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0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网络的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信贷安全;消费情况;借贷
一、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原因及分析
(一)学生生活费的来源有限性和数额固定性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亲友帮助、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当被问及“平均月生活费是多少?”时,36%的大学生表示有1000-2000元。而在这类区间的大学生中,当被问及“平均月开支是多少?”时,有占相当一部分(35.99%)的大学生表示是1000-2000元。这意味着该类学生在日常开销中,支出与收入基本持平。因此在面临有买价值较高的物品的需要时,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据调查,近50%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说明生活费具有有限性和固定性。
(二)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结构
在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变得普遍化的同时,大学生消费结构也愈发不合理。在大学生生活费支出中,大部分用于购物和旅游(48.59%),而生活费支出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有24.42%的大学生用于创业,还有19.79%的学生用于学费支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
(三)网络信贷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信贷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和门槛低。有29.8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贷的放款速度快。有27.7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贷还款期限灵活。由此可见,网络信贷的优点被广泛的认同,这也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
二、调查结论
(一)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原因多样化
据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生活费来自于父母提供,而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费又有限,仅够日常支出维持生活,难以满足其他消费。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逐渐获得大众认可特别是新生代90后大学生的认可。智能电子设备、旅游、以及购物、文化消费等消费热点逐步涌现。好奇心强的大学生群体愿意尝试新事物进行超前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更是随处可见。当大学生生活费仅够维持生活又想进行其他高额消费时,他们缺少快速获得金钱的途径。他们难以向父母与亲友开口要钱,勤工俭学获取的钱很微薄,奖学金获取难度大。各种网络信贷的出现恰恰抓住了大学生难以痛快消费的特点,为其提供了快速方便获取金钱的方式以满足各种需求进行超前消费。同时也不能否定网络信贷的优点:操作简单快捷,放款速度快,还款期限低等等。这些优点也是吸引广大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网络信贷
据了解,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看到网络信贷优点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其缺点。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贷的优缺点利害关系的认识还是很清晰的,也意识到网络信贷为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安全隐患,不能盲目的借贷。
(三)网络信贷有其发展前景
对于将来是否会使用网络信贷,超过半数同学选择是。这一定程度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贷是有需求的但目前需求还不高,持观望态度,并且大学生J为网络信贷的前景是好的,参与信贷的学生会增多,在校内也会越来越普及。只要规范好网络信贷的市场,健全其法律法规,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借贷环境,网络信贷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三、建议
(一)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需警惕信息泄露,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要慎重选择,不对网贷持过于积极的态度,不相信网络信贷所谓的零门槛零利润的噱头。约束自身行为,做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不盲从不攀比。
大学生要合理进行网络信贷,并合理妥善还款。时刻牢记网络信贷的风险和弊端,在进行网络信贷时一定要谨慎。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开展相关的讲座和活动,领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还要扩大网络信贷安全的宣传活动,对在校学生应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并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网络信贷。
增加勤工俭学岗位,合理提高奖学金额度,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既能减轻贫困生的就学费用及生活费用负担,又能给需要资金的大学生提供经济来源。
(三)政府方面
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的监管,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网络信贷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信贷诈骗大学生的不法分子,从而规范网络信贷消费市场。
规范网络分期付款平台如“爱学贷”、“蚂蚁花呗”的操作步骤。
(四)网络信贷经营者方面
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诚信经营,并且网络信贷各个环节应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指导老师:马林东)
参考文献:
2015年,中国网民已多达6.49亿,大学生是其主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各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身影,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从网上购物、交友、找工作到思想交流和闲置物品交换,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影响,从而不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现以90后为主,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一些90后的特质:总体上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目标明确、乐于发现接受新事物……。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中:
1.自发性与互动性。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之后,便会有众多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通过各类平台直接发表,其他人也会纷纷浏览并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似以及所处群体的相似性使大学生群体对事件的看法趋于相似。
3.广泛性与匿名性。各类事件一经网络,立刻就会获得巨大的点击数量以及转载和匿名跟帖评论,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
4.情绪化。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事件爆发之后,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会带有主观情绪甚至冲动情绪,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其他人,引导他们的言论向此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积极舆情与不良舆情两个方向。积极的网络舆情很好理解,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某个事件,客观理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会促进事件的发展或者提供建议观点促进事件的解决。不良网络舆情,虽同样是发表对于事件的观点看法,但是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一些激烈煽动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的辱骂性词汇。很多时候,网络舆情会同时朝这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红极一时的“最萌身高差情侣”分手事件。这一事件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对情侣分手,但是由这一事件造成的后续网络舆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意料。事件的两个主要当事人都是在新浪微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知名用户,都是大学生。事件起源于这对情侣中男生发表的一条用词欠妥的分手微博,后来这条微博有了数量众多的转发与评论,评论中有表示遗憾劝阻的,这些言论促进着网络舆情向着正常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谩骂诋毁的评论,这类评论用词难听,对该男生进行人身攻击,持续很久,并影响到该男生及其周围朋友的生活。
