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1 16:09: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灰色关联分析;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S9;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33-05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成为新时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价值增长的最主要源泉与动力之一。学术界对产业融合阐释,始于信息通讯业,被认为是狭义的产业融合。实际上,除了信息通讯领域,产业融合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乡村旅游产业由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两大部分构成。从形成机制上看,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北京市是国内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具备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已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逐渐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功能一体化方向转变。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加大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已成为推动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研究,多聚焦于乡村旅游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模式和路径等方面,且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而从产业融合视角,测算并分析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及其影响因素比较显见,本研究采取灰色关联方法,选取影响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测算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分析影响农旅产业融合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知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的有效控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乡村旅游业与相关联产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有模糊性、随机性、信息不完全性,即灰色性,内部存在灰色量和灰色关系。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数据时间系列较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到较好分析结果。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参考序列Yi和比较序列Xi;然后采用均值化处理方法消除量纲,得到Yi'(t)与Xi'(t);再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可得各年产业之间各综合关联系数γ(t)。各灰色关联系数变化范围为[0,1],其值越大,关联性越大,反之越小。

2 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度测算

2.1 指标选取

为测算农业与旅游融合度,本研究选取了2005-2013年反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的指标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设施农业收入、农林牧渔固定资产投资额等6项;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有游客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劳动产出率、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A级及以上和重点旅游景区数等4项。为便于比较,经济数据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表2)。

2.2 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2005-2013年间北京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平均值为0.814,农旅产业融合度处于上等水平。从变化趋势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2010年(0.885),之后逐渐下降,最低点在2013年(0.712)。

3 北京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选择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因素。此外,还存在政府与机会两个辅助变量。根据“钻石模型”,产业融合主要改变了相关产业上述6个方面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乡村旅游总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旅游业总收入3个指标,测算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的关联关系。同时,分别从市场需求因素、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政府政策等5个方面,共选取了10个指标。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障碍因子。为便于动态比较,将研究时期划分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两个时段。对于经济数值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以消除物价影响。

3.2 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5(表5),说明所选取的指标对乡村旅游业收入的关联度都很高,对乡村旅游的影响都比较显著,所选择指标合理。

3.2.1 乡村旅游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度较高 乡村旅游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度分别为0.778和0.647。乡村旅游收入与旅游业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同步增长,且与二者融合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乡村旅游与旅游业融合度高于农业。从2005-2013年统计数据看,北京市乡村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3.54%,分别比农林牧渔总产值和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高8.98和4.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能力,对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也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3.2.2 市场因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最为突出 对影响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各因素,按融合度大小排序为市场需求因素(0.751)>农民组织化程度(0.749)>基础设施(0.702)>农业科技水平(0.687)>政府政策(0.678)。其中,市场需求变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市场需求指标中,私人轿车拥有量与乡村旅游收入关联度(0.818)最高,其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72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0.716)。从变化趋势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乡村旅游收入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二者与乡村旅游收入融合度也不断增长,这表明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对乡村旅游具有拉动作用。与二者相反的是,私人轿车拥有量与乡村旅游融合度却呈现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北京居民私人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达到15.35%,超过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但二者融合程度在降低。这表明私人轿车拥有量的增长,已经不能拉动乡村旅游发展,

3.2.3 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反映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3个指标与乡村旅游融合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公路网密度(0.719)、观光园数量(0.700)和民俗接待户数量(0.686)。从2005-2013年的变化趋势上看,北京市公路网密度、农业观光园数量和民俗户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98%、3.17%和2.02%,但3个指标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12、0.109和0.166个百分点。这显示,发展公路网(包括农村公路),增加观光园和民俗户数量,已经对乡村旅游收入增长不具有拉动作用。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从扩张资源及基础设施的数量向提高服务质量上转变的阶段。

3.2.4 现代科技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代表农业科技水平的两个指标――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人均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分别为0.754和0.619。从近9年发展趋势看,农民计算机拥有率年均增长率达到9.42%,但人均农业技术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7%,幅度不大。在两个时间段中,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变化不多,但万人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旅游业关联度增加幅度较大。这表明,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计算机在北京市农民家庭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增加硬件数量向加强农民培训的软件服务上转变。只有提高硬件物质的使用效率,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对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挥促进作用。

