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学研究

历史学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2 15:55: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学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历史学研究

篇(1)

历史学是典型文科专业,在其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文科共性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论的课程很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多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内容陈旧等。这些包括历史学在内的文科专业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来常常为学界所攻诘。毋庸置疑,在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极为堪忧。许多高校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断通过推动教学改革来扭转这种局面,力图将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总体看来,业已形成的规范性认识将“研究型教学”定位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有课题(专题、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引导而学生自主钻研;三是实现知识的“内化”,通过体验,提升素质和能力。基于上述特点,很多高校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主要发力点。从教学氛围的培育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主体的互动到课堂效果的评价;从教学过程的优化到教学手段的更新,探讨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细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关研究学者,考古鉴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极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相较而言,对于课外实践这一环节却长期疏于关照。古语有“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特别是对于历史这门偏于理论和知识的学科,更是需要注重实践,否则所谓研究型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钻研、自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只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人的能力总是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方能实现“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5%,对于听且看到的信息能记住45%,而对于听到、看到且做过的事情则能记住70%。也就是说,虽然课堂有内外之分,但却不应割裂开来,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方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来讲,课外实践活动的实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参加甚至主持课题研究,或者自发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即便是做一些兼职也可视为实践活动的一种。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课题研究从目前来看对于本科生而言机会还是比较有限,而自发参与社会活动或者兼职目的性不强且随意性很大,这都难以收到实效。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历史学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的。但是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种认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培养大纲要求,历史学本科专业在课堂教学之余,还设置有固定时间安排的实习活动,包括课程见习和综合实习两个方面。课程见习,顾名思义是针对于特定课程所安排的实习,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一般要安排至少两天的单科实习。综合实习,又称为综合认识实习,即提供给学生一个较长时间(一般为7天)去校外开展实践活动。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重返历史现场、开展田野调查,将文本知识与现场实况互为映证,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变为立体形象的鲜活材料,从情感上和学理上更为深刻地感受历史背景、认知历史事件,进而将所学知识与身处的社会、自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内化的体验。这样一种设置和安排,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一个平台。

这样一个平台如若搭建规范完备,就能够将合作性、问题性、实践性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实习环节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几无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作用,“重理论而轻实践”,高校管理层面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和支持,比如实习经费安排比较低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课题、论文”至上的倾向依然比较严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实践教学;三是院系在运作中对于师生安全顾虑过重,往往简化甚至改变实习形式,当下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实习活动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从而规避责任,但实践活动却变成了旅游观光。实践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其设置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将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习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但是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有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废止这一规定,其原因就在于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论文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伤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达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各高校也纷纷采取举措,力图改变这一现状,如进一步规范论文写作流程和制作要求,严格论文的考核和评估,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等。

但从效果来看,似乎难尽如人意。就历史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论观点介绍,而方法论课程设置较少,加之大学期间又鲜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接触乃至写作科研论文,以致到大四阶段毕业论文写作时有手足无措之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严重不足,也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大四阶段正是学生面临择业的关键时刻,考研、找工作成为核心内容,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很多学生在重重压力下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投入过多时间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几天时间就草草完成,其质量也就可见一斑了。

3研究型教学导向下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研究型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勇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一座桥梁,以问题为导向,在师生平等而又积极互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间。正如前文所述,课外实践的全面开展和落实,主体环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着力点就是抓好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若要做好这一方面,需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层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在目前实习补贴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免除师生后顾之忧;面对指导教师主动性不强的现状,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或者可以通过课题等方式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针对于历史学的专业特点,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具有丰富考古经验或者田野调查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以优化师资结构。

