空间开发委员会,组织管理轨道交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协调地下空间资源的配置等工作。

5.3.3网块状开发阶段

当城市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以后,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初步形成,点状、线状的地下空间连通成网络状,并且在重要节点处形成块状的大面积开发。此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可由市委委托专业部门组织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进行联动管理。

5.4建立市场化运营体制。

对建设成的地下空间的维护和管理采取“转让”经营权的方式,明确将地下的经营权从政府中分离出来落实给负责营运的企业,同时确保平战结合的转换。

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地下空间延伸资本进行开发利用,如对地下空间的冠名权和使用权进行拍卖等。

6 结论

通过对整个哈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打造适应寒冷的中国北方气候的全天候地下空间网络,形成特色的城市立体化开发模式与管理模式,哈尔滨西客站地区核心区必将在打造中国可持续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 空间设计 定位 教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环境(建筑、园林)内外空间进行规划、整理和再创造,内容极其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等;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空间的含义

环境艺术中“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而空间设计狭义的理解,是一门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依托的“场”的设计及创造,包括一切的场地、场所、场馆等建筑结构、围合部分的设计。从字面理解空间:空=穴 + 工,“穴”代表着天覆、顶、围合;从象形文字看,很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当然这不单指有顶面覆盖的,也包括立面围合等一切能限定空间的元素;“工”代表着结构、工艺、技术、科技等物质基础,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场”的设计发展是随着物质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间=门 + 日,“门”是一种可进入性及分割范围的介质,形成内外,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意向指引的,“日”除了指代光源(自然和人造光源),还应该包括允许光源进入和外漏的媒介“窗”,两者结合定义了“场”的可进入性及通透性、流通性。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说,其造型活动的核心,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因而,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设计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的定位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里,空间设计被安排在基础教学后期及专题设计前期,起到对设计原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上是对绘画、三大构成等美学、设计原理在四度空间的综合运用,启下是为后期各专题设计建立空间感、形态感、尺度感及分割组织空间的方法,可以说是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方法的入门篇。从认识程度来说,又是从感性认识到感性加理性双重标准的升华,即从绘画、图案、三大构成等以美的原则为依托,崇尚表现个人风格的感性表达到需加入强调技术、功能、材料和使用等的围绕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地域属性,以理性、严谨等强调在精确数据关系理性认识的回归。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内容,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基本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了解空间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和生态学上的新角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逐渐建立空间概念。

1.实地考察和测绘

环境艺术空间是一种真实可进入的,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界面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应该建立的就是对现实空间的真实认识。

而空间设计是对其形成的尺度、功能、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同时也要解决尺度与比例问题。在学习绘画中,我们强调的是物体在画面中的比例尺寸关系,往往是一种缩小比例和画面关系,有较多的主观创造意识在里面;而对于空间,比例与尺寸、尺度更为真实和严谨,它们是建筑及其室内空间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直接影响到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及人们对建筑和空间性质的感受,这些就需要通过对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空间,从长宽高、面积到空间实体部分的门窗、通道、柱梁等构建,再到家具配饰等装置的实际测量及绘制,才能逐步形成准确的空间尺寸、尺度与比例关系。

2.临摹

我们通常认为的临摹主要出现在绘画基础阶段,这是学习绘画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解决初学者的造型和用笔等问题。而针对设计初学者来说,这一方法同样适用对前期一直以绘画为学习重点的学生,初次接触空间设计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临摹成功案例或现实案例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生疏感,通过抄绘,能够了解设计内容和方法,也能起到积累设计素材、认识设计理论运用方法的作用。结合前期的实地测绘,更真实地认识在这些案例中设计师反映不同空间特质时使用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3.理论的建立――分析和比较

抄绘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设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素材的收集,更应该把这种临摹建立在学习好的设计方法上,如何检验抄绘效果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分析和比较。横向可以从同一空间性质出发,比较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同是住宅空间,设计者、使用者的不同必然导致设计的不同,这就说明设计的因人而异;而纵向可以从造型语言的同一性、如何在不同性质、空间中的运用,这更多表现在不同设计大师的理念认识的区别,往往可以从众多案例中总结出他们独特的设计风格。

