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1:28: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化;实践教学实验室;研究方案
一、体系创新研究的背景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本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法理要义,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养成法律思维,训练并掌握法律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或环节。然而传统的法学教育过于偏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地位和比重明显偏低。零散不成体系的实践教学,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误以为它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业余活动”。就传统实践教学的方式而言,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诉讼活动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及证人等,通过演练熟悉案件的审判过程。这对于初学法律者了解基本司法程序是很有益的,但它偏重于审判程序演练,事实调查等方面的训练无法容纳。专业实习中,学生有机会深入司法实践第一线,甚至可能在导师指导下处理案件,但由于时间、经费和实习基地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总体上非常有限,实习甚至流于形式。法律专业社团是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但因大多缺乏教师的组织和参与,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深度的锻炼,且容易引发与正常教学秩序的冲突。近年来从美国引进的诊所法律教育,让学生在有律师实务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实案,其主要教学方法有课堂内角色模拟式、互动式、分组式、提问式和讨论等,课堂外把学生置于“律师”角色,办理真实的案件,但它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律师,目标过于单一,与我国法学本科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不完全吻合。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模式各自为政,零散而不成系统,缺乏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和统筹协调的运作平台,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没有充分实现。从理论研究来看,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法庭的运作、诊所教育模式等等,虽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对象,其研究成果已非鲜见,但这些研究一般只是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或模式的介绍。有的虽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却也只限于简单地“取长补短”,重点还在推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的有较为自觉的整体意识,认为法律实践教学可分为实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实习教学(即专业实习)和实地教学(包括法庭旁听和义务咨询)三种;或认为,法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有六大环节:案例教学、观看实践教学、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专业实习;还有的甚至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体系性构建,但这些论者都未能深入探究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及其思想基础、现实条件和具体整合方案。如果说这在原来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现在则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对我国传统的大一统法学教育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而我国不久前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也对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正是立足于多元化社会趋势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试图通过对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实践教学综合性的机构和制度平台,重塑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功能,优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从而统一和深化师生的认识,彻底改变实践教学不受重视或流于形式的状况,并凸现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个性,使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体系创新研究的基本观点
我们认为: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应以“国际视野、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制定统筹兼顾的教学计划,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种方法和模式。这需要实际的行动,也需要理论的创新。
首先,应该在统一的大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现特色和个性。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之间,各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但实践教学首先应服务于统一的大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养育其人文关怀和公共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司法伦理,养育其法律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洞察客观事实的能力,提升其法律职业理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其法律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强化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各学校法律院系应在全国乃至全球法学教育中合理定位,并通过法律实践教学尽量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以适应当代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其次,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定统筹性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具体直观的现实感受和动手能力。但传统实践教学过于偏重校外专业实习。这不仅在法科学生队伍庞大、实习经费过于紧张、实习基地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容易流于形式,而且各院系人才培养模式容易雷同,难以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在校内法学院系之下设立综合性的法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立由专业教师和实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实验室负责统筹规划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年级课程状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此外,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互动与交流应该切实得到体现。从教育理论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深度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途径,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尤为重要。然而,以往实践教育中,教师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因而学生很难得到真切的训练;而近年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仍明显不足。因此,依托系统化的机构和制度平台,是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
总之,本课题立足于多元化社会趋势和创新型国家战略,旨在通过提供稳定的机构和制度平台,重塑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功能,优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从而统一和深化师生的认识,彻底改变实践教学不受重视或流于形式的状况,并凸现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个性,使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体系创新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我们看来,体系创新研究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全面总结以往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在机理和现实条件,重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位,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其二是探讨新形势下法学本科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充分体现国际视野和学校特色,如何培育学生的个性特征、个人特长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围绕这两个目标,体系创新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一,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与创新型国家和特色办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与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重建;不同实践教学方式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的共性、个性及缺陷:不同实践教学方式与法学本科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第二,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结构、功能和运作规程研究,具体包括: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在整个教学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内部构成及总体规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统筹规划”功能:实践教学实验室人员的定位、组织规则、运作程序;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诸环节的安排与课堂教学计划的关系协调;实践教学的绩效评估等。第三,教师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等。
