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7: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管理系统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生产经营数据;C#语言设计;混凝土工程;工程结算;数据库管理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03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20
1 该项目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
1.1 国外同类研究概况
美国数据库业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美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大财团、大企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驾驭作用,数据库的生产与经营也以商业界居多,因而其产品与服务均围绕用户需求运作。数据库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1.2 国内同类研究概况
1980年以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模型设计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领域中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数据库技术的新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数据库领域众多的研究分支和课题,产生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分析目前数据库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经过多年的积累,企业和部门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着“数据爆炸”和知识缺乏的困境。如何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挖掘大量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该项目的特色
我公司每天生产上万立方米的混凝土,随即产生的大量生产经营数据,需要一个依据混凝土行业特色量身定制的数据库系统来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查询、处理等多种操作和管理,并能够按需生成各类报表。因此,基于本公司的混凝土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管理科和设备信息科在原生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C#语言开发的企业管理系统,统计混凝土的合同、生产、泵送、结算、收款等数据。
2 系统推广应用情况
2.1 系统宣贯
在科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9月17日,在经营部经理、营销员、企管科全体成员的掌声中,企业管理系统终于在公司内试运行,这标志着公司的内业统计工作迈入了一个新台阶,2013年开始正式运行。
2.2 系统培训
为了让企业管理系统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内业统计工作中,企业管理科科室成员对经营部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培训,让他们了解并掌握与其相关的功能
应用。
2.3 系统应用
企业管理系统在内业统计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功能应用:
2.3.1 合同管理。公司自2007年以来,承接的大项目逐渐增多,此类项目通常情况下仅签订一份大合同,但项目管理人员需按客户要求划分成多个标段分别办理结算。在原生产管理系统中需重复将标号、单价、付款方式、结算方式等大量信息进行重复的录入,尤其当工程出现价格调整时,调整数据库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在改进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仅需要在工程名称处正确录入多个标段的名称即可,相同的重复数据不需要再进行任何操作,当价格发生变动时,仅需调整工程数据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同时录入变动后的单价信息,减少了操作的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信息录入的准确率。
2.3.2 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系统能将生产数据批量录入数据库系统,生产数据主要包括浇筑日期、浇筑部位、混凝土标号、混凝土方量、砂浆方量、总方量、车数、生产站、任务单编号、备注。当数据发生异常时,能提示出错且此数据不能录入系统,而原生产管理系统在录入生产数据时,只能逐条录入,对于重复数据,系统不能进行鉴别,而只能依靠营销员办理结算时进行判别。因此,企业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数据录入的工作效率及数据的正确率。如发现已录入的生产数据有误,在“工程信息”找到相应工程,在“生产管理”找到相应数据,对其进行修改、删除。同样,如录入及修改的数据不符合规范,数据不予保存并提示错误。此外,企业管理系统研发了“生产重复校验”功能,只要设置需要校验的日期,系统就会自动通过“任务单号”来校验在这一期间内重复录入的生产数据,在过程中进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只有负责生产录入的人员及管理员具有生产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导出的权限,其他人员只具有查询、导出数据的权限,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2.3.3 泵送管理。数据录入人员根据每月通过表单收集的分公司以及生产部的泵送数据,逐条录入系统,主要包括泵送日期、对应生产、泵送方式(出租方和多少米泵)、实际泵送方量、应结泵送方量、应结泵送单价、泵送台账归属时间、向外租方结出方量、结出单价、备注等。在录入或修改的过程中,会自动校验日期、数字是否符合规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数据,系统将会不予保存并提示错误。泵送数据可以跟随生产数据一起移动,避免了移动生产数据时丢失泵送数据,也可以单独移动泵送数据,为调整数据提供了准确性和高效性。
数据录入后,具有一键检测录入的泵送数据是否超过对应该票生产数据的功能,若超过生产数据将会显示错误的数据。利用“泵送月统计”功能,可以快速统计指定月内外泵的泵送出租方、实际泵送方量、应结泵送方量、应结泵送产值、外泵结出方量、外泵结出金额。
只有负责泵送数据录入的人员及管理员具有生产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导出的权限,其他人员只具有查询、导出数据的权限,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2.3.4 经营管理。
第一,结算管理。经营人员根据《混凝土工程结算书》将结算日期、结算开始日期、结算结束日期、结算书类型、结算书名称、结算书序号、结算书档案号、结算台账编号、结算人、结算方量、结算产值、亏盈方量、亏盈金额、结算备注等结算数据录入企业管理系统。在录入过程中,如发现数据不符合要求,此数据不给予保存并提示错误。
如发现已录入系统的结算数据有误,在“工程信息”找到相应工程,在“结算管理”找到相应数据,对其进行修改、删除。同样,如录入及修改的数据不符合规范,数据将不予保存并提示错误。
只有经营人员及管理员具有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导出的权限,其他人员只具有查询、导出数据的权限,确保了结算数据的安全性。
第二,经营数据查询及各种清单的“一键导出”。在“工程信息”输入需要查询的目标工程,根据需要设置统计区间,点击“刷新”,就可以查询出此区间目标工程的产量、产值、结算方量、结算方量、结算金额、亏损方量、亏损金额、未结方量、未结金额、已收款、未收款、收款率、结算率等经营数据。
点击“浇筑记录”,则可“一键导出”目标工程在统计期间内的《浇筑记录清单》,该清单详细记录了每一笔生产情况,大大提高了与施工方核对单据的效率。点击“造价计算”,则可“一键导出”目标工程在统计期间内的《工程浇筑记录清单》,该清单不仅详细记录了每一笔生产情况,同时也有造价信息汇总,即按照混凝土标号、方量、单价、金额计算出统计区间内目标工程的造价。该清单是《混凝土工程结算书》的一部分。点击“结算清单”,则可“一键导出”目标工程在统计区间内的结算情况清单;点击“收款清单”,则可“一键导出”目标工程在统计区间内的收款情况清单。
2.3.5 收款管理。根据《收款台账》将收款日期、发票号、收款金额、收款人、收款类型、收款类别、收款方式、财务签收人、收款备注等收款数据录入企业管理系统。如发现数据不符合要求,此数据不给予保存并提示错误。如发现已录入系统的收款数据有误,在“工程信息”找到相应工程,在“收款管理”找到相应数据,对其进行修改、删除。同样,如录入及修改的数据不符合规范数据不予保存并提示错误。
只有负责收款录入的人员及管理员具有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导出的权限,其他人员只具有查询、导出数据的权限,以确保收款数据的安全性。
3 结语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所承接的混凝土生产供应的工程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手工录入生产经营数据到现在的完全电子化导入数据库,新型的内业统计工作中充分利用了改进的企业管理系统,不仅强化了部分基础功能,增加了制作经营动态表等新的功能,而且精简了操作流程,节省了工作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更从源头上降低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为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作为混凝土生产供应企业,结算在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合理规范结算流程才能保证公司利益不受侵犯。在这方面,内业统计中将结算流程确定为两级审核,包括合同单价、结算工作质量、结算书文本质量的审核以及营销负责人的全面审核,这样既可以保证结算的正确性,提高结算效率,又可以及时提醒经营人员进度款的支付情况,对其提供经营建议。而新增加的“混凝土结算货款支付情况清单”更是将工程供应及收款情况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对公司负责,表明公司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也是对客户负责,做到账目清晰、真实有效。因此,公司也赢得了大量新老客户的信赖,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下,拥有客户资源对公司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SAP;ERP;中高端市场;营销模式
一、前言
ERP作为我国管理软件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一直占绝对优势的位置,而SAP作为企业管理系统软件的一种,是ERP解决方案的先驱,也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软件,可以为各种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从我国的ERP市场观察,以企业管理系统软件为例,因为本土软件企业的起步较晚,因此更多的是对ERP中低端市场进行开拓,在中高端市场的渗透不足,只有金蝶、用友等企业的ERP软件为切入口逐渐向高端市场进军,但是却在营销模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一些不足之处,亟需得到解决。基于此,文章以SAP为例对ERP中高端市场的营销模式分析为题,重点就ERP中高端市场的开拓营销模式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促进我国ERP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ERP中企业管理系统软件中高端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从目前我国整体的ERP市场上观察,其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从2010的69.56亿,到2016年的119.53亿,再到2016年的256.41亿,平均两年就可以实现市场份额的翻倍,而企业管理系统软件作为ERP软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趋势更为明显[1]。而从我国ERP市场的组成观察,其主要集中于对中低端市场的开拓,在中高端市场的开拓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很低的份额之下,因此未来还具有辽阔的空间。此外,从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上观察,我国中小企业在不断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建设中,也逐渐开始对中高端的ERP产品具有越来越大的适应需求性,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在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系统软件的需要不断提升,开始追求精细化管理,因此这也为我国ERP中高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ERP中高端市场开拓中的不足之处
(一)SAP产品设计不健全