分析和比较在空间造型理论的学习运用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形状是由其周围物体的边界所限定,是立体形态。空间的形状、大小、高矮及空间组织影响到人对空间整体的感知(愉悦、开朗、压抑、冷漠等)。在设计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与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考虑,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对空间形状与功能的认识。一是列举基础形状在不同的运动轨迹下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比如以圆形为例,当运动轨迹为直线时,所拉伸出来的空间就会以稳定、扎实、中心、权威为特点,反映的空间类型可以是银行、写字楼等以严肃、严谨为特征的场所;而一旦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形成折线、曲线等非直线型,就会激发出原本作为曲线的圆空间的动势,这种动势可以是方向性的,也可以是强调韵律的,还可以是活泼动态的,常见的运动场馆、娱乐性空间等;二是表现在相同功能空间形状变化的多样性。当然,这里的功能指的是大类功能,多样性也是针对各空间的绝对属性,即服务对象区别表示的。如都是展示空间,博物馆与会展中心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一个是以封闭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另一个则注重空间开敞度的设计。

4.创意空间――设计实践

一切实地考察、测绘、抄绘、比较、分析最终都会在学生的独立设计中得到检验,从设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考察。合理性主要是对空间客观属性的评判,创新性则更多地反映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及设计能力,其中就包括对环境属地人文特征的理解、空间造型创造、空间组织和规划等。

空间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应建立在大地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中,受到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反映空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创新设计是整体意识与个性表现的综合。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针对设计初学者,创新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成功方案手法的学习运用,如空间配色、组织、造型方法等;另外也可采取的是仿生概念设计,仿生手法在设计创造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表现在现实事物和生物的无穷丰富,个人的不同喜好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和理解,从外部造型的模拟到组织关系等都可以造就设计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结语

环境艺术专业是对形成的尺度、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等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一要明确环艺专业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体现与建筑学和专业的关系,掌握空间设计原理,以及在各类环艺空间规划设计的应用;第二要着重对不同性质的空间的分析能力,对其功能、形态、空间序列和感知意义的设计方法的培养;最后要建立空间理论的实践性检验,即概念空间的设计。

这是环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从发现空间的品质和继承自己的个性开始。在对空间设计基础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摆脱各种限制去创意空间,把理想中的空间用搭建模型的表现方式实现在图板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想到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充分感受构建空间各种关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供地的日趋紧张,我国的一些大中型城市涌现出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使用空间,同时,这些建筑与城市的空间环境立体融汇,构成了宏伟的立体城市景象,大大丰富的城市景观。但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高层建筑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城市环境,孤立地存在于城市环境中,显得非常突兀,没有亲切感,破坏了城市环境的平衡。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我们需要高层建筑,但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设计时,更需要结合城市的环境对高层建筑做出综合设计,以便使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

一、高层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的重要影响

1.1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 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 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而开发商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

1.2 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

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 影响也就越大。 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 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 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 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

二、高层建筑设计

2.1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 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从另外一方面讲, 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亮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

2.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 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 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 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 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2.3 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 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 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三、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统一

为了使得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我们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候分别从城市整体空间、高层建筑所在街道空间以及高层建筑本身这三个环节进行控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3.1 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和谐

为了使得高层建筑能够与城市整体空间和谐,就要求从城市空间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高层建筑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这要求从技术上处理好三个要素,即城市轮廓线、建筑高度分区以及景观视线走廊。

3.2 高层建筑与城市区位空间的组合方式

首先,发挥广场的作用,让广场成为高层建筑与城市区位空间的过渡和协调点,这是联系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区位空间的最简便的方法,广场的开放性空间既联系了室内空间,而且就其本身来说,是城市区位空间的组成部分,与城市区位空间不存在任何遮挡,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来连接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是有效的。并且为了增加高层建筑与城市区位空间之间的链接的层次性,可以通过水平界面的抬高或者降低,使得广场立体化,从而构成立体化的城市区位空间。采用这种方法要求高层建筑宜向后退,以便形成空间的渐次性。这其中存在一个尺度,尺度把握不当,要么不能减少对视觉的压迫,要么就使得高层建筑与街区分离。

