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4:5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西方教育的优缺点

篇(1)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洁,吕巍.中国与西方文化简单比较及关于西方文化的教学[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18-19.

篇(2)

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样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其它文体无可比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小说篇幅长,教学时间不易把握;容量大,内容不易把握;涉及知识面较广,内涵深,思想不易把握。学生阅读重情节、看热闹,处于浅阅读,记忆难以持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教多学”,成为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我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研究方法,注重实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以课内带课外,培养学生小说鉴赏的能力。

一、培养阅读习惯,奠定阅读起点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线索较清楚的名著。在阅读时做好摘抄,摘录名句,适当旁批标注。阅读结束,指导学生梳理、概括:①条理清晰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画出人物关系图。③概括主要人物形象。④你最欣赏哪个人物?有理有据谈谈你的见解。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静心读书,初步把握小说的阅读要点。每部小说阅读结束,朗读摘抄,发表见解,进行讨论,形成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演讲展示成果,激发思维碰撞

假期,列出小说书目,让学生自选两部阅读并做好摘抄。开学后,语文课前展示成果。内容可以是简介一部小说内容,可研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可单独分析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也可人物间对比分析,也可将文本与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进行比较评价,指出优缺点。如有切入点相同的同学,可互相探讨、相互切磋,后演讲的同学的分析研究应更为深入。以此演讲活动在班级中产生思维碰撞,把阅读由自读阶段提升为交流阶段,在学生参与中将阅读推向深入,让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阅读空间,在比较中,提升阅读体验。

三、授课立足全局,教学有所侧重

高中两个单元的小说教学,涉及古今中外,涵盖面广,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每篇小说教学都要有侧重点,以点定教。以必修三小说阅读单元为例。《红楼梦》鸿篇巨制,可重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祝福》指导学生,学会理情节、看环境、品细节的小说阅读三步走阅读方法。从知命运、明成因、评性格到解主题,步步深入,学会阅读方法。《老人与海》拓展视野,重在进行中西方小说阅读比较,分析人物内心独白。三篇各有侧重,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设计严谨精心,教学环环相扣

以《老人与海》为例,单元中的前两篇小说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吸引学生,学生阅读兴趣浓烈。相比较而言,《老人与海》选文部分情节单一,又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与中国传统的小说差距较大。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耐性不足,不够深入,只限于文字表面。阅读完后,问及学生的阅读感受,较为乏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教学关注的首要问题。必须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深入阅读小说。

经过思考,我先告诉学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期引起学生的关注,探究其获得奖项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和已经阅读过的两篇中国小说作对比,讨论中西方小说的差异。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阅读需求。而后设计了以下问题,深入阅读:①老人进行了几次搏斗?对象分别是谁?②老人各次搏斗的武器分别是什么?使用的结果怎样?③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什么变化?④老人不顾一切搏斗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目的了吗?⑤在这一过程中,他有没有动摇过后悔过?(心理描写)⑥你认为他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⑦请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课本改编表演,强化教学效果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要教得有效,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方法,促“多学”,让学生动笔、动心,主动去学。学完文本,进行小说课本剧改编,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学生参与性极高。编剧组要分场分幕,将文本加工转化;演员演,要揣摩人物,要谈塑造理念;观众看,要思考鉴赏,评表演能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由写到演到评,二次加工,将知识内化,将对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延伸下去。

六、高考真题体验,提升学习能力

用真题来进行阅读提升与检测,将理论付诸实践。引导学生熟悉高考小说阅读考点,了解基本题型、考查方式;将题目归纳,找出共性,掌握并归纳情节、人物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具体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 寓情于景 最近发展区 完善化教育

中国画是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并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国画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常言道: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的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方式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此,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国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画教学现状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问题

(一)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高科技的工具是接踵而来,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汉堡、牛奶"与"卡通、漫画"的时代,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古老的书画艺术有时常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绘画技法和调色等方面的能力严重受到制约。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讲解起来困难大增,学生是否感兴趣,还要靠教师积极引导。

(二)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讲完后全班完成同一幅画。陈章良教授曾经说过:"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有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

(三)家长的不支持,不投资不为学生购买国画用具,我们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还有家长的不理解,教师和学生家长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学生为适应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而把表现潜能严重扼杀掉。

