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4:5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篇(1)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篇(2)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来年逐渐兴起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吸收借鉴已有的成熟心理学研究手段的基础知识,以更加科学的检测手段、更加完善的实验手段,深入探究以美德为代表的人类积极一面,呼吁今后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研究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有点,实现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化,再次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类整体的素质,提升人类的 生活质量与水平,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现状

心理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起一种社会责任,并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帮助人类,取得社会的进步、自身的发展、生活的幸福。解除人类心理上的疼痛与精神上病痛、为普通大众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对天才的发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地帮助人类获得心灵上的解脱、精神上的释放、为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培养了诸多社会人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离,为了抚平因战争而受伤的心灵,愈合战争的伤痕,心理学在研究的重点与实践的方向上不自觉得向前者转移,忽视了后者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的这种偏离对于帮助当时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影,迅速的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不再需要心理学的这种过度的关怀,而是希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够挖掘自身的能力。这种社会诉求不断强烈,心理学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开始对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探究重点进行转换,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与服务对象放眼于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一部分痛苦的人,将更多的努力放在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生活方面。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摒弃,而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有效地测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这使得积极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以自身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类要求的理念与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喜爱,从而实现了积极心理学的转型。使得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应用、更倾向于发展与进步。

二、心理学意义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出一种人文主义的人人本思想,提倡人性的解放与回归,与传统心理学治标不治本的片面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力求回归到心理学最开始的目的与功用上,从而实现心理学在社会意义上的作用,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积极心理学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把人便成人,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真真意义上的社会人,实现人的社会学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同一,人类社会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社会模式、生活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一样为了生存而绞尽脑汁,优越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便捷的交通,高速的网络,但是如何才能获得一种幸福的生活,则困扰着绝大多数人,积极心理学正是力求帮助我们找到幸福的途径,完成当前心理学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

三、教育学意义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促进人类的发展视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对心理学做出新的解读,认为心理学应该回答什么是人,人类追求什么的问题。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一方面反映出心理学对自身发展方向的修正,另一方面反映出时展的新要求。近些年来,教育领域开始逐渐的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从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学生的量化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完善的健康人格,在强调以积极合理的方式,既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又能追求教育本身的价值,这种教育上的诉求逐渐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到教育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积极心理学促进了教育学理论与时间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育学之中,能够开拓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更新教育学理论。保证了教育学的健康与发展,从教育层面,帮助人们寻找通向幸福的手段与途径。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帮助教育学不断更新自身,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着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8日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际交往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野营、拉练、军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篇(4)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主要观点

一般对于国内的学者对消极心理学了解很多,而对于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了解甚少,但是积极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心理学的完善意义重大。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的心理学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它和之前的消极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利用心理学等方法和手段来发现人类的积极方面的特点,并加以发扬,使人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格,让人们的认知和情绪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前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人们的幸福感、乐观主义等一系列的主观层次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等;然后就是对人们的个人的性格进行研究,主要就是个人层次方面,其中可以包括人们的工作能力、工作中中的人际交往、生活中的体验幸福等的能力;最后一个就是人类群体a的组织性的研究,研究人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主要包括人们的公德意识、人们的职业道德,社会的风气等方面。当然,这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由于积极心理学诞生较晚,因此各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就现在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两点: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和用积极和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每个人的积极人格。第一点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将每个人的积极方面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对人类的积极方面的培养,包括积极的心理,积极的素质,积极的思想等方面,这和消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是有区别的。第二点就是用积极的眼光来发现每个人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关注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当然这还包括人类的积极人格,因为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积极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和心理,才会对社会、对他人有积极的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拥有积极人格的人才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更有利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提倡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一)积极的学校指导环境。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变得自由,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开始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得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在乎,对自己的人格和今后的发展模糊,经常出现一些消极的思想和心理。为了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就要对症下药。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的讲堂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且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积极的人格的积极影响。通过这些心理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的指导和学校的努力,一定会改变大学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的社会指导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可以说是进入了半个社会,因此,积极的社会指导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室也刚处在萌芽的阶段,并且我国的心理咨询师数量很少,这导致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供不应求,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可以在以后多组织一些心理咨询的活动,来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和生活上的指导,让大学生感觉自己生活的环境是积极向上的,让大学生积极的向社会上的良好风气看齐,提升自己的人格。

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教育教学 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4-02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6(5) : 134-137.

