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4 11:53: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1)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 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 “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 儿童艺术教育 问题 《指南》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Based on "3-6 Year-old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Spiritual Requirements

DENG Li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s people deepl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a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have bee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utilitarian education goals, content specialization, simplification evaluation issu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3-6 year-old childr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 in the spirit of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should b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esthetic pleasure as a goal, return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educational content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are education; problem; "guideline"; solutions

1 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功利化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儿童艺术教育首先是审美的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儿童艺术教育就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但实践中的儿童艺术教育过分强调目标的功利化,越来越偏离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这一本质。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惜高额花费为孩子报各种艺术特长班,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与此来增加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竞争力。还有些家长受“儿童明星”思想的影响较深,希望儿童通过艺术的学习出“名”成“家”。与此同时,幼儿园更是通过“培养艺术小明星”、“学习艺术特长顺利进入名校”等口号来宣传办园特色装点门面。以提高幼儿园知名度,获得更好的生源。诸如这种忽视艺术教育本质,不尊重艺术教育独特价值,不维护艺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凭借艺术教育的附属价值来证明艺术教育价值的做法,只会使儿童艺术教育永远扮演一个配角,过多的功利化目标只会让儿童艺术教育渐行渐远。

1.2 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

儿童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进行儿童艺术教育就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方式,但不在少数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偏向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音乐课上要求儿童掌握附点音符的唱法、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音的时值等基本乐理知识并练唱一些戏曲和成人化的歌曲;美术课不仅要求儿童临摹名家名作,而且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画得像、画得好。舞蹈课为了让儿童学会标准、优美的舞姿,更是致力于技能的操练,通过一遍遍重复机械的训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这种不顾儿童兴趣、学习方式的专业化艺术教育,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原本陶冶儿童艺术情趣的教育变成了一种负担。不仅磨灭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而且忽视了儿童独特的生活价值。

1.3 儿童艺术教育评价单一化

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画一个金光闪闪太阳并涂上颜色,一位小朋友把他画的太阳涂成了黑色。老师看到后很生气并问他说:“为什么把太阳涂成黑色呢?”他轻轻地说:“我画的是夜晚的太阳”。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而大多数老师对这个所谓“不守规矩”的儿童持着质疑的态度,因为在成人的评价观念中,画画就是力求客观事物的再现。画得像就是好的,画得不像就是不好的,把“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热情和创造力。艺术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儿童的世界是童真、童趣和童话般的世界,对于儿童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欣赏。

2 解决儿童艺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愉悦为目标

《指南》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角度来阐述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从《指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领域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儿童善于发现美,感受美,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

因此儿童艺术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这也就要求成人不要为了过多的功利化目的让儿童学习艺术,要为儿童创设一种能够吸引儿童、适合儿童发展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儿童在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而真正地喜欢艺术,自发地学习艺术。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儿童多接触大自然,带领儿童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并通过组织多种艺术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让儿童在愉悦的艺术活动中自觉表现美、创造美,为艺术而学习艺术。

2.2 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内容

《指南》中把幼儿“感受与欣赏”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划分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两个方面。在描述“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展指标时认为3-4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玩具及生活用品充满了兴趣,喜欢观看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容易被周围环境中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利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等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教儿童唱一些有关春天、小动物以及交通安全、讲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儿歌;鼓励儿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涂鸦,如“戴帽子的长颈鹿”、“会唱歌的小圆桌”“贪吃的图图”等。同时,艺术活动游戏化对儿童艺术教育也至关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幼儿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方式。”幼儿很多认识活动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幼儿园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适当的游戏以增加幼儿的艺术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扩充儿童世界的发展体验,回归儿童真实生活。

2.3 以促进儿童发展为评价目的

《指南》在目标部分分别对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及教育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幼儿发展与目标对照来进行所谓的评价。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儿童按照自身的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坚持评价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评价首先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而评价,对儿童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去欣赏每一位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聚焦每一位儿童成长的“闪光点”。其次是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成人不能用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儿童,更不能只为评价而评价。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借助孩子的眼光和童心去欣赏孩子的艺术表现,去感受每一棵树、每一片树叶以及每个赋有灵性的生命。去探索儿童作品背后的神奇世界,从而看到儿童的发展。最后,对儿童艺术表现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看到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对美的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美国Dodge等研究者所言:“对幼儿的评价,应该基于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而非基于一些简单、具体和支离破碎的指标或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03:32.

