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1:53: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域文化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创新思维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性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的思维。而每一个领域对于创新性的人才,都十分渴求。(二)人口众多的社会分工。人口基数多,社会资源有限,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同,必然会有革新者出现,推动社会再一次进步。
(一)何为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北面是辽阔的草原,西北连着广袤的沙地以及无数的游牧民族,东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独特背景的酝酿下形成了自身的一种文化形式,并在时代的带动下不断发展。(二)文化同化。东北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一样的特性,那就是同化。就拿美食为例,全国各地的美食来到东北,即便是最简单的麻辣烫,也有着不一样的创新和改革,融合当地人的口味和审美,这就是同化。自然,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同化的标准,都在吸收不同的东西发展。
三、创新思维作用
(一)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没有文化产业的推动,经济基础也必然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会导致城市的各个层面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创新思维却能够让文化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改变,使它内部存在一个永动的机制。(二)新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点也在慢慢的改变,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也要不断发展,那么拥有新的观念陈述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必然的。而且每一个创新的思路,所带来的都将是巨大的发现,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还有史观的改变,也将是这个地方未来走向的巨大变动。(三)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思维方式带动不仅是一个或两个的具体的变动,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改变。思维形式的改变,思维方法的变革,系统思维的变动,都将是巨大的改变,都会给东北文化领域艺术研究带来良性的改变。(四)重要性。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文化艺术研究上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四、案例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之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创新例子,给世界或者一个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了整个世界。乔布斯即便已经离开,但是他的创新思维还有他的苹果手机却一直留在这个世界上,让人们趋之若鹜,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二)文化产业化。文化从来都不是作为一种产业营销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化成为了必然。诚然,在文化商业化的同时,却也因为经济的必然性使得它推广甚远,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三)戳出来的发明。日本一位K先生,他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以给打火机灌一次油由原来的使用10天变成50天。由此可见任何的一种创新都会有不断地进步,而且取得进步都是巨大的。
五、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创新方式。当思维创新融入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思维模式的改变,新思路的产生,都将给研究带来新的变化,不断地前进、丰富和发展。(二)带领东北文化的变革。东北地域广阔,文化地域广博,其中的历史文化也十分的杂乱,但当新的思维模式融入,便会将不同的思路串联起来,产生新的变化。而且这也将引领东北文化的变革,朝良性的趋势发展。(三)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必然来源于人才的创造,只有培养新时代人们的创新思维,这才能够真正的给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故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将是未来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
六、结束语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家具;南阳;候车亭
一、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是指一切在城市中的视觉物质形态,是指为方便人们进行健康、舒适、高效的户外生活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内设置的一系列相对应于室内家具而言的设施。城市家具以特定文化、为特定场合制作的,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作为家具设计中的节点设施候车亭以满足人们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起到点缀、连接、呼应、协调环境空间的作用。
二、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指在自然环境和地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下,历经持久的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本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传承与审美积淀的现象。地域文化的范围包括了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背景、物质、空间形态、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价值观。
1.南阳文化的特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南阳三面环山,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0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南阳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南阳文化――“汉文化”。南阳汉文化的繁荣西汉时“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为当时六大都会之一。汉代画像石以其精美的构图体现艺术的高超水准,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角度的多种层面。汉画馆、汉宛城遗址、新都城遗址、汉宛城冶铁遗址、医圣祠等保留至今。(2)南阳文化――“楚文化”。南阳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时楚国有800多年的历史,楚国始建都之地位于古称“丹阳”的南阳淅川县李官桥附近,现已被丹江水库所淹没。楚长城遗址尚存,长度约100公里,北面以山为城,山谷间设关,防御外敌入侵。南阳汉画题材体现了楚文化的艺术特征,南阳丝织品、玉器、建筑、烙画等具有鲜明的楚风格。(3)南阳文化――“玉文化”。南阳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从新时期时代到现代南阳玉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彩绚丽,题材以花卉、鸟兽、炉熏、人物、山水、神像、首饰等百个品种。石佛寺是南阳玉雕业的发展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玉雕镇,产品远销各国。(4)南阳文化――“医药文化”。南阳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依托张仲景的人文资源优势、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资源优势,举办了“中国南阳张仲景科技文化节”,加速南阳中医药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打响中医药之都,展示南阳文化形象。
