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1:53: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社会治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 键 词】社会管理 创新 富民兴渝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处于特殊复杂时期的重庆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吹响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号角,重振了广大重庆市民的精气神。宏伟蓝图重新绘就,催人奋进,但如何将之化为现实美景呢?对此,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以此强力助推富民兴渝,是变宏伟蓝图为现实美景的正确选择。在此,笔者就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助推富民兴渝,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重庆乃至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西方国家经历了大约上百年的时间,因此,西方国家在上百年发展中渐次出现的问题,在中国却压缩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这就不可避免将累积大量的社会问题,从而造成社会问题大量积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矛盾凸显尤为突出,表现在:一是人民内部矛盾多样易发。集中表现在群众上访和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稳定大局;二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三是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四是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五是信息网络建设管理面临严重挑战;外部势力及一些背景复杂组织仍在加紧活动。究其产生上述社会管理领域若干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阶层、各群体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以至于阶层、群体、个人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甚至被固化,加剧了我国社会贫富悬殊差距,不断累积了大量民怨;二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如改革开放后新社会阶层强势崛起,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这与我国现时的国家政治体制和架构是极不对称的;三是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作为开放的时代,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四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各阶层、群体、个人的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这也给社会管理及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转型社会常出现价值真空,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并引发诸多风险,如当前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法治不张,诚信缺失等。就重庆而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特殊复杂的环境,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德法并举,讲信修睦,重振重庆人民的精气神。
二、重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社会管理中的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凸显了重庆乃至我国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一)社会管理理念滞后。这是导致重庆乃至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中的最核心问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迫切的任务。社会管理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社会管理中,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改革开放的成果未能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在社会管理中,重管控,轻服务。当前社会管理在理念上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1)管理就是管控而非服务。在社会管理中常常使用高压手段,而不是从服务民生着手,切实解决百姓的合理利益诉求;(2)人民群众是管理对象而非管理主体,把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根本对立起来;(3)片面理解社会管理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并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借口,压制人民合理的利益诉求;三是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这一落后的社会管理理念使得社会管理成本高昂,甚至是生命和血的代价;四是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重行政手段以至于迷信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激化社会矛盾。在社会管理中,往往轻视甚至忽视运用法律道德等手段,尤其是、王立军事件发生后,凸显了重庆依法治市,以德治市显得任重而道远。
(二)社会管理的主体不够多元化,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表现在:(1)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或唯一主体。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包揽一切,甚至于越位、错位,不堪重负;二是政府缺位或不作为,一些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2)一些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行政倾向化严重,实成为“二政府”,如高校管理严重的行政化倾向,难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同时,大量“二政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如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培育明显滞后,民营经济发展长期步履艰难等;(3)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渠道狭窄,渠道不畅,难以形成公民社会。
(三)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体现在:一是对社会组织作用认识不足,单一依靠行政管理手段。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国家,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政府管理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因而是不可替代的;二是对道德和法律等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运用不足。道德和法律,作为传统社会管理手段,自有阶级和国家以来,一直发挥着社会管理基石的作用。当前,尽管我国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提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但坦率讲,道德和法律手段在社会管理中却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三是在社会管理手段上,重刚性、轻柔性,管、卡、压、罚并举;四是在社会管理体制上,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各自为政。总之,人们“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因此,“上访”成了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维稳”成了一些官员的口头禅。
(四)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作为社会管理载体的单位、集体逐渐在弱化。在城镇,以往全托给单位的“单位人”逐渐变成“社会人”,而社区负责管理的“社区人”尚未形成,因而过去的“单位人”往往游离于单位和社区之间,产生了大量管理真空。在农村,大量民工外流,游离于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社会管理。因而,原来固着在土地上由农村集体管理的大量农民,成了“漂泊”的社会人。社会管理载体的模糊化,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大量的社会问题。
毋庸讳言,当前重庆乃至我国的社会管理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大量社会矛盾以及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科学发展助推富民兴渝
笔者认为,就内涵及实质而言,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着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群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在于通过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促进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那么,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助推富民兴渝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五坚持、五转变”构建重庆社会管理新模式。“五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五转变”,即从重经济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从重政府作用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重管制向共商共建共享转变;从重事后处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以“五坚持、五转变”切实转变并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构建重庆社会管理新模式,创造性地贯彻并落实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变宏大愿景为美好现实。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置于民主法治的框架之下
