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1 11:53: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篇(1)

关键词:科学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 实践意义;

科学管理作为新时代管理的中枢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其他一些管理活动的方向标。科学管理的管理内涵、管理原则、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且这些理论都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且应用范围极广。本文主要从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独特性出发,探讨有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进行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及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

(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

(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

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1)在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科学管理更偏重于理性思考,却忽略了人性思考,从而表现出了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这点上就远不如后来出现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虽然泰勒自己曾经在著作中作出了很多解释,但很难改变科学管理给人的那种冷漠感,总给人一种缺乏人性的印象。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贪婪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高效率一直都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高等院校管理也不例外,也是将高效管理作为至上目标,最大限度的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是从经济管理衍生而来,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高等教育追求的是人才质量最高化,经济利益并不是它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而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管理,所以也不能只注重眼前效应,而应当把目光放在远处。此外,高等教育系统错综复杂,这不但指其自身的结构复杂,而且它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各方面。所以说,高等教育管理应当致力于各方效率均衡发展,而不是只做局部,只顾眼前的工作效率。

篇(2)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机构多样化、学习形式灵活性、教学内容丰富性和高层次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必须对其在科学理念特别是动态理念指导下实施有效的管理。权变理论是动态理念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一词可以理解为通权达变、权衡应变,甚至可以理解为权宜变通。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灵活、动态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对其管理必须具备动态的理念,避免管理落伍或超前。

二、贯彻动态理念的必然性分析

(一)辩证唯物的必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要求以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对待事物;同时,“万物皆不同”,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有其特定的规律性,“一刀切”的思想与做法是十分错误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因地制宜、灵活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符合辩证唯物的要求,也是事物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这就为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贯彻动态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时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到实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知识革命的展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资讯铺天盖地且日新月异,时刻要求人们转换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时刻保持动态性、灵活性,以适应这个迅速变迁的社会,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发展、变化的态度来对待,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以社会经验丰富、有独立思考能力、鲜明的个性、较高的知识水平的成人为对象,以具备时代性、实效性的内容为教育载体,并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手段,这一切都反映了其“变”的特征。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应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这就极大解放了人们的管理思想,使人们避免陷入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僵化思维的泥潭,主张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等具体情况灵活管理的主张,避免那种不问实际情况,“万事一法”、“千人一面”的管理方法。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以某一固定的僵化模式来进行管理,而应坚持动态的管理理念,运用权变理论来实施有效管理。

(四)动态理念自身的优势

以动态理念为基础的权变管理理论进化程度较高,并具有能够兼容并蓄、综合利用其他管理理论的特点。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正如生物的进化演变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权变管理理论被一些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是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可见其理论进化程度是较高的。

三、贯彻动态理念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贯彻动态理念,不仅符合辩证法,具有理论层面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包括:

(一)保证思维动态性

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有效性,首先应考虑的是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者的权变理论即预测在不同的环境下,何种类型的领导才是有效的。当代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菲德勒(FredEFiedler)在领导动态学研究中,认为有效地领导风格、领导行为是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的。菲德勒最大贡献在于为领导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这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指明了方向。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有效地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做到:

1.具有变革意识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以及进行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审时度势的估计涉及到成人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是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是管理者是否称职的关键。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成人学习者的不断的社会化,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相反,应以树立变革意识,时刻以动态、发展的战略思维,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找出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前景,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目标,而不应该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来漠视一切的发展,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代前沿,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和危机感,不断创新、不怕变革,只有这样,管理才能真正有效。

2.具备辩证思维

动态理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和立体的。该理论对管理活动的总体考察是以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和联系的这样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摒弃了那种僵化的、呆板的、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一样,管理活动也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去考察,才能够接近和抓住真理,否则就无从奢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身兼提高全体国民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大任,必须具备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各因素,包括成人教育教师、成人学员、学习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的情况进行辩证思考,一分为二,既不夸大取得的成绩,同时又不能刻意忽略或掩盖出现的一些小的问题或不良倾向。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考虑管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问题或存在的不足,考虑是否采取其他方式可能取得的成绩会更大,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防微杜渐,汲取经验教训,不能因为问题的出现会使自己工作业绩下降或害怕显示自己管理能力水平不高而故意掩盖或瞒报真实情况,不能为一己之私而损害整个教育大局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从小的问题或不良倾向中找出原因,分析原因,也许可以从中发现新生事物的源头,有助于总结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更加高效地管理探寻到规律并指导以后的管理工作。