网络世界中类似的事件有很多,上述事件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仅仅是对于某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参与事件的讨论,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与他人交换意见还可锻炼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但是如果利用社交平台的匿名特点而肆无忌惮的发表诋毁谩骂他人的言论,就不应该了。这些言论除了有损当事人的形象,还会对看到的其他人造成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其中,敏感煽动性网络舆情易引起大学生群体躁动。大学生往往对以下几类信息较为敏感,一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校园内的消息;二是涉及国家的时政问题,还有就是涉及一些明星绯闻的消息。想想事件出现后的游行活动,火遍网络的“周一见”,这些舆情事件中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账号,他们把对事件的评论引向某个方向。这些账号的评论勾起人们心底的某种情绪,鼓动目的明显,使得评论中骂声一片,将事件推向异化的。这样的言论所引起的躁动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更甚者会引导大学生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
三、不良网络舆情的成因
1.网络言论管理存在缺陷,大学生情绪缺乏引导目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管理还较不完善,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信息,就会拥有较大的言论自由。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满足自我虚荣心,而发表一些不实或者攻击性言论。大学生在不稳定的情绪之下还容易发表一些攻击、诋毁性的言论,给自己、学校或是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比如会有一些学生在网上信息抹黑学校,最后不仅学校名誉受损,自己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2.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道德规范意识不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往往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甚至与道德标准不符也无所谓。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形,判别能力有限,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如不实信息、不雅照片、做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存在缺陷,他们掌握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在网络世界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守则。
3.网络监管技术不够成熟近年来,不良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正是互联网监管技术的不成熟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试想如果互联网的监管技术足够发达,网络监管者能够及时察觉,进而通过IP地址,拦截、封锁这些恶性消息,这类事件发生的几率还会这么大吗?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面对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我们要科学理性的面对,要“防患于未然”。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首先要注意方向性,将躁动偏激的情绪引导到客观理智上来;其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和谐的观点意见,用科学的方法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最后是参与性,引导大学生更健康的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让他们在参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构建正能量信息平台健康的信息平台有利于正能量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甚至全社会传播。在建设网站时要注意:首先,网站的信息要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如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信息资料、校园生活的消息、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大学生关注的新闻;其次,具体消息的选择、一定要不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初衷,通过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培养引导“活跃账号”除了网站以外,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中的活跃账号也很值得注意,这些账号的所有者在网络世界中被称为“大神”,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活跃账号的一句话就会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培养一些积极的网络活跃账号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账号主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还有在平时一些正能量消息,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大学生意见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诉求,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的不完善。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利益诉求部门,设立诉求信箱等,来建立与大学生沟通的正式渠道。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等学生组织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避免大学生群体因诉求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4.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不良舆情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要杜绝此类舆情,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应增加关于网络道德素养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并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使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深入大学生的心里。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提高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杜绝不良网络行为。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通过讲座、辩论会、宣传画报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5.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加强不良网络舆情预防能力,必须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监管系统。在校园网络出现不良舆情产生的预兆时,通过管理员封锁恶意用户账号,使用对其禁言等方式及时处置,阻止不良舆情进一步扩散。一旦不良舆情爆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等制度,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主要阵地,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1].针对这一点,对高校网络舆情加以有效引导,不仅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而且还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更好地维护校园秩序.