依据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社会管理创新应当纳入法治国家建设这一更大的系统工程当中,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为党和国家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则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学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可看做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法治的本质就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的利益,追求人民的福祉。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希冀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模式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不利于人民利益的管理弊病,畅通实现人民利益的通道,这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二)社会管理创新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准绳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民普遍遵从的良法之治才是法治,这个判断其实内涵了“有法必依、遵守法律”的意思。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而守法是实现法治的基本条件。依法治国的实现既离不开每一个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也离不开运用法律开展管理的政府自身也守法,政府要想创新社会管理也同样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无条件地接受法律的规制。法律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准则,既是政府行为的价值指引,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内含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管理创新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抛开法律而无规则地创新,而是应当在遵守法律或者说是遵循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变革那些不合时宜、违背群众利益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只有符合法律的创新,才符合法律承载的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才不会背离创新社会管理的初衷。创新意味着要改变事物现时状态,这难免会与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做法等不相符合,必须正确对待。不能为了创新而触犯法律,急功近利;可行的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修改或者废止法律,打通管理创新的法律通道,让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行为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2]。
(三)社会管理创新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将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这有助于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对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意味着对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加强和完善。这些都会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除。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将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这对我国法治建设无疑会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法治建设,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社会管理创新通过转变社会管理理念、调整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带来社会治理效应,将营造出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民主法治视域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展开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文明水平、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强化法治观念是夯实服务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利用法治手段是增强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依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保障公民权利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先行。社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民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按照现代公共政府的理论,我国社会管理必须要创新与公民权利息息相关的管理理念:一是“维权即维稳”。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民众上访事件持续增加,而政府也陷入了越维越不稳的困境。而要破解,必须从民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切实维护民众合理、合法的权利,特别是对一些侵害民众合法权利的不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这样民众诉求得到伸张,权益得到维护,社会管理的良好效能自然就显现出来;二是“政务即服务”,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通过良好的管理措施,最终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因此,从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出发,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紧紧围绕民众的诉求和民众的满意来展开,全力解决好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强民众的幸福指数,用民众的认同度来提升政府社会管理理念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呈急剧增大态势,这从一个侧面也要求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随之创新和跟进。具体来说,我国当务之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利益协调的过程,其中既涉及到公共利益,也涉及到个体的私人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给予个体的私人利益以尊重,并通过政府的资源建设和能力提升,努力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二是提高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这涉及到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说,要正确对待矛盾,不要惧怕并且要直面矛盾,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手段,确保矛盾处理及时、有效;三是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工作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其中不仅要加强“”建设,保证与群众骨肉相连,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自身能力建设,来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群众从心底里认同并相信政府,促进政府决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三)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诚信体系诚信是立国的根本。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来说,要以“诚信中国”为主导,从政府机关先行做起,将社会管理烙上诚信的标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一是从中华儒家文化出发,在政府机关中倡导“善治”理念,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二是建立起政府社会管理的诚信评价体系,将行政公开、管理沟通等有机地溶入到诚信评价指标中,并且赋予与公众密切相关的诚信指标以更大的权重,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到政府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三是建全政府社会管理诚信监督体系,在现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社会监督,赋予社会媒体更多、更自由、更独立的话语权的同时,探索建立起公众直接投诉、网络举报等渠道,让监督贯穿于政府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确保监督有位、有为、有力、有效;四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失信的处罚和赔偿机制。对于政府内部来说,要对失信的公务人员给予必要的惩戒和组织处理,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除了让公务人员直接承担赔偿责任外,还应启动相应的行政赔偿、国家赔偿机制,用政府的公信力来切实保障公众权利受到行政机关不法侵害时的行政救济。
(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进诚信执法对于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来说,诚信执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维度,要以“公正执法、依法办事,信守承诺、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切实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积极推动行政执法单位诚信建设、大力实施行政执法人员诚信建设、积极探索行政管理相对人诚信建设”等为主要任务,从教育、宣传、制度等方面探索诚信行政执法体系的建设:一是给政府社会管理公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把失信的公务人员向社会曝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当事人自我改进和完善;二是实施诚信机关“红名单”制度,对在诚信执行方面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以形成对其它行政机关干部的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三是推进行政执法的法制化建设,将诚信政府纳入法律规制当中,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政府公信力建设向纵深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部署,全面安排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凝聚强大力量。
