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5 17:07: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篇(1)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分布于本科高等师范院校以及专科院校,针对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就业形势,使得其他高等院校也开始此专业,其中包括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也称为二级学院,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新运营体制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但独立院校无论师资学生较高等师范本科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学生基础差,另一方面教师经验不足,开设课程不成熟,因此针对具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给予就业方向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就业方向作为本科高校专业体系的重要方面,为专业未来指明方向,近年来天津市改扩建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为学前教育专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但随着高校扩招和其他类别高校开设此专业,就业前景也有较大的挑战。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应该从多个视角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对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的更加全面。针对目前对于此专业就业面窄,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与其他的就业信息,加强其专业技能,有应对性的培养,也对教师更多的就业信息,并不是一味单纯的培养幼儿园教师,对于不同的用人单位的认识,以及未来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有较为针对性的培养,可以为专业拓宽道路。

本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其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调查,并给予其多方面的就业方向的认识,其中包括公私办幼儿园、亲子馆、早教机构、出版社、电视台、特殊学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院、艺术培训机构等。总结出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从学生自身的就业趋向,二,给予其有较大可能性的不同的就业单位,对于其未来就业方向拓宽道路,并对于未来就业引起的挫折有可预见性,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体现专业的灵活性与全面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借鉴国内较优秀的就业知道问卷,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设计了本问卷。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态度,就业趋向,就业准备,影响就业的因素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共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生发放问卷150份,年纪为11级本科生,收回问卷145份,有效问卷136份,问卷有效率达93.8%。

三、结果分析

1.就业前景

根据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的统计,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乐观,84.3%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就业认为会很有前景,但也有76.5%认为有一定的危机感,对于此专业就业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大,但仍然抱有较高的期望,因此通过此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认可度较高。

2.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方向主要分布为:公办、私立幼儿园、亲子馆、早教机构或艺术培训机构、出版社或电视台、特殊学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医院。64%选择公办幼儿园,占较大的比重,早教机构或艺术培训机构比例为23.3%。4.3%选择特殊学校、社区服务或家政服务。对于选择的原因78.5%以有较大的发展机会,看中就业环境,离家比较近。

3.就业地区、就业待遇

在所期望的工作地点方面,超过50%的学生选择更天津市六区内,13.4%选择天津市周边郊县,原因自己的家庭所在地或者交通较为方便。14.2%的选择是户籍所在地,没有选择港澳台及国外地区,5.3%的学生表示在天津市内依据招聘单位的就业信息,都会去参加考试或面试,哪里招人去哪里。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选择为2.1%,较少的学生选择此项。对于就业起步阶段,学生对于期望的月薪69.3%的学生期望是2001-3500元,25%学生期望起步月薪是3501-5500,较少一部分的学生的期望为550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薪金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也比较客观的理解自身的起步薪金。

4.就业准备

56.3%认为大学期间所学课程是否符合未来的职业需求为一般符合,需要改进,45.5%人为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践技能,23.5%为社会交往能力,而在实践实习中,最为困难的是与家长的沟通,与幼儿的沟通,以及从自己的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跨越。

四、结论及教育建议

1.改革课程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学校在学前教育的方向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实践性强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将更多的教学引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其就业单位的环境以及提高未来择业的竞争力,这样可以让未来的就业有一段适应期,要尽可能的提供不同的实践岗位,拓宽就业方向,做到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整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未来的形式使得就业形势尚好,也有更多的就业缺口。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以实践来检验,首先本专业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择业标准和目标,根据自身的优点选择就业方向,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以及身心素质。

3.深入研究学前教育的就业的现状,科学的有实践性的指导学生就业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单纯影响的,就业问题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政府就就业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将学生的就业法制化,对于发展不均衡应进行宏观调控,鼓励学生到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地区择业,并对于农村偏远地区给予优惠政策。教师也应该科学的指导学生就业,开始关于就业方向,就业准备的课程,通过调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能有预见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其就业方向的建议,并以此也为下一批毕业生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梁.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于宏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2)

[3]许兴建.罗巧英.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4]唐大章.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情感素质现状及其教育策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

[5]李岩.论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双师制”的几个问题.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

[6]张焕荣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文教资料2010(25)

[7]钱海娟.贾玉霞.崔岐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实习刍议文教资料2010(30)

篇(2)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学前英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1 -04

