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5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基层站队 现状 对策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启示
信息资源是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而言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信息资源概念就是把信息系统的所有投入作为一种资源,它主要包括企业信息以及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处理、传递、利用相关的技术设施、资金和人才。企业的信息资源除具有信息资源的有用性、可扩散性、增值性、能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专业性、及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搜集、获取和处理企业内外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并使企业各部门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
企业的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的,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与综合管理,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以及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对分公司,或者说对管道行业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1.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基层站队是管道行业的最基层组织,接收的信息数量繁多且复杂。由于战略性信息管理的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行以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员工不能得心应手的管理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资料查询效率低、员工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信息资源保存凌乱无序并且存在重复存储现象以及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无人负责等。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员工素质偏低,培训效果不明显
兰州输油气分公司刚成立两年,员工大部分来自长庆、兰成渝和兰州输气三家单位。据统计数据表明,45岁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8.7%,专业不对口或无成品油输送工作经验,无法满足一线岗位要求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9.4%,经培训仍无法满足一线岗位要求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6.8%。由此可见,员工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技能水平偏低,具备丰富的管道运行经验、真正适应岗位需求和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较为匮乏。同时,分公司员工数量偏多,但满足岗位需求员工数量却较少。因此,这些员工一方面既不具备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又不具备信息资源管理、处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基层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缺乏了解, 没有驾驭搜集、管理、反映其经营活动全部信息的能力, 阻碍了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运用。
针对员工文化、技能素质偏低的现状,分公司和各个基层站队都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却并不明显。2010年年初分公司组织部分操作岗位的员工参加管道公司组织的技能鉴定,其中70%的人未及格;2010年12月中旬分公司组织的基层员工技术比武中,虽然经过一年的培训,但在技术比武实际操作部分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参加比武的员工平均分只有六十几分。面对如此情况,员工培训执行力不够是最终原因。
1.2信息资源存储无章可循
信息资源不是每时每刻都要使用,大部分时候需要对信息数据进行保存和积累。随着信息资源的大量增加,数据在电脑中存放不规范,杂乱无章,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存储需要一定的标准。同时,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共享与控制,这些任务的执行都离不开标准和规范[3]。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口径一致,既可以方便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交流信息,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分公司和基层站队在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很贴切的标准化规范或准则
1.3资料归档方式不完善
怎样管理信息?这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是企业的财富,搞好信息管理是企业的基础工作,信息的管理有其规律,它不是简单的堆砌,只有规划和量化后的信息才是有意义的。分公司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量的迅猛增加,这就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就目前基层站队的资料管理情况来看,信息资料的长期存档和查询,还有很大的不足。另外,对于一些纸质的资料存档,都统一存放在每个站队的档案室里,虽然文件材料都进行分类建档,但是材料丢失仍然很严重。信息资源的不完整,使得管理层无法准确的对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统筹规划,影响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因此,资料归档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化方法。
1.4信息资源管理职责不清
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站队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基层站队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负责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更谈不上负责决策者和信息技术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前根据站队的实际情况,每台办公电脑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资源存储仓库,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强,相关联性较差,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一个对信息资源综合整理与存档工作的执行者。因此,这种情形不可能为站队、分公司提供充分规整的信息服务。
2.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对策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基层站队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不论是思想认识、专业技能还是相应的规范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同时,外部环境变化,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意义重大,都要求企业跟上时代步伐,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而基层站队作为管道行业的基层组织也是最关键的执行者,做好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势在必行
三、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设计及对策
1.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设计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设计包括基层站队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原则、内容以及对策。