以SAP为例从目前我国ERPa品进军中高端市场存在的首先问题,便是我国ERP企业本身在ERP设计能力上的不足,在目前所设计的ERP产品上存在着十分名新概念的不完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为在ERP产品解决方案的功能上还不完善,导致客户在使用中的感受出现负面影响,而中高端市场用户所在乎的往往就是使用感受,如代码存在瑕疵、执行效率底下以及业务流程不完善等等;其二为设计ERP产品在扩展性和灵活性上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对于中高端ERP使用者而言,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往往在对ERP的功能需求上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因此要求所使用的企业信息系统在扩展性和灵活性上一定要很高[3]。但是目前我国诸多ERP企业所设计生产的ERP软件,首先在流程和功能上的灵活管理和配置不足,不能随客户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为在进行ERP系统的部署和上线运维过程中,可针对于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开发的能力不足,而这则是高端ERP市场的必要需求,也是目前我国ERP开发高端市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4]。
(二)综合服务能力欠缺
对于ERP的中高端市场营销而言,除了需要在产品本身具备过硬的质量之外,售后服务也是营销策略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主要ERP开发企业在自身营销中,在综合服务能力上也存在着欠缺的问题。首先为诸多向SAP中高端市场开拓的企业,在行业解决方案的咨询实施能力上存在着十分突出化的不足问题。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很多本土ERP企业都难以高质量的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而这却是中高端市场的重要需求因素之一,导致很多企业在进军中高端市场之处便出现了客户满意度不足的问题;其次为SAP渠道商的所提供综合服务能力有限,难以通过渠道提供高质量ERP产品,也让中高端市场难以触碰。
(三)不能实现中小企业市场全覆盖
在我国长期ERP市场认知中,一直认为高端ERP市场主要是针对于大型企业,而非中小企业。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大数据时代打带来的精准营销要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对ERP的精细程度要求越高越高,开始成为成为ERP中高端产品的消费者。但是目前我国SAP的中高端产品却难以实现对整个中小企业市场的全覆盖,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还没有完整清晰认知,一方面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中高端ERP产品也较少,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5]。
四、ERP中高端市场的营销模式分析
(一)针对不同市场健全ERP产品
以SAP为例,就我国ERP的中高端市场营销策略而言,在产品策略上需要对于目前存在着的中高端产品设计不健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首先需要在中高端产品的解决方案问题上予以解决,并保障自身产品具备深入行业特性的灵活性和定制性,可基于市场中企业对ERP系统的需求变化,对上线的系统配置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不断演化、重构、拓宽ERP系统的功能,进而在产品层面满足中高端ERP产品消费者对ERP产品的各种定制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对于我国的ERP产品设计企业而言,在整体的ERP产品进军高端市场的营销策略上,产品策略是基础所在,只有在产品功能上达到了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在解决方案的管理价值上符合中高端市场的观念,才可以在进一步的渠道、价格上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是进军中高端SAP产品市场,站稳脚跟的第一步和唯一出路[6]。
(二)完善ERP综合服务质量
在ERP产品中高端市场的有效营销模式中,第一步需要在产品功能和质量上达到中高端市场的要求,第二步则需要在SAP产品的综合服务质量上也跟进,达到中高端市场的要求,具体包括ERP产品配套服务的完善和渠道服务质量完善两个方面。
首先在ERP产品配套服务质量方面,目前在ERP产品的中高端市场上已经拥有国外SAP公司、Epicor公司等常年耕耘,已经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为买方市场,对于传统市场中原来仅仅处于辅助位置的产品服务也成为了中高端市场中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而我国诸多ERP产品企业在产品服务上,尤其是在产品的咨询服务上则存在着严重不足问题[7]。因此在我国ERP产品企业完善产品的综合服务质量上,则可从而SAP产品咨询服务的售前咨询服务和产品上线后的咨询服务两个部分出发,加大对咨询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基于ERP产品具备的高专业性特点,同时也保障咨询服务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保持老客户的良好关系,同时不断吸引新客户,不断在中高端市场获得发展[8]。
其次还需要在ERP产品销售渠道上,提升渠道综合服务质量。虽然ERP产品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强化自身服务质量的方式,减少对渠道的依赖,但是基于中高端市场的对产品服务要求的高密度,ERP产品开发企业还是需要依赖渠道展开中高端市场营销工作。这要求SAP产品企业通过各种措施提升渠道商的综合服务质量。同时,在对渠道上提高要求的提升背景下,也扩大渠道商的盈利能力,让渠道综合服务质量进入良性的质量提升循环中。
(三)强化区域优势和市场覆盖率
最后在ERP中SAP产品营销模式建构上,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区域优势以及市场覆盖率,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市场上的覆盖。对于我国ERP厂商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源自自身销售、研发和服务能力三者的几个,而其中服务和销售两者的深度和广度则都直接受到企业的区域市场覆盖能力的影响,即对现有市场的维系和新市场的开拓。中小企业作为未来我国在ERP中高端产品需求上的最大增长家,目前却在尚未完全覆盖的问题,而这一点是我国诸多ERP企业在自身产品进军中高端市场中营销模式建构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具体而言,一方面,需求明确中小企业作为未来ERP中高端市场的主要增长极和企业中高端市场ERP产品销售主要对象的基本认知,进而在采用营销模式中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另一方面还需要基于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对ERP产品需求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并实现产品类型的全覆盖,增加针对于中小企业的ERP产品种类和数量,依托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良好势头,带动我国ERP进军中高端市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SAP市场作为软件市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市场,而我国则因为较之欧美等国家在起步上较晚的问题,以SAP为例,目前主要是在中低端市场中进行业务的开展,在中高端市场上还处于刚刚涉足的态势下。而随着我国整体ERP开发能力的提升,以及中下企业对中高端ERP产品需求的不嗵嵘,可预期我国为了在ERP软中高端市场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目前在ERP中高端市场开拓中则出现了十分突出化的ERP产品设计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欠缺、不能实现中小企业市场全覆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ERP开发企业向中高端市场的开拓。基于目前我国诸多ERP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开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我国ERP中高端市场的广阔发展市场,文章提出了针对不同市场健全ERP产品、完善ERP综合服务质量、强化区域优势和市场覆盖率营销模式,值得我国诸多ERP产品开发企业在进军中高端市场时充分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江丽君.精益生产与ERP在服装企业中的结合应用[J].现代营销,2016,(6):214-215.
[2]邢帅.探究SAP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2014,(4):24-24,39.
[3]彭伟峰.面向电子商务的移动ERP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13.
[4]余昭.基于SAP的销售与分销ERP系统设计与实施[D].苏州大学,2012.
[5]王文阁,王新功,董益华等.内蒙古电力SAP PI应用集成平台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3,31(6):69-71,75.
[6]谢璐琼.基于SAP的某跨国食品公司营销费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1.1项目管理模式缺少系统性和专业性,团队总体水平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了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可借鉴的经验较少,项目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1]项目管理模式不成体系,专业性不高。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者只重视项目管理表面的应用,没有完善的体系和规章制度,项目管理人员缺少专业操作,导致项目管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市场营销实践起不到推动的作用。
1.2忽视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作用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忽视了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作用,没有把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到市场营销实践中。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项目管理主要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项目的设计、制定和实施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2]
项目管理这个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是现代重要的管理技术之一,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市场的繁荣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重视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就不能增加企业竞争力,容易被市场淘汰。
1.3企业管理者思想传统,前期缺少风险意识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动荡,国内众多企业不堪一击,被迫合并或宣告破产,企业管理者思想传统、缺少风险意识是主要原因。对于一些国有企业或20世纪的民营企业,经历了鼎盛时期后危机意识薄弱,加上管理者思维停滞不前,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管理者思想传统,甚至有些管理理念仍是计划经济模式。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由于管理者思想守旧,管理模式就会落后。如国有企业中,石油化工产业的管理模式没有量化,工资固定,人员消极工作,给管理加大难度,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供不应求;另外,企业管理者缺乏危机意识,在市场营销前期没有风险意识。项目管理包括涉及风险管理,主要指项目可能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没有良好的项目管理体系,直接导致项目风险管理不到位,不正确的和不合时宜的市场营销方案,会导致投资风险,造成浪费资源。[3]
2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中实践的现实意义
