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景观生态学定义

景观生态学定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1:16: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景观生态学定义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破坏与退化,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荣,即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要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即是通过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来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需求。

从1993年内罗必拟定的《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生产性)、降低土地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这5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认为是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从土地资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持续增长和保持其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阐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证土地资源持续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 “能够持续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土地生产力和景观环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一)景观生态学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的土地利用时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遥感与GIS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1、景观和区域。生态学中,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具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2、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景观结构与其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观层次上的过程,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它们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观结构对过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过程,过程反衍机理,机理揭示规律”,一定的景观结构才能实现一定的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学认为,在景观尺度上,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均可看作是一个宽广的斑块(patch)、狭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质(matrix),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在景观元素间的流动形成景观功能,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

三、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旅游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强调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天、地、人、文的相互关系,合理调控现有景观生态系统和规划设计与建造的景观生态系统。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周华荣等(1995,1996,1998,1999,2000)对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邱扬等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给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目标

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当时更多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而对其实现的可行性考虑不多。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明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也得以明晰。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而这些目标也构成了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的基本标准。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首要的任务是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有数量,提高耕地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尚不多见,仅有部分学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与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整体性,不仅包括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因素评价,还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或区域等多等级评价。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3、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二者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4、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是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发展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的适应性机制,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土地的持续利用有借鉴作用。

5、多重价值与多目标,景观生态学强调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标之间的优化,而不是单目标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探讨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土地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响物质流和能量流,注重结构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分析,使其在空间土地利用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土地作为地表自然综合体,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系统整体,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

景观生态学同时研究生态景观与视觉景观两个方面,注重协调形态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人类对于景观的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追求景观多重价值(经济、生态、社会与美学)的实现。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续性作为其功能目标,应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美学等多重价值的优化,充分发挥了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等三大功能,综合技术、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与接受性。

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不仅要包括对土地功能的优化,还包括对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同时分析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这种格局与过程的关联分析,正是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视的地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与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理解。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联系密切,是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同时,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特征大不相同。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将无从谈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传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在时间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的内容。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探讨,重点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关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的相关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中景观生态学的引入,也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很好途径和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金丹.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7(2).

2、周亚鹏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5(2).

3、李哈滨,J.Franklin.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M].生态学进展,1988.

4、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篇(2)

关键词:道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81-1

0 引言

道路作为一种基础性设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道路中去,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道路生态学。因此将其定义为:研究道路、道路网络空间结构和功能时空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道路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和保护道路景观中集成生态、地理、经济和人文各要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生态、文化及美学价值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坡生态恢复、绿化设计、道路环境污染等方面,而真正涉及到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就比较的少。

1 国外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人们关注道路景观是从重视道路景观的美学价值开始的,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在美国道路景观美学一直是研究主题之一,研究的主要是对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评价。后来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大众审美感知相联系,结果显示景观指数可以解释约一半的景观感知,这是个有待研究的新方法;同时将3s和未来3D空间模拟技术也引进到道路景观美学评价中来,也是种突破。

而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欧洲和北美开始对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对道路对生物物种的生态影响做了研究;此外,道路对景观格局和过程具有强烈的改变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道路网络和交通廊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分割、干扰与破坏方面的研究涌现,是由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学者率先提出来的。9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道路网络、道路影响带及其相关领域。2002年,Forman等人出版专著《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答》,详细论述了道路生态学的形成基础、发展过程等。

在当前,土里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道路也是导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分析上,因此对道路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比较少。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也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国内还没有对道路生态学提出明确的概念时,就已经开展了少数属于此方面的研究。1996年,陈华新详细的论证了道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研究道路的生态影响,对公路建设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同时期,公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研究内容开始由单一的生物影响,逐步与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相结合,主要道路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等领域。

关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张镱锂通过研究公路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表明道路导致沿线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加剧。

在中国,部分学者通过从生态、视觉、经济等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如王红通过对道路景观敏感度指标评价,建立了评价道路景观数学模型。

