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8 15:14: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西方教育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篇(1)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西方 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在中国,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最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最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在中国,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尽管子女在还未形成自身想法之前是不会考虑也做不到这么多的,但社会整体意识和舆论导向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便会得到体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传承下去。

2.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2.1理财观念教育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主动对子女进行关于理财的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很多家长自身也没有建立起较好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很多家长认为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子女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这种现象甚至是子女成家立业后仍然存在,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中国观念里,中国父母觉得为孩子留下财产是必要的,而小孩则以父母的财富沾沾自喜和骄傲。这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习惯会更加导致我们的社会失去平衡,物欲横流,攀比心加重和减弱中国年轻一代创造力。这种习惯和观念从他们的父辈便是如此,子女习惯于此,在日后为人父母时势必仍然会将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在西方,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西方的小孩独立性较强,会早早就意识到“财富要靠自己创造的道理”,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西方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这是爸爸妈妈的家,我是暂时住在这里的。” 在西方小孩长大成年后,会以倚靠父母生活为耻,他们炫耀的是自己靠自己艰难创业成功通过努力得来的财富。

2.2宗教思想教育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现代仍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使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相比而言,除了民族风俗要求之外,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较少的融入宗教思想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教思想还不能满足提供给人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需求。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综合对比评析

从以上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局限。

3.1中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3.1.1中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方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个人的成长将更多得受到家庭,家族和所在集体或者社会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环境往往能够培养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强,乐于奉献,坚忍质朴的性格。目前中方家庭教育的重心仍在于智育,孩子们往往基本功扎实,能够锻炼出勤奋刻苦的习惯品质。

3.1.2中方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为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和限制。在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的空间也就变得更加狭小。所以,中国的小孩子往往更显得腼腆和内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特长。

教育重心有失偏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十分薄弱。孩子的情商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理财观念,成长规划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以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频频出现。

家庭教育的中心有所偏失。正如在前面中西教育方式对比中所提到的,中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权威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教育的中心却是家长。家长的能力与想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过于重要的作用,这就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2西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掘与培养。父母更多的是在子女犯错误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因而西方家庭的孩子往往显得更为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充满想象力。

和中方以学业为重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财观念和观念等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子女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更为自信。

篇(2)

一、 将词汇教学与文化背景有机衔接

在语言体系中,词义是基本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可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因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一些英语中并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如有些汉语与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上看似相同,但在表达过程中的褒贬含义、指称范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若想准确运用词汇进行有效表达,则需认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避免误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由词汇入手,巧妙渗透文化教育,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词汇内涵。如“old”与“老”,在中国,“老”一般是用作敬语,而在英语中,单词old却含有“无用”之意。再如英语词汇“crane”与汉语词汇“鹤”,由它的外延意义看,汉英表达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指鸟类一族,脚细长、嘴长且直、颈长头小。然而在汉英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有所不同,在汉语文化中,“鹤”被赋予“长寿”之意,可表示老年人有着好的气色等特点。而在西方文化中, “crane”则被赋予了“坏女人(bad woman)”、 “foolish man(蠢人)”之意。

第二,不同国家的英语,其相应的词汇有所变化。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各国人民逐步对英语进行改进、创新,因而既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也有澳大利亚英语与印度英语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渗透相关文化知识。如英国人表达给某人打电话时,常用“give sb. a ring”, 而美国人则常用“give sb. a call”表达。因为在美国英语中,词汇“ring”含有“戒指”之意,若用”give you a ring”就是给戒指,则表示要结婚。所以,在英语运用与表达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懂这些文化知识,则会出现语用错误。

二、 将口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地道的英语口语自身体现出了英美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多多接触地道的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并学会运用这些英语口语,这样,学生可自然而然地受到英美文化熏陶,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文化教育和口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尽量运用地道英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对话交流,如需要学生帮忙时,可说“Give me a hand!”; 如问学生是否明白老师所讲的,可用““Have you got it?”等。同时,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更多的文化材料,如引导学生观看欧美电影,学习其中的一些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如: He was taken for a ride. (他受骗了。) So what? (那又怎么样?) What are you up to? (你又搞什么鬼?)等等。

另外,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Everyday English栏目,让学生练习地道的口语。在这一栏目中,可与听力训练进行整合,要求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地道的口语。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展开模仿训练,使他们注意不同的语境,学会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英语语言。

三、 将研究性学习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篇(3)