2.地域文化与城市家具的关系。城市家具是城市人口聚集和流动的重要场所,是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发展理念,使其具有形式美感和区域特色的公交站台,吸收“本地的”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从形态、色彩、质感、工艺、空间布局与环境的关系等多角度来体现。不仅可以很好地宣传区域形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大众的审美。在地域文化中,以现代技术为前提,在深入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认知,发掘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对城市家具设计的各要素不断挖掘,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景观。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现状研究――以南阳候车亭设计为例
公交站台的内涵设计既要保持独特的个性,又要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才能更好的表现城市魅力。公交站台的设计应包括乘客的候车平台、顶棚、站牌、区域地图、候车座位、商业或公益广告、广播等电子查询智能化设施以及站台前公交专业道路。南阳候车亭设计现状分析如下:(1)公交站台整体造型方面。设计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公共汽车站,反映了丰富的南阳文化,在人民北路,主干道路上的候车室未能获得一个统一的形式,铝合金的材质差距较大,公交车站台作为外环境设计被孤立考虑,周边多出的景观接节点在公交站台上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公交站台候车亭功能方面。公交站台候车座椅普遍不足,大多数人只能站着候车,另外顶棚缺少延展性,公交站台顶棚遮挡面积过小宽度过窄,遮风避雨功能较差。此外,在等待公交站厅外显示板已经占据了大面积的平台,这就造成了站牌广告越来越多,公交站台显然成为了一个“纯”路旁广告牌,因而能够满足市民乘车需求的信息越来越少,使市民产生厌恶情绪。(3)其他辅助设施方面。主干道上设置盲道、无障碍通道、垃圾箱、语音提示系统等,缺乏其使用率,如公交站台盲道的设置,而盲人看不到,不能为盲人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务,盲道流通线路与普通乘客流通线路的重合及使用存在重重障碍。
四、地域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发展趋势
1.立足本土,传承地域文化风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舍弃旧时的地域文化因素,提起新的符号和方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同时古建筑、文物等有价值的被人们所认可,以原生文化为基础,把场地的性质、特征、价值等具体到景观环境中,立足于本土文化,因地制宜,表达地域文化的独特景观魅力、反映不同的人文背景为其最终目的。城市家具的特征通过空间和界面表现出来,并通过其象征性符号体现出文化内涵。延续文化的延续性,不应该只是停在简单的装饰层面,积极塑造新的形式,赋予新的意义,创造新的景观场所,表达出时代精神。
2.赋予创新精神,整体划一。在城市家具设计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模仿,应是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遵循形式美才是真实有效、充满活力的形式法则。表现在地面装、照明、雕塑小品等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也过于相似,缺乏可识别性。南阳定位在文化帝乡,赋予创新精神,使其整体划一,创造极富个性魅力的城市景观,更好地反映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貌使其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历史的积累过程,使其具有环境场所的认同感,城市家具设计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产物。色彩的设计上:公交站台的颜色均采用是以中性色调为主,立面以白、灰色,屋顶采用坡屋顶冷灰色。古色典雅,尺度宜人,舒适亲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让人一看便知是南阳风格特色。材质的设计上,公交站牌的设计以传统的木制风格的站牌设计,靠背、站牌的垃圾桶为木质,座椅为石材,与整个站台的实际风格协调一致。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家具应该是个性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形成具有空间连续感的文化长廊。以大部分乘客的公交换乘信息来自于往日的经验,一部分年轻的乘客使用手机上网进行查询,极少部分乘客通过站牌上的信息以及站台上的南阳交通图得到换乘指导。由此可见,站台本身的交通引导功能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改进、创新。
总之,任何理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城市家具设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新的手法体现城市特色,树立景观的人文尺度,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体现当代人的精神和艺术价值追求。城市家具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借鉴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具有个性化的形态、色彩、质感等要素表现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统一关系,使其更加满足不同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营造出舒适的、人性化的、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①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套装上下册)[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03-01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性;刘家琨
1.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地域性、文化内涵
对刘家琨的认识是一步一步加深的。
早先看过鹿野苑的照片,觉得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建筑,后来亲自去参观后,发现这个小建筑有很独特的风格。
进入展区大门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竹子很多,感觉很有四川的地域特色,环境很幽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片竹林的缺口处,茂密的竹子在上方倾斜,形成一个门洞。进入这个门洞,眼前是一条直道,左边是空旷的草地,右边由一排排竹子分隔成一个个的展览空间,里面陈列着石刻的雕像和牌匾。走完这条道向左转,是巨大的石台阶,一级一级向前走,突然之间,竹林的深处出现一个青灰色的建筑,仿佛突然就从地上生长出来,升起的飞桥临空穿越莲池,伸入半空,连接地面与建筑。这一切突如其来,却又“脚踏实地”。原本冰冷灰暗的混凝土此刻却显得青润。在还未进入以前,就已经被打动。尽管这些作品常常迫使我们面对物质的沉重,建筑师本人也谦虚地重申“此时此地”的“低技策略”,但其真正的愿望难道是把我们的视线和躯体移离大地,接近天空?