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我们的国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学的有成绩了,就会慢慢得到认可,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接触中国画时便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并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学生在将来的中国画学习中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从玩中让学生熟悉中国画,并培养其乐趣。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此时,我巧妙地利用了"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结果学生们随心所欲,画的是千奇百怪,我为他们的画取名为-美丽的梦,因为梦是虚无飘渺的,形态怪异的,他们的画也是如此,对我起的名字他们很满意。

(二)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激发兴趣。如采用揉纸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拓印法等等,使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创作热情。

(三)教学中运用风趣的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孩子不同于成人,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风趣化,尽量接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够易于接受,也会使教师的工作得以顺畅进行。

(四)讲名人轶事引发兴趣。中国画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很多,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探索新的国画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学生对于学国画有了一定的兴趣,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模式了,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现存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我在从事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我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一)欣赏中国画,从感受到领悟国画的艺术魅力。在名画欣赏中感受美术作品本身蕴含的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意识。中国画,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因此,美术作品欣赏就是让学生从感受作品到渐渐领悟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实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课堂活动贴近"最近发展区"。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要求,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篇(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现代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设定方面多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以确保学生就业问题得以解决。但关于英语口语教学一直为难以突破的关键,学生多表现出交际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基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究其源在于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仍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无从谈及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因此,对英语口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关于支架式教学,其创建理论明确提出,学生知识的获取并非完全依托于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基于在长期教学活动的参与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习伙伴的配合而习得,并以此形成框架式的知识体系。假定将学生比喻为建筑物,该建筑物的完成需经历长期的累积过程,而此时起到支架作用的便是教师,他们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填充,完成整个建筑物的构造。从当前支架教学的案例可发现,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区别,要求舍弃“灌输式”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应以脚手架的搭设、情境的引入、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环节为主,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英语口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关于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学Intruduce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为例,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结合习得的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脚手架的搭设

脚手架搭设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基本教学内容,并了解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基本状况。从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特征入手分析,他们更乐于通过自我表现结识更多朋友,教师可充分利用此特点,引导学生在Introduce yourself环节中将自身性格特征、业余爱好以及优缺点进行描述。为避免学生因自身口语能力不足而不敢发言情况的出现,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中与话题相关的句式、词语,如I am eager to,I’d like to,characteristics等,采用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词语、句式创编对话,相关的知识内容将固化为学生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初步构建。

2.情境的引入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阶段普遍存在基础能力较差等问题,利用情境引入的方式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基本脚手架搭设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对自信心缺乏、焦虑现象明显的学生,教师应以朋友身份做好鼓励引导,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现更加自如。

3.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融入整个语言环境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各组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西方家庭的不同观念进行分析。如典型的Talk Show便可作为小组活动开展的方式,假定小组为四人,一人充当主持人,其他人为嘉宾。在访谈过程中针对“家庭类型”这一话题利用英语口语进行探讨,培养学生交际意识,这对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工作

评价环节是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所在,其需要针对小组表现以及学生个人表现采取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所在。但需注意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更多鼓励性评价语言,确保学生参与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成就感与充实感得以保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口语教学中的融入对英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很多现行高职院校在应用中并未使其发挥应有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未做好关键性问题的把握。具体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口语教学活动梯度的控制

学习活动开展中过小的梯度往往易造成内容简单,学生由此出现厌烦枯燥心理,而过大梯度的教学活动有可能对学生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首要问题在于梯度的合理设置。

3.跨文化知识的适时融入

教学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过程多以中国文化背景为例,实际走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存在较多错误问题。因此,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应注重做好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引入,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参与中体会交际的价值所在。

3.做好全面能力的培养工作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并非局限在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应从英语整体素质着手,确保语言输入与输出都可达到英语教学要求,才能培养学生整体能力。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解决传统口语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结合教学内容完成脚手架的搭设、情境引入、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以及教学评价等工作,使支架式教学模式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英语能力共同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郁帅.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5(5):40-42.

