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采购监督管理机制

采购监督管理机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3 10:30: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采购监督管理机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采购监督管理机制

篇(1)

[关键词]政府采购预算 编制 管理

政府采购预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预算集中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不仅可以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政府采购的计划性以及采购规模和效益的提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一些单位对政府采购政策还不够了解和重视

目前,政府采购作为一项新的法规已在全国正式实施并迅速发展,但仍有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人员对政府采购政策不够了解和重视。财务部门只是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者,而有采购需求的是业务部门, 所以政府采购预算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和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常常因为一些单位的业务部门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不够重视,有购买需求时才申报采购计划,使财务部门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无法综合考虑单位的整体实际需求,从而导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全面。同时业务部门的采购项目因未纳入政府采购预算而无法保证顺利实施,也使政府采购预算应发挥的作用受到局限。

2.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准确、细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没有准确掌握政府采购限额标准范围及集中采购目录,有一些应该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采购项目未包含进预算。(2)是对采购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认证和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政府采购预算不是过高就是过低。(3)是存在虚报多报,盲目夸大实际需求,致使政府采购预算超出实际需求,造成浪费。(4)是缺乏前瞻性,对本单位工作、业务的发展估计不足,少报漏报,导致预算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无法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准确性。

3.政府采购预算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够做到对采购项目的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政府采购预算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自行采购、重复采购、无预算采购、超标准采购等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没有健全的采购组织管理机构。有的单位没有固定的、健全的机构来负责政府采购工作,临时从不同的部门抽调人员负责采购工作,机构组成不稳定,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无法协调好从采购需求到采购预算再到实施采购之间的各环节的关系。(2)没有完善配套的采购管理规章制度。有的单位由于对《政府采购法》学习理解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采购机构议事规则、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人员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等配套的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只有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才能有效杜绝此类违规现象的发生。

4.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相互脱节,政府采购预算缺乏约束性

一直以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习惯了分散采购的习惯,不适应目前实行的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出现了执行归执行,预算归预算的现象,重复购置、擅自提高采购的档次和标准等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单位认为政府采购手续繁琐,采购程序复杂,自行采购行为屡禁不止,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自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进行的采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纳入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环节的管理、采购执行环节的管理和公共性资产的管理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和配合。

三、关于改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合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在编制政府采购的预算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结合本单位的年度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实事求是地提出采购项目,并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做好政府采购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财务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避免重复购置、超标准配置等浪费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

2. 严格和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将政府采购预算编报与预算执行紧密结合起来

政府采购预算是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预算的标准、计划执行采购,加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衔接。采购计划执行中,非特殊原因不得临时追加采购内容和规模。对超计划、超标准的采购需求,原则上不得予以批准。政府采购预算批复后,采购部门应提前做好采购计划的申报、审批、招标等相关工作,待相关手续完成后,即马上实行政府采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避免了违规操作现象发生。

3.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监督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应成立专门的采购组织管理机构来负责综合协调各部门的采购需求、协助财务部门编制采购预算、按照预算执行采购。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人员岗位职责、采购机构操作规程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使政府采购预算能够顺利实施,切实做到政府采购规范化、制度化。

4.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单位政府采购意识,加强内部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政府采购的宣传和培训,让单位内部其他部门也能够熟悉和理解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正确领会政府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范围,充分了解政府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让这些部门体会到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自己是密切相关的,既需要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完成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更需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单位整体政府采购意识增强,财务部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财务部门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意见,更加准确、科学地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从而顺利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保障本单位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财库,2008

[2]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迈上新台阶. 中国政府采购,2003;12

[3]傅道忠. 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考.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12

篇(2)

一、形势和现状

根据近年来的案件情况分析,工程分包管理、物资招投标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人员的违法违纪风险依然存在。XX企业深入分析各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将客户工程、企业内部招标采购行为都集中到交易中心进行操作,体现集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公司监察部门以交易平台为着力点,完善招标采购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招标采购行为的全过程监督,防范招标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