3 问题与展望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ecology is a good combination.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is paper, from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how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guid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管理。

一、景观生态学概念

随着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土地镶嵌体被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些独特的一般性规律, 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学科。该学科的特色是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和变化, 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的空间扩散等。这一切又进一步奠定和巩固了它在环境科学中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地位。现在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体系中一个年轻而活跃的分支, 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自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层次,关键是理解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最突出的包括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保护区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指反映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显然,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这一概念越来越广泛地为生态学家所关注和采用。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景观结构:既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二是景观功能:既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景观动态:既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很广,而且常常涉及到不同组织层次的格局和过程。比如,景观结构特征与生理生态过程、生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作用都属于景观生态学观察、研究的范畴。

三、景观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现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真正以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的成功项目还很少, 很多都是打着生态的招牌却很少见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用景观尺度和景观格局分析现状的多, 而进行规划前的分析少, 对规划设计成的项目预期效果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

很多人把绿色与生态等同起来,认为生态的景观不过是多种点树,甚至认为搞园林就是种树的。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席卷全球的生态浪潮让西方的设计师看到了景观生态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不断探索生态的设计,逐步形成了两大生态理念: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西方的生态理念和手法传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近年来也在探索生态设计的新路子。

如:杭州为了建成一条长五公里的湖滨西湖景观带,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搬迁了西湖边上百余户住户和十几家单位,拆除不符合景观要求的建筑三万多平方米,新增绿地七万多平方米。对原有构筑物的保留和再生利用,修建亲水栈桥保护原有水生植物,开渠成岛,保护古树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生态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不能单纯的讲某个景观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也不能讲某个景观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更不能认为绿色的等同于生态的。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而又不乏现代,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而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设计信息时代人们想要的生态型景观,才是我们要从理论往实际探寻的道路。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景观设计要考虑,它与周围的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在修建后,会形成廊道,破坏原来的景观要素结构。由于道路工程的修建会降低景观生态学功能的稳定性,道路工程明显可以看作是对景观结构的干扰。其一,它会改变景观要素结构,对物种运动形成造成障碍物。其二,它会影响本底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公路、铁路等通常在空间上是连续的,相对较直,常有人为干扰。因此,他们常把种群隔绝为符合种群,主要是耐干扰种活动的通道,是侵蚀、沉积、外来种入侵以及人类对基地干扰的源端。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应当进行在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结构功能。

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观结构中的镶嵌体,它镶嵌于整体景观中,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镶嵌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经之处就会形成一道很独特的景观,一些道路工程中较为宏伟的桥梁,也逐渐成为当地的奇观。一条公路或者铁路通过某个城市或者山村,本身就会是一道风景。道路工程的修建,其弯曲度,通直度的设计,自然有其技术和经济效果,但是也应当把景观效果纳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铁路桥梁等是否能与周围的景观合适地融合,能否满足其美学规律,能否创造出爽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对这些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这个小狭长缀块本身的景观环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驶的道路工具如汽车和列车中的人,视眼狭小,道路的生态绿化也显得非常重要。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景观设计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景观尺度和景观格局规划设计项目效果分析, 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与过程、异质性、尺度推绎、临界阈值、边界及流的交互作用等主题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景观生态学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异质性在生态学中何时是重要的,严格验证它的概念框架的普遍性,强调从机理上深入理解格局与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并加强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 12 (6) : 28- 311.

