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5:1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体系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文化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文献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6-023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文化市场及其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关注。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市场经济体系发育尚不很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则更加不完善。目前,我国对市场体系的研究较为丰硕,但对文化市场体系的研究方才起步。据统计,我国中国知网查询市场体系共有记录 24379 条,文化市场共有记录9656条,查询文化市场体系共有记录387条,其中29篇杂志文章,其他为报纸或年鉴,缺乏理论性。从当前所阅文献来看,关于文化市场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间接研究比较多,但直接研究较少,只有2篇文献中提到过文化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现就文化市场体系的研究现状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为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本部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分析。
(一)文化市场体系的基础理论及其思考
这是国内学者研究得比较多的角度,主要集中在文化市场体系的定义、构成和作用、特点、发育障碍因素和文化市场主体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相应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值得进一步深入。王慎之(1994)系统地对文化市场的基本内涵做了详细解释,并对未来的文化市场发展趋势做了远景展望①。金明(1994)指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文化艺术事业也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文化艺术事业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来发展②。杨运泰(1996)重点论述了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性质和特征,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特征做了详细解读③。王勇风(2007)认为文化市场经营内容与文化商品相关,表现出突出的独特性④。包国强(2011)对文化市场主体做了深刻分析,并就怎样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给出了具体建议⑤。罗紫初、秦洁雯(2014)重点阐述了文化市场体系的内涵、结构,特征等⑥。祁述裕、孙博、孙凤毅(2015)强调即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也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且文化市场有局限性。文化市场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我国文化市场尚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弥补文化市场失灵的不足,引导和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⑦。
(二)文化市场政策及体制研究
曹巍嵩(2010)中对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文化市场新体系的基本思路方法等做了探讨⑧。雷小龙、张飞鹏(2011)从文化市场构成要素出发,探讨了近年来文化市场主体规模的趋势、资本投入市场运作后产生的新问题、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对文化市场结构的影响、法规制定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提出相应对策⑨。
(三)文化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孙婧(2015)指出文化全球化威胁到我国文化市场安全,并提出了巩固和增强我国文化市场安全的对策建议⑩。周丽华(2010)就文化市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做了探究B11。刘继萍(2013)分析了文化市场的突出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文化市场的监管立法B12。
(四)对文化市场管理的研究
路宁、王异异(2008)认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也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诸如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经营者素质不高和监督不力。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规范市场、强化管理、全面提升经营者素质、建立多渠道的监督机制、加强宏观调控B13。李国传(2011)则探讨了作为特殊商品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后,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变,例如经营思想作风、管理体制、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化市场也出现了供与求、中与外、义与利、雅与俗、主旋律与多样化等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关系到文化市场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需要予以回答和解决B14。王宏伟(2012)、钱崇套、赵敏(2003)等皆对文化市场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管理措施。
(五)其他国家文化市场发展对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万欣荣(2006)重点阐述了世界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市场的影响,也探讨了我国文化市场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B15。黄先蓉,徐唯(2014)指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政策方面都有可供我国借鉴的合理成分,特别对我国文化市场在供给机制,市场倾斜配置,明确非政府文化组织的法律地位、为其提供必要的职能空间等方面有所启示B16。孙惠柱(2011)认为我国可以参照欧美国家对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和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的区分,及其文化组织的经济构成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B17。郑海平(2013)从美国文化市场监管这一视角切入,在概括监管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在几个文化市场监管的经验,以期能给我国一些启示B18。与此类似的研究还有程雪阳(2013)等。
(六)文化市场及其体系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孙春波(2005)指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一同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物,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推动。其在关注考察及正确理解把握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概念的前提下,对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做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两者是在互动发展中激励着文化经济的增长B19。
【论文关键词】特色产业;嘉兴蓝印花布;区域经济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朴拙典雅的古典韵味,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一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2006年嘉兴桐乡地区的蓝印花布传统手工技艺成功申报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保存情况尚好。本文以嘉兴蓝印花布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其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嘉兴蓝印花布发展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市场急剧缩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危机。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也逐渐被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代替,坚守蓝印花布传统手工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在现代的生产技术环境下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大多数被加工成工艺品作为旅游品销售,内销的范围很小,整体销量不大。下面就从各方面分析:
其一,蓝印花布发展的有利因素
蓝印花布的花型主要以传统的纹样以及客户订单需要的纹样为主。一些生产企业也会设计创造出新的图样来。而浅蓝、中蓝、深蓝3种颜色三种颜色的变化及调谐,改变了蓝印花布单一的蓝色格局,使印染的工艺与纹样的美感完美结合。总之,现代蓝印花布纹样在传统基础上已有了很大突破。
其二,蓝印花布发展的不利因素
蓝印花布主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生产销售,价格相对比较昂贵(有些是因为手工制造费用高昂,有些是现代技术生产中成本的提高),这就导致了蓝印花布产品经济实用性的下降;虽然近年来通过工艺大师吴元新、王振兴等人的不断探索研究,研发了许多新的更接近现代生活的蓝印花布纹样,但是由于工艺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数仍然采用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没有太多的本质上的突破;由于现代工业化进展,青年人中从事蓝印花布印染和设计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真正长久的传承面临危机。
其三,研究蓝印花布发展对策的意义
对蓝印花布的进一步发展对策的研究有着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意义:(1)探索蓝印花布市场体系的创新理论。(2)补充和完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对蓝印花布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3)探索通过构建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后如何使蓝印花布市场的实体化及成果化加快。实践意义:(1)为政府机构制定资助和扶持政策提供借鉴和依据。(2)为蓝印花布产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3)为蓝印花布生产企业提出设计及文化等服务需求提供参考,同时为蓝印花布市场体系提出新的服务需求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对嘉兴蓝印花布发展对策的支持借鉴
(1)绝对优势理论。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相比另一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有较低的单位劳动投入,则认为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阐释了各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的重要思想。蓝印花布作为嘉兴的地方特色产业相对其它地区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嘉兴蓝印花布相对而言具备了一定历史的专业化生产的能力,所以在蓝印花布市场上存在充分的比较优势。
(3)竞争优势理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日益融合。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开始注意国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它们不仅从国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产业和企业本身竞争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的原因。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国家的竞争优势是通过创造得来的,它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是否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从此角度看蓝印花布也可称得上是嘉兴的独特的地方产业。
(4)微笑曲线。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经历了十年多,以迄今日施施振荣先生将“微笑曲线”加以修正推出了所谓施氏“产业微笑曲线”以作为台湾各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嘉兴蓝印花布也要着眼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两方面。
(5)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在中国国内很时髦的一个词叫“软实力”,就是指把文化推到世界去。文化创意产业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就是规模经济。第二个就是范围经济。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嘉兴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更应加强创新发展,将其文化精髓进一步延伸到更多地方。
三、嘉兴蓝印花布市场调研及存在问题
嘉兴蓝印花布品种广泛,有围裙、桌布、拖鞋、台布、茶垫等家用品及小双鱼、中兔子、十二生肖、荷包袋等小饰品,更新慢或不更新。在现代生活中,蓝印花布颜色暗沉,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不是很实用,使用范围相对狭小。桐乡蓝印花布利用乌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开门店,布局全国,扩大桐乡蓝印花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丰同裕”一家,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卖店就有70多家,2008年实现销售1000多万元。相比之下,南通蓝印花布“势单力薄”,一年销售仅100来万元,差距悬殊。
另外,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无论南通还是桐乡,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蓝印花布生产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印染工艺的差不多都五六十岁。吴元新坦言,南通40岁以下学蓝印花布印染的已经没有了,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险。在桐乡,为解决印染工艺传承,一些染坊挑选能吃苦、有一定文化和悟性、20多岁的工人到印染工艺岗位上,实行“传帮带”。
其中05年桐乡市蓝印花布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民间美术类申报项目。更要关注嘉兴蓝印花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传承问题,而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前景,而是跟文化直接接轨更大空间的向市场经济打开长远发展门路。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嘉兴蓝印花布产业创新技术面临巨大的压力。嘉兴蓝印花布生产产家近几年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偷工减料、缩小成品大小、改变材质等不正当的方法,所以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空间较大。而在乌镇旅游景区由于旅游的附带效应,蓝印花布的销售情况乐观,销售盈利也较大;但在月河街等地刚开发的蓝印花布销售市场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盈利微薄。虽然嘉兴桐乡较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市场的商业化程度较深,但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的构建仍存在一些关键的本质问题。
四、嘉兴蓝印花布市场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业界一直有个观点,即南通蓝印花布做的是文化,嘉兴桐乡蓝印花布做的是产业。现在我们要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为构建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提出初步的对策。
思考:
1.对蓝印花布颇有研究的浙江桐乡市群艺馆馆长祝汉明研究员认为,最完善的保护应该是文化与产业的无缝结合。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嘉兴作为蓝印花布的原始产地,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蓝印花布作为特色产业相对其他地区的绝对优势。