二、主要措施

1.保障监督力量,提高监督能力

交易中心成立后,监察部门向中心派驻了一名专职监督人员,并成立了工程交易中心招投标监督工作组。监督工作组坚持分级管理、分级监督的原则,按招标项目组建现场监督小组,对招投标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

2.夯实监督基础,加强制度创新

针对工程交易监督工作的特点,找准工作定位,明确部门职责,先后制定了《工程交易行为监督管理办法》、《工程交易行为投诉处理办法》等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以制度促廉洁、以制度促规范,通过统一工作标准、规范监督流程,使监督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强化程序监督,加大监督深度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一是强化程序监督。依照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交易中心、监督招标机构招标行为的程序监督,对招标公告公布、供应商抽取、专家抽取、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具体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强化过程监督。对招标采购活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把招标投标活动置于全方位的监督之下。

4.畅通监督渠道,强化信息公开

通过网站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强与招投标各参与方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把招标投标行为置于更广泛的监督网络之中。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招投标信息,把招标公告、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等各个环节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实现招投标过程的动态公开、“阳光运作”。进一步完善投诉受理机制,依法受理招投标过程中不良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快速、有效地发现和处理不规范的交易行为。

5.发挥科技手段,提升监督水平

不断探索招投标监督的新途径,利用科技手段改进监督方式。采用电脑程序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充分保证抽取过程的公正、合理,有效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设置专门的监控中心,并在各开标室、交标室、评标室、专家抽取室、休息室以及管理用房安装全方位、全角度的摄像头,监督人员可在监控中心随时观察各开标室、评标室等地点的实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评标开始之前,在评标室开启电子信号屏蔽设备,保证评标活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三、评估和改进

随着工程交易中心建设的逐步深入,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对招标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于监督部门也是一项新的课题,目前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下阶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招标采购监督工作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监管工作方式。

1.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和监管制度,依据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结合招投标监管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部位,通过调查研究、积极谋划、反复论证、多方协调,制定更具行业特色和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和交易薄弱环节更应及时制定文件,采取应对措施,填补程序上的漏洞。尽量提高各个工作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人员的工作随意性和降低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2.创新监督管理方式

针对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开标的电子化招投标运行系统的运作特点,创新监督方式,进一步遏制围标串标、虚假招标等行为的发生。继续完善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利用电子监控的音像摄录功能,在过程监督、投诉处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合理划分招投标监督管理权限,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招投标监管方式。

3.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篇(3)

关键词:业务流程优化;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建筑施工,安全第一。在以人为本实已深入人心的当下,建筑项目安全管理是重点。然而,在对一些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进行调研时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甚至出现诸如房屋坍塌的事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对此,为了实现建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伤亡最小化,需要从根源出发,找出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出发,对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业务重组和完善,从根本上避免安全风险隐患和解决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建筑企业友好又快发展,实现居民“住者有其房,住者有好房”的梦想。

1.当前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视

建筑项目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是建筑项目全周期管理中的“重头戏”,必须要抓好、抓实、抓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1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问题

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建筑施工是人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我国建设施工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调查发展,施工人员多以缺乏教育的农民工为主,不仅缺乏专业的施工知识,同时,施工安全意识的缺乏也是施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隐患。此外,建筑施工使用较多新技术设备,由于施工人员使用中的不当甚至不会,也造成安全施工隐患。

1.2材料质量问题

在一些建筑项目施工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建筑开支成本,或者存在腐败行为,就会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这是不正当的节省成本的方式,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再加上施工技术上的不过关,加大了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假使偷工减料发生在建筑结构的承重部位,比如承重墙、楼面等,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1.3安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有效的施工安全监督机制是确保建筑项目安全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性强、责任感强、服务意识强的安全监督队伍和一套卓有成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然而,在对一些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进行调查时发现,较多单位对安全监督不够重视,没有专门性的安全监督部门,虽然确定了安全监督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形同摆设。如此安全监督机制,无形中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业务流程优化视角下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业务流程优化即是对打破甚至破除原有的工作流程,在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角度下重新建构一套业务流程。在对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存在施工队伍整体水平、建筑材料质量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等问题,需要嵌入业务流程优化的理念,进行工作流程的重构,才能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2.1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危险系数与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成反比例。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越高,施工危险系数越小。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看,就是要优化对施工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安全意识培训、施工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素质的培训等等。