其次,以中庭链接高层建筑与街道。中庭也称室内广场,它有城市广场的一切设施和功效,并且还具有城市广场所没有的功能,即四季如春,流水潺潺,这里是一个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大型室内空间,是一个全天候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中庭,在空间的高度上便形成了一种层次性,阻挡了高层建筑在视觉上的对街道的压迫感。

再次,利用过渡空间。过渡空间是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与内部公共空间的中间体,是链接城市区位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纽带,它同时属于建筑空间和城市区位空间两种空间系统,与城市的区位空间有直接的联系,它通过将外部空间的室外感转换为内部空间的室内感。不同与广场、中庭,过渡空间的表型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如骑楼、柱廊、连续的拱门等,这些空间能够形成室外空间的围合界面,从而使得室外至室内的空间变得有层次,正是这些层次,变换了人的尺度,从而消除了人们从城市区位空间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3.3 高层建筑单体的控制

就高层建筑本身来说,其外部空间表现形式对城市区位空间的影响巨大,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体型以使得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和谐就尤为重要。由于塔楼是高层建筑的主体,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其要进行严密的设计,要既能融入周围的空间,与周围的城市空间相和谐,同时又能表征一个城市的形象。除此之外还需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首先、建筑单体各部分的尺度比例协调。高层建筑有主体、裙房和顶部三部分组成,这三者的尺度比例合理,才会使人感到舒服,建筑在总体的外观上才具有美感,它是建筑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比例不合适的高层建筑能够融入城市空间,只能破坏城市空间。

其次,处理好立面的尺度关系。立面的设计包含两个因素,即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在设计的时候,要使得这两个因素的的比例以及这两个因素与整体的比例关系相匹配,从而达成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因此,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立面应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从而使高层建筑统一、协调。

再次,从整个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说,裙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裙房对城市区位空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使得高层建筑的体量富有层次的变化,使得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表形式有了过渡,从而使得高层建筑不是突兀地矗立在城市的区位空间里,因此,对于裙房的造型以及色彩应当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 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 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顺校.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篇(6)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 岭南水乡 庭院空间

一、规划理念

可逸江畔居住区项目位于番禺中心城区南区,毗邻沙湾水道北岸,整个小区临江而筑,小区东侧为南城路,北侧为龙岐路。用地分为商业和居住用地两大部分。总用地面积为243989,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55512,商业金融用地面积为23457。作为番禺当地新开发的一个中心区,周边拥有良好的配套设施,有两所小学、三所中学、一家番禺中心医院。

本项目定位为岭南文化建筑的再现,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中寻求共存是本次项目讨论的主要问题。从小区空间、组团空间、室内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中我们力求体现传统空间意境的再现,以及对传统生活、地域文化和精神意识层面的多重考虑,从环境规划到建筑设计无不体现岭南特色这一设计主题,在融入中国居住方式的同时注入更多生活趣味,设计中更关注岭南庭院空间的继承,试图用现代主义的句法组织现代词汇和古典词汇,不断地提升空间品质。以线性水系和中式院落为设计理念,实现大组团,小围合及中心庭院等不同的空间手法。在于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沙湾古镇及岭南水乡特有的内涵特征,在规划设计多次运用院落空间表现手法,营造独具特色的街巷式商业空间岭南景观等要素,充分展现原生的岭南文化和乡土景观,打造新型富有岭南风貌的商业与住宅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塑造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