2.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随着时间推移,嘉兴蓝印花布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嘉兴蓝印花布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内生的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嘉兴蓝印花布原料丰富,在原料上投入的成本较少。另外不少专家认为,保护和开发并非一对矛盾,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完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民间工艺从深闺走向大众、走向市场,有利于民间工艺产品做大做强。所以更要在产品科研创新上投入更多的成本。
4.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嘉兴本区域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寓于蓝印花布这个独特的产业,而蓝印花布在嘉兴本地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利于乌镇的旅游业的发展,在本地直接销售可降低运输成本,为了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出售量,蓝印花布的各种产品应该制作的更加精美细致,以增强游客对这种文化的鉴赏,可传播嘉兴蓝印花布的这个特色产业的文化素养。蓝印花布产业是嘉兴区域经济特色的重要依托,要形成蓝印花布这个传统产业的集群,以此放大“乘数效应”,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发展形式上,可依照“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发展模式,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从地方特色产业的视角出发,嘉兴蓝印花布可以“丰同裕”为中心企业,其他家庭式小作坊要逐步发展成中小企业,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中坚力量。这种发展模式也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以这个为初步的轮廓来构建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以特色产品生产技术为先导,突出其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经济。
5.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嘉兴蓝印花布产业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非物质文化,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性,另作为文化创意的一种特色产业在其旅游纪念品艺术展览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对策:
1.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吸收先进的科研调查人员,进行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嘉兴蓝印花布的样式更新不够快速,且颜色过于黯淡,不太符合现代人的日常的使用审美标准,所以样式和颜色上可与时代流行趋势相结合,以增大消费人群,使消费范围更广大。具有嘉兴地方特色的专利生产,巩固嘉兴蓝印花布市场的垄断性地位。
2.成立相应的市场调研监督部门,首先吸收高素质调研人才。生产新产品不能盲目进行创新,一定要经过一定的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以确保信息环境质量,然后进行设计生产;另要对企业各部门实行相应的监督机制。政府对此也应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蓝印花布的生产发展。
3.成立向外扩展的营销部门,嘉兴蓝印花布在浙江或华东范围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外或其他地区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那些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专门到外省甚至国外开设嘉兴蓝印花布艺术馆进行一系列的展出,宣传嘉兴蓝印花布这一特色产业,也可附带结合嘉兴五芳斋的产业介绍,增强地理集中企业集群带来产业的推进作用,在那里产生了一定的销售机遇就开设分店,进行专门的产品销售,产品纹样可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开发生产。这样可进一步扩大嘉兴蓝印花布对外的销售市场,对构建嘉兴特色的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营销部门也可从地方特色产业的角度,专门构想一些促进销售的方案,销售方案中可与嘉兴其他特色产业相结合。
4.政府给予一定的扶助,在本地的嘉兴学院设立专门的蓝印花布市场的学科专业,发展文化水平较高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专业新世纪人才,与现代市场快速发展直接接轨。尤其是培养可管理蓝印花布中小企业入手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蓝印花布生产技术上的学习与继承,更要有对嘉兴蓝印花布市场体系建设的能力。
5.政府在出台了相关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应加大鼓动的实际力度,培养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化创意发展模式的一些思考与创新建设,这些专业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人才的加入,加大了对构建嘉兴蓝印花布市场体系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关 键 词:限额-交易;排放配额;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0-06
一、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7年《京都议定书》对附件中列出的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① 为减轻相应国家的减排压力,《京都议定书》引入了市场化的手段,制定了三大履约机制,即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 国际排放权贸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 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推动、刺激了国际碳排放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见表1。
(一)欧盟
根据《京都议定书》要求,欧盟承诺在2008~2012年之间, 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8%,并在2005年将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正式投入运作。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和演进,不仅仅是碳即期市场,一些衍生市场如碳期货市场、碳期权市场、碳远期市场等也都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在EU-ETS的第一个承诺期即2005~2007年, 有2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被分配给了27个欧盟成员国的近12 000个碳排放企业, 并使这些碳排放企业能通过欧盟内的相关交易所或场外市场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交易、余缺调剂。在2005年,EU-ETS的碳交易量为2亿6千万吨, 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增为14亿4千万吨。由此可见,在一开始这一市场便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1]
(二)美国
早在1968年, 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就在产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排污权理论, 为以后各种污染气体的排放权交易奠定了理论根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洁净空气修正案》下的酸雨计划是“限额-交易”模式的第一个重要运用,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全美国范围内, 在整体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目标上限的前提下,将排放配额分配给有关企业,并使有关企业通过这一市场来调剂排放配额的余缺, 这既减轻了企业的减排压力, 又达到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以保护环境的目的。 鉴于本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压力, 南加州地区尝试建立了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为主的污染气体排放权交易区域性市场――RECLAIM(Regional Clean Air Incentives Market),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 拒绝履行其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到目前为止, 美国尚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性的减排政策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但是在国内部分地区也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的减排计划和交易市场。