(二)规划过程柔性化

教育经济学者G·萨卡普罗斯在总结一些教育规划的主要理论及其方法的历史经验后提出:“今天的趋势是转向一个灵活的、具有回旋余地的教育政策,以便容易适应变化中的环境。”世界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程度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不同,呈现出不均衡性,但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中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是不无启示的。这些共同趋势的一个总特点便是“柔性化”,就是说,在指导思想上,试图放弃以精确的数量去规范未来,代之以现有政策、制度和人才培养规格应变能力的增强;在实施形式上,强调宏观指导下的微观决策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关注。

实施柔性化原则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具体实践操作层面的要求。柔性是指动态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可塑性或环境适应能力。具体来说,是指任何一个耗散结构管理系统,为了同外界进行正常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同环境保持积极的动态适应,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使管理系统整体或内部诸要素、层次在各个环节和阶段上保持适当的弹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占有很大比重的一部分,而且随社会的变化会产生许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大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的存在,因此,管理者对其进行决策、实施管理时很难精确预测管理目标的准确性以及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实施柔性化原则。实施柔性原则应注意:

1.确立现代化管理的柔性机制。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时,以科学的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涉及的各种因素变量的因果关系与预测其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为前提,要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以及因果趋势外推法、直观法、定比法、反馈法等预测方法,来确定适当的管理柔性空间与时间范围,并站在可能性的高度,积极利用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有用的诸多可能性,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战略规划,采取措施,确定最佳的路线或方式取向,确保成人高等教育规划管理的及时、高效性。

2.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制定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划,必须以机动、灵活的方式,来应付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以应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方式、教学手段、办学主体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出中、长期规划,然后推出短期计划,作为对总体规划的补充与调整。如日本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个高教发展五年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又根据第二次人口高峰,18岁人口的增加,制定了1986~1989年增加大学定员的计划。同时,在对新情况进行预测时应尽可能的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辅助,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精确性,确保规划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三)管理规范化

正如上面所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动态的理念保证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变”则会影响管理的持续性;同时,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发展必须要有规范性,如果缺乏统一的要求与标准,即使规划再精确,再具有前瞻性,也会由于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混乱而导致管理目标最终的失败。

1.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必须进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对每个层级的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与权责认定。预防权责不明、越权越位、办事推诿,进而影响办学质量、科研质量,造成人、财、物的极端浪费。

2.留有一定弹性。保证统一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要留有一定的弹性,以应付突发事件或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以保证各管理人员能够灵活、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著名的管理专家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提出“不同管理学派”的主张纳入到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包括那些秩序、系统化、常规化和可预测性的各种因素,第二个范畴包括那些主要用来发展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创造性以及个人主动性等的要素,这个范畴将被称为“开放系统要素”。这一论点证明了动态性的理念所包含的动与静的结合与互相不可分割性。尤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看到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似性,加以规范管理,同时更应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采用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不拘一格。

(四)及时进行反馈

对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也是动态理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反馈控制就是管理者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对控制对象的作用和影响,以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原因产生结果,结果构成原因,反馈控制通过“反向”桥梁,对环境变化和运行状况作出应有的反应,发挥其实现控制目标的矫正作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结果进行反馈,指通过精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特征和趋势的专业管理反馈人员,建立完备的反馈机构,保持畅通的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通道,从而顺利实现管理控制。

1.建立健全的反馈机构。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馈,也反映了动态的理念。建立完备的反馈机构,将决策作用于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后,再把结果返回来,与原先的计划目标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实际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决策执行或监督过程实施调节,这个反馈机构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要素:精通专业管理的教育管理者、顺畅的信息渠道以及高效能的分析、综合系统。

篇(3)

 

传统高校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急需改革,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以及伴随高校功能扩展而出现的各种不适应,这都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利用。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化、功利化、产业化等各种不良现象与问题,本出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问题,从多个视角着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最后就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自建国以来,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了发展最快、最繁荣、最稳定的时期。其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历史性的发展特征明显,这在其教育体制的调整、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然而,一些不得不引起人注意的问题及现象依然存在。

 

就如福斯特曾经所说的,不愿有真正的教育相关联是当代教育管理理论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商业管理和公司理论是其理论的主要来源。以上我们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产业化、功利化、政治化等问题展开了探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仅关注管理的普遍性和理论的“普适性”,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特点,致使其判断与决策出现错误是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及本质做到精准的把握是对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的首要任务。