信息资源管理是基层站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管理、组织和协调日常的信息、信息活动和信息设施来支持站队和分公司的各项决策和经营活动。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要有包括领导层在内的多方人员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但具体事务仍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承担);2.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保信息资源管理适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3.要重视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和非特定用户对信息资源查询时潜在的危险性,保证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和安全性;4.要重视信息资源自身的增值管理[4]。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提高基层站队全体人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并促进日常运营活动对信息的需求;2.促进信息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之间的共享;3.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标准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重复现象;4.提高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安全;5.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信息资源管理充分运行,以便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均可及时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有强化信息资源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培训执行力;信息资源存储标准化与规范化;改善信息资源长期存档方式;明确职责,防止多头管理这几个方面
2.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强化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首先,基层领导对信息资源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站队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好坏。作为基层站队的经营决策者,要提高信息运用能力,必须树立良好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及其重要作用, 把信息工作看作是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决策者只有首先在观念意识上重视信息,才能在工作上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4]。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并参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使信息资源更符合站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站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其次,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站队全员的参与,强化员工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2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培训执行力
对于基层站队来说,提高员工文化素养、技能水平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岗培训。
加强培训的执行力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中之重。加强培训的执行力就是要严格落实培训计划和规范严密的考核激励办法,开展以领导干部培训与全员培训并重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培训水平。首先,结合岗位能力要求,以贴近日常工作所需为主,编写教材和培训课程设计,制定严格、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其次,聘任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兼职培训师队伍规模,满足培训需求。第三,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培训制度和培训效果资金奖罚的激励制度,端正员工的态度,提高员工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信息资源存储标准化与规范化
信息资源规范化管理, 就是使管理符合于一定的标准, 它是保证信息资源管理质量的第一要素。对信息资源存储时, 根据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 按照文件材料的形成时间、积累和部门类别等原则进行规范的分类管理。同时,配合以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作为实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软硬件支持。
2.4改善信息资源长期存档方式
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式的文件资料和电子文件,针对这两种信息资源的长期存档,有不同的方法。对于纸质式的文件的长期存档通常有三种形式:(1)在不改变文档的原文、原图内容的情况下, 按照专题选取文档加以复制、注释、编排、汇集成册;(2)按照一定的目的,对文件材料内容加以摘录、整理、编辑, 使其浓缩为二次文献,其特点是摘取文件的原文、原图中的精华, 在忠于原件内容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保存;(3)按一定的题目、条例对文件进行分析、综合[5]。这样既是对已有文件的概括和总结, 又会对今后相关研究起导引作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电子文件的长期存档,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其直接保存在电脑或者硬盘中,现在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改善传统的存档方式。以年或者季度作为时间界限,将本时间段的有效电子文件刻录成两张光盘,一张供给平时查阅,一张用来长期存档。本时间段的所有电子文档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化储存在磁盘里面,并且编制必要的文档检索目录,方便为利用者提供信息服务。用光盘保存信息资料,不仅保存时间长,而且投入成本低,可行性高。另外,对于纸质式的文件资料,本文建议尽量转化为电子文件,采用光盘方法保存。
2.5明确职责,防止多头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席信息官的职能表现突出。基层站队作为基层组织,虽然没有必要设置CIO的职位,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职责要有员工承担。为避免信息孤立,确保站队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防止出现多头管理。站队需要有指定的员工一方面全面负责日常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负责决策者和信息技术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确保站队信息资源的整体更新,使信息结构与上级单位战略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站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结构设计以及一系列对策,以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为依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为基层站队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氢,何方芳.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动态述评[J].现代情报.2009(8).
[2] 孙兴祥. 2010年支部书记视频会上的讲话.2010.
[3] 李宗祥. 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2007(9).