多元化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要求更多富有个性、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人才,而实践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而不零乱的学习与训练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不仅有更多的自主学习与训练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的设想,即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应该是以一定的指导思想为灵魂,以实践教学实验室为平台,以综合性教学计划统摄下各种切实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路径的多层次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国际视野、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注重资源整合、突出体系创新、强调教学个性,是本课题的三个最大特点和创新之处。我们深信,这些创造性设想的提出,将为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四、体系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多层次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全面而深入地总结与评析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有方法和模式,并探索新的方式,在提炼相互间共性的基础上,寻求整合不同方法和模式的可能途径。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将围绕构建法学实践教学平台这一核心,就实践教学实验室的结构、功能、组织规则、运作程序、课程体系、各实践环节的运转、教学资源安排、教学绩效评估等问题展开重点研究。
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一是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教育方式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优点和缺点;比较不同国家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的做法。二是实证研究的方法,在确定基本思路之后,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材料,对实践教学实验室组建的可行性、运转的方式与机制、各实践教学模式的展开与相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三是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为完成这一研究,我们结合本校和本院实际,初步制定了如下实施方案:
1.对2002―2006年入学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并重点对2006级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跟踪研究。
2.通过社会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以往不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的成功经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可行性及具体途径,为探索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新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3.在既有的实验设施、法律专业社团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创设综合性法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其初步设想是,该综合性实验室以课堂案例教学为龙头,以诉讼证据实验室为中心,以模拟法庭和诊所法律教育为两翼,以学生法律专业社团活动为动力,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方式统筹兼顾,合理定位,良性互动,多层次、多方位、立体性地展开并优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
4.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定总体的管理方案和不同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每一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验计划结束之后,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制作详细的论证报告,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国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积累了一定的实绩和经验,相关的理论探索也日趋活跃,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发显著,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创新的关键时期。以上所论,仅仅是我们的管中之见和初步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商务策划;实践;创新
本文属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内项目(项目编号:2012KYYB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商务策划专业能力培养角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8日
一、引言
要成为高素质商务策划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商务策划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如何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找到问题的本质,需要策划人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商务策划专业学生应该在学好各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实践,努力把握一切机会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表达、协调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不能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来系统提升,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商务策划这个新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商务策划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分析
1、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不论对社会还是个人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突出,这正是商务策划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商务策划具体来说是管理行为中的计划职能的体现,是预知未来的商业活动,在商务策划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这就需要思维创新,没有思维创新,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商务策划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商务策划人才的核心价值。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发明创造,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需要创新,制定新计划、设计新方案需要创新,甚至各种策划中的创意也是创新,思维创新在策划中无处不在,只有想在别人前面,做在别人的前面,才能把握机遇、创造商机,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所以思维创新能力是策划人职业生涯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思维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如同各项技巧,通过学习和训练,人人都可学会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教导学生勤练多思,敢于突破思维习惯。
2、逻辑表达能力。良好的逻辑表达能力不仅是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商家考察人才最重视的能力之一,无论是对内、对外沟通,或提案或发表,逻辑表达能力都显得十分重要。所谓逻辑表达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说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文字表达两个方面。口头表达就是“说”,无论是向别人宣讲自己的主张、还是展示自己或推销产品,都要用到这个工具。“说”是一个复杂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反映。有只要通过训练,口语表达水平就能提高。要教导学生养成重要的说话都要精心设计的习惯:从服装、形象、讲稿、语音、语调、音量,到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眼神交流、适时幽默等力求恰到好处,避免夸夸其谈,远离假话空话。文字表达就是“写”,对于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写好策划文案。策划文案是策划成果的完整展现,它直接面对的是企业、商家或老板、大众,策划文案能否为他们所接受并顺利实施,文案写作水平如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策划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注意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写好策划文案最需要的是要有写作经验和工作阅历,缺少实践环节,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写作是一种技能,立足于多写多练,应是快速提高文案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但一定要注意与策划实践结合起来。思维敏捷,善于表达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要培养有头脑、善表达、能经营、好就业的优秀商务策划人才,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强化对语言表达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3、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保证策划方案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组织协调涉及到人和事,需要对事有系统的认识和对人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对人与事的认知及与人的沟通是组织协调能力的基础,组织协调能力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实践的经验积累,如果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即使有最好的策划方案,也不会有满意的结果。在人与人之间的组合调配下,如果组织恰当,一加一可能等于三、四,甚至于等于五;如果不恰当,则可能等于零,更可能是个负数。所以,策划者为实现预期目标,要善于通过组织和规范进行综合协调,合理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力量,保证实施的正常有效运转,使策划方案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总之,不会思维创新就只能永远落后于别人;不会逻辑表达,策划成果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现;不会组织协调,方案就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所以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商务策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当前很多院校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方面的重要性。其表现为:在商务策划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从属于理论教学,甚至把实践教学学生转移到理论学习中去;在教学计划方面,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课时分配较少,考核力度不强,实践教学一直充当教学环节的配角;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
