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09:4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篇(1)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发展差距较大,银行的地区垄断比较明显,市场竞争较小,我国的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都比较弱小,这种不平衡的银行体系结构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不利的。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资金的储备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改变了垄断的状况。但是其在银行业中占有的份额比例依旧很高。只有国有制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的银行向新经营模式改变。

二、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采用分业经营,银行与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和竞争。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同行之间缺乏合作氛围,合作深度受限,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少。公司内部的协调需要沟通,金融控股的集团发展很快,但是整合力度不高使得集团的管理比较松散。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借贷获得利息收入,但是在投资业务上会增加比重,银行的经营结构比较传统。集团内部合作松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变得萧条,金融行业的不规范经营让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风险控制系统比较滞后,不利于发展混业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学会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法律漏洞比较大,虽然商业银行内部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但是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组建和选择、公司管理、业务实施和交易、风险防范以及监管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这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市场竞争不健康,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增大了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竞争力薄弱,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过分强调通过客户关系的管理、资金管理、全面服务方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银行潜在的资源价值和综合性的服务技能。当前金融方面的监督成效较低,对经营管理模式的交叉业务监督不到位。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明晰,监管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混业经营管理等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改革金融体制是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将各分支机构的管理进行改革,提高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机构的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改革,优化组织内部的机构,不断引进人才。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形成有效的激烈机制。加强和同行以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金融内外部信息,对金融风险有前瞻性的意识。对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组织内部的设置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工业资本,增加融资渠道,从而把握好经营的重心,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银行获得金融支持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共享的速度更快捷,降低经营成本,使得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以及监督机制,从企业内部而言,高层领导的职能必须明确规定,而外部的监督部门也同样需要明晰责任界限。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且商业银行与其他的企业一样,需要自负盈亏,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同样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率化市场影响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金成本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资本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资本及经济资本概述

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资料,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设备、房屋以及资金等均属于资本,但是在银行金融业中的资本指的是总资产和总负债在账面上的差值。在商业银行中提到的资本通常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实有资本,具体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中除过负债部分后剩余的那部分。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实有资本主要包括资本公积、股本以及留存收益等;(2)监管资本,这部分资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对银行的监督,保证银行的审慎经营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性强制要求的一部分资本;(3)经济资本指的是银行在出现非预期损失后用于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也就是在某一时间内,银行遭遇风险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银行为了避免出现非预测性的风险所准备的风险资金[1]。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方法。

银行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其中经济资本管理属于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了经济资本的管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从而保持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商业银行中客观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突然发生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冷静的对待这些风险,维持了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中的绩效考核机制通常只是客观的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实施评价分析。没有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考虑进去,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反映出银行根据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科学、更全面,同时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公平公正性。

3、培养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从经济资本的定义中可了解到,经济资本主要是用于应对银行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不同风险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且量化,从而做好经济资本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风险管理,长期的经济资本管理可让银行的相关人员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整体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4、促进银行利益与风险的平衡发展。

商业银行获得的利益越大,则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很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能在突如其来的风险因素下,造成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而经济资本管理可反映出风险的大小,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进而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中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分析

商业银行既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利益最大化当然就是其进行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经营管理就要在最小的风险条件下,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同时确保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出现风险,经济资本将用于弥补这些风险,如果经济资本远远地小于商业银行自有资产,那么在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就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一旦经济资本超过了自有资本,当面对风险时,银行会无力偿还负债,造成破产。在经济资本管理中需要配置合适的资金保证,同时做好风险管理,当然风险和利益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会最大,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和银行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既规避了风险,同时有获取了一定的利益[2]。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应用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涉及面将会更加的宽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利益,但同时商业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可以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工作,同时经济资本管理也会在银行工作人员中得到重视。在这一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下,商业银行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实行安全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进而掌握相应的风险情况,然后根据不同部门所能承担风险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并实行安全有效地经济资本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可进行动态监控,当某一部门承担风险的能力发生改变之后,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调整,保证不同部门之间正常的工作运行。

3、强化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监管体制。

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监管体制,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早期的部分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要求,在监管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日常运营可能遭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对现阶段的经济资本管理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按照现阶段的要求,对监管体制进行改进。保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资本管理得到有效监管。

结束语:

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利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既面临着机遇,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掌握市场规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娟,李艳君.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276.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主成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一、简介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我国已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按照我方承诺逐步进入我国境内,到2006年,银行业的开放将取消所有现有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范围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措施。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做好全方位竞争的准备,如何能保留住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国际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了我国银行能否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4]。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要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银行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工夫。

二、因子分析模型介绍

这一节简单介绍因子分析模型,更全面的介绍见[5]。研究变量相互关系的因子分析成为R因子分析。设有n个样本,p个变量为可观测随机变量,公共因子为:则因子模型为:

矩阵表示简记为:X= AF+ε。矩阵A=(aij)为因子载荷阵,ε为特殊因子,对所得各因子,首先观察他们在哪些变量上的载荷较大,根据载荷的变量本身的内容来说明因子的含义。

为了便于对因子分析结果作解释,这里说明模型中的两个变量的统计意义。因子载荷阵A中第i行元素的平方和,即

它刻画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Xi的总方差所做的贡献,hi2越接近1,说明该变量的几乎全部原始信息都被所取的公因子说明了。将因子载荷矩阵A中各列元素的平方和记为

称Sj为公共因子Fj对X的贡献,即Sj表示同一公共因子Fj对各个变量所提供的方差贡献率的总和,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如果求出主因子解后,各个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因子,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子模型建立以后,设公共因子F由变量X表示的线性组合为Fj=βj1X1+…+βjpXp,j=1,…,m。上式称为因子得分函数,由它计算每个样本的公共因子得分。因子分析的应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寻求基本结构和简化观察系统;二是用于分类。

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研究

表1列出了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接下来我们分析花旗银行集团,美洲银行,汇丰控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这九个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见表1)

用分别用X1, X2, X3来表示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总额,税前利润,Y1表示2001年到2002年的银行规模。下面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估计Y1。运用SAS软件[6]进行主成分分析,主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5%。因此,我们用主因子F1的标准因子得分来来估计Y1。

F1的标准因子得分函数为:FACTOR1=0.34896x1+0.34086x2+0.33599x3

由上式可估计九个银行所对应的Y1值,x1, x2, x3为X1, X2, X3的标准化值。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估计了2001年到2002年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用Y4表示),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用Y6表示),商业银行的生产力(用Y7表示)。由于反映商业银行规模(安全性)的指标资本充足率(用Y2表示)和自有资本率(用Y3表示)的相关性(只有0.54)较小,将它们单独考虑。同时用Y5来表示营业费用率。

应用主因子分解法,并经过因子旋转得到如表2结果:

两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0.8613,因此,我们认为两个因子已较好的解释了原来变量的相关结构。接下来我们对这两个因子进行解释:

因子1在变量Y1, Y2, Y4, Y6, Y7 (即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上都有较大载荷。

银行规模大而不能倒闭,从而增强存款人的信心;新银行进入壁垒效应大,从而降低竞争压力;规模大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有利于拓展其他业务,特别是目前急需要拓展的中间业务;从而银行规模不但反映了各家银行的规模和实力,而且对于银行稳健经营有重要意义。资本充足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他反映了银行承担坏帐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目前衡量银行资产安全性的最常用指标,同时,它也反映了资本规模。而资本规模是商业银行安全性经营的重要保证,从而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经营管理中通货防御和降低经营分险,减少资金损害,努力保全资产和负债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资产流动性反映银行以合理价格获得可用资金的能力,流动性是指在资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提款和正常贷款的需要。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经营成果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因素。生产力是反映银行员工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营效率的指标。

因此,因子1可看作对商业银行整体规模效应(包括银行规模和资本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效应(包括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的衡量,称其为综合效应因子。

因子2在变量Y1, Y2, Y3, Y4, Y6, Y7上有正的载荷,而在变量Y5上有负的载荷。这说明变量Y1, Y2, Y3, Y4, Y6, Y7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正向关系,而变量Y5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反向关系。特别地因子2在变量Y3上有较大的正载荷,而在变量Y5上有较小的负载荷。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Y3代表自有由资本率。自有资本率是自有资本与加权分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其中分险资产主要是指存在信用分险和市场分险的资产。因此,自有资本率越大,银行承担坏帐分险的能力就越强。由于银行的自有资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要提高自有资本率,就必须降低加权分险资产。而降低加权分险资产的核心途径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因此自有自有率高,本质上要求运营管理水平高。Y5代表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被定义为银行为取得收入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利息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员工工资,坏帐损失准备,业务的营销和宣传广告开支等费用。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率反映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商业银行一定的业务活动或一定雇员的经营成本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越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越低,效率越高,银行在竞争中的优势越大。Y3和Y5从相反的两个方向衡量了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它们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因子2可看作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称其为对比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变量Y1, Y2, Y3, Y4, Y5, Y6, Y7的标准化值y1, y2, y3, y4, y5, y6, y7得到公式:

z1=0.78617y1+0.91331y2+0.34311y3+0.88565y4-0.07847y5+0.88262y6 + 0.92612y7

z2=0.47753y1+0.30044y2+0.88836y3+0.22565y4-0.92159y5+0.12751y6 + 0.09048y7

计算主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公式Z=Σdi zi,i=1,2。计算综合因子得分,di为第i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zi为第i个主因子得分。(见表3)

四、分析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主因子即综合因子是对商业银行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包括银行规模和资本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效应(包括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的衡量,称其为综合效应因子。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三大银行的第一主因子得分都很高,而国内的中国银行居中,其它国内银行的依次排序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这说明国外三大银行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水平效应都很高,中国银行居中。同时,我们发现与中国银行规模相差不多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名靠后,排在规模较小的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后。

第二主因子即对比因子是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三大银行排名靠前,中国银行有较好表现,以微弱优势排在汇丰银行和美洲银行之前。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国外三大银行差距较大,但排在规模较小的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前。

通过对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对一个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是辨证的统一。如果经营管理水平低,整体规模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例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论规模它们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规模排名中,都进入了前50名。然而,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与国外三大银行差距大,所以,整体规模也难以发挥效应,综合排名靠后。同时,整体规模较大,也造成了经营管理困难。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共同作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银行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陈雨露,甄峰.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1(02).

[2]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

[3]陈雷.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4]王进军,孔德刚,唐弼.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来源[J].金融论坛,2001(9).

[5]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25-04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业务和分支机构在东南沿海迅速扩张,在一些地区甚至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而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新的银行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本着作为银行改革“试点”的初衷,这些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在建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历史地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确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也毋庸讳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10多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竞争异常残酷,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2.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十分薄弱,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银行经营上的竞争,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3.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通过制订制度颁布制度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不仅专业能力受到限制,且管理和操作也过于粗疏;各岗位的员工需要面对的“内控”制度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经验的积累为此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员工流动频繁,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相当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限于篇幅,在此暂且不表,仅就下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剖析。

从客观原因分析,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对照我国,近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除招商银行外,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别无他途。因此,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以全国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从主观原因分析,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却不知道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来源于专业化的精细分工,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知道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银行运行效率,却不知道提高效率必须以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对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放”与“收”之间徘徊;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却不知道现代内控是建立在更为精细的分工并将业务流程的内控要求计算机化的基础之上的,反而在不断增加制度和不断提高对员工道德素质要求之间苦苦挣扎,乃至于最终将全面控制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言行并辅之以日益严厉的处罚,作为“内控”的主要诉求。由此,期望重点依靠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的良好初衷,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及基于此的管理构架的缺陷,最终却蜕变成了更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在新一轮改革中重塑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

1.遵循银行发展的历史规律,考虑引进工业资本,以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得产业支柱的强力支撑

由前述可知,引进工业资本,以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容营造一种良性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条件看,如果说在以往转轨时期一些支柱性产业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框架之内,相关条件尚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经过近十多年的改革,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石油产业,以宝钢、鞍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通讯产业,以联想、海尔、TCL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等等,企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且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已完全有条件成为商业银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要真正促成银行这种产业支柱的形成,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并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将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