3.2.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与乡村旅游关联度较高,达到0.747。近年来,北京市专业合作组织数量逐渐加大,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010家,合作社入社成员总数24.1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24.4万户,占全市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70%以上。在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变化与乡村旅游收入同步增长的同时,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在逐渐加大。表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6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降低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农村社会进步、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物质基础。政府涉农政策影响着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和农村非农产业,进而也影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北京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从2005年的35.75亿元,增加到85.02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增长率达到11.43%。固定资产投资与乡村旅游收入都是同步增长,但从两个时间段上看,二者关联度从0.730下降到0.630。表明刺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已不明显,

4 政策建议

4.1 “双轮”驱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是后起新兴产业所渗透融合的对象,而且。正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为“母亲产业”的特殊性质,为这些后起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组织发展把融合过程推到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加快技术创新和培训经营主体,是驱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两只重要“车轮”。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农业被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

4.2 增强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活力

旅游业作为高成长业,对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具有较强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推动城市与乡村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树立典型,打造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组合。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会展、节庆等重大活动,加强乡村旅游宣传。不断创新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方式,促进两个产业的充分融合。

4.3 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乡村旅游硬件条件建设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不具有拉动作用,但随着城市和乡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已从扩张资源数量、满足物质需求向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精神需求上转变。因此,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中国加入WTO后,使得中国的乡村旅游业融入到世界的旅游市场竞争当中,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局面,旅游需求的扩大,客观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挑战。面对乡村旅游市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营销的问题,中国的乡村旅游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开出路,就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把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

一、我国乡村旅游在营销现状

1.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服务质量偏低,难以留住顾客,回头率低

乡村旅游的目的地绝大部分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游区道路、旅游班车安排、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手机信号、客房、餐厅、茶楼、水电供应、安全条件、卫生状况等)的建设投资较少,缺乏规范化的维护,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此外,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服务技能普遍偏低,难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而使游客数量减少。

2.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项目单一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缺乏科学的研究和对策,产品开发无序,许多丰富的乡村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以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对待不同目标的消费者,而不是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创新不够、参与性不强,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营销手段落后,价格体系不完善、销售渠道、促销方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价格制定缺乏科学性,定价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体系,随意定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在销售渠道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无法有效利用中间商渠道,许多乡村旅游点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广告宣传方式过于简单,推广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法制意识淡薄

目前许多旅行社经营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把营销看作是更能够吸引旅游者目光的工具,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严重扰乱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秩序。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兴旺,市场前景广阔,针对目前的我国乡村旅游营销动态,在分析其营销滞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改进策略,促进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与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这种改革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市场分布格局,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整合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市场营销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集中企业所有的营销力量,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传播,建立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形成整体优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缺乏长期的市场营销规划、旅游市场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要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整合营销这一超前的全新理念与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全面运用在旅游整合营销领域中,研究出一套系统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面临的市场营销实际问题,是提升乡村旅游组织能力及企业制胜市场的宝典。

2.与传统营销的运作相结合,提高网络营销的利用率

网络营销:“指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业,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的行业,非常适合采用电子商务模式,具有明显的发展网络营销的优势,乡村旅游实施互联网营销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旅游市场营销领域创新的焦点。通过互联网乡村旅游营运商不仅可以降低广告信息的费用以及为顾客提供各种预定服务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乡村旅游商品的流通效率。体验性与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需要人们仔细品位和亲身体验才能领略到其中独特的魅力,仅靠简单的图片宣传难以引起共鸣,而互联网具有图、文、声、视频等媒体的传播形式,世界各地的游客均可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并且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独特景观和文化意象。只有使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产品及服务呈现个性化、独特化、品牌化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营销手段单一的问题已经引起经营者及行业领导的高度注意,定位与品类的创新是先进的营销手段,是规避产品同质化,打造个性化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乡村旅游的竞争已进入个性化品牌竞争的高级阶段,旅游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独特化和品牌化将成为吸引游客消费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戴斌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7-23