2、缺乏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延续了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格局,稍作小修小补,体系上未做大的变动。如实习环节,大多院校均安排诸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如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计算机训练等集中性的实践环节。这种实习实训的课程设置与刚成立之初的设置相比,几乎大同小异。在实践教学中,不能针对商务策划课程需求和不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差异设计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实践课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学生市场定位不准确的表现。其最大缺陷在于从学校教学安排出发,而不是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出发。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是从学生到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后,不注意知识更新,随着时间推移,长期脱离一线,自己原来掌握的实践知识逐渐老化、淘汰,这也会导致实践教学能力下降。
在实践教学中,怎样提高师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如何使学生的实践训练贴近市场实际运作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一系列改革探索。
四、商务策划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
1、创设校内实战的实训机会。成功策划都是建立在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之上的,没有客观的资料信息,对被策划对象的产品、品牌、生产过程、产品特色等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媒体环境缺少深刻的认识,是无法获得有效的策划方案的。在这种情况下,西亚斯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策划方向)推动校园活动策划,创设校内实战的实习实训机会,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3年6月,西亚斯商学院第一届商务策划大赛如期举行。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学生对大学校园环境、大学生生活和活动对象进行了解,这为策划活动奠定了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既是活动策划方案的策划者,又是策划案的具体执行者,使学生在执行中发现策划的要领,在策划中关注执行的可行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提供指导和咨询,学生负责策划和执行的全过程。活动以一个自由组合的团队为单位,策划和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由学生自己挑选擅长的角色,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训,经历了策划-执行-效果评估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了工作经验,掌握了营销策划的技能,锻炼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在营销与策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业界参与高校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与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才刚刚起步,如何使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为企业培养合格和合适的人才,是高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使命。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设立实习项目,是提高商务策划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经验的最佳途径。做好专业实习项目要有一定的原则。在学生接受一年半到两年的商务策划的基本知识后,经学生自愿,高校推荐,企业接纳的方式加入到实习项目中。通过企业实习,一方面学生亲自体验到企业项目的运作流程、行业发展现状、营销策划的发展前沿,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公司能审核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学生也已经熟悉该企业的工作流程,当学生毕业以后,公司可以直接录取这些学生来工作。通过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训机制,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局面。
3、校外策划大赛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实战项目,模拟实战中营销策划团队的组建,用营销策划业实际运作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创意策划等一系列实战演习。现在国内有许多政府机构组织推动的,如挑战杯等,也有企业推动的,如欧莱雅商业竞赛等,还有些媒体推动的商业策划大赛,这些大赛和企业的实际策划工作还是有一定差别,但是也不同于学校的案例教学,通过参与这种比赛或者分析和研究大赛的获奖案例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对于同一个项目,自己的作品和获奖案例的差别,认识到获奖案例的优势和自己作品的不足。通过实战与获奖案例相结合,学生在比较中对项目运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深刻的体验。
总之,实践教学在商务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树立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寻和革新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姜钰,姜崧.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章国平.试论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对接机制[J].职业时空,2007.2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多维实践平台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Ye Hongchun1Luo Geng2Liu Lei3
【Abstract】As a practice are highly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form a good docking has become a focus of increasing concern in society today.This article stated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ajor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heavy and light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o a single, old defec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creatively raised dimensional platform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Multi platform
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一)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条件下,能设身处地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践训练,同时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运用,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理论无法与实践结合,最终导致眼高手低,常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 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教学板块缺乏变化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育模式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对各种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可是在课堂中的案例大部分直接借鉴国外,师生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分析与归纳。通过这种单一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说是一种固定化模式。而从实践教学板块的内容上看,均沿用传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习于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实践模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设计型、探索型课程设计比例较低,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考核方式不健全,标答限定遏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强,但是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仅仅只是通过一张考卷就测定了学生成绩,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与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培养并没有益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也不应仅仅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标准答案之中,管理的艺术正体现在它的多变与灵活上。教师应从权变的思想出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
(四) 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发展而来,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过20多年,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有浓厚的西方痕迹,虽然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这与日新月异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本土化过程中出现偏差,一些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在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中并不适用,比如公平就业法律与劳资集体谈判方面,在讲授的时候需要有所取舍。而且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我国的背景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地方化、特色化方面我们还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现实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落后于当今社会的需要,给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阻力。
