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09:42: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学;环境;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我国自解放以来,由于提倡“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事”等诸多观念,导致人口剧增,而人口增长过快则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对人们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突出问题,各国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有责任参与其中,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环保意识。物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声现象中环保意识的培养。声现象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我让学生欣赏古典名曲《梁祝》和听大街上杂乱无章的汽车鸣笛声,体验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针对生活中的噪声,提出防治噪声的举措。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有说给摩托车和汽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减弱噪音的;有说在道路两旁多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的;有说课间不能大声喧哗、课堂上不能窃窃私语、尽量减少桌椅移动、要保持安静、提高课堂质量的。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
(二)光现象中环保意识的培养。光现象中“光污染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光污染是指超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如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的太阳光,电焊时的电弧产生的强光,能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神经衰弱、严重者可导致白内障、神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另外红外线对人的眼睛也有伤害,人眼长期暴露于红外线中可能引起白内障。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光污染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光污染已刻不容缓。
(三)热现象中环保意识的培养。气温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人为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工业、交通和生活,每天都消耗大量燃料;农村麦收和秋天玉米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大量农作物的秸秆焚烧;电力、冶金、石油、化工、造纸等行业,他们通过冷取水和烟筒等环境散热,造成工业余热污染;汽车、空调、冰箱等现代化家庭设备工作时,都向环境散发热量;城市里过多的人口散发的热量也很可观……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只有一部分做了有用功,大部分散失在周围空间,成为环境热源。特别是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一半左右,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这就是常说的热岛效应……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热岛效应”,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强化学生的保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
(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环保意识的培养。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的转化问题,从根本上了解能源危机的根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可利用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例如各种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总有部分内能以热量形式散耗到环境中,成为不可利用的能量,也就是可重复利用的能量减少了。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到节能的重要性,在行动上也做到节能,这样我们就有效地达成了教育目标――节约能源也是爱护环境的一种体现。
二、在课外开展与物理相关的环保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观念教育
教师要充分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结合学科知识,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境热点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三、联系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
教师还可通过生活细节,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联系我校地处农村的实际,夏收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让学生讨论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及如何防止焚烧的污染等问题,学生提出多种措施,如炭化后用作燃料,或成为制作沼气的原料等,这样不仅防止了污染,还充分利用了能源,真正体现了“节能环保”。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了所学的物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小的细节问题也可成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实例,如室外光线足够亮时要及时关掉教室里的灯;夏天和冬天尽量少开空调节约用电;洗手时要节约每一滴水,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乎都与环保有关,关键是需要教师去发现,并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环保,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四、结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伦理教育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1-01
近几年,国人出门旅游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金字塔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杭州西湖和卢浮宫泡脚事件,这些陋习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缺乏礼让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对人对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即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科技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从道德层面去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初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中主要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分挖掘不够。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来展开的。其内容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除地球与地图部分未明显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外,其他三部分均蕴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中国地理中还专门列出了“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工业”等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更是紧密围绕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可以说是一套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缺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目前在高分率和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和内容来安排环境教育内容,而不是根据环境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达到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的程度。
2.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实施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体验式教育,即在相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环境恶化的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措施,是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发展学生调查、探究、合作等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但是,现实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缺乏体验式的教学,而大多数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环境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却表里不一。例如,在初二上册教材中对于“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学在意识层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为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而感到不方便,所以还是使用了一次性消费品。因此,环境教育不只能靠课堂教学,而更应将环境伦理意识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才是环境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1.激发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环境伦理的培养,制定环境教育目标、实施计划等,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丰富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
2.在课堂上开展生活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在讲“水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调查“你家每日用水的状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用水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环境伦理意识,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课堂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存观。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环境教育内容,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1)体验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将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根据体验教育的情境真实性和在情境中的活动方式将体验教育模式分为角色扮演法、两难问题讨论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围绕案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二是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裴占超.新课标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3):244.
