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7 16:32: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城市发展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生态住宅小区 水环境 垃圾分类 能源利用
住宅小区是人们起居生活最主要的场所。生态住宅小区是目前住宅小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循环,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基本要求包括对健康、自然保护、物质循环及生活环境四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水环境、生活垃圾、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它们是生态住宅小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几方面与人的关系调节的好,可以极大的提高环境质量,美化环境,节约能耗物耗,保护自然。如果忽略和调节不好这些问题,就谈不上生态小区,会浪费大量水资源、能耗,对自然环境进而对人类带来灾难。
一、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工程的开发与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生存之道,是促进和抑制自然、人类生活,生存与生存发展及居住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住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是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水的利用要因地因类制宜,具体贯彻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协调性、自生性、再生和良性循环,从给排水工程到生态工程,分质供水、优质优用、抵制杂用,采用各种防渗及节水器具和措施,尽可能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给水的开源节流,生活污水和废水变为中水、净水和可利用水,雨水变补水,减少市政供水的用量。
1.雨水的利用
雨污分流,雨水尽可能就地收集、净化及利用,尽量减少不不透水的固化地面面积。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2001年水利部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I267-2001)为广大农村地区雨水利用奠定了基础,对城市雨水利用的指导性不强。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南京等相继投入研究和应用,在雨水利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德国90年兴起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是一项综合性雨水利用技术,此技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人共设计,依赖水生植物系统或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
2.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住宅小区内生活污水就地采用分质分级、多次处理与利用的系统。
2.1生活污水的就地分散、无动力、地埋式沼气池处理与利用
生态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时,就应该考虑到生活污水的分类问题,尽量做到生活污水(如卫生间冲洗便器及厨房中冲洗粉碎固体有机垃圾的高浓度废水)与生活废水(优质杂排水)分管道排放,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替代传统的化粪池。这样避免高浓度生活污水被低浓度的生活废水稀释,节约污水处理中增加处理设备的容积和投资。污水排入沼气净化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池能产生一定量沼气,可用于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生活应用。
2.2厌氧处理后生活污水的进一步净化与利用
净化后的污水(沼液)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我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它是一种优质的灌溉用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理想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区内绿化带灌溉,有条件的也可用于小区外农田、果园、菜地,用于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如果因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经过与生活废水或雨水合并,经小区内人工湿地渗滤系统再进一步净化,可去除95%以上COD、BOD,90%以上的粪大肠杆菌及大量的氮、磷,可以排入小区景观水体,通过水生态系统再进一步净化与利用,经过一系列处理与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提高了排水质量,基本上可以做到零排放。
二、生态住宅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与发展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长,成分也日益复杂,易腐蚀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含量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随着全球性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垃圾是一种“摆错位置的财富”是一种丰富的再生资源。为了使生活垃圾资源化,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是最基本的措施。
1.小区生活垃圾的构成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也从过去主要以煤为主,逐步过渡到了用燃气为主。垃圾中的灰渣成分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的生活垃圾中有机类含量超过一半,塑料、玻璃等可回收杂物比例增加,这为垃圾分类与处理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可以获取巨大的再生资源。
2.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小区内生活垃圾的回收可以分为可降解与不可降解两种,垃圾中的食物、纸张、草木等为有机物,是可降解的。这类物质可以用做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堆肥技术发展很快,特备是在农业为主的地区。堆肥技术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话、无公害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杀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处理垃圾中的有机物,而且可生产有机肥料,特别适合农业为主的国家。使用堆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如采用厌氧发酵,还可收集沼气作为清洁能源。
对于小区内不能用于堆肥的生活垃圾应区别开来,这类物质中可回收的,如玻璃、金属等要分检开来加以利用,其他不可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垃圾厂加以填埋。要教育小区内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努力配合物管部门作好垃圾的分类工作。生态小区内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可以使垃圾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使资源回收充分,处理效率提高,尽可能做到小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三、生态小区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
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随着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的加剧,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健康的要求。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感,我国太阳能源十分丰富。为各种太阳能利用系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1.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热水器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应用呈上生趋势,大多数热水器采用的是燃气和用电式,这样势必增加建筑能耗,并带来大气温室效应和环保问题,而太阳能热水器具有无污染、经济、安全、易于安装等优点。常用的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式太阳能集热器等,我国在真空管式集热器上开发技术日益成熟,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也较以前有大幅提高,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保障。