[2] 傅伯杰.陈利顶,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园林;绿化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生存环境危机。也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或者通过各种手段来模拟自然环境。园林绿化作为其重要手段,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生态园林更是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因地制宜的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1、园林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园林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托,突出表现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方面。主要有两个层次:景观对园林设计的限定性。自然景观作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域,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它对人类的影响是积极的。人为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原有的“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和功能的完整性;园林景观对自然景观的再创作。人类对景观的影响是把人对景观的认识和冲击理解为一种循环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反馈和调节,形成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改造[1]。

2、景观生态与园林绿化的关系

2.1城郊绿地

城郊景观具备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内的斑块以引进斑块和残存斑块为主。残存斑块虽然往往很不健全,但原来的许多自然景观的物种总体上还存在,并且这些斑块的面积往往相对较大,致使残存斑块往往对整个景观的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城郊绿地面积足够大,能对城市景观内的生态因素产生影响,如改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调节气体温度和湿度等,同时城郊绿地往往也是城市景观中物种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当充分重视城郊环境的绿化工作,首先要尽可能的扩大城郊绿地面积,并且尽可能的将城郊绿地之间以及与城市绿地之间最好能连接在一起,以促进绿地内物种的互相流动,同时也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近距离旅游点,调节人类生活节奏。

2.2公园绿地

公园由于具备为城市人类提供游览休憩场所和能够很大程度的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景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园中绿地往往作为引进斑块或由人工种植而成,在一些古老城市内也有部分公园绿地是作为残存斑块保存下来的。公园绿地内由于具备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而可形成一个小型的相对稳定的微森林生态系统。但城市公园经历长时间后,由于公园面积远远小于原有的森林面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残存斑块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来的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导致原来生态系统消失,原有生态系统的消失致使生态系统的重建工作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应当首选当地原有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种群作为公园绿化的主要树种,这样不但能够保留乡土树种还能更好地满足生态要求。

2.3行道树

道路两旁的绿化由于具备宽度小、周围环境恶劣的特点而使物种难以在其中生存繁衍,甚至难以存活,因此其对景观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影响较小。但在一个城市景观规划良好的城市中,由于行道树具备能够净化环境和作为城市景观内物种迁移的重要通道的作用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行道树不仅能够连接城市中各分散绿地,同时对于一些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的休息、活动非常重要同时对靠行道树传播种子的植物也十分重要,因此,城市景观规划时要加大行道树的宽度以便形成立体绿化,从而为小型动物和鸟类提供活动、交流、休息场所,也能完成各绿地间物种的互相流动,同时行道树由于具备良好的防沙、挡沙能力而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3、园林绿化对城市景观的作用[2]

3.1绿地系统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3.2风景区的作用

城市附近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等属于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由于这些景观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结合体,这些景观内往往既有引进拼抉又有残留拼块;同时具有镶嵌度高、异质性大、景观元素类型多的特点;这类景观能够自然的把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之中,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具备开敞度大、贴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而吸引人类,并能为人类提供游憩的功能。

4、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3]

国内外出现的生态园林都呈均衡和各有重点的分布格局作为城市点缀,从而来改善人类居住、生存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和观赏需求,同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市区内分散的小面积的绿化植被往往被看做是被大面积的城市基质包围着的残余斑块或人类加工形成的干扰斑块等。在这些绿色斑块建设时,斑块内的动植物物种合理配置是该群落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也是景观能否成为长期景观和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通过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限制和协调好植物物种的比例,在不发生相互干扰的前提下尽量使同一绿色斑块内部异质性增加,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不仅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欣赏,也能够减少因城市的拥挤和建筑物的高大及单调而给人类带来的压抑感,并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5、结语

国内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赋予了园林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园林不仅要保持地域内物种,并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使之与新兴学科接轨,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城市园林绿化,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汤惠君.浅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8.

