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0 14:58: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篇(2)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到食品质构,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实验课时数为9,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高校校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食品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近年来,为了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依“国际实质等效性”原则制定了认证标准。我校于2013年6月进行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七个要素,涵盖国际通行的10条毕业生能力要求,如知识要求,即掌握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力要求,掌握食品原料的资源特征、储藏加工、生产管理、品质检验和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实践技能,具有研发设计新产品、新工艺革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工程要求,受到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以及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素质要求,具备人类健康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自觉将自然生态的一般规律应用到食品资源开发、食品加工及流通等环节[2]。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促进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导向性作用。食品基础实验是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实验于一体的模块性实验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更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原理、方法、仪器使用、结果分析等科研工作知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和食品分析两门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不但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节约了实验成本,而且可以增加更丰富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普遍存在学生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上课依赖老师、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差的现象[3],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1实验教学内容优化

传统的实验内容大多数是有关食品成分分析与检验的,主要注重食品六大营养成分的测定和有害物质的检测,这些实验只能片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而不重视对学生的主动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的机械性重复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4]。因此,食品基础实验课题组经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决定在保证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尽量减少过于简单的成分分析实验,适当增加的探索性、设计型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调整过程中添加了诸如油炸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研究、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天然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研究、淀粉的糊化、老化、降解对食品特性的影响等实验,这些实验与传统成分检测实验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实验只要求学生测定几组实验结果,通过平均值测定出不同成分的含量,而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则注重考查学生对整个知识点的把握,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影响某一指标变化的因素,使学生从机理的层面了解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此外,综合性实验中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由学生自己提出,同时由几个组员共同配合完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合作精神。

2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刻板,总是局限于固定的实验方法,实验指导教师讲授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动手操作,如此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满足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设计性综合实验具有主动性、开放性、研究性等特点,有利于将学生变为实验设计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也是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5]。实验指导教师按教学计划提前告知学生实验题目,并要求不同组的学生使用不同原料,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根据资料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这种综合性的实验结果一般是未知的,而且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并引导他们对出现的问题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指导老师应重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把结果分析和讨论作为实验报告的重要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3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能够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监督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食品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加强对相关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与一般课程有所不同,不能仅以实验报告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是一个综合评定的过程,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应注重严谨的学风和创新精神[6]。实验课的最终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70%)和最后考试成绩(30%)组成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实验预习报告、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报告。因此,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之前对学生进行检查,实验过程中指导,实验结束时在学生的原始实验数据上签字,不仅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正当的实验操作,还能检查结果的合理性,同时防止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互相抄袭、弄虚作假。此外,教师应及时评阅实验报告,重点是看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实验记录和实验过程中的整体印象也是评判标准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解释实验现象。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学生,不但能及时解决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对不认真的学生起到鞭策的作用。期终考试采用设计型综合实验,全面考查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时间安排及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表现。这种综合考核方式,不但能够避免考核的片面性、随机性,还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学风,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为达到预期效果,对实验室、教师及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数量大,实验课开设多,致使实验室不足、教学设备匮乏,仪器的维护和更新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开课之前实验教辅人员应对实验仪器进行管理和维护,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资源丰富的实验环境[7]。此外,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在课前必须预做实验,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教师课上讲解应简短,重点突出,同时要指出注意事项,以便引起学生重视。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和学生在一起,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当操作,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学生实验记录。遇到异常结果时,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实验结束后,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原始记录进行签字,以防学生更改实验数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真正作到教学相长。同时,对学生也要严格管理,实验前要有预习报告,以便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做实验时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规程操作,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束后,数据经老师审核后方能离开。实验报告除需撰写实验原理、材料、仪器、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外,还应对实验结果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通过优化食品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及加强对实验教学管理,使食品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并在提高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组织协调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吉林,申瑞玲,相启森.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14,(8):167-168.

[2]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3]付莉,杨爱丽,顾英.《食品化学》与创新型实践教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78-80.

