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5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元青花瓷;历史背景;造型纹样;鉴赏
在古瓷器历史的长河中,元青花瓷色浓而不艳,纯净明朗的青色之美是上天对人们的恩赐。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国之瑰宝,世之瑰宝,制作精美而稀少的元青花瓷引得历代国人对其珍视不已。2005年7月12日,图案故事出自《战国策》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伦敦拍出2.3亿人民币,创出中国古代艺术品和东方古代艺术品的最高价格,引起青花学者和收藏界的研究和高度重视。
一、元青花瓷的前世
(一)青花历史及特点
说到元青花瓷,首先要明确它的概念是什么。青花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青花瓷就是在瓷器胎上面用钴料点彩,上施白釉,烧制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并采用釉下彩技术的瓷器。青花瓷中呈现蓝色的原料就是从当时的波斯即现在的伊朗进口过来的,这种原料必须将其罩在白釉底下,否则烧出来的颜色就不是蓝色的,之所以烧制成蓝白两色相间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的表现。所谓的“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也就是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由于彩在釉下,因而不易磨损,不易变色。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先生在以上几点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例如,瓷胎必须是洁白的瓷胎,钴料彩绘,施一层透明釉,高温烧成,同时必须满足是釉下彩的条件,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元代的青花瓷是没有问题的。
(二)元代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
唐代晚期青花瓷已产生,成熟于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局面,得以让元青花瓷迅速发展。元代青花瓷器不仅深受元代统治阶层的喜爱,同时已经面向海外市场进行销售。近年来在日本冲绳、泰国、菲律宾以及伊朗发现了不少精美的元青花瓷器及破片就足以说明元代青花瓷外销于国外。在审美文化方面,一开始元青花瓷深受蒙古统治者崇尚白蓝两色及波斯诸国对蓝白两色认同的影响,到后期逐渐加入汉族自己的传统文化。
(三)元青花瓷的造型
造型是衡量元青花瓷之美的一个重要标准,稀缺珍贵的元青花瓷,以形态优美为美。从造型上来看,元青花瓷器是在前代瓷器生产的基础上一脉相承,伴随着工艺及技术的增长又有着自己的创新之处。
元青花瓷造型丰富,有大小之分,以满足元代社会生活习俗和对外输出使用者的需要。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厚重健硕,小器秀美灵巧,有瓶类、壶类、罐类、碗类、盘类等,均在前代的造型基础上体现出创新。例如,宋代创制的梅瓶,元代工艺师傅在保持宋代梅瓶基础造型上,将瓶身肩部加宽,更显大气稳重。
(四)独特的纹饰内涵
从世界各地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上不难看出,牡丹花纹、莲花纹、松竹梅纹、龙纹、凤纹、鱼藻纹等图案广泛应用于元代青花瓷器上面。元代人民认为这些图案纹饰能带来好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与此同时,销往国外的元青花瓷器也会根据当地爱好绘制相应的纹样。在绘画手法上,采用了主要纹饰和次要纹饰图案的多次连续重复,繁而不乱的布满整个瓷器,纷繁多样的纹饰布局也切合了伊斯兰细密的艺术风格。
与图案纹饰相对应的是主题纹饰,来自于元杂剧具有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人物故事图,是元代画师创造性的一笔,元代汉人画师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我对元杂剧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了画作之中。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使得作品生成的深远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与此同时,人物形象传神的描绘更深刻的体现出画师的内心情感。
二、元青花的今生
(一)鉴赏收藏价值
鉴定是基础,欣赏是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了解到研究元青花瓷,鉴定元青花瓷的真伪和年代,欣赏它所带来的美和历史文化。美国学者波普在一片青花瓷器的库存堆积中,根据考察发现了雄浑气势的元青花,国内掀起元青花研究的热潮。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称为学界“泰斗”的张浦生认为:“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瓷器的真品应只有300件左右,人物纹元青花只有9个。”物以稀为贵,好的东西往往更易获得人们的怜爱乃至收藏。收藏元青花瓷,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而且能够获得丰富的古瓷器收藏方面和鉴赏方面的知识。元青花瓷具有无以伦比的收藏价值,无论是它700多年的历史优势,还是出于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元杂剧剧情的人物故事图案,这种种的一切都把元青花瓷器的价值提升到世界文化瑰宝的一个新高度。