可以在住宅小区楼顶铺设大面积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该系统可以供应小区内居民除冬季以外全部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供居民淋浴或生活它用。我国许多城市有成功的利用太阳能的经验。该系统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系统多余部分的热水可以提供给太阳能空调系统使用。小区内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和燃气,减少了能耗和废气的排放。
2.太阳能空调系统
随着弗列昂压缩式制冷机中泄漏的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破坏越来越大,它将逐渐退出市场,利用水或蒸汽或其他能源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中央空调方面。太阳能空调系统就是以太阳能系统部分代替常规提供热源的设备,驱动制冷机来制冷,已达到节约常规能耗、降低系统运行费用的目的。
小区内安装的中央空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水夏季,可以将集热器中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里,当储水箱中热水达到一定值时,进入中央空调系统驱动压缩机工作,进行制冷,回流水再进入太阳能集热器加温。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足够高温度的热水时,可以由辅助的直燃型溴化锂机组提供冷水,燃烧可以燃烧小区内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足部分可以由燃气公司提供。冬季,同样是将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中,当热水达到一定温度值时,就由储热水箱中直接向各个空调箱提供所需热水,已达供热目的。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热水时,就由辅助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直接向空调提供热水。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由复杂的物质及精神要素的发展又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出的结果。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市空间的优化处理,其目的是为城市的合理、健康的发展,为城市综合效益的增长,为城市运转效率的提高,也就是为促进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服务。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的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现的过程,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一)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未来发展的导向性
按照前述规划定义,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1)未来目标的制定,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2)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二)城市规划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容量、区位优势以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等条件,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指导方针、战略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包括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三)城市规划塑造出城市的整体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要考虑道路交通、能源通讯、科教文卫体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规划城市的人文环境,研究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问题。塑造崭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凝聚力,扩大城市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在我国,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显严峻,同时,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不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途径,是刻不容缓的。
(一)合理确定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建设步骤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手段,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必须采取的有效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和目标顺序应与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要对该城市的战略地位、城市规模、建设前景和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分析和研判,只有定位准确,认识到位,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实际而又能付诸实施的城市发展蓝图。
(二)提高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摆脱计划经济形成的城市规划观念、理论、方法的框束,更新旧观念,探索新思路,选择新起点,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为城市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依据。
(三)注意研究城市的结构形态和布局的合理性
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城市的结构形态,按功能效用的不同,做到分区明确,功能合理,机理协调,同时城市的结构形态和布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之有发展的余地。
三、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是城市社会总体价值观的体现与反映。因此,城市规划要从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确定其作用和构成,并有效和有序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推动城市社会前进。在规划中应时刻关注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本国国情,强化地区性特点,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调整。鉴于以上的论述,以下问题需加以研究:
(一)城市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谋求经济尽可能高速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保护,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必须解剖在城市这个统一体内经济增长方面所包括的各要素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各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统一体即城市系统进行调控,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地区中城市人口和土地问题
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人均消费不断提高是三个不可逆转的国情。目前又正处于两个转变之中,就农业本身,保护耕地,核定播种面积,这要求城什用地的扩大要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措施。
(三)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者的素质,是建设好有社会主义特色城市的关键
我国城镇建设的速度很快,城镇面貌的变化也很大,但怎样使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其关键在管理者、规划者的素质和全民现代城市意识的提高。城市景观的破坏,城市的无序建设,城市绿地的被侵占,城市中过多的建高层,对历史文化古建筑、古迹的人为破坏等,片面追求所谓的"业绩",追求"第一"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整体,只看眼前而忽视将来。
四、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先期工作,它的成功与否,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广大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当前存在的城市问题,制订出一套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城市规划方案,这是城市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黄光宇、张继刚 我国城市管治研究与思考.城市规划,2000(9).
陈友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86-189.