2.2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加强建筑材料监管

针对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要加大对腐败领域的打击力度,强化纪委监督检查,避免腐败问题滋生。同时,在建筑材料选用问题上,要加大对建筑材料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检测报告证明情况等内容的检查,确保建筑材料的“保质保量”。同时,在材料采购上,要实施责任落实制度,形成“谁采购、谁负责”的管理理念,一旦在建筑材料运用中存在质量问题,该停用的就停用,该更换的就更换,要及时到位,否则,就追求责任,从而在建筑材料监管上形成“政府方监管、采购方负全责、使用方监督”的监管机制。

2.3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视角来完善施工安全监督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安全监督制度机制的形成对于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对此,在流程优化上,要加大安全监督员的权利,使其具有一票否决权。同时,政府该在大型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进驻安全监督员,确保监督人员定期进行监督,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不让次品在施工现场出现,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建筑产品或者不合规范的施工程序,要及时制止和整改。此外,在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并确保制度的及时落实和可行性,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确保施工中的“安全第一”。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的同时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想在行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够优化单位资金组织和提升经济效益,又在经营管理方面得到更好的改观和进步,从而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当前建筑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中,会计基础工作实施标准和实际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财产的不准确,财务信息的不清晰,财务数据的不真实,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由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造成经济决策上误导。

(二)财务管理不重视

财务管理不受重视是现在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专业化的知识构成,那么就会影响建筑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在日常财务管理容易暴露不足和问题,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三)财务制度不完善

因为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大小和施工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当前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能在实际施工项目中正常的得到发挥,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有关具体细节要求没有明确说明,不符合当前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伴随着工程的进展和市场因素的变动,也没能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四)物资采购不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在招标、供货单位和物资的选择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没有很好的进行对比和选择,比较盲目和随意,在这样缺乏竞争机制的采购制度下,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支出,最终增加采购成本。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在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相应的财务人员的工作也同样不受重视且工作内容单一,主要就是做记账和报账的工作,甚至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比较复杂,人员分配不合理,反而会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浪费工作人员的精力,在管理技术和知识层面上,没能跟上现代财务管理的步伐,缺乏新的财务思想和工作方法,缺乏培训的机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后。

(六)监督力度欠佳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很好的起到其监督职责,而是与财务管理部门平行,缺少监督管理部门该有的权威和地位,监督力度不够重视,执行力度有待提高,进而影响财务管理部门的正常发挥。

二、新时期建筑施工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对策研究

(一)健全管理制度

首先,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严格的区分,能够对当前的收益损失情况进行清晰的展示。其次,应该对债务债权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对应收应付资金和己收已付的款项数额进行对比显示,对内部财务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便于补缺查漏。最后,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实行工程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对整个施工的过程进行责任成本管理。

(二)改革机构,提高人员的素质

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机构进行优化改革,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面对管理机制的改革,可以将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分开设置,让财务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加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得面对财务问题和外部挑战时能应付自如。

(三)优化物资采购流程

在物资的招标采购中应该对供货单位进行慎重选择,使得采购成本能够有效地降低,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不应该有擅自决定物资价格的权力,其价格必须由成本领导小组决定,并且应该实行价格公开透明的制度,杜绝暗箱操作、。

(四)有效开展成本核算

在开展成本核算过程当中,需要先落实工程的数量,以及设备和物资的需求和价格,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成本单价和定额数量,如遇到施工变更时,要建立有相应的索赔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还要把管理层和作业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处理好,使施工顺利进行。

(五)完善资金调控策略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计划,严格把控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加强竣工结算的管理,确保工程的资金款不会超过可控范围,使得建筑施工单位的资金正常运作,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效益。

(六)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因此内部监督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必须加强和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样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指导,对任何资金需要严格的审查和跟踪,因此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有助于员工工作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达志.对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6):41+94.