进入展览馆的方式也很特别。走上飞桥,越过莲池,直接进入一层上空,俯瞰脚下的展品。正面墙上是一副巨大的佛教传播图,占满了两层高的墙壁。沿着飞桥,向左进入一个展厅,终于离了 “悬浮在半空”的感觉。展馆内的采光都采用间接的天光或人工光源。在墙与屋顶预留一条缝隙,装上玻璃,让光线浅浅地撒在雕像身上,营造出柔和宁静的意境。顺着展览线路向前,走下一道阶梯,一楼的采光方式又不同。在厚重的混凝土墙上开了几组落地的条窗,间接的天光还是采用,整个大厅内并没有一般展览馆那种人走在里面觉得憋闷的感觉,外面的绿色植物触手可及,玻璃光洁得好象并不存在一样。地面还有浅浅的水池,与一楼主入口的水池呼应。展馆的色调是温和的青灰色和白色,柔和的橘色灯光和自然天光使雕像生动起来。没有玻璃隔窗和维护栏,严肃的雕像们似乎也变得亲切起来。
中国传统的寺庙与此不同,大都采用红色的外墙和门窗,坡屋顶下空间高大但并不明亮。比门还高的菩萨佛像端正地立正中央,慈祥的俯视着虔诚的人们。而参观者都是怀着一种崇拜的敬意而来,仰望佛像,表情严肃而充满期待,在蒲团上下跪作揖许愿,人和佛像就是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鹿野苑营造的氛围则不同:进入展馆那一刻,人是高于佛像的,从一个从未尝试过的角度观察佛像,感觉很新奇,并不一定很严肃。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种“下到地宫”般的感受。展馆内的佛像尺度也比较小,大部分都没有人高,所以我们都用平视甚至俯视观赏它们。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们下蹲仰望这些佛像,发现它们和传统佛像有共同的特点:目光下垂且慈祥,头的比例大,所以仰视的比例尺度比较好。但是我们并不能一直蹲着前行,因此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人更多的是在观赏,而不是在崇拜;没有和尚敲钟的声响和人群聚集的嘈杂,从鹿野苑的前奏空间开始就让人静下心来,以观赏的姿态感受空间,迎接新奇与震惊。竹林的沙沙声和流水的潺潺声掩盖了凡世的声音,我们更能倾听静谧。
二期的鹿野苑。
新建的部分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展馆构成……其中两个展馆由于收藏内容而使用了新的外墙材料――预制混凝土砌块和预制混凝土格窗。为了达到预定的外观效果并防止外墙面雨水的内渗,建筑师对砌体的细部接点做了细心的研究:在砌体的外侧上缘预浇凹槽以防止横向的渗水;在紧贴的两个砌体之间的背面凹槽内注入灰浆以防止竖向的渗水……混凝土砌块墙与相邻的清水混凝土墙之间达到了一定的视觉和谐。而混凝土隔窗又起到了双重作用:在室内是采光的窗和展览的展架,在外墙面又形成一种朦胧的通透感,室内外若即若离。并且通过细致的设计,使隔窗顶上的小孔能安装小灯,而电线并不露出来,参观者不能直接看见光源。柔和灯光下的陶像生动灵活,用绿色植物和青灰色建筑做背景衬布。这样的方式无疑表露出刘家琨对混凝土这种材料的偏爱和驾御的信心。
在这里,更大的水面被采用。不仅是地上,还有低矮的屋顶平面。在水边还设置了狭窄的楼梯,诱惑有探索精神的人们拾级而上。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个细节:一块混凝土板以二层的高度从一整片玻璃幕墙中出挑,端头立着一尊佛像。此刻的佛像似乎是活了,目光垂下,表情安详,但让我感觉到茕茕孑立一般的寂寞,于是我虔诚地看了好一会儿才走开。后来回想,觉得刘家琨的建筑不只是建筑,还附带有感彩。正如刘家琨的小说创作对其建筑实践的直接作用。以“游走”的文学方式为主线贯穿了鹿野苑的参观路线,“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并认为“设计建筑和写小说是同一件事”。在成都这个多雾、多阴天的城市,灰色的天空几乎是一直存在的。刘家琨对此是心中有数的,于是在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使得建筑物看起来不仅仅是灰,还有“青”、“润”。他还观察到“灰色的天空产生的是一种漫射光,一种有阴无影、更加安详的光线”,于是大量使用了间接采光的缝隙。
2.如何做到建筑之间的交流
一直就觉得刘家琨不只是一个建筑师。“把建筑放在了生活里”是他对目前工作室的评价。在鹿野苑中,人是主体,而建筑在灰色天空下谦虚地展示着,即使引来人们的惊叹也不张扬。
以前在《时代建筑》里看见他在广州做的玫瑰园小区介绍,刘在内院上空引入一条架空的走廊,连接起位于小区内部的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内院中央由原售楼部改建的展厅和三期组团的一座新展厅。看见这样的作品使我非常震惊。曾经讨论过邻里交流的问题,觉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确定了要做“中国式院落”的方向,也只是平面的院落。看了玫瑰园以后不得不承认刘家琨的高明。
“……中国传统园林为私家园林,近代园林为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小区的建造占用大片土地,而城市公园用地日益稀少,架空步行桥的引入使小区园林既成为私家园林(属小区居民共有)同时又可供城市公众观赏,成为城市公园。……”
刘最后做到的是这样一个居住区:公园与私园重叠,服务于小区居民与城市公众,最终在中国当下封闭式小区制度和城市公共空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
大胆的想法显示了刘家琨文学家般丰富的想象力与细腻。
3.如何在建筑中体现“文学性”
除了文学性,地域性也是刘家琨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成都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过去的历史文化赖以成长的基础是成熟的农耕文明。而刘家琨的作品又常常给人“朴实”、“沉重”的感觉。像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外墙面,清水混凝土和页岩砖的组合外壁上,施工时留下的粗糙质感,让人联想到时间的久远,手工劳动的繁重。刘家琨的理念是“就地取材”,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建筑的建设量又非常大,刘这种“价廉物美”的手段的确让人钦佩。从1997年的何多苓工作室到2002年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到2004年的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都大量运用了当地材料。除此以外还有各种现成材料的“误用”,都成为建筑师作品表现力的体现。尤其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筑的大体量,开敞的巨大洞口和位于高处的院子,都体现了重庆潮湿的气候和“长江山城”的竖向景观。对于城市项目,他认为技术与材料的运用已不存在限制,但危险在于,它使建筑沦为玩弄肤浅形式迎合商业需要的奴隶。在给朱剑飞的回信中,刘家琨写到:“我并不想天天国际化,因为你躲都躲不掉;我也不时时想地域性,因为你天天都在这里。牢牢地建立此时此地中国建造的现实感,紧紧地抓住问题,仔细观察并分析资源,力求利用现有条件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奠定了“中国性”,这些问题自会与时俱进,使你保持“当代性”,如果在解决问题时有一些创造性,“个人性”也就随之呈现。”
参考文献:
《时代建筑》06年4期《灰色的天空》 作者钟文凯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影响;消费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包装作为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除了要保证产品安全运输销售之外,还要促进产品的营销。产品包装的成本、环保、吸引力等因素,决定了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如何合理运用地域文化来塑造产品形象,让现代包装成为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当下包装设计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
1、地域文化的概念
由于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独有的语言、习俗、审美、文化等等,我们将其称之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是特定区域内人文与环境的结合,对地区的发展有着传承的作用。
