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三农问题解决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2 15:3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农问题解决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市场;农民增收城市化

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好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等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联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年甚至达到了72%,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不合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在国内需求的组成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这样说,农村市场一旦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纪元。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年多的高增长。而现实情况是,不仅像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等,也是农民渴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一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两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中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篇(2)

【关键词】 “三农”问题 现状 对策

1 我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分散经营模式造成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济劳作方式,生产工具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与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农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小型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经营成本比较高,而且缺乏统一的指导,很难与市场对接。农民对经常变动的市场很难准确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农民很难改变土地经营高成本的现实,很难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效益低下的局面。

农业人口过多、文化素质过低。人多地少是“三农”问题的产生的根源。我国13亿人口中,75%左右的是农村人口,农村的土地资源有限,成为限制农村发展的颈瓶。农村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能够解决更多农民的就业问题,不管政府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都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大约8亿多的农民中,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仅仅是初中程度,甚至更低,文化程度导致农民的劳动技能比较低,农村的产业结构很难改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农村有限的土地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自由的流动。虽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农民流动的自由度加大,但是城乡分割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主要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险等方面上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理的流动,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永远摆脱不了农村。

现有的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为了稳定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起初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虽然土地更变期的延长有利于农民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但是部分农民由于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农民土地短缺与土地剩余的问题,土地制度已经影响到三农问题和城乡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城区,大量征用农业用地。我国的土地市场制度不健全,土地产权不清楚,土地不能自由转让,政府成为土地流转的控制者,根据用地的需要,强征农业用地,农村土地资源大量的流失,农民失去了生存的依靠,致使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更加艰难。

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中央政府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税费问题,自从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来,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当时从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主要是我国的基层政权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权责不清,政府管理成本太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经费,通过巧设各种行政费用增加财政收入,这势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承担不合理的收费占收入的5%-7%,是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2 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及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能看出,当今“三农”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政策依赖性强, “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而政策却大都具有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将是我们长期依赖的主要政策,但还缺少完整的套路,相关政策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保证;三是缺少立足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的、而又可自我调整和实现的政策蓝图。

2.1 要持久深入地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给予农业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都无法因此而自动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内部仍将滞留以亿计的农业人口,在我国人口达到高峰16亿时,即使农业人口比例降到50%以下,届时仍将有7~8亿农业人口。很显然,农村社会不能坐等现代化,必须有更多的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农村各产业政策的推动和革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当前的现状是,农业处于高度分散的经营状态,产出效率已达到一种峰值状态,很难再出现任何大的突破;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型第二、第三产业如果没有结构性调整和体制突破,同样也面临发展乏力的困境;这些都与农村现代化所要求的产业化经营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几乎任何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现状的政策构思都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土地产权制度如何调整才能有效,同时又能满足依赖土地生存的庞大农业人口休养生息的需要?乡村经济制度的变革与人的生存保障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

农村经济具有先天的分散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条件、发展机制大不相同,无论何种制度都不能使之实现与城市经济一样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基础薄弱,积累缓慢,投入动机不足将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像发展城市一样来发展农村,把市场看成是万能之手,把经济发展放到至高的位置,那么经济规律自身的不同步性将给农村社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将长期占据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也必将长期承受经济不平等发展的后果。

(1)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让农村收益完全投入于农村,让农民收益完全自用。减少甚至完全取消农户对地方财政的供养,地方财政不足可通过国家财政转移、非农部门税收和地方政府精简三个方面来解决。让农户具有从毛收入开始的自主支配权,在政策的引导下,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投资生产经营的动机。

(2)长期坚持以资源投入(如资金、科技)为主的政策性支持,投入力度应依据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不能被简单的增长比例所限制。应在乡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再发展教育方面进行大的投入,建立起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平等;应在乡村卫生和医疗保障上进行更大的投入,建立起保障农村人口的生存尊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应在乡村基础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保障公共设施的进步;应加强小城镇规划和研究,使有限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收益;应加强农业科技和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给“三农”注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3)乡村政治制度应该有更大的突破,使之与可能的经济制度的变革相适应。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旦形成就有自动反馈和调整的能力,而政治制度却容易形成官僚化机制,并具有自我固化的特质。为扩大乡村民主和自治能力,我国已普遍实行了村级直选,希望能够提高人民的民主参与水平和发展的积极性,但这还远远不够。且不说村级直选的实效如何,在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这一制度对提高乡村经济的集约化、一体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对缓解乡村制度矛盾、释放生产力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仅具有象征意义。应考虑实现乡级直选甚至县级直选,给农民以调动经济资源的主动权和实质性的话语权,反向策动基层政权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农户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上级服务,为经济指标服务。