关键词 中西方 思维模式 英汉句法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08-0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全世界语言学家和学者们之间一直是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理论观点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论和J.Piaget的思维决定论。无论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不可否认,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通过对比英汉句法中体现的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挖掘其文化差异根源,可以对目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言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式英语错误,提出建议和改正方法。

一、国内外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

1.国外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

(1)语言决定论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Wilhelm von Humboldt 认为语言是一个国家的内在体。美国语言学家Franz Boas声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关键,是了解某一文化各个方面的必要条件”(Slobin,1996)。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 也指出人不是孤立的活在客观世界里,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活动中,而是很大程度上受某一语言的支配,这种语言是他们所处社会的表达媒介……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建立在某一群体的语言习惯上的。没有哪两种语言相似到可以表达同样的社会实体(Sapir,1929)。Sapir-Whorf的假设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2)思维决定论

有许多其他情形,人们可以不用表达任何语言就可以迅速、明确的思考。这似乎是一个弹钢琴的钢琴家。人们还可以不使用任何语言仅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会技能。因此,有些语言学家认为,思维决定语言。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 就是代表之一,认为在人类的大脑中思维先于语言存在,一个人的思维觉定其语言(Piaget,1970)。在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上,J.Piaget提出思维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思维来源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合作行为。

2.国内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

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方面,中国语言学家的观点跟西方学者的不大相同。大多数的古代学者都论辩过语言是否能表达人的想法和思维。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怀疑语言是否能表达自然和物体。因此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古至今,大多数中国的哲学家和学者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思想的影响之深以至于今天的一些中国语言学家仍致力于这方面的对比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对比研究

1.国内关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对比研究

因为英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中国语言学家喜欢按照文化背景差异分析两者的不同。中国学者陆国强教授写的关于英语和汉语的《语义结构对比分析》一书,从语义方面比较英语和汉语。还有很多例子帮助读者从语义方面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

《英汉对比研究》的作者连淑能,主要从语法和修辞方面比较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连淑能教授从10个方面讨论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法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特征的差异。

有些中国语言学学者写文章比较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朱元琼指出了指导中国思维方式的理论:人是自然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思维模式建立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二分性上,并且已相互影响和互相渗透。他还指出,这种哲学现象表明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正在经历完全不同的文化转换(朱元琼,2003)。陈升白教授指出中西哲学的差异源于它们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中国人是社会导向的思维方式。

2.国外关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对比研究

相对而言,国外语言学家和学者们不太关注分析就不同思维方式方面的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别。然而,其中一些取得了巨大成就。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组织不同的话语,作为他们的母语和文化的反映。”

Jeremiah Lewis指出,西方思想方式和东方思维方式上的和解是通过“Quality”,因为它超越了环境,外部情况(没有主题或对象)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Quality”是桥梁,通过它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可能会重新连接起来。

三、不足之处

虽然许多中西方学者和语言学家写各种文章表明出各自的意见,事实上一直没有定论。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特别是思维方式和句法。在此观点的基础上,笔者从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方面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比研究,因为许多例子和语言现象可以显示区别。本文有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便于他们从更深的角度区别这两种语言,也便于今后他们更地道地掌握外语。

参考文献:

[1]张吉良.论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完备和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0,第10期.

篇(4)

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捐赠文化的国家,父母不一定把财产遗留给子女,而是像比尔•盖茨一样,捐给社会。所以在美国,人们更看重孩子的个人奋斗,而不在意家庭出身,这和中国存在巨大差异。当学习EnglishStudy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WhyisEnglishthemostpopularlanguageintheworld?(为什么英语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结合问题,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英语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与英国曾经的殖民史有关。英国曾是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版图的日不落大帝国,英国对殖民地实行统治的同时,它的语言、宗教与文化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国家元首,直到现在仍然以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为自己的国家元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结合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英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与研究,把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评比,而不是死板地讲授单词、课文和语法。英语教学中,穿插文化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词汇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往往发字母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一般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背单词时,重点背元音和字母组合,学生读三遍英语单词基本能背过,既教会学生如何又快又准确地记单词,又提醒学生注意了两者的差异。当学生学习到America(美洲;美国)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单词的意思。而是提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洲用America命名?这个单词的来历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索单词背后的文化。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洲是新大陆,第一个到新大陆的探险者虽然是哥伦布,但是他误认为那是印度。后来的意大利航海家Americus再次来到美洲,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美洲以Americus的名字命名。学生在学单词的同时,还表达出为哥伦布表示遗憾,因为毕竟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人,因为他的失误,美洲没有以哥伦布命名。当学习单词Indian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单词为什么既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出问题的答案:当年哥伦布做环球航行时,到达了今天的美洲,他误以为是到了印度,所以称呼那里的人为“Indian”(印度人),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我们为了区别此“印度人”非彼“印度人”。汉语翻译时进行了区别,把美洲的“Indian”翻译成“印第安人”。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修养提高