2、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包装设计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流通、促进产品的营销为目的,通过图像、色彩、形体、文化、材料等手段来制作产品的包装。现代包装主要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种,产品的工业包装主要是为确保产品的安全运输,产品的商业包装主要以吸引客户消费为目的。作为一个复杂的专业设计概念的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是产品流通销售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包装设计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更是一个企业、产品的形象。
3、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设计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是设计表现的基本手段。现代包装设计是为了将保护产品的流通运输,突出产品的优点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单凭产品质量的优劣很难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达到销售的目的。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把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品包装风格展现给消费者并区别于其他同类型产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使产品具有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地域化等特征。此类型的包装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利于产品的流通销售,实现企业的盈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能传递产品形象和企业文化,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产品以及企业日后的发展做了品牌的铺垫,满足消费者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需求。
二、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应用
1、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原理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或地方特色,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倡创新精神,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独一无二、易为现代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包装。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域都各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产品的地域文化,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并且要具有独特性、代表性,避免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在企业文化信息上产生混淆,尤其是对于一些地域性的特产,更应注意这一点。以黄山头酒的包装为例,企业将其定位为楚文化第一酒,所以在产品的包装上,融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设计师将黄山头酒瓶身设计为编钟造型,外包装和瓶身的颜色选用了传统的中国红,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完美结合。现今,黄山头酒已成为湖北酒业的代表,这与它在包装上的成功有着必然的关系。在包装产品的材料选择上,要结合产品本地的风俗习惯、产品特性,以凸显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同时考虑材料制作的技术工艺、制作成本、是否环保等问题。其中,若同时能在包装用料上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将会使产品更具有地域性。比如说,青岛的海产品包装时多在包装上印有大海,这与青岛临海的地域环境有关;景德镇的土产品多用瓷器样式来包装,这与景德镇瓷器在全国中有较大知名度有关;云南的过桥米线包装上多印有竹楼,这与云南的地域建筑文化有关。合理的选择材料还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就像我们不能用景德镇的瓷器去包装海产品一样。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时要尽可能的把制作成本降低,保证产品正常运输流通和达到宣传目的的要求下,控制包装成本就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更好的服务于民。现代包装设计应紧跟时代潮流,引领消费时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审美以及关注热点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把握流行时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而让产品顺利销售。在产品的包装形式上,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准确的表达出产品的特性、用途,凸显产品的性质。以“老君眉”茶为例,如果消费者从包装上把“老君眉”茶误认为是玫瑰花茶,那么不管产品设计多么精良,包装多么华丽,没有准确的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性质,就是一个失败的包装。另外在现代包装设计内容上,要注意不同的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表达的含义,结合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以及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产品包装。如回族人不吃猪肉,对猪有忌讳,那么产品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清真产品包装时就不能用猪的形象;如幼儿多喜欢卡通人物形象,所以在儿童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可采用以漫画、插画等形式来表现。
三、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1、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各国应用现状
传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包装设计,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的地域文化。我国产品包装设计师要更好地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我国独特的文化,展现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貌,需借鉴国外先进的包装设计经验,取其精华,融合中华特色地域文化,将其应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日本的现代包装设计一直是各国学习效仿的对象。首先,日本的包装提倡材料的环保性。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为保护仅有的生态资源,国家大力倡导环保,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日本产品包装,大到空调、冰箱,小到毛巾、茶叶,大多都采用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这种绿色包装已成为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标志。其次,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严谨性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日本产品包装大多没有浮夸的造型,但无论何种产品都有着严谨性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包装材料虽然朴实,却能通过设计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实现高品质。