1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定群体,具有文化水平高、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等特点.笔者采用发放问卷和BBS网站跟踪,两种调查方式相结合,从以下3点内容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首先是高校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最后是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分析如下:
1.1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
问卷调查显示,网络已经与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75%的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超过了2小时,上网的内容除了查找学习资料和浏览新闻,更多的是购物、刷朋友圈、更新微博、玩游戏等.BBS网站跟踪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集中在学习交流、了解资讯、网购团购、休闲娱乐、竞技比赛、情感倾诉等方面.
1.2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
对于国内外热点、焦点话题,或者网络突发事件的看法,参与调查的高校大学生表示非常关心并且会积极评论的占45.8%;表示关注但不评论的占43.8%;表示从不关注的仅占总比例的10.4%.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对于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人生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1.3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力和对事物客观认知的判断力.网络传递的错误信息容易对高校大学生造成误导,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价值的原本认知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2.1重视力度差,资源投入少
随着高校BBS网站的建立及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2].一些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食堂餐饮卫生、超市的价格垄断、后勤服务的不满,却很难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这就激化了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容易产生校园网络舆情热点.另外,高校的舆情信息还停留在信息管理员人工监测的阶段,对监测的人员配备上,多采取学生兼职,很少配有专职人员,资金和技术投入很少.
2.2引导缺乏时效性,处理方式被动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方法单一,反馈形式过于简单.采用普通的垂直管理方式,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很难迅速有效地应对,仅适合处理部分突发事件.在这种单一的管理渠道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起到的作用甚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融入到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3].高校通常采取回避、封堵等被动保守方式来处理校园热点、焦点和新闻事件,这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激化矛盾,问题更加严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处理方式过于被动、一成不变,使得引导的工作收效甚微.
2.3缺乏制度保障,预警机制不完善
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中没有完善的预警及监督机制[4].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才能进行处理,不能将学生意见在尚未发酵时就进行合理的、及时的疏导,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方面来看,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所以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中,预警机制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高校监督的主要精力是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对学生的网络舆情预警不到位,很难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事件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心理动态,其导致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在舆情尚未发生前就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疏导,将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要坚持此项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正当权益及要求;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3.2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使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处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多沟通、多了解.讲求实效性是舆情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同时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主要的特征.高校要切实关注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取得理想的舆情疏导效果.
3.3网络舆情疏导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要想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必须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5].将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涵养充分融入到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达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统一,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将学校的思想教育和网络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将舆情疏导工作贯穿始终,扩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范围.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舆情疏导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保障疏导工作有序地进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4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是长期性、综合性、艰难性.要对网络及网络主体加以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多角度做好高校网络安全,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4.1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重视,强化舆情的监测
高校加大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才能解决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高校应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网络管理技术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聘用专职的网络舆情监测员,同时各个部门及分院要认真的分析网络舆情所表达的信息,加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工作.
4.2畅通网络舆情引导的表达渠道,建设专门舆情平台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网络渠道,实时关注并追踪学生的信息和诉求,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广泛收集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一些敏感信息,需要在认真核实后,与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建立专项的网络舆情通道,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一卡通号进行匿名注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尽情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动态,对舆情进行精准、合理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4.3健全舆情引导预警和应急机制,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高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与相关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全面控制舆情危机的爆发,在舆情爆发初期将影响降至最低[6].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舆情监管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预警的培训,定期的进行预警演练和汇报,提高预警反应速度,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预警演练中还应注意对引导教师及学生的通知,防止学生在演练结束后还继续沉溺于舆情危机当中,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难度.高校需根据学校、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出明确的、具体的、详细的应急预案,对舆情的相关工作人员、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在突发性紧急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开展工作,从不同方面降低学生所产生的恐惧感并解除其心中的疑惑,控制发展态势,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高校需要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将舆情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处理办法、处理机制向学校汇报,并将舆情突发性紧急事件的结果告知学生,并在这些过程中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应急处理工作的经验,线上线下同时从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处理突发性事件奠定基础,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
5结论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时刻关注.由于具有长期性,所以其成效性并不会在引导工作初期立刻显现,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重视,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相关的经验,及时吸取教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3-46.
[2]曹银忠.高校BBS建设的新拓展:大学生网民热点话题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7-60.