[2]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3.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4.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三、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2.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环境保护;制造管理;改善体系
中图分类号:S77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1-021环境问题和企业的责任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工业废弃物的国际间蔓延已经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公害和污染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日益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来说,从以往的基于行政责任而遵守法律法规转变为随着信息公开化将解决地球环境问题和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全力以赴已经成为企业的任务。
积极应对地球环境问题和循环型经济社会是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样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与创造新型环境经营紧密相关。
对制造型企业来说,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后的回收、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资源保护、节约能源、降低环境负荷都是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要从这个视角出发来评价设计的内容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全部生产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就要对制造过程中的环境负荷降低计划和运营管理等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在本体系中,本着“与社会的共存”“人性化(尊重人)”的原则,企业作为良好的企业市民,为了实现“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需要构筑从产品的开发和制造、物流以及支撑这些的“方针”“人力、组织”“企划”等方面进行管理评价的体系。
2管理评价体系的构筑
这个体系要考虑到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企业产品开发制造、物流等制造管理以及支撑这些的计划、人才、资格认证等环节,分为“方针管理”“组织体制”“辅助体系”“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六个要素,分别进行审查和评估。
其中,“方针管理”、“组织体制”和“辅助体系”是基础,起到间接的辅助作用,而直接起到作用、看得见成效的是“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和“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
接下来,将审查评价全部六个部分的评价体系作为整体的辅助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
3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方针管理环境理念、环境、中长期和年度计划如果能从企业高层到全公司每个员工都以同样的步调遵守执行,那就能发挥个人和组织最大限度的能力实现目标。这一项中,要对以下具体内容进行评估。而且,不能只评价结果,还要注意过程,定期改善、反思,并将结果反应到下一次方针制定中。(图1)
3.2 组织体制最近,多数企业开始着手构建环境经营体系,在全公司推进环境保护活动。为了灵活应对环境问题的变化无常,企业中就必须具备相关的组织体制,同时这些组织体制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让推进组织发挥作用所需的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企划、还有成为社会重要课题的风险管理以及紧急情况的对策都要进行评估。
正如在“方针管理”中所述,环境是整个公司的一个重要经营课题。所以,环境问题的对策不仅仅是公司的方针、更要作为日常业务深入开展下去,持续改善要定期进行。然后对环境维护、改善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估。环境活动的推进组织要让所有的员工都知道组织的责任和权限范围。
要推进环境改善活动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这些资源要在通盘衡量整体活动的情况下进行重点的分配,以取得成果。而且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及时获得公司内外大量的信息,必须发挥IT工具的作用。在此要对各种资源是否有效利用加以评价。
环境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风险管理。这里所说的风险是指在环境影响中极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些情况。明确所谓的风险是什么、应对风险的方法是什么,更要致力于预防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了紧急事态,快速及时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要对紧急事态的应对程序、器材以及情报的传达进行评价。
3.3 辅助体系在环境保护活动中,实施水平与成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在完善推进机制、降低风险的同时,能够对全世界公开这些信息成了企业的评价指标之一。具体评价内容如下:①外部认证。环境经营体系的ISO14001国际标准已经是全球认可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是体系的工具,通过第三方认证机关获得相关的环境资格认证只是活动中的一个过程而已。但是,通过认证得到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企业的社会信任度的提升等,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其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也需要了解认证的范围和外部认证机关的水平。②辅助工具。辅助环境经营体系的工具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的指标,现在有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等,各政府机关和民间团体制定的指导方针也是公开的。环境报告书不能仅向政府公开,也应该逐渐成为对市民信息公开的重要工具。③绿色采购。“绿色采购”是指购入有利于环境负荷降低的物品,是构筑可持续发展型经济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国家机关将绿色采购作为一项职责的同时,绿色采购也必须在多数企业间普及,为此要对绿色采购的实行状况和目标水平完成度进行评价。
3.4 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为了维持现有的社会活动和提高生活水平,从保护资源的观点出发,需要改变目前的大量消费、一次性使用型的经济社会,向循环型经济社会转换。降低环境影响的产品设计已经不仅是为了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还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不可或缺的条件。①产品生命周期设计。企业容易陷入追求利润和功能的产品设计思路中去,然而,着眼于未来的环境进行设计,并且保持全球化观点才是制造业企业的义务。为此,在设计时,从原料采购到制造、使用、流通、废弃、再利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有必要予以考虑。②节省资源设计和循环体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正在向循环型经济社会过渡。作为制造型企业的责任,抑制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发生,即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的必要性已被认可。在此,确认和判断循环系统在什么水平上运行;运用此系统与使用新材料的此前的生产系统相比,哪个环境负担更大。③通过正确使用产品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的使用阶段,由于产品种类不同,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的受到重视,有的未受重视。在此,仅以那些受到重视的产品(消耗燃料、电气的产品)为对象,针对节省能源的目标水平、采取措施的情况(致力于采取新技术等)和完成的水平进行评价。