郭彦弘 城市规划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是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一直通过多种方式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中国政府已经将建设低碳社会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城市作为公共设施、社会经济活动、建筑物等都比较集中的聚集地,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是实现控制碳排放的关键。根据《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报告,全国城市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城市规划正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和潜力,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空间布局等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从而以最小的社会资源代价获取低碳发展目标。因此,规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让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成为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1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的内涵是与低碳经济的概念密切相连的。按照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的, 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对低碳经济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潘家华研究员认为, 低碳经济( 发展) , 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 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付允、马永欢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 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
因此,正如学者们对于低碳经济有不同的表述,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也有许多一些定义。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还有学者认为,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也有其他学者认为,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以及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不足
2.1城市规划中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评价一个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的重要要素是是否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过份注重社会经济效应,却忽视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尽管国家对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中国城市长期实施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城市发展导致的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都给原本越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据环境部门监测的数据,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2.2城市规划中缺乏公众利益诉求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主要是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意志,并没有充分反映公众的诉求,也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才智。这造成了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了诸多的弊端,突出表现为: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已经减弱。许多城市规划缺乏延续性和严肃性,一方面,城市规划可能随着政府主管领导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规划的实施进程又滞后于规划的期限。2)历史文化建筑等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持,使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3)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比如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城市建设风格雷同且不环保。比如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等现象在全国多或多或少涌现,这些建筑并不一定环保低碳。
3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
(1)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及低碳城市规划定位。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城市规划当中; 国家倡导整个社会从追求直接的近期的经济利益转向追求间接地长期利益,使人们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转变,以改变坏的消费方式,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同时,低碳约束要求有一个具体的低碳城市的规划定位。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应该体现循环发展、生态的思想,设计出合理的用地分区和公共设施布建原则,有目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用地规模。制定合理的产业指导原则,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形成。
(2)制定低碳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经济和生态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并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下编制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并采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各城市的低碳规划进行测评,以促进低碳城市的群体出现。
(3)低碳城市规划中要体现绿色城市、节约型城市的特色。低碳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利用街道,使之可以消解城市废弃物等,使之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物种,此外还要有耐旱及抗病虫等性能的植物。要树立节约观念,并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要从法规上完善对于城市规划的监督,要最大限度地进行能源循环利用,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范围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全部范围以及长沙望城区,共25个县(市/区)。该区域是湖南省地势最低平地带,为一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平面轮廓则略呈南北短、东西长的四边形,全区国土面积4.63万km2,人口1602万人。
2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支撑理论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构成了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研究的基础理论。分区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导功能原则、区域相似性与分异原则、生态与经济统一的原则、特殊生态服务功能区优先发展和保护原则、行政区相对完整性原则。
3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和分区概述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4-9],根据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和分区原则,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由31个指标组成。见表1。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专家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分区,详见技术路线图。将聚类分析的结果(图1)作为功能区划分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水热组合、地形地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作用、各区县区域发展战略等制度安排,并结合专家评议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分区单位,进行区域类比,以调整、确定分区界线。将洞庭湖区划分为4个功能区类型:I湖堤保护区、II农业功能区、III集约开发区、IV生态涵养区,详见下图及表2。
3.1湖堤保护区该区包括沅江市、岳阳县、湘阴县、南县、汉寿县,共5个县(市、区),面积为9899.13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21.41%。该区是湿地资源的集中区域,滩涂沼泽面积占到该区国土面积的12.25%,占到洞庭湖区滩涂沼泽面积的69.48%。涵盖了洞庭湖水域的主要部分,水域面积占到该区国土面积的37.26%。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为4180km2,占到该区国土面积的42.22%,占洞庭湖区中自然保护区面积的2/3。功能定位:该区域主要承担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滞洪等功能。同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包括调节大气组分、净化和提供候鸟栖息地)、文化科研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区域。发展方向:①改善湖体水质,严格防治污染,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②调蓄洪水。严禁围垦湖泊、湿地,禁止在蓄滞洪区建设与行洪泄洪无关的工程设施,巩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成果,增强调洪蓄洪能力。引导蓄滞洪区内人口向外转移。③保护湿地资源。禁图1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系统聚类谱系图止侵占湿地进行生产性开发,规范保护区过渡区域的开发建设行为,努力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水生生物和湿地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地。④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休闲产业。