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企业管理;管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西方企业管理异同与管理融合趋势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美国学者克劳德・小乔治曾经说过:“从中国古代记载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早已知道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原则。”在同时,西方对于管理思想也有着更深刻、更系统的论述,从泰勒、法约尔、梅奥,到孔茨、西蒙、德鲁克,西方国家凭借着成熟的市场经济优势利用经济一体化、科教信息化的时机,将其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中西方不同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取向。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主要体现在以富强为君主治国的目标,以富足、自由、快乐为国人的生活目标;视仁为君臣的个人修养以及为政的指导,视礼为君臣为政的行为原则;尊重民众的自由意志,不愚民;反对家天下,倡导有德者居之。总的来看,其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仁为本。以人为本是儒家学说管理思想最鲜明、最重要的特色和标志。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告诫数朝数代的管理者要重民,民贵君轻,要通过养民、富民、惠民的方式,达到得民心的目的,实现对国家的治理。

2、中庸之道。儒学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更是多数人立身做事的原则。克己(恕)尽己(忠),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是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处理问题上人们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而中庸的要点在于时中,无论何时,中的内容都要根据具体情势而有所变化,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能坚持正义,又能通权达变,追求在一定范围内的整体和谐。

3、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无为就是尊重世间万物各自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人员和机构去做,无须事必躬亲。这样才能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所能,管理工作就会井井有条,获得最佳效果。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当代西方管理思想的各种管理理论体现在诸学派的学说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人阶段。科学管理倡导用科学取代经验,强调工人操作以及对生产的管理都应抛弃经验做法,实行科学化。它开辟了生产作业与行政管理两个研究领域,并在这两个领域倡导科学精神。

2、社会人阶段。梅奥的人群关系论和巴纳德的组织论从组织内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管理,倡导在实践中抛弃传统的高压式管理方式,推行旨在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管理措施,并将组织直接定义为自由人的协作系统,提出组织成员协作愿望是组织存在的第一前提。

3、丛林化阶段。丛林化阶段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程序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在丛林化阶段之后,管理学理论仍在迅速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人性管理和知识管理两个方面。在整个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自由和科学始终是其精神实质。

二、中西方管理的异同

(一)激励方式。管理以人为本,提高管理绩效的关键之一在于运用适当的激励方法,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概括为公式,即工作绩效=能力×动机激发。中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与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的激励方法有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激励。其共性说明在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人有着某些共同的需要,因而激励有着一般规律。然而,由于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激励方法的侧重点存在着很大区别:

1、中国古代激励重情。儒家认识到对民“爱之如父母,则归之于流水”,主张把家庭伦理推广应用于社会管理,人人都爱,建立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历史上,中国成功的统治者、管理者非常注重感情投入,以赢得人心,如诸葛亮七擒孟获。而西方则比较忽视情,长期只强调用铁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劳资双方冲突尖锐。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管理理论才认识到人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被尊重等社会需求。

2、中国古人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这里实际上已提出了心治管理之要的思想。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塑造人的精神,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理想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一民众的心志,向臣民灌输儒家思想,教育臣民要忠、孝、仁、义。这种教育使得在国家、组织中产生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整体精神。而西方的精神激励方法则强调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组织缺少一种整体精神。西方管理学家已认识到这正是其企业价值的一个缺陷,主张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华。

(二)侧重方面

1、西方管理侧重于方法意识和技术层面。现代西方管理思想从古典管理理论开始,首先表现为方法意识上的突破。从18世纪工业革命起,寻求一种全新的具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方法,以充分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科学管理应运而生。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侧重情理。相对于西方管理而言,中国传统管理是一种完全有别于西方管理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方式。中国传统管理与西方管理有着明显区别:西方管理重操作,发展为近现代西方精确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将微观管理同宏观管理混同起来。中国传统管理作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管理方法论和管理模式,是整体论的宇宙问题观、方法论和管理上的人文伦理本位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和西方主要管理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建立在一种不断发展着的规范化、确定性和科学性方法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管理则要求的是:有限规范、模糊界限、整体性和人文、人伦、人际关系的方法。在同西方管理思想比较来讲,中国传统管理明显地具有文化伦理本位主义、道德化和道德示范、管理的非优化等特征。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