通过对江苏省79所高职院校[1] (包括公办院校57所,民办院校22所,不包括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查,共有64所高职院校开设英语专业,占调查院校总数的81%。未开设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视觉艺术学院、江苏健康职业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学校共有15所,占调查总数的19%。在全省79所高职院校中,有5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占江苏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0%,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另有9所院校开设应用英语专业,方向各异,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应用英语(酒店商务英语)方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应用英语(人力资源方向);南通职业大学开设应用英语(商务方向),应用英语(翻译方向)等。这些数据说明英语专业已成为我省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招生红火,招录比例也非常高。

与红火的招录情况相比,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英语专业已成为红牌警告专业,而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已成为黄牌专业。[2] (红牌专业指失业率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即失业率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3] 英语名列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而在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7个高职高专专业中,商务英语位列其中。

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每年我国有数以万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踏入职场。社会有需求,供应也较为充分,但为什么英语专业连续三年成为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呢?此问题已引起有关学者和有识之士的深思。究其原因,其一是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雷同且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一味忽视市场吸纳能力与市场需求,致使劳动力市场上英语人才供大于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失业量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待遇较低,就业困难日趋严重。原因二是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迅速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换言之,从数量上来说,供大于求;从质量上来说,则供不应求。

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大学生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对于英语专业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开设不同的方向呢?广开思路,对地方和全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跟踪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改革传统的英语专业,科学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我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一、开设学前英语专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70%,新增1400万幼儿入园,这就需要配备大量训练有素的教师。从江苏省来看,截至2010年,全省有幼儿园9564所,3~6岁幼儿总数为152万人,3~6岁在园幼儿数量为136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65%,苏南地区已达到95%以上。几乎每一所幼儿园都开设英语课程,幼儿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受到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广泛重视,社会迫切需要具备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按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规模计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幼儿专任教师数约为89784人,缺口数约为3万人左右。幼儿教师是否“科班”出身已经成为家长们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的重要指标。但很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师非科班出身,多是本园老师。有的幼儿园聘请外教,但外教多为外国在华留学生,他们工作不稳定,经常更换。而早教机构中的英语教师,其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这个岗位上,高职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由此可见,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英语教师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从全省范围看,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成熟的英语专业优势,与幼教专业相结合,开设学前方向的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英语幼教人才。现在许多师范类学校纷纷设置了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质量,已经初见成效。如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师范类)(幼儿英语),目前已开设此方向的职业院校有江苏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的办学经验可以为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学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一)学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高职院校学前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见图1)符合高职院校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标准的英语语音、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较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在各类性质的幼儿园、早教机构、英语培训机构或托幼机构从事幼儿英语教学、培训和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是既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又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语音发音,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语言表述得体,较强的模仿力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有一定的感染力。学前教育专业方面,需要掌握系统的幼教知识与技能,包括幼儿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及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美术功底,并通过必要、充分的教学技能实践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和谐发展。

图1 学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前英语教育的特点,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方面首先应突出“英语听与说(含唱)”的要求,其次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掌握与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而对其他方面则相对降低要求。而在幼教专业方面则应坚持以游戏、歌谣、故事、舞蹈、表演剧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幼儿英语教育的新方法,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二)学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课程设置是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更需要的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技能,也有相当的实践能力与实际经验的毕业生,这些对高职院校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体系(见图2)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现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符合学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图2 学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1、学前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

根据图2,学前英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翻译,写作,幼儿教师英语口语、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及办公室自动化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现代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游戏理论与设计、钢琴、声乐、键盘乐器及演奏、形体及舞蹈、手工制作、幼儿舞蹈创编、儿童美术、儿童文学、普通话训练等。

通过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初步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幼儿英语教学能力。

2、教学时间安排和就业方向

教学时间安排:学习形式采用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转到幼儿园实习,全部安置就业。

幼儿教师以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要强调实践取向,加强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进而实现从“工具化”教师培养到“成人”的教师培养的转向。该专业学生在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英语和幼教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学院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跟班实习,另有半个月的校内实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可以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逐步建立学前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这种一体化模式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趋势,其紧密结合对于培养出色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幼师、小学),(或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资格证书),PEPC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营养师,育婴师,剑桥少儿英语培训资格证书,以及钢琴、舞蹈、声乐等应用水平证书。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各类幼儿园、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语言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幼儿素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学生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优质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状况。

三、我省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我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专业的优势就在于,第一,利用政策优势,国家和地方纷纷推出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在2012年3月1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标志着江苏学前教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种种利好消息表明学前英语专业毕业生缺口大,就业前景看好。