[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1(l):90

篇(3)

摘要:选择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综合评价法,在粮农成本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在商品粮产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但会使粮农提高生产投入和粮食单产水平,而且会大大改善粮食生产的土地环境,使稀缺的粮食生产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平度市;乡村旅游;品粮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农民收入

1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可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粮食安全、环境安全、资源节约,突出了乡村旅游和农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由此可见,“中央一号”文件已暗含着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但是,我国土地资源极为稀缺,人口却在不断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评价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商品粮产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研究价值。关于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早已有之。在粮食生产效率研究方面,国外学者Steiner、Herdt认为,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农业系统持续发展的能力[1,2];MohammadBakhshoodeh等评价了伊朗小麦投入—产出的效率[3]。

我国学者吴绍洪、戴尔阜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的评价模型[4];毕继业等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等[5]。在乡村旅游研究方面,国外学者Derek、MacDonald探讨了农业旅游对乡村和农业文化传承的价值[6,7];Akpinar等提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性活动,有助于改善自然资源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8];Frechtling、Tchetchik认为,农业旅游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经营的长期利润[9];Petrosillo等先后模拟分析了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可持续性[10];Lacitignola、McGehee指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11,12];Ruiz、Strickland、Korstanje从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单一视角探讨了旅游影响[13-15]。国内学者杨兴柱等提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决策的措施[16];黄萍分析了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与“三农”利益保障的关系[17];陈义彬剖析了梅州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18];喻忠磊等研究了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19];贺爱琳采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乡村旅游影响下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家庭特征和生计资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0];王莹、许晓晓[21]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研究文献显示,对粮食生产效率方面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单方面以农业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数据为研究基础,这不但直接影响着研究指标体系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而且并没有进一步探讨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也主要单方面研究了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参与者的收入,也没有研究收益较差的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效率与提高收入的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本文以科学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以国家商品粮主产区平度市为研究样本,研究新时期农户粮食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两者的相关性,并从中找出主要相关因素以期为地方政府制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三农政策提供案例参考。

2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说明

2.1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说明粮食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生产大系统,因此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权重(相关模型与操作过程见相关参考文献[22])进而计算出粮食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样本区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奠定了统计基础。本文基于上述基本方法与思路,利用标准化的3108个粮农生产成本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中KMO均大于0.86且全部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置信度为100%,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于86%。

2.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满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需要,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全国重要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本文所采用的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数据全部来源于山东省物价局提供的农户小麦成本调查数据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平度市是一个县级市,在全省甚至全国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把平度市的旅游假设成是乡村旅游,因此,涉及到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方面的数据均以平度官网上公布的旅游数据为准。

3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

3.1平度市粮食生产统计性描述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16年平度市粮食总产高达141.5万t,并且成功入围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光荣榜,其中小麦总产达到67.4万t。从表2可见,2004—2012年平度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变化态势:粮食播种面积从2004年的11.8万hm2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21.67万hm2,粮食总产量也相应地从90.69万t上升到了164.10万t,但与2012年相比,2013—2015年却表现出了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可喜的是,下一年比上一年略增,据此计算出的粮食单产在7100—7900kg/hm2的范围内徘徊。

3.2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历时特征

根据已构建的粮食生产效率指标体系,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计算出了2004—2014年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指数及其构成指数,见图1。从图1可见,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从2004年的97.30上升到2009年的高点108.61,于2010年急降后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低点小幅波动,之后又缓慢微升到2014年的104.6。总体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其结构的变化特征:2004—2009年平度市粮食生产的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资源规模和耕地环境指数分别从2004年的97.95、98.33、96.9、94.63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近期高点108.19、109.28、110.25、101.74,2010年又分别急速降低到105.28、103.30、102.16、99.96,然后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幅波动。

4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4.1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统计性描述