2003年开始运行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美国惟一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愿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覆盖范围不仅包括美国全国, 其分支机构已遍布欧、亚、 美洲地区, 并拥有数百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会员,其通过规范化的市场运作,较好地实现了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一目的。同时,美国国内为适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趋势, 一方面在为全国强制性碳交易市场的早日建立而努力, 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建立起区域性市场。 美国已有多个州独自或联合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法案, 推动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积极探索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之路,如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GGI)、西部气候倡议(WCI)等。
二、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比较
(一)市场体系覆盖区域的差异
从市场结构来看,主要包括“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两种。前者由中央主导、强力推行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如EU-ETS,由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形成适用于整个欧盟的法律文件, 建立覆盖整个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所有成员国纳入进来。后者由各地方政府单独或联合在本区域内建立区域市场,更加注重发挥区域市场的作用,并通过区域试点,在区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国性市场。美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优势,各地方政府在参与碳减排行动、 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并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上,逐渐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覆盖区域详见表2。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发展类型, 可以分别从以下3个关键方面加以考量。
1. 环境有效性。EU-ETS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全局需要和环境的整体承受力度, 在全欧盟范围内制定标准、统一的排放上限限额,将所有的相关排放源纳入到交易体系内,通过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以达到减排目标,从这一点上看,“自上而下”型市场,将涵盖更大程度、更加全面的排放量,从而具有更高的环境有效性。然而,通过整体市场的合理细化、分散,即合理发展地方性区域市场, 并建立有效的链接将各分散市场联系起来, 有效杜绝企业将排放污染源转移到排放受限较小的区域以实现“套利”等现象的发生,这也可以有效减少一国整体的排放量。而目前美国国内各个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间尚未建立有效联系,大多“各自为政”,这虽然可推动区域内减排目标的实现,但整个美国的碳减排却变得很不清晰。较好的例子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约机制,将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在分散、细化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体的减排目标。
2. 经济有效性。EU-ETS涵盖了更大的地域范围和更多数量的排放源, 整个市场中存在足够的潜在交易者,保证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巨大的交易量会促进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均衡价格, 这对外有利于争取或是主导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对内统一的价格会更好地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 使减排成本低的企业与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调剂排放权的余缺。而对于美国的各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个区域市场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 这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配额价格和不同的边际减排成本,将导致效率的损失,并且较小的范围和较大的减排企业并存时, 极易形成市场垄断,进一步影响市场效率。
3. 政治有效性。 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各地方政府、各行业企业必然会对共同的监管框架,特别是共同的减排目标上限及各区域、 各企业具体的减排数量,进行长时间、广泛的谈判协商。以排放配额的分配来讲,这直接关系到各企业的经济利益及地方的经济增速, 各方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而“自下而上”型市场更注重区域市场的作用,各个区域市场过于强势, 必然会在建立全国市场的过程中为自己地区争夺最大利益, 进而增加协商难度,同时,各个区域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交易规则、 认证机制及监管方式, 这也会在各个市场的整合过程中形成不小的阻力。
(二)市场所涵盖排放气体和行业的不同规定
一方面为了更准确、 更有效地实现整体的减排目标, 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应涵盖所有的相关气体和所有排放相关气体的行业。 另一方面从可操作性来看, 一个好的交易体系应该能使相关气体减排收益与监测、 执行等成本达到均衡。 如果将某一气体或气体排放行业纳入体系后, 所产生的相关气体减排的边际收益大于监测、执行的边际成本,则应将其保留在体系内。 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所涵盖的气体和行业情况详见表3。
EU-ETS和酸雨计划都只选定一种气体, 分别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一是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硫是最主要的酸雨气体,而且这一状况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改变的, 而对主要气体进行重点控制更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由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它们的排放量更易被监测,并且只针对一种气体就避免了不同减排气体间排放量的转换等繁琐的过程,增加了可操作性。
对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应涵盖的行业, 可以从两个角度着眼。或者是主要涵盖上游体系,即针对化石燃料的生产者或进口商制定、 执行减排政策,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介入整个政策体系的企业数量。 或者是主要涵盖下游体系,即政策、体系主要针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者, 但要想有效减少相关气体的排放,就需要一个全面的下游体系,即交易体系要涵盖所有使用化石燃料的工厂甚至是加油站及相关分销商,而这必将会增加政策体系所覆盖企业的数量。
而在实际运行中, 各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大都是针对下游体系,并且将体系涵盖的行业、企业数量进行了简单化处理。 其中电力行业成为主要的涵盖行业,这与其自身的行业特点有关:(1)电力行业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污染源;(2) 电力行业存在以较低成本减少相关气体排放的减排空间;(3)电力行业已经存在较规范、完善的监管,基础相对较好。
对于那些只涵盖电力行业的交易体系, 其出发点则是先从一个单一行业为切入点, 以减轻政治谈判的压力,同时也使整个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尽可能简单一些, 便于操作。 但这也会造成一个棘手难题,交易体系仅限于单一行业的局面更易形成垄断,当该行业中的某一企业或几个企业联合使其所拥有的排放份额、资金规模等,相对于整个运行的配额交易市场达到一个较大比例时,便可操纵配额价格,较少地买入配额可压低价格, 较少地卖出配额又可拉升价格,这样垄断企业便可从中获得额外利益,造成不公平现象,进而可能会减少整个市场的交易量,造成效率损失。同时,相关企业还可以利用在交易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来排挤产品市场上的潜在竞争者,通过拒绝提供足够的排放配额给新进入者, 有可能形成一个行业壁垒。Stavins对美国的酸雨计划进行研究发现,在酸雨计划实施的前几年,一些企业购买了比他们实际需求更多的配额, 以此来抬升排放配额的成本,将一部分竞争者挤出了该市场。 [2]