第二,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可以利用江苏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理优势,吸引优秀毕业生前来就业,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

第三,“全国教育看江苏”,利用江苏教育资源优势,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全面提高学前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鲜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未来几年内,江苏省将新建幼儿园1545所,改扩建幼儿园1960所,新创建省级优质幼儿园1920所。[4]而就江苏省会南京而言,在3年内新建180所省级优质公办园。[5]学前英语专业恰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业前景广阔。

学前英语专业办学特色鲜明,紧紧依靠江苏近万所标准幼儿园和省内近两千所示范性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向一线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学习,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同时聘请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到高职院校做讲座,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发展动态。学生毕业时既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又能满足个体需求,实现“双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院专业特色的体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师资队伍适应开设本专业的需求,改变现有的师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

(一)大力引进师资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新专业的建设中必须有雄厚的、专业对口的师资力量,在专业不对口、教师数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开设一门新专业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极端不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合理的师资结构表现在年龄、职称、学位、专业教育的合理。高职院校要积极、大力引进符合本校定位、适应学前英语教学需要、适应高职院校学前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的学前英语方向的教师,大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全力打造优秀学前英语师资队伍。

(二)鼓励本院系的英语教师进行学前教育的深造和学习

1、英语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推荐并鼓励英语教师到本科院校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努力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这是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师资来源的最稳定且很有保障的措施。英语教师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到本科院校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能有效且系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历结构和跨专业知识。

对于这类教师,高职院校应在本校的政策上予以倾斜,从制度上保障教师进修和学习的权益,如对他们进行课时、科研工作量的减免,教学时间安排灵活等,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政策,减少这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如期回到原高职院校,为高职学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授课。

2、英语教师应加强幼教实践技能的学习

同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还应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师定期到各级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的实践制度,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广泛开展与师范类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本专业师资素质

利用江苏高等学府数量众多的优势,可以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合作,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幼教知识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它的学前教育专业蜚声全国,此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既有着陈鹤琴这样的先辈开创历史,又有全国唯一一个学前教育国家级重点学科作为发展平台,拥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拥有全国第一个学前教育博士后流动站。[6]同这样的高等学府进行交流和合作,将极大提高本专业师资的素质,优化学前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也可以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如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师范类)(幼儿英语),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开设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已有多年,师资力量不可小视。另外同为高职院校,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相似性和参照性,在开设新专业时它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许多可贵的可取之处。

(四)从各类幼教机构中广泛聘请兼职、外聘专业教师

学前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构成可能长期存在兼职、外聘教师。

从省级优质示范幼儿园招聘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高职院校,承担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性(下转第17页)(上接第113页)较强的课程,如幼儿园教师技能训练、幼儿园手工制作、见习与实践指导等课程,这些兼职、外聘教师长期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熟悉幼儿的特点,动手能力强。通过将幼儿教师“请进来”的方式,能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结合,优化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教育师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快速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以上三种方法与措施,拓宽了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来源,多渠道结合实现了英语教师幼教化,为开设本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结论

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和专业特色研究是我省高职院校学前英语专业设置应该考虑的重点,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优质专业品牌,培养服务江苏区域经济符合学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运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139-140.

[2]张晖,叶小红.江苏省幼儿园教师规模现状及其“十二五”需求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49-54.

[3][4]汤丹.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特殊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8,(07):20-21.

[5]虞翔.TPR 教学法在学前( 英语) 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7):99-100.

[6]黄芳.学前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123-124.

[7]王正胜,丁素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6):79-85.

[8] [9]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基础——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64-66.

[10]刘满堂.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1—64.

[11]彭晋祁.高专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长沙师范学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98-100.

[12]刘存刚,宋占美.高职学前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时空,2007,(14):40-41.

[13]李常玉,蔡召义,程根银.安全科技英语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探索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3):51-54.

[14][15]张庭辉.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11,(06):129-131.