二、空间体系

在空间规划上,通过规划路的有机划分,采用小区、组团及庭院等空间形式,将规划用地分为商业公建区和居住区。用地北面沿龙岐路东西展开的商业和公建配套设施;南面大片腹地为居住组团。两大部分通过南北交通轴线和东西景观空间轴线有机联系。商业区为沿街3层集中式商业楼及7层酒店式公寓,以合内庭院的建筑形式形成步行商业内街,并采用岭南建筑特有的廊棚、骑楼、过街楼等空间,延伸室内商业与室外休闲步道的联系。商业步行街跨过小区道路与东侧公建配套设施连接,延伸步行商业,达到公建配套设施与商业设施人流互动的效果,提升设施联动性。公共设施西南面靠近住宅片区布置幼儿园,合理的服务半径,既能服务小区内部住户,又能服务小区周边居民,提高使用率。东面十字路口处布置生鲜超市独立用地,紧邻生鲜超市为公交首末站。合理的商业及公建配套设施,吸引公共交通系统带来的人流,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一轴两环四组团为本居住区的规划体系,绿化和群众体育设施使商业空间过渡到居住板块,由南向北为一条自然的景观大轴,把居住区分为南北两片,一环道将组团的交通主道串联起来,形成便利的机动车交通系统。围绕中心庭院依次展开四大居住组团。各组团建筑呈半围合半开放式,内部庭院不同主题的设计,满足观赏、参与、活动等需求。水系横纵交织穿越东西两边,将四个组团串联起来,结合架空层各组团空间相互渗透,融入到中心庭院。

三、岭南特色庭院空间

建筑、庭院、广场、街道等复合型空间的融入就是社区庭院空间的内涵。现代居住区的庭院景观设计在整个小区规划设计中无疑是综合、复杂的,并跟随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和情感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可逸江畔园林庭院设计从江南水乡吸取灵感,通过水系、庭院和半围合组团,综合形成岭南水乡聚居形态的空间体系。在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场所,通过街坊――水街――大院、小院、内院等空间层次上进行过度,以水为主题水乡泽国的岭南园林,线性水系的走势穿插各个组团庭院,提升景观空间的趣味性。

传统庭院空间布局手法意在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本项目将首层架空和室外景观绿化空间在不经意间互动交流,使各部分功能空间有机和谐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岭南特色建筑环境。区内庭院景观设计形式是多方位的点线面结合,环境景观中的点就是区中的绿化小品如:古朴的木式趟栊门、精致的满洲镂空花格窗,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步道路、蜿蜒小溪、清澈池塘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使区内处处散发着岭南水乡的韵味。灵活的庭院空间处理,一步一景的景观建筑,每个庭院中心设置不同主题的景观建筑,以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建材料相结合,让区内景观气候既保存传统风格又不失现代气息。

四、建筑设计

在建筑风格上对传统岭南建筑形式进行抽象的提炼,旨在表现东方建筑艺术与文化风格,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个创新设计。在确立了建筑风格后,我们从立面构图入手,强调建筑群外观的变化与和谐的同时,注重韵律与层次感,运用岭南民居的朴素淡雅的材质与素雅的建筑色彩相搭配。建筑立面处理由柱、枋、牖、挂落等线型构件勾画其基本轮廓,利用横、竖向线条将立面有机划分体块,以及平面的不对称布置,减少建筑形式的单调性,并用高低错落的山墙和坡屋顶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轮廓线,山墙及细部构件通过的现代技术、结构及新型材料的组合,并融入一些岭南细部构件运用于建筑及园林景观庭院中,体现了人文关怀,又丰富了空间层次,使区内的建筑风格得以深化统一。

色彩的“素”是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又一大特点。中国传统民居在外观色彩上一直比较节制,没有过多的颜色,南方则多以黑白为主,在色彩控制上自始至终贯彻“舍艳求素”的原则,提炼岭南传统建筑的明朗淡雅的色彩。我们在本案中大胆的采用白色、灰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同时大面积的白色墙体也为各种植物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素雅背景。

建立户型的理性分析方法,总体布局中充分利用水景和园景的两大资源,在面积分配、空间组织等方面与景观视线统筹考虑,使每户住宅的采光、朝向、视野、通风达到最优值。大面积户型摆放在内部景观最佳处,中等面积户型摆放在园景或水景较好景观资源处,小面积户型摆放在靠近道路边或商业公建设施附近令地块内部的住户及使用者最大限度地观赏到内部庭院的美景。

篇(7)