(三)运作方式上的不同特点
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具体运作方式详见表4。
1. 对于配额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 由于担心配额的初始分配采用拍卖方式会遭到相关企业的抵制和反对,对于配额的最初分配都采用免费发放方式,即采用“祖父条款”――根据历史排放量来确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 免费分配初始配额, 这就会促使企业在计划实施的早期进行更多的碳排放, 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排放配额。而在EU-ETS实施的第一阶段, 一些大型的排放企业获得了比其实际排放量多得多的排放配额,出现了配额分配过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碳价(指碳排放配额价格)过低,造成了碳价波动。在2005年配额开始交易时,其市价大约为每吨20欧元,2006年4月随着一系列新项目被允许, 交易者预期市场中存在了过多额外的配额, 从而使价格跌至8欧元,但随后在2006年价格又涨至顶点为每吨30欧元, 最终在2007年9月暴跌为每吨0.1欧元。[3] 价格的大起大落使得不同行业的很多企业无法决定是革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还是继续排放并购买碳排放配额,从而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并且波动的价格又进一步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升, 钢铁和电力行业的生产成本比历史成本上升了10%~175%不等, 进而推动整个欧盟的电力价格平均上涨5%,钢铁批发价格平均上涨16%。[4] 而增加排放配额发放方式中拍卖的比重,可以有效控制碳价波动的风险。对于配额的定期性拍卖,可设定一个最低拍卖价,如果市场碳价远低于该价格, 则相关企业会继续持有富余的配额而被不会再向市场中卖入, 从而有效减少整个市场中的配额供给,起到拉升碳价的作用;如果市场碳价远高于该价格, 则配额匮乏的企业会期待通过拍卖方式来获得足额配额, 而不是通过在市场中用高价购得的方式, 从而减少整个市场中的需求量,起到压低碳价的作用。总之,拍卖方式可以使碳价始终维持在拍卖底价附近。 而这也就要求在整个承诺期的多个不同时点上拍卖配额, 从而将拍卖方式贯穿于整个承诺期, 而不是在承诺期开始或提前就进行配额的拍卖。
2. 对于承诺期跨度的选择。 较长的承诺期可以有效降低价格的波动性, 给减排企业一个相对长期的价格信号, 如果是较可信的信号作用, 则会有效地促进技术革新和新投资。但同时,政策制定者面对不断革新的减排技术和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时, 其政策灵活性将大大减低。EU-ETS第一阶段的承诺期为3年,并且不允许两阶段间配额的储存和借入,虽然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但即使作为一个“学习期”也较短暂;阶段二的承诺期是5年,并且阶段二、三之间的配额储存是允许的;阶段三有8年的承诺期,这与企业的投资周期较为接近,但又面临8年后即2020年阶段三到期后的巨大不确定性。 美国的清洁能源法案设定了一个长期的一直到2050年的减排目标。分配的配额数量将会逐年下降, 以达到到2012年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3%, 到2020年减少20%,2030年减少42%,最终到2050年减少83%的目标。为增加政策的灵活性, 美国国家科学院会每4年提供一份报告, 阐述气候变化情况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发展情况, 并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减排行动做出分析,据此如果有需要,政府会为额外的减排做出附加补充规定。
3. 对于配额跨期借入与储存的规定。 各个交易体系大多不允许跨期借入配额,主要考虑:(1)政府很难有效评估借入配额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及其配额的真实价值;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其更愿意较早的实现减排目标,所以会倾向于限制借入配额。(2)那些流动性相对不足的企业会比流动性充足的企业更乐于借入配额,从而会造成逆向选择的发生。(3)借入配额的企业可以推迟采取碳减排行动, 如果预期将来碳减排的整体约束目标会变得更宽松时, 相关企业现在便会采取“不作为”的观望态度; 并且借入配额的企业会更积极游说政府采用较宽松的减排目标, 甚至会阻挠交易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以使自己的配额债务被取消。相比较而言,储存配额的企业为保证、增加其配额资产的价值,会更希望有较高的碳价和较为稳定并不断发展的交易体系, 并乐于接受较严格的监管措施和较严格的未来减排目标,且有动力较早地采取措施来减少排放量。此外,允许配额跨期储存能使当前的碳价对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做出反应,从而有效降低价格的波动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4. 对于监管、惩罚制度的规定。注重一个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强制力、执行力,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对排放量做出准确的监测。 酸雨计划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要求电力设施安装检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设备,从而获得了排放源直接、连续的排放数据;EU-ETS等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只涵盖一种气体,也正是基于对高质量监测重要性的考虑。另一方面,要在规则、法律上能对监测出的违规、违法排放行为立即做出惩戒。
三、 对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议
1. 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市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同的边际碳减排成本,保证碳减排的效率;形成统一的碳交易价格,发挥市场价格信号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减排,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碳价的定价权。应该注意的是,实行区域试点(如:一部分地区先减排,一部分地区后减排)极易促发套利行为,全国性布局的大企业会将重污染源转移到不受约束的地区以保证继续排放,特别是当为了减小政治压力,同时在区域试点采用“祖父条款”的方式来进行配额的初始分配时,会刺激试点区域外的企业增加排放量,以便当体系覆盖到自身时获得更多的排放配额。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的初期可先涵盖一种气体和多个典型行业,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技术逐渐成熟后, 再将其他温室气体和更多行业纳入体系。这样更便于监测且操作简单,避免了不同气体间的转换。 涵盖多个典型行业可有效增加市场范围,减少垄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交易量。
3. 就运行机制而言,从国际经验来看,为减少实施初期的压力, 可采用配额初次分配时免费发放的方式, 但随着交易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企业的逐步适应和接受,要增加拍卖方式的比重。实施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可采用较短的承诺期,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足,并可及时调整,增加制度的灵活性,但初始时便应从长期着眼,保证制度的连续性、可信性。应允许跨期储存配额, 以避免在一阶段到期时配额价格的大跌,减小碳价的波动性,同时激发企业长期减排的积极性。 同时应制定相应具有可信性的处罚措施,对于违规企业加强处罚,使处罚成本远高于买入配额的成本,以保证整个市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Yue-Jun Zhang,Yi-Ming Wei. 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EU ETS:Evidence from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economic effect[J]. Applied Energy,2010(6):1804-1814.
[2]Gert Tinggaard Svendsen,Morten Vesterdalb. How to design greenhouse gas trading in the EU?[J]. Energy Policy,2010(38):4363-4370.
[3]Benjamin K. Sovacool. The policy challenges of tradable credits:A critical review of eight markets[J]. Energy Policy,2011(2):575-585.