篇(4)

一、前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的优化改革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有它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二、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现状

我系初等教育专业秉承“综合+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实行综合培养,第二学年开始才选择方向学习。目前,初等教育专业分三个方向: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英语方向。学生分方向培养后,选修课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上。根据实际情况,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总体分三大类,即通识类选修课程、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和学科类选修课程。

三、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选修课程所占比重不高

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针对社会实际和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及兴趣爱好,尽可能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做到按需培养、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选修课程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现在初等教育专业各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时的10-15%,这就说明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所占比重有待增加。

2.选修课程开设科目偏少,学生选择余地较小

由于选修课程总学时不高,从而导致选修课程科目的偏少,学生选择余地相对就较小。特别是一些专业拓展选修课程的缺失,使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3.选修课程与本专业和行业结合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选修课程的制定和开设,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和毕业学生的就业反馈,反复论证、查漏补缺,形成有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些都是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优化与改革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

4.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弱,在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基地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

初等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改革应该体现在教学上,而现在选修课程的实践环节较弱,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实验室和基地建设还没跟上,从而导致选修课程浮光掠影、流于形式,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的优化改革

1.以专业为基础,专业方向为导向,积极推进选修课程模块化改革

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和从事小学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一个从事小学的教师或管理者,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细分为从事语文、社会、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教师的培养。进行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改革,正是为了适合专业方向培养的要求,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在选修课程模块里自由选择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完成相应的课时或学分即可。

2.注重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就业实际,进行有效的选修课程优化

初等教育专业从近几年的社会实际情况看,毕业学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部分学生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班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有甚至离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对较远的文秘、会计、主持、营销等行业工作。选修课程的优化必须考虑这些实际因素,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拓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毕业学生的实际就业作好调整。

3.加大选修课程的实践学时安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选修课程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要合理,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量上要加以保障,以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操作上,要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组进行研讨,充分听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以及各个学科组的建议,另外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在校生的实际情况,并且注重收集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反馈,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对实践教学课时加以保证。

4.加强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

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普遍较为单一,通常教师主导课堂,运用讲授方法把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较少,运用其它的教学方法也相对不足。加强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加入网络、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起来,使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促进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5.构建选修课程教材的科学配置,进一步推进选修课程教材的优化

教材的选用配置应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吻合,构建初等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教材体系,应该详细分析现有的教材情况,理清楚教材的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内容及更新等因素,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教材,进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选修课程教材,以及各个专业方向的教材体系,推进选修课程教材的优化改革。

6.加强选修课程师资力量,逐步推进选修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修课程师资力量的加强应该考虑校内校外。一方面充分考虑校内教师中的合适力量,启用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纲任教,另一方面也注意加强校外的外聘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行业专家的队伍建设。只有师资力量的整合和加强,才能逐步推进选修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7.重视选修课程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实验基地的完善,以保障选修课程的顺利开展

选修课程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关系到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有助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各个专业方向上的选修课程模块中,与之配套的设施设备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语文、英语方向的语音实验室、数学、科学方向的理化生地实验室,以及专业拓展选修课需要的小学探究实验室、地球空间实验室、航模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

8.稳步推进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考核量化的优化

选修课程的考试方法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应该根据各个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考核和考查相结合。对有些实践性强的学科可以用提交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对有些强调过程性的学科,可以强化学习过程的量化和考核,从而达到科学考试的优化改革。

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 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101―03

1 前言

为了更好地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科发展,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2006年会会议纪要》的精神,于2006年7月8日一9日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由教育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论坛”主要研讨了全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及课时分配等主要问题。根据会议中全国民传专家达成的共识,陆续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由邱丕相教授主编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虞定海教授主编的《传统体育养生教程》,白晋湘教授主编的《民族民间体育》,邱丕相、蔡仲林总主编,郑旭旭主编的《中国武术导论》,邱丕相、蔡仲林总主编,林小美、周之华主编的《武术套路基础教程》,邱丕相、蔡仲林总主编,赵光圣主编的《武术格斗基础教程》等教材,给全国的民传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六年过去了,全国的民传专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新的专业方向,就业形式也更加严峻,而我们的专业生源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都给我们的民传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完善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对它进行相关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发展的新形势

2.1 发展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下的体育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武术专业发展演变而来,民传专业的早期就是武术专业,所以在全国各高校设置的民传专业都是以武术为主干内容的专业课程设置来培养我们的本科学生,并将武术专业随之扩大到套路方向、技击方向和养生方向,以及民间体育,武术表演方向(专业)也在建设中。全国第一家武术表演专业已在2011年获批,在上海体育学院建立。

毋庸置疑,专业内涵的扩大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同时也使得培养学生的方式和内容、标准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特长的,有复合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能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之才。

2.2 目前关乎民传本科生存的紧迫就业形势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问题成为本科办学中的突出问题。民传专业的本科就业形式也同全国出现的问题一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体现在就业的岗位明显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就业的职业也趋于个人自主创业,教师岗位大幅缩减,而服务社会的健身俱乐部形式的就业明显上升;考研继续升造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尤其是本科学生的就业心理的成熟和就业目标的变化,给我们的民传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就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符合才人培养的需要。