(二)借鉴传统纹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当红歌手周杰伦将青花瓷纹饰的美唱的入情入境。元青花瓷作为中国古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元青花瓷纹样图案是中国传统纹样之一,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元青花瓷独特的纹饰,使这种传统纹样不仅能被很好的继承下来,而且成为深层挖掘研究元青花瓷历史文化的有力举措。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借鉴元青花瓷纹样为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和再创造旨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作为美术方面的学生可以很好的从传统元青花瓷纹样中获取设计灵感、提取颜色、纹样图案、绘画方法等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从而创作出更加富有寓意和个性的图案,这样既开阔了设计思路,又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得设计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三、总结
元青花瓷研究的根基在中国,它是我们应当珍惜的国之瑰宝,也是我们后代引以为傲的财富。元青花瓷器稀缺而又珍贵,国人需提高对元青花瓷的认识,挖掘它的价值,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构建重视和宣传元青花瓷的良好氛围,在教科书中开篇讲解,从学生们抓起自觉的去关注保护。元青花瓷的美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富丽雄浑的气势具有跨时代的美学风格,让我们读懂元青花瓷从而品评元青花瓷。
参考文献:
[1]马希贵.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青花瓷;艺术特色;民俗思想;创作影响
一、青花瓷的起源和特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中国青花瓷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它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享誉海内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青花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这个美妙的名词,它的首倡者当属元朝统治者。元朝统治者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的大草原,他们在开疆拓土的征程中与景德镇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欣赏瓷上青花的语言,就象热爱蓝天白云一样的神圣。于是将此形象的称为“青花”,并把这种神圣语言向世界,作为官方唯一的礼品馈赠世界各民族,为世界所普遍认同与欣赏。使得明清统治者也酷爱景德镇瓷器,并开启元明清王朝官窑在景德镇制瓷的辉煌历史,成就了千年瓷都的美名。
唐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青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白瓷大量生产。北方的河北邢窑与南方的浙江越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有“南青”,“北白”之说。代表青瓷发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窖青瓷,代表白瓷发展成就的是北方的邢窖白瓷。青瓷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窖瓷器,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邢窑白瓷较之隋代白瓷又前进了一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邢窑的白瓷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烧造白瓷的定窖。以邢窖为代表的白瓷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从此并驾齐驱。唐代著名瓷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民窖则烧制黑釉、黄釉、褐釉、酱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间的鲜明符色。在我国陶瓷史上,宋瓷是赫赫有名的。宋瓷的卓越成就表现在它为陶瓷美学开辟市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的瓷釉显得那么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质和美玉不差上下。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
而元青花在瓷器装饰手法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瓷器发展历史,宋瓷的美学风格具有沉静雅素的特点。宋代越窑的青瓷在唐代就很有名,被誉为“如冰似玉”的美丽,但是从实物中看,真正取得如冰似玉效果的要算宋代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了。这一系列的宋瓷艺术特色构成了宋瓷的审美风格。宋瓷的杰出作品不愧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它那优美的形体、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为世人玩味无穷。 元、明、清制瓷业的中心是江南景德镇。元代继承唐宋以来的成就,烧制成青花、釉里红。从此,中国传统绘画与制瓷工艺结合得更紧密了。