篇(5)

关键词:字体设计 教学方法

字体设计课,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文字的形象进行符合设计对象特性要求的艺术处理,以增强文字的传播和展示效果。字体设计课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来说,字体设计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课程之一。

而现在的字体设计课程的训练只是书写一段黑体或一段宋体字、变体美术字等。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技巧训练和主观情趣,缺乏观念的灌输,思想的引导,或者只注重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将字体设计与设计对象相结合,实现一定的功能和目标。

1 字体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优缺点分析

1.1 传统的字体设计有着长久的知识积淀,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字艺术,比如注重传统文字的基本结构、文字理性之美、书写方式,培养学生快速、规范书写的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字体书写准确、生动、严谨和完整,对于提高学生对文字美感的认知和掌握书写技巧,有其科学和合理性,这是需要保留的教学优点。

1.2 传统字体设计教学模式老旧过时,只注重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等认知与掌握,或是只注重摹写已成体系的字体,或是只做些许字体变化练习,就称为文字设计,从而忽视文字特殊创意的环节,重心没落在“设计”的概念上,这种模式是不利于优秀设计人才的培养的。

2 字体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继承传统并创新

过去的字体设计教学,注重传统的继承,学生的技能训练,重心在“字体”书写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设计”是这一课程的真正目的。其实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对传统字体的了解与掌握,而主要目的是在掌握传统字体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具体的美化加工处理,也就是对其进行“设计”,创造出新的字体图形。

2.2 清楚字体设计内容

设计某一个字体时,应当先考虑到字体应传递何种信息内容,其给消费者何种印象,然后再强调字体的个性识别和表现手段以及字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制作方法。有了这些问题的思考,设计师的设计工作也就有了较为明确的内容。一旦有了主题和创意的一些想法,先用草图记录下来,考虑一下使用何种色彩、形态、肌理;表现一个特定时期的某种风格,会令人想起某个特殊的事件或感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创意内容所需要的形式进行判断。

2.3 培养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理念

教学的专业知识如果是落后的,它与社会需求并不匹配,培养的学生也无法立足于社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他们就很容易被淘汰,这样我们的教学也是失败的,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2.4 强调手绘设计的重要性

字体设计的前期阶段以手绘为主比较合适,手绘的学习方式比较能调动学生观察和体会文字笔画、结构,以及互相协调的能力,防止电脑操作带来的学习机械化。在字体设计课程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有手绘草图的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课题时都以手绘作为主要方法,而把电脑制作作为最后的制作手段。

2.5 针对不同问题,分知识点、分阶段教学

比如:文字的属性(对不同风格的字体以及它的时代性、应用上的定向性的了解),文字作为图形或作为主题词、句(对文字的造型处理与视觉效应的营造),文字与“图” 的配合(对图、文字的诸关系的处理),文字作为主要信息内容(对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组织关系的安排)。

2.6 结合现代语言和信息化进行字体表现

作为艺术设计类的字体设计课程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不只是以上课、授课、提问、做作业和审阅作业等传统教育方式就能完成的,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教育手段和采集时尚流行语言作素材进行设计表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对字体进行准确定位和优化方案后,可以借用各类专业电脑软件对字体进行图形化、立体化、位移、解构重组、装饰变形等多种效果的处理,以呈现字体生动的姿态,使字体设计的视觉语言效果更加丰富。

3 以现代汉字为重心的设计

3.1 重视文字的信息功能

现在的学生在搞设计时愿意把英文作为主要文字的问题,尽管是一个面对中国人的设计也是如此。这个问题是老师的责任,应该从教师做起。做到从对信息受众的定位到所传播的信息文字进行严格把关,有的放矢。切忌盲目使用外文,导致原本有效的信息只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摆设。即使是模拟设计,也应从实战出发,使文字不仅具有视觉效应,更具有其严格的信息功能。

3.2 汉字在视觉表现上较难

汉字则是以一个“方块”为独立的形态出现的,这使中国汉字在进行编排时本身就显得比较平板,缺乏一定的节奏性与可变性,这也导致了汉字之间的构成关系较难处理的状况。

特别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汉字的更多知识,并把汉字字体设计的相关内容比例加大,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汉字字体设计。

3.3 重视汉字改进措施

具体教学上加入文字、字体设计理论知识并安排在字体设计课程的开始阶段,针对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方向的学生,是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了解文字的发展史,字体设计的产生、发展、流派,并通过欣赏经典案例开阔视野。通过以较多的图片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字体设计的基本概念、汉字的产生发展、拉丁文字的产生发展、字体设计的现状与流派、中西方字体设计现有分类、字体设计的目的意义,并使学生了解到字体设计的实际价值与未来趋势,通过一些手绘临摹的作业完成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分析。

4 创造好的设计氛围

4.1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文字设计课的高低档

教师一知半解,对基础知识点生疏,不熟练,课堂气氛也永远活跃不起来,学生对老师也会失去信心,这种教学就难免枯燥乏味。

4.2 教师要有十二分的热度投入到实际教学中,外加丰富的文字创意知识与理念。

篇(6)