在毕业论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举措严把质量关,还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变通,如将时间安排至学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学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师层面。无论是校外实习活动还是毕业论文写作,都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互动,可以说实践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以田野调查为例,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活动往往需要极为耐心和周全的准备工作。事先要有具体的运作方案,包括确定调查主题、遴选合适田野点、制定详细调查计划、准备充足经费、培训人员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调查期间,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好计划进展的节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保护好师生的安全,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篇(2)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历史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0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s use "flipped classroom"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pecific practice, including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teaching time and place such as rollover, seminar, library "reading frame, field trips, QQ group, circle of friends and other for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role of active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do a guide role through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lip "the flipped classroom to play a more effective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history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传统的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多采取“教师―书本―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口头语言讲授或课件展示,系统的把具体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参与较少,教学效果一般,故在网络上流传了诸如“上课费流量”、“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为了到学校拿快递,顺便上了两节课”等反映学生对课堂兴趣不大的“段子”。为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许多教师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值得认真关注。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对翻转课堂概念有较好的总结,他认为:“翻转课堂也成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①此定义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翻转课堂主体、客体和实施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自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2011年重庆聚奎中学首次引进的,一时之间风靡全国。②现拟以河南大学历史学本科教学为例,尝试探讨“翻转课堂”与历史学本科教学实践互动的可能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提高高校历史学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贡献自己的点滴思考。

1 历史学本科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形式

历史学是一门要求具有反思能力和质疑思想的学科,历史学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学科,其专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区别是由教授具体知识教育到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历史学科教师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知识和所谓的正确答案,而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就历史学本科教学课堂而言,需要高校教师“翻转”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者和引导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旁听其他同仁的课堂教学,总结出现阶段较为常用的翻转课堂形式:

第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主要内容之一即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教师从课堂的主要讲授者成为听众和引导者,学生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对于河南大学历史学本科课堂教学而言,一些教师采取设置历史学研讨(seminar)课程环节。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传统大学,其较为通行的模式是:导师给学生指定题目;学生课前准备或初步研究,写出发言稿;然后与同学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或批评意见;学生再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撰写一个完整的报告;最后在课堂中发言并和同学一起讨论。③这种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学院一位老师开设的“宋史专题课”课程就利用4个课时展开seminar研讨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初把选课学生分组,并开列史籍、论著、论文、工具书等参考文献,要求他们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提纲和小论文,并集中汇报讨论,笔者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们的汇报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做了精心的准备,较为成功地做了课堂汇报,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程地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成并不一定要借助黑板、粉笔和电脑完成,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内容。例如,笔者开设的“史学论文写作与训练”课程,就有2课时带选课同学到图书馆“读架”,即把图书馆的馆藏书库作为课堂,让学生较为迅速地掌握学术专著、学术期刊、报刊资料的相关信息,为他们能够较快触摸“学术”、触摸“科研”奠定基础。此外,合理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对提高高校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④有些教师能够立足河南大学位于古都开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古迹名胜参观考察的现场教学,有条件地开展田野考察教学,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服务。笔者曾随河南大学宋史研习班本科生赴繁塔现场教学,通过观摩繁塔石材、砖雕以及内壁上的文字,使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宋代的建筑材料价格、匠人工钱、村镇地名变迁、民间的崇佛观念、佛像服饰特点等,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第三,上课时间的翻转。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微信公众平台”、“慕课”、“微课”、“QQ群”及“微信朋友圈”互动教学,可以和学生们随时随地讨论问题,不受固定上课时间的限制,相当灵活。笔者主持的微信公众平台“宋史研究资讯”运行近一年时间,以宋史新著、专题论文、学术会议为主要内容,并配合课堂QQ群和微信朋友圈,学生在阅读了相关内容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共同讨论,也相当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2 “翻转课堂”中师生的理念转变

有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进行了理性反思,认为“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架构中,微视频、在线作业、自主学习环境、混合学习构成它的四大关键技术,一旦这些关键技术遭遇瓶颈,很可能导致课堂的效能性与科学性受到严重影响”。⑤除了诸如朋友圈互动的WIFI环境和时间保证、田野考察现场教学的资金支持等技术层面的限制外,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的理念转变属于更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1)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尤其是要求有较为成熟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们思考。学者抽样研究表明,许多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参与热情不高。据统计,参与“翻转课堂”的一线教师,大都为讲师及副教授,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之间,40岁以上的教师,参与度不超过20%,并随着年龄升高递减。而在30~39岁高校教师中,赞同并能够亲自实践“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教师也不超过50%。⑥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笔者曾与一些高校教师交流,不少人认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上台展示小组成果,教师仅作为点评者而非传授知识者,是作为高校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言语之中透出自己对此种教学方式的不认可。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了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对“翻转课堂”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和认真的应对,需要深入反思。