进入21世纪后,知识、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促使不同国度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尤其是要注重集体取向和整体思维的东方管理思想与注重个体取向和系统思维的西方管理思想的相互融合。

(一)以人为本,结合情与法。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要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性,要使每个人的技能、期望和信念,都能在共同的劳动中得以发挥和实现。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产的;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如果我们能够借助管理科学所提供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并融入“情”的特质,做到情与法的有机结合,管理工作将会有更高的效率。

(二)因时制宜,把握时中原则。时中即因时制宜,管理的目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西方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也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以往的管理目标是生产者利润的最大化,今天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时,管理的目标是多元化,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社会实体,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要保证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实现,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等多项指标。这样就使管理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化,并确保了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三)无为而治,实现柔性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保持一种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柔性管理是指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的管理模式。在柔性管理的组织中,员工处于一种宽松融洽、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创造力和潜能得以最大展现。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最好实践。

(四)以德为先,建设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确立企业文化,并身先士卒地去实践,通过自己的言行,向组织成员展示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经营特点等,对其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和同化的作用。领导者的这种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以德服人”中找到最好的解读,同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即企业文化的建设。优秀的领导者要确立经营理念,并由此形成企业的管理风格、管理理念,构成整体的管理氛围。

尽管中西方企业在管理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互有利弊,但彼此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成员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自身价值的最充分体现。中国企业应始终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文化有机结合,着力于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文化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同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会更加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中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与趋同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星闽.中西方企业管理差异性分析[J].理论建设,2009.6.

篇(6)

关键词 中西 语言文化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HUANG Jing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 Media,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ain tool for people's daily exchanges, exchanges between the language can comprehend each other in many aspects of the emotion, mood, thought, perception. China is a long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to form their own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factors have led to a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s feature to promote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Western countries to be attracted to Chinese culture. In view of thi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made a comparison study for the corresponding.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1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的成因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必备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或思想。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差异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之间摩擦出的文化差异是许多语言爱好者或研究者追求的重点。语言文化特点的差异不仅呈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色,也让世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应当结合历史变革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剖析。

(1)历史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均处于发展阶段。而西方国家的变革发展更早于中方,无论是经济、政治或科技、文化等事业均比中方发达。①历史因素对后期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影响不容忽略,两个国度人员的交流往往会受到历史环境的约束,从而形成明显的语言差异。

(2)发展因素。发展是促进一切事物变动改革的核心因素,也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关键要素。毋庸置疑,尽管西方国家承接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阶段更加先进。西方国家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超出中国许多,国家发展因素引导了语言文化交流的方向,中西方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语言文化上的明显差异。

(3)文化因素。面对强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正忙于经济、政治等事业发展,对于文化事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西方国家在长期变革发展中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体系,不仅积极发展了本国的文化特色,对海外先进文化也积极吸收学习,更加巩固了西方文化的深厚基地。语文文化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其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4)交际因素。从小的范围来说,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也是在人们的交际之间形成,并且随着语言交流的增加,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会更加明显。语言交际过程里可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在表达事物时主张从客观地角度看待问题,且考虑的语言范围较广;中国人则偏向于主观意识,语言思维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

2 “语义”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中国文字和印欧语系文字语义上的差别,来自于语音和语形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印欧语系的多义字相对少一点,为什么呢?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但相对说来,词的分类就会多一些。这样一来造成一个什么效应呢?还是以诗词为例,中国文字的多义性造成中国文化的概括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②西方语言文字,定义性的功能相对强一些,由于条分缕析的能力强,就会促使人们走到求真的路上去,尽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

3 “语音”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应该将二者合在一起说,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说法,还是尊重习惯。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如:“kai”就是开音节,如果是“kait”就是闭音节了。如果是闭音节,中国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实现。另外,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中西语言文字区别看起来很微小,但是它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③由于我们一天到晚一直在说一种语言,自出生以来就要天天接受它,语言给予我们一套实践的模式和崭新的世界观,我们不知不觉中便受其熏陶,并且不知不觉地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外部的世界。

4 “语形”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语形就是文字的外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形状不一。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而印欧语系的文字则不同。举例来说,希腊字母,包括英语、德语、拉丁语,都符号化了。它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当看到这个文字以后,不可能立刻将之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失去了人这个主体和自然界客体之间的联系。④但是这种文字也强调了一些因素,它强调了人的智力运行轨迹。符号化的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逻辑联系,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强的人文性,把人的轨迹打在文字上面。汉字的人文性不强,但是汉字的自然性很强。中西两种文字的外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潜在因素。