[4]乐琳,张晓鸣.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6):76-78.

[5]陈怀侠.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05-107.

[6]熊汉国,张俊.关于《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体会[J].科学教育论坛,2006,(1):85.

篇(4)

关键词:食品物性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44

《食品物性学》是一门研究食品物理特性,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的学科。物性学通过对食品及其原料的流变特性、食品质构、食品的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物性的研究,来达到指导食品的高品质和安全生产的目的[1]。《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不仅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和应用更具有广泛性和必要性。

与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相比,《食品物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将其作为独立学科开设较晚,且主要是面向研究生开设[2]。在200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与食品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才决定将《食品物性学》列入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可参考的资料很少[3]。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主要是通过对食品的物理特性进行研究,进而指导食品的品质和生产过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相应的教学资料不能照搬其它食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而应当从该门课程的特点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4]。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学应当让学生学到知识,并做到愿学、乐学、学得有趣、主动[5]。对于食品物性学的有效教学,应当让学生不仅学到食品物性特征的大部分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学到物性学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并且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使学生主动学习。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食品物性学的教学理念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入手。《食品物性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课,对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物性分析能力和品质管控能力的培养是无可替代的,其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因此,食品物性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实现由“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着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真正体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达到爱学乐学的有效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在讲授本门课程时,应当根据本课程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重点、关键点、应用热点、前沿问题来进行讲解,组织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分专题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对食品物性的基础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整体课程的讲授中,我们对力学部分进行了最为深入和全面的讲解与研究,对食品流变学的相关模型和公式都进行了推导和分析,以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而对于食品热物性、电特性和光学性质部分,在授课内容安排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实例展示为主,不再进行基本公式的推导,只理解其实际应用原理和意义。对于食品的质构和感官评定部分,由于学生已学过食品感官评定的相关课程,这个部分的讲授以食品质构的仪器测定方面为主,主要讲解物性仪、流变仪的使用方式及图例分析,对食品的感官评价与仪器分析的关系进行说明。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时主要放在食品的力学基础,食品质构的仪器测定,食品的电、热、光学特性的应用上,既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突出重点地进行知识讲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 教学手段

由于《食品物性学》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定位都不甚明晰,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达到愿学乐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多媒体技术,PPT的展示中应当以国内外最新研究技术、高新设备和产品的图片材料为主,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出的问题,也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基本的基础概念有更明晰的认识。如在食品质构分析的分散体系部分讲解,就可以从巧克力的质构分析入手,对巧克力的分散介质油脂以固态晶格的形式出现,对晶格的情况分别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食品热物性部分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西瓜的图片引出对食品冷冻冷藏过程进行模拟,进而确定工艺条件的重要性问题。再通过问题的引出讲述食品的冷冻冷藏过程与其自身的导热系数、形状和表面积等因素有关,需要确定准确的导热系数、比热和密度值,为数值模拟提供必要的物性参数。这种图片引出所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物性学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手段,创建研究型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可充分利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向学生提出相关专题的研究性问题。如在食品热物性的讲授中,可提出基于宗教和健康问题的油炸食品中猪油的检测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然后通过对DSC的学习,了解到可以用DSC法来测量油炸豆饼、鸡肉、牛肉中的猪油含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手段,既能从实际问题引出教学的相关内容,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物性学作业是该课程不可或缺的必备实践环节,针对章节作业,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课后简答题作业的方式,而是通过专题讨论汇报的形式,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工制作专题的PPT,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的几章之后进行一次汇报的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学习完食品质构的章节后,给作业组的学生提出物性仪在面包品质测定中的应用举例专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视频资料,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问题解决中的一步步分析和推进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在PPT制作好后,让学生在课前向全班同学汇报,对PPT展示中的相关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教学效果非常好。

4 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式的改革中,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的考察学习效果阶段,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食品物性学方面的知识,来具体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问题如:如何利用物性学对冷冻面条进行品质改良?如何利用食品的光学特性进行无损检测?如何利用奶油蛋糕的蠕变曲线改进生产配方,等等。将这些食品物性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任选其中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论文。采用这样的考察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结合地域特色灵活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食品物性学》课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手法和考试方式多样,才能将创新思想融入食品物性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使《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改革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万茵,付桂明,胡晓波,涂宗财.《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江西食品工业,2010,(1):14-15.