元代成功地烧制出多颜色釉(如蓝釉白龙纹梅瓶),为明清两代瓷器的更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元代青花瓷,用钴元素配制的颜料在瓷坯上绘出纹样,然后挂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制、成为蓝花釉下彩。青花瓷唐代已有试制,元代达到成熟地步。自青花瓷发展起来以后,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技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元代瓷器的装饰十分丰富,“元青花”的装饰分主纹与辅纹。主纹多施于瓶、罐的腹部、盘心等位置。辅纹绘于其他部位。主纹有:松竹梅、牡丹、莲花、、牵牛、芭蕉、灵芝、山茶、海棠、葡萄;龙、凤、鹤、鹿、鸳鸯、雄狮、游鱼、螳螂、蟋蟀等。辅纹有:卷草、锦地、回纹、线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缠枝花卉等。元瓷装饰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例如:肖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等。元青花的装饰特征是构图丰满,纹样主次分明。元代瓷器造型继承了宋制瓷器造型,并有创新和发展。梅瓶、玉壶春,基本上继承了宋制。罐、盘、碗与前代有些变化。四系小口扁壶、高足杯、增帽壶等器物则属创新产品。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发展,器物造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釉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朱琰:《陶说》)青油水平在宋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青花瓷器在明清两代成为主流。明清还发明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斗彩”。(“斗彩”是用“釉下彩”和“釉上彩”拼运成彩画,各种色彩互相辉映,争妍斗艳,故称“斗彩”。又称“逗彩”)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生产的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心,这里创造了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制出精美的粉彩,并制成珐琅彩。青花瓷器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参考文献:
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统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初龙泉官窑青瓷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
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一体,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龙泉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前几年,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先生曾经在我们馆看到这批明代的龙泉窑瓷器。陆先生帮助挑选了一些明代龙泉官窑瓷器,约有七八件,我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批瓷器的共同特点,釉色厚而滋润透视出清晰的精美纹饰,器型大而不变形,制作规整,特别是纹饰与当时景德镇官窑的纹饰十分接近,甚至一样。我想,如果我再继续核实的话,可能我们馆藏这类龙泉窑瓷器还有不少。这是让我比较欣慰的,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比对过。如明初龙泉官窑青釉刻花大盘,板沿口,浅弧腹,内底微鼓圈足。盘内暗刻划花草纹,内底为主题纹饰,流畅潇洒的折枝花卉,盘内壁一周为缠枝花卉,绘画工艺非常舒展洒脱。通体施青釉,釉下透出清晰优美的暗花纹,清澈明亮。底为涩圈,制作规整,大气端庄。明宣德龙泉官窑梅子青釉刻花瓣口大盘,盘为折沿花瓣口,瓣形盘壁,平底,圈足。主题纹饰为内平底上刻四瓣花锦地钱纹,盘壁刻花卉纹,纹饰绘画水平高,精致、自然、娴熟,十分流畅,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温润如玉。制作工艺规整端庄。底为涩圈。明龙泉官窑梅子青釉刻四季花卉纹四棱花盆,撇口,深腹,六乳形支足,底无釉,有一圆孔。盆外壁四棱形,每一棱内刻折枝花卉。通体施梅子青釉,底无釉。这类花盆制作规整,精美。从陆先生帮助挑选这批龙泉官瓷器来看,大盘的底部基本都是有明显的涩圈,和景德镇明代早期釉里红扁菊纹大盘的底部比较,尽管景德镇明代早期的大盘底无釉,但同样也刷了一些色釉,经过高温烧成后,出现明显的火石红痕迹,颇有相似之处。
此外,明代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造型丰富,以往被忽视,总以为龙泉窑就是厚重的大盘和瓶罐,而不知还有很多小巧精致的艺术品。不少造型别致,品种多样,百姓平常喜用的生活用品和艺术精品,有仙佛、人物,文房用具等等,还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如明龙泉窑梅子青釉文昌帝君像、明龙泉窑青釉八卦纹三兽足炉、明龙泉窑粉青釉佛龛观音坐像、明龙泉窑青绿釉通花鼓墩、明龙泉窑翠青釉印花温碗、明龙泉窑翠青釉连座三足龙形灯、明龙泉窑青釉螭皮叶形水注、明龙泉窑粉青釉刻花葵瓣形盘、釉润泽器型大的晚明龙泉窑梅子青釉印花双狮耳瓶和明龙泉窑梅子青釉魁星砚屏。