最后,日本的产品包装不仅很好的融合了现代包装的设计语言,还能赋予包装浓郁地域传统文化。现在日本市场上的产品包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国际时尚语言的包装,另一种是有着浓郁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传统包装。在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日本包装设计师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将日本传统文化用在产品包装上,而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消费者一方面能从产品包装中领略到日本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让日本包装设计走在时尚的前沿,在发扬日本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使产品包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欧美的设计引领时尚的发展,欧美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审美观点,所以在包装设计风格上各有不同。法国产品的包装展现了法式“浪漫”与“优雅”的包装风格,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和情怀世界闻名。在法国,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具有浪漫元素,例如:法国娇兰,创立于1828年,187年来,法国娇兰为世人带来不断的惊喜,并在世界上同类的产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顶级的化妆品牌,除了产品质量外,还与它的包装设计有关。对于娇兰而言,每一款产品都有着精致美丽的包装,其包装形式是展现产品灵魂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情绪,创造愉悦,彰显个性品味的体现。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点,法国娇兰的包装将法式的贵族气息和浪漫生活方式的融入到设计的美感中去,使产品的包装成为具有法国特色的时尚风格。德国的包装设计注重包装的严谨性,这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德国,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注重实用性,设计常以简练的文字、图形、色彩构成表达出产品的特性,形成了德式包装独有的极简风格。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德国人更注重对产品的保护,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造型美观大方又注重实用性的德国现代包装设计,值得我们借鉴,提升我国产品包装设计的严谨性。美国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多元化、多民族的美国倡导自由、轻松的设计理念,所以在包装设计上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幽默感和人性化。美式的诙谐通过电影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变得通俗易懂,他们追求的是可以轻松、自由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一地域文化特征在包装设计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美国迪斯尼电影里卡通人物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消费者看到这些形象在产品包装上出现,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并会对这一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国内应用现状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用的地域文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这个地区形象的展现。我国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实例有很多,在包装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能更好地展现产品的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特征。例如水井坊世纪典藏酒的包装设计为例,在酒的内部设计上,瓶身造型为水井的形象,突出了水井坊的名称,酒瓶底座的包装材料为四川特有的乌木,突出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酒的外部设计上,外部包装造型为古代编钟形象,且在外部包装材料选择上,采用了青铜合金,整个外部包装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来设计包装。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包装设计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部按照别国的模式来设计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应结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点,将中国地域文化体现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上。
四、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与环境的积累沉淀。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图形、材料以及文化的运用,都深刻体现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最醒目的体现。地域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温暖、祥和,过节团圆时中国人民都会张灯结彩,整个国家沉浸在红色的氛围中。但在欧洲国家,红色代表着恐怖、血腥,是不吉利的颜色。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结合当地风俗、审美来进行包装色彩的选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运用最能直观地展示产品形象。图形的设计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包装上的图案设计,经典的图形设计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所要购买的产品品牌。比如,消费者对海尔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两个小男孩的图形标志,在海尔的标志图形设计中加入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的元素,能准确展示出中国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材料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生态资源日渐匮乏,全世界都在倡导环保,倡导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加工成本,又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能更好的突出地域特征,如云南的特产的包装材料多为竹子,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认的竹类种质资源大省,用当地的竹子作为特产的包装既能体现云南的地域文化,又符合人们提倡的环保主题。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入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正统、稳重,所以中国人较含蓄、沉稳。西方文化讲究自由、浪漫、平等,所以西方的设计热情且富有创造力。产品包装设计师需要利用地域文化的侧重点,设计出具有地域特点的产品包装,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五、结语