首先,项目管理应用到市场营销实践中,可以保证市场营销顺利进行。项目管理运用到市场营销实践中,可以降低风险,保证市场营销有序进行。在市场营销的前期,项目管理部门通过调查分析,制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方案,为营销方案的成功提供保障。其次,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目标完成。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规划最佳市场营销方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完成,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可以促进企业结构统筹,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后期,可以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化结构调整,使企业更平稳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4]
3如何实现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
3.1完善项目管理系统,增加其专业度
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系统的规划和专业的部门。完善项目管理系统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符合的企业管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习国外先进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加上数字化技术,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适应市场需求。这个范围要涉及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市场知识和先进营销思维,运用数字化管理,丰富内容,提高业务操作水平。这里要求项目管理团队和市场营销团队的知识互通,便于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以团队的专业性带动提升企业管理系统的专业性,使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市场营销实践更加容易。
3.2明确项目管理概念,重视其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作用
各企业管理者自身要提高对项目管理概念的理解,通过组织学习等方式把这个概念向每一个员工宣传,以提高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项目管理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分析其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学习领会概念和两者的联系,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案例,学习成功方法,找到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第一,市场营销方案不断变化,在方案制订前,两个部门应该共同商讨,分析营销计划各项数据和目标的可行性,使方案有最佳效果。第二,在营销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随时做好调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市场营销部门也要根据盈利情况进行分析,保证市场营销方案后续进展,防止片面性。第三,市场营销活动结束后,项目管理部门要对这次营销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新营销计划的制订更合理做准备。
3.3企业管理者改变思维模式,增加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者根据时代要求,树立先进管理思维,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做保障。这里要求企业管理者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思路,逐步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自己在网上学习,也可以去专门的管理培训班。在管理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本,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规范员工日常工作标准,注重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重视开展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这项工作,时刻树立风险意识。企业自身在制订市场营销方案前,要认真分析经济形势,根据项目管理修改营销方案,降低风险。在经济大环境下,更要树立危机意识,防止优胜劣汰。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有时会产生经济危机。企业要跟上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模式,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各级政府为促进企业发展提出了诸多的扶持政策。同时,随着各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企业营商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很多沉浸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企业,其业务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能够主动寻求管理创新的企业,往往能够在目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能够保持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因此经济管理方案规划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设计,同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及经营特点,通过融合先进管理理念及管理举措的方式达到提升经济管理效果的作用。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者能够真正将工作落实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一、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一)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更新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先进的管理,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因此也很难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就导致传统管理理念仍然广泛应用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在这种管理态势下,企业管理者很难对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形成系统、全面地认识,这就导致很多问题在萌芽阶段得不到解决,并不断恶化,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展逐渐落后于社会发展,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另外,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如果企业没有真正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培养创新管理意识,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将很难获得高质量发展,很快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并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二)管理制度较为落后部分的企业虽然能够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却没有制定与之适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甚至会由于经济管理效率和能力较差,造成问题积压,这将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另外,还有的企业对市场和经济发展情况并不重视,在严重缺乏市场敏感度且固守己见的情况下,多年沿用相同的管理制度来应对经济管理工作,将会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大幅降低。而当发现经济体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时,企业往往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人员管理制度、业务规范流程、资源调用制度等,任何一部分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繁琐、复杂的审批制度,在应对突发事件及重要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会影响实际工作的开展,导致不能在既定工期内完成合同任务,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三)管理目标较为模糊企业无论是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是提升经济管理水平,都是为了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利益最大化观念的影响之下,部分企业没有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盲目地追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不惜采取各种非法手段牟取利益。在面对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时,往往会选择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更别说按照要求来履行自身的职责。在错误的目标定位或目标不清的情况之下,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创新将会步人歧途,部分企业甚至会丧失竞争道德。在无法很好地将社会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进行统一的情况下,想要实现企业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十分困难。
二、全面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措施
(一)积极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创新理论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掌握先进技术理论都是促进技术、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的市场形势及营商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与行业领域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对市场、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不断整合现有资源,结合企业需求,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经济管理创新理论,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掌握相关先进理论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对企业发展方式进行供给,转变管理发展思路,运用创新的发展观念,对具体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综合创新。同时,在重要决策和管理制度的设计上,也需要融合创新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举措能够符合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讲座、交流会的方式,深化管理理论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明确先进理论的应用方法和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企业则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举措进行介绍和指导,帮助企业获取先进、有效的管理理论。