[2]姜燕,张海悦.研究生《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9):86-88.

[3]张朝辉,高昕,付晓婷.《食品物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58-59.

[4]袁美兰,赵利,苏伟,刘华.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食品物性学》的现状和必要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36-38.

[5]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6]吴跃.科学发展视角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9.

作者简介:王英(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及加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杨海燕,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食品工程CAD;教学;改革与实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擅长发现并解决食品科学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食品工程产业国际竞争力、引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技术人才[1-2]。在培养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毕业设计,需要根据食品加工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设计说明,是考查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质量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作为工科专业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注重优良工程素质的培养,其中“食品工程CAD”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和“机械工程基础”的工程类衔接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制图与食品工艺设计、食品机械设备设计之间知识的衔接方面得以灵活运用。课程针对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大四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展教学,为其通过工程制图来完成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企业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企业需求调研结果,从2007 年开始梳理了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仔细分析,从中总结出各阶段课程学习对毕业设计成绩的贡献率,结果显示选修“食品工程CAD”课程的学生,其毕业设计的成绩显著高于未选修者。“食品工程CAD”课程采用课堂授课与上机练习结合方式教学,将课程分成食品机械制图基本知识、食品设备通用部件零件图的制图、生物反应器罐体的设计与制图、食品工程工艺流程图的设计与制图、管道布置图的制图、挤压生产豆渣纤维成套设备设计与装备绘制等6 个部分。特别是课程的第4 部分和第6 部分,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从科研的工程设计思路、工艺的制定、设备的设计、设备制图、制图技巧等方面详尽剖析,学生进行仿真设计和实践,使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1 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毕业设计中计算机绘图能力不强

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内容大多集中在某一食品产品的开发和进行生产线设计,需要进行食品产品开发的工艺研究,还要绘制工艺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等[3]。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图纸时,大多采用AutoCAD绘图软件。由于“食品工程CAD”为选修课,选修过课程的学生图面质量基本符合工程制图的标准。但是,对于部分未选过该课程学生来说,虽然在大一时学习过工程制图,也进行过CAD上机练习,上机学时过少,到毕业设计的大四阶段也基本忘记,导致对软件基本指令使用不熟练,不能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画图耗时长,图纸中错误多[4]。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 图层设置不合理,线型和线条粗细设置随意,致使后期出现问题时修改繁琐;② 图样样式设置不规范,表现在样式位置和规格不规范,图形比例不协调,设置类型随意;③ 绘图方法不合理,不会使用高效的绘图技巧,导致绘图耗时较长、效率低下。

1.2 工艺流程图绘制不规范

食品工艺流程图的绘制,一般指的是绘制加工工艺过程中的物料流程图,是以图形与表格结合的形式来反映设计及计算某些结果的图样。图样采用展开图形式,按工艺流程顺序,由左至右画出一系列设备图形,并配以物料流程线和必要的标注与说明,一般由设备示意图、物料流程线、标注和图例、标题栏及设备一览表组成。从毕业设计图纸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 设备示意图绘制过于简单,从外形轮廓上看不能反映设备的特征;② 流程管线和流向箭头画法不符合规定,物料管线一般用粗实线画出,动力管线一般用中粗实线或细实线画出,同时管线用箭头表示物料的流向;③ 图纸标注不符合标准,主要是标注字体、线型、大小和颜色等随意设置,导致图纸混乱,影响图纸视觉效果。