地域文化可以通过色彩、图形、材料等方面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在我国,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更应该结合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还应肩负起活化传统工艺与地方产业的使命,包装设计需将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包装。
参考文献
[1]张杰,张伟.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美术馆.2008(02).
[2]陈欢.探讨地域文化在宁波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作家,2011(04).
关键词:地域性;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就是其中之一。武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武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几乎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每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地域性传统武术发展遇到的问题
1.武术文化传承体系遭到破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受到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后者凭借发展的优势,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在这一背景下,武术项目固有的传承方式被打破,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空间不断被削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2.武术文化内涵逐渐淡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东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但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部分传承人为迎合当今市场对武术项目的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革,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另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武术为职业的从业者的人数、热爱程度都出现了下滑趋势,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当今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相对淡薄,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这给地域传统武术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武术运动市场开拓进程缓慢
纵观奥运历史,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因本国为主办国而将本国优势项目列入奥运会正式项目。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只是作为特殊项目进行展示,既不是正式比赛,也不属于表演项目,武术比赛的奖牌也与其他28个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奖牌有所区别。究其原因,是武术运动的市场开拓进程缓慢。社会上各种跆拳道馆、瑜伽馆报名火爆,而武术类培训课程却门可罗雀。武术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边缘化。武术文化市场开拓进程滞后、被动,使武术发展市场化运作举步维艰。武术文化在市场化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处于落后的局面。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其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扩张、武术自身同质化的冲击,使许多代表地域文化特征的武术项目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二、地域性传统武术保护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不仅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武术文化的世家传承、馆校传承、师徒传承等模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继承、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责任。
2.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武德素养的形成,而武术这一独特的文化内涵正是学校体育所需要的。练习武术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3.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武术重注人身心的发展,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调养气血,还能锻炼意志,培养品格。习练武术项目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积极影响,通过练习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等动作,提高自身的速度、力量、柔韧等能力,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克服疼痛,这有效地提升了个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勤奋、果敢、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性。
4.武术保护是其发展的基础
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一项内容涵盖广、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起来,才能对其进行全面整理,并不断深挖其价值,使传统武术走向复兴。
三、地域性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1.正确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民族传统体育陷入了生存危机,这与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合理运作有密切关系。地域性传统武术项目不仅要恢复其固有的活力,而且要调动其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要加强品牌发展意识,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打破地域局限。
2.优先保护和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人
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离不开对传承人的保护。