农村社会首要的问题是发展,而发展与公平密切相关。公平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均等,并有权避免贫困,发展应该取决于个体的努力、偏好和能动性,而不是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民族或性别。公平意味着市场中和市场外的各种制度不会因个人贫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权利。可以说,在农村不能只就发展谈发展,还应该看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否具备。经济自主、政治语权、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2.2 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而有效的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上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契领的目标,但又屡屡存在纲举而目不能全张的难题,具体到政策实施层面往往有鞭长莫及之憾。以小城镇建设为例,在宏观性政策指导之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由于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从而出现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镇发展相脱节,小城镇规划成为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城镇规模,用地布局不合理,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产业发展不佳、就业不畅,等等,这些正是政策规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政策缺少自我预期和控制,主动纠偏能力不强,从而出现能量巨大的钟摆效应,当负面能量积聚过多时,才会重新向中心目标回归。

就小城镇建设来说,这是国家为解决农村现代化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政策规划,也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小城镇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联动和统筹兼顾。就这一政策来说,我们应该争取把这一缓解“三农”压力的重点政策做深做透,充分发挥其政策效力,同时还应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做好政策的实施和评估工作,减少政策扭曲现象。比如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小城镇发展政策:一是如何实现科学规划,如何在实践中依托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小城镇的功能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既与中心城市衔接配套,又与周边村镇相呼应的综合效益高、整体功能强的城镇网络;二是如何确立并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大、辐射功能强的小城镇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提高小城镇对人口聚集的吸引力;三是如何尽早破除城乡壁垒,把城镇与乡村真正紧密地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四是如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五是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业人口转移的后顾之忧;等等。

所以,加强对已实施和将实施政策的科学规划,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而有效的政策推动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在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政策的运用水平是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2.3 从宏观的视角寻求建立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政策蓝图

从长期和最终的目标来看,针对“三农”问题,必须有整体化的解决路线,因为“三农”必将在某个时候走到一个可以称之为终点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三农”问题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其他社会问题而不再会是威胁社会安全与发展的障碍。如果那就是最终的改革目标,那么,我们应该尽早地在目标与现状之间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可能实现的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中,要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上针对“三农”问题和“三农”社会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去发现和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应对之道,逐步建立起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政策蓝图。虽然这一过程异常艰难,但必须有个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彻底解决“三农”、“四农”甚至“五农”问题。

在前期可以借鉴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经验,保证“三农”政策的科学性、完善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农”政策蓝图应分解为多级、多类别的政策规划,在级别上应由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组成,全部三级规划均列入“三农”政策蓝图的总体规划。上级规划要能指导、容纳下一级规划,充分发挥上一级规划的导向、制约、调控功能,在给予下一级规划自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把下一级规划纳入到上级规划可控制的目标范围之内。在对象和功能上,应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组成,全部分类规划均列入“三农”政策蓝图的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要服从于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要有协调和制约机制,不能有功能重叠或冲突,区域规划也同样如此。由此构成二维的政策规划体系,同时,通过政策规划的研究和推进机制,以及评估和监控机制,建立起三维的“三农”政策蓝图的实施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春鹤,臧建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外企业家,2013(4):34-35.

[2]马庆凤.浅谈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隐忧[J].经济研究导刊,2013(9):56-57.