关键词: 初中英语听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 教学应用

一、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包括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听力教学等。英语听力,是在英语学习中获取其他语言感受与信息的重要方法,是进行英语交流、阅读、写作等其他技能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一大难点[1]。目前,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总体水平较为低下,存在许多学习方面的障碍,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任务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二、初中学生英语听力的障碍分析

(一)知识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较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深,导致学生在听力上因受对他国家文化背景的生疏障碍而失去方向。例如大多数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愚人节等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听力材料中涉及的节日起源、时间、庆祝活动等常识,无法抓住重点,从而难以判断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学生学习方法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英语基础较好但听力水平弱的学生。此类学生尽管英语语法、阅读等能力较强,但听力总是无法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学习方法不足,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听力技巧,分析问题的思路不清晰。如听力到达一定的阶段,不只停留在对某个词、某句话的片面理解上,而应加深对整句整段甚至整篇的理解,只注重词语、句子的听说理解,当听力语速加快,学生自然就跟不上节奏,从而影响听力水平。

(三)学生的个人障碍。心理障碍、读音障碍、词汇障碍是影响学生听力的三大障碍。许多学生一到听力部分,就会出现紧张、反感、迷茫等消极心理,容易错过听力内容;对音标的学习不到位,影响单词的准确发音,出现混淆一些语音相近或相同的音素,给听力效果带来影响;由于单词词汇量大,初中生的积累不够,在听力过程中难免遇到陌生的词汇,从而影响对听力整体内容的理解[2]。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一)任务设置与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第一步骤是进行英语听力任务设置,让学生明确这部分的主要学习任务,对英语听力内容中的主旨有所了解,从而调动记忆中与题目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突破因知识背景不熟悉而影响听力水平的障碍;通过对听力背景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消除学生迷茫的心理,进而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沟通。在任务设置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故事、对比历史知识等方式让学生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等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3]。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相关听力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学生若听力正确率达不到预期效果,可通过边浏览相关材料内容边听录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专项训练。多听、多练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平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听力训练。听力训练,并不是盲目放录音让学生被动地听,而是经过有目的性、专项性的训练,设置配套训练题,从而提高学生听力技巧与听力能力的全面性。例如教师可在一个时间段进行成一种素材或一种题型的专项训练任务,并注意在学生听力过程中为其分析外国人的朗读习惯,总结听力技巧,同时讲解典型性的问题。例如在初中生听力训练中,可从简单的短对话听写训练开始,指导学生在听录音时速记一些时间、年龄、数字等关键词,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抓住重点内容,协助学生总结经验,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感与方法技巧。

(三)加强全方位的任务型教学。听力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应用,提高初中英语听力能力,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所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针对学生因读音障碍影响听力水平的问题,教师可设置语音练习的任务,注重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训练,或者通过观看英文电影,让学生模仿演员的语气、音调等,在了解更多西方知识文化的同时,增加一定的听力信息量。注意教授学生连读、爆破等朗读技巧,循序渐进,突破语音、语法、词汇等重重关卡,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四)进行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评估。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合理评估,分析总结优缺点,发扬其优势,去其劣势,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依据,最终达到提升初中英语听力水平的教学目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分散着许多不同的任务,教师在完成某一项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活动后,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听力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兴趣、方法技巧有一定的把握,根据学生当前的英语听力能力,总结更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长[4]。

四、结语

为了改变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水平低的教学现状,针对阻碍英语听力教学进展的几个重要问题,我们应积极运用更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任务,从不同的角度、方法、技巧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听力训练,最后对任务型模式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评估结果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徐福霞.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126.

[2]郝小娟.任务型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16(08):20.

篇(7)

“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上海,你会选择什么?”

有60人认为用“增长和发展” (Growth & development)来形容上海比较恰当,另外50位受访者则认为上海是个现代(Modern)城市,还有46位受访者觉得上海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Vibrant & Dynamic)。

外籍人最喜欢的地方是外滩,比排在第二位的豫园高出23.5%,他们不认为东方明珠和世博中国馆是上海的地标,而选择城隍庙作为上海的地标。586位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氏分别用了半个多小时来描述他们眼中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上海的首要印象是“东方巴黎”,远远超过认为上海是“东方纽约”的人数。

在这些直观印象的背后,存在着怎样一个国际化的上海?