[2]曲玉斌.施工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2(8):85.

[3]胡国卫.浅析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篇(5)

关键词:集约化;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管理机制;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023-02

电力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眼光放在时代的形势上,使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能够跟得上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否则,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就会与市场经济模式产生落差。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变化,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向着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并在集约化的物资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集约化管理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的价值

1.1 建立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得到落实,我国电网管理总局应该与各级电网负责部门共同联手,结合电力部门的独特性质和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制定一套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的集约化管理机制。

1.2 优化资源配置

在电力企业中,实现物资集约化管理,能够在管理中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

在电力企业中,物资集约化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实现集约化管理能够在物资上为电力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建设提供保障。

1.3 提高管理效率

在电力企业中,每一个部门都有其自身的功能,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离不开各部门功能的发挥。集约化管理能够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使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同时加上企业中的奖惩措施,就能够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4 实现标准化管理

集约化管理在物资管理上能够实现物资需求方面的计划管理,这样就是物资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方面,电力企业对物资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计划,并在管理中把管理计划落实在管理工作当中。

物资计划管理当中,管理计划主要包括采购物资的类型、物资的数量、运输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为了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提供的统一的标准,使物资管理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2 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现状

2.1 物资需求计划

在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当中,物资需求计划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计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3个方面:

其一,一些部门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上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在编制计划的时候经常会有错报、漏报等现象;

其二,设计部门和项目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导致设计部门提供的技术规范书和项目部门提供的物资需求计划之间存在不符;

其三,物资计划报务线上的人员的素质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出现错误。

2.2 产品监督

目前,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在产品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不到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一些电力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不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这种现象在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会使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②产品质量监督的范围有限,使物资管理中的许多产品质量问题不具有可追溯性。

③工作人员素质。在电力企业中,工作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产品质量监督的要求,导致工作人员在参与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上的积极性不高,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

2.3 仓储管理

在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当中,仓储问题主要是仓储管理的模式没有及时的随着物资管理模式的改变而改变。目前,电力企业仓储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①仓储管理过于分散,各个仓储之间没有归属关系。

②仓储的面积的设施存在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指面积小、基础设施不完善。

③信息化程度不高。电力企业自仓储管理中采用的多是手工填报的管理形式,信息化程度不高。

3 提高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在电力企业中,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在集约化的物资管理中,电力企业应该通过项目把物资需求项目主管部门的物资计划管理职责落实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种采购和需求双向互动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横向的共同管理,同时还能够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对工程项目管理与物资供应链系统进行整合。

②实行全面的物资计划管理。在物资计划管理的过程中,物资计划要覆盖到物资管理的各个层面,同时还要把年度投资计划和预算计划的物资列入到物资管理计划当中。

③实现标准化的物资采购。物资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电力企业在实行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通一标”的要求,把物资主数据和物资采购标准的各项要求融入物资计划当中。同时,在物资需求计划上报的规范和格式也要制定统一的标准,防止在管理中出现非标而审、非标而报的情况。

3.2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电力企业在物资集约化管理中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从两个方面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拓展,一个方面是从新对物资管理中的物资进行定义,把物资定义为从设计、采购、制造、物流、安装、运行到处置的全业务环节,这样才能确保质量监督的物资的范围包括所有的品种、涉及主网、农网和配网不同电压等级项目物资,而不会在监督管理中出现遗漏;另一方面是转变管理方式,把现代化的监督管理方式,在现代化的监督管理中电力企业应该把物资管理中出现的结构化和标准化的问题进行归档和编号,为产品质量监督的质量分析提供方便,同时也能够使监督管理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具有追溯性。