篇(3)

 

社会保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所以解决好农民的问题,不单单是农民自己的问题,也是关心到国家、社会的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进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我国的三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的改革进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甚至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节奏,特别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社会保障在社会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安定繁荣,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很有必要的。

 

一、“三农”涵义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就是研究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文明以来,农民一直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它作为一个特殊性质的群体,是我国粮食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我国的现代化的过程,农民们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现代化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农民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三农”问题的建设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三农”问题解决的适当与否,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此,我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三农”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减税免税,减税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但是,“三农”问题的建设总的来说是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好农民的问题。但是,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与现代化的发展仍存在巨大差距,由于未能及时解决,农民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民成为新时代的主体,成为推进经济社会进程的有力力量,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急需深入研究。

 

二、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却往往被作为弱势群体看待,游离于城市边缘,在很长时间里被拒于社会保障之外。对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样正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们当前急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保障存在局限性

 

社会保障指的就是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而在农民的社会保障里面,急需解决的就是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因为农民从事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农村从事农作物体力工作, 由于随着年龄、体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他们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一些经常性或者偶发性的疾病问题是很容易出现的,特别是收入的好坏、老龄化严重等,均表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很重要的。尽管农民在医疗上有了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但是这些仍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更别说在自然灾害或者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所要付出的要比收入的更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使得农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影响到社会的问题发展。

 

(二)供需问题“错位”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社会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农民的社会保障供给状况总体上来说相当稳定,基本满足了一定程度上的需要,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和谐。但是,当前农民社会保障需求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所供给的问题仍存在很大问题,还不能真正满足农民强烈的社会保障需求,政府及社会对农民社会保障的供给也还存在着缺陷。可以说,农民社会保障供需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民强烈的社会保障需求与现实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矛盾,未能真正解决农民所面临的真实需求。

 

(三)歧视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而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隐含着歧视的存在。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上,存在的歧视是当前农民社会保障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歧视的存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使得农民需要的保障未能得到很好处理,影响了农民的健康发展。近些年,即使很多地方出台了打破歧视的政策与措施,如户籍制度歧视、城乡之间歧视等,但是大多数属于面上的工程,歧视现象不但未能消减,还有上涨的趋势,所依附于各种不合理因素的歧视待遇,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农民难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农民主体权利,影响其健康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我们正式农民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只有深入分析,寻找更加适当的有效方法,从而确保农民社会保障合法权利,促进全面建成社会。

 

(一)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很好的缓解农民主体的所困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把社会保障建设成一体化,并且把社会保障的不同体系进行接轨,消除城乡之间的歧视存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相融合,把农民的社会保障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更加明确,有利于人们掌握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更好的把握农民社会保障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的农民基数大,分配不均,历史影响因素多,我们对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当最迫切需要入手,实行渐进是发展原则,从而不断建立起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我国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保障,对该农民社会保障的实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内容可找。建设农民社会保障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作为我国重要力量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关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尤其他们的应当得到的合法权益,呼声越来越高,解决他们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很急需。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设,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我们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反哺农民的需要。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只有加强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设,为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过程中减少障碍,为农民社会保障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建设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从而将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法制,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得到有法可依,确保农民的合法权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不仅能够促进农民的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农村贫困落后影响不仅限制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农村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有利于促进农民自身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服务资源共享。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引进外资,优化人力资源,实现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经济结构,增长农民的知识,促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而能够更好的与城市接轨,促进农民社会保障的完善,深化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

 

总之,健全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要求,而且也是我国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学校国外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充分发挥政府所具有的主导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作用,全面调动社会的积极性,逐步促进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代管理;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正在被加以更加紧密的关注,尤其是“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焦点和热点。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找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加强管理的核心,根据核心问题和内容,结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目标。

一、解读农村经济管理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以及政策的引领下,密切关注农村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通过有规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始终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农业产品的调配,达到管理农村经济的目标。简单说来,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相关政策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和严密的组织架构,调控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1]。(2)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设计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农村的市场环境、农业经济方针政策等诸多因素,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行驶,就是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的分配、消费的过程,采取的手段从决策到计划,再到组织协调,原则是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呈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已经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给予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是从国家到政府,再到农村各个村镇党委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推进的工作。(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展已经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村的经济管理始终是国家下大力气实施的内容。这是因为,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方法要落实到位,是留不开经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推进的。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必须是围绕农村的经济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办法新措施的,其目标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重中之重。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来看,还有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存在,要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平静,就要直面这些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3)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问题方面加以总结。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者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上还不具备较高的水平,大多农村的管理者来自于农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作为管理者,对农村的优势资源,农业实际情况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规避缺陷,才能具有宏观的管理思路,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采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事的模式的羁绊,因此很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事,处理问题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处理结果带有偏见,无法达到公正、公平。这种“土管理”的管理方法,必须加以改变。让更多拥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中,将农村的资源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且通过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下来,干下去[2]。第二,农村经济建设是需要不断政策加以扶持的。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政策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建设发展方面的政策,始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针对农业人口庞大、农村分布分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强、农村发展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治理和解决。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的国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财政补贴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离开财政支持就显得苍白无力,自身发展缺少相应的政策刺激,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撑才能走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自我创新的表现,离开了政策扶持管理就无法实施到位。(4)由于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村的经济管理意识不到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有脱节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处在滞后的状态,农民的竞争意识不强,沉溺在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中,缺少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因此农业产业普遍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资质,这种态势造成了农村经营的范围受到局限,农业材料和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青睐,农村经济收入水平难以体高。这些都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短板,造成了农民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的情况。