5 “语法”的特点及差异比较

语法差别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词法差别和句法差别。在词法方面,汉语言文字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是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甚至可以有“回文诗”,正念、倒念都可以,这也造成汉字的创造性很高。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虽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强,但是也意味着比较机械。例如拉丁语,每一个词后面都要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词的词性和词态。中国的汉字是绝对自由的,爱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⑤因此,印欧语系限制性太大。这样一来,中西两种语言文字势必把两种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汉语的缺陷在于其词法结构、语法结构不太发达,介词相对来说少一些,但是汉语靠什么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语形和语音。例如“山”字,看起来像一座山,表达的含义非常生动。任何事物如果在一个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种因素来弥补;反之亦然。

6 结论

总之,中西方之间的语言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均体现了本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深入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作用。导致语言文化差异形成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研究语言文化特点必须要从历史变革、社会发展、交际运用等方面综合考虑。

注释

① 张鑫炎.中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的差异及语言特点的形成[J].中西文化研究,2010.19(50):33-36.

② 凡修文.历史因素对世界各国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0.14(11):7-10.

③ 周诗婷.从语义角度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J].汉语言学,2010.32(17):44-46.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词汇;教学分析

一、初中英语词汇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教育环境下,倡导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注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以及教学方法。而在语言类教学过程中“词汇”作为三大元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初中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是离不开词汇的,他们的思维都是以词汇来进行思考的。词汇可以组成句子,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则想要有效进行英语教学则是很难开展的。而事实上,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其英语水平的高低。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育中,对于学生来讲,大量的词汇是非常难记忆的,并且汉语与英语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许多问题,例如:

(一)英语词汇单词发音不够标准

我国土地辽阔,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方言,而这些方言或多或少影响着英语词汇的发音。不仅如此,我国有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英语教师水平有限,读音不够标准,进而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发音。还有在初中低年级的时候,许多学生对于英语音标学习不够深入,所以也就导致了无法读准标准的英语单词,甚至还有的学生使用汉语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

(二)英语词汇多,没有好的记忆方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读音相似的单词或者读音比较复杂的单词。而学生没有意识到音标与单词之间的联系,也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地去记单词,这种方法效率低下并且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进而导致了学生逐渐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所以,学习英语词汇好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三)教师没有词汇学习策略

新课程初中英语倡导英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对于英语词汇,仅仅讲解音标、语法以及句型,通过反复讲解来达到教学目的。在他们看来,词汇是不需要教的,只需要告诉学生怎么读,词组有哪些理解意思就够了,之后通过背诵以及默写来完成词汇教学。在这方面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以及学习策略指导。很多教师可能更愿意让学生复习语法以及句型,而忽视复习巩固已学词汇。并且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词汇, 但是没有注重讲解方法,仅仅是讲解词义而没有创设真实的情景,进行情景化的教学。

(四)学生学习词汇多,没有取舍

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强,而且学习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在这个阶段英语词汇量也相应稍微多。例如,六年级下其中有64个单词,其中要求四会单词有49个。本单元主要是讲解:。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有很多四会词汇需要掌握。对于学生以及教师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许多教师对于这些单词都是“一次性”带过,这次学过之后就搁置了。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的学习是以单词和一些例句作为基础展开进行教学的。对于单词和句子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则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运用能力就要对单词和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其中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去了解西方文化。而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展开对文化教育的策略方法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名词“honey”的理解上,表面上的意思是为蜂蜜。如果以中国对单词的理解,蜂蜜也就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但是在英国人看来,却是把蜂蜜作为甜蜜的象征,进而来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甜蜜的、心爱的”。在一个对名词的理解上,中西方的差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也反应出了不同地区对待不同事物的一些独特的看法。还有一些简单的句子则可以表达出中西方在陈述语言表达上的区别。例如:意思表达为事情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定局。如果将此句话翻译成中文则可以使用上述翻译,但是在中文里则可以将其理解成为:“木已成舟”。中文博大精深,英语同样也如此,用一些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更加深层次的含义,这对于促进初中生学习英语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还有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以增强英语水平为目的。

四、结语词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离开了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对于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理解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词汇学习,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够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花晓梅.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五种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5).

[2]刘蓉,阿米娜?阿布力孜.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