二、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由接受型教学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正由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逐步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深入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国外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内必须要有600-1300个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招聘,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了跟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必要改革与重构,有效提高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产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保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二)教学软硬件信息化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学设施信息化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总之,教学软硬件的信息化是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三)实践教学在未来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过程中愈发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强调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来说,实践教学应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学校购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让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模块有所了解,同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邀请相关单位的HR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研讨等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内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校外实践通过搭建新型的多维实践平台,贯彻落实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培养出全面的知识型人才。
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图一所示)。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正是对校内实践环节的重新整合与创新,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和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训练后,具有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厚,专业覆盖面宽,社会适应性强的特点。另外,也可使学院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和高效率的利用,降低教学成本。
(二)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通过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及教师工作室3大平台,整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训实践、创业实践等教学方法,在课内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外采取多角色、多场所、多类型的实践方式,并通过管理机制激励,实验室建设等举措保证时间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如图二所示。
(三)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在本实践教学体系中,一共有四个组成部分:培养目标,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保障。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承了多维实践平台的建立宗旨,拓宽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途径,增加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和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训练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厚,专业覆盖面宽,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2) 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内实践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案例教学、问题研究、情景模拟等多重实践教学方法,还要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办法,采取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等形式,由任课老师按照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灵活选择。
(3) 课外实践教学
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同样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毕业论好三个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实习单位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不能脱离实际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形成各个团队参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参赛过程中,既可以让同学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学校也可以得到不少的荣誉,可谓“双赢”局面。
(4) 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措施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转的必要举措,在实践教学保障环节上,我们要强化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加强双向师资建设,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同时能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Guo Zhiwen, Reform of Business Education in China: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and Employability Enhancement, IMDA 13th World Business Congress Proceedings,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2004
[2] 叶红春、郭志文.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5(4)
[3] 叶红春、罗庚.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2(11)
[4] 叶红春、龚雪.深化“团队学习”提升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教育导刊》 2011(9)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66-03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和“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人才发展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替代的环节,决定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2]。而实践教学目前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3]。
一、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指导人类进行环境实践的科学体系[4]。它源于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及其影响的高度关注,并随着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时间特征及地域特征,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科学的政策、最佳的技术方案、经济的工程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因此,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近年来,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复合化和国际化特征[4]。这就要求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及系统整体优化的观念。
2.环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需求的矛盾迫切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也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会持续增加[5]。目前环境类人才就业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教育行业、事业单位、环保企业、考研、环境产业等是本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主渠道[6],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较好、污染较重的企业需要进行环境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二是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和环保公司需要进行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等;三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治理等;四是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懂ISO9000、ISO14000认证等的环保技术人员[7]。但是,由于政府环保部门、事业单位大多编制处于饱和状态,每年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到这些部门不到5%。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环境类专业教学的偏理论性倾向特点,使得用人单位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产生“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偏见,经常使环境类毕业生失去与相关专业择业竞争的机会。而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毕业生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可见,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要强化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