3.2农业功能区该区包括临湘市、鼎城区、安乡县、君山区、澧县、临澧县、华容县、资阳区,共8个县(市、区),面积约11328.96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24.50%。该区耕地资源丰富,面积达4221.91km2,占到本区国土面积的37.26%。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9.48万hm2,占洞庭湖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7.8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562678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18890万元,两者分别占洞庭湖区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功能定位: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区域,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发展方向:①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物资装备水平、支撑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供给和食品安全。②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连片标准良田建设,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③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引导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适度集中发展,构建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⑤统筹考虑人口迁移、适度集中、集约布局等因素,加快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第三产业,拓展农村就业和增收空间。
3.3集约开发区区包括岳阳楼区、武陵区、津市、云溪区、望城区、赫山区、汨罗市,共7个县(市、区),面积约5478.14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11.85%。本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达到了65%。人口集聚,人口密度为715人/km2。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占到本区国土面积的4.66%,占到洞庭湖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的40.0%。城镇从业人口比重较大,达24.81%。单位土地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07万元/hm2、8.60万元/hm2。功能定位:适度拓展产业空间,扩大人居和生态空间,在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洞庭湖区的经济和人口的密集地区,构建绿色相连、疏密相间、山水城林相融的生态格局,打造宜居城市。发展方向:①合理发展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和结构平衡,参照城市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产业,进行密度、强度和风格控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②充分发挥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湖区经济发展。走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内涵提高型的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以提高质量效益。③加快产业发展。坚持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④以现代工业、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社区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行业,成为真正带动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4生态涵养区该区包括安化县、平江县、石门县、桃江县、桃源县,共5个县(市、区),面积约19540.19km2,占洞庭湖区国土面积的42.25%。该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了70.73%。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达49.697万hm2,占洞庭湖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4.20%。功能定位:洞庭湖区绿色屏障和水资源涵养保障区。发展方向:①涵养水源。加强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稳定森林覆盖,提高森林质量。提高区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有效控制山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②保持水土。实施水土流失预防监控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毁林开荒,推行节水灌溉,适度发展旱作农业,限制陡坡垦殖,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大工矿区环境整治修复力度,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③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走廊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保持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④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资源开采、农林产品生产加工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⑤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4结语
摘要: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浪潮下,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必然被打破。基于不同功能区建设的需要,传统区域公共管理模式也必然需要作出调整。笔者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蓝本,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解析,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公共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并对如何应对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区域公共管理;问题与挑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于2006 年,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辖区,以及崇左和玉林两个物流中心。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自此,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我国首个全国性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为《全国规划》)[1]。《全国规划》将广西北部湾地区确定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并将其功能定位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桥头堡,区域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体功能区战略
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部门对与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开发潜力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依据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息数据库,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在《规划》中,广西主体功能区由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所构成。其中重点开发区包括两个层面,一部分是《全国规划》中已经规划定属于重点开发区,另一部分是省级重点开发区。其中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南北钦防”四市的13个主城区,以及下辖的灵山、横县、合浦、东兴4个县(市),土地面积2.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12.1%。北部湾经济区所辖区中除了有重点开发区之外,还有其他的主体功能区划,只不过有些地域界限还比较模糊,本文将相关北部湾经济区内相关主体功能区划归纳为下表:
由上表可得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由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所构成,其中重点开发区是主体部分,限制开发区为区域性的,禁止开发区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之间呈点状分布。三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规划》在划定区主体功能区区划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其中重点开发“十三区+四县”定位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我国沿海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发展方向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明确:一是在城市建设上,构建以南宁为中心的、滨海至南宁为主轴、综合运输通道为纽带的北部湾城市群;[2]二是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构筑石化、造纸、能源、有色金属、船舶、海洋、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以及文化等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三是在区域公共基础建设上,完善区域内基础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港口建设,提升出海出省出边大通道,加快形成以南宁为中心、通往周边各省市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交通体系。四是在区域公共服务上,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在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础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改善外来人员的生存环境,吸引外来人才的加入,加快以南宁为中心的大城市群形成。
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而言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要求相对单一些,限制开发区中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功能定位即是建设成为区域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为区域提供大量优质农产品。其发展方向自然也就在于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引进先进农业科技,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加快把武鸣、宾阳、浦北、隆安四县建设成为北部湾城市群可以依赖的菜篮子乃至西南内陆有重大影响的农业示范基地。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为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区域,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主要发展方向在于以保护环境和提供生态产品为前提,对区域内人口实行有序转移,因地制宜进行保护性开发,适量适度发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服务性产业。重要能源和矿产区域可实行适度的点状开发,但相关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必须同步。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禁止开发区主要是成点状分布的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沿海湿地以及四明山等生态林区,其主体功能定位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其发展方向的核心即管制、保护、修复,对区域内的人类活动进行有效有序的转移。