3.5 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产品制造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对制造过程的评价。削减生产活动中的投入(使用量),即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和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以及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也就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来减轻环境负担。①降低制造过程中环境负荷的措施计划和运用管理。以往,遵守法律规定及对排放口实行监督就足以涵盖环境保护这一概念了。但是,作为当今局势下的企业,社会要求它运用向环境排放更少废弃物的设施。此外,要求企业设定自主基准作为运用基准,而且要及时应对逐年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措施计划的内容要包括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废弃物和化学物质对地区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在此,评价全部降低制造过程中环境负荷活动的措施计划、自主基准值的设定水平及其维护和监督体制。②节省资源。制造型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消耗资源。对企业来说,削减生产活动中的投入,无论对防止有限的地球资源枯竭,还是降低成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体系中,针对掌握物质“收支”数据的工厂范围、削减目标的设定水平和削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③节省能源。地球变暖在时刻加剧,据称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在节约能源的活动中,人们期待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削减珍贵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的两方面效果。在本体系中,针对掌握能源消耗数据的工厂范围、削减目标的设定水平和削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④废弃物和化学物质管理。在便利、富裕的生活中,化学物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社会要求企业不仅管理有害的有限制规定的物质,还要对包括自主制定的限制物质在内的综合废弃物和化学物质进行管理。在本体系中,针对作为管理对象的废弃物、化学物质的范围及采取的措施水平进行评价。⑤降低对地区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工厂与区域社会共存,处理大气污染、振动、噪音等环境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因此,必须经常与当地居民进行对话,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
3.6 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从原材料的运送到产品的出货,整个物流过程都会排放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从物流高效化的观点出发制定削减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通过委托第三方来提高运输效率、导入模块化运输模式、据点汇总等方式来开发对低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在本系统中,在了解到的能源消耗及带来环境负荷物质的范围、针对削减目标的设定水平、削减活动的效果进行诊断。
首先要确立“降低物流中环境负荷的措施计划”,措施计划要反映出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要在充分掌握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其次评价“节省能源”。要达到两方面的效果,在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也要削减珍贵的化石燃料等的使用量。最后是“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物流为了与区域社会(广义范围)共生,面临着比生产厂家更大的大气污染和振动、噪音等环境问题。
4小结
本文从“方针管理”“组织体制”“辅助体系”“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六个要素出发,构筑了基于环境保护的制造业管理及评价系统,针对企业环境问题,能够审查、评价其管理水平和改善水平。
为了改善地球环境、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企业要积极的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根据这个评价系统,找出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所欠缺的部分,以此为依据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Jeremy Rifkin, Biosphere Politics: A New Consciousness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91: 67.
[2]Information Almanac,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4: 356.
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活环境,减少并防止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各项污染,保护好周边群众和建筑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必須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因为建筑施工花费的时间长,长期的建筑施工中会产生许多的废物,如废钢铁、废水泥。同时在施工中也会产生许多粉尘,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损害,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来减少建筑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笔者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建筑施工公司应该坚持国家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观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达到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
二、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建筑施工时,每一项建筑活动都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在下文主要分析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的原因。
建筑施工中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五个方面:(1)运输车辆及施工车辆在施工运输中所产生的地面扬尘。(2)土方的堆放、清运、场地平整等施工活动中产生的灰尘。(3)建筑材料等,如水泥在装卸、运输中产生的灰尘。(4)施工垃圾在运输和处理中产生的扬尘。(5)施工机械设备以及施工车辆所排放的废气,也对大气产生严重的污染。
建筑施工中水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生活废水,主要是施工人员的洗涤废水、食堂废水、冲厕水等。(2)各种建筑施工设备在清洗、使用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这些废水在排放之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产生严重的水污染。
建筑施工中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施工活动,主要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产生了严重的噪音污染。(2)运输车辆,主要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运输车辆在运输各项建筑材料时,发出鸣笛,长时间的鸣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3)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中,发出许多噪音,这也对周边的人民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笔者通过分析建筑施工中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建筑施工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笔者在上文已经分析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将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污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护施工中的环境建设。
(一)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首先,建议应该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建筑施工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如及时处理施工所用剩的建筑材料、使用清洁能源。其次,加强环保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危机意识,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在施工或生活中时时坚持保护周边的环境。最后,营造一个环保、清洁的社会,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应对大气污染的保护措施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大气污染主要是来自五个方面,为了防止这些粉尘的污染。笔者建议施工运输车辆在装载时,建筑材料不宜过满,并在车辆材料上进行遮盖、加强材料在车辆上的紧密性,及时处理那些从车辆中散落的材料;合理管制施工现场,统一堆放石材、水泥等建筑施工材料,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不合格的材料,减少这些材料的搬运次数;对施工现场进行设围栏,尽量减少扬尘的扩散范围。
(三)应对水污染的保护措施