(2)学生要适应角色。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期间,要根据课程内容查阅相当多的文献资料,相关论著等等。如在宋史研习班繁塔现场教学时,有学生查阅了许多包括正史、宋人文集、明清方志等在内的数十种文献,并就文献记载的繁塔“七级说”、“铲王气”等与老师交流。还有学生查到了北宋著名文人梅尧臣和苏舜钦登繁塔和诗,在沿着古人足迹登上繁塔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古人作诗的意境。不过,也有部分学生较为懈怠,分组中较少承担查阅资料、议题设计、PPT制作等,把田野考察当作旅游,不做提前准备工作,单纯为了取得学分而选课,在翻转课堂期间收获不大。

3 结语

通过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翻转课堂实践,能够发现其确实能够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从“要我学什么样的知识”逐渐转化到“我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在此期间,作为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并不因为在课堂上讲授较少而趋于弱化,而是蕴有形与无形之中,运用各种手段加以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归纳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寻解决方案,加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角色。

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引入了多样化的‘翻转’方式,如翻转师生角色、翻转课内课外、翻转学习流程、翻转学习时空等,但无论如何翻转,它只能改变学生知识习得的流程,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而不可能完全改变真正的人的教育过程”,可谓一语中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为翻转而翻转,既要注重形式,更需注重内容,通过师生之间良性的“翻转”,使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注释

①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8-23.

② 王东杰,戴伟芬.美国“颠倒课堂”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42-45.

③ 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60-62.

④ 张艳.地方历史资源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以河南省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36-138.

篇(3)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一、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上课的时候,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三、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之一);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外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五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外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对同类知识进行设问。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结合高三历史特点,培养能力。

篇(4)

关键词:沈阳大学;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文为沈阳大学专项教改课题《基于转型发展战略部署下的历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性成果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所从事的专业生产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并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高校教育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并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规格和多类型需求。本文以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探究地方高校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沈阳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依据。沈阳大学作为沈阳市属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历史学专业作为基础性人文学科,就业面相对狭窄。随着招生扩大带来的后果,历史学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需求基本饱和。这对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教学层次较低的地方高校来说,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必然之路。

2 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以服务地方为基本理念,把握师范类人才培养的主旨,结合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在对地方人才需求规格和层次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的科学指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在历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和完善中,立足专业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生源特点,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同行业论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对课程结构、课时分布、学分分布等方面不断优化。

以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了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系列课程和实践系列课程。在两大通史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分布拓展和实效。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突出英语听说训练,将大学英语分为听说和读写两个部分,并增加了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对学生就业亟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

2.强化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师范性。在学生教师技能培养方面,主要包括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在公共技能培养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板书和说课能力;在专业技能培养中,制定了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大纲,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如《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师技能训练》等课程。这对学生到中学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3.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大学历史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部分专业理论课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包含了具有较强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形式。例如,《辽沈文物考察》课程中设计了参观新乐遗址和清代福陵等内容,《奉系军阀简史》课程中设计了参观张氏帅府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内容,《明清政治制度文化史》课程中设计了参观沈阳故宫和清代昭陵等内容。第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现已和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档案馆、抚顺清永陵、沈阳市培英中学、沈阳市杏坛中学、沈阳市满族中学、沈阳市127中学、沈阳市95中学等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将这些单位作为历史专业学生考察和实习的基地。第三,加强专业实践。为了加强历史学专业能力的培养,历史学专业设置了社会调查、口述调查训练、承德专业实习、田野考察等专业集中实践活动。第四,加强教学能力训练。将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同时纳入培养方案,并将教育实习从原来的1个月时间延长为1个学期。由学校在第七学期统一组织为期十八周的教育实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4.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应用型地方高校之所以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在于其以教学为主,因此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其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其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历史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率先尝试利用慕课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沈阳大学历史学专业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规定,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拓展学生就业和发展口径,有效缓解了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为历史学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对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晔,林铿,孙忠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

[2]赵金辉.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兴趣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8