(二)以制度为切入点,构建人性化的经济风险管理体制首先,企业应该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制度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同时,删减不必要的管理条款,并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增加风险评估、风险预防等管理制度。同时,企业要定期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经营目标进行分析,结合形势变化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调整。其次,企业高层及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不合理的制度会引起企业员工的反感和抵触,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在完成既有工作的前提下起到提升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也能促进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地对工作进行思考。这样,企业员工能形成高涨的工作热情,如果能够配合合理的激励措施,企业内部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另外,通过融入绩效考核制度,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员工信息,也能更为深刻地了解员工发展需求,为员工的个人发展及具体工作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最后,企业要引入风险管理机制,为企业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依据和应对方案。充分发挥风险评估风险的作用,需要企业能够在引入风险预测专业人才的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以及扩大经营范围、规模的过程中,必须聘请风险评估专业人员对相关的举措进行分析和评估,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及企业发展目标,还需要企业能够结合实际风险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调整,同时运用发展的眼光与思路对市场、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出现。
(三)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经济管理战略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核心所在。因此,企业需要在详细调查企业发展情况及经营情况之后,定期对战略目标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管理举措能够深入到各个阶段中去,并加强对战略发展的进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及行业敏锐度是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环境发展变化,为把握未来良好机遇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进行管理创新和改革。企业要重视自身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对现有技术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让不同领域的资源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进信息化的资源管理平台,深入了解资源应用情况,掌握项目的开展情况,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企业需要结合现有人员结构管理模式,对经济管理工作职能进行划分,保证责任落实到人,避免责任推诿、工作推诿等问题的发生。
(四)积极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目前,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很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在输入费用支出明细的同时,统计计算出企业财务报表。这样做则能够有效避免财务人员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财务人员也能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对不同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企业资金流变化情况。对于企业管理方面,以“钉钉”为代表的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人员出勤情况的统计与考核,还能实现日报、周报、月报等报表的统计与上传。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自带的视频会议功能实现远程会议,为远程办公实现可能。尤其是在对外出需求较高的企业来说,运用这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能够在有效降低沟通成本的同时,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企业管理 mis 战略管理
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世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其直接的后果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表现为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质量的提高、价格便宜、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并且围绕产品的服务也越做越好。这就要求企业(制造商)能尽快适应市场的变化,制造出性能价格比优良、能满足用户各种要求的产品,并同时提供良好的服务。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竞争就更为激烈,这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就有可能取得产品市场的独占性,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统一的全球市场对企业的巨大压力,来自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世界进步了,地球变小了,"货比三家"便产生了竞争。不出家门、厂门,便可以了解到全球市场的行情变化。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全球网络化),对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会更大。
面对如此严酷的形势,我国有不少企业还无法开发出创新的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市场独占性产品,产品设计还停留在仿制、变型设计的低水平上,这是长期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管理粗放,即使是目前运作比较好的企业,多数也只停留在严格管理上。对科学管理、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只有少数企业在探索。有些好的管理思想还只是停留在哲理上,缺少现代科技理论上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因而也就缺乏后劲。当然,我国企业还有许多其他困难,如设备和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职工素质低、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等等。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品和生产过程、企业和产业、甚至竞争本身的性质。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或服务性的工具已经成为过时的观念,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和深刻含义,以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用力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无疑,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经营之道,一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技术革命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新企业和新产业。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逐步为企业界所认同,其广泛应用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其已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阶层。信息技术及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自动化的设计、生产系统(cad、cam),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二是业务处理系统(tps,edp),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四是经理信息系统(eis)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dss,gdss),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化企业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并且资讯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研发管理鼎足而立,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树立资讯意识,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to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一、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产品和生产过程、企业和产业、甚至竞争本身的性质。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或服务性的工具已成为过时的观念,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和深刻含义,以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有力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无疑,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经营之道,一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技术革命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新的企业和新的产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谓远虑就是研究企业战略,没有战略远见的企业即使是幸运的暴发户,也必然是短命的。当今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上面,而产品、技术、工艺和材料等研究和开发则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为后盾。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部署涉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它在具体产业或企业中的意义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没有战略观念和眼光,没有一定优势的战略竞争手段,就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作出具有超前意识和准确预测能力的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原来的管理方式日益落后于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原来的大量流水生产的管理是静态管理,规模经济造成了过细的劳动分工和层次控制。其弊端是,层次结构需要以监督(supervise)和协调(coordination)来维持,这就加大了管理成本;层次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慢和信息失真造成了决策的延误和效率的低下;部门的区隔化和固定的规程削弱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而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技术要求动态管理,即决策权的下放,更少的规则与约束,扩大的管理辖幅,网状的信息通讯。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式,任何企业都要面对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1)竞争对手之间展开的竞争;(2)新进入者的威胁;(3)替代产品的竞争威胁;(4)供方的讨价还价的能力;(5)买方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的最终利润是在这五种竞争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企业可能在某一个或多个方面占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与对手或其他替代产品的直接竞争方面,或体现在削弱供方或买方优势方面,或体现在为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而采取的防范措施方面(如建立或加强进入壁垒)。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和生产过程,改变企业和产业,也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信息技术改变产业结构是指它增强了供方和买方的竞价能力,因为供方和买方通过联网或其他电子手段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产品价格、技术性能和顾客服务等的比较,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产业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进入壁垒的加强。因为,现有企业已经在信息技术和硬件方面做出了大量投入。进入者面对成本劣势是不肯轻易进入市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的技术使替代产品望而却步,因为,这些技术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将不同的特点加入现有产品之中。订货和帐单自动处理系统引起了配销企业之间的剧烈竞争,自动系统不仅提高了固定成本,还造成人员过剩,因此,配销企业不得不更加关注增值量。另外,信息技术使规模生产和柔性生产并举,自动化再也不是产品生产僵化的同义词。