三、农村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1)针对上述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拿出有效的经济管理的方法来加以改善。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针对问题展开工作。(2)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我国的农村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始终是依法治国,保证农民的利益的。从建国以来,我国对于农业的法律的制定拥有了大量详实和具有成效的成果。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劳务管理条例》等等。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农村经济管理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合法权益而展开的。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来加以规范。给予农村经济管理者们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需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尤其是乡镇的领导干部层应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转变管理思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的模式上努力。在农业资源利用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链条,新工作方法,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保证农业发展稳步前进。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安全保障,增强农村综合竞争实力。(3)加强基层政府的协调组织架构的建设,建设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将矛盾、权益、诉求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加以治理,坚决将各方利益进行统筹,将矛盾加以处理,避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在经济管理职能的设立上,乡镇政府的管理者们应代表农民的利益,集中农民的思想,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经济建设,调动农民的民主热情,发挥农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开展村务公开、岗位责任制等,针对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听取农民的呼声,为农民解决困难。真正通过服务型、发展性的管理机制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因此加强培训是体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强化正直素质,使管理队伍具备工作责任心、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所学、所知给予农村经济管理以指导、帮助和扶持;同时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的方法,给予管理人才良好的条件,让优秀的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把控和运营的作用,保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岗位有专业的管理者履行职责。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和涵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管理和运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对时事的关注,离不开时展的要求。因此,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始终要坚持的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真正将自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升级转型作为己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的小康之路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占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22-222.

篇(5)

[关键词] 假货 购买力 弱势群体 流通服务业 维权成本

几年前,安徽阜阳农村“假奶粉”事件曾经轰动一时。然而,在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中,“假奶粉”事件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隅。各种资料数据表明,农村消费品市场假货问题令人堪忧。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约占总人口的70%。对于消费品,特别是需求弹性相对较低的日用生活必需品而言,这样庞大的群体无疑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假货的泛滥却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治理假货、净化农村消费品市场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加快解决 “三农问题”。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假货盛行的原因

与几年前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已较为齐全。如今,凡是城市能够买到的消费品,在农村基本上都能买到。从表面上来看,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小。但是,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城乡之间同类产品价格相差悬殊,某些消费品在城市的零售价要比农村高出几倍,难道农民真的得到了实惠、享用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事实远不如想象的那样乐观,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背后掩盖的是假货的盛行。农村消费品市场上很多商品属于冒牌和仿造品,其价格便宜,但质量要比正牌商品差很多。

假货之所以能够充斥农村消费品市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多青睐价格相对便宜消费品,这为假货进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缺少规模化的零售网络,从事流通服务业的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蝇头小利,“知假售假”,形成了假货的终端零售网络。第三,在农民的消费习惯中,价格是影响其决策的最主要的因素,而质量居其次。所以,很多农民认为自己购买到了廉价的“优质产品”,甚至有的农民为贪图便宜“知假购假”,而这又成为假货迅速滋生的土壤。第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保证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不惜牺牲农民利益,对假货制售视而不见,甚至持鼓励态度。第五,成熟的消费品制造商有意将其产品打入农村市场,但碍于目前农民购买力不高、消费习惯的特殊性、零售网络不完善以及诸多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大都也只能望而却步。

二、假货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制售假货给商家们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同时,由于假货制造商大多是一些乡镇企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发展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从长远来讲,假货制售所带来的危害性要比这些所谓的“效益”大得多。