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主产区,平度市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2016年旅游人数达到4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19亿元(表2)。从表2可见,从2004开始平度市乡村旅游规模呈现出由缓慢上升到跳跃式发展的变化态势。从统计数据的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4—2011年,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从2004年的0.43万人次、74.8万人次缓慢上升到了2011年的5.6万人次和20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相应地从5.96亿元上升到15亿元,与基期相比呈现出倍数递增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2012—2016年,旅游规模变化波动较大,在2011年的基础之上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跃升至2012年的7.7万人次和66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增加到了667.7亿元,旅游总人数与收入于2014年达到近期高点731.6万人次,收入也相应达到了高点67.6亿元,之后于2015年分别急剧降到286万人次和12.3亿元,后又于2016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回升到450万人次和19亿元。

4.2粮食生产效率与乡村旅游相关分析

根据计算出的粮食生产效率指数,利用大型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15分层次分别对平度市乡村旅游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检验的相关指数汇总成表3(相关模型与操作过程见相关参考文献[22])。相关分析显示,平度市旅游人数或收入与粮食生产效率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的高度相关水平,说明在商品粮主产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会促进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充分挖掘和培育土地生产力、进行田间管理和提高单产水平,从而提高要素生产力,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素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指数与旅游人数或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77的直接原因,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构成粮食安全指数的安全系数和土地生产率与旅游人数或收入的相关系数也分别高达0.76和0.73的主要原因。既然要素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指数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系数较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会大大增加了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包括土地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收益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资金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资金利润率也会提高,进一步导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收益率的随之提高,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

5结论与讨论

篇(4)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农村经济的形式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民的收入依然跟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很多农村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当前很多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喜欢农村的清新空气,因而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利用农村的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实力。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意义

乡村旅游是当前比较流行和时尚的旅游形式,也是很多人们选择的重要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必须发生在乡村地区,必须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具体的讲乡村旅游就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人文没有过度的干扰、生态没有遭到破坏、以游居和野外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和亲自体验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比如去种植水稻和玉米、观赏高粱和小麦等、在果树傍边安眠、在小溪傍边读书、在小桥上面散步,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同时乡村旅游可以深入到农民身边,了解他们的故事,体验农村的习惯,感知农民的生活乐趣。总之,旅游者可在乡村尤其是在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不但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实践和学习。当前国家也提倡乡村旅游,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生态休闲以及旅游观光的价值,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村旅游虽然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并借助了农村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但是严格的讲乡村旅游属于第三产业,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转型和升级。乡村旅游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续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有了补充,丰富了农村经济的形式,也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活动自身需求的良性结构。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多元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不是单纯的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联动效应比之其他行业也大得多,世界旅游组织经过严密的调查,得出在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的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甚至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刚刚兴起和繁荣的产业,它为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创业创造了机会,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也有利的推动了乡村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蕴含着一个大的市场,尤其是使得乡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的有了可靠和稳定的销售,使得农副产品在一定的时期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需求量不断加大,这样农村就跟周边城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将旅游的产业链不断扩大,进而形成了产业群。

(三)乡村旅游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乡村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每一个要素的完成都需要具体的人力去做,这样就扩大了就业机会。当前在乡村旅游中农家乐成了吃住、行、游的主要形式,人们在农家乐中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能感受到淳朴的乡情,而农家乐也从一家发展成了多家,这样就扩大了就业的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去做,有钱去赚,推动了产业发展,稳定了农村的就业形势。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传播了农村的乡情、农村的文明,乡村旅游改变了农民的形象,也改变了农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乡村旅游在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不但是经济的桥梁,也是文化的桥梁,更是人心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整体面貌,农民也在城市居民的身上了解到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发展状况,学习到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的生活方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

(一)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

当前虽然乡村旅游成了一个潮流和趋势,但是实事求是的讲,乡村旅游大多是自发的发展甚至只盲目的发展,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和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制定一个科学有效、水平高超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要注意资源特色,保障乡村旅游健康、良性、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二)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很多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和利用,因而要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台、网络、广播、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乡村的旅游资源,让乡村资源和旅游特色有更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就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强乡村经济的实力。乡村旅游面临很多问题,而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也就是说在发展乡村旅游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缺乏必备的资金,因而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就要利用国家给予乡村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各种投资,包括民间资本、国企投资甚至外商投资。

