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原因
时间:2024-01-05 17:07: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意识不够强的原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而创新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要顺利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现状
1.缺少创新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想要去创新的欲望和观念,就不可能激发出自身的创新潜能,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探索,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前的大学生存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缺乏探索、行动的决心和信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匮乏。
2.缺少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欠缺,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缺失的一个原因。而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精神,这从高校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可以看出一二。当前的大学生对专业、学术的钻研精神不高,普遍缺少深层次思考的研究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大多雷同,毫无个性、新意,没有突破的思维;而且不会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总结的方法与能力,没有另辟蹊径的思维。
3.创新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兴趣的发展可以促使创新的产生,也可以激发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据大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大学生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兴趣不多,而且深入的程度不够,在兴趣稳定性的回答中,很多大学生说自己的兴趣并不稳定,会随着时间、心情、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对于兴趣的行动力,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只是口头上说说,真正实施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可见,大学生对兴趣发展的热情不高,创新能力自然不能得到发展。
4.创新的行动力和毅力不够
行动力和毅力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光有好的想法没有行动,那么这个好的创意就只是空想,而有了好想法、也有了行动力,却没有持久的毅力,就很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中止、放弃,那么好的创意也只能流产。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具体行动的过程中,往往很难保持持续的行动力和坚定的毅力,最后使得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5.创新的观察能力不强
创新需要对事物进行大量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创意的点、改进的办法等。可以说,观察力是创新实现的保证。观察能力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包括观察的广度、深度、速度,还包括整体和概况的观察、特定和灵活的观察等方面。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当前的大学生观察的能力并不强,观察的细致性也不够,这使得很多创意无法被发现,创新无法实现。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
1.辅导员的高学历背景可以作为支撑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对大学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对大学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已经提高到了硕士及以上学位,高学历成了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在高学历的知识文化背景下,大学辅导员拥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经验,能够独立组织开展研究工作。虽然辅导员的专业与一些学生不同,但是各学科之间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具有共通性,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创新意识及思维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各个专业的任课老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课堂教学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学课堂上时间有限,加上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到的并不多,成效也不大,基本上是学习精神的保持和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及要求。而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具体的教育和管理,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与大学生的日常工作交流中就可以向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辅导员多样化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培养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为频繁,他们的教育工作内容、方法、形式等也具有多样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强、实践性高的特点。而大学校园内外活动的组织者和落实者也基本是辅导员,在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活动方面,辅导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号召力、感染力,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丰富多样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创新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辅导员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辅导员的作用,使辅导员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引导和开发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意识的养成是行动实施的前提,创新意识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始,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需要辅导员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作为指导,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1.增强辅导员队伍创新教育的意识
辅导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先行者和具体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新兴教育理念的意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深入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困难,克服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认知水平和能力,不断的突破和超越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为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平等、自由、积极、信任的环境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所必须的。大学应该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进取的学习、创新环境,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条件。而辅导员应该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主动关心、爱护大学生,帮助他们突破思想意识的保守观念,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安全、自由的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出创新的欲望,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新、创造的过程中。辅导员还要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视、广播等,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邀请成功人士给学生做演讲,与学生进行交流,运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
3.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大学中,专业教育是最主要的,但是专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但是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和拓展。因此,辅导员在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所带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和特长,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可以在专业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创新,既能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发展创新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己的重要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开展和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各种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比赛竞赛、实验创造等,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思考、研究、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活跃创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的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复的实践中,大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以及观察能力的细致性也得到提高;在小组的合作中,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增强,不同小组间的交流,还可以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各种比赛竞争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从而激励自己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提高竞争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 创造性思维 创新设计
相较我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暴露出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艺术设计作品与欧美国家设计相比显得循规守旧、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创新教育的迟滞不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当前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融入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有益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也有利于创造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具有灵感性、直觉性、联想性、多维性、独创性等多种特征。如在课堂上提出“砖的用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各种抢答:建筑砌墙、铺路、造台阶;写字、作画、压纸;练功、砸物、垫东西等等。在越短的时间内回答出越多的数量,说明该学生的流畅性越好;说出的用途越多证明该学生的变通性较好;回答出的用途是别人未提及的就说明其独创性越佳。再如描述一个新认识的人的时候,很快就通过直觉性思维描述出这个人的高矮胖瘦性格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的同时并不代表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要进行对比和筛选,最后挑出最可行的方案。这种批判地选择的功能是思维综合性的体现,消除思维定势、打破功能固有等观念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优势所在,这样也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想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当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新课程当中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应当在教育创新设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强调学生的态度、情感、理想和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塑造。创新意识是创造性设计思维的重要前提,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将设计的对象转化为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这样也就不能将思维具体到应用层面。同时创新意识还表现在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好奇心强烈,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心胸宽广、不惧艰难困苦和锲而不舍的意识形态。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强调的是创意作为设计的灵魂要素,通过逻辑思维来将创意转化为形象。设计的关键在于创新,乔治·路易斯就曾指出创意的本质就在于改变甚至颠覆,不能把惯例成为创意的绊脚石。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中,应当了解学生的初始技能、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倾向等,在结合课题内容的基础之上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思维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最普遍的心理潜能之一。赫伯特·西蒙也曾指出,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是在做设计,唯一的差别在于程度。因此应当循序渐进,将创新意识和设计课题融为一体,营造出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当中奠定设计思维的良好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设计。