篇(5)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结构模式;空间动力;威海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reasonabl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patial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for various internal elements to optimize the city overall layo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ast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rom coast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as a ca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history, study on coast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 expl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mode, reasonable and Weihai future city space structure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to cre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ble, open, find ways to optimize fu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ihai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tructure model; dynamic space; Weihai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本文通过对滨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吸取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经验,并以威海市城市空间结构为案例,在对威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滨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探讨威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威海未来城市空间结构构想,以创造开放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寻找优化威海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途径,以更好地指导威海城市建设。同时为其它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探索生态恒动性条件下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背景

1.1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景观生态学最简单的表述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景观生态学会(AILE)指出,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层域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对景观异质性、生物、地理及省会成因的分析。

目前,新一代的景观科学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同时,景观生态学也是生态学的一门新兴应用分支,其发展历史较短,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对其理论的认识并非一致。简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组成类型、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①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所在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正如其它生态学组织单元(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

1.2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1.2.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为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依托。其主要原理与功能归纳为:景观整体性、景观异质性、景观层域性、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生态流、镶嵌体、斑块-廊道-基质、景观韵律、源-汇系统、一般应用原理与方法等十方面[1“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邬建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生态学杂志2000,19(1)](图3)。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景观系统。即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2.对景观系统整体性的认识是景观生态学得以整合的理论基础,从整体性角度出发研究景观系统结构。3.突出作为自然-文化综合体的景观的整体极其空间异质性[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苏伟忠杨英宝科学出版社2007,6(1)]。

2.2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简要概述

景观异质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1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系统的基本特征。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是景观的结构特性,景观异质性主要源于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的内源演替,体现在景观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时间变化上。2包括空间结构,空间组成,空间相关三部分,景观格局是其具体体现。3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异质性的层域特征。

景观层域原理。包括层域及其判断标准和等级理论。层域本质上是自然界固有的特征或规律,而为生物体所感知。

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景观结构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景观结构与景观功能,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流之间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

图1主要景观结构类型图2景观变化的主要过程

景观生态流及源-汇系统。生态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能量在各个空间组之间的流动称之为生态流。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空间异质性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梯度和镶嵌。镶嵌的特征是对象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区为例”张振龙马国强生态经济2010,6](图1)。

景观韵律。景观韵律是对一定时空内景格局的定量描述,提供的是关于镶嵌体内容的信息,韵律特征与一定的生态功能和过程联系起来[4“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先导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石崧华中师范大学2002,5]。

源-汇系统。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的系统单元作为物质迁移源,而另一些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

图3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2.3弗曼的空间方法

弗曼的空间方法是指通过生态系统或者土地利用的格局,保护任何区域、景观、主要地段的自然过程、生物多样性的数量和重要属性。主要把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关键原理整合到规划中,概括出一个一般性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首先需要一些关键资源的调查和制图,并利用五个主要原理原则作为指导,他们分别是:景观背景;景观整体;景观内的关键趣味;生态过程目标[5“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叶玉瑶张虹鸥周春山许学强 城市规划2008,32];空间属性(图2)。

由于涉及众多规划与实践调查内容,在本文里就不再赘述。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的,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如交通网络)。

城市的地形。例如,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形成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如兰州这样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狭长布局;十堰这样的山区城市则沿山谷绵延扩展;大连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像保定这样的平原地区的城市则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本文主要通过景观学派对滨海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探索。

2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异同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地域结构模式,并不同于传统城市的同心圆模式或扇形模式,而是更加偏重于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提出的多核心模式(图5),城市内部结构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更是滨海城市结构的重要特点,重工业以及住宅区多零散分布于市郊。

图4扇形城市地域结构图5轴向同心圆地域结构

1 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地带 3 低收入住宅区1 中心商业区 2 过渡性地带 3 中产阶级

4 中收入住宅区 5 高收入住宅区住宅区

对于滨海城市而言,除CBD为大城市的中心之外,还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而由于同类活动集聚效应而集中,在不同片区内形成不同性质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差别。再加之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使得海岸线形成高密度区域形成高密度,低专门性的景观商业带,而其他区位则呈现中低密度,高专门性的多核心区域。现代滨海城市,正是由于这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区域的特殊性,才导致城市地域多核心的产生。