二、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管理分析
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打破了北部湾经济区传统行政区划界限的刚性约束。基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建设的需要,《规划》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相关行政区进行了新的功能定位,使得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结构更为合理,而具体相关行政区的功能定位更为明晰且具有针对性。这一新的变化,也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要求。
北部湾经济区本就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且成立时间不长,一体化程度不高,在区域公共管理上本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区域公共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它不仅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且因为供给与需求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它一般处于某种利益博弈关系之中,[3] 故而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更为灵活的集体协调行动机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时间短,各个行政区的磨合还不够,还未能形成很好的联动性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以致供给不足。如北海、钦州、防城港的近海污染治理问题,由于没有合理的协作机制,近海污染屡治难成。
二是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分工不均。区域内各个行政区都不愿放弃或调整既有产业所带来的利益,且出于争夺利益不惜跟风建设。如此一来二往,各地产业布局难免趋于雷同,这也就导致产业同构化。例如,北海、钦州、防城港都是海港城市,按照区域一体的发展理念,三地应该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突出地进行产业布局,但事实并非如此。如石油化工项目和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都是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在各自辖区内不惜余力打造的招牌产业,未见合作反倒是大有一比高下之势。
三是各地方政府对区域公共管理模式的认知不足。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以经济区域一体化为前提的概念,它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组织并不具有多大行政权威,更多是充当一种居中协调的角色,这种中间人角色的公共管理模式,久而久之易被各地方政府当作一个摆设。加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建设缺位,各地方政府对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及理念没有强化的动力,最终区域公共管理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个口号。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必由之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区域内空间开发的战略目标,勾画出了区域内产业经济空间布局,明确了各县市的功能定位。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看北部湾经济区的公共管理发展,既要看到其挑战也要看到机遇。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土空间利用重构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两者之间寻找到有利于全局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本就存在短板的北部湾经济区公共管理而言,在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同时,搞好主体功能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北部湾经济区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区域公共管理要有更高程度的协调性。主体功能区建设追求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序共享,破除传统行政区划刚性约束所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区域间的壁垒,在区域公共问题的处理上实现有效的跨界合作。而要实现这些必然也就要求原有的区域公共管理具有更高程度的合作与协调。
二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大幅的提高。北部湾经济区内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占据主体部分,致力于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方向在于建设成为人口聚集度高、经济规模大、具有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群。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的就是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同步。
三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避免同质化政府与异质化区域的冲突。对于北部湾经济区而言,其辖区内的各地方行政区是同质的行政区单元,中央及自治区政府赋予所有行政区发展经济的任务,并用统一的GDP指标衡量不同行政区的发展,用GDP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4]主体功能区建设依据不同区域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资源禀赋的不同,将不同的行政区作为异质化区域对待,并对不同的行政区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及以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不同区域的发展进行评价。如南宁的六区及所辖的横县为重点开发区,而辖区内的武鸣、宾阳、隆安三县属于限制开发区中的主要农产品区生产区,上林、马山两县为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南宁市政府作为这些辖区的上级行政单位对这些区域的发展作出评价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六区和横县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应当侧重于经济规模、人口聚集度、产业布局等方面,武鸣、宾阳、隆安作为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当侧重于农产品的生产建设上,而上林、马山则应注重于植被保护、森林面积等方面。
四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在利益博弈中,地方利益必要性地让步于区域整体利益。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国土空间开发的调整和重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局出发,强调的是空间整体效率最大化和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就需要对区域内利益做一次重新分配和调整,调整也就会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格局。如上林和马山两县原就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势头,都有很高的发展经济、引进大规模工业发展的积极性,而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其主体功能后,其发展方向在于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五是传统路径依赖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冲突。路径依赖是指经济、技术、社会等系统一旦进入某个路径(不论好坏),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强化,并锁定在这一特有路径上。[5] 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已有六年之久,区域内公共管理相关之制度建设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惯性的作用下业已成型区域公共管理方式和理念,在区域内已经得到一定的强化,尤其是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主体功能区建设在诸多方面给北部湾经济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笔者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于其还比较青涩有待成长的区域公共管理来说,也将是一个难得机遇。对北部湾经济区公共管理短板的研究,在学界已有不少,诸如区域协调不力问题、产业布局雷同问题、区域环境治理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制约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顽疾。虽然区域内各政府都想解决,但鉴于行政区划的约束以及相关利益的冲突,最终总是不易解决甚至是退而不想解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从国家政策的层面针对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规划各区域的功能定位,明确了各行政区的发展方向。这无疑是给了改变原区域公共管理困境一个破旧立新的良机。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钳制下,各行政区根据自身情况及规划的功能定位,搞好本行政区内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各自的行政区内,根据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发展产业布局。再者因为不同行政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发展方向不同。最后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同,如此基于市场供求需要,各不同功能区间的合作也就有了互通有无的良好基础。例如“南北钦防”的主城区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南宁的武鸣、隆安、宾阳三县以及钦州的浦北县定位为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主产区,且这四县成点状分布在“南北钦防”四大城市周边,如此四县所产农产品可以有效供给四大城市的需求,四大城市也可为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这种基于市场机制的互通有无对于区域间的公共管理将是很大的推动力量。故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公共管理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EB/OL].gov.cn/zwgk/2011/06/08/content1879180.htm.