14万外籍人的上海“腔调”

2011年11月末,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上海马拉松赛,这个属于上海全民健身节的压轴大戏,已经举办了16届。上海某德语学校的体育教师罗伯特・瓦塞克替他的100个学生报名参赛,让孩子们感受上海融贯中西的城市氛围。在上海已工作定居的美国人奥森也参加了这次的比赛,他想真正融入这里的生活。

“我在上海生活了六年,非常喜欢这里,我已经把自己当做本地人。”奥森的汉语不太流利,但沟通起来绝无困难。在这场有2.6万人报名参赛的比赛中,外籍参赛报名者达到5250人,占总人数的21%,创下了国内马拉松赛事之最,也成为了大赛最大的亮点。

上海有多少像奥森这样的常住外国人?按照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结果表明,上海已成为全国境外人员最集聚的地区之一。2010年,居住在该市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员共有20.83万人,其中,外籍人员为14.32万人,占68.7%,外籍人员数居全国第一位。

这一外籍人口数量接近了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那时上海是公认的国际大都市。

“没有开放、包容和国际化吸引力的城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奥森和普通上海人吃一样的早点,一起挤公交、乘地铁,一起进超市购物,一起排队在ATM 机上取款,一样扬手招出租车,一样在路边喝着咖啡。

201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开展了“外国人眼中的上海”实证调查。负责此次调查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发现,在调查的过程中,在沪外国人的社会阶层分布出现的多样化趋势,他们在上海的身份特征也已经远远超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内外之分明显的“外国人”特征。因此,最终调研团队确定了用“国际人士”的称呼来取代“外国人”的概念。

刘康强调指出,这一正在不断扩大的群体首先显示上海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著名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居民。其次,刘康认为上海对于外国籍居民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以居住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侨而闻名于世。

在上海许多小区里,洋邻居比比皆是。他们早已不是过去人们对“外国人”的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做这份调查的过程中,让这个团队没想到的是,参与调查的国际人士的拒访率很低。这份由五部分组成、囊括了对上海方方面面考察的问卷填写下来需要至少半个小时。在做调查前,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形象与城市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副教授徐剑曾担心这些外国人是否愿意拿出时间参与,而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担心是多余的,他们都很积极接受,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奥森典型地经历过从“过客”到“主人”的过程。他曾经被位于美国的公司总部先后派驻中国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和地区的机构担任高管职务多年,后因所就职企业遭遇重组而计划被召回美国。他爱上海,爱这里的开放、包容、时尚,他甚至娶了一位上海太太,所以当接到召回美国的消息时,他毅然决定放弃回国机会,留了下来,如今在一家知名外资企业工作。

奥森很关注上海的发展,在他看来,这里的发展一直都在不断上升,各种经济文化的碰撞交融,给上海带来了很多观念意识和生活形态的转变,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网络、基层生活的共同体,还是文化表达与交往形式等等,都有很深的中西方融合的烙印。他很肯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定位,他觉得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做国际贸易的西蒙夫妇对上海有着特殊的偏爱,尤其是浦东,他们觉得这里的街道、建筑与国际上任何一座先进城市相比都不逊色,现代化的设施令他们感到尤为便捷。在西蒙看来,上海是如今“全世界欲望最强烈的地方”,是一个在“不断攀升”中的活力城市。

这样的印象与调查结果也不谋而合,大部分受访者在和纽约、伦敦、东京对比后,肯定了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在一项让受访者用一个单词或词组来描述上海的问题中,填写“壮观”和“令人称赞”的占33.52%,填写“大都市”的占19.49%,填写“增长与发展”的占16.39%,其后依次是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文化多元、环境、未来、上海人民、建筑物或其他。

不是新天地,而是城隍庙

一座城市,总要有一个地方代表着她最独特的记忆,无论瞬息如何变幻,那里总会保持着最执拗的姿态,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最初的味道。

上海的地标和味道在哪里?