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系统接触历史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之一。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相对于高中来说比较简单浅显,更多的是对于历史基本事实的了解和掌握,极少有深入分析历史成因的题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于,了解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化历史以及国外文明发展,解决人类共同的疑问如人从哪里来等问题。经过历史考证进行大胆假设,同时做到对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能够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反思人类过失。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把握人类自古至今的历史,站在前人知识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文明成果,不断发挥其引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所谓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生活的总和,它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相对于“现在”和“未来”而言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道理很浅显,如果人类存在的时间是一条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光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被称为现代,在我们前面的被称为未来,在我们身后的时间就被称为过去,即历史。时间无大小之分,只有重要与否之别。由于人类不能像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那样穿越时空去关照历史,所以很多时候历史具有不确定性和猜测性。因此历史既有正史之分,又有野史之别。但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基本是经过了考古学家的反复考证才得以谨慎得出的结论,基本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有一颗好奇心,做到不唯书不迷信只唯实,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因为历史这一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外加学校甚至任课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历史只需要考前临时突击背诵就可以。不可否认,这样做固然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得以实现。学生在经过考试之后,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历史知识会逐渐淡化,学生对于相关的文明发展史还是一无所知,无论是历史课程的学习还是历史学科的考察都显得没有意义。发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学好历史的正确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首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要先端正学习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态度,纠正以往教师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错误认知。学校领导也应给予相关重视,应明确规定其他学科的教师不能占用历史学科的时间;初中历史教师们也应该端正教学态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让学生把重点内容划下来背过就可以了;学生也不能因为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重小就忽视了历史的学习,课上的时候要做到调动自己的兴趣对课程进行预习,对教师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认为只要把教师要求画下的部分背过就可以了,更不能有在课上学习其他课程的坏习惯。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如果仅仅是将教师要求画下的重点背过,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学生也不可能将历史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这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必然是一大隐患。知识无高低贵贱之分。人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学习。无论是英语知识,数学知识还是历史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一部分,其培养锻炼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说到底,学生学习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课本教材上的理论,一定要做到将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让历史学科生动丰富起来。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节课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积极找到所讲授内容的切入点,做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不讲授任何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起来自由发言讲他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学生在谈论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我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学生说的内容,在他讲完之后对其进行表扬之外,还能够做到在他欠缺真实性的地方进行纠正,将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靠学习课本知识算是最传统最规矩的一种方法。尽管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但它的意义却指向现在,历史可以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作品中的历史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尽管许多作品里面的历史包含进了野史和臆造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历史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历史纪录片最具有真实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学习和教授历史的热情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课本上的知识讲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讲历史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先通过讲相应阶段的历史故事或者传说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在讲唐代的历史的时候,可以对唐代的历史人物侃侃而谈,讲一些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神探狄仁杰、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等历史事件。由于这些事件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并且他们都与影视剧紧紧挂钩,很容易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于唐代历史的客观认知。学生上课的态度也必然有所转变,在教师与学生轻松的互动中,学生很轻松地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

篇(6)

[关键词]双河古城;考古;观察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58 ― 06

黑龙江省汤原县境内的双河古城,因靠近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被当地人称之为双河古城。《吉林通志》载:“此城周围五里,地名公木纳,俗因曰公木纳城,即固木纳古城。”①因以被学界称之为固木纳古城。目前关于双河古城的文化性质,多数学者认为该古城“辽为五国部盆奴里部治所,金为屯河猛安治所,元为桃温军民万户府治所,明为屯河卫及海西东水陆城站的托温城、满赤溪站故城,清为布尔哈噶珊。”②笔者于2014年6月10日,随哈尔滨市社科院历史文化资源考察组到汤原县,在汤原县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引导下,对双河古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笔者认为该古城被国务院以元代桃温万户府故城,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为准确。至于是否为辽代五国部“盆奴里部”治所,或为金代“屯河猛安”治所,本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以此推动双河古城文化性质的研究走向深入。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专家、学者指正。