3.目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投入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薄弱,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环境教学实践平台的欠缺,表现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仪器设备数量总体不足,先进仪器设备偏少。调查表明:环境科学专业(统计了43所高校)投入的生均实验仪器设备费仅为2.0万元(其中最低的仅为0.1万元),因此难以构建良好的环境教学实验平台,甚至不能满足开设相关环境实验课程的要求。另外,很多高校都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落后与分散,实践教学大多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式教学,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教学涉及面广,在培养模式上大多仍处在探索阶段,难以使学生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而实践教学建设比理论教学相对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新形势下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利因素过多,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够。如实习时间过于分散、专业技能培训较少等。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本着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人才的原则,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交往沟通能力等;而专业技能包括对环境系统特征、环境变化过程、环境质量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应用技能,进行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等工作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创新技能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本着“通识基础与专业特性兼顾”、“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并重”的原则,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对科学研究能力、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污染治理和工程设计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需要,以专业综合实习的建设为契机,将专业实习按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模块化设置,有效利用专业实习的时间和实践平台,构建并形成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5+3环节、核心5模块”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5+3”环节:必修5环节――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与设计型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和课外3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活动。5模块:按照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与设计型专业综合实习由五个模块组成――生态环境认识与调查综合实习、环境生物与化学研究综合实习、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践综合实习、环境污染治理设计综合实习、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论文综合实习。“5环节”和“5模块”都是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3.主要实践环节的内容和作用。基础实验环节主要满足基础知识掌握与深化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设置,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所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仪器分析、土壤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和CAD和环境监测等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实验环节需要满足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因此,是在学习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环境监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开展环境化学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等课程的综合实验部分,从而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研究和揭示一些环境现象的微观机理。主要提升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和观察研究能力。专业综合实习环节是系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5个模块都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且从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对创新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交叉与系统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生产实习环节实行一人一题,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寻找环境问题与科学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一人一题,根据任务,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和撰写论文等,范围涵盖生态、土壤、生物、水质、固废等领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以上五种能力的综合培养。辅助三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及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在我院比较普及。每年参加这些活动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几乎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想研究的科学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中,较早地学习和锻炼各项实验技能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和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4.模块化专业综合实习的主要内容。模块1:生态环境认识与调查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植物学、土壤学、地质地貌学、生态学和环境学以后安排的一个3周时间的综合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针对所观察和调查的具体生态环境现象,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土壤、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和时间,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加强学生观察、调查、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模块2:环境生物与化学研究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通识课,以及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仪器分析、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课程后开设的2周的综合实习。主要在实验室和温室大棚内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环境生物学及环境化学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根据环境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所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实验、实施和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科学问题;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到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模块3: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践型综合实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在学生学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课程的学习后,开设了3周的综合实习。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作为学生实习的研究主题。比如围绕杨凌区的水质、大气、土壤、农作物等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或者围绕渭河宝鸡到潼关段水质、土壤和生物质量监测与评价,让学生自行设计监测方案,从布点、采样、确定监测与评价项目、确定监测方法,再到数据处理与分析,最后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或影响评价,系统地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就业基本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模块4:环境污染治理设计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工程制图与CAD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环境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的3周综合实习。此综合实习将认识实习和工程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让学生“亲验式”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了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大气脱硫处理、垃圾处理、转运、填埋等工程的工艺流程、设备和运行特征后,给学生具体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在污染控制工程方面能够胜任工作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实地感受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作为环境保护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模块5:环境管理与规划应用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环境管理学和环境规划学后进行的为期1周的宏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实习。主要应用所学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对农业环境或城镇环境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的保障
为了保障新的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我们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地利用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构建了“实验中心―科研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融入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实践了“课前预习或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课内独立完成结合小组讨论,课后处理数据结合文献讨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环节与讨论、实践及报告多形式结合的综合性考核”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费条件下,我们通过新的实践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上研率和就业率都较高,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结果较好,到其他高校上研究生的学生也得到了各自导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5):83-85.