篇(3)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自此,我国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针对全国24个省份的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区调查统计显示:83%的省份有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形成了“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培训场地”的三级教育网络。开设培训课程总量达5.7万门,其中针对儿童的培训占总量的20.25%。艺术领域作为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关注,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将成为提升儿童艺术素质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教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社区艺术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社区间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政府投入和师资课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社区艺术教育在专业上无法与营利性民办机构比肩,很难吸引生源、开展活动。再次,缺乏生源的社区中,艺术教育常常形同虚设,政府的过度投资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由此“切实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成为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一、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概念理论

(一)概念界定

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居民共同体,整合并利用优质资源、调动各类人员而开展的以培养该区域内未成年人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广义上,涵盖了在区域内开展并起到提升儿童艺术素养作用的一切活动;狭义上,指由社区委员会组织,旨在培养儿童艺术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专门性活动。本文采用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狭义概念。

(二)基本特点

第一,独特性。社区儿童艺术教育依托区域开展,因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提倡该区域领导集体整合本地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开展糅合地域特色又喜闻乐见的活动,达到促进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的目的。第二,多样性。形式上,可以是正规的培训、参观、讲座、文体比赛;可以是一般性儿童的展览、绘画、表演活动;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游园、踏青、采风、歌咏、诗对等活动。内容上,涉及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主体上,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主体有社区内有艺术特长者、聘请的专职教师,也有社区联合的专门机构。第三,公益性。社区中的儿童艺术教育是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其组织为区委会,实施主体是区域内的每个个体,受众为社区儿童;另外,其物质基础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社区自筹,而非家庭和儿童个体,儿童成为无偿的资源享有者和受益者。第四,基础性。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并非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是以体验、感受、表现、创造为主的感性认知。

二、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理想路径

(一)能充分调动区域性特色艺术资源

社区本土资源和儿童艺术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并生。一方面,源于本地特色的优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有研究指出,民间艺术教学应充分了解社区内已有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如民族、风俗、习惯、设施等基础,选择贴近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以便儿童接受。另一方面,社区儿童艺术教育植根于区域文化中,需要充分发挥地区艺术资源优势,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艺术。

(二)有利于更新家庭的艺术教育观念

当下儿童艺术教育中,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儿童学习的经济支出,还深刻影响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时间的把握。然而,许多家庭将“不输在起跑线”的思想奉为圭臬,在艺术教育实施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过分求果的功利意识、乱无头绪的经济投资、盲目延长儿童学习时间、过分注重技能技巧训练等。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对艺术教育本身不了解,二是对儿童有着过高或过低的评估,三是缺乏可以使家长充分挖掘儿童特质的场所。社区艺术教育是公益性的,不仅在于社区儿童福祉和利益的体现,更在于对社区家庭艺术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引导。其一,纠正家长在儿童艺术教育观念上的偏误。使家长相信儿童在多元文化与艺术熏陶下,能够依照自己意向自主选择适宜的活动,据此及时了解并发现儿童的兴趣、特长及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予以针对性培养。其二,纠正艺术教育投入中存在的偏误。家长可以节省“尝试”儿童兴趣班过程中的大部分投入,用小部分支持社区的艺术教育基础建设,实现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

(三)能积极提升儿童的基本艺术素养

社区艺术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其内容非旨于“深”,而重在“广”。现在艺术文化学校常常开设种类繁多的培训项目,将学习目标定位为“技能习得”,或多或少地引导家长执着于儿童艺术技能的培养。在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为多元文化艺术提供了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儿童能感知、发现并体会“美”,在不断的表现与创造中,提升艺术实践的效能感与实现技能的提升。社区也可以规范并联合组织建设完善的艺术文化学校,对有兴趣特长的儿童进行专门化培养。

三、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发策略

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可见,社区儿童艺术教育的开发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社区自身的力量协调联动。

