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6:01: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党校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管理 努力做好党校学员组织工作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7日12:32 创新管理 努力做好党校学员组织工作 党校姓党,是县委、县政府培训党员干部和提高公务员理论骨干素质的重要“阵地”和“熔炉”,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公务员队伍的职能转化及学历变化,按照党校教育“教学是根本、组织是保证”,要求创新管理,不断改革,努力做好新时期党校学员组织工作。 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 一是学校定位。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大应用理论研究,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证。 二是管理变位。变管理为服务,从以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方向转变,根据班级性质或专业特点确定管理目标、方向和手段。 二、坚持“五抓”,创新管理 1、抓班
子。干训兴,党校兴,党校与干训共生存。党校教学质量是党校的生命,学员组织工作是这个生命的保证。校委一班人,坚持以教学为主,把干部培训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校委班子中分出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抓干部培训管理工作,重大问题坚持由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一是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二是与县委组织部共同拟定调训对象名单;三是研究决定每班研究主题和活动内容;四是与县委组织部共同确定班组干部和班委会人员名单,并由组织部派员在学校开班动员报告时大会宣布;五是班委会定期研究有关总结干部培训组织工作。 2、抓队伍。学员组织工作是保证,队伍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高看一等,厚爱三分”,对组织员队伍严标准、高要求,选拔立场坚定、*可靠、综合素质高的干部担任组织员工作。具体到培训过程就是班主任的选拔任用工作,根据基层党校实际我们先后确定有五名具有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优秀老师担任班主任(即组织员工作),使党校教学过程中的学员组织工作有比较稳定的组织员队伍,从而夯实了做好学员组织工作的基础。 3、抓服务。正确处理组织员与学校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坚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处理好班主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班主任自觉接受校党委和县委组织部的集体领导,传达县委组织部和校委的集体意见和要求,执行校委的集体决定,切实履行组织工作职责,为完成培训计划、任务目标提供组织保证,做到从*上帮助、理论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坚持用教学吸引人、用活动凝聚人、用服务管理人,使学员享受全过程的服务,并融管理于服务之中。 4、抓制度。科学的管理必须是用制度去约束,使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近几年我们先后制定了《课堂纪律十不准》,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学员请销假有关规定》、《组织部不定期点名通报》、《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考勤发至学员单位》等,还和县纪委联合下发了《禁止学员在校期间用公款相互吃请的规定》,我们还积极配合县纪委不定时到各大小餐馆进行了明查暗访,有效地控制了学员在校期间推磨转圈、互相请吃的不良风气。把帮助学员树立良好学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相继出台了《学员读书笔记评比制度》、《考试制度》,开展 了看平时表现,比党性锻炼;看读书(听课)笔记,比钻研精神;看考试成绩,比进步大小的“三看三比”活动。在学员中形成了比学习、重提高;讲党性、有进步的良好风气。我们用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开发的《水镜牌干部理论水平测评系统》软件对学员入学和在校培训后的情况进行上网微机考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5、抓主体。学员是主体,党校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学员优势。我们规范程序,实现学员考核办法的创新,对学员受训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既是党校促进学习、提高质量和检查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组织人事部门集中考察和合理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和依据。过去那种传统的“总结、鉴定加评比”的考核办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党校教育和干部考核工作的需要。如何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让学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由印象考核向要素定量考核的转变。我们把党性锻炼、学习纪律、读书笔记、组织能力和结业论文等五个要素作为考核基本内容,对学员受训情况进行客观定量考核。考核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2003年,在南漳县基层党建“说事”活动开展一周年之机,我们组织学员开展如何进一步深化“说事”活动理论研讨,撰写论文80多篇,其中被省、市、县刊物采用26篇。为进一步加大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是由单层考核向多层考核的转变。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
了三层考核模式,即“班委会——班主任——干训科”,负责实施考核工作。“党性锻炼”由班主任会同班委会考核评定;“学习纪律”由班主任和班委会根据学员的到课率和上课表现综合评定;“读书笔记”由任课教师和干训科共同检查评定;“组织能力”由班主任和班委会结合学员平时能力表现考核评定;“结业论文”由指导教师会同论文评审小组进行评定。最后,由干训科在各要素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对每位学员进行综合考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成绩合格的将被通报并要求自觉参加下期培训补课。并将综合考核成绩记入干部学习档案。近年来,我县的干部调训基本上是由党校组织科提供要调训干部名单,组织部统一进行干部调训,对培训不合格的重新调训。这一作法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扩大规模,确保质量 近几年主体班保证在500人以上(系统整训、部门集训除外)。 今年上半年4期265人,下半年3期350人。 三年内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把全县11344名党政干部(包括村级干部普遍培训一遍)。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主要工作成果
加强全院共青团系统工作内涵建设,1.抓常规。促进工作规范化。年团委荣获“省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
不时拓展共青团工作内容,2.抓创新。改革工作形式。
如: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高维护国家利益主义精神为目的与祖国共发展”主题团日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消费观和职业定位为目的新生你准备好了吗”主题大讨论等。
如廉政短信比赛、与反腐败”主题团课(班会)学唱廉政歌曲、廉政与诚信”主题板报评比等系列活动。4.积极承办“廉政文化进校园”相关活动。
为学生生长成才搭建更宽的舞台。年团委指导团学会组织了第二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第四届足球联赛、第五届篮球联赛、第六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七届辩论赛、迎新生文艺汇演,五月的风”淮安市名家朗诵专场、金秋赞歌”美食节专场演出及6场“大家唱、大家跳、大家乐”月末文艺扮演等。
共有25名同学获奖。12月组织1000余同学参加了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大赛。6.组织培训参与省市各项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省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市第二届电脑网络大赛等。
暑期以科技服务、支教扫盲、社会调查、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平时的四进社区”工作格局。7.规范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寒假以一年级教育资源调查、二年级招聘会求职体验为主题。