 

一、求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

 

1.学术性组织是高等教育组织的本质,它是一种“独特的专业组织”,其围绕学术这一中心活动。高等教育组织的一个特征是对科学知识及方法进行储存和传播。高等教育组织对取得成就获得认可的知识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教科书中,专门知识在大学所有的知识中,占据着重要的支配地位,而而大学组织则是以专门知识为中心而后动的。

 

学术工作简单而言就是对知识的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及应用。就整体而言,与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及大部分非赢利性机构不同,创新学问、培养人才及传递文化是高等教育组织所承担的主要责任。人才、文化、学问这些概念都与学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高等教育组织中“学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2.求真是学术追求的目标。

 

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进行的探寻和印证即为求真求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都求真的“真”进行理解,其一强调认识的真,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事实进行澄清,对错误进行纠正。

 

人类所有的认识活动都是从怀疑开始,力求坚持理性,以批判的视角来最终达到求真的目标的。它的开展需要有宽容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自由地探索,同时又需要有公平的制度,进行独立的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质疑的态度、独立的人格、求真的意识及宽容的心态。

 

其二强调态度和精神的真,具体而言就是坚持科学的信念,并且是一种伴随学术发展始终的信念。因此,求真不但是惟一能够实现对世界做到科学把握的方法,同时也是科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坚持的精神与态度。在对真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及面对真理时,人们需做到将自己完全忘记的地步,不管面对怎样的真理,都要接受它,并做到热爱。这些是追求真理必须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推动人性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所在

 

以主体活动作为依附载体是所有具体管理活动的性质,同样高等教育管理也是这样,它主要为高等教育提供服务。因此,对教育的本质做到明确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做到掌握的前提条件。

 

1.教育以育人为本质。

 

教育是从直接生产的过程中独立而出来的,从此之后,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育一直高举的旗帜,并且一直将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作为自身的责任,将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高尚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坚定的说,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教育永久的历史使命。教育这种崇高的历史使命,为我们对教育进行精准的定位做下了可靠的铺垫。同时它也决定了教育必定是一项永久而神圣的育人事业。

 

2.引导建构和发展完备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为人性塑造提供服务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的目的。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从人性的视角来看,教育则是培养新人人性的活动,塑造人性应该被作为教育的天职,而对教育成败与否进行衡量的根本标尺则是人性。因为以主体活动作为依附载体是所有具体管理活动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人性的养成是教育管理的惟一目的。

 

有效的实现教育人性养成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而实现对人的培养、教育和改造则是对人性做到正确认识,并以人性的要求而实施高等教育管理力图实现的最终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育人性养成目的的实现。因此,对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发现及引导构建和发展完备的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的本性所在。

 

三、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所需的人性基础

 

对于人性的不同理解是对各种管理形态进行区分的标准。商业管理以赢利为目的,行政管理以追求效率和民主为宗旨,而高等教育管理与这二者均不同,显而易见这都是源于对于自身所辖范围内人性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不同的管理形态源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那么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怎样的人性基础呢?其前提是必须与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与本质相符。

 

经济人、政治人、工具人与高等教育管理求真的目标不相符,与教育的本质育人也不相符,更与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引导建构与发展完备人性不相符。因此,知识人的概念被提出,它与政治人、经济人和工具人是并列存在的关系,它的任务即是对知识的传播、应用及创新,而目的则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它的发展潜能很大,并且具有可塑性,以完善自身为追求追求,最终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引导构建和发展完备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而知识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大胆的做出了猜想,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合理人性基础的是知识人。

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 意义 策略

一、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与发展潜力,从而使高校教育管理达到最佳效果。以人为本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教育是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高校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就是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每个人的各种需要,切实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必能提升我国高校的管理水平。

在当前一些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非常僵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盛行权威化,一些高校管理形式化主义问题非常严重,导致高校管理中过度的重视机构建设,重视高校人员的文凭和职称,而对人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例如在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上,往往只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没有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重点来抓,导致了形而上学的现象。因此,在人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展不断提高的形势下,高校管理者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反思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以高校每一个人的角度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过中,通过最大力度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意识能动作用,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研究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行政管理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日益深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但是,在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地成为管理的主体,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对教师和学生的了解不够,导致出现教育管理脱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没有很好的贯彻,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

2.教育管理制度缺失

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跟不上现代教育管理的要求,使得在教育管理中经常出现高校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足,教育工作不认真,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学习和听课,无法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只是为了考试及格,没有认真的准备考试。这些现象的发生使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得不深思,形成一些教师和学生以消极的心态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降低高校教育管理的成效。