[3]马晓明,张冲.新媒体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1):100-103.
[4]史伟,姜丹,单中元.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4(7):53-57.
[5]彭湘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演变规律[J].当代传播,2013(5):49-56.
一、引言
二、家园共育现有的方式
三、家长对网络化的家园共育看法
表1 家长对家园共育必要性的看法和对网络化共育的态度
四、园方管理启示
1.使用QQ空间交流法
2.善用群功能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现状调查
为了解关于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笔者在江西省南昌市十余家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学生。
1.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所收回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仅有20.21%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下,44.49%的用户每天平均使用社交网站进行社交在2―4小时,而35.3%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在4小时以上。分析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的设计及其人性化,操作简便易学,且界面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使得其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运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以近乎成为了一种零距离、零成本、高效率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信息实时更新,这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大学生们交流学习、追逐时尚、娱乐消费等的平台。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 及微信等。而诸如微信、QQ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软件,克服了了传统通信方式高成本、时间长等缺陷,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平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存在一人多户现象,即每个人都会选择多种社交网络,在南昌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便是QQ、微信、微博。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中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用来与朋友聊天以及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进行互动。而26.3%的用户选择用来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打开视野。18.9%的用户选择了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八卦新闻,查找身边新奇的新闻。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方便沟通,打破障碍。社交网络极大的方便了现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社交网络也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只能当面交流或事后电话沟通的障碍,通过网络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并且使广泛结交良师益友并深度探讨学术问题成为可能。
(2)网络传输,消息实时更新。通过诸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平台,使朋友间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生活与动态,并且经常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使彼此间不会因距离遥远而变的生疏;另外也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了解到彼此的感情与心情,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心情。
(3)匿名交流,保持平等关系。由于诸如微博、知乎论坛类的网站是匿名注册、登录、发表言论,使得人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更加轻松,不受拘束与限制,并且能够使网络上的每个个体间保持相互的平等,没有所谓的等级的区分,保持彼此的神秘感,使得在网络上交流各自的思想与看法变得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4)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与普遍性,使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交往几乎可以遍及全球各地,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开拓视野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交际技能,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拓展了交往空间,借助社交工具有助于扩大交际语言,并最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满足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即为认同感,个体认为是某一群体或者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大学生的这种群体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个体有困难时向群体求助。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帮互助中,而社交网络正是一种可以加强将个体与群体联系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同时可以引发许多人的认同感,社交网络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想法相同或相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引发彼此间更多的探讨与讨论,而这种方式正是一种很好的满足大学生集体认同感的方式,也同时可以使自身思想受到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彼此的帮助与认同,即寻得一份集体归属感并同时获得一份自我认同感。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过分依赖,影响正常生活。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日常使用社交网络时过分依赖,每隔几小时就要登陆一次社交网络查看是否有消息,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有的同学甚至是每隔几分钟就会登录一次,而这种过度依赖的现象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将社交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手机社交网络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正常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有些同学甚至表示,过度依赖使得无法专心专注的思考学习,而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手机上有没有消息,有没有人又找自己有事情。
(2)不当使用,增加孤独感。正确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感孤独,甚至是性格孤僻等症状。而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甚至会导致情感淡化,缺少热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很多依赖于网络的大学生满足于在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缺乏必要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参与体验,一旦依赖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便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漠不关心甚至疏远,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适应真实社交。
(3)使现实人际关系弱化。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然而过度依赖则会导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很多学生会无时无刻不低头玩手机,并导致逐渐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们一般无法得到最真实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反馈,使得人们逐渐弱化了对这种真实交流的敏感程度,而这种长期的机器化交流会使人逐渐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完全不同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变得不适应,甚至会刻意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4)社交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由于很多社交网络不必填写完整基本信息,而很多时候所填信息也与实际不符,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即使看到对方的消息也持一定怀疑态度,而在一些完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完全卸下人前的模样,任意发表看法,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身份,使得很多同学在网络上与网络下完全判若俩个人。而由于匿名登录发表言论,使得很多学生的言论毫无约束,甚至肆意散步网络谣言,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发表看法,使得网络传播存在极大的信任危机。
