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交通的特点

智能交通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2 14:5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能交通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能交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智能交通;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融合

0.前言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

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21世纪将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纪,人们将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如何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减缓交通的拥堵,这是新时期交通的重要课题,也是新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面向智能交通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教育服从社会需要的现实背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紧贴交通产业链发展,打造专业建设平台”,努力构建富有交通特色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研究面向智能交通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是适应社会大环镜的发展及学院建设交通特色院校的主旋律的必然之路;计算机网络专业迫切需要找到与交通行业信息化融合的方向,从而在与省内其他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招生竟争中建立专业优势,锲入智能交通领域是最佳选择;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编程是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但如何使三者更紧密的融合并且在新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出来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1.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

交通行业急需的是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研究、开发、生产、维护、管理、服务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的交通行业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等;面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在更新工艺和更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知识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交通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在课程体系表现出与企业社会要求不相适应,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毕业生技能与智能交通职业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吻合度低的问题,尤其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差距较大。从中华人才网的“ChinaH R职场人气排行榜”来看,智能交通类职位需求持续旺盛。而目前的现实就业状况是许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计算机网络类岗位,智能交通系统企业实际岗位中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又不是具备智能交通基础专业知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的,需要到企业以后花相当长时间从零开始培训,专业与职业不能衔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在原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智能交通相关内容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类,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宏观方面,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具体课程融入智能交通相关知识等微观方面综合考虑,才能由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2.1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形成的比重关系。“以面向交通行业就业导向”的课程结构要以模块组合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该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根据岗位性质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方向。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融入智能交通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增强针对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交通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高等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向岗位能力为基础转变,从学科型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教育转变。智能交通的基础知识: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结构、出行者信息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智能公共交通、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车载系统与导航、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其中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车载系统与导航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选修课,增加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感性认识;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相关知识可以跟计算机专业现有课程相融合,如果现有教材不能满足融合智能交通知识的要求,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编制校本教材。出行者信息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智能公共交通、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融入到现有的C#,SQLSEVER 课程的课后作业以及实训周项目中去,使学生学会软件编程技巧的同时熟悉智能交通系统的各个应用系统的功能和架构。

2.3 公共基础课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

智能交通系统的知识也可以融合到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教学中,比如说大学英语,可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用智能交通系统的英文素材;高等数学和概率论则可以把一些智能交通工程中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例题中去。

3.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与一般技术系统相比。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要求更加严格.这种整体性体现在:(1)跨行业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复杂巨型系统工程,从而造成复杂的行业间协调问题。(2)技术领域复杂特点。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领域的成果,需要众多领域的技术人员共同协作。(3)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恰当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担是系统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想对智能交通系统有深刻的了解,使毕业生到智能交通企事业单位实习阶段就能顶岗作业,必须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保证,计算机网络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采用定向选拔、集中办班、定向培养、定点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重点为智能交通企事业单位定制一线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工作任务分析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由智能交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研究、提炼,并明确生产实践中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并贯穿于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之中,这样的课程才具有针对性。有了合作企业,学生能将实践与工程实习和就业联系起来,真正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篇(2)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标准规范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等重要成果,明确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的总体技术方向。

 

“十五”期间,针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科技计划对智能交通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立项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二个城市进行了ITS示范工程建设。通过ITS规戈叭车载信息装置、交通信息采集、专用短程通信、汽车安全辅助、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为指导思想,国家科技计划对综合交通运输和服务的网络优化与配置、智能化交通控制、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交通安全等重点技术方向进行了持续立项研究支持,攻克了城市交通控制、交通诱导、电子收费、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等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需求,“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建设了“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及战略物资运输在线监控系统”等,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智能交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的交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2008年,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联合开展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支撑计划项目,跨部委联合、多单位协同攻关、研究与示范紧密结合,对公路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控制、营运车辆运行安全、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提升、路网安全态势监测、交通安全执法等交通安全重点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示范应用,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推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推动智能化交通服务技术的发展,对事关民生的公共交通、公众便捷出行、交通安全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和应用。过去的十年中,公共交通管理运营智能化、快速公交、公交信号优先、出租车智能化运营、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智能交通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方便了公众交通出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建设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成为我国第一个有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智能交通项目。

 

进入“十二五”,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围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能与服务提升、智能化交通管控、车路协同与安全三条主线,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中,相继部署了“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交通状态感知与交互处理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高效协同控制大城市交通主动防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等一系列项目,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创新成果将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就