2.3 新形式下的民传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变化

在多年的高等教育之后,我们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的国家栋梁之才的渴求,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已经由研究生培养所代替,本科教育成为大众教育,成为职业教育,高等级的职业教育。这些就使得高校的本科教育目标的设置与早先的人才追求演变成多目标,多取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在本科期间进行有度的分流:大部分人才进入社会就业,少部分进入研究生升造;而就业的大部分人才又由于教师队伍的饱和,公务员队伍的精简,多数沦为自主创业,或进入社会健身俱乐部担当健身指导员或培训师。由此可见,就业现象的改变,使本科培养目标也随之需要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就本科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变革。

2.4 本科生源专业素养的层次不齐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武术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少,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多以文化学习为主,全国各武术馆校的生源也是大量减少,加上国家对武术二级运动员发证办法的修改,体育院校的考生人数和运动质量都有相当大的弱化,尤其是武术运动水平,在全国竞赛规则和制度的引导下,各地少年武术的培养都是拔苗助长,武术技术功底残缺,给本科阶段的专业技术学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我们必须认清形式,修改我们的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各体育院校的民传专业所追求的统一目标――教学质量。

全国大大小小的体育专业院校或综合大学的体育学院虽然在民传专业类下的专业方向划分有所不同,但都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的强弱而决定各自学校的专业办学规模,制定出各自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全国目前所进行的民传专业本科培养,以及各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选择性不强,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职业自主性,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就业口径。

所以,在新形势下的民族传统专业的课程改革,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必须正视,并加以合理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下,我国教育体制的变化,以适应本科教学内涵的转型――高等级的职业教育,从而适应、满足民传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

3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任务

3.1 课程设置改革应达到的目的

民传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是定位准确,根据目前的教育形式和就业形式,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确立以高等级的职业教育为培养目标。就业计划分配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而且,学校的自主招生,二级学院的自主培养,学生的有偿学习,都需要我们的教学计划能够逐步地尽善尽美。所以,课程设置的改革目的就是真正地将学生培养成为不同方面的有用之才,给予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个性选择职业的能力。

3.2 课程设置改革应完成的培养任务

3.2.1 完成民传专业的职业修学目标

民传专业本科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完成职业教育,每位学生通过学习,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愉快工作和幸福生活。课程的设置就需要在专业上,按专业和专业方向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这是本科专业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满足就业的基本条件,更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支柱。

3.2.2 完成个性发展,创新潜能的任务

一名学生光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需要能力的拓展,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故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一些能力发展的课程,一些拓展性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3.2.3 完成宽口径就业的实效任务

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有发展潜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多面人才,是民传专业培养的根本任务,每个专业的办学都有自己专业的特色,在国家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有不同角色的专门人才,受社会发展和专业的限制,民传本科学生的教师职业就业口子越来越窄,在几乎行不通的情况下,加上就业的竞争环境,在专业的培养上,必须设置一些课程来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合理的拓展就业课程,一定的宽容选择度,给予不同的学生以更宽广的就业空间。

4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依据

4.1 遵循国家的必修课程规定

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是在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课程规定的章法之下进行,离开了国家的有关规定的指导,就会使我们的改革失去方向。所以遵循国家的必修课程规定要求来做为我们的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依据。

4.2 遵循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求

课程改革离不开各个学校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事实上课程设置本身就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但这个核心内容的改革要符合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符合学校的学安排和质量要求,学时数的限定等等,否则改革出来的东西只能是雾中看花,中看不中用,最后只能以失败结束改革。

4.3 遵循新形势的培养目标变化要求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结果是我们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依据,否则课程设置就没有标准,培养的人才目标就会无的放矢,浪费精力、物力、人力资源。改革要适应变化了的形式,改革要符合社会的人才需要,改革也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不能落到为改革而改革的境地。

4.4 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的课程设置要适应每个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特点与水平,并不失时机地促进与引导他们。而且现在的学生在专业基础、追求的目标、努力的程度及愿意付出的学习代价等方面的差异愈加突出,对教育的需求也就各有不同。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培养,而是积极、自主地参与,故而课程的设置就需要满足学生们的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是要我学和我要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根本区别。