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我们不仅要对文献资料、文化成果进行收集整理,还要扶持民族体育项目继承人。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这些传承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这是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建立专业的保护队伍和研究机构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性传统武术项目内容异常丰富,但它们所盛行的地域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环境复杂。所以,组建一支高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队伍和研究保护机构势在必行。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还需要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传统武术项目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政府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主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在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上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各区域武术项目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民族体育保护规划;还要设立专项资金用来发掘、整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武术项目,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
5.重视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国家文化职能部门应基于地方武术文化遗产资源,有x择地编写优秀的武术教材,吸引高校学者及科研人员参与到武术文化的研究工作当中,在地方中小学校、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将武术项目全面融入素质教育中;同时,聘请地域武术传承人到学校任教,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形成民间、学校、社会在传统武术项目上的互动、互补,这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参考文献:
[1]杜德全,周盟渊.五祖拳文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标识;标识系统;地域文化
1 背景
标识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为提高人们生活的方便和信息的传达而服务的[1]。因为标识系统的种类众多,为避免混淆,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设计,使人们能够更便捷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所以要对标识系统进行合理配置。标识系统由不同的标识组成,在不同的场合,从整体出发发挥不同的作用[2]。
2 标识系统
标识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为提高人们生活的方便和信息的传达而服务的[3]。标识是通过特定的文字、符号及图示等可识别的内容向使用者准确、有效地传达关于地点、方位及特定事物的信息,从而起到引导空间方向、介绍某一事物及保护公众的安全等作用。
标识系统是不同的标识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并设置在特定的场合,为使用者提供标识用途的整体[4]。不同的标识(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结构),并设置在特定的场所,为使用者提供标识功能的整体就被称为是标识系统。
3 地域文化在标识系统中的重要性
3.1 地域文化的内涵
作为人类社会的特征,只要是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就会形成文化,而各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由于社会发展中所累积和创造的不同,会形成具有自己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即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首先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它反映的是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次,地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特征,即地域历史文化和经过长期的传承沉淀出来的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民俗文化,都是地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3.2 地域文化对标识系统的重要性
标识不仅承载当地历史文化,还在国际间信息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标识系统设计不仅要注重标识的实用性,同时要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体现可以强调设计对象的独特性,提升设计对象的形象。高祥冠等在《城市标识系统的文化传承功能及设计应用》中探讨了文化内涵在标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标识系统中的文化传承功能,提出了在标识系统设计中,标识设计的主要因素,即图形与文字,以及标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地域文化的提取方法和具体应用。标识系统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文化整合的过程。
4 地域文化在标识系统中的设计应用
4.1 文化符号的提炼
文化符号是负载和传递文化的中介,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5]。文化的传承功能是要借助语言及符号来实现的,而地域文化一般用于城市的符号系统中。文化形式和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可以被感知和捕捉的,这个被感知的点就是地域文化给人的归属感。由于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历史遗迹等,所以文化符号的采集和提炼可以从当地的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中抽取部分片段或原型,也可根据特定文化传统和事件,挖掘潜意识中的东西将其联结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标识系统是文化符号的载体,符号的提取包括图形、材质、色彩以及大小等多个方面,以色彩为例,它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可表达民族情感和民族特征等。将代表某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的色彩加以提炼,用于标识系统中,可形成具有浓郁和独特地方特色的符号。
符号是人们用于历史的记载及思想和愿望的表达方式。基于符号的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发现地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具有多种形式的符号体系,怎样选择适当的文化符号进行设计,是一个关键问题。符号不宜太过简单,简单的符号不利于文化的表达,但复杂的符号又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因此,文化符号的采集应注意要采用能被大众所接受具有普遍性的符号。
4.2 地域文化在标识系统中的设计方法
首先,对所设计的标识系统的活动范围进行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地域文化的调研,并进行管理和分类;第二是利用感性工学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在此环境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然后对影响最大的因素,加以艺术化处理,提炼出符号;最后,对此符号进行拓展和衍生。
5 结论
对于地域文化来说,标识系统是一个极为有用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以将地域内的各种文化和历史元素都表达出来,好的标识系统能够传递出很多信息使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了解更深入。
参考文献
1 徐卓恒.城市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的探索[J].浙江工艺美术,2007(2)
2 曾振伟.公共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2009(9)