 

十几年来,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科技引领和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部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应用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在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监测、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重大活动交通运行组织保障、大容量快速公交、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等技术领域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1)交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状态综合检测、网络化电子收费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建成了全国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铁路联网售票系统;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技术取得突破;交通综合监测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状态获取和集成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网络化电子收费(ETC)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应用。

 

(2)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与应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合重大应用需求,攻克了大批关键技术,建设了示范工程,形成一批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对重大国际活动交通保障作用突出,推动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交通保障对智能交通技术进行了大范围集成应用;科技支撑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化、BRT形成了成套技术装备;公交一卡通实现了城市间联网通用。

 

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了我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核心技术框架。突破了高精度航空导航、协同式航空综合监视、空管运行控制和民航空管信息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关键系统实现自主研制,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中国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已经在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门获得了成功应用,在提升空域利用、减少延误等方面成效明显,为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奠定了技术基础。

 

(4)智能汽车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实现了实际道路运行测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驾驶辅助技术领域赶上了国际研发进程,驾驶人行为监控预警技术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智能交通支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人因安全研究显著提升了交通安全执法科技能力和监管水平,安全执法与安全保障技术及应用,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总体水平。攻克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我国公路交通特点的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体系。建成了以交通事故快速救援为核心的一体化交通应急保障系统,为交通应急指挥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6)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智能交通领域项目建设主要技术和设备多数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市场逐年提升,2013年度主要项目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高速公路收费、通信、监控系统以及公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智能交通领域的上市企业近10家。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智能交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智能交通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智能交通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经济増长点。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通信、传感等高技术领域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

 

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居高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通待提升的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是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始终面对的挑战。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谨慎思考未来城市交通模式,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未来我国智能交通的科技创新发展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

 

综合交通运输协同与效能提升;以服务为导向,注重ITS的公众服务和综合应用服务;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重视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关注交通环境改善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车路协同系统受到普遍关注。具体技术方面,新技术环境下交通信息精确感知与动态交互、交通需求辨识与交通态势分析、动态交通仿真与智能化决策支持、交通运行智能化控制与节能减排、人车路协同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综合交通系统网络优化与协同服务、公路智能运输与综合服务、大型综合枢纽协同运营与高效服务、智能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等都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篇(3)

一、大数据驱动云服务的特点

我们所说的大数据驱动主要是指计算机即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后,又一个革新的技术。它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存储更多种类和更多数目的数据。它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处理数据的速度也更快。在智能交通方面,大数据驱动主要是指能够应用各种各样的交通数据,应用发达的交通监控,来处理数据巨大,种类多样的交通领域中的事情。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存储体积大。原来存储数据的TB技术已经被淘汰,如今所采用的大数据的存储设备已经升级到PB的级别的技术。这种PB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存储空间更大,它自身的存储数据的体量也更大。

数据种类多。大数据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如果通过上传的方式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那么其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非常耗时。而且分析的效率并不高。而如果通过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云服务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平台的不同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分析出更加精确的数据。

处理速度快。大数据驱动通过后台可以将各个数据很快的整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处理数据的速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二、应用大数据驱动云服务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智能交通建设,建设一个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将智能交通云服务广泛应用在交通建设的各个领域。我们已经致力于通过实践提高我国交通建设效率,为交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驱动有效的将复杂繁多的大数据整合在了一起,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数据的存储时间。过去的云计算智能只能将异构的数据和分散的系统进行整合处理。

可以提高交通服务的效率。我们利用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提高了交通和道路网通的能力,也提升了道路设施的永远效率。还能通过实际情况调整交通的要求。如今我国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所以导致了交通运行效率很低,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驱动实时监督交通的运行状况。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策略,从而提升交通的运行。而且大数据驱动还具备更高的预测能力,可以对交通进行针对性的实时跟踪监控。

可以提升交通安全保障。大数据驱动具备更高的预测性和实时性的优势,所以,大数据驱动具备与道路探测器联合工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车辆的追踪,而且还能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使信息得到及时处理,提高处理解决紧急事务的速度。降低交通事故的伤亡率。

三、完善智能交通服务的相关技术

在智能交通服务中,我们必须将其最基本的服务层和数据的分析层,以及终端位置的层的技术平台不断完善,其主要分析如下:

首先,基础服务层作为大数据驱动的基础设施,它主要是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将不同种类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同时存储不同种类的异构数据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加强数据分析层主要是要根据交通管理和存储的数据,再利用数据的分析能力分析相关信息,从而达到交通管理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数据,才能确保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终端的层主要是将分析出的数据最终到云终端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使社会大众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使他们直观的找到相关所需要的功能入口。