上文分析了在建筑施工中水污染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为了防止这些水污染。应该加强各类运输车辆或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所使用的机油、燃油,那些废弃的油脂物不能随意排放进河流或水体中,要先进行一定的处理;建筑施工单位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要科学处理,循环运用,冲洗厕所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放;施工设备在使用一定时间之后,需要进行清洗,那么对于这些设备清洗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如河流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以达到水资源的保护目的,完成对整个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保护。
(四)应对噪音污染的保护措施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在建筑施工中噪音污染,为了减少施工中的噪音污染。笔者建议在施工中使用一些高科技的噪音屏蔽设备,运用低噪音的建筑施工办法;加强运输辆的科学管理,减少夜晚运输,并减少车辆鸣笛;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晚避免噪音大的活动,加强施工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噪音规定。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噪音污染,建设一个低噪音的社会。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虽然会产生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只要结合实际,对症下药,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可以减少建筑施工的污染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为建设环保、绿色、和谐的环境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也希望施工建筑人员能从中吸取教训,科学地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 刘岩.建筑行业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15(02):86~87.
主题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保热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环境教育也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并具备良好的环境素质。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不断地开拓视野,获得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运用已获的知识、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培养良好的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观。
一、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践调查,寓教育于环保中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应当重视在环境中进行教育,应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在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营造感官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现代学校教育要体现多元化,其中一种手段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利用录像、书籍、广播等媒体,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引进课堂,营造强烈的感官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观念。让学生了解人口剧增、地球温度暖化、酸雨、海洋污染、荒漠化等对人类的威胁,臭氧层遭破坏、热带森林减少和城市生活造成公害的原因。通过环环相扣的环保宣传教育,学生们开始有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不仅有阳光雨露,幸福快乐,而严峻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他们未来的生存,学生们有着紧迫感,开始萌发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与环保调查,增强环保责任感。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参加与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增强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环保兴趣小组活动由于不受课程标准的限制,内容形式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有利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参加与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相关的问题,以达到“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器材,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器材、设备或其他手段,按照一定的条件与步骤去进行有关环境科学实验,能获得知识,培养技能;能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验证理性知识,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能锻炼观察力、思考力;能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增强环境意识。
学校周边一些工厂缺少环境意识,将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水中的铜、铅的含量超标。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成立了水土栽培实验小组,进行了模似污染物铜、铅对蔬菜长影响的对比实验。以认识铜、铅超标对蔬菜产生的污染特征,并探讨受铜、铅污染的蔬菜对人体的危害性。老师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自力更生制造水培箱,亲手翻地或用花盆集土,自己播种、育苗、移植,在学校花园等闲置地建立种植白菜、青菜、萝卜等水土栽培实验基地。通过活动,学生们知道居民对环保的意识很薄弱,环境污染、水质污染严重,也知道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遭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如果自己不觉醒,家人不提醒,居民不唤醒,我们将会面临更大、更严重的威胁。
三、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个体种养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热情
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生物长期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人为地干扰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破坏原有的自然界生物间的平衡。人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生物,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护动植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学生通过种养一些自己喜欢的好种易养的植物、小动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写成观察日记,能掌握一些种养知识,发展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热爱生物的感情,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开展生物和环境科学探索活动,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个体的家庭种养观察活动,就十分有利于保护环境活动的普及。由学校统一买回白菜、青菜、萝卜这几样菜种分成小包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栽种,有条件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水、土栽培,观察其生长过程,写成观察日记。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种养一些自己喜欢的花卉和小动物,观察其生长过程及生活习性,写成观察日记。为了让学生们能掌握一些蔬菜的栽种方法,并写好观察日记,老师先示范并讲解蔬菜栽培的基本要领,并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其生长过程和写好日记,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四、结合学校校情,开展文明行动,内化环境行为