世博中国馆,东方明珠,新天地,上海大剧院……出人意料的是,586名受访者中有252票投给了城隍庙,另有206票投给了上海博物馆。

虽然好多城市都有城隍庙,但只有上海被十里洋场包围着的城隍庙最有味道,这是上海最中国的地标。几乎每个外国人到上海都会来到这里,看看中国古建筑,吃吃传统小吃。这里永远熙熙攘攘。来自法国的路易很喜欢这里,他最爱正宗的南翔小笼包,在他眼里,“比起东方明珠,城隍庙更能代表上海。”

这并非是单一的想法,调查结果显示,44.8%的受访者都认为城隍庙最代表上海文化。其实,很多选择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都是被这里的文化所吸引。西蒙太太就爱上了上海的茶道、瓷器,闲着没事喜欢逛逛豫园,还有多伦路,穿穿上海的弄堂,驻立观看上海老婆婆纳凉打牌,仿佛她和这座城市本来就不陌生。

刘康觉得,文化之于一座城市是灵魂,是上海的城市形象国际推广的首要入口,即便是经济形象的推广,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因此团队在设计问卷之初就专门设定了一个和文化相关的部分。而在调查结果出来后,他们发现国际人士对于上海文化的重要性比他们想象的还多。

调查显示,国际人士对上海中西荟萃的文化积淀印象最深,在众多海派文化特质中,喜欢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受访者占55.8%,喜欢丰富菜系的受访者占35.9%。“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我们所做的关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选项里,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文化中心列位其中。可见文化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很多人认为文化是最值得推广的。”徐剑说。

在做最后的调研总结时,刘康认为,上海的城市形象传播中应该突出上海百余年来作为亚洲最为国际化都市的文化历史积淀,构建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传略。在国际传播中应该构建以上海融汇中西的文化积淀为核心,大力推崇中西不同风格的城市建筑和有历史特征的文化地标、文化活动,这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抓手”。

上海人的优缺点:有时精明 有时自大

上海人在国内一向以精明著称,外界褒贬不一,在外籍人氏眼中上海人的形象如何?经过世博会洗礼的上海市民在文明程度上是否已经与国际接轨?

已经融入上海的奥森觉得,上海人的文明程度比他刚来上海时提高了不少。但他现在仍然发现:在公交车、地铁上下车时的争先恐后,在超市购物时任意翻动商品、随意拆启包装,在公共场所高声说话、打手机,在餐馆喧闹、残留大量菜肴扬长而去等现象并没有改变太多。“其实刚来的时候是体会不出的,因为你只会在意那些好玩的东西,景点、涉外的一些窗口服务、美食等等,而当真正融入这里的生活时你会发现这些很细节的东西,还有就是生活中涉及的医疗、治安、教育等这些东西,这些的差异还是明显的,但我相信会有所完善。”奥森说。

调查显示,认为上海人友好的受访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9.0%,其他选择较多的依次为国际化(29.0%)、遵守规则(25.6%)、精明能干(25.0%)、时尚潮流(18.8%)。而其中负面评价有不友好(11.0%)、傲慢自大(10.6%)、自由散漫(10.1%)等。

此次调查中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586人中,男性占65.4%,女性占34.6%。欧洲裔占51.4%,亚洲裔占33.6%,其他洲裔占15%。参与此次调查团队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博士曹永荣告诉《小康》记者,最初问卷只设置了英文版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日本、韩国人由于语言问题拒访率很高。后来团队专门为此新增了日文、韩文版本,补上了亚洲裔的样本。

“结果让大家有点吃惊。原本缺少亚洲裔的结果显示,国际人士对于上海的总体满意度应该比现在的结果要高出很多,而后来加入韩日等亚裔的调查结果后,满意度有些下降。可以看出,亚裔对于上海的满意度稍低于欧美国家的人。”曹永荣说。

张立在一家外资贸易公司工作,同事大部分都是外国人,韩日居多。在平日接触中他并没有发现在认知里大家有太大的不同,不过对于这样的结果,他表示是可以理解的。在他看来,欧美和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完全不同,所以当他们来到这里,往往对周遭的一切感到新鲜,即使是在这边生活了很久,宽容度仍会很高,而日韩和中国同属亚洲国家,生活环境相近、文化相通,当他们来到这里后往往会对生活细节更加挑剔。

国际人士对于上海市民的文明程度、政策法规、教育、卫生、税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和软环境方面评价稍低,而对旅游、出入境相关的硬件环境评价较高。在徐剑看来,这样的“外来视线”所折射出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评判,是值得倾听与自省的,会助推上海发展得更好。

“四个中心”最认可金融中心

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具有幸福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目标。对此,生活在其中的外籍人氏是如何看待的?