为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搭建平台;例会中的汇报和点评制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8.做好团学会指导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学生干部中成立理论学习小组。
树典型工作。全年共推优610名,9.做好“推优”荐先。共有3个集体和14名个人受到省市惩处。
二、个人锻炼与进步
顺利结业,1.月日—月日在省委党校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参与学习。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党性得到深刻锻炼。
取得硕士学位。并在核心期刊上公开2篇。2.6月经过努力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送审、答辩。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普通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坚持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依据,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导教师积极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可破格或优先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自治区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实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
其中参加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评审的范围包括: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院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院系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和学生专职辅导员;高职高专院校评审范围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包括本科院校内设的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评审条件中涉及的公共基础课教师指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之外的均为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由教务处、人事处共同确认。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职业道德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学风端正,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
第五条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要求
(一)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在丰富的学术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掌握本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对现论和高新技术的某一方面有独创的见解。
第六条教师资格要求
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七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申报教授(研究员)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2年;
2.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4年;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5年。
(二)申报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2年;
2.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4年;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5年。
(三)本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学位),是指国民教育序列中与申报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历(学位)。所学专业与申报学科不同的,须参加申报学科1年以上进修并取得结业证书(思政系列除外)。
第八条考核要求
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能较好地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第九条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外语水平按照《人事厅关于印发<职称外语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内人发[2007]60号)规定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按照《人事厅关于印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内人发[2007]61号)规定执行。
第十条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相关文件执行。
第十一条破格条件要求
(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等条件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1.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自治区引进的“草原英才”工程人选;
5.“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6.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7.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8.科技成果国家级奖获得者或省部级一等奖获得者;
9.经过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的自治区支柱产业急需的人才以及特殊行业、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才。
(二)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具备符合要求的学历,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不受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的限制,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1.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2.科技成果省部级二等奖获得者;
3.自治区“高等学校11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4.优秀教学成果省部级一等奖获得者。
(三)破格评审业绩成果参照正常晋升条件,已用于破格的条件不能作为评审条件重复使用。
第十二条转系列要求
(一)高校内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验等不同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之间,从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晋升另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先转后评。
由于工作变动,已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转评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验等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可根据本人实际,直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拟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须取得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后,在高校教师岗位工作满2年,方可转评同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其业绩成果以高校教师岗位工作的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仅作参考。