假设付租能力较高的高密度住宅倾向于接近中心点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但最接近这些经济体的空间却被商业和轻工业所占领。由于这种多核心模式(图6)并没有假设城市土地是均质的,因此个土地功能区的布局并不成一定序列,而是像扇形模式一样(图4),在每一个核心区位中,呈现出不定的辐射运输路线,其空间布局也是非常具有弹性的。

图6 多核心模式的城市地域结构

1 中心商业区 2 批发与轻工业地带 3 低收入住宅区

4 中收入住宅区 5 高收入住宅区 6 重工业区 7 卫星

商业区 8 近郊住宅区 9 近郊工业区

2.3滨海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要素运动过程中在地域空间上的反应,集聚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形式,表现为向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而分离则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表现为更多的复杂化和多样性,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成为了其存在和运动的基础。因此,诶里克森的要素运动模式成为了滨海城市的主要空间动力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外溢、分散、填充三个阶段(图7)。

图7 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模式

3.1外溢--专业化阶段

早年,城市各种功能溢出,在周围的不同地形的作用下,形成专业化结构,扩散作用主要发生在城市附近地区,收到参差不齐的海岸线的制约,扩散主要以扇形扩散为主,对市中心的依赖性很强。

3.2分散--多样化阶段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城市迎来了扩张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边缘区迅速膨胀,除了人口与工业的发展外,由于私人轿车的发展,商业及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向外延伸突出,扇形扩散的同时,进入不规则的圈层扩散阶段,边缘区独立性加强,以非农产业为主,并依托海岸线和港口优势,形成独立性更强的小型核心区。

3.3填充--多核化阶段

现代滨海城市形成后期,空间上以内部填充为主,地域扩展进入稳定阶段,在伸展轴与环形道间的未开发土地以及已经形成的小型核心区与市中心之间的缝隙区域得以开发,而一些更加具体的核心区位,形成新的核心。

基于景观生态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探索--以威海市区为例

1威海市区主要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威海市区区域概况

威海市区三面临水,一面临山,地势北部山峦迭起,南部平坦宽阔,海岸线参差不齐,凹凸交错。威海市是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也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威海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9年成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

威海市位于起伏缓和、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区。区内除昆嵛山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为200米~300米的波状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丘中谷地多开阔,多平谷;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岛屿占0.28%,滩涂占4.01%。河网密布,河流畅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势中部高,山脉呈东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

威海市域生态敏感区分布图威海市区地理信息分布图

1.2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对于威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探索和研究的主要方法:试图根据人类影响强度对市区景观进行分类,并对城市景观生态结构与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对威海市区景观要素的组成进行功能性分析和再布局。最后,基于景观生态学,对市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调控。

2威海市区景观空间与格局

3.2.1根据人类影响强度对市区景观进行分类

根据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强度,可以可以把景观分为五类

自然景观。包括森林,海岸线,海岸滩涂,海岩和山地,以及沿海湿地。

经营景观。包括经营性林地和草地,绿地绿化或高尔夫球场海水浴场等。

耕作景观。包括丘陵耕地以及平原耕地,果园等。

城郊景观。市区和乡镇的交错地带,相见分布有住宅,商业农田等。

2.2对威海市区景观生态结构的简要分析

威海市区拥有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跨度极大的海岸线和起伏的山脉走向,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呈垂直和平面三维布置,并不断沿海岸线延伸,自然景观很好的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大型建筑以及城市职能分区进行了天然的区分,并呈现沿海岸向内陆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过渡的分布,而城郊景观很好的链接了各个小型核心区之间的空白区域,人工造景例如经营景观和耕作景观则更加偏重于内陆,经营景观以山林和人工造景为主,呈点状分布于市区非中心区,生态系统相对简单,人为影响并没有太多的对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毁灭性影响,而是相对缓慢温和的进行生态改造,并逐步向人工生态转变。