刚才,宣读了《关于成立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同志传达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精神,对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张家堡街道负责同志分别作了表态发言;最后,广亭书记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理清思路,明确方法,健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体系;抓住关键,积极实践,开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等三个方面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的重要部署上来,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确保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面,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是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涉及领域广、涵盖内容杂、牵涉单位多,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因此,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支持、协作配合。首先,要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做到区、街、社区(村组)三级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其次,要在多方参与、合力推进上做文章,确保各项工作快推进、快落实,见实效、见长效。第三,要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机制、统筹推进,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在创新工作上出亮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又是创新。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社会管理有关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科学分析社会形势的方式方法,把握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找准社会管理创新与全区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创新做文章,狠抓突破出亮点,确保各项工作形成新经验、取得新成效。市委召开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十大工程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根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市打造“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新亮点,在全省、全国开创“叫得响、推得开”的新经验。
三是在推动落实上见成效。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保障发展、务实增效,全面推动社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迅速细化分解任务,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细化到点、责任到人,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落实;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载体和手段途径的落实,以全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来验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社会管理创新有成果、工作成效有提升、人民群众得实惠。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几项工作:
一是要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各项指标,确保实现“双过半”。现在距6月底只剩下短短的30多个工作日,各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砸实责任,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各项重点项目要加速赶超,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要力争排名靠前,确保提前实现“双过半”。
二是要加大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形象。作为世园会门户和行政中心所在地,我区的城市管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大家要全面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服务业提升等工作,特别要在渣土车整治、市容保洁、扬尘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决不能出现任何影响形象的事。
三是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当前,个别村安置项目虽然举行了开工仪式,但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现象。对此,各街道、区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安置回迁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对已开工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群众按时回迁;对未开工的项目,要集中力量解决拆迁中的遗留问题,加快手续办理,确保项目早日开工。
海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点、线、面”结合为抓手,积极推进全地域、领域、要素、方位、过程、行业、时间、社会、产业、空间等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优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实施旅游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旅游市场规划化运转、切实保障文明安全旅游、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及引进、创新旅游现代治理等,其中,社会建设管理将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和保障。
自2008年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行动,尤其是短短两年后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其中社会建设管理事业进行了诸多探索,立足知识经济、智慧治理、信息技术革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赋权型社会转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分化加剧与趋同化倾向并存、第三部门快速崛起、城市交通拥堵、科学社会管理和综合评价等新发展、新思路。
一、海南社会建设管理与“多规合一”试点内在关系
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 海南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关注, 海南经济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海南省借助自身独特的地域优势,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管理成为海南在肩负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重任下,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管理的指示为海南省的社会建设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015年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开展省域范围的“多规合一”试点,海南接过了历史性改革实践任务,再一次以创新者、探索者和闯海者的姿态站在了改革发展的前沿。
二、海南社会建设管理的重大举措
近些年来,海南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管理工作,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创新改革层面取得较大突破。积极推进行政改革,创新社会建设管理,践行省直管市县的行政体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管理的相关条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简政放权,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方法,多维度保障民生工作,。
(一)努力加快实现海南省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结合海南省自身发展的现状,推进实施《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针对当下海南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旨在利用20年的时间打破现今全省城市、农村、农垦三元分治格局,并依托海南省作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整合海南省城乡及农场资源,实现全省规划开发与建设“一盘棋”。海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一个“大城市”的建设思路对全省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农垦融入地方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建设。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基层农村。
自2013年以来,海南省正确理顺和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使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积极服务农村,着力打通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扶贫攻坚及农民生产生活方面问题,主动帮助农民打开农产品网上销售通道。如今,海南省农村全面实行“两委”干部驻村“坐班”制,便民服务中心(站点)覆盖所有村镇,农业保险财政补贴15个险种实现全省覆盖,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转变工作作风和革新工作方法,从多角度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保障民生。
例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撰写的调研报告《五管齐下破解十大难题》,是其用了近一年时间,先后调查15 个市县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掌握了第一手的情况而后形成的。该调查报告高度重视海南省社会建设管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和主要不足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产生或形成了诸多不足和
问题,社会建设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对社会特性、公共服务的本质认识不足,应该积极探索赋权型社会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手段等。