(二)创新情境的创设
各种思维都是始于问题,如果将学生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针对性的课堂启发无疑就是投入池中的石块,激发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在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再根据教学需要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其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有更多的遐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这样的兴趣和动机同时也是他们以后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在动力。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设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更多的灵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学生也需要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知识建构,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再进行合理推论、分析,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之上形成有自己个性的创新性假设和解决方案。在学生完成问题理解和假设的过程之后,教师亦可再提炼和概况,让学生能形成一个更明确、更系统的知识建构。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技能储备,再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知识积累的升华
设计的内在动力在于知识和阅历的不断积累,创新思维的培养更离不开平时知识经验的积累。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创新性等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不能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作成果必须同时知识阅历经验的升华才能得以实现。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经验积累都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结构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有利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积累的升华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全面的知识建构和学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特征。既不能忽视学生已形成的知识积累而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填充和灌输,而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新知识,并将原有的知识储备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依此为依据来调整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再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特点,在检验和批判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寻求与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对设计思维产生着微妙的作用,各种知识的碰撞也是产生创新思维重要的火花,既能减少定势影响,也能产生创造成果。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使创新教学设计逐步取代传统非创造性、重复性、模仿性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
艺术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创造活动与实践,仅仅具备设计技能远远不够,还需要设计中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等同时被激发出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活动中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模式,应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能更好地将艺术设计基础贯通于其他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创新教育的教育思想蔷须要由新的教育模式来实现,我们要把落脚点放在幼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激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幼儿齐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
一、抓住契机.
将创新教育渗透干一日活动中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意识,是否有能力发掘出普通环节中潜在的创新教育内容,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具备这些意识和素质,就能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在幼儿教学和生活中,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并不麦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一次吃午点香蕉时,拿起香蕉有些幼儿便玩起来:我留心地观察,看到有的幼儿把香蕉当成“电话”,在“喂、喂”地互相打电话。于是我抓住时机,_:殳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香蕉像什么,”孩子们这下可高*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像小船、像象牙、像小丑的鼻子…?说出了若干个答案。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创新的热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最主
要、最直接的原因,而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兴趣。,因此,教师要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起幼儿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和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乐学情景,刺激幼儿的创新兴趣.从而活化右脑情感中枢,优化幼儿的创新心理环境,使幼儿时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始终保持高涨的求知热情,并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满足,进而产生强烈酌创新欲。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对幼儿活动过程的价值重视不够,对幼儿活动的结果评价过严.缺少宽容与鼓励,对幼儿活动过程控制程度过高,常常以自己的主导作用替代幼儿的主体地位,成了幼儿创造性萌发的羁绊。幼儿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好毒。他们好观察、好动、敢想、敢问。例如随便的一个“o”,他们会说成是太阳、饼干、皮球等一切圆的物品。,其实.这就是他们创造的过程。在幼儿的世界中,理解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因此,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艰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迭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新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使幼儿创新的潜意识得以发挥,并渐渐地得到培养。如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创设“吃吃说说”、“听听说说”、“玩玩说说”、“画画说说”、“演演说说”的情境,让幼儿在吃水果、画图画、听故事、玩游戏中学习说话,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幼儿目的各项活动中,尽量要让蓣干们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要放手让弦子去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
三、加强思维调练.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也看重应试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在我国的考试大环境下取得成功,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相对比较的欠缺,很多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中,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能够得出结果这一层面,对于很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了解的相对比较的少,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也相对不够。正是正是基于此背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才应该在教学当中不断的推行创新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创新教育的合理性和其进程。高校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和好方法,因此,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就非常的重要。
2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依据创新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来确定和提出来的。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来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根据此基础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过程就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对学生施加更加科学的干预,使其能够在整个的教学领域中有更加崭新的发现,获得更加崭新的思想、尝试更加新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一般的应用规律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奠定数学教育的素质基础。而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创新教育则是关键所在。
3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高校学生的思维和意识相对比较的稳定和成熟,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的价值的判断也日趋完善,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变得尤为的重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3.1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首要要主动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来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应时间,从而更好的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另外,教师在锻炼数学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潜在因此,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想象情境和相应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相应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
3.2开感直立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创新学生人格