可以看到龙泉窑的胎体、釉色、纹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宋代龙泉窑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印花,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元龙泉质量大部分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乌、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龙泉窑纹饰,主要表现在釉下,有印花,贴塑也是龙泉窑常用的方法,比较多见的耳饰贴塑纹,另外还有元代以后常见无釉的露氧化红胎处,印花纹,有些人物、佛像的面部露氧化红胎,使面相更加清晰。明代龙泉窑同样分粗细两类,明代龙泉官制作明显精致、规范。后来的发展普遍表现了多、粗、重,更趋民间化,特别是大盘、香炉,十分厚重耐用。广东省博物馆藏这类龙泉窑占了很大比例。
龙泉窑瓷器的外销与传播
由于龙泉青瓷的大量输出,在亚洲、非洲许多国家中都有遗存,并陆续被发掘出来。从水下考古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已经看出龙泉窑大量出口的数量之多。“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龙泉窑瓷器占了相当比例;华光一号南宋沉船遗址有不少龙泉窑瓷器:北礁一号有不少元代龙泉窑瓷器:发现的北礁三号,有元代龙泉窑瓷器;大练一号元代沉船遗址,较多龙泉窑瓷器;福建漳浦县沙洲岛明代沉船遗址,有不少元末明初的龙泉窑瓷器。”(林国聪《我国水下考古中所见的龙泉青瓷》,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古陶瓷研究》,P37―46)以上多个沉船发现的龙泉窑瓷器,基本都是碗、盘、小罐等,大都为实用器物。
以钴料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入窑烧制而成的产品,史上把它称之为白地蓝花瓷器,也就是青花瓷。青花瓷色调单纯明净,蓝白两色对映,是具有代表性的“黑白”艺术,青花瓷朴素明快,爽朗大方,具有典雅清新之美。
以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青花瓷,因纹饰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中后期。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瓷胎洁白,器表所施是纯净的透明釉,青花色泽鲜艳,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长期以来青瓷为主的局面。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与彩釉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葩,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
其实青花瓷早在唐代就有烧造,而发现最早的青花瓷瓷片,出土于扬州的唐城,首先是1975年扬州基建施工中出土了10多块唐代青花瓷片,接着 1990年在扬州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出土了4块唐代青花瓷片,其器型有碗、盘、壶和枕,纹饰有梅花点、花草流云、动物、菱形纹等。
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的技术已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体厚重而又洁白,釉面白里泛青,釉色莹润,色调清新,纹饰素雅,图案层次丰富等等。其中有些瓷器采用高锰低锌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派勃青、回回青”等名称。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俗称“铁锈斑”)。
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元代青花瓷的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景德镇及全国瓷业生产的主流。瓷器成为中国骄傲的历史,享誉世界,正是从青花瓷的出现开始的。
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其实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重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
景德镇是赫赫有名的瓷都,明、清两代,这里的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进入鼎盛时期是明代永乐、宣德两朝,也是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厚重壮实的结构的主要时期,该时期的青花瓷表现出灵巧清秀而又棱线分明的特征,在装饰上有意识借助和发挥钴料自然晕散的属性,形成一种枝离错落、豪放潇洒、气韵生动的风格。在美学追求上,也一改元代青花遒劲挺拔的情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风貌。入清后,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产品最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它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清翠、浓艳相间、层次分明。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因此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能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代永乐、成化瓷相媲美。雍正、乾隆两朝,青花瓷造型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朴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器型纤细之美,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誉。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出现,是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这种“黑白”体绘画艺术明净素雅,赏析它似乎在赏析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美,青花艺术融入中国画艺术之后,似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审美突然找准了物化对象。其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程度之深,使之迅速发展而带来了景德镇瓷业的空前繁荣,从此青花瓷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而闻名于世。