篇(4)

关键词 GIS 共用信息平台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1 背景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需求复杂多样,但有一些信息是可以共享的,通过共用信息平台可以使这部分信息增值,而且整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通过共用信息平台的统一存储、组织、处理,能够更有效地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避免数据冗余,提高系统中信息的利用率和传输速度。

2 以GIS作为共用信息平台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警察系统、110/122接处警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路口控制系统、公共交通系统、GPS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对整个系统而言,应充分发挥子系统的作用,并做到无缝集成。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作为一种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建模、分析和输出。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交通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利用GIS技术构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使交通信息在空间上直观明了地显示出来,并能为这些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后续信息服务及辅助决策提供空间属性上的支持。

信息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也是联接各个子系统的纽带。通常把交通信息划分为两类: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静态交通信息是指包括道路信息、交通附属设施信息、停车场信息、车辆管理信息等随时间变化较小的信息,它又可以分为基础数据(如道路路网数据等)和历史数据(如车辆违章历史数据等);动态信息主要指各类实时采集到的交通信息,如交通流量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公交车位置信息等。利用GIS可对以上所有数据进行集成管理。针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信息要求的特点,建立专属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互联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建立GIS平台。GIS作为整个系统的协调者,对数据和应用进行管理。图1所示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环境下的集成。

3 系统的技术框架

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根据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结合考虑GIS作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共用平台的要求,系统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1)客户端。指的是信息平台的用户主体,包括道路使用者、道路建设者、交通管理者、运营管理者、公共安全负责部门、相关团体等。具体的服务对象由系统的建设者决定。

(2)应用服务层。以GIS作为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由各个交通管理子系统采集交通数据,将这些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返回,再对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挖掘和融合等处理,在数据存储的同时,将不同的信息按照规范的协议给相应的应用子系统。同时提供多种静态和动态交通信息查询接口,满足这些外部系统的交通信息需求。

(3)数据管理层。存储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平台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

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3.2 GIS共用平台的基本功能

各个子系统由于功能的不同,获得的交通数据也不同,但大多具有信息量大、情况复杂等特点。将这些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的大量信息融合在一起,从中提取具有更多特征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并最终在系统的管理决策核心中得到应用,是维持整个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信息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如图3所示。

GIS共用平台作为整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枢纽,它担负着信息汇总、融合和中转的职责。其基本功能表现在:

(1)信息采集功能。从各子系统按规定的格式提取共享数据,完成对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的重组,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可读性,避免大量数据的冗余。

(2)信息融合功能。根据各个子系统间的功能要求和内在联系,对采集来的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分类、统计、关联,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以用于交通管理决策。

(3)信息提供与功能。按各子系统的要求,以规定的格式向子系统传输所需信息;根据服务请求和查询权限提供给客户数据、图形或图像等信息。4 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以GIS作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时性和数据量过大两个方面。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要求共用信息平台能够实时刷新数据用于交通管理(如决策、指挥和调度等)和信息,从而对GIS平台提出了实时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允许将高精度的GIS数据刻入光盘,相当一部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需要通过无线下载方式获得,导致各子系统与平台间的数据交换量庞大,影响GIS平台的有效工作。

针对上面的两大问题可将地理信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道路位置信息、单行道信息等)和交通属性信息(停车场位置、建筑物位置等),将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通过GIS共用信息平台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方式下载至车载装置的内置内存介质,少量的属性信息从智能交通系统实时,通过多种通信方式送至车载设备。

对于数据量大的问题,可考虑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减少数据量,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来管理数据以分担数据存储的空间,降低网络堵塞的可能性。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通过网络在GIS平台和各子系统中传送,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对数据定时传送到平台的数据库中。

5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构架问题,主要讨论系统的技术框架与主要功能及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对系统中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俊,宫鹏.实用地理信息系统?郾科学出版社,1998.2

〔2〕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9

〔3〕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研究总报告?郾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001.7

篇(5)

关键词:智能交通;信息化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智能交通产业的基本特点

与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智能交通是一种技术基础和管理对象都非常复杂的高新技术集成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一方面,智能交通是由传统的交通运输业衍生出来的,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和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因此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和一般的交通运输业相比,智能交通产业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其发展受到了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驱动,因此又表现出明显的高新技术特征。具体来看,智能交通的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交通具有广泛的涉及面和强烈的社会属性