(二)转系列满1年后,具备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等相应要求,可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第十三条引进人才要求
经认定从国(境)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后在高校教学科研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根据其资历和实际水平,可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十四条调入人员要求
由党政机关调入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三年之内第一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可不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限制,可以根据本人的学历和业绩成果等条件,比照同类人员申报副高级以下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后按正常程序、条件申报。
第十五条博士后人员要求
出站博士后人员,经学校考核能够胜任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并符合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可以直接申报副教授资格。
第十六条返聘人员要求
被返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退休人员,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但不兑现相关待遇。
第十七条兼职人员要求
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要求不低于同学科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经学校同意参加培训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任现职期间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规定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第十八条延迟申报人员要求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在本评审条件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延迟申报:
(一)任期内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申报;任期内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申报。
(二)任期内有教学事故者,延迟1年申报;任期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延迟2年申报。
(三)谎报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延迟3—5年申报。
(四)任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未定等次者,延迟1年申报。
第三章业绩成果条件
第十九条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1)
第二十条高职高专院校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2)
第二十一条艺术类学科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3)
第二十二条体育类学科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4)
第二十三条自然科学研究员、副研究员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5)
第二十四条高级实验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6)
第二十五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员、副研究员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7)
第二十六条业绩成果补充说明
(一)本评审条件中的业绩,均为任现职以来取得的成果。
(二)本评审条件要求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完成并发表在具有“CN”、“ISSN”刊号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专著或教材必须是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上收录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
(三)按要求提交的论文,须有三分之一以上在非本单位主办的期刊上发表。同一原创作品多次获奖,以最高奖项只计1次。
(四)本条件所称核心学术期刊指收录在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中所列核心期刊。
(五)经全国大中专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审定的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六)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包括:国家特色专业、自治区品牌专业、精品课、双语教学示范课、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七)本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凡冠以“以上”者,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二等奖以上奖励含二等奖,等等。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不低于本条件的评审条件,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审核后方可执行。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历经百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排头兵。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给予中国农业大学更大的期望。2005年9月15日,总书记在祝贺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的贺信中期望学校“更好地为我国亿万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2009年5月2日,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们共迎”五四”青年节,殷切希望全校师生继续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篇:产学研结合“五章经”
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方针,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曲周精神
2009年5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县白寨乡揭牌。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决心与曲周人民一道为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而努力。36年前这里是一片盐碱滩,20年前这里变成了米粮川,今后这里将出现高产高效的万亩示范田。
河北曲周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历史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治碱实验站”,开始了“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伟大事业,不仅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而且取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培养造就两位院士、两位校长以及一大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也创造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地方政府30多年长期合作典范以及和当地人民水融的感情。几代农大人献身曲周造福人民的传统,已经形成了铭刻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和曲周人民心中的“曲周精神”。
近几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市校、县校合作,在曲周建成了全国首家农科教联盟培训基地,3万多人次的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建设全县科技示范户达500个,培训农民技术员5136名。2009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与学校专家一行赴曲周考察,双方又启动了“劳动务工输出”,“共建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和“农大3号小型节粮蛋鸡繁育”等三项新的合作。曲周已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典范。