(一)出台政策法律,推动社区艺术教育实施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引领社区开展科学、高效的艺术教育活动,保证社区艺术教育的普适性和基础性。首先,应在制度上规范社区艺术的内容、形式、对象。社区艺术教育要保证对儿童良好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此,政府要大力监管,确保艺术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儿童的年龄阶段,使儿童能平等愉悦地接受健康艺术的熏陶,进而充分地表达与创造。其次,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为有内涵、有想法、有创意的社区提供物质支持和鼓励,社区艺术教育不仅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儿童充分享有教育资源,更需要教育专业的人才管理并从事社区艺术教育工作。为此,政府可以开设社区教育公务人员职位,鼓励志于基层建设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对有艺术特长或教育经验的中老年、残疾人、军人群体申报职位的给予补贴支持,充分体现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再次,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明确的社区文化与艺术规章,规范入驻社区的民办教育,坚决反对并依法查办利用社区教育、谋求私利的不法行为。在探索社区儿童艺术教育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鼓励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入驻社区,为其开辟“绿色通道”。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调整管理方式,精简审批手续和办事流程,提升社区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使其自主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设施、开展教育科研、考核评级、分配收入、优化人才管理,对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机构进行补贴,表彰其公益办学的道德行为。

(二)联动社会力量,家社共创艺术教育环境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社区是由家庭组成的有机整体,社区艺术教育离不开每位居民的参与。为此,首先,家庭应转变固守思维,改正“唯技能是用”的艺术教育观念,让儿童在社区中自由享用教育成果;其次,社区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使更多家庭认可并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再次,社会办学力量在社区中寻找市场的同时,保证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纯洁性,打造助于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利于艺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

(三)挖掘社区资源,营造和谐开放的艺术氛围

第一,合理开发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在充分了解评估本社区现有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基础上,挖掘特色活动,培养居民中有艺术思维、特长、教育能力的人才。让社区教育专业人士开发活动、管理项目、从事教育,减少对教育过程的过分干涉。社区领导集体应摒弃利益至上、业绩至上的政绩观,避免无中生有地过分挖掘本地艺术资源,保护并合理利用特色的社区艺术资源。第二,积极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须要培养儿童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为儿童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予充分的时间。为此,社区应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同时,避免哗众取宠办活动造成的资源和精力浪费,避免重技能、轻体验的活动评价。第三,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感性的认知载体,更有利于儿童充分体验和感知艺术。因此,应注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资源共享,通过建设“电子音乐图书馆”、迷你“电影院”、迷你“歌剧厅”等现代化艺术公共设施,或与社区周围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或大学等联合搭建教育平台,使儿童在优质教育资源和高雅教育环境中发展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琼.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2]秦晶.论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科技,2013,(3).

[3]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

篇(4)

在校外艺术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少年儿童均享有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机会,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由地、理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校外艺术教育应尊重学习者的愿望和选择,鼓励少年儿童注重思考,培养创造和探索精神,在学习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自由的交流,在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天赋与潜能,让其充分感受到不同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二、充分把握校外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参与对象的广泛性

校外艺术教育的参与对象可以遍及整个社会,无论男女都可以参与其中。学习者可以主动寻求志同道合者共同学习,少年儿童参与校外艺术教育的积极性非常高,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校外艺术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重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全面发展。少年儿童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艺术教育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除了对学习者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更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侧重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性格。艺术教育不仅仅只为艺术等级考试服务,而应还原艺术教育的愉悦、美好和高尚的多样性,着重培养学习者亲近艺术的兴趣和爱好,让艺术教育伴随着学习者终生成长。

(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少年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对于观察和学习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对求知的渴望,也有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校外艺术教育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具有儿童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种形式的校外艺术教育,能激发少年儿童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使他们更加自信与乐观,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积极性,使个性发展更加完善。

三、不断完善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

校外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闲暇式的快乐教育,自愿、自主、轻松、愉悦应是校外艺术教育的宗旨。理想的校外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应该是让少年儿童释放压力,展现个性,抒感,创新思维。在认知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亲身体验为主要方法,让少年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博大精深与勃勃生机;在教育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各团体的力量,使少年儿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欣赏,开阔其视野,获得有利的启发,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审美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不断地拓展艺术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情趣受到良好的熏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心理协调功能方面,校外艺术教育是少年儿童的学习乐园,有着自主、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独具魅力的艺术学习能够调整少年儿童的精神状态,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净化他们的心灵。