智能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带动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由交通运输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正如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就在于有且只有它可以连接或贯穿其它所有产业,因此其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每个产业。换言之,交通运输业承担着整个社会人和物的空间位移,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交通工具,其发展都涉及到多个行业,对经济社会其他行业特别是关联产业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式选择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承受力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日益拥挤的道路交通和日益增加的通行需求,单纯的扩大规模以及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交通的供求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智能交通应运而生。它将电子信息等多种高新技术运用于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有道路交通的运输能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材料能源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逐渐完善并且在道路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服务型产业,智能交通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前途的方向,其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要远远大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

首先,智能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特别是相关产业具有积极的拉动效应。一方面,由于智能交通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来实现,因此其发展必将带动通信设备、信息采集设备以及设备等机电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智能交通的运行是以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的,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必然要求通信技术以及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从而有利于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智能交通要求强大的数据和信息处理中心,因此对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智能交通有利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集约使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交通污染。在当代社会,整个世界经济是由一个个高度组织化、结构化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智能交通在不新增交通设施的同时促进了原有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潜能充分的发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一方面,由于智能交通不需要新增交通基础设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土地、劳动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智能交通涉及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其中绝大部分新技术和产品的使用都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或者说在原有的能耗基础上扩大地面运输系统的运输能力,进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智能交通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权复杂性

作为一种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智能交通具有鲜明的集成性和复杂性,这一特性与智能交通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国内外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观察研究,在城市交通高峰时期,虽然很多道路系统会发生堵塞,但一般而言,并非所有的道路交通系统和高速公路系统都会发生堵塞,换言之,有相当一部分道路交通仍然很畅通。如果能够将每条道路实时的交通运行状况及时告诉驾驶员和乘务人员,他们就可以根据当时的道路交通状况,尽可能地避开堵车的路段,这样不但有利于汽车的通畅行驶,同时也有利于道路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使车辆的出行路线更加合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交通拥堵的时间和路段,提高道路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智能交通系统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对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应急事故处理与救援、公路征费系统以及货车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应用类型

(一)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现阶段全球最先进的交通收费系统就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这种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的主要服务功能,其应用原理为在经过收费口时通行车辆不用停车就可以进行收费,这种收费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交通收费自动化。作为智能交通的主要特色ETC系统现今已经成为人们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

ETC系统的发展不仅给通行车辆带来了方便,也减少了收费口拥堵现象的发生,这些优势的存在,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快了ETC系统建设的步伐。如2011年,武汉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投资约1.2亿元,在同一年正式通车运作,成为了我国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的主要城市,据有关部门分析:这种收费系统的运行,极大地提高了车辆通行率,比传统收费的通行率多出23%,同时还降低了废气的排放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遵循交通运输部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后期,我国ETC系统在高速公路应用中其覆盖率以控制在60%左右,总数已经超过6000条。

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标准规范还是基础系统的建立,与其他先进国家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ETC不停车收费在具体高速公路中的使用情况而言,现阶段还在适应期,即使是我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在整个高速公路车流量中ETC车流量只占20%以下,这种情况下ETC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户的发展和ETC使用率根本无法对信息平台应用的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只有在一定程度及规模达到要求时,ETC系统中的信息平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交通部门管理者必须依据我国ETC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智能交通建设,争取做好科学化、先进性的发展水平。

(二)语音技术

作为智能交通主要的组成部分, 语音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导航、路况信息查询、车辆调度等方面提供了大大地便利。在智能交通中语音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可以对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进行有效缓解,还可以不断完善交通信息服务质量。目前,在智能交通中语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主式导航语音应用。自主式导航以终端设备为选择标准的话,可以分为两种:车载导航仪和便携式导航仪(PND)。在这两种自主式导航中语音技术的应用原理是一致的。语音合成功能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将众多道路名称、路况信息及多种文字数据,及时进行准确播报,同时还可以播报汽车自身的一些信息,如油量、电量、胎压及行车速度等。

自主式导航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语音进行之前动手操作的一些功能,如菜单控制、信息点查询等。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顾客想要到加油站,可以利用导航仪,在识别键按过后,只需对其说,“到最近的加油站”,此时导航仪会采用图形显示及语音的形式把搜集的最近加油站的准确位置传达给顾客。现阶段语音技术在能用于调节车内的温度等,这种功能的出现极大地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2)Telematics系统语音应用。Telematics是利用无线网络,及时为车辆通行中的人提供驾驶、生活资讯等信息的服务系统。这种系统是由无线通信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及车载电脑的结合而来,是现阶段汽车语音技术中最主要的语音系统。Telematics主要包含交通信息与导航服务、道路救援与车辆故障诊断、娱乐信息接收与个人通讯服务等功能。