开封模式
2009年,开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市校合作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来市校合作探索和实践了农业高校服务中原农区、破解“三夜”的新途径。
开封市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校市积极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技术优势,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联系紧密优势,通过市校合作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六年多来,北京汇源集团,中农大朝来农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开封,挂职教授牵线争取到农业部畜禽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引进了新型杀菌剂和除草剂两条生产线;合作项目“4HSHW”型大蒜,花生收获机样机改进予以实施并推广应用;“花生蛴螬生物防治产业示范”、“花生低温榨油与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了活力。
市校合作还带来了科技惠农效应,中国农业大学联系学校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赴开封开展调研考察,技术讲座和培训,实现了对大蒜。花生、玉米、食用菌、养鸡、养猪等农产品种植、养殖和产后加工与商品化利用的新项目新技术进行对接和技术培训。中国农业大学牵线搭桥引进食用菊新品种,攻关食用的四季开花,周年生产技术,开发生产食用菊产品和饮品等,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带动开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认为,开封与中国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条农业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市校共建六年多来,中国农业大学先后有三届共18名教师赴开封挂职工作,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博士13人。通过挂职实践参与产业发展,不仅使学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更加深刻,也在地方工作交流中通过学者的参政议政发挥了学者的专业优势,给地方带来了新思想、新思路与新理念。青年教师赴地方挂职的开封模式也成为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新途径。
广西范本
2007年8月31日,“中国农业大学一广西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礼堂举行结业典礼仪式,360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至此,广西壮族自治区500多名县处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接受了中国农业大学培训。
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条件优越,特色农业明显,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全面提高农业干部队伍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春,广西农业厅提出用2~3年时间,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区县级农业局长以上农业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轮训,这一计划得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从2006年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中国农业大学选派10余名专家、教授赴广西为学员们授课,并为研修班设置了“和谐社会”、“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对外开放”等11个专题讲座。中国农业大学把培训班办到广西,使更多的基层领导干部有了专业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他们掌握了不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了科学管理的能力。
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表示,广西农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基础,农业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是支撑。以农业管理、科技人才培养为基础,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建立起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努力使双方的“亮点更亮、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2007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正式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和联合办学等3个专项协议,学校在广西开始首批试点招收博士生;2008年初,中国农业大学与广西开始了共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意向,进一步深化双方在生物质工程方面的合作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与广西就甘蔗收获机的开发现状和技术难点进行了共同研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9年5月,广西防城港市政府考察团专程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希望
借助学校的科研优势和智力资源,引进先进科技,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寿光突围
长期以来,被称作蔬菜产业“芯片”的种子,一直是我国蔬菜生产的一大软肋,即便是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农民种植的蔬菜品种2/3也是来自国外种子公司,每年菜农购买进口种子花费达3亿元。为打造蔬菜种子“中国芯片”,200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与寿光市联合成立蔬菜研究院,旨在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和高科技企业,建设管理一流、科研一流,逐步在蔬菜产业中有积极影响的蔬菜高科技开放式平台,不断提升寿光乃至全国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三年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条件建设方面,建成了135余亩的蔬菜育种、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了500平方米的办公区,8栋高标准目光温室、6栋大棚和10个网室等研发设施组织举行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的现场观摩和推介会,向社会宣传介绍蔬菜品种研发方面最新成果目前已在农民温室试种、推广的辣(甜)椒、番茄、甜瓜等蔬菜新品种表现良好:合作开展了“温室蔬菜生产养分管理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研究,受到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议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与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蔬菜品种和技术研发项目启动,与英国华威大学HR学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山东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拜尔作物科学公司等合作项目也纷纷落户寿光。
2008年4月,寿光蔬菜研究院传出喜讯:研究院完成的“甜瓜雌性系选育及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们对该项目完成情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厚皮甜瓜雌性系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对这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瓜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更好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截至2008年4月,寿光蔬菜研究院育成的这4个厚皮甜瓜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284万亩,果实商品性达到了同类型进口品种的水平,比同类型进口品种增产10%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北京经验