[2] 宋春风.桂在转变:更优更绿更美更平衡[N].广西日报,2012/12/11(1).
[3] 陈文理.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及分类模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绿化规划;生态景观效果。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type afforest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rban greening, reflect city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life of citizens to improve bad border quality,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is very important. City planning,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benefi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ad border, maintain and keep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create rich ecological landscape effect.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Greening plan; Ecological landscape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 言
城市生态式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发展方向,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提高市民生活坏境质量,增进市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城市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建立在科学的生态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认真领会生态学原理,把生态效益的创造过程、生态容量的提升过程、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高效和谐运转过程、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过程等自然生态学的规律或过程、通过筑山、理水、构物、绿化等传统手法,以及各种设计技巧,把生命色彩季节变换的规律表达出来。使园林设计的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实现自然的“理性回归”。园林设计应该是生态学高效和谐理念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具体表达,无论是“人化自然还是自然人化”,都将是人与自然的高效和谐生态关系。
一、筑山、理水、构物、绿化等传统手法
“筑山”在现代多学科的交叉作业下,把握住山的生态和谐的脉搏,创造高效和谐的人间“蓬莱”之山。关键是将自然之山“着意”人化,在生态环境容量之内建设基础设施,适当分割空间,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生产以及人们休闲娱乐的一个绝好去处。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在生态学上具有强烈的亲水性。“理水”中有理静和理动两种方式。静水追求的碧波静潭、环城绕屋、倒影成趣、和风细浪,既能够使园林宁静安逸,又能对核心区起安全保护之功用。动水有自然小溪、自然水流、高速喷泉、落差瀑布等类型。园林设计的作品不仅仅为人们提供感官上的艺术享受和舒适的日常生活,还能够通过增加水面调节气候,扬起水花制造水雾,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因此,生态学中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湿度指标、负离子含量指标、平均日极端温度指标、执照系数、水面积比例指标、水体的热容量调节指标、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指标、泵水的能量消耗指标及其成本效益核算指标等,均可以为使用各种园林设计的手法,元素、构件、规模时间、空间组合等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案提供优劣好坏的科学评价标准。在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地表水循环、两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坏境的建设。
园林设计中大量建设亭、台、楼、阁、水榭、路、桥及园林小品等景观构物和园林建筑物。在基础上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生态容量、生态效益及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合理的能耗、物耗等生态学指标中的评估,并使“物构”的创意更加深化,更加在理性回归自然中增加人类生活、工作、游憩所需要的住、停、观、乐、品、思的点缀、点化之物,通过改造以自然为全景的景区及增加其种植量、形状、颜色、结构及功能的构筑物来表达出来,并希望引起游人的理解、欣赏和共鸣。
随着多科学的新理念,多科技向园林设计的嫁接移植和引进,特别是在生态科学的不断渗透下,传统园林中的“绿化”开始向“绿色化”或“生态化”的新理念转换。即绿化不仅包括传统的花卉树木种植,还包括将生态学中高效和谐、无废无污、循环再生、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筑山、理水、构物、绿化的手法表达出来。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功能化发展方向,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园林的生态化及生态园林建设已成为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大趋势,传统的造园构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开合、动静对比、虚实相济、藏露抑扬”的理念和手法如果进一步融合生态学的“绿色”理念,将会使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发展阶段,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在近自然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宜居的生态型。
二、园林绿化对策及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绿化工作的重点是,按照“山、水、园、林、城”
综合配套和“城在林中、园在城中”的要求,着力抓好普遍绿化,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绿化上档次,绿化上水平,公共绿地上规模,切实加快老城区绿化改造步伐,抓好城市进出口路、城市防护林与隔离带的建设,加强城区内山体、水体的保护,搞好现有水体的环境整治,有计划、有步骤地快速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尽早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乔灌木和花草合理搭配的绿化体系。
合理进行规划,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人员预想绿化工程完成后所要达
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
参考文献
(1)徐敏,姜卫兵.景观生态居住区的环境绿化建设.蓝天园林杂志.2004年.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内涵;实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的项目,低碳社会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加快发展增强经济的同时也一直努力的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低碳社会的建设。我国已经将低碳社会建设上升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层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建筑物、公共设施等都比较密集的地区,是我国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排放的源头集中区,也是我们能够实现碳排放控制的关键。根据《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报告,在我国全部的碳排放量中,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总量一半以上。城市规划就是需要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实和潜力出发,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集约的利用土地,统筹协调空间布局,实现各类社会资源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低碳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要把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让其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低碳城市内涵