1.假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消费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类商品,其质量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会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状况。“假冒”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超标,可能引起肠道及消化道疾病;而一些日用消费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砷等超标,容易伤害人的黏膜、呼吸道,甚至引起癌变;有些假货中的化学性的添加剂过量(如铝制剂),则可能引起记忆力减退,导致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因为这其中很多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很显著,所以容易被农民忽视,但长期使用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2.假货的制售强化了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经济文化政策向城市倾斜,农民自身收入水平低、视野狭窄、法律知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下、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尤其是在面临外来新生事物冲击时,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而假货制售商家正是利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这一弱势乘虚而入。由于假货大都是冒牌和仿造品,视野狭窄的农民会认为自己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名牌产品”而愿意重复消费。即使有些农民能够发现自己购买的是假货,他们也会很坦然地接受并再次购买,因为他们知道正牌的产品价格要比假货贵得多,而自己需要的是最便宜的商品。无论是误以为自己买的是正牌产品还是“知假购假”的农民,他们的消费行为无疑都助长了“假货”在农村的迅速蔓延,到头来由于产品质量差遭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还得由农民自己承担。所以,农民贪图便宜、“知假购假”的消费行为助长了假货的盛行,而假货的盛行则又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

3.假货的制售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短期来看,假货制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假货给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其一,假货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则会引起农民医疗开支的增加,“因病致贫”,严重影响患病农民及其家人的经济状况和正常生活。其二,政府对假货制售不加以整顿,反而视而不见,甚至持鼓励态度,会使地方经济发展进入误区,使制售假货的乡镇企业“居安而不能思危”,缺乏产品创新意识,将来一旦有成熟制造商进入市场,必将受到很大冲击,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遭受更大的创伤,也必将阻碍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 “三农”问题解决的步伐。

所以,无论从“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出发,还是从农村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着眼,农村消费品市场上假货盛行的问题都亟待治理。

三、治理农村消费品市场假货问题的思路

1.增加农民收入是根除假货问题的关键

假货之所以在农村有市场,其实并非农民不愿意去购买价格较高的中高档消费品,而是因为收入状况只允许其购买低价产品,以来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假货在城市也有市场,只不过市场空间没有农村这么大,原因是大部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他们有能力也有机会去选购质量较好、价格较贵的消费品;而在有些省市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比一般城镇居民还要高,假货则会没有了市场。所以,要想根除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假货问题,最首要的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愿意购买并且也有能力购买价格较高、质量较好的消费品。

2.降低农民维权成本是抵制假货蔓延的重要途径

很多农民使用冒牌或仿制的日用消费品后,即使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也不会积极索赔,这反而使制售假货的商家更加肆无忌惮的将更多假冒伪劣消费品在农村市场倾销。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于农民来说,维权要比购买优质消费品付出的成本高得多。所以,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制售假货的商家严罚严惩,另一方面给予农民法律方面的援助,让农民树立起良好的维权意识,抵制假货在农村消费市场的蔓延。

3.鼓励成熟的制造商进入农村市场是削弱假货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国外知名消费品制造商已进入我国市场多年,而本土的消费品制造业也发展很快,它们并非没有洞察到蕴藏在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巨大商机。但是迫于农村市场存在诸多不完善,大多数制造商也只能望而却步。政府应该给与这些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鼓励他们研发生产符合现阶段农民购买力水平的中低档消费品。这些成熟制造商研发能力较强、生产经验丰富,其产品虽然在价格上可能会比假货略高,但是质量会相对好得多。加之成熟品牌在农村市场也会有很大的号召力,假货在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力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4.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业是净化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多通过集市上的个体摊位、个体店铺、代销点向农民销售,销售渠道过于分散。这些个体经营者一般只注重产品销售,而不考虑售后服务,缺乏良好信誉。这种分散化、小规模的个体流通服务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政府监管,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农民维权。因此,要在改革现有流通服务企的基础上,鼓励城市流通服务企业向农村发展,逐步净化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张挚董俊: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赣州市农村消费品市场为例[J].特区经济,2006(10)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年人、坊镇、解决方案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本文主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村风状况、农民自身状况等方面做出描述性分析。

和阳村等代表了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较好的一类村庄,贺家村等代表着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类村庄,灵井村等次之,太里村等代表着地理位置较偏远、发展较慢的一类村庄。以和阳村为例:

和阳村处在坊镇的中部,全村400余户,约2000余人,发展较快,部分村民搞个体经营经济长足发展。该村庄自来水到各家各户,公共汽车通达四方,农民整体上多居平房,少有土瓦房,巷道全部铺设水泥路,全部设有路灯,村中央有社区服务中心,小广场周围有村委会、老年人退休干部活动室、卫生室、计生服务站、县城连锁村分超市、小饭馆、裁缝铺、健身娱乐器材以及其他小店等等;村容村貌与数年前相比,已是焕然一新;村里文化底蕴浓厚,著名的雷简夫故里、雷半仙故里、史夫人故里均在此,每年阴历二月初八,村里举行社火,敲锣打鼓,扭秧歌,文化活动甚是火热。

二、新农村建设问题

调研时发现调研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各村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建设新农村,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对象是农村农民,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很多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不能宣传到户,不能落实到位,当然也有村民自身政治觉悟不高,只注重眼前短利的原因;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只注重个体发展,虽然对村里发展抱有期望,但没有实质性的建设帮扶工作,整体缺乏积极性,普遍缺乏向心力。

2、建设新农村,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村领导班子建设不健全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建制完整的,村民对其贪污受贿,以公谋私,不办实事好事,或办事不公等作风多有不满;其次,村民普遍反应村委会换届选举不民主,存在“后台关系决定选举成败”现象。

3、建设新农村,农民期望精神文化享受,现实却不能满足

老年人多渴望有一个专门的活动场所,但农村现有的老年人活动室等多因宣传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而被废弃或挪作他用。其它基础设施也极其缺乏,偶尔自发组织的健美操等群体娱乐活动,常因缺乏设备,没有专门场所或无各方面支持而中断;人们对集体性文化活动包括社火之类的很热衷,但整体而言,数十个村庄,仅有个别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逢节组织,绝大多数村庄村偶尔组织,或基本不组织等。

4、建设新农村,老年人问题不容忽视

调研时对老年人精神诉求、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调查,发现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恶疾,身体状况堪忧,精神营养严重不足,急需相关政策的落实保障。

5、建设新农村,建后工作更重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尚未面面俱到,但已经实施的工程项目却面临严峻的建后问题。比如某些村庄的路灯管制,山区水泥路面塌陷,水利灌溉渠道的修护(贺家庄村灌溉渠道),村庄体育等公共设施乱刻画毁坏(和阳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养护工作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探讨分析,需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 要以“公正、务实、为民”为出发点加强农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建设关系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并最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与败。村级各类组织都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并负责抓好直接管辖的各类组织的建设,发挥他们的作用。清廉,实实在在为民办事,为民服务,为村建设的村委才能服众,村里也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摆脱当下这种村民与干部乌烟瘴气的现象。

2、 要加强管理与引导,落实和维护好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要拓展宣传覆盖的广度,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示范;要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措施,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协调好人员和工作,引导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农村建设不能仅靠单一部门的引导,而要多个部门协同引导和配合。

3、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的平衡协调发展

在相关部门引导下,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开拓新渠道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比如灵井村前村长提出的要在农村建养老院等;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新路子新办法,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医疗保险金额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脱贫援助和社会互助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赠、资助。

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不断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尽快掌握致富本领;不断宣传孝道文化,提倡敬老爱幼,坚决抵制“厚养薄葬”不良风气;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例如好儿媳、好婆媳、好丈夫等的创评优等;加强普法教育,争取早日创建出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鸣谢 “益暖”大学生公益团队对合阳坊镇地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益暖”大学生公益团队的调研数据。

参考文献:

[1] 杨尚勤,石英,江波.陕西社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

[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3]刘德友,陈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篇(7)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全国9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也普遍开展起来。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农村规划工作,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如何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大潮中找对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作为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二是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更多的改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五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它既有生产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既包含了物质的,也包含了文化上的 ;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它包含的是农村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也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二、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发展策略,

2、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对村庄用地、房屋、道路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

3、规划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4、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电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5、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三产用地位置、规模。