1.3 不熟悉绘图国家标准

规范的图纸才能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意图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这就需要设计者严格按照制图标准进行绘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说大一上学期会学习工程制图课题,但是由于后续无练习和实践环节,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关制图的标准和知识都已经遗忘。“食品工程CAD”是在大三学习,由于其为选修课,对于未选修的学生而言,很难根据自己的知识画出一套完全合乎标准的图纸。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而不符合制图标准的图样很难与其他工程技术实施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2 基于上述问题的教学改革方法

2.1 强化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

“食品工程CAD”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学习者而言,需要对所学知识不断练习巩固和应用,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绘图本领,提高绘图能力。“食品工程CAD”课程,是在学生大一学习了工程制图基础上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工程CAD语言进行食品工程设计的技能。大一虽然学习了CAD制图,大三前没有进行任何实践应用,也基本遗忘。因此,在第一节课安排了食品机械制图基本知识、食品设备通用部件零件图的制图的上机训练。在教学过程,针对制图目标,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绘图,而非机械地重复教师的绘图步骤。此外,在基本图形绘制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先根据目标图形绘图,教师再提供参考画法,加深其印象;另一方面针对同一图形,让不同画法的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直播,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画法进行讨论,总结不同画法的优缺点,进而选择和掌握更高效的绘图方法。

2.2 强调国家标准的作用

国家标准在图幅、文字、标注、符号、图线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描述。课程的第二讲中,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例开发出“生物反应器罐体的设计与制图”一讲,在讲述开发思路后,结合国家标准重点讲解生物反应器罐体总装图的绘制过程和方法。首先,讲解国家标准在绘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标准具体内容,包括绘图过程中常见的尺寸标注、图线设置和绘图环境等;其次,针对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设计典型的绘图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加深对国家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在平时上机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制图国家标准的重要性,不断加深和强化国家标准的应用,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后续绘图工作等打下基础。

2.3 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尽量做简单的绘图,会做了就会有成就感,逐渐培养其对课程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开发出“挤压生产豆渣纤维成套设备设计与装备绘制”一讲,从科研的工程设计思路、工艺的制定、设备的设计、设备制图、制图技巧等方面进行详尽剖析,而后将图纸给学生,学生在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入自己的想法(结构),学生同教师一道进行仿真设计和实践,使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实战化训练。在掌握了基础工程设计和制图技能后(课程中段),采用“实际食品工程工艺设计”实例教学,课程收集了13 个食品产品的工艺流程(饮料、焙烤、肉制品、面制品、啤酒),利用所学到的工程设计知识将其制成标准的工程类工艺流程图,并进行相应的车间平面布置图设计制图,使学生得到实战训练。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设计和绘图软件,同时掌握食品工厂设计的计算机制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篇(6)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本科生;说课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73-02

《食品工程原理》是高校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系统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其他食品专业课程和实验,但由于《食品工程原理》侧重工程原理,枯燥难懂,学生不能快速、准确地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当中,无法理解和掌握原理要领。因此,作为该课程的任教老师,如何能让学生自主、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的精髓要领,成为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学生说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认知,让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不再成为拦路虎。

一、学生说课的依据

1.说课的定义。说课一般是指教师在备课或上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分析和讲解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5]。

2.学生说课的提法。虽然说课的定义主要是针对教师说课[6,7],未把学生说课包括进去,而作者认为,说课的含义可以包括学生说课,学生说课也有文献研究报道,如高校师范生说课[8-12],高校师范生说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说课能力,作为以后走向教师岗位前的一种职业能力培训。对于非师范生的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呈现多样化,可以从事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的各种工作,例如律师、职业培训师等,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交流必不可少,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学了后更多的通过与人的交流达到应用的目的。说课是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将厚厚的书本变薄,再逐渐变厚的学习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作者认为不做教师也需要培养说课能力。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高校师范生说课,高校非师范生的学生也可以说课,通过学生说课可以使学生表达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重点,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通过学生说课的形式来自主认知《食品工程原理》