洪武年间青花瓷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此时的青花瓷颇有元代遗风之味,由于刚从元代过渡而来,元代的风味一时不得消除。二是从20件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原清宫遗存的洪武青花瓷分析来看,青花色泽偏于暗黑。三是所画纹样,尽管还有元代青花的影子,但已经改变了元代满、密、平的感觉,进入充分的“留白”时期,有着疏朗而清秀的表现,有的甚至追求简洁的装饰。四是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实物。
永乐、宣德的官窑青花,是明清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因用波斯输入的“苏泥勃青”料,在瓷胎上作画,画面出现黑蓝或银灰色的结晶斑点,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色彩浓淡协调,装饰别具风格。宣德青花,是宣德对永乐的全面继承发展关系,因为关系紧密,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两朝在青花发色、装饰、造型三方面均有差别。
明代中晚期以嘉靖、隆庆、万历官窑为代表的青花瓷,一改前朝雅淡为浓重,但其艺术风格难与前朝风格相提并论。其浓重,是呈现一种蓝中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犹如蓝宝石的色调。嘉靖青花瓷造型,开始呈现多样化,另外还多用仿铜器的造型。总的来说,大件的琢器胎体厚重,小件器制作仍相当精细,胎薄体轻尚规整,底足处理尚齐整。呈现的风格,厚重古拙者居多,轻盈秀丽者亦兼而有之。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还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型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瓷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缠枝莲、三果、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青花瓷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大约从明朝中期的正德、嘉靖时期起,中国的青花瓷开始适用国际化市场需求,为西方输送了大量的青花瓷。据T?佛尔克编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一书的记载,万历年间我国瓷器就已经按照欧洲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输出的数量很大,例如书中记载了1604年荷兰人袭击葡萄牙船得到中国瓷器约60吨,即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在布鲁塞尔皇家博物馆臧品中,有约60件饰以各种纹章的中国瓷器引人注目。纹章是欧洲或城市、或家族、或公司的一种图案标志。最初景德镇只制作青花纹章瓷器,但18世纪上半叶珐琅彩纹章开始出现后,那种订制饰以公司职员、商人及贵族纹章的套装盘和碟子数量日益增加。
随着学术界和收藏界人们对青白瓷的日益重视,元代青白瓷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作为重要日常生活用品和外销商品的青白瓷碗,在近几十年发掘的江西高安、永新、内蒙古集宁市等元代窖藏以及海底沉船中有大量发现。从收藏角度讲,器物造型是展现其艺术风采的重要方面,景德镇窑青白釉碗在造型方面与宋代相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本文从鉴定学角度探讨它的时代特征和鉴定要点。
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碗胎体厚重,体积大,有的芒口,底足厚,圈足逐渐被饼足所代替,底足无釉。主要有芒口平底足斗笠碗、花口斜壁矮圈足碗、芒口折腹碗、深腹碗、浅腹碗、仰烧侈口碗、仰烧饼足碗。
元代初期青白瓷碗口沿外撇,碗口直斜切,圈足与北宋相比是矮圈足,高度只有北宋早、中期高足碗的五分之一,并且圈足较浅。斜弧腹,近底下垂,内底宽平,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口部与腹部厚度相当。出现浅圆饼足,但数量不及圈足多,主要以矮圈足为主。元代初期圈足外壁与宋代相比,呈垂直状,基本没有外撇,并且切削不规整,比较粗糙。器壁由仰烧碗的下厚上薄换成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
到了元中期虽然已经开始烧造青花瓷和卵白釉瓷器,但是青白瓷仍然是烧造最多的产品。元中期仰烧碗明显增多,器壁比前期增厚,圈足多为浅圈足,并逐渐演变为圆饼足,这与元代中期仰烧工艺的盛行有关。但与宋代的仰烧方法又有不同,宋代是把小于圈足的垫饼放在圈足内,元代是把碗的足直接放在铺有渣沙的垫饼上,因此需要足壁变厚以承受重量,形成浅圈足和圆饼足,同时这样可以省去修足步骤,省时省力。仰烧侈口碗平口或圆唇,腹壁曲弧或者斜弧,圈足较浅,足外壁多垂直,足内墙多外撇,器壁上部较薄,底部渐厚,有的内底心内凹,壁内底部多见一圈弦纹。仰烧饼足碗饼足比较矮,与前期圈足的高度相当,有的饼足简单斜切成非常浅的圈足,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对足部造型的关注程度不高,更注重生产效率。