四、不断提升校外艺术教育的师资水平

随着校外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校外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外艺术教育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校外艺术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体现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使学生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实施校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入了解人类的优秀文化艺术,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视野,将人文、艺术、科学等知识全面融合,正确、透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因此,提升校外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艺术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建设高水平、高标准、高素质的校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校外艺术教育水平的优质发展。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与考核标准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价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长期以往,会对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校外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多注重课堂评价,让学习者切身地参与到评价当中。课程评价有很多种类,例如: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知识评价、情感评价等,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考核,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也要非常慎重,多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方面,不要否定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多关注教与学的前后比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在相对宽松与多姿多彩的校外艺术教育中,让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稳定,带领他们真正地走进艺术的天地,真实地热爱艺术。

六、校外艺术教育引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孩子在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孩子的教育会受到家庭、学校、所在集体、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各种良好的教育环境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品格与良好的习惯。在校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客服艺术学习的功利观,多一点耐心和鼓励,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孩子的潜能,多着眼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有快乐、健康的成长过程。

七、结语

篇(5)

关键词: 儿童美术 民间艺术 人文素养

随着物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儿童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构建,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优化传统的美术教育。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将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充分融合,使儿童在课堂上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及文化的渗透,从而使幼儿在提高民族美术的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幼儿的美术素养,并为美术创作提供有效手段,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将儿童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作为依据,对其教育意义、影响内容及教育的优化进行系统性探究,旨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及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一、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民间艺术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则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人类学家基辛认为,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资源形式,如果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则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一致的文化形式,使人类的一切智慧失去其原有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受到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等内容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式也会呈现出差异性。而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其传承过程中也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特色的认识与感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激发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2]。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一)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术素养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过程中,应该从全新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和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儿童美术剪纸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并将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展现在儿童面前,在教师引导下,让幼儿独立动手操作,并将幼儿作品展示在黑板报上,从而使儿童更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同时在剪纸活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剪纸的起源及发展等内容融入活动中,从而使幼儿提高对剪纸的认识,为幼儿美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3]。

(二)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其文化形式多样性,但是,很多艺术内容对于儿童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童教师在美术活动教育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儿童的主体性,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基础,合理融入民间艺术元素,使幼儿在民族素养传承的基础上,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彰显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在民族元素融合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提高幼儿对民族元素的认知,并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加深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活动组建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民间艺术制成活动课件,通过内容的播放提高幼儿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并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充分融合,使幼儿在课件观看过程中,认识民间艺术,提升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民间艺术是源自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多元化的呈现,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发生了一定改变,其中很多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在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探究本源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并构建以下几种活动内容:第一,幼儿教师可以让儿童将家里具有民间艺术的物件拿到课堂中,例如,一把古老的木梳、食盒篮、草鞋等,通过这些物件的收集,可以实现民间艺术的直接展现。第二,体验传统的民间节日。在民间艺术中,传统的民族节日是民间文化的充分体现,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内容,构建美术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节日文化故事导入,再与幼儿一起用粽叶做一个小香包、小汽车等,通过对于传统节日有关的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创建美术教学活动,使幼儿既体会到美术的乐趣又实现对传统节日的认识,通过活动的建立激发儿童美术探究的意识,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激发活动参与兴趣。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民间文化收集,将收集到的资料拿到美术课堂之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参与的兴趣,同时实现互动性美术课堂的构建[4]。

(二)构建因地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幼儿美术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地方地理位置的优势性,定期构建亲近自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例如,古朴庄园的白墙黑瓦、古老的纺车及稻草房,将自然环境变为一种教育课堂,从而使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使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彰显。立足本幼儿园的特点打造有特色美术教学活动,将幼儿培养成一个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在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广泛性与渗透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渗透于儿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例如,维吾尔族的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维吾尔族的乐器店观看塔尔、黑依杰克等民族鼓手的弹奏,使儿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积极融入民间活动之中,并感受到多元化的民族氛围。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我爱家乡”的主体活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自己印象中的家乡进行描绘,教师也应该结合当地的人文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意识,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紧密集合,构建主体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幼儿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民间文化及人文特点,并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的依据[5]。

(三)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美术教学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可以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的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用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构图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

四、结语

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主体意识。通过将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王瑜.齐鲁民间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张玮.幼儿园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郭林.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J].青年文学家,2012,26:136-137.