威海海滨公园

2.3对威海市区景观生态功能的简要分析

威海市区景观生态链的相对稳定和简单,也很好的为海滨城市的城市职能所利用,很好的服务于城市的人口递增和轻工业发展,并能适应多边发展的城市平面发展趋势,同时自然景观能够服务于城市生态链周边的野生环境,并相对完整的保留自然本色,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温床。

3.3威海市区景观要素组成的再布局

3.1生态功能优先是出发点

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因此绿地系统规划要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步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利用现有自然地形地貌,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3.2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基础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它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联系,是城市生物间、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复杂关系的体现,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所以,应该恢复和重建城市生物多样性。优先按本地原生乡土生态群落、次生生态群落、人工生态群落的适生要求来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种群或群落结构。

3.3因地制宜是保证

城市自然系统异常脆弱,绿化建设应依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如应用植物学界的“宫胁昭方法”,用地带性的、潜在的植物种,按“顶级群落”原理建成生态绿地。

3.4种间关系是关键

绿化植物种间应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

3.5群落自维持是核心

绿地群落要让自然做功,运用其自组织和能动性,进行生态恢复,创造丰富景观。如城市绿化应改善种植结构,利用绿地调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通过物种多样性引导,为有益昆虫和动物提供适宜生境,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

3.6自然保护是目标

绿地系统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而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4威海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调控

基于以上几点原则,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加以考虑。当今世界各国海滨城市空间扩展的一大趋势是城市由同心圆环状外向扩展转变为沿轴向发展或多核心逐个激活发展。希望借此来缓解中心城区的拥挤状况并加强与城市区内其他城镇间的联系。首先应注意控制伸展轴数量,以免各发展轴间空地绿化被蚕食,造成全地域恶化蔓延和最终形成新的圈层式布局;其次要在伸展轴间要留出足够的农田、森林等形成绿楔;再次,还应注意主伸展轴内功能及实体建成环境的组织,避免采用城市伸展轴不间断连绵增长形式,而宜采用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单元新区增长形式,通过绿地加以适当分隔。因此我们应该以“设计结合自然、绿色引入城市”的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且相互联系的绿地,才能发挥应有的自净和自动调节能力,实现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邬建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生态学杂志2000,19(1)

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苏伟忠杨英宝科学出版社2007,6(1)

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区为例”张振龙马国强生态经济2010,6

篇(6)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景观生态设计

一、项目概况和建设背景

(一)项目概况

项目起于宜昌市秭归县334省道的曲溪桥附近,经过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夷陵区(三斗坪镇)、点军区(艾家镇、桥边镇、联棚乡、土城镇)、宜都区(红花套镇),终点设宜昌长江大桥桥南枢纽互通,与沪蓉西高速公路宜昌至长阳段交叉。路线呈北西~近东西向延伸,全长约57.378km。由于是山区高速公路,桥隧所占比重较大。

(二)建设背景

三峡翻坝公路位于宜昌市境内,连接三峡大坝上游库区和下游湖北省宜昌市城区。三峡大坝建成后双线五级船闸已成为客货船舶过坝的主要通道,但用时较长,平均为3个半小时。为缓解宜昌三峡坝区、葛洲坝区水运压力,保障其运行安全,国家决定兴建翻坝高速。它的建成对构筑三峡坝区公路骨架网,改善三峡坝区的交通面貌,带动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对加快沿线城市化进程及整合湖北省和重庆市旅游资源,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一)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道路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生态护坡和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边坡为景观生态学上的边缘和边缘地带。它属于诱导边缘,过渡显著,在工程上会有边坡不稳定的效果,在景观上它是一个不连续的边缘地带。因此,采用绿色植物材料对斜坡和山体进行覆盖,以防止坡面和山体的侵蚀、风化。有其在工程上的效果,同时丰富道路景观,而且公路本身也需要绿色植物的平衡和调节。绿色植物能增加道路建筑艺术效果,丰富道路景观,使驾驶员和乘客在绿的世界中得到享受,有利于消除旅途的疲劳。