(三)发挥政府作用,培养专业人才

旅游业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乡村旅游则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政府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堇导,积极创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要通过开设农家乐、农家饭和农家店吸引广大游客和留住广大游客,增强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因而要培养专业的人才,促进乡村旅游质的飞跃,要开设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同时要通过优惠的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和有志青年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环京津

一、背景与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目前已经形成拥有农业公园、农业科技公园、牧场旅游、观光农园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实现了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成熟业态。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才得到更加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类型的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形成了“北京民俗村”、“成都农家乐”等具有地域代表特征的发展模式,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村民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省份之一,河北省近年来突出打造了一批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景区,特别是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使许多贫困乡村走向富裕之路,但是相比之下,由于旅游发展水平与京津、台湾、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如何把握机遇,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成为目前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条件

环京津地区作为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拥有多项发展乡村旅游天然优势,即使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市相比,也拥有很多独特的垄断性优势。

(一)资源优势

首先,环京津地区的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地域乡村文化也最大限度的传承并保存下来;其次,由于环京津地区地处各大自然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因此,环京津地区作为坝缘山地、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湖泊苇荡等特殊自然景观最为典型,革命遗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最为富集,拥有凉爽的避暑气候、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优良的环境、优质的雪场和温泉资源,适合开展多种形式独特的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再次,环京津地区拥有高山避暑、滨海休闲、森林草原、满蒙民俗等多项品质高、极具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与开发潜力较大。

(二)距离优势

环京津地区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绕渤海,区位优势明显,廊坊、保定的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与京津的同城效应,成为京津游客旅游空间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近期环京津地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趋势的加快,环京津地区的可进入性将得到大力加强,特别是多条快速客运干线的建成,将形成环京津的通勤圈、快速交通圈,游客出行将更加方便、舒适、快捷、安全。

(三)投资优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租金变得极其昂贵,北京市受土地政策的制约较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地价的“寸土寸金”,乡村旅游的投资压力较大。相比之下,环京津地区乡村土地面积相对广阔,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与较为低廉的地价租金,成为除旅游资源以外,吸引乡村旅游投资者目光的重要条件。

(四)市场优势

环京津地区拥有国内最大、最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据调查,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已达到1.4万元,67.3%的家庭会到郊区参与休闲旅游活动,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当休假制度调整后,全年法定休假日达114天,大大刺激了京津游客在节假日及长周末的短线出游,为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五)政策优势

2006年,河北省即开始试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2008年出台了《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草案)》和《河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标准(草案)》,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旅游购物、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8个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同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冀政函〔2008〕82号),提出要“加快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从民俗接待向乡村度假的方向转变。……促进环京津的乡村旅游纳入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分工体系”,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专门设立了由省旅游局与农业厅联组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加速了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亟待升级换代

虽然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多项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水平尚低,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一)缺乏发展建设资金――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由于政策及资金重视程度的不同,乡村投融资力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只有一部分乡村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招商引资,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为村民自筹资金投资开发建设,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景区在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市场分析前提下就仓促上马,导致走“低质低价”路线、小规模经营、低成本运营的景点较多,精品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弱,形成了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部分无序的开发还造成乡村的城市化趋势,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吸引力的降低。

(二)基础与服务设施不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环京津地区与北京优越的交通条件相比,存在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易堵车等问题,公共交通不发达,没有集约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询中心,旅游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

(三)大旅游理念缺乏――产业转型升级的盲点

由于受到地域分布、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传统小农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孤立发展,整合意识、品牌意识淡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不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品牌形象不突出,资源与资金没有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合力,无法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高的品牌化、多样化、内涵化、人性化消费需求。

(四)组织管理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弱项

一方面,由于缺乏权威、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管理较为混乱,小范围内产业要素重复配置,创新项目少,形成了市场开发重复、产品单一的现象,在游客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导致拉客、抢客、宰客现象的发生,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管理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培训,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