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乱扔垃圾,爱护野生动物和花草树木,节约用水,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让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让每一个学生自觉的环保行为都能影响到他的父母和家人,乃至亲戚朋友,使学生所在的社区掀起环境保护的热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而且可带动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我们印发了“家庭环保行动记录表”,让学生们随时记录下自己家里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用电、用煤气,降低家庭生活娱乐噪声,减少并按规定排放生活垃圾。记录表的填写与完成,完全靠学生的自觉与家长的配合,不是填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每天都要填写,每月都要统计,与上个月比较,督促自己与家人做好。
实践证明,开展实践调查、实验活动、个体种养和文明行动等实践活动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
一、环境伦理的提出
生态环境问题古已有之,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盲目开荒等引起的水土流失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等等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但环境问题恶化成危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盲目无理性的片面经济发展,带来了世纪性的灾难: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破坏范围扩大,局部地区的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强域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暂时性的问题相互贯通变成长远问题,潜在性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成公开性的问题。历史的脚步己走近21世纪的大门,然而生态环境危机愈演愈烈,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环境问题产生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了反思环境问题,开始时是就环境论环境,到后来则从“人与自然”的层面提出了这样的结论: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中心问题,它的实质是人的问题。这个结论将自然环境与人类联系起来了,通过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关心,对大自然的保护,真正实现人类更健康更安全地生存和发展。环境伦理由此提出了。于是人们很自然地将伦理道德的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并随之产生了相应的有关问题:人与自然对立吗?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到底怎样?自然物是否有生存权利等等。这些问题鱼需从伦理角度加以研究和说明。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实践由此不断深入和发展。青年教育中环境伦理的学习,主要是让青年学会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规律,用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平衡服务。青年人真正应掌握的环境伦理的内容有哪一些呢?主要是人与自然对人类道德行为的影响,即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影响,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其中包括两大主题,即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行为规则,其中环境价值观主要是指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我国的“天人合一”等理论研究领域。而环境道德行为规则主要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中实践环境意义上的具体主张。作为21世纪的青年,只有具备相应的环境伦理,才能真正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发挥世纪主人的作用。
二、跨世纪青年教育加强环境伦理的必要性
青年的教育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青年成材的基础。教育内容的科学与全面与否,直接关系被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而环境伦理是时代重要课题—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青年教育的必须内容之一。具体的理由如下:第一,跨世纪青年教育本身的需要.20世纪最后的30年,人类对地球造成的破坏增加了三分之一。21世纪人类除了垃圾增加外,荒淇化、人口过剩以及森林砍伐成了生物圈的三大创伤,而且更严重地是造成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大量物种灭绝这三大环境威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青年作为世界的主人,作为社会的主人,必然将担负起整个地球和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任务。由此决定了青年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有关人类和地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环境伦理则是根据生态学揭示的是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环境伦理教育,对青年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第二,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现在从历史走来,未来由现在开始。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征服自然”曾是人类最高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并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规范。科技帮助人类完美地实现了“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粒子到天体,从生命遗传基因到登月考察,使自然成为人类手中的玩偶。这些事实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心和欲望,然而,自然对人类的报应也接踵而来: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极地破坏,洪水、早灾、咫风泛滥;臭氧层破坏,打乱生态系统食物链,白内障和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大气污染和酸雨蔓延,良田变荒漠,植物枯萎,河流湖泊酸化;森林锐减,土地荒淇化,物种灭绝等等。在当前生态系统严重失调,自然资源日益退化和减少,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状况下,掌握环境伦理,进一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用人类认同的环境伦理原则和环境伦理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环境行为,己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尤其对青年来说,将环境伦理教育纳入自身教育的范畴,是当今时代的需求,是青年立足21世纪的根本,是青年教育的必然选择。因为青年一旦具备相应的环境伦理,就能在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的限制下正确地运用科技,即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正效应,防止和消除负效应,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青年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类文明要持续高质t地延续和发展,青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接棒队员”,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其正了解并掌握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规律。而人类文明发展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文明产生和发展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中国文明的兴衰史,还是世界文明的兴衰史,都直接与生态环境的优劣有关。因此,青年作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使现代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并不断推向高峰,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途径之一,就是吸取历史上血的教训,掌握相应的环境伦理,正确运用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选择环境伦理的道德行为,创造和谐的生态平衡,为现代文明营造一个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尤其要注意的是,促进生态平衡,一定要在科学的前提下,也就是说青年不仅要求具备科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环境伦理,使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遵循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在科学的基础上促进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