篇(6)

关键词:儿童 艺术 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开设艺术课程,艺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的基本原理不仅建立在理解一个笑话这样的能力上,正如一些作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到的,而且还建立在许多能力之上。

艺术是人类最基础、最通用的语言,他不是虚伪,而是交流中的必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孩子知识,以理解文明国家那些最深刻的艺术作品。 ――欧内斯特・博耶

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组成部分。 ――纳尔逊・古德曼

哪种观点是合理的艺术教育方案的特点和应有的效果呢?当艺术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固定课程被实施时,儿童艺术教育又该怎样发展呢?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提出来如下问题并对此做出来有力的评述:“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平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正规课程中就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如果艺术课程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外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娱乐的东西,那么,布劳迪就认为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艺术这门课程的位置。每个儿童都能够从一书中获取许多美好的经历。儿童的大脑是一块白板,是要等待接受老师的灌输吗?有没有不同的学习教育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去探索会更有效?

一、早期哲学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1. 十八世纪的一位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他的哲学思想就曾影响过早期的儿童教育。“教育的自然福音”是卢梭在《爱弥儿》中所体现的对教育的观念,深深的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论。他在书中尝试着描述一个教育体系,描写了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他强调书面知识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兴趣爱好,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应与每天的日常生活相关。儿童就是儿童,卢梭还提出让儿童在自发的活动中去学习,他认为儿童天生便是学习者。

还有许多的教育家,强调学习者要主动参与到周围的社会中去,要动手操作各种实物。

2. 美国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被看做是“进步教育之父”,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小时候上艺术课的时候,课桌都是一行行整齐的摆放在教室里,死记硬背是学校标准的教学模式。杜威特别关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以及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有连续性的,把教育看作是经验再创造的继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自己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找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他要人们不要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教育历程的本身也是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结果,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的。基于对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他指出”以为只要是眼睛常常望着课本,使儿童常常听着老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吗?”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成长”;成长的第一条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是一种积极的情境,并不是仅仅虚无或匮乏的意思。”他肯定了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的灌输就能使之充分发展。

二、儿童在艺术发展中的阶段

儿童创作和理解艺术的能力适合他们在生活中的认知、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变化的同步发展,儿童在这几个发展阶段的进步是发展心里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为了顺应儿童的发展特征,应把学校的学习环境搞得更适宜一些,如:在教室里安排一些学习活动区,让几个儿童在那儿创作、学习。

儿童艺术绘画发展大致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手操作阶段(2~5岁);第二阶段,符号创造阶段(6~9岁);前青春期阶段(10~13岁)。这三个阶段中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儿童受到教育,对成人艺术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他们艺术作品中的一些特征就会改变。教育会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对老师在道德和伦理上的高要求将确保他们给儿童生活中带来的变化是正面的、可行的,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发展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后没有影响。

第一阶段是儿童动手操作材料阶段。孩子开始探索重复制作,他们能够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形,并随心所欲的重复这个形状,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很随意的方式在操作,但不久,操作变得极其有序,知道他们对自己所做的标记给出一个名称为止,当儿童创造了这些标记图案和组合,并不断的将他们重复使用时,随意的操作就变得更加有控制。儿童用各种线条做标记,如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曲线、波浪线和锯齿线等,儿童一旦有了概念,就会在许多情况下用草图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草图上留下部分空间,等有了其他新的概念时再加进去。艺术创作的最初阶段就是这里所说的“动手操作阶段”。“操作”,这个词指的是儿童运用新材料进行初步艺术探索和实验的一个整体阶段,这些新材料包括泥土、积木、金属、化纤等。当儿童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并获得经验后,他们在动手操作阶段中就会有所进步。

第二阶段是符号创造阶段。早期的符号用心理学家鲁道夫・安海姆的话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只是供儿童用来代表各种事物。有了涂鸦的基础,孩子才形成了这种图解符号。最初的简单符号可能代表的只是儿童的任意选择,但当他们制造符号的能力提高后,就会创造更为复杂的绘画符号。我们得承认儿童的符号不是这个世界的复制品,儿童使用的材料会影响他们的符号制造。换句话说,就是儿童在这个阶段画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们所看到的。