(二)社会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甚鲜明
应确立绿色经济是海南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发展模式,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新动力,尤其是结合海南实际提出更为有效和明确的抓手。
(三)社会建设管理时代和地方特色不突出
应紧紧抓住城市海南的发展定位,突出海南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发展概念和理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同时立足智慧城市、自媒体等因信息技术革新引发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形势对海南社会建设管理的影响,重点体现城市海南、智慧海南和自媒体背景下的海南绿色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价值,落脚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优先产业发展。
(四)社会建设管理重点不明确
应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等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领域审视和推动社会建设管理,凸显海南在当下社会建设管理重点领域和内容上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海南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从每一个市民需求入手,借鉴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对重点领域和内容的研究及实践范例构拟,全面提升海南社会建设管理水平和能力。
(五)社会建设管理科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应转变社会建设管理理念,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使海南省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自觉与海南旅游岛建设相适应,与海南省的自身发展相结合,改进社会建设与管理方法,构建社会建设管理绩效和成效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基层管理监督机制,并做好相应的反馈信息处理和预警制度。
四、海南国际旅游大社会建设创新思路
时刻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原则,在所有人类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值得进行非常深入的理论探究,尤其是社会建设管理在当下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自人类于16世纪进入科技革新时代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运转结构的复杂程度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复杂。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总会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 以上,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经过约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相应的这个国家并将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前沿。在当今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建立霸主地位之前,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均各领100年左右,是时几乎所有国家及其人民均以此为榜样和目标,当然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和公共治理的规范亦源于国家实力及公众态度。
社会建设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的处理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均需有以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公共组织的职能发挥及效用实现,特别是在社会阶层固化及其利益分化急剧增强的背景下,社会建设管理应更加突出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范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社会将使不同国家、地区处于整合―分化,合作―冲突,进步―落后等复杂的动态变化结构中,国际化、创新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需要政策公共化和管理知识化,与之相对的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边缘化速度和强度均将加快 。
社会建设几乎包含了公共领域的所有事务和问题,但既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组织、执行和受众研究,对于社会建设管理中政府和公共组织之外的群体或社会单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对于社会建设管理效能的考核及其相应的测评体系指标建设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效也总是停留在各种数量的增加值,很难看到关于其建设质量的评价,加之未能厘清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即使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都未能有清楚的厘清,很难获得最科学、最直观、最有代表性的价值判断,同时,很多前沿性问题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系也未能纳入到研究范畴中,例如智慧海南、城市海南、社区与社会建设、家庭与社会建设、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建设等问题,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成为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出路。
党和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明确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保障”要求。那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要方面是理念的更新,另一个是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当前社会管理的方式存在一个显著的矛盾性发展,即管理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先进,然而管理手段却依然像过去那样粗放与粗暴,暴力执法经常被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是,虽然社会管理设备的性能是提高了,但我们在社会管理理念上却没有与时俱进,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如,我们早就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但是有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缺乏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把法律当作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某法律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利则要依法执行,如果对己不利则放置一边。他们仍然没有从最为根本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对社会管理法治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中央已提出要用法治思维武装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头脑,要用法治方法化解社会矛盾,但由于法治理念未及时更新,尚未来得及对社会管理法治的支撑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及时更新,则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与引导,促成社会管理创新内外部动力的一种及时回应,这种回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会管理方法与方式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这是因为理念更新是行动创新的先导,人们的思想和眼光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没有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很难想象他在解决所遭遇的社会管理问题时会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人们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会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与做法有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法治实践效果。在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维与眼光来体察社会,认识自己,以避免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生重大偏差,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实现民主和善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会;而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①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其社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必须由法律授予,在社会管理过程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怠行职责;要形成“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以及权力的行使由人民进行监督的意识与氛围。如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如“权大于法”、“把法律作为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国家”、“不严格依法办事”等,将会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无法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需要