有学者曾经指出,“创造者具备一定的智力是高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但是,具备高智商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由此看出,创新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活动,特也需要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情感融入到整个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来作为基本的后盾。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性的品质和相应的人格教育,更应该更加均衡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3.3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拓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高校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践,主动的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提问、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寻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拓宽学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创新广度和深度进行把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过程中来进行创新性学习,避免学生偏离正常的范围。
3.4巧妙的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学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所在。在巧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去寻找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更好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成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级经管人才而言,其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准和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全线铺开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性合愈加突出。
一、创新能力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即个体运用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究与创造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事物、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与个性特质,主要是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协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具有批判的精神品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存在,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和“连轴转”教学和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死板,缺少对创新教学的深入研究,形式过于简单,方法趋于僵化而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启发引导性不强;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影响。由于专业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满足,在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很难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进行整合,专业的相互交叉相对变少;另外,专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该专业是操作型较强的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费用投入有限也是影响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因为固有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把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对社会需求达不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有效的认知和进取心,无法从根本上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归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4.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但其本身努力程度不够、创新意识培养淡薄才是其创新能力不强的内在因素。当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缺乏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专一兴趣的培养没有形成常态;同时,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精力重点放在了考证和升学深造等方面,导致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在驱动力匮乏。
三、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应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科专业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程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和学科的范围及研究领域,添加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学科间课程教授的影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同时通过专业的创新活动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置换,进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有效加强引导和分类指导
按学生的心理特质、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各类励志讲座和宣传,引导其树立信心,加强创新意识的灌输;大二、三年级则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实习等提升创新思维方式深度,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四年级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活动任务,以此培养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和方法。
3.组建创新实战型师资团队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实战型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吸引各类专业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水准创新型队伍。必须采取校内分化整合,交叉学科专业组建团队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互补的创新实战型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学习交流、项目引领、资金扶持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型实战教学队伍。
4.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精心开展包括“用友怀”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系列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ERP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优势为依托,成立专业学生志愿团,开展服务社会等公益社会活动;组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挂职实岗”锻炼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宏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61-162
[2] 钱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
[3] 刘继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46-47
1 教学方法的涵义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定义。日本教育学家佐藤正夫认为,教学方法是引导与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手段,是师生实现课程所计划的目标和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步骤。而在我国,大学教学方法被认为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 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由若干教学方式构成的所有具体教学方式的总和。因此,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的综合,包含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内容,是教学过程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体现。
2 工科专业教学方法特征
2. 1 教学方法呆板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大学教育仍然以黑板、教科书等教学媒介为主体,教师单纯地讲,无法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即使通过多媒体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影音资料,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参与也较少,学生听课较为被动。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由理论推导得出定论,很少提出为什么、目的、意义等问题,启发性较弱,导致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研究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无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
2. 2 学习方法固守陈规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普遍在学习中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性过强,只要求读懂教材内容、听懂教师讲授,自我主动钻研不够,独立学习能力不强。在学习状态上,只顺从地跟着老师学习,很少围绕课程内容发现和分析问题。在学习层次上,主要是继承性学习,创新性较少。大学与中学相比,更加强调创新,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地转变思维,学习中自己思索和创新不够。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居多,兴趣型较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调动自身的内在动力去钻研。然而,目前教学中普遍重分数、轻能力,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约着人才质量的提高。
2. 3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工科是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目前高校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加上工科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以及实习经费薄弱等,导致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少,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有些院校的实践环节只能在设备陈旧的实验室进行,无法进行科技创新,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实际脱轨,创新能力下降,这迫切需要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潜在问题。
3 工科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阻力
3. 1 学生数理基础薄弱
数理基础弱是影响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阻力。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比较迷茫,对专业缺乏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忽略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的重要性,导致数理基础薄弱。数理基础是后期专业课学好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工科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较弱,在后期专业课学习中不善于运用数学思维,看到公式大多死记硬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弱,影响教学方法创新。
3. 2 思想转变难
在素质教育下对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应有全新的认识。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不注重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下高水平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带着问题去学习,多查阅资料,紧跟科技前沿,并进行创新实践,让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改变思想。