通过这种资本的融合,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资本为纽带,可以较为顺利地获得产业支撑,按资本构成形成不同的产业支柱,进而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银行有条件将重点和精力从确保生存,转到构建新的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来,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借此解决目前存在的行业专才严重不足,对行业变化导致的风险缺乏掌控能力的困境,大大提高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融合,工业资本则不仅可能获得更有力的金融基础的支撑,而且也有可能大大改善金融服务的条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能。总之,通过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优势互补,整个经济、金融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当然,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这种融合,也会产生一些可能的弊端,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忧虑。如:工业资本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做出非专业化的决定;银行决策层无法得到丰富的银行专业经验的支撑;过于紧密的业务关系可能导致风险难以控制,等等。但笔者以为,任何有利的改革举措,都难以避免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这种资本融合在国际上曾有广泛经验,完全可为我借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界定和监管制约进行控制;其三,工业资本的进入并不会妨碍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聘用专业团队对商业银行进行专业经营。总之,权衡利弊,像目前这样跳过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的阶段,同时又希望以当前形势的要求来改造现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更大。因此,以为商业银行建立产业支柱为目的引进工业资本,对于重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模式,应当是当前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

2.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依托,以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为基础,重塑商业银行的内控模式

认真观察一下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可以发现,即便是在一些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包括在中国的市场上,这些银行雇佣的也是当地雇员,且对员工也并无8小时之外的监管要求,其基层行却很少有案件或严重的违规发生。与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照,为何同样的人进了外资银行就变得循规蹈矩?盖在于外资银行建立在精细化分工和全方位计算机管理及操作系统之上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的员工很难作案或有重大的违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银行管理不仅要建立在不准员工违规的主观规定上,更要创造使员工无法违规的客观条件。

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的运用,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上看,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实现整个银行系统即时的信息共享;第二,有助于银行大大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第三,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操作及其他风险;第四,有助于银行为客户开展组合式服务或“一站式”服务,并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从西方的情况看,伴随着现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其内部根据风险控制和专业化经营的要求,业务分工日益精细化,成为电子计算机大规模引入的重要管理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设计了以中央会计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反观我国的商业银行,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基本是在十分陈旧的业务操作框架中逐步推进的。从以计算机取代算盘,到计算机复制手工操作流程,到形成计算机单项业务的操作系统,到分行一级的综合业务系统,再到总行一级的综合系统,其间由于对计算机和通讯可靠性的疑虑问题、系统兼容性问题、功能不全问题、流程缺陷问题等等,走了许多弯路,且不断重复建设,耗费巨大。而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由于业务和技术专业人员互相之间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沟通困难,并未对业务操作和技术从前述四个方面的角度进行重新整合,而是仅局限于相互的迁就,进而使得整个经营管理框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由此可知,若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框架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将新技术的引进效能充分提升,首先需要立足于对整个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系统的整合,对所有业务的流程进行重新疏理,明确其中需要相互制约及专业分工的各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岗位设置。然后需要将所有各项相关的制度规定,分解成各个岗位的操作要求与岗位标准,由此形成基本的需求,结合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充分沟通,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功能的角度出发编制相关程序,最终在全行形成一种通过技术达到相互制约和专业化管理目的的新的经营管理框架。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工程浩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综合性人才的统筹协调及高度敬业的专业人才的协同努力,决非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真正有清楚的思路,以一定的实力为支撑,有效组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也是必须作出努力的。因为无论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企图以此轻易地依靠外资实现这种改造,由于这种系统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均关乎“核心商业机密”,因此是不可能的。

3.以新的经营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技术评价和考核体系

篇(5)

关键词 成本管理 营运水平 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银行业得到蓬勃发展。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赢得一席之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不断深入改革,提高自身的营运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经济曾长期存在特殊的运行机制,导致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以信贷指标为重,以内部管理为轻,重视银行业绩数量的增长,忽视相关业务质量提升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成本费用的观念比较单薄,忽视成本――效益适当匹配的经济原则,这不仅表现在银行经营人员在日常经营中忽视对成本的控制,也表现在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成本有效管理的技术手段,在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这一缺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这也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加重的市场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并逐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模式,通过对成本的重视、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走新型的银行业发展之路。

一、银行成本管理的定义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业务经营、资金营运、财务成果以及内部管理等各方面的进展都可以通过经营成本的高低进行衡量。银行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变动涉及到银行各部门、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要降低银行的成本,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有效率地使用人和物的资源,科学合理地控制支出,从而提高业务的效益,增加银行的利润。

由此,银行成本管理可以定义为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下,按照银行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在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各项管理活动。

二、加强银行成本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成本――效益意识。

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提高营运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成本――效益意识,一方面,如果相对指标保持不变,通过降低成本的支出,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多种指标都发生改变,在整体收益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必要的成本支出绝对额的增加。成本管理注重的是实现银行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不能因为单纯追求某一环节的成本降低而忽视整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在成本――效益配比的原则中寻求成本的控制。