3.3 加强仓储管理

电力企业在集约化的物资管理中,可以从2个方面加强仓储管理。

①统一的物资管理规范。在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对物资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对仓储管理的工作进行延伸。在传统的物资管理中,仓储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物资保管,在集约化的物资管理中电力企业应该把项目规划、物资采购等当面的工作也划分到仓储管理的内容当中。

②更新仓储设施。为了是仓储管理能够满足物资集约化管理的需求,电力企业应该把新型的货架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到仓储管理当中,提高仓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4 结 语

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其是企业管理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力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物资集约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苘春生,陈嵩建,初义峰.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研究与分析[J].企 业改革与管理,2016,(2).

[2] 原晓涛. 某国有大型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 力大学, 2012.

[3] 罗恬.集约化管理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意义[J].江苏商论,2013

(29):129-129.

[4] 张道金.浅谈电力系统物资管理的集约化管理[J].文摘版:自然科学,

2015(7):237-237.

[5] 黄志强.加强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对策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 息,2015(32):9-9.

篇(6)

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土木工程施工当中,人们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对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还降低了工程的效益,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难度提高。而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材料方面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材料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或者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在对土木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使得人们在对施工材料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且部分施工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工程施工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降低了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其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1.2材料管理制度不能够落到实处,只停留在形式层面,甚至没有管理制度。目前人们在对工程施工材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障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还保障了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过,我国部分施工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管理制度的建设,这就导致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进而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无法满足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

1.3材料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过于落后,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材料管理办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以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大多数施工企业都缺乏创新精神,还是采用传统的材料管理办法来对其进行处理,这就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从而给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4材料选择的方法不够规范,选择过程存在较多的漏洞,监督力度不够。在实际的土木施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会设立一个独立部门负责选择和采购施工材料,而期间对采购过程缺乏自始至终的监督和管理。由于管理力度不足,如果某些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极有可能在采购过程中中饱私囊,欺上瞒下,这样不仅会造成工程的质量大打折扣,还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带来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完善自身监督管理制度,让那些谋求私利者无缝可钻,保证材料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在实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工作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选择材料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了施工企业的形象,而且会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需要对材料和选择和质量的控制进行严格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2.1施工单位要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单位领导阶层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对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审查,建立完善的选拔和考核制度。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

2.2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控制好材料的质量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维护单位形象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单位要落实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就要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明确人员职责工作,约束相关工作细节等等。

2.3对相关管理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所以对材料的也应该建立起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单位要注重创新,不断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对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革的步伐,使制度能够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2.4健全材料的选择采购管理机制,提高采购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施工单位要健全材料的选择和采购管理机制,建立单独的采购部门,同时要注重提高采购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防止出现谋求私利、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建立健全统一的采购管理机制,可以约束人员的不良行为,使其能够尽心尽力为企业单位工作,从而保证所选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同时企业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规范员工行为。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财政资金 使用 监督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支规模迅速增长,同时全社会对财政资金的作用效益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加强我国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用性迫在眉睫。

一、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财政性资金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预算外的所有经费性资金和项目性资金,但下文主要探讨的是项目性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国家为了人们有更好的福利,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公共设施和大的项目当中,促进财政资金的普遍使用。财政支出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资金使用主体的不负责任或对国有资产的觊觎,都有可能对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构成威胁。倘若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事后的补救总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有其必要性。尤其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更要做到对财政资金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让百姓得到实惠。

(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要求

在2008年全球爆发了经济危机,我国不例外也受到牵连,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政府加大了公共设施、低收入人群补贴等改善民生的投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那么这些财政资金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反腐倡廉的要求

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事实上是对党风建设、政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对各种建设的考验。新时代、新形势下,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在源头上杜绝,防止以往的建设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等严重失衡现象的发生。