[4]Marjan Peeters,Stefan Weishaar. Explor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EU ETS:“Learning by doing” continues beyond 2012[J]. Carbon & Climate Law,2009(1):88-101.
[5]Samuel Fankhausera,Cameron Hepburnb. Designing carbon markets 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J]. Energy Policy,2003(31):1531-1539.
[6]胡荣,徐岭. 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5):17-21.
[7]涂毅. 国际温室气体 (碳) 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15-19.
[8]韩鑫韬. 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24):32-33.
关键词:中小家族企业 外部融资机制 融资担保
我国家族企业数量众多,家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外部融资环境不佳、机制落后,我国家族企业尤其是中小家族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随着我国政府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增大,适当缓解了中小(家族)的企业资金匮乏问题,但并没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难题。
基于此,本文从政府视角出发,探讨中小家族企业的外部融资问题,明确政府在中小(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理应履行的角色,并就此基于政府视角提出完善中小(家族)企业外部融资机制的具体方案。
一、政府政策环境对中小家族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机理
政府政策环境对中小家族企业外部融资影响巨大。那么政府政策环境是如何影响并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中小家族企业外部融资的呢?我们认为,政府影响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政府管理;二是政府支持。其中,政府管理行为主要分为诚信体系的构建与信息披露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政府支持行为主要包括政府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一)诚信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
诚信体系的建设不仅能规范中小家族企业的行为,也为家族进行银行信贷节省了时间,有利于中小家族企业抓住机遇、获得发展。在银行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是一个极为常见的问题。
斯蒂格利茨和魏斯曾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信贷配给问题。他们认为,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正相关。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企业主知道项目的具体风险,而银行只了解企业主的整体经营风险,如果银行此时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来分散风险,则它将可能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效。
(二)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是指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时所处的宏观金融环境。金融市场体系除了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等金融体系要素,还包括规范协调这一体系的各种原则与制度。
金融市场体系的状况会直接影响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状况及发展趋势,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将为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重要保障,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是完善我国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环境的核心内容。
(三)政府融资扶持
政府融资扶持是指我国政府为部分企业的融资所提供的各项支持。它包括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以及财政支持政策等。政府融资扶持环境会极大地影响中小家族企业能否顺利地进行外部融资。当政府融资扶持环境偏向国有企业时,在有限的资金环境下,中小家族企业获得融通资金就会愈加艰难。反而言之,当政府融资扶持环境偏向中小企业时,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将会变得更加顺利。因此,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有利于推动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
(四)政府信用担保
信用担保是指企业在向银行融通资金过程中,根据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利益的金融支持方式。中小家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时往往缺少担保机构。而政府是否能够充当担保方,是中小家族企业能否有效进行外部融资的重要因素。
二、中小家族企业外部融资中的问题
(一)诚信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诚信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的软实力的提升,也必将影响微观企业的融资环境及经营效率。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建立一套健全、公平、公开的信用管理服务体系,这加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家族企业放贷的风险,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家族企业之间普遍缺乏信任感。
与此同时,残缺的诚信体系导致了信息披露机制的落后,甚至虚假信息满天飞。由于相互了解不够深入,加之信息的真假难辨,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凸显,进一步恶化了中小家族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致使中小家族企业想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相当困难。
(二)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
对于中小家族企业来说,外部融资门槛普遍偏高。不要说中农工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是其他一些比较大一点的银行,他们的主要放贷目标一般定位于“大企业、大项目”, 向中小家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多为中小商行及城乡信用合作社。显然,这难以满足当今蓬勃发展的大量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我国债券市场欠发达,政府在债券融资渠道建设方面不够积极,同时,债券发行条件较为苛刻,阻挡了大部分中小家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中小家族企业融资“高门槛”也存在于证券市场,许多中小家族企业因为难以达到上市的标准而难以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这就严重制约了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部分战略新兴性行业领域的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经济的。
关键词: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完善竞争和价格机制;生产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4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理论观点。研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举措,对于深化对这一全新理论观点的认识,确保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力为重点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微观基础,企业的活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总是以不同所有制性质和形式呈现。因此,激发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力是资源配置中市场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
(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财产权是民事主体进入市场的基础,只有对各类财产权予以切实、平等的保护,才能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产秩序和交易秩序,也才能谈得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发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国家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产主体多元化、运行社会化的财产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激发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力的重要形式与手段。为此,要允许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混合,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三)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重点是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为此,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为了确保自然垄断行业内国有企业活力,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把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作为重点突出出来。为此,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要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完善竞争和价格机制为重点以进一步理顺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和竞争等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自行协调和自发运行的有机系统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正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利益等机制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讲,没有顺畅的市场机制,就没有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当前,在供求、价格、竞争和利益等四种市场机制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突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完善。
(一)就竞争机制而言,重点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清除市场壁垒
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允许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同时,要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二)就价格机制而言,重点是理顺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基本思路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三、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体系既包括产出方面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又包括投入方面的金融市场、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相对于商品和服务市场,当前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要素市场的不完善而言。为此,必须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重点以加快完善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是房产和地产交易活动的场所和领域,又称不动产市场。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当前重点是加强用地市场的规范和完善,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就是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要不断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同时,要不断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等二级市场。
(二)促进开放和加强监管为重点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就促进开放而言,重点是要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就加强监管而言,重点是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除促进开放和加强监管两项重点外,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还要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三)鼓励和推动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技术市场完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是技术市场交易对象产生的源泉。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是当前制约和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为此,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在此基础之上,要不断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针对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现状,要注重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突破口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核心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 。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决定,并就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给出具体思路。当前关键工作就是要以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为突破口,加快实现政府以下职能转变,从而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保障。
(一)着眼弥补市场失灵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目的并不是要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相反是为了市场这种作用的更好发挥。总的思路是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同时,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一方面是要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二)本着有“减”有“加”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就“减”而言,就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就“加”而言,就是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三)立足提高效率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基本思路是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要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参考文献:
[1]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2.