伴随着卵白釉瓷和青花瓷的日益成熟与出现,元晚期虽然青白釉器物逐渐衰退,但是碗类的造型与前期相比仍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元代晚期的青白瓷碗与前代相比胎明显变厚重,器壁上部薄于底部,而且主要是仰烧饼足碗,足壁外撇,部分饼足高度较前期高一些,足外壁垂直,足心稍内陷,这与该时期的仰烧工艺有关。这个时代有一个明显的断代标志便是内底心突起的乳钉,这是由于元代直接把碗足放在沙垫上烧,足内不放垫饼,因此陶工们省去了镟平中心的那一刀。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碗的造型发展规律与胎釉相对照,可以发现是基本相符的,即与元代青白釉的胎釉早期显出青白色,至晚期或泛青或泛白,釉面从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面逐渐演变成一种失透无光的釉面的发展规律一致。发展到元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碗造型与宋代有较大不同,特别是在胎体和底足上,形成这种造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和饮食习惯决定的,同时也是适应当时海外贸易发达的需要,将作为商品的瓷器做得厚一点,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可能带来的破损。
由于元代存在时间较短(公元1271-1368年),再加上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元代瓷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被大家所重视,对元代瓷器的认识,一直处于十分模糊状态。但是从最近二三十年的拍卖市场来看,元代瓷器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其中,元代青白瓷器也较多的现身收藏品市场,拍卖价格在逐年增长。据拍卖资料显示:在1991年拍卖的元青白瓷观音像以33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1994年佳士德拍卖的元青白瓷刻缠枝花凤纹罐以42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虽然元代瓷器的价值以元青花的价值最高,但是作为元代重要品种的青白瓷的收藏价值亦不可忽视,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不具有的。就目前来看,元代青白瓷的收藏还没有被充分激活,价格保持在理性范围内,存世量较同时期其他品种多一些,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现象说明未来元青白瓷收藏市场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 放映录象
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图1)。高30.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8厘米。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形体修长秀美,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胎薄,局部可透光影。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口沿内绘青花卷草纹,瓶外腹部绘人物故事图,故事内容表现了陶渊明外出会亲访友。据《靖节先生集・五柳先生传》记载,陶渊明宅前有五棵柳树,因而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常携琴会友,又因有脚疾,才常有两童子随从服侍,该图案十分形象地描绘了陶渊明外出携琴访友的情景,陶渊明前边走,两童子边走边语,前后呼应,周围有柳树、鹿、石、花卉陪衬,布局得体,宛如一幅元代精美的墨笔人物画。上下各配蕉叶纹、变形莲瓣纹、卷草纹,都为元代典型的绘画风格。瓶底书釉下青花“又”字。该“又”字似是符号性的标记,与钧窑瓷器的一、二、三、四……相类似。
元青花折枝花玉壶春瓶(图2)。高25.5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7.5厘米。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底有釉,圈足一周露胎处有较明显的火石红烧制痕迹。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鸭蛋青色,瓶上的纹饰为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折枝花卉一周,上下纹饰以弦纹间隔。青花色泛灰暗,花卉自然、流畅、简练,为国产青料,应是景德镇元代早期的作品。
元青花花卉纹蒜头瓶(图3)。高15.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厘米。蒜头瓶口,细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底无釉,露胎处留有铁锈斑点痕迹,蒜头边纹饰为一周双莲瓣纹,颈部一周回纹,腹部绘折枝梅花纹,腹下部绘一周勾莲纹,青花色泽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梅花的花瓣色泽较浓艳,为苏尼勃青料重点涂色的部位,其余为淡雅的国产青花料,每层纹饰以淡雅的泛灰色青花间隔。笔者认为,绘制方法为先用国产料绘画,然后在重点部位再绘苏尼勃青料,这样既使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更有立体感,同时又可节约珍贵的进口苏尼勃青料。
元青花青花花卉小罐(图4)。高6.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厘米。矮颈,丰肩,往下渐收,平底。肩部双弦纹间草纹一周,腹部以弦纹相隔,画折枝两枝相对称。纹饰虽然简练,但画法讲究,既有铁线勾勒,又有分水渲染等传统国画手法,用笔酣畅有力,干脆利索,保持了元瓷那种粗犷奔放的特点。青花料发色淡雅,明快悦目,含铁量低,是典型的国产青花料。施釉不到底,白釉泛青色,莹润明亮,平底无釉,为火石红色,胎稍粗,刀削痕明显,内壁中间一接痕,外较平整,是景德镇窑的产品。