(一)挖掘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原真性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一方面要非常注重对乡村原有文化古迹的复原与整修,挖掘乡村文化的历史与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特色的乡土风貌,避免乡村过度城市化建设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启动“环京津乡村文化”重要建设工程,制定详尽的乡村文化发展目录清单,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利用文化打破乡村旅游的季节限制,是游客在开展采摘活动、观赏活动以及农事体验之外,感受到当地特有的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旅游市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二)实施整合战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的现状,一方面,要统一规划乡村旅游设施,节约产业资本,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建立品牌文化,整体开展宣传促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旅游产业类型的整合,如滑雪、温泉、运动健身、户外拓展、漂流、森林、草原等,丰富产品内容,着力培育重点区域的龙头产业,如在桑洋河谷及昌黎葡萄沟建设以葡萄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白洋淀及秦、唐、沧沿海建设渔家度假休闲产业集群,在坝上建立满蒙风情乡村避暑产业集群等,若干特色鲜明、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三)进体制改革,优化行业管理

建立环京津乡村旅游共建平台,一方面,建立各县区主管领导成立的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注重对景区的跨区域统一规划、管理,并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免费培训,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功能的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协调各县区相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保障交通畅通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使之成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旅游行业自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四)开发休闲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要积极顺应客源市场需求趋势,调整思路,由休闲入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乡村旅游与温泉地热、山地滑雪、草原避暑、海岸度假、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活动的结合,开发参与性强和知识含量高的乡村休闲产品体系,吸引消费者延长停留时间,促进乡村旅游与京津冀客源市场的深度整合。

(五)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实施差异发展

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近距离出游的目的地,要针对滨海渔区、山村农区、草原牧区开展差异化的旅游规划设计,在保护生态休闲度假环境的基础上,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的雷同与设施的重复建设,如要突出村落形态、民居风格、种植特色、餐饮内容、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等方面的差异,精心打造各景区的独特卖点,体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化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3).

篇(6)

旅游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乡村则曾是人们避之不及之所,可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之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即从乡村旅游的现状、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乡村旅游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状态,而曾经支撑人们发展的第一产业农业更是被人们所摒弃,然而,一昧的发展现代城市,使得曾经繁荣的乡村被抛弃,而只着眼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反而会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引发城市“民工潮”,给城市交通、住房等生态环境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开始提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们返乡创业,这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而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的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就使得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反过来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200亿元。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各地的乡村旅游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途径,发展新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致力于给予观光旅游客最大的享受。

(一)乡村资源丰富。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乡村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发展各类生态旅游的绝佳地域环境。在乡村,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很多乡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具有新型农业的依托,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劳累跋涉的长途旅游,更愿意到乡村旅游。

(二)乡村本就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地方,人们愿意通过乡村感受人与大地的契合性,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目的。

(三)乡村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乡村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而且在同一地方同一季节有不同美景,在同一地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美景可赏,例如,同一地方三月可赏桃花,也可摘草莓,而在六月,同一地方又可以赏荷花。这样,不论在哪一个季节,乡村都可接待游客,具有极大的游赏玩乐价值。

(四)乡村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由于地域广博,文化差异性较大,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差异变成了游客眼中旅游的价值。例如,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的花炮节,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纳西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节日盛典,往往是各地游客争相参与的。另外,还有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同样吸引着游客,如湖南凤凰的吊脚楼、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等。

三、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助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村人口收益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途径。这样,便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水平,推动了农村文明的进步,具体说来,农村旅游具有如下积极作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受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乡村整体文明水平;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有利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四、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常年重点在于发展城镇,因此,乡村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产业格局相对单一,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担起大批量的游客旅游。其次,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著名风景区来说较低,且旅游配套设施还比较简陋,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味向“钱”看,没有注意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形成功利性的旅游文化,甚至伪造一些假的地方文化,这些都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应当是以让游客舒适放松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