3.教育管理水平低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落后,而且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没有能够使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的管理水平更是时代的潮流。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严重落后,无法使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工作,而且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几乎没有,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

4.思想工作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他们比较溺爱,导致他们的集体观念比较弱,而且他们的责任观念不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选择也多样化,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非常大。随着世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异常迅速,大学生短时间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对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

三、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自主能力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身全面发展,通过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但能提高的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他们的成才提一个良好的发展和学习环境,也能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另外,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新力,增强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素质。

2.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只是要求对现有知识的灌输,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进行足够的重视。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它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而且还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要要将学生看成主体,一切工作的核心为所有的学生服务,将其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培养人才是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案例和理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3.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能够学和老师提供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大学生的成才和成功创造一个良好氛围里去学习,而且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高校教育管理注重以人为本,就能够为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教育,而且能够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进行校风的建设,提高学习风气和学生的学习风气氛围,鼓励学校的多学科交叉教育和老师的研究工作,积极地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除此之外,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建设丰富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锻炼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谐校园文化。

4.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能够保护好学生的权益,将学生的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的成才发展积极地加强高校的管理。例如,全力解决学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工作,积极地筹措资金来帮助贫困的学生和经济困难的老师,为一些特别贫困的学生提高勤工助学的岗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做好学生的心里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的心里问题,将各种不稳定的心态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解决学生的各种难题,才能够充分的发挥高校的纽带作用。

5.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能够重视学生离校教育的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只依靠以前学校学的东西是走不通的,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学生离开学校时,为他们及时的学习新鲜的知识建设一个终身学习平台,可以建设继续学习的平台,还可以建设一些高校老师负责的工作和心里指导平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关注人的自身,提升人的主体地位,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四、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为我国高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不断地为我国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1.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素质

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素质,转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传统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如果不学习,无论你是谁都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事物,才能适应现代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跟上时展要求,才能在发展的道路跟多的提出新观点,为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开拓性观点。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要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积极地鼓励高校教育管理者专业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1)加强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学习,积极地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2)积极地培养高校教育管理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培养;(3)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力和创新力;(4)通过加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增强管理者的协调能力。

2.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一步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地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中。(1)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加强对每个人的认识,充分理解人的价值,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2)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高校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都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而展开;(3)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认为人是社会中据有主体地位的资源;(3)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教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围绕人为中心的服务工作,努力实现人的价值。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建设的质和量,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地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为了确保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在科学研究管理上,建立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百家争鸣,为高校的每个人创造宽松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在教学管理中,积极地鼓励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对教育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的进步,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

4.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创新是在高校教育管理原有理论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创新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为高校教育管理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同时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保持高校教育管理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世界先进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根据各个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五、结论

总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对人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人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进而满足每个人整体发展要求,促进每个人提高整体素质,通过以改革为手段,建立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积极发挥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达到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参考文献:

[1]骆东风.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本理论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管理研究,1997(2).

[2]王希尧.人本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职能 竞争 高等教育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至70年代末,由于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价值取向的强烈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传统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并完善起来。

作为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与框架,新公共管理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比如“新公共管理”、“后官僚制模式”、“企业化政府”理论等。尽管这些名称不同,但基本上都表示同一种现象,即由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及实践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的转变,并被人们描述为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转移。

新公共管理是以组织机构的管理的绩效为评估对象,在公共部门中大量采取了以前是私营部门或机构才使用的管理手段,而且加入了各种竞争机制,将服务对象当作顾客,以客户为导向,并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有效的强化管理人员的自我利益、机会成本和风险控制意识。使他们使用合理又充分的权力,以适应外部环境,来创造良性管理绩效,从而进一步强调对资源合理利用的理论。新公共管理的中心思想有几点:一、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以强调和强化组织、个人的目标,并依据“3E”原则(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来履行组织的绩效评估与管理。二、强调组织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以结果为导向并强化管理者本身的责任意识,将目标集中于个人责任方面,而不是以过程为导向。三、利用市场机制替代高度集中的组织结构。这样的方式可以使组织在规则实施、人事任命等方面显得更加灵活。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省,从而将成本大幅减少,以便提高组织绩效,为社会提供更加良好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以前的公共行政理念相比的话,新公共管理在公共部门职能的定位、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和管理的手段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公共管理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管理,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领域方面,新公共管理强调在这些领域注入市场或私营部门的竞争机制,这样可以打破政府或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从而允许私营机构、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竞争之中。2、新公共管理一方面包含了行政组织内部的管理,而且又强调了公共行政从“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可以理解为从重视政府政策实施的过程和手段转变为重视政府政策的结果和所产生的绩效。3、新公共管理强调从私营组织的管理方法中获取经验与方法,它认为公共部门应该吸取私营部门一些优秀的管理方法并导入相应的竞争机制,比如绩效管理、组织发展、目标管理等。当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指示以及内部取向,而是更多关注组织所能产生的结果和个人责任,这样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和结果会得到很好的改善。4、新公共管理强调在用人方面的录用、任期、工资和人事等方面的灵活性,比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等。