(5)语言退化。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的隐秘性,很多人忽视甚至是放弃了使用文明用语,放松对自我语言的约束与管制,用语低俗,而当这种行为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便很难再改。而这种标新立异的低俗用语却因为其自带的独特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在网络上疯狂流行。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研究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大。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等使得大学生在一个高压环境下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会将长期压力积压在心底而无处宣泄,但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甚至借此发泄个人情绪,而这种宣泄往往会得到网络上一些人的回应与认同,并因此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成为了可能。
(2)环境决定,缺乏沟通。由于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使很多同学缺少与同龄人的必要沟通,使得他们缺乏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彼此间的沟通缺乏面对面的眼神与表情交流,则淡化了实际的人际交往则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
(3)大学生心理。由于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式宿舍生活,在行为及思维方式上则需要一段时间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内心孤独甚至有些被孤立的感觉,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个人心理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社交网络正是一个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她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从而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内心的孤独感便可得到弥补,而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愈强烈,愈会使得大学生依赖于社交网络。
(4)现实人际交往少。“依赖于手机的低头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当周围的同学即使相互见面也都在低头玩手机时,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变少,每天将自己封闭在人机环境中,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造成了现实的人情关系的冷漠,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淡然或是自卑。
(5)政府缺乏监管。由于中国很多社交网站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着社交网络的界面,而这些不良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意志力的形成,甚至会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而针对这种行为,政府缺乏监管,没有合适的法律来约束诸如此类的行为,监控与执法脱节,使得这类违法行为在网上肆意妄为。
2.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宣传教育。大学生所处的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却也正是最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如果受到了正确的引导,则会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及其必要。加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交环境。
(2)重视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网络告诉发展的今天更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确、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到:一、紧跟时代脚步,反映贴合客观实际,传播主流意识;二、报道贴合群众,拒绝庸俗八卦的小道消息;三、保持自身职业操守,倡导文明网络。
(3)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引导。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的组成便包括家庭、社会与学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电脑网络,甚至对网络上所充斥的不良信息毫不知情,任由孩子使用社交网络,如此毫无约束的情况极有可能使大学生无法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正确引导。
(4)进行自我引导与自我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未成熟,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还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媒体的引导讲解分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自省,吸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自我主动教育,凭借自身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训练,大道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加强自我约束力,在能够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改正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梅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击和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1).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3]杨宏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 学习月刊. 2011(14) .
[4]张玲娜.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张敏.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6]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心理教育研究,2008,(1).
[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8]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互联网信息化、便捷化的特点为网络新闻带来许多区别于电视新闻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威胁,其中包括传播方式的挑战、传播速度的挑战以及个性化服务的挑战等等。
(一)传播方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化和传播速度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快捷性[2]。电视新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播框架之中,传播速度有待提升,与电视新闻的新闻制作流程相比,网络新闻的制作流程更简单、传播更便捷。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普及的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者,从而实现了新闻随时随地的传播。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是对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一大突破和挑战,为电视新闻带来了威胁。
(二)受众影响力的挑战
中国人口基数大,同时也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为网络新闻的滋生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现今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例如上班族,往往只能通过早晨以及傍晚的间隙进行电视新闻的收看,其余的时间还是与网络资源的接触比较多[3]。这样一来,网络新闻的受众不断增多,往往会削弱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
(三)个性化服务的挑战
在网络新闻出现之前,电视媒介一直是新闻制作与播报中的优势媒介,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和快捷的传播速率赋予了电视媒介的优势地位。但是自从网络新闻衍生和发展之后,网络新闻的个性化服务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首先,网络新闻的订阅为受众的自主选择带来了便捷;其次,自媒体的普及使全民记者时代到来,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
二、电视新闻应对网络新闻挑战的策略
在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下,电视新闻只有发挥电视媒介这一传统媒介的权威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新闻带来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依靠权威优势,提升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不论是资历还是权威性,相比还不够成熟的网络新闻来说都要高得多,在新闻制作方面,电视新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电视新闻的制作首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对于新闻策划更加严谨和完善。例如,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虽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比电视新闻强,可以率先爆料以博取受众,但是就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来讲,电视新闻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视新闻制作人可以在就地取材、剪辑后,将事件制作成专题或者连续报道,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后续性。