(二)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主体观念。

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联系银行的主要职能,同时,应树立成本主体观念,正确分析在成本核算制度中责任成本与各责任中心的关系。根据分析准确界定各责任主体的相关责任,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

(三)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

成本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由银行管理层去制定,由银行员工去执行的。因此,要进行成本管理,不仅依靠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而需要依靠全体员工。商业银行应培养每一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并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得到有效实现。

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银行内部营造浓厚的成本管理文化氛围,通过制定考核指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塑造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其次,加强员工成本管理教育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在经营活动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个人能力。

三、银行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成本管理是银行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商业银行逐步由过去的行政指令化模式转变为市场管理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以利润为重要目标之一,注重成本――效益的原则,加强成本管理,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营运水平,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成本管理是银行获得利润增长的重要手段。

银行业是经营存贷款、信托投资等的经济实体,是以经营货币货币资金为业务的特殊企业。一般的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成本控制是关键。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成本上进行管理,意味着在经营过程中,相同的收入需要的资金消耗减少,这种良性的经济循环,不仅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也可以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成本管理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成本作为银行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成本这个指标的比较,可以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银行组织存贷款的业务特点使得银行在利润计算中要细致准确地核算成本,在考核银行盈亏时应注重成本的控制,通过核算成本达到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

四、总结

成本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核算指标之一,对商业银行提高营运水平,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日益繁荣,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要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理念,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湖北孝感分行)

参考文献:

[1] 樊宏社,王馨.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价值工程, 2011,(01)

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全面预算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相对于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其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国际先进银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对其加强业务拓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企业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对银行来讲,全面预算管理应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三个方面。其中,财务预算是目前银行业传统意义上的预算管理;经营预算,即经营计划(信贷计划)包括授信审批、规模控制、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各业务环节的合理测算及安排,是银行业预算控制工作的核心;资本预算是指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各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占用作出的安排。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特点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一般包括本地较大的国有企业、本地较大的民营企业、当地居民和银行内部员工。除了股东分红,各类股东因投资目的不同,尚未充分意识到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负有的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制衡机制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对经营管理层未形成有效制约,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短板。

(二)业务品种覆盖范围较窄

从国际先进银行及我国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业的真正盈利环节为中间业务,而非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业务品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依靠净息差获取收益,业务品种覆盖范围较窄,虽在改制后加强了产品创新,但仍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且创新思想略显滞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业务产品,对其竞争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三)服务范围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其服务方向带有明显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性。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六条,农村商业银行要将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银行监管机构应定期对农村商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情况进行评价,并可将评价结果作为审批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增设、新业务开办等申请的参考。同时,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多为城乡结合部或县域,“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支持中小微企业、便利社区居民”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中小微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与自身现实条件担保能力的矛盾,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支农贷款的风险性较大,对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来讲,农村商业银行的政策导向性使其发展之路面临相对尴尬的局面。

三、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相对于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其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国际先进银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商业银行的常规工作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未随着银行的发展壮大得到足够充分的认识。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仅仅为了满足外界对银行管理水平的认可,而未真正将预算管理作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手段进行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预算管理多指财务预算,而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经营预算即经营计划的开展,比预算管理概念的引入要早,因此经营预算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预算管理之外,形成了单独的体系。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矛盾,且缺乏有效调和。

(二)预算管理内容编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内容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多重,缺乏系统平衡。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应以提高盈利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但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导向,其经营管理不仅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还应承担一定的支农惠农任务。除了追求企业利润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将支持农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放弃社会效益。此外,在我国银行业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同其他大中型银行一样,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宏观调控的功能。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往往出现多重层次,无法在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风险把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多重目标的现象,造成预算管理缺少明确的方向,影响其长期发展。

二是侧重短期目标,缺乏长期战略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多为短期,一般和年度经营计划相联系,缺乏与长期战略规划的有效结合,并且部分银行以短期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对管理层的考核评价依据,容易造成管理层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同时,容易出现跨期数据无法有效衔接、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产生冲突等情况。