调查结果显示,有66.8%的受访者听说过老外滩的历史,正是老外滩的传奇,十里洋场的繁华通过书籍、影像树立了之前上海的国际形象。因此在国际人士心目中最被认可的是金融中心,占比78.9%,其次为经济中心,占比72.6%,贸易中心占比68.1%,而作为其中之一的航运中心较少被国际人士了解,只占比36%。

徐剑对此分析认为,“金融中心”之所以在国际人士眼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与它身上所负载的历史积淀有关。调查显示,国际人士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积淀,如果说上海历史上最著名的金融中心是外滩的话,现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则在陆家嘴。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受访者对于陆家嘴金融中心的认可度仅有15.7%。“由此间接可以反映出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于上海金融形象的影响很大,虽然金融中心、经济中心都还在建设中,但在国际人士眼里因为有外滩的历史地标,所以延续了这种印象。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宣传的正面作用。此外对于航运中心较低的认可度,我们觉得也可能与没有显著历史文化地标有很大关系。”徐剑表示。

在上海这些年的生活,让奥森对这座城市感悟很深,在和朋友聊起这里的生活时,他觉得这里是中国内地城市中最接近西方的一个,而且这些年上海的“硬环境”在不断优化,对外窗口服务不断完善,这是好的方面;而也有让他觉得无所适从的问题,往往都在“软环境”上。

此外,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高、收入高、短期旅游或出差、学习的国际人士对于上海的整体评价要高于长期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国际人士。“我们从饮食起居、生活成本、医疗、治安、教育、就业、市民文明程度等24项评价指标来综合考量受访者对于上海的印象,明显发现了在沪国际人群出现的阶层分化。相比来看,短期来沪的国际人士更注重窗口行业,而长期留沪的国际人士更注重上海的总体环境。”徐剑表示。

上海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都市。在上海的外国人从“客人”变“主人”的转换趋势已经表明整体发展朝着目标更近了一步。正如一位在上海定居的外籍“新上海人”所说,“上海是一座非常容易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土壤天生就容易接纳外来人群。”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曾在2006年做过一次关于外国人眼里的上海形象调查,当时的结果显示,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尚需努力。而2011年岁末出炉的这份调查结果则显示,“国际人士”对上海总体观感正面积极的评价占92.9%,77.8%的“国际人士”来沪后,对上海的印象变好。

这一鲜明的对比,正验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在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可以看出,国际人士已经认可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这与上海立下的目标是一致的。”徐剑说。

国际地标 外籍人眼中的上海,从现代、有活力到文化中心、

金融中心不一而足,某种程度上上海已成为中国的国际地标

在来上海之前,您对上海的首要印象是

58.5%的受访者在来上海之前,对上海的首要印象是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在历史上,上海曾经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远东首屈一指;而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也在当今上海积极推进建设的“四个中心”之列。外国人对上海的这一印象与上海的实际形象相一致。

其次,11.4%的受访者对上海的首要印象是“东方巴黎”,而首要印象为“时尚和前卫的城市”的受访者仅占6.8%。另外,有13.1%的受访者之前并不了解上海。

另外1.88%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大、拥挤、脏和贫穷”,2.56%认为上海是“东方纽约”,详见下表。

您认为用一个什么单词或词组

来形容上海最为贴切?

上海给国际人士最深的感受是“壮观”和“令人称赞”(33.52%),其次是“大都市”(19.49%),增长和发展(16.39%)和“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10.02%)。

您认为上海在国际推广中,

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7.73%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在国际推广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为外滩,7.13%认为是建筑物,6.98%认为是旅游景点。

您对上海的治安感到满意吗?

在上海状态对上海治安状况的满意度的评价有显著差异(p=0.000),学习和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对上海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评级较低。

谈谈您对上海人的印象?

认为上海人友好的受访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9.0%,其他选择较多的依次为国际化(29.0%)、遵守规则(25.6%)、精明能干(25.0%)、时尚潮流(18.8%)。

其中负面评价有不友好(11.0%),傲慢自大(10.6%),自由散漫(10.1%)。

您知道以下哪些活动?

F1上海站中国大奖赛拥有相对较高的知名度,48.4%的受访者知道这一比赛。而上海大师杯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分别为21.2%和23.4%。

您最欣赏的海派文化是什么?

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是最为外国人欣赏(55.8%)的海派文化,排在第二位的是丰富的菜系(35.9%)。而中西方艺术、民间和西洋音乐以及沪剧、京剧、话剧、芭蕾舞等只被少部分(15%以下)外国人所认可。

您最喜欢上海的哪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