4.5 遵循本科培养质量的标准要求

民传本科教学应该说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的培养内容,技术培养有其一定的规律,需要一定量的时间和指导,因而进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必须是能满足一定的培养要求,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满足本科专业培养标准,是课程设置改革成功的前提。

5 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改革路径

5.1 专业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培养专业上的一专多能

新形式下的民传专业已近走过了单一的学校体育教师或少体校教练员培养的历程,转而形成了就业目标多元,个性追求的时代。由于专业内涵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岗位的不断丰富,给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80年代体教专业提出的一专多能路径来解决,在专业内实施小通识教育:利用二年的时间,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内容(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养生),形成练、养、用的基本能力,达到一般的就业质量要求,形成专业内就业的宽口径,然后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所选专业方向的提高,确立自己的一专,最终成为自己就业的立足之本。这也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体现。

5.2 丰富的课程限选模块,提供个性发展机会

通过向选课的选择性课程模块,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就业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筹码,这个近乎是个性择业就业的课程选择,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另一方面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职业限选模块,给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更大口径,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的职业选择,给整个专业的就业带来的生机,从而满足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双专业的修学,提高社会竞争能力。

5.3 整合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让学生能自由拓展

每个人的前途是未知的,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机遇才能降落到他的身上,所以在任选课的模块上,学生就可以进行拓展自己能力的课程学习,以储备相关的能力,扩大视野,为不断扩大的就业位置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

6 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平台+模块” 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学科内容通过课程来实施,因此,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当前课程体系的研究有以下三种代表性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该“平台”涵义广阔,包括公共基础平台(重点夯实外语、计算机和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厚基础”)、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程等)、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等);而“模块”是根据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模块课程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第二种模式认为应把课程结构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旨在拓宽学生专业面,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第三种模式是“平台+模块+基地”的课程体系。即:首先,进行两个平台教育,“公共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然后按不同专业实行“专业模块”教育,使学有所长,最后到实习、实验基地中进行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使学有所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1.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种需要中社会需要是决定性的。社会需要既包括国家对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宏观规定,又包括市场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所提出的职业性要求,对其他两种需要具有制约与规范作用。学术需要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导向性作用,它是专家、教授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及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个人需要是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个人需要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独立学院应在传承和发扬母体学校优良传统、用好母体学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体系。漓江学院遵循以下思想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探索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之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处理好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个性课程的关系:在学生学到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加大个性化选修课程的比例;三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抓好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两个教学环节:理论讲授以保证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实验实训应突出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中心,探索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第四,重视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内容及设置

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内容。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构成。模块,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其中,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实现了“职业对人的需求”与“人对职业需求”的辨证统一。

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⑴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类课程组成。⑵“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规律,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养成合格的公民素质,具备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学习、工作和创新的综合素质。⑶“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旨在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该平台设置基础的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⑷“专业方向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主要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专业方向模块兼顾考研、考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设置考研、考证等“辅助方向模块”。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选修就业方向模块和辅助方向模块中的课程。⑸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使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达到18%,理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达到28%,在课程体系中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⑹加强选课指导,提高学生选课自主性,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四、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措施

1.如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可能导致的所培养的人才不具备本科生应具有的素质,而成为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只适用于某一岗位的技术人才”的问题。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岗位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学科教育共性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实施教学,所以,我们设置了两个平台、一个模块。其次,通识教育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宽泛的文理知识底蕴和通用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石,以上两个平台的教学均在一、二年级完成,它们基本实现了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目的;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主要在三、四年级实施,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在某一个或某两个职业领域中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挂钩。

2.如何解决“专业方向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⑴立足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开展高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场两方面的考察,确定专业方向。高校考察有利于我们学习他人先进地办学经验,市场考察可帮助我们分析行业发展形势和各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为此,我们多次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十多个学校和广州、深圳等地的人才交流市场等地方考察学习,找到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的结合点,设立了“专业方向模块”。⑵让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并参与课程建设,使模块内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贴近就业要求。例如:在制订法学专业课程计划时,我们接受资深法官、律师的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会计学原理”课,原因是现代法官在执行公务时需要用到会计学知识,从账务中发现问题。

3.如何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性教学。⑴在明确实践教学环节最低学分比例的前提下,分别对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做了规定,实现大学四年实践不间断。课程实践方面,每门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必须科学论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这是落实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学期见习则是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之间分阶段、递进地,在期中或假期安排短期实训或见习,时间为2周至3个月不等。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践行每学期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尽早熟悉社会、锻炼能力,为就业早做准备。⑵课程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明确每一门课程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大纲是符合我们需要的?如何执行教学大纲?首先,我们明确,所有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大学语文、高等代数等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要求较高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对于实务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我们尝试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