论文摘要: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掌握的对社会、社会成员的利益相关的公共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这类政府公共信息管理体制决定了现时代,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和目标,规定了信息资源管理开放和共享的范围与程度,决定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效果。鉴于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本文选择了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为题,对政府公共信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检讨我国现阶段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提出了相关法律建议。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信息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现代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政府公共信息更是在对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根据政府公共信息的性质,政府公共信息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掌握的不涉及个人信息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第二类是政府掌握的涉及个人信息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这类政府公共信息涉及一部分公民、法人的信息,但是这类信息根据法律可以向公众公开。比如公司法人的登记信息等。
因为政府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拥有一个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的公开制度是我们社会必不可少的。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各种形式的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律体制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掀起。最近一个显著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上的进步,2008年9月11日晚,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随后企业对有毒有害奶粉进行了召回,在对有毒有害奶粉召回过程中,由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该事件中的相关细节。这说明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安全及相类似事件中较以前有了重大的进步,也说明了我国各级在公共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的政府公共信息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国各级政府公共信息的开放化和透明化首要推进力是自上而下的。毫无疑问,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要求下,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直接效果确实立刻能显现出来,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了极大的弊端,因为很多情况下就是以“上级发文、下级落实”的方式展开的。它往往导致了各级政府都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越到基层越是敷衍塞责、消极应付。同时,我国的政府公共信息相关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在去年才生效和得以实施。其次,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和各级政府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公开的主体范围狭窄,主要限于基层;公开的内容范围狭窄,主要限于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执法程序、收费标准,公开的方式大多限于主动公开等。
因此,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的公开和管理的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以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以及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政府体制的需要。
一、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立法
(一)确立行政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立法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到第十二条规定了很多政府应当公开的公共信息。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规定的政府公共信息,现阶段行政机关因为没有法定的义务,故可以不予以公开。我国法律将行政公开确定为行政机关的义务,原则上,行政机关应该将其所掌握的文件资料向公众公开,但有时行政公开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影响行政效率,以及暴露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因此立法者必须在行政公开的公共利益与不公开的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力求在利益平衡中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因此,在现代社会,公开已成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免除公开时,行政机关才能不予公开。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开范围的规定也应当是规定政府对公共信息不公开的范围,除此之外都应当公开。
(二)逐步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立法
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建设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以规范、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政府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具体来说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并以该法为基础,完善一系列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用法律来约束、规范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该法律应规定政府公布公共信息的范围、时效以及政府在公民信息知情权上所负的责任;规定对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有限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或扭曲性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行为要严加监督和处理,以确保公共信息资源无偿地向公众公开,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在不违背国家保密法的前提下,都可以获得其需要的政府公共信息。
在这个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中应当尽快出台我国的《公共信息公开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武器。此外,制定政府公共信息安全服务方面的法律也应成为我们的立法目标之一。
二、加强对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监督
(一)明确不履行公开义务的法律责任
推动依法负有公开义务的国家机关依法公开政府公共信息承担公共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公众关心的本部门各种信息,只要不涉及法律规定的秘密事项,都应该及时通过适当的途径予以。因为政府公共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公开,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害,政府工作被动的例子在现阶段举不胜举。比如城乡建设规划,路将从哪里通过,房将在哪里建,公共设施如何配套,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却常常被职能部门“藏在深闺”直到工程要开工了才动员群众配合,但因涉及征地搬迁等复杂事项,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国家制度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在明确具体公开义务的同时,也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话,上述不公开行为便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设置实施公共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设置有效的监督机构是一个好的制度要想得以在实践中推行的必然需要的途径。
首先,要调动公民监督的积极性。公民是信息公开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人。因此,信息公开的法律应当明确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信息公开的请求权,以及为落实这一请求权所必须的诉权—即对不履行法定公开义务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其次,进一步完善司法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开职责应当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很大程度上保障的是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而且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反而拥有了信息公开的解释权、决定权,显然不利于信息公开的推行。同时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以及不特定对象的公共利益的行为”的规定,无疑堵塞了公民申请司法救济的渠道,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加以完善。因此在加强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定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全面的规定政府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同时还要在对政府公共信息进行行政诉讼程序立法,对政府公共信息公开进行有效的监督。
再次,加强权力机关和政府内部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监察部门要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制定出一套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的政府内部对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规定。
最后,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新闻媒体要通过他们的舆论力量加强对政府公共信息的监督,对政府不公开相关公共信息的应当即时曝光,甚至可以诉渚法律程序,以切实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三、制定相应的隐私法,注意对公民隐私的保护
在现代社会,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电子技术的发达,公民个人资料越来越多地掌握在政府手中,行政信息公开在某些情形下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因此,在加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家庭权利、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属于隐私权范畴的内容,但没有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更没有制定专门的隐私权法,因而不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如果我国在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制化过程中同时通过相应的《隐私法》,也可以在保护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尽大可能的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四、健全和完善法定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