我们可以将新公共管理的含义归结以下几点:1、政府职能在于掌舵。2、实施明确绩效控制。3、由重视行政规则、过程到重视结果、产出。4、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5、公共部门由内聚管理趋向分权管理。6、重视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运用。7、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新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要改善政府管理体制,扩大参与公共管理的主体,转变公共管理的方法,从而使政府职能发挥出全新的作用。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中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权力的分化的方法,意思就是要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权力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授权给社会的其它组织,这样可以达到社会各方面的内部管理或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领域里,政府应当积极努力的授予高校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自主权以便使高校能够更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在以前,我国的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几乎全部在政府部门手中,政府拥有一切权力,而高校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几乎没有办学的自主权。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的高校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向社会提供适应全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社会服务。这样,扩大高校的自主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高等学校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

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广泛导入竞争机制,以便消除政府在高等教育供给方面的垄断。政府应该让更多的私营机构参与到高校管理与服务的供给链当中,这样会最终形成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提供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格局,以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绩效。在高校办学方面,要打破由政府垄断的局面,重视各种社会团体参与到高校办学与管理之中;在财政方面,要摒弃由政府单独提供的财政体制,提倡由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吸引经费为辅的全新的教育财政体制。这样可以释放政府教育财政方面的压力,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使其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随着高校办学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强化在教育方面自我管理的同时,更加要追求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使效率和公平作为全社会包括政府在内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

[2]刘蔚.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

篇(6)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虽然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大多体现在企业组织管理当中,但是也启示了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人性化、主体化的教学管理观念。通过对人本的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探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调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用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来影响其他的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学校以人为本管理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崇尚人的价值,确立以师生的服务为管理的宗旨,突出学校成员的主体地位,强调认识并顺应人性,同时把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范围,满足学校师生的合理要求,发挥师生的优势和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高校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说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还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诉权,解决高校与学生的纠纷等可诉性问题,也是解决学生权力保护的关键所在。在管理过程中给予师生人文关怀,解决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保证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鼓励师生对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1.高校工作的复杂性尤其需要良好有效的管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相对复杂和广泛的,同时涉及到的管理内容也是方方面面的。将科学管理思想运用到高校教育的管理中,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即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达到管理的目的,发挥管理系统中各个成员最高效率。科学管理是各种管理理论的结合,崇尚以人为本和竞争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理论并非空泛的条条框框,它是适用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成员,可以促进每个成员的不断进取,提高成员的工作效率。

2.科学管理提高了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科学管理思想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作为重要管理理论,为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大学的结构、成员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管理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将管理职能和计划职能分开,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管理效率。运用科学的管理和尊重科学的管理理念,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科学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的师生,他们和普通的企业工人不同,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只有根据需要来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体现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作用。其次,教育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商品,所以科学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也不能全部照搬,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更好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目标。

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

1.首先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应该明确的是高校教育管理体质还没有走出“人治”的误区,这样就导致高校的管理人员在许多涉及学生权益问题上采取行政命令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而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者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调解和预防各类矛盾和问题上,大部分时间在充当着“消防员”,不少活动层次低、效果差,这是当前困扰教育法治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更新理念,把师生的合法权利作为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学校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也不容忽视。这才是一种符合新时展要求、体现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深入贯彻教育体制的改革精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教,坚持依法治校,遵守法律程序公正、合理、优先的法治原则,须要提高教育管理者水平和素质。重点解决好以下几项制度的建设:第一,要在现行法律制度的制度上,健全高校教育资金管理法律制度,确保国有资金的依法、合理使用。第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当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符合学生个体需求。第三,要贯彻落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把评估的结果作为国家对学校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3.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在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上,应坚持以法律的评价为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教育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契约行为,要想健全高等教育管理法律制度,必须完善高等教育管理责任制度。其次要结合高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性质,高校各项制度的制定目的在于管理学生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相协调,而不能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4.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现代教育中,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教育,也应成为构建和谐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要提升学校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宜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作用的前提下,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大学生的行为,以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等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和法律手段来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促进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掌握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能力。