元青花束莲如意纹F(图5)。高4.7厘米,口径14×17.2厘米,底径9厘米。F是西周、春秋时流行的盥洗用具。该瓷F形似瓢,圆形,有流,流下有一小环纽,内中心绘青花束莲纹,内壁绘一周花卉。外壁绘变体莲瓣纹,瓣内绘如意云纹。青花料色深处有下凹现象,为标准的苏尼勃青料。通体施白釉泛青色,口沿和底无釉,呈火石红色。造型优美,纹饰工细。青花艳丽,为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由于这件瓷器在多年前就发表过,因此,后来在社会上见到有仿品,并且仿的造型、青花、纹饰都较差。
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图6)。高1.6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3.3厘米。盘为花口,平底。内绘青花单凤,内壁绘一周卷草纹,施鸭蛋青色釉。砂底,有密集的铁锈斑点,该器物十分精巧秀美,纹饰流畅自然,是国产料和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的混合作品,没有看到同样的第二件。但是由于这件瓷器在多年前出书发表过,因此,后来社会上见到有仿品,并且仿的造型、青花、纹饰都较差,可以看出仿者本身并没有真正见到该器物,只是在书上看到想当然而已。
元青花月梅纹洗(图7)。高6.2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6.5厘米。敛口,鼓腹,矮圈足,不太规整,挖足较草率,灰白胎,稍泛红色。肩部画斜道带一周,腹间主题纹饰画梅花、月亮,线条粗犷率意,一气呵成,好似书法的大写意笔法,但可以看出画的是两枝梅花,两两相对,两梅之间,画一半月,是元代常用的纹饰。里外施白釉泛青色,有细小纹片。青花灰蓝,浓处泛黑,釉白中泛青,此件器物有专家认为是云南玉溪窑的产品,笔者认为还是景德镇元早期的作品或者是景德镇附近的产品。
二、真赝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与区别
近年来,随着对元代瓷器的深入研究与收藏热的升温,人们对元瓷的青睐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但元瓷似乎很神秘,市场上仿品又这么多,究竟怎么来辨伪?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体会是: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盘盘口多采用菱口,凤形壶与八楞缸为元代的特有造型。
2.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虽莹润,但常有积釉,积釉有时如泪痕,青花常有晕散现象。
3.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口。
4.元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勃泥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颜色较深。
5.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就是通常说的“满画”,这是元代至明代特有的绘画技法。
6.元代青花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色,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三、元青花的研究历程和存世数量
元代青花瓷器以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器最具代表性,纹饰清晰华美,蓝色沉静,白色透明微微闪青,所使用的钴料为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的特点为钴料中含锰的成分少,含铁量高并含有钾,与国产青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截然不同,用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国产料色调淡雅,没有黑斑,绘画纹饰比较简单。二元配方的运用,青花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使景德镇跻身于全国制瓷业的领先地位,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独领600多年。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博士,依据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青花云龙双象耳瓶,参照对比伊朗阿特别尔寺和土尔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藏青花瓷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海内外流传相类似的青花瓷器,归纳定为“至正型”。从此推动了广泛研究元青花瓷器的热潮。改革开放后,江西、内蒙等地又陆续在墓葬、窖藏中出土了元青花瓷器,使人们越来越认清元青花瓷器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 地的元青花瓷有500多件,而发掘出土的更是少之又少。先后发掘出土的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的再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以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为标准器对比,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轻薄,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多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