三是局限于部门内部,缺乏联动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仅局限于单个部门内部,仅以局部的利益最大化作为预算目标,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部门间利益冲突,导致损害其中一方利益,无法实现各部门有效联动,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是预算指标片面、粗放,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覆盖企业业务的各个环节,要求全员参与,全程控制,而农村商业银行预算指标的编制过于笼统,无法细分至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业务环节;部分预算指标的制定偏离了业务实际,形同虚设;预算指标难以进行量化核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等。

(三)预算执行不到位,未与考核有效衔接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多由财务部门牵头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不足,各部门预算执行力度不够,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协调解决;预算管理执行情况未与考核评价进行有效衔接,执行过程中未进行动态监测并随着实际经营情况及金融形势的变化调整预算,只简单将预算目标完成与否同员工的绩效考核、工资收入挂钩,无法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四、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应在全行内部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明确银行各级员工与领导者的职责、权利及义务,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使员工明白全面预算管理关乎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产品、每一个工作环节,只有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全面”。

其次,应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确保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及权威性,突破部门间界限,合理协调各部门预算,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实现效益最大化,避免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预算管理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对股东会和董事会负责,主要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和控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主要负责下达经营目标及执行预算的最终审核。董事会、股东大会和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对各预算执行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监督。

(二)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提高精细化程度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在编制预算目标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与风险的综合平衡;对财务预算、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做出合理安排,将经济资本引入风险管理,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实现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取收益;应根据银行长远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目标,然后结合当前情况制定短期目标;根据银行整体情况制定整体目标,再结合各部门、各产品、各环节制定局部目标,层层分解,提高指标精细化程度。

(三)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后,需要做到严格执行才能发挥预算的作用。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除了树立预算管理机构的权威性,还应在执行过程中按时进行动态监测,遇到外部因素变化时,应及时向预算管理负责机构进行反映,由其对预算目标进行实时调整,并可根据执行情况找出预算目标制定中的不合理因素,以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还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将预算执行的效果与员工绩效考评结合,调动员工积极性,达到预算目标。在进行预算评价和考核时, 必须合理设计考评内容,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点实行差异化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与预算执行部门及个人的利益密切结合,形成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前言

目前,经济资本是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使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参数,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修订,21世纪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广泛应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尤以建行为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之不断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二、经济资本理念及其作用

(一)经济资本的内涵

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内部面对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日趋复杂的客观风险现实,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而减轻风险冲击的资本,也叫做风险资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即由于资产价格、市场流动性和市场的易变性等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银行收入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现代银行交易市场日趋复杂化,加之市场的突发性因素的增多,因此银行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断加剧,最终就会集中表现在银行的市场风险。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为银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手段。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本决定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能力、市场生存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商业银行不断完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有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实现经济资本管理对分支机构风险和收益的双重约束。

2.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就在于将风险量化、检测、分解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使各部门、各分行以及各项业务的真实风险水平明朗化,真正实现资本与银行风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3.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需要。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目标体系往往是以经营利润和账面利润为核心,这就容易引发一些部门为了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而盲目扩张。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润协调发展。

4.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要将经营成果所产生的风险折算成成本,然后再与收益相比较,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衡量业绩表现。在绩效考核中,经济资本可以借助P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个分机构以及业务线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实现方式

(一)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不能像利润和规模一样可以随时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有效地风险经营管理理念,会阻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了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而达到业务发展的目标,银行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谨慎选择业务投向,在保证能够接受预测风险的前提下,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正确认识银行经营中风险的存在,将受益与风险相平衡,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了解这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将其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只是覆盖了信用风险而没有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对计量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技术弱以及业务操作人员技术落后等问题,所面临的操作性风险较大,因此建立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仅要涵盖信用风险还要包括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银行风险情况,有利于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要按照各部门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之实现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随着各部门业务的发展,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导致有些单位所需资本数量发生变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经济资本调控机制,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根据各部门业务的不同对经济资本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建立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改进指标设计提高计量精确度的可比性;其次建立不同产品、不同部门、不同客户的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要将RAROC和EVA考核从业务、部门、客户等多个评估体出发,横向发展,使绩效评估更加准确;最后建立与绩效评估方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以外,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EVA指标无法对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等财务资本以外的资本进行有效的计量,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四、结论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动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以及银行加之管理的整体统一,合理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29-31.

[2]张静,邵彤.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探讨[J].营销学苑,2009.

[3]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5(9).

[4]毛奉君.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的影响分析[J].新金融,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