低碳城市内涵与低碳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英国最早在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所提出来的概念,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我们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的机会和途径,其为应用、发展和输出先进技术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国内的一些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低碳经济提出了一些说法,如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低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的发展。马永欢、付允等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即低碳发展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节能减排是我们的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碳中和技术作为方法。
对于低碳城市内涵而言,正如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不同表述,对低碳城市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我们在城市中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做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小化处理。其他的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公众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在社会管理上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通常认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在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地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彻底摆脱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不断优化结构、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创建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节约、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规划不足
1、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
作为一项对城市规划合理与否评价的重要指标,生态环保意识的直接体现着整个社会对低碳的认识度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历史及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是更加注重规划的社会经济效应,而忽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虽然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也对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是,在我们进行实际的操作中,种种法律法规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我国的城市增长更多的是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城市发展造成污染物的高排放,而这些又让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威胁。城市化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持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这些都给原本紧张的城市资源、环境带来着更大的压力。据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各江河湖海中,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有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50%的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标准,40%的水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60%-70%的缺水量由水源污染造成。
2、公众利益诉求的缺失
在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中,主要是体现着政府规划部门的意志,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才智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造成城市规划中出现了诸多问题: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逐渐减弱,许多城市的规划严重缺乏严肃性和延续性。一方面,城市规划随政府主管领导的变动而不断变动,而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规划实施进程又明显滞后于规划的期限;2、历史文化建筑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些城市规划不考虑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持,造成了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大规模的毁坏;3、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受到破坏。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遭直接排放,地下水源被严重污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城市各类建设风格大量雷同且不环保。宽马路、大广场、欧化建筑、豪华办公楼等问题在全国频繁的出现,而这些建筑往往不能做到低碳环保。
三、做好低碳城市规划
1、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及低碳城市规划定位
我们需要在社会公众中积极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城市规划当中。要积极地倡导整个社会从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转而追求更加长远的发展,让人们的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方向进行转变,改变原有的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保障城市生态系统运行。同时,低碳约束要求城市需具有一个明确的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应体现循环发展、生态的思想,做好用地分区和公共设施布建的合理设计,有目的地限制高耗能产业用地。制定合理产业指导原则,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低碳城市。
制定低碳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系统地理解经济、社会、生态间的关系,科学的制定各类评价指标,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在各类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做好低碳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城市低碳规划进行测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需体现绿色城市、节约型城市特色
低碳城市规划要利用好各街道,让其成为消解城市废弃物、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主力军。城市绿化用植物尽量选择本土物种,还要选择一些耐旱、抗病虫的植物。树立节约观念,让其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来。从法规上完善对城市规划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各类能源资源,实现清洁生产。
四、结论
从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合理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的各项内容,统筹协调、综合部署,争取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环保的规划方式来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