3. 3 其他方面的阻力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很少有教师真正投入到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中去。调查研究证明,认为我国教师第一要务是科研的占调查人数的65%,而认为是教学的只占24. 8%。许多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是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并不重要。由于精力有限,大多教师不愿付出努力去创新。
4 工科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措施
在素质教育导向下,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逻辑思维严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多能型人才是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多媒体、互联网、微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工科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科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措施。
4. 1 落实教学目标,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方法改革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多能型人才,首先要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学好后期专业课的必须条件; 其次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该目标要求加强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同时配合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将书本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工程问题,提高理论与实际的协调能力; 最后是加强创新意识培养。这以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4. 2 多方应用资源,创新课程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微课程、网络资源和书本教材等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网络,可以为专业课提供生动形象的产品、设备、工程实例等; 结合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释疑和拓展,传递更多的专业前沿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并启发科技创新意识。近几年国家倡导的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主要针对教学中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对教学方法改革有积极作用。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微课程与传统教材资源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适应学生个体特征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教学效果提高。4. 3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创新比重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学分,激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增强创新意识。同时,调整课时比例,增加实践学时,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将自身实践经验与工程实际融入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工程实践性强的专业,实行卓越计划,通过校内+ 企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根据学生与课程内容特点,合理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提高和强化三个学习阶段。通过书本知识及课程配套实验来完成基础理论学习,通过专题教学、课程前沿技术讨论等形式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及卓越训练等来强化所学知识。
4. 4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全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需根据课程内容,将板书讲授、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分组讨论、案例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协调使用。在基本理论学习阶段,可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讲授方式,用生动、形象的图例将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在提高学习阶段,可采用案例、分组讨论以及翻转课堂等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这样不仅能增加师生交流,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强化学习阶段,可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和工程实际训练,在融合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性。因此,在工科专业教学方法中,教师在不同课程、不同章节课程内容讲授时,需合理采用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完善系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4. 5 改革考核办法,加强主观能动性
多能型复合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办法上也要作相应的改进。一是改进考试试题结构。限制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严控死记硬背类题型的比分,增加主观发挥性题加主观试题分量,考核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供给学生更多探索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考试命题时使知识型题目少而精,增加能力型题目的比例,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如通过设置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平时测试成绩,每个章节学生自己查阅最近研究进展及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随笔等,这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领域。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创造性素质的竞争。能否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高素质创新人才,将决定我国在这场竞争中的成败。
如何正确理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内涵,如何正确处理创新人才培养中品德和能力塑造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引导创新人才在成长过程中解决好德能冲突的矛盾,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党和政府从世界发展大趋势出发,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中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人才素质的极端重要性,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基本国策。
所谓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品德高尚、能以其创造性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才。
近年来,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创造成果主要表现为智力和创造力上的成就,当前创新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开发与培养上,而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方面,在思想品德塑造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存在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践不力的状况。
目前,在不少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训练方面有所强化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要么有所弱化,要么没有从品德对能力培养的导向和监控的高度给予大学生以指导,没有很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但有些学生恃才自傲,缺乏敬业服务精神,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服务;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缺乏奋斗精神,没有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其结果是,高等学校真正培养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远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
用“三观”意识导引创新人才的德能统一
创造大师爱因斯坦指出:“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爱因斯坦所指的“伟大的性格”的内涵实质上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品德。爱因斯坦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阐释了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中德能因素的辩证关系。
道德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一种典范,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判断、选择、评价、行动和创新能力。它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控制能力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勤奋、意志等品德因素影响人一生的命运,在人生成才成功的道路上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内容,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并受制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的“三观”意识是品德的内核;科学的世界观对创新素质起着主导作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创新素质起着监控作用。
科学的世界观对创新素质的主导作用,激发创新主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当我们具有了实践观,把创造作为人自身完善的内在要求,在我们心灵深处,才会激发出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情感深处,才会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自觉地形成创新意识,产生强烈的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创新素质的监控作用,为创新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创新,是在开创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探索别人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提出与传统观念不一样的新见解,是挑战自我,创新未来的伟大事业,因而它必然要遇到许多阻力,经受巨大压力,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它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创造过程。我们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支撑,通过自我意识的作用,形成对自控、自制、自律的强烈要求,形成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的健康人格,支撑创新者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坚持真理,不断探索,使创新活动得以自觉、深入、持久地进行。
我国的传统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在处理德能关系中都存在基本缺陷,要么重德轻能,要么重能轻德,要么德能脱节,都必然导致德能冲突。正确认识德能冲突的实质,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青年成长,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德能关系,实现德能统一,在实践中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是青年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德能冲突是指个人品德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对立现象。德能冲突的本质原因是个体思想道德修养不高,没有真正确立“三观”意识,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对创新素质的主导,缺乏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个体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正确而有效的支配和调控作用。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树立科学的“三观”意识,养成高尚的品德素养,塑造优秀的创新品质,是确保创新人才正确处理品德与能力之间关系,最终实现德能统一的前提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