(3)LBS系统语音应用。定位服务也可以称为移动位置服务(LBS),这种语音系统主要是利用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如GSM网、CDMA网)对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以此将顾客所需的位置信息进行有效回馈。

在固定路线经常通行的顾客,可以在经常通行的时段进行各种路况信息的设定,如交通拥堵状况、道路施工情况、天气变化等,这样就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送给顾客,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及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方便。

语音技术在一些运输车辆中,如出租车、公共汽车、高级公路客运、长距离货运、物流配送等,可以帮助管理部门及时跟踪及监控运行的车辆,利用语音技术随时掌握车辆的行驶状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集中管理及调度车辆的能力,还可以对交通运输效率进行最大限度地提高,并对城市交通运行情况进行极大改善。

三、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分析

在信息采集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都选用线圈的形式作为交通流的主要检测方式。这种方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有诸多问题,如布设检测设备过程中,现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善、统一的应用理论,在交通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我国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探索出科学有效地解决措施,以此为我国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提供更好的帮助。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我国交通状态的划分方式也不具有科学性,其量化方式也没有完全统一,检测事件方面还没有任何成绩,相关部门只有提高行驶时间检测的可靠性,合理利用收费系统的信息,才能提高交通管理的水平。

目前我国交通信息平台并不完善,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低下及各个系统的孤立。作为交通管理的重点内容,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公路交通信息平台的建立,完善其结构设计及数据信息的标准化。

结语

总之,智能交通只有建立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提升交通信息服务质量,才能对交通运作环境进行有效改善,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建.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姜博.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测评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篇(6)

(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以及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许多国家都饱受交通问题的困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道路基础设施面临升级换代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导致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交通系统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交通的智能化发展带来新契机,能够更全面地获取交通状态并分析多维交通信息数据、及时地侦测道路交通异常、更准确地协调车辆和基础设施的运行情况、更有效地为出行者和货物运输提供交通信息与出行手段,大大提高交通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本白皮书总结介绍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特点,透过中国和美国智能交通的发展现状,探讨智能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任务,提出发展智能交通的措施建议,并寻求深化中美智能交通合作。(来源:中国信通院 编选:)

全文链接:《中美智能交通白皮书》

篇(7)

关键词关键词:智能交通;大数据;智能交通系统

DOIDOI:10.11907/rjdk.162356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203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

1.2大数据应用现状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数据成倍增长,现有的数据处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据统计, 2014年,中国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为80.54亿元,同比增长3.2%,2015年市场规模约增长37.3%,至110.56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 019.58亿元[1]。

大数据时代最大意义在于利用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创造价值。大数据应用可分为企业应用和政府应用,其关注点有所不同。企业主要应用在医疗、生物技术、金融、零售、电商、农牧业等领域;政府主要应用在交通、天气预报、农牧业、医药卫生、宏观调控和财政支出、社会群体自助及犯罪管理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的全局、准确、高效的数据,政府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前政府都是使用数据作为管理依据,但由于缺乏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平台,只是完成了数据的堆积,并没有从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完整性、规范性不足,这些数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相关技术已逐渐成熟,政府可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和平台对数据进行加工,从中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对这些信息加以利用,则可以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和宏观调控[2]。

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为智能家居带来了春天[9]。

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可通过手机或移动终端经互联网在任何地方对家中电器进行远程控制[10]。智能家居系统还具备安防报警、远程监听等多种功能,智能家居前景不可限量

高新科学技术手段组成的、旨在改善交通状况、缓解交通问题的各种高科技系统统称,相关的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智能交通改善交通状况主要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提高汽车行驶性能,缓解交通问题主要指减少交通事故和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3]。

2.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ITS)1994年正式认定为国际术语。在此之前,美国称这类技术或相关研究项目为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日本称之为UTMS、VICS ,欧盟则称之为道路交通信息技术(RTI)。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ITS设立的专项称为ISO/TC-204,使用的术语是“TICS(交通运输信息与控制系统)”[3]。