(二)与网络舆论互动,提升灵活性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快捷化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看法的空间。在网上,网民可以战队新闻实践畅所欲言,发表对于事件的看法或者意见与建议。在网络新闻后,网民的意见和看法往往能形成网络舆论,是民意的代表。对于这一现象,电视新闻制作要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例如,将网民在网上发表的意见显示于电视荧幕之上,在对此意见进行总结和讨论等,营造电视新闻与网民意见的良好氛围。(三)实现电视新闻网络化,拓展传播渠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只有紧跟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媒介优势,才能不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淘汰。现今电视媒介创办网站以及微博认证号、微信公众号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电视新闻及时拓展传播渠道,实现电视新闻的网络化,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又保证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之一[5]。例如,现在中央电视台在微博上开通“央视新闻”这一微博认证号就是很好的例子,讲电视新闻实时在网上进行滚动播出,即保证了自身的权威地位,又竞争了受众市场。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学校作为一个教育育人的地方,学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管理者耗费较大的耐心和理解来对待学生,同时也需要教育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健全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对于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园网络在加强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应该具有的功能,阐述了校园网络在学校管理机制方面的运用,希望对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校园网;学校管理;管理机制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加强学生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为祖国的发展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教育模式,丰富提高学校的管理体制必不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而在学校的管理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对于加强学校的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人们对于自由,民主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就某种程度而言,校园网络的运用能够体现出这种民主化的思想,充分给人们提供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1.校园网络应该具有的特性
1.1校园网设计要满足学校管理功能
校园网络的应用大大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负担,相对于原来无校园网络的时候,校园的管理者往往通过一层一层的管理来达到对学生的管理。这样做以后往往就会因为分级太多,导致学校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变得片面,不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和学校活力的营造。校园网络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功能。
1.2校园网应具有提升教学质量的功能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校园网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工作应该成为学校管理机制的重中之重,校园网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地学习工具,校园网的存在要能够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教师的教学途径。
1.3校园网应具有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功能
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学生个人的事,也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任务,学生学习情况的提高需要家庭,学校,学生共同的努力。在这样的一个信息迅速增长的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存在,学生面对着信息爆炸带给我们许多诱惑。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大多对于这些诱惑的抵抗能力不强,极易分神,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易养成一些不好的坏习惯。这些仅靠学校的作用是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调整的,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校园网络,学校对于学生的状态进行及时的,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也可以与学校相互沟通,校园网络为加强家校联系提供了极为方便的途径。
2运用校园网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2.1学校决策需要全员参与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学校不仅仅只是管理者的学校,学校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学校中对于管理学生所下达的每一个管理条令,学生都是有责任也是有义务参与其中的。一个真正具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应该呈现出老师,学生,管理者相互理解,相互表达自己的看法,相互学习的一种状态。就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当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以一种主人公的态度去参加学校的每项决策,才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当学生切身的参与学校决策过程中,学校的决策才会易被学生所接受,所认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校园网络的存在为学校决策全员参与提供了途径,扩大了学校全员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学校决策的效率。
2.2学校管理中监督到位反馈及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所实施的管理措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认知对于加强学校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传统教学管理方案的限制,传统的学校管理机制对于学校管理监督做的并不是很到位。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所包括的学生过多,管理人员的人手不够,了解每一位同学对于学校管理机制的看法存在着局限性,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害羞,不善于直接向相关的管理人员表达自己对于学校管理的看法。由于种种原因,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与学生往往是处于比较对等的立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大匮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的运用带校园管理机制的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校园网络,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以一种既直接又隐晦的方式向相关的管理人员表达自己对于校园管理机制的看法和建议,对学校管理机制进行直接的管理和监督,这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机制和加强学校教育环境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本时代学校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部分。校园网络的发展不仅能够减轻校园管理人员对于学校技术管理的整理负担,使原本繁琐枯燥的任务变得轻便和轻松,在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运用校园网络对学校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大大提高了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了各个方面的沟通交流的手段,对于营造一个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虽然就目前的学校来说,校园网络已经覆盖了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
作者:黄诚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卫真.运用校园网络创新学校管理机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