篇(6)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21-03

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进行哲学概括的学科(刘大椿,2008),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健康心理学也不例外。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李虹,2007)。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在于保持并促进健康水平,预防并治疗疾病,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分析并改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政策。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认识健康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究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一、健康心理学的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统,物质系统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的、普遍的存在方式。第一,健康心理学认为,健康系统具有整体性,健康心理学领域疾病与健康被看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两者有重叠和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第二,在健康心理学看来,健康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实体,其组成部分通过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而保持着相互联系。第三,开放性。健康心理学汲取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流行病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因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具体表现。

(二)演进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指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人类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身心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健康观的演变影响了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为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健康心理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1978年美国心理学会健康心理学分会的成立。健康心理学不是封闭、静止的理论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迅速发展,学界陆续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历史沿革一样,健康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也遵循自然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健康心理学领域具体研究也秉承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例如人的毕生发展,人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一个人的特征与其早先成长历程、目前发展水平和今后可能的发展过程都密切相关,健康与疾病的特征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改变,不同年龄的疾病存在明显差异。

(三)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健康心理学正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情绪和精神的全面健康。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具有共同利益,符合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人类生活方式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过度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奢靡生活习惯一方面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健康心理学研究实践重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身心疾病,引导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本身变成了日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谭斌昭,2006),同时科学技术的成果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健康心理学发展的特殊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展中的生动表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直接推动了健康心理学研究方式多样化、发展速度加快、价值取向人性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健康心理学的良好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与健康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高速发展。

三、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自然科学知识、创造技术成果的途径与手段(陈光,2004)。科学研究方法是从科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准则、规律,其中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验法、调查法、归纳法等被健康心理学研究广泛应用,科研方法发展也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大体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

(一)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具有主动性、重复性、验证性和精确性,能够发现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内容属于健康心理学范畴的设计常被称为健康研究实验。以应激研究为例,首先需要建立假设(应激水平越高,患心脏病可能性越大),其次选取适当的样本随机分组,通过不同程度的生理唤起操控自变量应激水平,最后比较因变量的结果差异。得出研究结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发生变化,2.原因在结果之前,3.所有其他解释均被排除。

(二)非实验研究

1.相关研究

当研究者需要探寻变量之间的关系,又不能对自变量进行操控时,相关研究变得很有价值。相关研究是探索两个变量间统计学相关程度和方向的非实验性研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代表变量的相关程度。若要探究运动量与体重的关系,先测得被试一周的运动量和体重,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说明运动量改变,体重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不能据此做出运动量改变导致体重变化的结论。相关分析能为健康研究实验设计指明方向,找出可能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

2.准实验研究

有时研究者会根据一些机体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如男性和女性、自我效能感高低,这种对象不是随机分组,变量未经过操控的研究设计即准实验研究。其主要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前者重在分析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探寻疾病的普遍性原因;后者研究某一时间某个变量的差别是否和一段时间后另一个变量的差别有关,发现某些特征或事件与疾病的关系。此外,成长研究法也属于准实验研究,年龄段视角是健康与疾病研究的重要途径,侧重了解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对于年龄变量,又可分为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

3.基因研究

基因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两种。大多数有关遗传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表象上的差异,其基本假设是同卵双生子的差别来自环境因素,相同特征由遗传决定;异卵双生子的差异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收养研究则是比较被收养孩子的特征与他们亲生父母及养父母之间的异同,若被收养的孩子更像亲生父母,便可以看出遗传因素的作用。

四、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审视健康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取向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势。第一,加入了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治疗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健康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力量、智慧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疾病状态的人们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状态的人们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与社会生活、远离疾病、长伴健康。第二,越来越关注文化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文化为中心的观念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类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维度(叶浩生,2001;付翠,汪新建,2006)。文化转向使文化在心理障碍建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推动了健康心理学研究重视跨文化差异。第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健康心理学研究者更多重视和应用。研究者对特定情境不进行操纵或干预,运用各种办法收集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相关联的一切原始资料,然后从其关系结构发现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意义。质的研究与整体健康模式、健康的动态性、健康促进的主体性存在许多契合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光.自然辩证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付翠,汪新建.心理障碍的文化建构――健康心理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6,(26):25-29.

[4]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Rice,P. L.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