(一)应当建立品牌,成立良性竞争。良性竞争使人进步,政府首先帮助一些乡村建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以带动另一部分乡村经济正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23-04

1引言

乡村旅游业是出现在乡村地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1]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采摘型乡村旅游业由于和农业融合度较高,成为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在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季节的制约,使得旅游淡旺季划分十分明显,在采摘旺季的时候游客较多,而在淡季的时候,游客则寥寥无几。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这种“冷热不均、淡旺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收益与健康发展。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研究的不多,尤其对于采摘型乡村旅游地规划中的季节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加强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的研究,有效地解决和平衡季节性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理论背景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村周边开展的以体验田园风味(rurality)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方式”。[2]美国学者AdyMilman(200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为基本区域的乡土化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拘泥于农业活动,更包括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多种活动形式的旅游。”[3]当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李肇荣(2007)对乡村旅游进行比较全面地概括,指出乡村旅游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农耕文化的开发,进行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的展示,从而更好的留住游客。[4]余骥(2010)将乡村旅游概括为:“将乡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进行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开发,将文化习俗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对象,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目的的过程。”[5]

综合众多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指的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一切旅游休闲活动。主要特征上具有乡村性,与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基于目前存在的农村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界相近的高频词如何区别呢?农村,一个农字,通常寓意了居民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范围。可是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的乡村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居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从事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矿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因此,乡村旅游比农村旅游、农业旅游表述更为达意,外延也更为广泛些。如果仍用农村旅游、农业旅游来描述,会将“工业村”、“服装加工村”、“旅游村”等排除在外。

采摘型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我国对于它的研究稍显滞后,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采摘型乡村旅游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在我国,与采摘型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观光采摘园、采摘农家乐等。随着采摘型乡村旅游在我国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我国对于它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笔者认为采摘型乡村旅游必须有三大特征:一是必须发生在乡村或城郊区域,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乡土性明显。其次以乡村或城郊内的旅游资源如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旅游吸引物。第三,必须以采摘活动如采摘蔬菜、水果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活动。因此,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本文将采摘型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为:采摘型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或城郊地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采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或城郊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与此相对应的采摘型乡村旅游地指的就是那些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采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乡村或城郊内的自然、人文景观、活动等为吸引物的乡村或城郊区域。

通常用旅游月均指数来衡量旅游的季节性,ni为季节性月均指数,x为年份序号,x=l,2,…,m(m表示年数)。计算公式为:

由于在公式2-1中,将每个月都看成相等的天数,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有的月份为30天,有的月份为31天,2月为28天或29天,显然该计算方面的误差较大,为了解决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引入乡村旅游各月日均指数的概念,来进行某一地区旅游的季节性的计算。

公式2-2中,Si为乡村旅游每个月的日均指数,通过将(公式2-1)的“月”细化到(公式2-2)的“日”来有效的减小计算中的误差。在该公式中,将各月的游客量(收入)的日平均数与全年的游客量(收入)日平均值进行相比,将Si大于1的月份定义为旅游旺季,将Si小于1且大于0.8的月份定义为旅游平季,将Si小于0.8的月份定义为淡季。

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通常来表示旅游季节性的强度,乡村旅游季节性的集中指数类似于“方差”的计算,美国经济学家Butler经过研究,发现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中,R表示旅游的季节性集中指数,Xi为一年之中每个月的游客数量或收入占全年游客数量或收入的比率。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的数值越大,表明不同月份之间的淡旺季的差别越大,而当旅游的季节性集中指数趋向于“0”时,则处于理想的平均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无法等于“0”,也是由于大月、小月、平月、闰月天数不同所决定的。为了有效消除计算误差,使得公式具有可操作性,有必要对公式2-3进行完善,得出以下公式:

在公式2-4中,,R’为完善后乡村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D为天数,Mi为第i月日均旅游数量或旅游收入。

3研究设计

3.1福建省乡村旅游概况

福建的乡村,让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体现出数量多、类别多的特点。笔者对相似功能的类型进行合并同类项,最后将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归纳为采摘娱乐、古村名镇、森林人家、民俗风情、水乡渔村、休闲度假等6种类型(如表3.1所示)。