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创新:一是在乡镇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二是对农业推广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中国农业大学的这一设想已在京郊大地开花结果,并以此为样本向华北地区辐射。
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肉鸭养殖在华北地区起着龙头作用,也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调查发现:以当地两个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每年应能加工肉鸭5000万只,带动几千个农户;但实际每年只能屠宰1500万只。企业吃不饱的主要原因:一是孵蛋的种鸭存栏不足;二是养殖户饲养技术不过关,鸭子死亡率、发病率高。于是,学校推广教授们采用人工授精、老龄种鸭强行换羽等措施提高产量,仅这两项就为当地肉鸭企业天鸿顺公司节省成本20%推广教授还带去了鸭子防病方法、饲料配方,使公司年收入增长了50%。
在延庆张山营镇,中国农业大学推广教授经过对气候,土壤和周边社会经济环境的调研,认为以松山南麓沿线为核心的延庆县,是全国发展葡萄酒庄园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但这一带的传统是只生产鲜食葡萄。为了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帮镇政府作出规划:招商引资,沿松山南麓建12座、每座一二百亩的葡萄酒庄园,形成一条集种植、酿酒、旅游三位一体的葡萄酒庄园产业带。
下篇:服务新农村“七利剑”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始终认为“能否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建设”是衡量农业高等院校是否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的根本标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决定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七大行动”,这七把利剑成为科技兴村富民的尖兵利器。
科技兴村富民行动
科技兴村是中国农业大学实现科技成果服务“三农”,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举措。行动以”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地校合作、兴村富民”为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重点围绕“高效种植、健康养殖、环境治理、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乡村环境规划”等领域,通过技术成果的实旋与示范,使示范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保持粮食稳定高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数字显示科技兴村富民初见成效“玉米系列品种”推广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左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农大褐3号”小型鸡年推广4000万羽以上;“猪饲料抗生素替代技术”与多家企业合作,新产品累计推广200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元……
教授进村入户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制度,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业推广人才使用机制和学校与“三农”结合的长效机制,探索新时期知识分子服务农村的途径,向全国范围推广。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启动新农村建设推广教授制度,公开招聘20名具有高深理论与研发水平、能够领导推广团队进行系统的大范围技术推广、解决新农村建设实际问题的专家,进入首都新农村基地开展工作。
2007年起,逐步在全国其他基地选派推广教授或者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每年选择100名专家教授服务于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个教授按新农村行动基地设置,每个新农村行动示范基地特聘教授岗位1~2个。
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
让农民享受综合信息服务,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北京延庆郊区,中国农业大学为农民开发的综合信息服务载体“乐农家”,为农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乐农家”是一个小小的数字资源包。它把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务工技能、法律知识、文艺节目等类2000多个视频节目集成在一个硬盘点播器里,只要接上电视,就可重复点播自己需要的内容。延庆县作为使用推广“乐农家”数字资源包的试点县,去年一年在15个镇76个村进行了试点,8万多人次收看了其中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研究生“红色1+1”行动
2009年5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电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第十八支部一同走进密云县太师屯上庄子村,开展以“把青春豪情与汗水欢笑洒在京郊农村大地上”为主题的“红色1+1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红色“1+1”活动开展以来,校地双方紧紧围绕党建创新这一核心,从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整合资源、形威合力,服务大局,带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科技行动中,同学们很好地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调研与钻研相结合,坚持党建创新与支部建设相结合,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村官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根据有关部门实施村官计划的精神,重点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使大学生在农村的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具备解决“三农”问题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从2005年到2008年,“村官”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青年先锋。在北京市“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有300多名毕业生服务在平谷、密云、朝阳、怀柔,通州、门头沟六个北京郊区县的村镇,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知识和力量。作为“村官”的坚强后盾,学校多次与选报“村官”的毕业生座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学校教师还在技术资源上给予”村官”们多方支持,帮助他们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交叉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与政策咨询。
中国农业大学依托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及“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基地,进行重点政策和发展模式研究,为各界提供研究、推介与咨询服务。在北京、河北等省选试点村,在县级、乡级和村级三个层次上进行新农村建设综合政策试验。
中国农业大学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结合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开展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为地方政府培育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运用学校提出的“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方法”,科学地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从事项目咨询和社区发展活动,以及实践教学和农村产业化、村镇规划、扶贫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工作。
农村能人培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