竞争优势的获取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诸如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唱片的录制、销售带来了全新的概念,以信息流代替物流,产生了电子唱片这一新产品;银行利用电子结算,方便了储户存、取款,创新了新的行业机会;现代商战中利用internet进行销售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成为不可替代的交易方式;企业内部的资讯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决策环境,更可以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
目前,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如经理信息系统(ei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等。它们可以提供给管理者多种形式的企业运营信息、外部行业信息、国家新的经济政策,甚至提供对管理者个人事物管理的能力,既加强了决策的有效性,又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及必要的分析工具迅速确定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目标的实施策略,并且在实施当中及时得到反馈,迅速调整战略规划。例如当经理制定了新的营销策略后,通过经理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查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达的销售状况分析,因此一旦销售额很稳定,但长期客户越来越少的现象发生时,就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这种十分严重但又非常隐蔽的问题将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要耽搁许多时间,造成重大的损失。信息技术可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各方面信息提供以及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企业高层领导依赖下属进行评价和建议的程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信息技术改善了沟通方法、下放了决策权、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培育了高素质的下属,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扩大管理辖幅、增强决策的透明度、缓解时间的压力、减少事故发生与发现之间的延误。方便的运营状况查询,形成了对下属的约束激励和评价激励,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电视会议和群决策支持减少了对会议的无效控制,经理个人事物管理系统节约了管理者时间的大量消耗,即插即用的网络系统使得管理活动不再受地点和环境的约束。
专家提醒我们,在企业信息系统计划和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该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环境的评价、组织的swto分析、关键成功因素和企业特有的竞争能力等,然后将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和分析转换成具体的竞争战略选择,一旦确定了优化的战略或战略组合,经过深入细致的计划过程,就可以实施企业信息系统。
二、有效的竞争手段
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无论在战争中,集中的原则永远是争取胜利的铁律。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可能拥有太多的资源,即使大企业或跨国企业也不可能拥有绝对意义上的充足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竞争即是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以相对最少的资源,也是最优化、最集中的资源投入,争取最大的、回报率最高的产出。
集中优势的原则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集中原则可以体现在成本优势、差别化优势和其他竞争优势的努力过程中。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把集中原则局限在某个产品、产品线或某个市场细分上,从而使这一重要的制胜手段与成本领先和差别化等手段割裂开来。其实,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个主要竞争手段,即成本领先、差别化和集中,是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的竞争手段。成本领先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差别化选择,差别化的表现之一则可以是低成本。成本领先和差别化战略的实现离不开集中原则,而集中于某个专门产品或市场细分本身也是成本和差别化优势的表现。
信息技术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1)改变产业结构,并由此改变竞争规则;(2)创造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带来战胜竞争对手的新方法;(3)带来企业本身业务以外的新的业务。迈克尔.波特从产业和组织结构分析入手,提出了"价值链"、"价值活动"和"价值系统"等概念,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制订竞争战略方面的重要意义。"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一系列技术和经济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价值活动"。企业创造的价值是通过顾客愿意为产品或服务支付的量来测定的。企业的赢利与否,在于它创造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它所进行的价值活动的成本。所谓获得竞争优势,就是指企业是否以较低的成本或差别化的方式进行价值活动。"价值系统"指的是产业内不同企业价值链(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同的企业可以通过价值系统的优化和协调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大体分为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主要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指的是支持企业主要活动的基础方面,包括管理、财务和法律等。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改变着价值活动的进行和活动之间的联系,造成全方位的竞争。过去,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仅限于财务和档案管理方面,而现在信息技术已贯穿整个价值活动中,体现出优化、控制和判断等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在成本和差别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信息技术影响价值活动,并使企业利用竞争范围的变化获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从而造成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已不再仅仅具有提供辅助或服务的参谋功能,它已经具有能够左右企业竞争战略和计划的作战功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现代企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的潜力和信息技术战略应用的意义。进入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高度重视和研究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问题。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也在向战略信息系统模式转移。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成本、差别化、发展、创新和联合等竞争手段,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有力竞争武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企业"价值链"中任何部分的成本。历史上信息技术对成本的影响仅局限于重复的信息作业,如今这种局限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即使诸如装配线这样手工操作程度极高的作业过程也有了极高的信息处理成分。自动配件选择和材料操纵系统等已被许多公司在生产装配线上采用,这是一种用来进行库存控制和零件选择的系统软件。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还能改变或改善成本构成。如不少公司正试图改变公司销售人员的传统工作方式,削减销售人员,充实直复营销力量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减少了销售开支,成倍地提高销售成绩。信息技术对差别化战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差别化取决于企业和企业产品在"价值链"中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可以根据顾客提供的特殊参数订做产品。通过这样的战略,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在顾客心中的差别化地位,因而也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差别化战略已成为市场需求,"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向人们的观念和传统的行为发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体现无遗。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在改变多种竞争力量的同时,也改变着竞争范围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使企业更有可能来协调地区、国家和全球间的经济活动,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争取竞争优势。信息技术还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产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融合是一最为典型的例子,二者的密切结合对这两个产业的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可用来支持企业的营销活动,如产品线计划、营销计划、媒介选择、产品促销、研究与开发和产品开发等。信息技术用来支持营销活动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制造业重视的减少或无库存生产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和推广。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取得成本经济,也是企业竞争的战略手段之一。通过降低成本或迫使对手提高成本是这一战略步骤的意义所在,而信息技术恰能更完美地支持这一步骤的实现。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正在带来市场营销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和比例正日益增加,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发展。网络营销的特点是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减少印刷和邮政费用、节省销售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消费者可随时查询,信息量大,准确性高;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可全天候提供全球范围的营销服务。网络营销的商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网络直接销售的商品,如电脑软件、音像制品、数据资料、电子书报杂志、股票交易、旅游等。另一类是通过网络与顾客建立关系,以多媒体方式商品信息,进行三维模拟及从不同角度展示商品原型,获取顾客需求,给顾客提供方便的订购服务及售后咨询、指导等信息服务。