[2] 韩贵琪,李金才,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37.
【关键词】交易成本理论;林权交易;分析;交易成本费用
1 引言
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对森林使用权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快速提高,林业产业已然成为社会投资的一个热点,通过市场来实现林权交易、流转以及配置林业生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鉴于我国林权交易日益频繁,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各省林业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关于林地林木流转管理的实施办法》,积极推动林权交易运作,引导森林使用权像市场上的商品一样,能够自由的在市场上交易和流通。但总体来说,我国南方的林权交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交易程序不规范、林权市场信息不足、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缺少科学的评估、交易成本费用过高以及交易双方在林权交易中获取的收益低等问题。因此,为活跃国内的林权交易市场,我们就要以降低林权交易成本费用为核心,改进林权交易工作管理制度。
2 交易成本费用的基本理论
交易成本费用是指一个市场在正常运作中所花费的成本。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品的价格进行价格查询,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一方面是双方在林权交易中,在询价、协商以及履行交易合同等步骤时所花费的成本。除此之外,根据交易的不确定性因素,交易成本费用还应该包括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是指在交易前双方应该根据交易的不确定因素,对交易当中双方应该具备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的成本;而事后交易成本则是指在交易完成后需要的花费的成本,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在交易完成后,并且在交易协议的限期内,如果其中一方要从协议关系中退出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2)交易的双方一旦发现交易价格有误而希望对价格进行修改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3)交易双方之间在处理纠纷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4)使交易协议能够长期稳定保持下去所需要花费的成本。
总的来说,交易成本费用就是物品所有权在市场转移时花费的资金成本。
3 我国的林权交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林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南方,森林大都处于偏远山区,由于交通条件差,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地的林权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群众对林权市场交易认识不足,林权市场交易率都比较低,投资者直接与林权所有者私自交易情况比较普遍。这个阶段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建立了管理机构,但整体上缺乏专职人员,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其次是林权交易市场监管缺位,仍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再者是林权交易宣传不到位,林权信息收集与渠道不畅通。
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最具价值的就是丰富的交易信息,信息流通是保证市场运作的基本任务。而在广大山区,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市场,林权信息得不到顺畅流通,信息范围小,获取信息渠道也少,这无疑增加了林权交易的信息搜索成本。
3.2 林业产权的自身特殊性
由于林业产权的自身特殊性,导致在林权交易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 主要包括交易双方在林权评估以及防止侵权两方面的工作花费。
(1)我国南方的地势比较复杂,森林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加上森林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高低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林木生长状况都不近相同,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统一的价值标准来确定。因此,在林权交易中,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必须有评估中介机构做出调查评估。而当下,各地具备森林资产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单位都比较少,由于森林资产评估外业调查时间长、内容多、价值评估风险大等因素,中介机构往往不愿意受理评估申请;如受理,其要求的评估服务费用都比较高。
(2)森林属于一种特殊商品,且效益具有多重性(除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比其他商品或者资产,林权在交易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或者侵权影响,如森林经营关系到当地村民的食水工程、农业生产灌溉,或者农村日常薪材、放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林权交易过程中防止侵害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3.3 林权交易流程和形式不规范
在现有的林权交易中,我们经常发现,交易双方往往沿用旧时契约,没有采用规范的协议或合同文本,对一些重要或必要的条款没有做出具体说明,如权属争议的处理问题,再次转让的问题,山金支付时间要求问题,集体林权交易的公示问题,2/3以上村民(或代表)签名问题等等。这种普遍现象的发生原因,除交易双方的知识水平不高、疏忽大意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各地管理部门仍未制定出或推行规范的林权交易协议文本,没有起到模板示范作用。另外,在林权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没有到基层司法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缺乏应有的监督管理,也是造成协议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各地政府在林权交易制度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也制定了一些林权交易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但由于存在宣传不到位,交易机构不完善,交易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收费标准不规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林权交易市场未能规范化运作。因此,在林权交易中频繁发生各种违约纠纷,而纠纷引发的仲裁和索赔处理成本也就必不可少了。
4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林权交易策略
4.1 完善林权交易制度体系
在降低林权交易成本的各种工作中,对现有的林权交易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应该摆在首位,以从宏观以及在源头上遏制交易成本的浪费。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联合多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现有的林权交易或流转的管理办法,设置完善、健全的林权交易规范要求,为各地开展林权交易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明确的操作规范。这将对现有的林权交易状况进行整体约束,为推动林权交易市场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了减少在林木价值评估工作上花费的成本,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还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林业要素价值评价标准,分别对不同环境和管理状态下的林木价值提供参考标准。另外,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设立森林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要根据本地经济状况,统一制定评估收费标准,降低服务费用,为林权交易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进而推动林权交易市场高效运转。
4.2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管理监督
政府在林权交易市场中的角色不应该仅限于监督者的角色,除了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对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严格监管,各地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为林权交易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林权交易登记的管理。例如:(1)建立林权交易信息平台,积极收集和当地的林权信息,通过整理后将最优质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需要的人们手上,进而缩减交易双方的信息搜集成本;(2)多渠道、多媒介传播林权交易信息。充分利用人们关注的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刊、电子网络平台等,让林权交易信息传播空间更为广泛;(3)加强林权交易的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林权交易行为;(4)在解决林权交易的纠纷、仲裁以及违约等问题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司法调解作用。
4.3 建设创新型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
为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建设创新型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体系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它应包括林权信息平台、林权交易平台、法制宣传平台、司法公证平台、林权评估平台等组成部分。各地政府应加强体系建设,采取科学整合方法,力促各个平台形成窗口一体化服务,进而提高林权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确保林权交易市场体系顺畅运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祝雄,王晓丽.关于赣、闽两省活立木转让情况的调查报告[J].林业工作研究,2002(1).