1.《食品工程原理》的课程及其教学特点。《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若干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本课程培养学生运用食品工程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和解决食品工程的实际问题,掌握食品单元基本操作,树立工程观念。基本的授课模式是理论课和实验课,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模式。在理论教学方法上众多学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如Seminar教学方式[13]、工程技术方法论教学方法[14]、创新教学[15]、网络平台教学[16]、实例教学[17]和实验教学[18]。

2.通过学生说课的形式认知《食品工程原理》的意义。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考,学生不能理解课程原理的重要性,进而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兴趣。因此,采取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说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授课形式大多是以教师课堂讲课为主,学生被动的“满堂灌”的风格。教育学原理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提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策略[19]。当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说课时,在课下要积极准备资料,自觉、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成就感,从而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二,能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准备说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做实验,验证理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身心和个性全面的发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原理的精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被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把人的学习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构建者,强调人运用策略积极主动地搜寻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表达信息[20,21]。当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会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并自主探究和讨论,所以,通过学生说课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认知食品工程原理。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说课

食品工程原理单元操作基本原理讲解结束后,安排2学时让学生进行说课。学生说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认知食品工程原理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说课学生为20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和2班,2010级1班、2班和3班,2011级1班和2班的本科生,学生说课内容围绕“为什么学,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思路进行,针对单元操作,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取说课内容,如知识点、学习体会或疑难点等。说课形式采取每5名学生为一组,课下制作PPT进行5人小组内说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为该小组代表,在课堂上面对老师和同学进行说课。说课流程如图1,学生通过收集和阅读教材及文献资料,针对该单元操作,选择说课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进行说课。说课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点评,和其进行交流互动。

说课的评价通过说课评分表(见表1)来评判,对说课者进行打分,打分项目包括说课内容、课件设计、语言表达以及个人观点。该教学方法在20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2班,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2班、3班,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的学生中进行了实践。参与学生174人,学生制作说课PPT 35份,按照满分10分评分制,学生说课平均分为7.84分。从表2中可知,说课内容得分率为81.25%,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说课内容比较合适;课件设计得分率为90.00%,说明学生对PPT设计和辅助说明个人观点比较擅长;语言表达能力得分率为52.00%,说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个人观点得分率为87.50%,学生学习了课程原理,自己进行思考。学生说课的方式促进了他们查阅专业文献、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加深了对原理的认识,增加了对该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首次尝试学生进行说课,在学生说课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有更多的改进之处。另外,部分学生对说课的形式不是很适应,说课内容的选择范围过广,表达知识点的逻辑思维不强,缺乏深入的思考,这些不足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注:平均得分=,得分率=×100%。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兴良,马爱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说课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任宝贵,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2):69-71.

[4]戴汝潜.说课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尹合栋.说课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35-39.

[6]王月,李晖.说课――高校青年教师的必修课[J].成功,2012,(3).

[7]蒋鹤生,计惠民.教师说课的意义及主要内容[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1):60-61.

[8]陈耀华.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有效策略探讨――以玉林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31.

[9]李茜腴,刘妹,杨华.高校师范生说课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36.

[10]韩新华,许英变.物理师范生说课技能培养的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98-100.

[11]张晓宁.英语专业师范生说课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4):28.

[12]汪燕萍.化学师范生说课能力建构与培养研究[D].扬州大学,2011.

[13]包清彬,刘建伟.Seminar式教学方式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23(2):38-39.

[14]李慧静,张伟,张会彦.工程技术方法论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1,(5):15.

[15]任迪峰,陈林,鲁军,等.创新方法提高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21):99-101.

[16]汪立君,葛克山,樊秦,等.基于网络平台的《食品工程原理》教学研究与实践[J].农业工程,2013,3(3).

[17]纪俊敏,刘玉兰,魏安池.实例教学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90-91.

[18]张玉先,张仲欣,唐浩国,等.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005):17-18.

[19]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96-203.