3 田中直人.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若对云南的地域文化下定义,可定义为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也是最多的,并且还包含了不少跨境民族。各民族及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与传承,使云南地域文化具有了多元性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云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上,如铜鼓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傣族贝叶文化、南诏-大理文化、火塘文化及木鼓文化等。[3]
二、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关于是否有必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问题,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教学主要以课内语言知识文化教学的形态呈现,并辅之以课外传统文化、交际文化的教学。
三、云南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综观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主要以地区高校学历留学生、短期汉语交流生的汉语教学为主,另有少数培训机构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融合。
(一)地域文化与理论创新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不过五十年,相关学科理论发展也日趋成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下,本着国际汉语教育和云南地域文化国际传播事业,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界应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作用,紧紧围绕语言与地域文化传播展开系统的研究;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地域文化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地域文化与语言习得相融合的方法,等等;最后及时思考与总结,更新教育理念,为本地区的汉语国际推广及国际汉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4]
(二)地域文化与汉语教材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汉语教材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不同国别的汉语教材、不同汉语水平阶段的汉语教材、不同年龄阶段的汉语教材、不同学习内容的汉语教材、不同技能训练的汉语教材等等。另有国内不少培训结构编写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汉语教材,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那么就云南而言,需要集中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力量,编写开发具有云南地域文化的汉语教材,同时少数有汉语培训机构的城市(如昆明)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便可避免在云南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或外国学生提出类似“老师,王府井是什么?”、“哪里可以买得到北京烤鸭”等问题,我们可以把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知识编入教材,比如说把“王府井”“、北京烤鸭”等换之以“滇池”、“土林”、“汽锅鸡”、“过桥米线”、“饵块”等,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上了解到云南地域文化知识,还可以将课上语言知识与日常交际相结合,提高交际效果。
(三)地域文化与师资培养
随着汉语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已有上百所院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国内外的汉语教学输送对外汉语教师。经了解,云南地区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论是在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中,与云南地域文化特色相关的"文化因素"类课程较为缺乏,以笔者所在的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在所有与“文化因素”相关的课程中,与云南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必修课程中未曾涉及,仅在公共任选课程组中有所体现且不多,如“民族民间舞”、“制茶工艺与茶文化”。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我们可以在依循“汉语国家教育”本科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在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酌情加入与云南历史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歌舞文化、旅游文化等相关的课程,让未来的准对外汉语教师们,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来掌握云南的地域文化知识,那么今后不论是在海外汉语教学还是国内汉语教学实践中,准教师们在课上语言知识教学或课后交际活动中,不仅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将云南的地域文化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开来。
(四)地域文化与教学内容
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因素的问题,学界讨论得比较多,也有学者针对地域文化的导入问题做了研究,如芮嵘、荆亚玲(2012)。在对外汉语中导入云南地域文化,主要涉及到的是与汉语语言要素相关的文化内容,也不乏一些文化课或兴趣课上的与民族传统文化、交际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云南大多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在教学中可以适量加入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介绍,如上提到的东巴文、彝语等。再者,云南方言丰富且与汉语普通话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楚雄方言中“咯”字在句子有提问的作用(“你咯吃饭了?”表示“你吃饭了么?”),又如“马普”(马街普通话)的发音、声调与汉语普通话的区别,等等。在云南地区,由于方言在日常交际中的影响,外国学生学习了汉语普通话,在课下还不一定能与当地人们顺利地交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入方言知识的教学,这不仅能让汉语课堂变得更丰富实用有趣,还能让学生与当地民众进行更有效交际,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氛围中。
(五)地域文化与教学形式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形式,多以室内课堂为主,然而要实现云南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汉语课堂不应局限在课上、室内、校内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改变常规的语言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云南地域文化特色展开汉语教学,可以将室内课堂转到室外,如在地域文化活动中展开汉语文化知识教学;还可以将校内课堂转到校外,如进行当地的“博物馆文化教学”[4]、景区景点文化教学等。此外,在现有的课型设置上,可将汉语教学适当调整为以民间才艺、民间习俗等课程形式,进行语言知识与地域文化的教学。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