一、双河古城的地理位置及建筑形制

双河古城位于汤旺河下游冲击平原。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3′―44′,北纬46°40′―41′,海拔98米。南距香兰镇6华里、西北至双河村3华里。据陪同我们考察的县政协郭主席讲,汤旺河经过几次洪水改道,已把古城冲刷掉三分之二,大部分都已塌陷于河道之中,现在所能看见的仅是古城西边部分的三分之一。距离双河古城东北100余里的汤原县振兴乡振兴村,有“两处朗君古城遗址,两城之间相距3华里,西城周长1370米,东城周长700米。”③根据其出土文物,可以认定为辽金古城。在双河古城的西北伊春市金山屯区北郊,汤旺河右岸,有一处大型横山金代遗址。据《金山屯区(林业局)志》载:“1956年,除出土了石桌、石凳、八面乐舞浮雕石幢、轮制陶罐、铜镜、小木鞋、缸胎釉陶桥状耳罐、铁锹、铜钱、玉石鸟、金质符牌。金牌外包金箔,上面有阴刻的女真文字,及都统所铜印一枚。”④这些出土文物表明金山屯横山遗址,当为辽金时期古城遗址。双河古城西南,松花江南岸依兰市境内,有被史学界认可的金代胡里改路故城遗址。在依兰县城北一里许的古城遗址,普遍认为“辽代五国部越里吉故城,金代沿用为胡里改路故城。”⑤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认为胡里改路治所为“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喇嘛庙。”⑥孙秀仁则认为,今依兰县城南90华里“土城子古城为金代胡里改路治所。”⑦双河古城周围这些古城遗址文化性质的确定,对考证双河古城的文化性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佐证作用。

双河古城形制,基本上呈长方形。东西长750米,南北长500米,周长2500米。掘壕叠墙,夯土版筑。墙基底宽8米,顶宽2米,高3米。南门瓮城仅存3座土包。西墙有马面5个,间距80米;南、北城墙各有马面1个。古城西北角和西南角筑有角楼,北城外面设有两道城壕,西城外设有1道城壕。东城垣及南、北城垣大部无存。城内已垦耕地面积约45亩。地面散布有大量板状碎石块、长方青砖、灰色布纹瓦、轮制灰陶残片、兽面瓦当等,出土了铜锅、铜镜、铁锅、铁镞和宋钱等文物。从古城的建筑形制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双河古城是典型的辽金时期古城。

二、五国部各城的建筑年代考辩

目前在松花江中下游,诸如双河古城《黑龙江省志・文物志》记载:“辽代为五国部盆奴里部,金代为屯河猛按,元代为桃温万户府,”①说双河古城是辽金时期的古城,这只是大致的建筑时间范围。作为五国部各治所的古城,应该始建于辽代,为其后的金元所延用。我们判定古城的文化性质,首先要了解古城的建筑时间。目前被学界称之为五国部各古城,是否建于辽代五国部时期,这不仅要看这些古城的建筑形制,更要看古城是否出土了能够佐证古城建筑时间的文物,这样,才能断定松花江中下游这些古城的文化性质。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育目标“脱节”,教学方式“陈旧”,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优化历史专业课程设计;改进历史学科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历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极具传统特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脱节:历史学专业的社会功用和教化作用日渐降低;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待遇低;历史教育教学欠缺生机,鲜有学生热爱,难于学以致用……上述种种尴尬已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科学化发展的瓶颈,克服这些不足,探索一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对今后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现存不足

纵观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其主要不足突出表现在历史学科教育目标“脱节”,教学方式“陈旧”这两个方面。

1.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导致“历史无用论”泛滥

任何学科的设置,都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应符合这一标准。然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历史学科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和需求。这已然不同于传统时代史学人才培养相对独立、重意识形态、强理论积淀的要求。新时期的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不仅要培养出理论知识完备的人才,而且还要求每个史学人才能从社会实际出发,用所学向社会发展提供有益见解,并增加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历史学教育,需要将历史学科摆在一种社会“显学科”的地位,通过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社会的直接、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依旧按照传统历史学科教育目标培养人才,历史学科教育不但现实应用性差,不占有“显学”学科地位,而且人才的培养也与“服务社会”理念相互脱节,这种明显滞后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在传统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中,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其教化功能,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甚至不是出于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他们或者是由于专业调剂,或者是仅仅为一纸文凭,那么,对于本身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学生而言,传统的培养模式是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于是,历史学科丧失了本身的社会实用价值,“历史无用论”日渐泛滥。