篇(7)

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知识论基础

1.1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一方面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得以对人的哲学关怀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哲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境遇进行反思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价值、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又重新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另一方面,20世纪初以来,环境的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所引起的矛盾的凸显,让人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越来越质疑打着科学主义旗帜的教育管理是否果真达到了它所宣称的那种客观的、“价值无涉”标准,抽离了价值来谈人和教育的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弊端。由此,一种新的教育管理观孕育而生。

1.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1.2.1 康德哲学

18世纪80年代初期,康德就在《纯粹理性批判》一文中表述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和限度,认为事物既不是纯粹客观存在的,也不是纯粹观念的东西,而是被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格林菲尔德根据康德的“自在之物”感染人的感官从而形成认识这一表述,提出了“组织的人类发明论”,强调组织依赖于个体,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强调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1.2.2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列宁说过“革命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必须善于毫无例外地掌握社会活动的一切形式或方面”,费耶阿本德采纳了这种思想,并继承性阐释出他自己对于方法论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阶段性的,而我们想要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未知的实体,因此要保留自己的选择权,不能刚开始就把自己装在一个理论的套子里。同时,他又认为任何的思想理论,都能够改善人类的知识维度,不管它是多么的荒谬和陈旧,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要去克服在此之前业已存在的“科学沙文主义”。

1.2.3 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马克思·韦伯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并着重解释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取决于社会成员各自不同的经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理解和判断。格林菲尔德借用此观点,直接否定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在认识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依据,即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尤其是研究学校管理上所采用的逻辑实证主义标准。主观主义的这种主张在强调注重研究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又忽视了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为人所共知的规律,显得失之偏颇。

2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指导意义

2.1 理论意义

(1)宣扬人的价值的回归——丰富了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内涵。教育管理不仅研究成为教育管理问题或对象的事实问题,也研究价值问题。在对于“价值”这一命题上,文德尔班认为:“每一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引起某种感情的东西,”其承载的主体是人。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有如中国女子缠小脚那样,通过压缩来残害人性的一切突出的成分,使一个人根本上迥异于理想中的教育理念。

格林菲尔德认为组织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组织,那么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把人即组织的成员放在了核心位置,克服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长期以来只重(下转第43页)(上接第20页)视组织而漠视组织成员的严重弊端,重新肯定了需要通过组织成员解释各类事件来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对各种日常事务的认知和理解。这种人的价值的回归还体现在对人的非理性发展的重视,重新又把组织管理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所简单机械化的现状拉回到了实际上十分复杂的本来面目。对人和组织、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丰富了整个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

(2)重视质的方法的应用——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视野。在高校管理方面,仅仅运用逻辑实证等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这种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对教职员工各自特点的忽视或“同质化”,对高校管理的组织复杂性和历史性欠缺足够的考虑。而“质”的研究更加的符合高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与单纯数量化、客观化的调查研究相比,“情景化的”、“主体间的”意义解释在面对特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对象和问题显得更为有效,尤其是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组织系统面前,也更具有人性化。

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教育研究者们必须深入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去,通过亲身与研究对象的交流与接触,收集原始资料,分析并进行意义的解释。它要求研究要与一种政治主张相结合,必须建立在“实践中的有效改变”这一信念之上,所有参与者必须共同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信念。这种研究方法改变了以往学校管理研究只重视“自上而下”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管理产生的问题和现象,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操作方法。

2.2 实践意义

强调领导的艺术性——提出了学校教育管理新的要求。高校领导者在实现学校这一庞大和复杂的组织目标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稍微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梅奥的霍桑试验表明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理论运动和人力资源理论的普及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更为准确的说,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它将学校管理的所有活动理解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它更像是麦柯希所表述的那样,“学校是一种从事于对话的文本,这将为转换型的教育对话和实践创造出有利条件,形成一种相互鼓励和提升的关系。”这也是主观主义教育管理价值在高校教育领导实践上的具体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关心教职员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培养学校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但是这在客观上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也是更为苛刻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的个人素质,更要懂得根据被管理者不同的需要来实施领导。

参考文献

[1]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