社会管理政策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存在着社会管理权力侵害相对人权利的可能性,这已被现实中大量实例所证明。因此需要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的规制,其实规制也是一种保障。为达到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目的,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管理人员进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够武装其头脑,使社会管理者树立依法行使权力和注重保障相对人权利等正确的社会管理的法治观,远离与排斥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二是将正确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体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使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与决策能够体现现代法治观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权利。对社会管理相对人而言,具备正确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这当然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依法而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对人对法治理念的接受与理解,才能在权益被侵害时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能采用合法方式维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市民社会的良性成长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人们的诉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国家权力逐渐从一些领域退出,逐步构建起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导、指导与服务。
五、政府职能转变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机关为主体,采用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应负责的公共职能却长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担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应该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说明倚重行政手段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弊端丛生。经济市场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求变革传统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发号施令、群众被动接受的单向管理方式;我们要顺应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重新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维、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并从中受益的格局。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权、不能滥权、更不能怠行职责。公民需要依法参与管理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最终,在社会管理中充分体现民主,使社会管理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活动,政府与公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六、结语
一、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集诸多纷繁的工作于一体。企业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要坚持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维护内部稳定为工作重心,认真贯彻落实综合治理工作“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制”、“重大案件责任追究制”和“一岗双责”落实制等的基本要求,通过抓领导责任制,把落实综合治理措施,维护企业内部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分解为操作性强的具体指标,层层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和“一岗双责”的目标管理责任书等,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体系。
二、当前影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是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绊脚石
影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有少数违法职工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周边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极易衍化成民间纠纷、刑事及治安案件等。因此,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种措施,多种手段和“对症下药”的多元化方式进行。
第一,确实深入地开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斗争。严历打击严重违法犯罪,既是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制裁过程,也是进行教育企业职工遵纪守法的过程。企业应积极配合政法机关,对发生在本企业的严重危害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震慑犯罪。本着企业、社会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的原则,对突出问题进行统一整治;打击违法犯罪不全是公安机关的事情,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
第二,以法制和道德教育为中心,大力开展法制、道德宣传教育工作。按照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的要求,加强普法工作和道德教育,要结合企业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好法制和道德教育,以促进企业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步入法制轨道。弘扬企业文化,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守法,勇于同各种违法犯罪做斗争,敢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厂纪厂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遵章守纪成为职工良好习惯,确保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加强内部治安防范,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是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要广泛发动职工群众,采取各种措施,搞好防火、防盗、防爆、防治安灾害事故等,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尤其是大力疏导调解各种社会矛盾和民事纠纷,避免激化,努力做到无刑事案件和无重大治安案件事故发生,以利于企业内部秩序的稳定,职工家属安居乐业。
第四,综合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与企业改革,安全生产、公司发展放在同样重要位置上,做到与企业改革和发展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一套明确的目标治理责任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与企业所属单位的经济利益紧紧结合,使之有效地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工作。
第五,抓好个别主要领导(第一负责人)对综合治理工作不重视,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和措施不落实,基层管理人员无强烈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思想上改变职工缺乏主人翁的意识,认为公家的东西没人管丢了就丢了,丢失之后有公安部门破案,对自己的收入没有影响的状况。
尊敬的各位领导:
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刚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马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工作方法,为我进一步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县将以这次大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马书记的讲话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和谐有序、群众满意”工作目标,把社会管理创新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认清形势,掌握规律,加大力度,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创新: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保证群众权益,理顺群众情绪。牢固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整治的理念,注重从源头上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时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牢固树立统筹兼顾、平等协商的理念,正确协调和处置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尽可能通过教育引导、沟通疏导和协调协商的方法化解各种矛盾。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法制教育,建议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同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必需统筹兼顾,二是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出台,重大工程开工,重大项目建设,严格依照有关制度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坚持定期排查、专项排查、重点排查相结合,及时掌控社会舆情动态,谨防矛盾升级扩大;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时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以“案结事了罢诉息访”为目标,及时妥善解决群众问题,努力坚持进京去省非正常访“零登记”效果,实现全年“三无”目标;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大力加强乡村、社区综治组织建设,将人力向基层集中,财力向基层倾斜,物力向基层投放,建立覆盖城乡、全方位、立体式治安网络,提高整体防范能力,切实增强群众平安感。
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三是推进社会管理领导体制创新。依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主要领导负总责。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牵头组织作用,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局面。注重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