6、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个方面,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村庄规划会有所不同,但是在规划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总的方向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规划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立足于建设这个主线,还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这个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线和前提的规划不能成为科学规划。但是在目前很多的新农村规划存在脱离建设的情况。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规划方法偏离,照搬城市规划的模式,用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来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乡村规划开展时间短,很多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相应的经验,另外很多设计人员都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建设的足够了解,因此在规划中继续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模式,规划中很多与农村内容,而村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有着重解决。

2、规划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存在村村都做三产,村村都做旅游、农家乐情况。村庄规划中提到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部分村庄依托村庄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三产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内容,但是规划中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部分村庄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适合做类似的产业,因此规划中存在照搬硬套的情况。

3、规划标准过高,要求过于死板,不能适应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远远超过村庄、村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

农村中的建设多数都没有经过规划,因此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村庄建设比较杂乱,很多地方村庄的房屋周边间距较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日照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很多房屋将要更新重建,对村民来说这种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在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不同村庄所处的地形、区位、土地情况不同,规划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比如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中道路建设问题就有所不同,平原地区道路建设相对容易,村屯主要道路可以采用4.5米至6米宽度;但是山区村庄由于地形、用地条件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再者,山区村庄人、车都较少,因此在道路建设标准上应该适当降低,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就可以。

4、新农村规划研究重点偏离,目前关注多的是重点村、试点村、旅游村、特色村等等,而真正急需外界关注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庄却没有被关注。此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状况基本还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村庄建设也是很落后,更是需要完善,如道路疏通硬化、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备等等。

5、规划对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规划方案中存在大拆大建的情况。在普通农村中如果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大拆大建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大拆大建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墙上挂挂,在实际建设中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甚至会导致农民产生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抵触情绪。

四、广西落后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个多山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本人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此类村庄,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处山区,对外道路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

村屯内好的地都为水田、农保地,村屯建设用地多选在山脚缓坡处,村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通风采光比较差,不满足消防要求。

由于建设用地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房前屋后很难建设车辆通行道路。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加上房屋间距小,村屯内部道路建设困难,多为步行道,很难通行汽车,部分道路只能通行摩托车。

由于外运建材困难,所以村屯内建房多就地取材,多为木构房屋或者土木房屋,特别是土坯房,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除中心村有村委活动室外,其他村屯多数都缺乏公共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屯有篮球场(多数兼晒谷场功能)。

村屯经济主要是种植业和林木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

多数村屯缺乏特色资源,无法开展三产、农家旅游等项目,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增收困难。

村屯人口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减少,村屯面临逐渐衰败的趋势。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村庄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屯的自然资源条件恶略,交通不便等原因。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个地区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策略。

五、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西村坡屯

东江村西村坡屯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为一条3米左右的土石路,村庄内房屋90%都为土房,而且主房多为2层土房,只有几栋近几年建设的砖混房屋,房屋建设比较集中,前后左右间距很小,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小。村内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除一条对外道路能通车外,村内部道路多为1至2米宽的田间小路或者人行巷道,村庄用地比较紧张,地形条件好的土地都留做基本农田,村屯周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多。经济方面,从村委了解到,村屯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林木业,另外还有外出打工等,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人口外迁比较多,本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很多人常年在外,有经济能力的大多都搬迁往镇区、县城或城市中。

根据东江村西村坡屯这种情况,规划中我们分析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屯经济落后,规划中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大拆大建。

村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应紧凑布局,节约用地。

现状房屋之间间距太小,不足以满足车行道路改造要求,如强制在村庄内部建设车行道路将会有大量的拆迁房屋,在农村拆迁大量房屋不现实,因此在村屯建设车行道路,内部以人行交通为主。

村庄内房屋大部分都为两层土房,但基本满足村民使用要求,规划全部更新难度大,村民经济也难以负担,因此规划中大部分予以保留,村民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原址更新。

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因此预留少量新增住宅,

6)在合适位置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活动室和篮球场,其中篮球场可以兼具晒谷场的功能。

六、总结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让农民受益的好事情、大事情,因此在落实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应该考虑区域特点,尊重现状、尊重村民意愿、适度改造,要充分考虑村庄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重点改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方面。

个人思考——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引导、扶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按目标进行,而这些村庄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农村,没有太多可用来开发的资源,这些村庄要解决的就是普通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普通的问题正是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农村规划才是落实到了实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少一点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内容,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合理适度,那么我们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作者:姜长云 张化萍(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