2.2.1美国ITS发展历程

美国在60年代末就已研究开发电子导行系统ERGS(Electronic Route Guidance System)。1989年提出制定IVHS战略计划;1991年和1992年分别提出新一轮的道路交通建设法案(即简称ISTEA的《陆上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化法案》)和IVHS战略计划;1994,美国把IVHS改名为ITS,形成现在的ITS 研究构架。“ITS 2015-2019 Strategic Plan”是美国在2014年提出的,该计划对美国2015-2019年这5年的智能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该战略计划的核心,成为美解决当前一系列交通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4]。

2.2.2日本ITS发展历程

1991年,日本警察厅、建设省、邮电省开始联合开发VICS系统(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1993年完成,1994年在东京试运行获得成功。UTMS’21系统是以ITS为基础的综合系统概念,由NPA(National Police Agency)等5个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开发。日本在1992至1997年间在全国设置14000台左右,2000年时已扩展到30000台规模[5-6]。UTMS’21系统如图1所示。

2.2.3欧洲ITS发展历程

德国、英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在80年代初期先后开发相关系统,欧共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这些国家研究的系统进行了调查,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显著改善道路交通。早期主要有DRIVE计划和PROMETHEUS计划,其中DRIVE计划旨在实现移动无线通信的动态路线导行系统、交通事故自动检测系统等综合性研究。PROMETHEUS计划则在1986年提出,是欧洲EUREKA联合开发项目的一部分[6]。进入21世纪,欧洲在智能交通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如CVIS(Cooperative Vehic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项目,它的目标是开发出集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综合交流平台,该平台可提高交通管理效率,涉及诸多应用层面。Navteq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共同开发定位平台,解决交通通信问题。欧洲还有另一PREVENT综合项目,它是欧洲第六届系统项目(the 6th Framework Programmer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的一部分[7]。

2.2.4中国ITS发展历程

1999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ITS)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同年,全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启动 “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目前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已拥有智能公路磁诱导、车辆自动保持车道控制、安全辅助驾驶等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成果。国家ITS中心还承担了一系列相关科研项目及行业标准制定,涉及智能道路、环境感知、智能标识、道路灾害信息等[7]多领域技术研发。

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

3.1智能交通需求与大数据契合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不断增多,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是改善交通必要的技术手段。智能交通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及时、准确获取交通数据,据此构建出交通数据处理模型,大数据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智能交通整体框架包括物理感知层、软件应用平台及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的应用[8],如图2所示。

3.2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

(1)交通数据的完善。目前我国交通数据存在几个问题:①数据收集量存在较大差距,较多智能交通设施未部署交通数据感知设备;②收集的数据格式存在差异或不完整,缺乏统一标准;③数据存在孤岛现象,数据来源复杂。

(2)交通数据的整合。目前缺乏完备的网络化交通信息环境,跨区域、大范围的交通数据处理存在困难,这些困难有技术上的,也有与政府部门职能相关的;对文本、图像的检索及分析的关联性、实时性处理还需不断加强;需建立完善的交通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3)建设高度集中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从日本的UTMS’21可以看出,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将各交通管理子系统有效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

(4)需进一步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缺乏有效的市场推进机制,也缺乏相关领域的创新技术,基于大数据的交通信息服务产业链、价值链尚未真正形成。

3.3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措施

(1)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建设完善感知体系[9]。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智能化建设处在不断改进完善过程中,车辆动态组网、状态实时获取、环境智能感知、车路信息交互等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要加大交通路网智能化建设投入,形成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实现各类交通、交管、气象、治安反恐、消防部门的信息共享,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2)制定交通数据描述规范,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数据类型在不断变化、数据内容不断增多,急需制定一套可扩展的数据描述规范。交通数据描述规范建设主要内容是数据交互接口规范的制定,要设计面向多维数据的本体描述框架,全面描述多维语义内容,为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互奠定基础。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规范,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尊重和保护部门、组织及个人的机密和隐私不受侵犯。对现有的交通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性立体交通信息体系,形成智能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提升交通数据资源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后续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3)新交通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新一代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高效集中控制管理。通过应用分布式智能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像识别的检索技术、关联网络可视化分析等技术,有效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提高系统性能、满足用户业务需求;找出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关联性信息,在不同信息之间建立公共元素和联系。建立高度集中的交通控制系统,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子系统,统一协调与管理,实现高效联动的交通管理机制。

(4)加快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系,联合智能交通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平台、企业、高等院校,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利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2016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预测[EB/OL].http://.

[2]鲍忠铁.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未来前景深度分析与思考 [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