4.学院的师资、设施设备等如何满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需要。⑴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独立学院自有的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不仅缺乏工作经验,还面临提升学历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双重压力,要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但周期长,难度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并注意发挥不同教师群体的优势,整合力量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即:由高校教师和本院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由行业专家和本院实践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必要时,打破一门课只有一位教师的传统格局,由两位甚至更多的教师合力教授一门课程。⑵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我们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纳入学科发展整体规划中,使实践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校内基地建设,我们本着“重点建设、逐步推进”的原则,对重点建设专业、教育对象广泛的专业所需要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给予优先建设。对于校外基地建设,我们坚持“两个优势”原则,一个优势是指实习基地应具有行业代表性,拥有当代先进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另一个优势是指重合同守信用,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

5.如何帮助学生按需选课、正确选课。⑴实行3~8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每个专业方向既提供学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又留出一定的学分空间,让学生可以跨专业方向、跨年级、甚至是跨专业选课;同时,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延长毕业时间。⑵加强专业学习指导与选课指导。首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指导;其次,加强对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的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让他们能够正确帮助学生选课。其中辅导员的培训是重点,因为辅导员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第一批资助项目(桂教高教[2005]168号文)《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第二批资助项目(桂教高教〔2006〕194号文)《广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6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凤华、陆建新:《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7.4。

篇(7)

【关键词】汽车营销;高素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是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更是一种面向人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长期以来,中职汽车专业沿用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的课程体系;近期,随着行业发展,虽增设汽车商务和车身修复课程及其体系,但总体上仍是一班、一年级乃至一专业对应一种单一就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职生大多在16至18周岁,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能力不足,往往因就业方向不明、兴趣与方向不符等,而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不用功等,最终体现在汽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很大而职校生对口就业及其持久性方面不佳的矛盾上。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基于多元智力理论,通过汽车专业的中职生就业市场调研、校本就业情况、办学条件、及其他各种制约要素,对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多方向就业的改革,并以此文作介绍。

1多元智力理论的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界定了智力的内涵,即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二是智力不再是一种能力(如逻辑-数理智力)或以其为核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三是加德纳教授认为,目前有8种明确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另有第“8 种智力”(尚未明确之意)-存在智力;四是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2汽车行业各岗位适合中职生就业的种类

从汽车产业链来看,其就业岗位种类主要有:一是汽车设计类,主要有外观内饰设计、零部件设计、系统及整车控制设计、样车测试等,这些中职生显然不太合适;二是汽车制造类,主要有零部件生产、涂装、总成整车的装配与调试等,相关岗位中职生比较合适,只是制造公司为便于管理和发展,往往优先录用高职高校生;三是汽车营销类,主要有市场推广、新车与二手车销售等,中职生因阅历等关系可从辅助岗位如销售助理做起,再入正式岗位;四是汽车使用服务类,主要有汽车检测、汽车机电钣喷漆维修、业务接待、配件管理等,这些是目前中职生对口就业的主要职位。

3校本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

因学生就业长期跟踪所反馈的情况比较复杂,故本文暂以学校汽车专业课改时的2011届及其前后共三届学生首次就业情况统计为介绍,如表1所示。

4.1课程体系的内涵:课程体系是课程设计的一项核心内容。首先,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学校单位等的专家学者对职业、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针对某一职业、专业的课程学习方案,包括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课程体系、工作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及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而课程体系是指某一专业为达成其教育教学目的,基于职业的和学科的、客观存在的和主观理想的等综合依据所挑选并设置的课程、及其各自特定的课程内容和相互间的分工与合作,这样构成的某一行业、某一学校或者某一职业等教育教学和培养训练内容的按一定教育规律构成的逻辑体系。一个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4.2我校汽车专业原课程体系的不足:我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要内容来设置,主要课程有汽车的构造与维修、技能鉴定辅导、二级维护、故障诊断等。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和班级教学,确实有利于学校教学安排,无论是师资、教学场地、器材等都比较单一,学生管理也较单纯。

然而,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其弊端日臻显露,如前所述原因,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这种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综合的用工需求、学生多元智力的成长需求和就业选择。二是学生尚在发育发展的青春期,过早的确定学生就业方向,或者说未能充分介绍、体验各种工作岗位就以单一确定就业方向为教学导向,显得过于草率和仓促。