网络营销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它能够将产品说明、促销广告、公共关系、顾客意见和需求调查、顾客服务、市场情报收集、产品测试等各类营销活动整合在一起,实现直接沟通,达到营销组合所追求的综合效果。可以方便、快捷、廉价地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和交流。虽然网络营销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营销方式,但其所占市场份额将会不断增加,这个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工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当今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企业必须注重其自身的变革,以适应市场的最新需求。信息技术以其高速性、大容量性和有效的分析性功能,成为了企业赢得成功的最佳工具。而越来越频繁的企业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越来越灵活,而且能符合企业特殊业务的要求。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三个要素决定了其成败,它们是:人(people)、过程(process)和产品(product)。人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管理系统应用的质量;过程决定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实施速度和成败;产品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道路上,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随处可见,人们往往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信息的产品,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方案的整体性。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企业决策层、业务支持层和业务运作层。而业务运作层又包括有客户关系层、研究开发层和生产作业层。(1)企业决策层 它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的决策者模拟和决定企业的管理战略,监控和判断企业的现状,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战术。(2)业务支持层透过它,可以清楚的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状况,企业资产的使用程度,企业财务及资金状况、企业管理成本的比率……(3)业务运作层 简单的讲,这就是常说的mrpii或erp,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的规划企业的运作资源,以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控制企业的运作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获利。企业管理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简单,它就是要帮助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企业。那么企业的经营者经营企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企业经营者就是要为企业的拥有者赢得最大的增值。因此,企业管理系统就是帮助企业的经营者有效的控制和运作企业,达到企业投资者的增值最大化的目的。
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企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即信息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市场创新、生产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发了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0年哈默博士提出了企业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说企业重组不是一个渐进的改良过程,而是在对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进行根本性思考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改造;它追求质量、成本、产品市场化的速度和服务水平的巨大改善;它打破了传统的按照职能和部门进行思维的习惯,重新考察和规划企业的过程;它通过删除不必要的、不增值的活动,如减少审核、检查与控制等环节,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变职能管理为过程管理。实际上企业重组是对原来许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集成,诸如复杂产品设计领域中成效显著的并行工程的方法,广义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工作小组方法等等。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不能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企业重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是不可能实施的,因此指出信息技术的基础地位是极有意义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bpr就不是真正的bpr.
信息技术强有力地提高了企业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得一些数学性很强的管理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大量应用以支持企业运营,甚至采用决策支持技术进行决策。通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决策时越来越重视获得企业内部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外部信息,决策更加民主、公开、合理,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产生了建立在情感与理智共识基础上的"最合适"的决策。以扁平化为代表的新的组织形式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了新时代的人本管理思想。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承担了大量的决策与运营任务,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和中层管理人员,这种扁平化的成因就是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对组织精简的强度比依靠管理者个人的能力更大,信息技术的采用带来了员工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大量的手工劳动者,增加了销售、服务人员。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扁平化组织良好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强有力的保障。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五大领域:策略资讯系统:策略资讯系统能透过信息系统而创造公司的策略性优势;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子邮件有效提高企业日常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水平,从而达到"无纸化"的境界;生产自动化:产品开发、制造和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电脑化,强化物料管理,有效执行操作控制自动化系统,并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完善,如制造业资源计划系统mrpii,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电讯与配销系统:透过高速及宽频的电讯传输系统,提高配销资料处理效率,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系统就是实时销售pos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人工智慧系统:以精密、高速的电脑为基础,开发能模拟人类智慧的系统,使用此系统可以解决任何复杂而没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及其相关决策,如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经理支持系统ess等。
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首要依据是市场信息,谁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把握市场,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谁就取得了竞争的主动权,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手段,全球信息网的形成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使企业与经销商乃至用户之间的联系极为方便、快速、准确。市场的需求信息、客户的特殊要求在瞬间反馈到企业。在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的研究中,有关技术的软件十分丰富,如生产计划(mps)、能力需求计划(crp)等概念是ibm公司在1972年"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copics)"中提出来的。后来提出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的概念得到了应用,到八十年代初,美国有近12000个企业在使用或建立mrp系统。之后又将其功能扩展到经营计划、销售计划、车间管理及财务成本管理等,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rpii)。由于事先有了详尽、周到的计划,整个企业生产的进行就有了合理的组织和科学的安排。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和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了一百多年的企业管理模式正在面临或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中,信息是管理的核心,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决定管理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可能。所以在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信息经济中,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甚至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环节减少,速度加快,能对内外环境作出快速反应。集权式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分权式的形式代替。联网后的信息处理主体之间,不再总是纵向的主从关系,而是水平的对等关系或是纵横交错的对等关系。他们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其管理组织形式呈"金字塔"形,信息传递、决策及控制活动是严格按层次进行的,这已无法适应当今全球化信息经济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大大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得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远程通讯和联网计算机直接与低层部门联系,大大减少甚至消除了中层管理者的介入,形成了倒"t"形的管理组织形式。由于低层管理者是企业与外界客户直接联系的部门,往往是他们最先知道客户需求的变化,如果他们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或能及时将市场信息传至高层,并直接得到反馈的决策,那么,企业就能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调整,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正是倒"t"形管理组织形式的特点,传统的"金字塔"形结构则无法做到。同样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中大量的事物(包括生产)已完全自动化,如mrpii、edi等,这样一来,企业低层管理人员便可以缩减至最少,并可适当扩充中层管理部门,用以增强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监控,加速新产品的设计,拓展市场等,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呈菱形结构的管理组织形式。可见,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组织管理形式,而新的管理组织形式是倒"t"形还是菱形则由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来决定。