(三)发展民生的要求

今年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发展民生再次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总理的报告中也体现出国家对发展民生的重视。据有关统计,仅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的资金支出合计达到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面对如此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就需要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工作作为支撑,保证财政投入能得到有效的落实,真正做到让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二、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的各级财政部门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效果不是很明显。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财制度不健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对财政资金理财制度不健全,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就很难掌握和控制,致使各种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虚报套取等违法违纪现象仍然存在。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上,不仅原则、标准不明确,而且在具体操作中各项制度和机制也不完备。同时受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的影响,财政部门往往是根据领导签字的报告或文件及现金情况给予拨付,对之后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跟踪问责和有效监管,无法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二)相关制度不够配套

我国的每项制度都在不断完善,但是制度之间却不配套。从总体来说,部门预算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约束力。例如,有些部门需要二次分配财政资金,但是这部分没有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并对其实行有效管理。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支付的部分环节设计比较复杂,目的是为了严格管理支出,但如此一来预算单位办理拨款往来耗费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及时用款。政府采购机制不够完善,削弱了集中支付核算的监督优势。

(三)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

我国重支出、轻管理监督的现象大量存在,在资金使用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财政性资金分配时缺乏社会监督,缺乏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反馈体系;财政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采用的监督管理手段中以突击性和专项性检查为主,日常监督为辅;重视事后检查,忽略事前和事中监督管理;对单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居多,全方位跟踪监督较少。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我国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刻不容缓。要不断深化改革,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实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推进绩效考评,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要深化部门的预算改革,制定科学、明确的财政资金分配体制,减少财政资金支出的随意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财产的流失。加强财政资金内部制度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严格把关,规范操作流程,把风险意识贯穿和落实到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定期开展财政资金监督大检查,有针对性地强化预防措施和完善管理制度,及时化解和消除资金安全隐患。同时要健全财政资金核算机制,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统筹和整合各种涉农补助发放,确保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各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绩效管理, 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强化绩效管理水平是提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意识,为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和推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反馈制度,尤其针对重大项目支出的具体执行和使用情况,将评价结果公开、公示,便于社会监督。将绩效考评结果和预算紧密结合,加强部门绩效管理的激励和约束。再次,扩大绩效考评试点的范围,不断规范和完善绩效考评标准、程序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将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绩效考评中相对独立和公正的优势,同时也强化了监督的力度。最后,加强财政部门自身管理绩效考评。应结合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和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探索建立对财政自身支出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结合长远发展规划,拟定下一年度单位的工作思路、目标和计划,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核,考虑财力可能,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

(三)推进信息化,为监督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平台和保障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财政部门要适应信息化要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装备部门,同时建立与财政收支相关的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合网络化手段,快速提升财政资金运行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信息共享,为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不断运用网络技术,积极推进财政系统的网络连接和支出管理系统统一,实现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支持鼓励专员办与地方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业务监管机构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系统连接, 实现专员办对中央财政资金的实时动态监控, 有效地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

由于对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不够,将直接导致监管效率的降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和手段,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以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日常监督和事中控制。建立财政支出对账制度,通过定期与国库对账来掌握财政支出、结余等情况。通过对项目单位资金收支、结余等情况,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事中监控,并不断加强对重点部门、行业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对违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处罚力度。不断完善和健全利益追究机制,严厉惩罚违规获取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建立支出监管分析报告和公告制度。每年要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监管情况、查处的问题和整改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向有关部门通报和社会公告,提高财政部门监督管理的地位。建立监督管理信息披露和通报制度。各监督主体之间要建立广泛的沟通制度,实行监督信息共享,降低监督成本,避免重复检查。将监督管理的相关信息和结果加以公开公布,强化执行处理处罚决定和落实整改意见的反馈制度,并加大跟踪问责的力度, 确保监督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曹祥珠,张强干,周志霞. 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的若干思考[J].财政监督,2008;8

[2]陆有汉.探讨财政性资金的监督与管理[J].科技资讯,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