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各月日均指数

由于当前对于“乡村”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在相关数据的统计客串上,关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相关资料较少,为了更好的探析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各月均指数,笔者通过与省旅游局、统计局、各大旅行社取得联系,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研究的对象聚焦在“厦门同安竹坝农场、厦门同安云洋丽田园农家乐、厦门莲花葡萄园、漳州长泰后坊村桃李采摘园、漳州平和柚海布达拉宫、漳州漳浦蜜原生态农场、漳州长泰福友生态农场、漳州长泰格林美提子观光园、漳州龙海浮宫镇高超果蔬观光园、泉州玖玖天诚葡萄园、泉州泉港绿笛山庄、泉州晋江恒山农庄、泉州惠安在水一方·鼎模农场、泉州泉港红星生态园、闽侯棋盘寨、闽侯白沙湾生态农庄、闽侯龙台山生态园、闽清丰达农业生态园、连江六福村生态农业园、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长乐九龙山庄、马尾绿丰农业休闲观光园、南山脐橙基地、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福如农庄、上杭五龙农家乐、三明三元月亮湾山庄、将乐禄丰农业观光园、宁德蕉城上金贝村、宁德六都草莓园、福安溪塔葡萄沟”等30个与“采摘”活动有关的且相关统计数据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上。

在数据调研上我充分发动了我的学生们和同事们。毕业和没毕业的学生多次往返于各自家乡的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负责人周旋,为论文收集数据。还有不少在旅行社工作的学生利用自己在旅行社的人脉关系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素材。通过微观研究来反映整个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对“福建省2009年-2013年采摘型乡村旅游的游客流量(旅游收入)各月日均指数进行计算,利用公式2-2,计算过程如下:

从《表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游客流量各月日均指数》和《表3.3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收入各月日均指数》可以计算出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图(如图3.1所示)。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游客流量各月日均指数计算结果来看,Si>1的月份为3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总收入各月日均指数计算结果来看,Si>1的月份为3月、5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因此,根据淡旺季划分标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旺季大体可以划分为每年的3月、5月、10月,淡季为每年的1月、4月,其余月份基本为平月。从旅游总收入来看,曲线与客流量时间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类似。

对比全省的乡村旅游流量及游客的时间分布,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与全省的情况大体上较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从全省旅游角度看,3月为淡季,但是从采摘型乡村旅游来看,由于3月正值初春,为采摘旅游的开展带来了先天性条件,因此3月也是季节性旅游的旺季。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呈现出“M”型上升的趋势,尤其以“三月初春采摘”、“五一、十一”假期为代表的旺季分布,旅游流量激增。主要特征是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

3.3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季节性集中指数

根据公式2-4,对2009年-2013年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人数客流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季节性集中指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

从《图3.2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2009-2013年流量与总收入季节性集中指数》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流量的季节性集中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福建省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增强。对于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来说,游客流量与旅游总收入的季节性集中指数相互同步。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探讨了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得出:2009年-2013年旅游游客流量及收入时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以3月、5月、10月为“峰”,以1月、4月为“谷”的“M”型季节性特点,而且福建省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相对于全省的季节性不断改善,如何进一步消除采摘型乡村旅游的季节差异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本文的样本有限,在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的研究过程中,仅以30个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样本,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采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缓解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做好福建省采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布局,并积极与省外进行大旅游环线的构建,实现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北京:国家旅游局,2015-01

[2]ThomasLiekon.DomestictourisminKenya.Houston:BantamBooks,1994.167~168

[3]AdyMilman.AFeminineApproachtoSeasonaltourism.Pari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9.332

[4]李肇荣,郑宇飞.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及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7,11(03):30~31

[5]余骥.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3(02):15~1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JAS14467)资助。

作者简介:林琴玉(1978-),女,福建福安人硕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吴光玲(1962-)男,宁德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乡村旅游。张??敏(1984-)男,硕士研究生,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