(二)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植被斑块、河流水系、地形和稀有生境及物种以及不同位置其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都不同。在自然植被中,道路穿过斑块之间。如高速公路与通道相交或者阻碍通道时,将会导致使用这个通道的动物失去原有的生活条件,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资源。公路位置是评价道路多种生态影响的重要测度指数,道路和自然保护规划中要重点考虑道路与大型自然斑块、河流水系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三)道路工程对原有景观结构的干扰。道路工程在修建前,所经之处本来可以定义为本底,它与周围的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在修建后,会形成廊道,起运输作用。这个新形成的景观要素基本上不存在生物量,则该系统与周围联系在一起时,该系统的物理特性和易发生变化,而谈不到生物学的稳定性。简而概之,道路工程的修建会降低景观生态学功能的稳定性。道路工程明显可以看作是对景观结构的干扰。其一,它会改变景观要素结构,对物种运动形成造成障碍物。其二,它会影响本底周围的生物多样性,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应当进行在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景观结构功能变化的评价。

(四)道路景观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观结构中的镶嵌体,他镶嵌于整体景观中,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镶嵌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经之处就会形成一道很独特的景观,但是也应当把景观效果纳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铁路桥梁等是否能与周围的景观合适地融合,能否满足其美学规律,能否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对这些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这个小而狭长的景观环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驶的道路工具如汽车和列车中的人,视线狭小,道路的生态绿化也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

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天然形成的地貌、地形,如山区、平原、草原、大海等景物,也可以称为是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公路的景观设计指的是公路的线形、构造物型式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美学设计。对于高速公路的修建来说,是一个从选线、勘测、设计,最后到施工的过程。因此,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要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如下几方面探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一)绿化

绿化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路侧绿化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及农作物等三个层次。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及隔离带可以经过种植和养护,最终成为人工景观元素。在翻坝高速公路的设计中,将绿化的重点放在了分离式路基中。分离式路基是路段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这一区域宽度较宽,在设计中为了有效地防止眩光,在分离式路基中营造的地形可以有效的阻挡对面的光线,并且区域可结合地形种植了乔灌草复层混交的植栽体系,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与周边的环境遥相呼应。

(二)边坡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及边坡的垂直高度不同,在高速公路在兴建过程中,为了避免山体滑坡和路基崩塌,需要将上坡上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加固。作为山区道路的翻坝高速公路有大量的边坡,以往的老式土工加固的方式会对高速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景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景观设计中,除保留必要的土工防护(锚杆加固),建议取消了其他土工的防护形式,采用喷播乔灌草混合的乡土植物和植生带加固等方式,加速边坡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三)隧道

由于隧道洞门垂直于路面,处于道路视线行进的正前方,因此从隧道开挖之初就应该减少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在施工前期做好地质调查工作,建设过程中中控制开挖面的大小,尽量减少水泥锚喷面的面积和高度,为隧道口景观处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隧道洞门的主要形式有端墙式和削竹式。从环境修复的角度来说,削竹式的洞门最有利于自然和生态的恢复,随山就势的削竹式洞口可以很好的将被破坏过的山体恢复,将洞门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将端墙式改成半明洞式,即将明洞部分加长,在明洞两侧筑矮挡墙,仰坡回填后留出部分的明洞顶。建议回填土坡度最小为1:1.5,矮挡墙高度控制在2-3米,这样可以大大减小硬质部分的面积,留下的小部分硬质可以通过植物来遮挡,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四)山水

山体是空间的垂直界面,也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对丰富空间层次及分隔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体则像玉龙一般的时隐时现,蜿蜒在公路的两侧。设计利用借景的手法,将高速公路周边的风景纳入到自身的景观体系。山水作为景观元素,必然优于生硬的城市硬质景观,其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奇峰异石,都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翻坝高速公路经过地区植被繁茂,人文自然景观众多,部分路线穿越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周边风景优美,层峦叠嶂,秋季层林尽染,借景的优势得天独厚。