[2]刘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D].长沙: 湖南大学,2005.
[3]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4.
一、教材分析
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本节课的知识点繁密,重难点问题集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比较市场和计划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科学精神: 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的优点和缺点。
3.法治意识: 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市场经济参与者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
4.公共参与:认识到每个市场经济参与者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积极维护市场秩序。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规范市场体系的措施。
2.难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倡开放式互动教学,侧重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以实现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情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为接下来知识讲解奠定基本理论认知。
新课讲授
一、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
——认识市场懂机制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情境材料:展示我国今年猪肉的供应量VS我国每年猪肉的消费量
阅读材料,并根据老师的分析试图对情境所反映出的矛盾问题作出分析:
1.这组材料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怎样的矛盾问题呢?
1.以“猪肉”这一日常生活食物作为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于增强学生对该问题的感性认知。
2.情境材料突出了我国猪肉的巨大消费量以及今年猪肉供给的严重不足,这一鲜明对比利于学生理解供不应求以及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
教学提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要求合理配置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对上一情景即猪肉供不应求关系再讲解。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
1.面对猪肉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是如何解决的呢?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进而了解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
教学提示: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机制
情境材料:2020年3月份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企业暴增了18000家。
从供不应求出发,结合生活常识思考以下问题:
生猪养殖企业猛增会对猪肉供求产生什么影响?完成流程图。
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路径,进而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价格与需求、供给之间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跌,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根据原理,用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供给之间的关系。
考察学生对这一一般规律的理解。
教学提示:
1.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路径。
2.市场是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等机制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3.商品价格与需求、供给之间的一般规律。
二、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缺点?
——分析市场 明利弊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教师引导:
1.今年生猪行情比较好,一些企业纷纷投资生猪行业。那么这些企业是依据什么对资源进行配置的?
2.这么多企业都想抓住生猪市场的商机,那么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会怎么做?
思考以下问题:
1.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路径,理解企业行为的依据。
2.思考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可以有哪些战略妙招。
1.引导学生在认识企业投资生猪行业的依据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一个优点。
2.让学生在提出战略妙招的同时认识这一妙招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进而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二个优点。
教学提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
2. 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
情境材料:
1.今年八月份全国多处地方因非洲瘟导致出现生猪大量死亡。市场上出现少数不法商贩向生猪养殖农户低价收购病死猪,用于冷藏以后卖或低价销售给一些食品厂。
2.因生猪市场较好,2020年3月份以来,生猪养殖企业猛增了18000家。但存在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猪场内部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等最后导致入不敷出甚至倒闭。
3.现在猪肉的供求关系是供不应求,猪肉价格大涨。众多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大量生产。也许后期会出现人们猪肉需求饱和的现象,造成猪肉滞销。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
问题:
以上材料反映出市场调节存在什么弊端?会带来什么影响?
情景材料是对生猪行业的后续报道,一方面能体现材料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
提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
思考哪些物品不能由市场调节。
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物品、特殊物品以及与民生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由市场调节,理解市场作用不是万能的。
教学提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三、如何更好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建设市场谋发展
1.市场体系
情景材料:多年后我国AI智能养猪发展前景很好,你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于是……
【情景模拟】思考以下问题:
如果你将来准备进入AI智能养猪领域,你需要跟哪些市场打交道?
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角度回答该问题。通过了解开办企业要和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打交道,了解市场体系的构成及运作。
教学提示:
1. 市场类型: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2. 市场基本要素: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
3. 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及措施
情景材料:经过努力,你的生猪养殖企业越办越好。在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同时,企业开始遇到一些难题:
1.当地仅有的一家猪苗场出了新规定,要求凡是购买本场猪苗的必须要购买饲料。
2.有涉恶团伙企图通过暴力手段打压你的企业,以垄断当地的农贸市场猪肉行业,给你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你想把猪肉销售到外地,但有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猪肉商,对你的产品在检疫和收费方面抬高了门槛。
思考:
1.你面临的难题反映出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给资源配置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反面典例,引导学生理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性,针对问题进而理解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主要措施。
教学提示: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二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六、板书设计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认识市场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