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服务的范围必须加以扩大。有关行政会议主题及决议的内容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当允许新闻媒体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反映社会公众的要求和呼声。除了扩大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范围外,扩展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内容还包括:要深入挖掘现有公共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分析、预测和调研服务功能,把握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动态信息。
另外,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健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是必要的。为此,要在酌情适当增设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同时,重点是充实现有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增加其人员编制,调整其信息收集范围,加强社会和其他非经济方面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从偏重收集、分析经济信息向经济社会信息并重。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的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增值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成为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知识共享是价值链增值的重要手段,知识增值是企业价值链的增值。
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管理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西方企业管理界和经济理论界总结和实践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传播、应用、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彼得·F·德鲁克提出来的。他在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它“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发生这样变化的根源是信息技术。《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被称为知识管理的“指南针式的开山之作”。
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野中郁次郎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他把这种企业称为“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这种组织中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有四种: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隐性。知识创新是一个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所以,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就是“从无序到概念”。
“知识管理之父”、瑞典企业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他更着重于阐述以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知识管理”一词的人,首先发现和定义了“知识型组织”这一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并开创性地对它的组织特性、生命周期、治理结构和成功要素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斯威比提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并将关于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理论,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在内的监测信息系统统一在知识战略框架之下,形成完整的知识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他始终把人这一知识的真正载体置于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很多。巴斯: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等: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维格: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文莉: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法拉普罗:“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马斯: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达文波特: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等等。
马家培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上面各种定义从不同侧面对知识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表述。说到底,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资源的合理调配。亚太经合组织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知道是什么即知事(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又称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又称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而后两类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亦即隐性知识。有人也称为“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或“明晰知识”与“隐含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是显性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应该进行编码,也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应该显性化。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通过运用隐喻、概念、类比和模型,可以将存在于整个组织中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显性知识必须转换为隐性知识,从而成为组织有价值的资产。
对一个企业而言,其生产知识可分为关于生产技术的知识和关于协调生产的制度知识。有人将企业的知识构成大致分为四种存在形式: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存在于职员头脑里的意会知识;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所以从知识的构成来看,企业知识管理除了应对企业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外,还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管理、企业文化的管理、员工知识的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管理、企业固化知识的管理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是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和股票期权等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发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从增值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分为增值知识(提供可以将企业与竞争者进行差异化区分的能力)、直接支持知识、间接支持知识。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性
1、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自生能力的途径,是企业适应环境的选择。
2、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品、技术、企业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追求可持续成长,就是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使企业获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企业的这种成长和突破过程,是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的每一次成长期,企业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但同时沿着这条路径的成长历史可能会限制企业的选择,需要在内部实现知识创新,或从外部学习到“额外”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使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3、从企业竞争来看,知识将是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尺度,即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都依赖于知识。
4、从企业运作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从简单走向复杂化,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和创新企业的知识,并将其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竞争,企业运作模式呈现知识化趋向。
5、从资源的角度讲,知识资源(无形资产、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在知识经济社会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可以使知识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交流和共享,从而实现知识链并进而使价值链增值。
6、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有效管理基于无形资产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它是通过企业对本单位的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来实现的。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建立知识储备,改进知识获取,改善知识环境,推动知识创新,管理知识资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共享知识要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和知识网络团队。企业的知识来自于企业组织与员工的实践与学习。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行为习惯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企业管理模式由控制型、监督型、命令型转为支持型、激励型、指导型,营造共享学习的组织内部环境。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并与企业内外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这里要指出的是,对于企业,关键是要创造一个不断创新、知识共享的环境,这是创新所需的最佳载体。这就要求企业内各成员必须相互信任。要想达到组织内的知识共享,企业员工必须积极协作。企业必须长期、公正地制定并执行有关激励措施,为员工间互相信任并协同工作创造条件。
企业应从以下几点有效推动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