[2]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2011年6月9日的讲话[R].
[3]赵力,蒋慧,姚红.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市场需求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7.
[4]李顺兴,陈智煜,陈焕林,方振锋,郑龙.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2005,(4):35-39.
[5]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前言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和能源、信息并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该领域也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随其蓬勃发展而日新月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材料科学领域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基于人才质量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明进步的考虑,对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2007、2008两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切实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最终全面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致力于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特别是依托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晶体学等特色学科而衍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定位于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的创新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学校、学院以及细化到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多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王充的“施用累能”,朱熹的“知行合一”和“践履”,都充分说明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理论能够以实践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与兴趣,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在实践中质疑、探索、求新求变、追求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思路与原则
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理工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均以实践教学为主,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为:以培养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又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扎实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培养适应面广,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使材料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具体构建思路的指引下,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目标。以学生的具体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今后就业发展的需要,在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需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方面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规定,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考虑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内部各课程等教学环节之间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并相互衔接的产物,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需实现优势互补,处理好世家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培养出“又红又专”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体现出育人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2.具体构建举例
(1)扩大校内外实习基地范围,提高认识、生产实习质量
认识实习作为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课的一门重要过渡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的交叉学科,因此,对于刚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对本专业还不够了解,为此,认识实习过程对理工科学生认识本专业便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实习过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结束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的又一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考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实验生产问题能力的一个步骤。因而,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实习基地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本专业、本学院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范围,校内外共建相结合的思路。此外,可以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部分实习教学环节,提高其影响力和加强学生认识印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合作的关系。
(2)加强课程训练和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作为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场所,应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探索各种教与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和应用,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如开展实践导向、讨论式学习、探索研究式教学等来加强课程训练,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融会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需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做到基础知识的不重不漏,相得益彰。另外,也需减少验证性实验、模仿性实验,结合教师的课题项目和实验室资源,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使得实验室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为实践教学工作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3)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检验高校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认证的重要依据。从狠抓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始,由论文的选题、指导、答辩、评分全程监控,严格把好环节关,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探求真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加强和完善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蜕变。
四、结语
构建与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特别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理顺教学观念,在摸清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做到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到实践经费的落实等各方面都要全面合理地体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逐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探究中走在了前列,学院毕业生以“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勇于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严谨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干劲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为此需要长期探索,特别是寻求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内容的圆满完成并能够推进学院软、硬件条件的有机整合。另外,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如何完成其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匹配,共同推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
[2]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
[3]熊志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5(1):52-55.
[4]周立新,龚建勤,陆新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2-105.
[5]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20-22.
[6]薛景梅,葛永红.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J].人才培育,2008.61.