四、高速公路景观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一切旨在改良被破坏损坏的土地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的措施。对于高速公路的生态系统恢复是以恢复生态学为基础的,目标是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生态恢复过程是破坏过程的逆向演替,这一逆向演替可以使沿着被破坏的轨迹复归,也可以是沿着一种新路经渠恢复,也可以通过人工支持和诱导完成这一过程。根据翻坝公路的自身特点,我们选择通过人工支持和诱导的方法去完成高速公路生态的恢复。生态恢复措施主要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这两类措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综合完整的生态恢复防护体系。高速公路生态恢复一般是以工程措施为先导,稳定土壤、积土蓄肥,然后以植物等生态措施治本,达到保水保土、标本兼治、恢复生态的目的。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临沂人民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活动与休憩的场所,在城市中具有多种价值,如生态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

1 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标准CJJ/]r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

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2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

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

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

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

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

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2.2 园林美学学理论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2.3 人本主义理论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区域性、综合性游览公园为设计目标,满足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和效益原则。注重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同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将空间形态与环境韵律有机结合。

2.5设计理念

1)开发与保护:公园的开发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前提,重点生态环境,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尊重历史和文化。

2)规划与建设:要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公园,必须对公园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又必须考虑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3)“加法”和“减法”:必须发掘公园的文化底蕴,增加新的旅游景点和服务配套设施,这是“加法”。同时要注意原有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必须予以拆除,这是“减法”。

4)“小”交通和“大”交通: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合理组织公园交通,理顺公园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关系。

5)景观设计:在充分发掘、利用公园自有的旅游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将公园建设成为寓艺术性、文化性、现代性的公园。

3临沂人民公园景观规划

3.1总体构思

3.1.1园区概况

临沂人民公园位于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路东段。景观规划范围东至沂河、南至人工湖怀园道路、北至银雀山路、西至临沂市园林管理局,面积约为20公顷。南北长约530米,东西长约470米,整体地势西高东低。

临沂人民公园利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使公园的生态性、功能性、艺术性得到全面的诠释,为临沂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标志性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3.1.2规划指导思想

1)遵循公园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构成与传统园林理论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小品、水景、绿化造景等景观设计手法提升公园景观,创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主题公园。

2)对原有功能分区进行重新组合,改造原空间布局,形成与城市相和谐的功能区域。

3)贯彻“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思想,继承传统造园思想,融入当地文化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完整的绿化环境体系。

4)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重点处理好园区集中绿地和人工湖的改造,使之形成生态的、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3.1.3景观规划目标

1)强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标志性节点功能,构造出一个怡人而健康的公园环境。

2)力争打造成综合性自然音乐主题公园。

3)拉升周边地块的商业价值,促进其经济效益。

4)强化公园的社会效益。建立起城市与山水间的内在联系。

5)将公园营造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动静苍翠四季变幻的美丽景观。

3.1.4景观规划原则

1)功能原则:公园分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用。景观规划与之相符合,提供休憩、游览,文化活动等不同环境,满足游客的不同功能需要。

2)生态原则:设计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种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地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的作用。

3)美学原则:根据不同的欣赏角度,摆布好形体的组合,层次排比,达到多方景胜的效果。

4)地方性原则:公园文化也有其特色。因此在做景观设计时既应体现地方精神,体现历史文脉,临沂文化特色,个性鲜明。

4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4.2 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3 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4 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

5 结语

现代城市公园使得市民能更方便地享用近在身边的“第二自然”其“城市氧吧”的作用越加明显,并在人们的日常休憩活动中充当主角,同时空间上的开放也使公园的景观与城市景观互相渗透,从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的文化位。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J].城市

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3):29—32.

[2]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叶南,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qlJ/T 85-213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她分类标准 [4肖笃宁.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框架,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0.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特征

与基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

[6吴良镛,周干峙. 临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城市与建筑研究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