由此,一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的发现、培养,通过职业规划课、活动课等激发、强化其专业学习的动力;另方面,经过调研与讨论后决定,自2010年起我们对2008级以后的教学内容,增设了汽车商务和车身修复类的课程;同时,调研中还发现,学生在进修学习、学历提升方面积极性较高,经努力,我们汽车专业自2011级起每届有40位同学可直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汽车专业大专,即进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

4.3多元智力理论下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针对传统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依据企业需求、学生兴趣、教学条件等现状与发展的可能,围绕学校 “培养人格健康、技能较强、自主发展的实用人才”这一总体目标,以“分流教学”方式为保障,对“多方向就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和探索。

(1)汽车专业“分流教学”:这里是指在我校汽车专业内,依据《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结合我校特别是汽车专业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及合作企业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专业教师引导、班主任和家长参谋、学生自选、部内调剂等程序,对汽车部2008级起的已掌握汽车构造与维修、并经中级考证的学生,在沿习原班管理的前提下,按汽车机电维修、钣喷维修、商务文员三大方向进行分流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在分流教学中,早读、非方向课程(如体育、德育、语文)、晚修、班会按原班上课。

(2)多元智力理论下重构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初中毕业生就读汽车专业后,通过校内课堂(如规划课、专业课、基础课等)、校内活动(如汽车商务社团活动、汽车技能节等)、校外活动(如汽车4S店现场家长会、市汽车文化节、假期见习等)这三级课程及校园文化(如师兄姐职业风采、合作企业等宣传栏)的薰陶下,夯实基础,培养专业兴趣,驱动有汽车元素的人生规划,并依据自身的智力特点,自主选修三大方向中感兴趣的课程组:

1)汽车机电维修方向的二级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售后业务等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中:对新车装配与调试技术员来说,比较注重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的运用;对汽车机电改装与维修技术员来说,还需加上逻辑-数理智力的运用,而且对于电控成分较多的高档汽车来说,其逻辑推理能力必定更为重要。

2)汽车钣喷维修方向的钣金技术、喷涂技术、改装技术、售后业务等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中,则不管是新车涂装、还是车身改装与修复的技术员,均比较注重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其中钣金侧重于前者,喷漆侧重于后者;而且在喷漆维修中,喷枪的运行等还与音乐-节奏智力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3)汽车商务文员方向的商务基础、售后业务、配件技术、销售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就业各岗位,均比较注重交往-交流智力、言语-语言智力的运用。其中,作为配件管理这一特定岗位,还需加上较好的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

当然,对于一名合格的汽车技术及其服务人才来说,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等或多或少均是需要的。

同时,对于各方向课程均安排专门教师负责,及时依据各岗位(群)的能力变化而调整课程内容,如《汽车喷涂技术》这门课中依实用环保省力的干磨项目代替原来的水磨项目。这样,在保证课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同时具有紧跟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灵活性。

将优势智力转化为职业4.4试行新课程体系的成效与问题:一是成效方面:无疑新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汽车企业岗位的综合需求、学生多元智力的成长需求,因此,学生在校时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明显提升、目标明确、就业定位清晰,实习期间能与用人单位良好沟通,毕业即可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这样,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等达成多方共赢。体现在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明显上升,如表1所示;学生就业的岗位满意度与稳定性也明显增大。

二是问题方面:新课程体系急需更为完善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持久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如何通过更客观科学的测试、评估来帮助学生寻找出优势智力以便找准就业方向和选准岗位;汽车“多方向就业”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在满足社会特别是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的双重前提下,取得专业教学的师资、场地、器材等资源与效益间的平衡等等,这些都是本项目值得长期研究的子课题。

5结束语

我校汽车专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是省重点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经过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不断完善,已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驱动、六合辐射” 校本特色:“核心驱动”即以“感恩、负责、精进”的学校精神提升汽车部师生的核心价值理念,驱动有汽车元素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六合辐射”即以 “天、地、东、南、西、北”六合为象征,代表全面辐射发展。其中,纵向“天、地”代表时间维度发展,如通用的关键能力、专业的基础能力等属于基础性的“地”方向,升学与自学等属于终身学习的“天”方向;横向“东、南、西、北”代表空间维度发展,分别喻义“汽车维修”、“汽车商务”、“汽车改装与制造”、“汽车生活”等汽车专业的多元发展方向。学生因而更开心的学习、更自主的择业、更快乐的工作和生活着。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Howard Gardner(美)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