在信息技术的起步阶段,信息系统多限于企业内部,诸如mis系统等。全球信息网(如internet)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其他的组织成员,能轻易地打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一个企业的生产可以在一个地方组织实施,这就是传统的组织方式。也就可分散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地点,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或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用信息网络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就能实现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交流。信息网络的技术保障是全球性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和基础。美国为了使其制造业保持在21世纪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敏捷制造企业借助于全球信息网络,采用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反映的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上。要提高应变速度和能力,采用以固定专业部门为基础的静态不变的组织结构已很难实现,必须迅速地把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公司企业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各种优势力量,组成一个单一确定目标的虚拟公司,对某些产品或项目进行开发、制造及实施。产品或项目一旦完成,虚拟公司的使命也告结束,工作人员立即转入其它项目。敏捷制造企业采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多变动态组织结构,能迅速形成所需要的虚拟公司,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这里所说的虚拟公司实质上就是高度灵活的组织结构,它既可以是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组成的专业项目组,也可以是相互竞争公司组成的某一产品、项目的临时组织机构,采用这种动态组织结构就可以改变过去金字塔式的多级管理,把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项目组,使项目组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地做出正确决策。
在工业化和区域性经济中,企业的独立性较强,规模较集中,企业的战略层决策往往是受个体控制,但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由于市场灵活多变,企业内部、企业之间需要协作精神,重大决策很少也很难由个体来完成,而是需要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群体之间信息交流顺畅,摆脱个体权威的影响,使得最终形成的决策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完全改变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方式,如目前正在研究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gdss),能让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决策者在同一时间通过远程电视会议系统和联网计算机仿佛置身于同一会议室,面对面地在一起讨论某些重大的决策。gdss不仅使决策者们能方便地交流信息、协调工作,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工作机制,可以防止产生消极的群体行为,限制某个决策个体或小集团对决策的影响,在必要时,还能对某个决策者的个人意见保密,使得每个决策者在讨论中能消除畏惧心理,大胆充分地发表意见,保证了最终形成决策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企业最终是以产品及服务面向市场的,而信息技术对企业提品及服务的方式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它能帮助企业打破竞争的平衡点,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有时甚至改变了企业的产业结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企业成本: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pos系统、edi系统等,不仅确保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而且能改善产品库存,使库存资金占用降至最低限度,而制造业普遍使用的mrpii系统能合理安排生产,是产销及时配合,提高零部件配套率,避免产生废料,缩短生产周期,合理库存,加速资金周转。(2)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能节省新产品设计人员的大量时间,降低设计成本,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如在汽车制造夜中,新型汽车的开发从设计到上市通常需要5年,而经验表明,新车的出厂时间推迟半年,利润则降低1/3。在日本和美国,由于运用cad设计新型车型,将原来的开发周期由5年缩短至1年,效率之高可见一斑。(3)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服务的创新,一般是不容易被同行效仿的,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服务的差异化,增加了竞争优势,特别是金融证券业表现尤为突出。例如美国的citibank于1977年首家开发了atm (自动柜员机)系统,使得citibank的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atm即可存取款,彻底改变了银行以往定时定点的呆板服务方式,citibank顿时吸引了无数的储户,一夜之间成为美国的最大银行,待其他银行纷纷效仿时,citibank早已稳坐第一把交椅了。(4)提高转换成本,改善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关系:所谓转换成本,是指客户或供应商将业务从一家企业转移另一家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应用,是企业能在同行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仅能锁定原有市场,还能不断吸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如中行在上海开设的首家昼夜自动银行,迎合了储户取款时,需要银行工作人员介入并对金额唱出唱入(核对不便且易泄密)。这样,储户能方便、迅速自理,又能随时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储户当然不会轻易地选择其他银行了.
企业管理工作的控制职能是从事于对业绩的衡量与校正,以便确保企业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与计划工作密切相关,没有计划就无从控制,没有控制则计划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计划与控制的不可分性,许多软件系统如mps、crp、copics、mrp,mrpii等具有计划职能的同时,也具有控制的功能。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控制是信息技术较早的应用之一。实时信息就是事情一发生就出现的信息。如航空公司的计算机售票系统能随时答复订座请求,进行其它动态咨询。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的电子收款系统(pos)能立即把每一笔销售额输入数据储存中心,在那里也能及时取得库存、销售额、毛利额以及其它数据。工厂主管能通过实时系统随时掌握诸如生产进度、累计工时以及某项产品是否及时完工等方面所反映的生产计划执行状况。信息技术为项目管理中的控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现代大型项目管理所需资源昂贵,技术条件复杂、涉及的人数、机构和职能相互依存的程度高、风险大。在这种项目中,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能对项目信息和活动进行系统性管理的项目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项目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通常包括规划、进度、费用、实施等部分。信息技术也给企业的主管人员提出了挑战,这就是怎样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凡是得到合适的信息。对信息要加工和处理,主管人员要亲自参与这一工作,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许多职员都是企业网的用户,全体人员都能以同样的速度得到企业的信息,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这将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民主化。但另一方面,对于个别企业而言,有些信息是需要分级的,信息的分级和保密问题是企业主管人员在信息化初期应充分考虑并认真加以解决的。
1.电算化会计的概念
所谓电算化会计是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工作,其是应用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并协同其它先进技术对会计事务进行深一步的处理,最终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
电算化会计能够为企业处理诸多相当繁复的事务。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快速发展与完善,想必一定会与企业管理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共同设计,以尽快建立和完善局域网,达到最大限度信息互换、信息共享。电算化会计在未来的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将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MIS)能够为企业最终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其是通过人、计算机、应用程序和相关数据构建起来的一个便捷信息系统。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处理获取相应的管理信息,并以此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现有的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从企业全局出发,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选方案。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职能一般可分为电算化会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计划管理和库存管理等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作智能,对企业管理具有不同的作用。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保持着独立,其中电算化会计具有最为突出的作用。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是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上文可知,电算化会计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子系统,主要通过价值量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财务会计的信息量占整个管理信息量的一半还多,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此,要想真正的使企业管理达到现代化,便要竭尽全力发展会计电算化。
从近几年的管理效果上来看。电算化会计给各个企业在管理的决策上提供了较大帮助,对其进行再研究开发式刻不容缓的话题;而企业若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将给电算化会计带来更多福音。但是需要明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算化会计,它们是从属关系。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范围广,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管理信息化系统是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以企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符合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为前提,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给企业带来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通过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可将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源处理并进行整合从而将其反映到数据报表中,从而使企业具有自动化控制功能。如此,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电算化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对会计信息及其它对企业运行有益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可以为不同形式的企业带来服务的经济模型,达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三、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问题