[20]连榕.认知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实施措施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核心,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明确办学的定位、方向以及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特色走创新型大学之路。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龙头城市,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使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些城市的经济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习俗相似,商品相通,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我们要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的原则,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最佳切入点,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模式等方面办出特色。把一些工程学院办成创新型的大学。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以科学发展观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全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坚持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发展观。为此,要坚持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根本方法是合理的定位及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自己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宗旨。体现“精理论、重创新、宽口径、强实践”的专业理念,形成“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为对象,以精深加工为目标”的专业特色和“掌握原理、重在应用、顶岗实习、柔性就业”的专业_培养模式,着力于为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紧密结合经济区食品工业发展,服务区域农村经济,立足区域特色资源,推动农副产品精细加工。初步形成以食品工程、质量控制和食品生物技术三大专业方向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专业体系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必须对知识结构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学分分配,既要保证大多数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技能之所需,又要充分考虑到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需求,构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使课程体系整合化、培养方式能力化、培养计划动态化。

1.构建“平台+模块”式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知识结构体系中搭建四个平台,分别是:公共基础与素质平台、专业基础素质平台、综合素质平台、专业核心与知识平台。

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体系。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以较为宽广的实践教学模块为支撑,经过深入研究,精心运作,构建独具特色的能力结构体系,并实现能力与知识的有机融合。能力结构体系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平台。注意能力结构体系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衔接,形成四个层次的能力结构体系:即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或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生产现场操作能力和创业实践综合能力。

第一层次: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主要依托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完成,面向所有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 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专业基础素质平台进行,是学生达到毕业的基本能力要求。第二层次: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或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主要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食品工程及食品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所培养的是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质量控制专业方向的学生所培养的是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或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主要专业选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进行,以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第三层次:生产现场操作能力。主要依托校外的实训基地完成 食品工程及食品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主要从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生产现场操作能力。食品工程(生物工程)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企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应对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质量控制专业方向所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食品企业的产品分析技能、企业中常用的实验设备使用、通过实验手段判定问题所在的能力。通过仿真模拟、现场实习、综合课程设计等方法实现对学生生产现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层次:创业实践综合能力。通过开发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业实战训练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间的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延伸能力,这也是前一个层次能力培养的综合检测,它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分析

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应用型院校承担着教育改革创新的重任,在举办专业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1.产业发展为专业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支撑。应用型院校要进一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实现能级的提升,要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而现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然需要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企业对参与专业教育工作也允满了热情与期盼,愿意为专业教育提供物质、师资、基地等方面的支持。

2.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被提上议事日程。一些成功合作的案例使产学研联盟日益成为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项“战略意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也在努力探索产学研联盟新模式,使学校的技术创新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结合。政策引导也对产学研联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3.应用型院校具有举办专业教育的独特优势。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评价好。他们具有多年举办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历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国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些高校注重应用为先、专业精深和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强化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注重产学研结合,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应用研究、培养模式等无不体现了服务行业产业的宗旨,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次,专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和企业实际工作背景并重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应用型院校坚持与产业共发展、同进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与行业、企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特色师资队伍、合作开展科研项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支持,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四,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性学科,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一些应用型院校大多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本行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五、应用型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

考虑到应用型院校在服务区域、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可以选择在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具备条件的应用型院校进行某些类型、某些领域的专业教育。

1.设好准入条件。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定位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功能定位于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为打造应用型院校培养专业教育的品牌并形成鲜明特色,应该对承担应用型院校的本科办学年限、管理运行机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条件、实践环节保障等方面设定明确要求,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2.把握好审批程序,建立质量保障、监控和激励机制。为保障应用型院校专业培养质量,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对应用型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培养院校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规范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准确理解和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顺利实施。学校应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人手。努力探索开放、协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打造专业学位品牌,组织优秀生源,把好招生质量关。建立节点监控机制,加强校内评估体系和校外教学点建设,规范教学点管理。建立奖学金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辅助作用。

应用型院校的专业培养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学校培养质量的保证。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应通过合作培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校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有实力的应用型院校应抓住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先行先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为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强的技术能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彰显应用型人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