2.历史学科教学方式机械单一,人才培养活力尽失

我国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一向宽泛庞杂,面面俱到,授课内容涉及大量的史料和史实。然而高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学历史课无异,即采用机械式“灌输”的方式为主,教师上课一味地将庞杂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呆板乏味,偶尔出现一些课堂讨论和学习互动,也多是一些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陈旧话题,或者讨论和互动本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并不见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简言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更不用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多以一份试卷、一次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内容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考完试做完试卷之后,那些短期内突击背诵和记忆的知识,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实践应用,基本上就又“还给了书本”。长此以往,学生表面掌握了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实则得到的只是将自己禁锢在有限的历史事件的记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才培养活力尽失。

二、对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思路,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现实意义,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史学人才。

1.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优化历史专业课程设计

当前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不断渗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它要求史学人才不仅具备传统意义培养模式下丰厚的理论积淀,更要求他们能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有益社会发展的见解,同时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互动,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种学科教育目标的要求下,高校历史学专业既要改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又必须科学合理地优化历史学专业课程设计,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性史学人才。

首先,要从课程理论改革出发。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抽象程度高,思辨色彩浓厚,又极为驳杂和枯燥。现有的理论专业课程设计,大多是空洞地阐释某一理论,就理论本身来讲解理论;或者就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花大量的时间全方位展开某一门通史或专门史,而忽略学生乃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得当前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难于联系实际,进而让整个历史理论课程枯燥无味。

对其进行改革,主要是强调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审明某一历史理论,结合一些“开放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模式,并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自由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吸收历史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再尝试去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变“乏味”为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所学转化成了实践应用知识,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

其次,历史学科专业课程的优化,要以就业导向作为参考,即以学生的社会应用和服务性为参考。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人才”的培养,而所谓“历史人才”,就是其历史专业教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能满足其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高校里,极少有专业的设置能直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历史学作为一门当下普遍认为“偏冷”的专业,尤为直接地面临同样的尴尬: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待遇不高、专业特色应用能力不明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几乎很少有高中毕业生能主动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加之存在“历史无用论”的不良社会认识,学生的历史专业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教师也随之丧失了历史的教学热情。破解历史专业的就业难题,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历史学科教育目标实现的本质需求。一方面,在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上要不失传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前提下,达到历史学科自古以来的教化功能:陶冶学生情操,教会学生做人;另一方面,全面考察社会对历史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从学生入校起,就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制定合理的大学发展规划,让学生对择业、考研、考公务员、自主创业等不同的就业发展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全方位锻炼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让他们真正看到历史的魅力,能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完成对相关职业的定位和追求,最终使自己达到社会“人才”的标准。

此外,还必须选拔理论功底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历史学科的专业教学工作。规范授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是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优化历史专业课程设计的必要前提。

2.改进历史学科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为权威的知识传播模式,强调教师只扮演“引导者”和“知识推荐者”的角色,而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具体到历史学科本身,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是有针对性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热情。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博大庞杂,但并非全部内容都与现实需求和学生的需要相适应。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对当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应予以优化,突出重点,合理取舍,做到通史和专门史的相互协调,既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去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讲通史,又不能把专门史完全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要合理地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通史与专门史的学习,是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搭配,相得益彰。此外,对一些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也要及时组织学生探讨学习,在一种开放式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历史热情。

二是改变现有的历史学科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学科考核评价方式一直难以突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本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对历史学科的考核评价方式,应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试卷考试类的考核方式要占有学业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实践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达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三是让高校历史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实现历史学科的社会服务价值。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旨在培养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见解的人才,那么就要求我们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对社会建设发展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史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所需,服务社会全面建设发展。让历史学课程教学走出教室,让学生们深入实地调研,再适时相互交流、开展讨论,并分析整合学习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使得历史学科的学习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加贴近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让史学专业的学生能直接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自己专业方向的认同,能促进史学专业学生做出有价值,令社会满意的研究成果。

当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针对历史学科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基础,也为培养高素质史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唯有通过一定的改革,才会促使一门学科不断发展,才能培养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使其真正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雅妮.合作学习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1, (5).

[2]王红信.就业导向与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导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