电算化会计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它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文化程度较高,首先其应该熟知会计事务,同时又不可或缺的懂得管理事务;应该熟知电算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应该很好的掌握网络知识;既能解决当前会计事务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具备一定的经验。由于上面内容的限制,我们可以得出,当前正在从事电算化会计的相关人员根本不符合上述的要求,如此,我们应该尽快尽最大努力加强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因此从事电算化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安全性问题
网络的安全性对于会计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活动也相应的增多,其给网络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敲响警钟,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于网络犯罪活动的防范,以免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会计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不能泄漏和丢失。当前,互联网所处的环境需要相关企业人员给与足够的重视,万不能将企业的重要信息在网上公布传输等操作,确保企业机密信息保存完整。
3.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对问题
为了减小意外事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损害,企业针对一些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如火灾、水害、停电等,还需要制订相应的应急计划。需要信息管理人员每日检查相应设备的运行情况,相应资源资源是否做过备份处理工作。
四、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意义和对策
1.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企业管理者应树立以下观念:一是系统工程观念。电算化会计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不是一日两日便可完成的任务,必须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配套改革,制定和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二是战略决策观念。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公司正常的运转及快速发展均离不开企业的合理经营,而采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技术,以最快速度达到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三是管理一体化观念。企业的物资供应、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设备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此,必须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颁布的经济法规进一步完善和一些先进工具的持续问世,企业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使本身的管理制度得到提高,如:岗位责任制度、用工制度、效绩考核制度等。
3.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企业要发展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方式,必须与时代同行,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现代企业若想进一步发展,便应该使本身的管理方式与现代相同步,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适应时展潮流,促进企业管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矿山 应用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科技在当下工作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我国各行业的充分支持,也满足时展的必然需求,进而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在矿山的工作当中创新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能够节省生产成本和人力劳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对安全生产的重点要求。近年来,科学人员都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希望能够实现对矿山效率提升的需求,进而保证相关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在具体工作细节中,只有实现对氮气系统的维护和控制阴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互联网操作水平和需求,也保证了生产人员的工作安全。
1 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气自动化属于整体电气工程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广泛应用,小到我们在生活中较为熟知的有家庭电路自动化,大到国家航空航天自动化应用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身影,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也已经成为了支持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当中,电气工程一直属于备受关注的一项领域。同时该领域的科学技术探索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门。在我国的电气工程进步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所以,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电气自动化技术与电气工程的未来发展。
2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矿山中的意义
当前我国哦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都处速发展状态,因而企业对开采矿山技术要求也在大幅提高,针对矿山工作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是未来市场经济收益拓展的必然途径,也是促进矿山生产进步的必然选择。从设备运作和整体的生产监督和管理需求角度进行考量,不难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也是行业进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成为生产维护的重要技术支持力量。通常来说,在矿山生产的传统模式当中,对于设备的管理和控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实H的生产过程中也都是独立展开的。创新的电气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将传统生产模式中的设备运营和监督管理工作融为一体,进而实现对相关工作的统一化管理,并且保障工作的具体细致实施,也能够提升生产的工作效率。统一化的管理是未来生产工作的必然走向,也是电气化技术应用的必然性,在特定的技术设备应用条件下使用电气化生产技术是时展和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
3 矿山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具体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叫做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相关技术,应用于矿山工程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充分体现出智能化技术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特点,而且这也属于在矿山工程技术应用中不可代替的重要优势。在开采矿山资源途中,结合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可以大幅减少开采人员工作压力,对其工作氛围予以改善,确保工作处在安全环境下,以提升企业生产质量与效率。
3.1 在提升设备当中的应用
矿山工程当中提升设备为核心设备,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矿山开采效率及使用安全性。当前提升设备里面控制仪器多以可编程型控制器为主,结合该控制器构建的控制系统可以针对设备当中各类参数与功能加以控制,打个比方像对提升设备行程与速度加以控制等。而监控系统和控制系统需要选取两类不同可编程型控制器当作核心部件,进而对其加以监控,这样设备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就会大幅提高与延长。提升设备当中结合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可以体现最大特点为滚筒与驱动相互结合,使新型提升设备更具智能化。因此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应用于提升设备的性能方面,可以说意义重大。
3.2 矿山资源装卸方面的应用
结合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对矿山资源进行装卸时,比起传统人工装卸方法更加高效与便捷,还可以借助此项技术避免因为工作人员失误或疏忽而产生损失,进一步确保安全装卸。在运输矿山资源方面输送机为重点使用设备,在对矿山资源进行运输过程中存在费用低、运送量大还有可靠性高等优越性。现如今使用输送机当中,以可编程型控制器为控制系统主要组成,同时再对相应设备加以综合利用,进一步达到有效控制与保护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系统当中,让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系统整体运行状态。与此同时,结合企业管理系统故障检测功能、软控启动和保护系统等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更好对设备使用性能加以改善,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也为相关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发现电气自动化的技术在实际的矿山工作中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弥补传统工作效率的空白,实现对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在矿山的工作中应用的非常广泛,而且具体的应用的过程中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了对生产效率的促进和完善。与此同时,创新传统的矿山工作内容,凭借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为企业降低劳动成本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经济收益的良好途径。在具体革新和开展电气自动化工作的过程中,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对整体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并且实现了高效率的设备运营,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成就了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与完善的目标,进而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令挥,罗书弟.浅谈单片机在矿山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16(07):58-59.
[2]林伟通,徐羽高.浅谈PLC技术在煤矿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J].装备制造技术,2016(06):114-116.
[3]林庆水.单片机在矿山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