基金项目:
前 言
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开创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先河,现代工业设计由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一股设计教育热潮,我国工业设计也从此开创了新的局面,中国现代设计也由此走上崭新的发展道路。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和行业,在我国更是如此。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2002年,更显其年轻,然而在这短短8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外工业设计类专业中也颇具知名度。
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都很重视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如果脱离企业,设计便成了无源之水,工业设计只有与企业结合才能有所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现在高校也都选择与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里都有专业实习的教学环节,由于企业的容纳程度和学校的实习经费问题,一般都选择到企业里进行参观性质的实习,或者学生自己直接就近联系实习地点,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了解实际设计流程和实践性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短等原因,学生不能较好地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且针对性较差。
2.国内很多高校和企业结合较为紧密,有一些合作课题,其教师通过课题的合作获得了较多的实际设计经验,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实践性教学知识,还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也加入课题,以获得更直接的真实设计经验,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3.现在很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性教学能力,而且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积极参与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设计竞赛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两类设计:一类是相对概念化的设计,以产品的使用方式或观念的创新为主,不过多考虑市场因素,这是学校教育就可以胜任的。另一类是针对市场的、以销售为主导的实践性教学,这正是企业设计的重点和特点。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因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必须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分配的走向分析调查,虽然目前市场急需工业设计人才,但毕业生分配形式不很乐观,大部分改行进入到ci、环境设计等行业,主要原因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太差,工程基础差。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尤其对工业设计这样一个应用学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项目组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课程群、两个平台、三大模块、四种途径的“1234”模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一个课程群是指形成技法课、实验课等实践性教学课程群;两个平台是指形成“学校一企业(社会)”设
转贴于
计实践平台,即校内实践性教学平台和企业(社会)实践性教学平台;三大模块是指形成艺术基础训练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实践性教学模块;四种途径是指搭建实验课程、设计训练、实习、设计竞赛等四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具体的实施途径。
3.实践性教学团队的构建
通过“导师制”、工程实践锻炼、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同时长期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制订切实的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如攻读硕士学位、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社会实践等。
结 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 实践性教学 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现代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最终要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来源于前人的实践,人们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不仅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依据前人的方法论创新性地进行总结,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这种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完全适应对国际贸易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指导。学习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高校人才的需要
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离不开社会的沃土,高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较长,高校应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因此,高等教育需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和人才支撑。从世界各国来看,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
(三)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拓展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展现的最主要平台。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就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而言,应该着重塑造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通过基础理论教学建立学科的系统概念
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打好基础;推行案例教学,这是将学生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体验行业运转实践与技能要求,激发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研究。该部分属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
(二)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建立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贸易全过程,掌握市场商情的调查、分析与信息操作以及合同签署与单证处理等专项技能,使学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促其知识向能力转化;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科研手段等,加强对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和启发创新思维。该部分属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第二层次,以此构建融教学、模拟实战于一体的模拟实训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商务实战的统一,目的是服务于专业理论学习,培训专业技能。
(三)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以强化实践能力
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属于第三个层次,是校内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是高校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之一。通过安排学生到对口外贸单位进行业务技能的实习和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经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缩短就业“磨合期”。
从目前现状看,部分学生的实习由于缺乏统一组织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弄虚做假,敷衍了事,没有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需要从制度与组织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不至于让其流于形式,切实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上所述三个层次, 要求做到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以求实效。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
(一)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理想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以实习的形式出现,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一是涉外贸易涉及时间较长,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目睹一项完整的交易。二是贸易业务量大,历时时间长,所需的人力、物力多,时间利用率低。三是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双方企业的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学生很难亲临其境,因此实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类学校均投入了一定的财力,新建了实验室,购买了适量的教学软件,但在国际贸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面,往往以拿来为主,缺少对实验软件的消化、吸收、创新,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外出到公司实习,给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外,学校、指导老师、公司的职责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均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教师队伍欠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有些院校的国际贸易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改善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而具有良好学历背景的校内教师则缺乏对外经济贸易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需要解决。
科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设立稳定的实践场所是必需的。从目前而言,采取校外和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法为宜。具体应当在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学生实习的合同,以保证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制定学生实践环节的联络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了解。在本校内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让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买卖过程中经过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环节。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使教师达到相关的要求,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具体途径,可以是与相关企业合作,企业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可以是通过指导学生实习,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还可以是参加有关培训班的学习和某些具体岗位的短期实践;“请进来”则主要是聘请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贸易各方向管理人员做教员或客座讲师、教授等,不定期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对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目标考核、量化管理。规范化管理需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有可以进行操作的实施计划、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有充分详实的经费计划和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措施。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