【关键词】低碳出行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街道占据了城市空间的大部分,其自身的功能性及空间性设计,对于其本身的构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不但可以丰富城市街道的功能,而且有利于丰富城市的繁华生活。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建设发展满足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街道设计工作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高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对于促进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也发挥着积极地意义。

一. 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城市内可以满足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其所需要包括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道路的基本使用及发展需求。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为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侧重于空间景观的街道部分。其中,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涉及地理位置、车辆通畅情况、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为了有效的提高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重视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在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要点会涉及到空间分析和重构;景观整合设计;城市街道主题建筑;市中心商业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空间分析和重构;景观整合设计;城市街道主题建筑;市中心商业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空间分析和重构

在进行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空间分析和重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在空间分析中,需要侧重对城市街道空间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在视觉方面需要注意尺度与比例、平衡与韵律、协调与对比等几个问题。同时,在城市街道设计方案中,利用三维模型要素进行环境要素的分析,进一步进行空间分析和重构问题探究,提高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为城市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地贡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需要关注空间分析和重构问题。

(二)景观整合设计

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工作中,景观整合设计,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导向设计理念,更加侧重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整合设计。通过一定的整合性方案提高街道空间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街道上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进行结合链接,促使城市街道空间变得更加完整,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城市街道设计的环节,应关注景观整合设计这一要素存在的情况。

(三)城市街道主题建筑

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城市的存在往往会由于其自身的独立历史性和典型的建筑而被人们熟知。城市街道主题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内容,也是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结合城市街道主题建筑的分布情况,进行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对于发展城市景观经济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工作中,城市街道主题建筑,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从整体上把握城市街道主题建筑的设计,可以综合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内涵,在为人们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促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做好城市街道主题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因此,在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重视城市街道主题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市中心商业街

在实际生活中,市中心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要点之一,逐渐成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应重视的发展问题。市中心商业街,往往是城市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人口密度较大,交通线路的流通性要求较高。进行市中心商业街的空间设计工作,应充分考虑市中心商业街地点的特殊性。在城市街道中,市中心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要点之一,其设计的类型与功能性都应符合人们生活工作的需求,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街道空间的规划,提高市中心商业街设计的合理化水平。在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这一部分的工作内容,提高街道空间设计的水平。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关注市中心商业街的设计与规划,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导向设计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探究,成为了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低碳出行模式是由步行、自行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构成的出行结构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更加符合城市交通事业及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导向设计主要包括:“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组织原则;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进行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工作中,应深入分析“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组织原则;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组织原则

在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动线”+“节点”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设计方案,按照由点到轴的原则进行发展。其中,以轨道交通换乘点作为聚集发展的城市空间增长极,需要确保沿轨道线路的方向实现串联各个站点地区的目标,进而形成若干条城市发展轴线,为缓解城市交通工作的压力,发挥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在设计“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方案时,还应考虑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针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进一步细化“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案,以确保“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案,有利于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还应时刻关注“动线”+“节点”的城市空间组织原则。

(二)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

在实际工作中,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也是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内容之一。在进行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环节,重视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按照“点―轴”式的空间结构组织原则,将多条轨道线交汇处的城市中心作为高密度聚集发展的核心位置,沿轨道线路方向的轴向串联各个站点地区,完善交通线路的设计问题,实现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目标。同时,在关注单中心廊道放射式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目标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单中心廊道放射式设计方案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使之更加有利于促进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工作的开展。

(三)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也是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内容之一。通过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式,实现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之一。在进行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过程中,当单中心城市聚集效应不断增强的时候,城市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城市中此嫩的人口与职能会沿着轨道交通廊道的方向,向有效的地区进行疏解,通过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有效的环节城市发展的交通压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目标,应充分重视多中心层级廊道格网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交通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需要,重视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逐渐成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结合城市街道空间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高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水平,促使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更加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翁雪雁.新城慢行空间构建研究――以溧阳南部新城为例[D].苏州科技大学,2013.

[2] 刘亚文.对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2,28(12):2-3.

[3] 刘璨.复合生态理念下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地域性特征研究――以西安市含光路改造为例[D].长安大学,2010.

[4] 唐蕊.基于景观视角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3197-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