第三个阶段是前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发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交上的变化时,前青春期的儿童与符号创造阶段的幼儿会产生分离。虽然前青春期的儿童仍然天然地好奇和富有创造力,但他们学会了更加谨慎。当儿童在概念上变得更加复杂,对青少年的世界更加了解时,那些使前青春期的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会在这些年间大幅度的扩展。这个时期的儿童除了有可能进行涂鸦外,即兴的绘画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在这一阶段儿童更愿意接受各种艺术创作形式的教学,他们想知道艺术家是如何处理大小、远近、重叠等的布局关系,以及表示空间的线条的结构问题等等。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创作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会起到非常有意的作用。艺术能为儿童提供发展他们内在创造力的手段,同时,还能将他们的情感、社交和审美自我融入其中。所有的儿童既有创造力,也有艺术鉴赏力,而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手段,用他们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和表达,艺术创作会增强儿童对外界世界的敏感度,是用艺术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和形象思维状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世秀.神奇的儿童艺术教育:用艺术点燃孩子成功的火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杨吉华.儿童艺术教育实例精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全国优秀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斯洛文尼亚)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刘悦笛, 许中云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篇(7)

我国少儿舞蹈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日趋完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门类,如何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者须探索的课题。

一般地讲,素质教育是抽象的,艺术教育是具体的,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是直接的;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各门类教育效果的聚合,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均离不开它的本体和对象。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知觉直接传授给孩子,因此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的。

一、舞蹈艺术的律动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

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少儿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小演员,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编导的艺术意图。演员既是你教育的对象,又是你的教育媒介,你的舞蹈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效果是通过他们表演传递到其它教育对象的。所以,群体的儿童是你的第二艺术教育对象。舞蹈艺术的对象不是几个、几十个演员,而是很多学生。因此,第一教育对象至关重要。

舞蹈艺术教育要让孩子们从不懂舞蹈到懂得什么是舞蹈,怎样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站得美,才能跳得美;站有站姿,才能够解决整个身体各部位进一步的训练感觉。另外,考虑到人体的气韵对肢体的影响,应教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呼吸,掌握好韵律,使舞蹈动作的激烈训练与巧妙的呼吸配合起来,加深孩子的自身感觉的协调。

同时,在加强肢体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训练时增加一些软开度、肢体部位力量的训练。在课堂中认真注意孩子对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的反应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乐感,对音乐节奏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需要从舞蹈的韵律教学入手,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间风格的音乐,开设一些身体韵律、肢体律动课程,使孩子们从韵律和律动中体味舞蹈的内函,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段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逐步开设一些技能即兴表演课,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组合、即兴发挥,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发灵感与创编能力。通过自身体会,让孩子们理解舞蹈艺术课的教学目的。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

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是提高一个人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灵魂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是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舞蹈语汇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对丑恶的鞭笞。孩子们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是经过自己肢体表现出的舞蹈语汇把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表达出来,无疑对自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编导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关键是一度和二度创作能否达到高度统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我认为孩子们对舞蹈艺术的感受越深,体会越多,其二度创作就会越完美。所以在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对真、善、美、丑、恶认识越深,鉴别能力就会越强,思想与心灵就会越纯净,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语汇表达得就越精辟。

我在《欢乐的小雪橇》、《心愿》、《井冈山下种南瓜》等舞蹈作品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突出舞蹈的美感,让孩子们尽量去表现美的感觉。舞蹈《欢乐的小雪橇》以儿童们在草原上玩耍为主题,表现一群少年儿童从雪原深处在嬉戏的欢歌中飞奔出来,强烈的时代气息激励着小主人公的心灵。舞蹈《心愿》则以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向往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为主题,表现热情奔放而富有理想的小姑娘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些舞蹈确实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陶冶了她们的情操。

三、舞蹈艺术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在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反应关系十分明显,儿童的心理素质好,反应敏捷,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在舞蹈教学和创编过程中,舞姿的动态与静态反差很大。根据儿童心理学,孩子们在每一个舞蹈动态环境中,她们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年人快得多,而且具有高水平、高意境、高层次的少儿舞蹈,使其动感强、韵律紧。适应当代儿童思想发展的舞蹈作品和课程,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如选用一些独具特色、有民族风格、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以不同的身段韵律,肢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动、静的心理反应,体验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蹈律动感觉。在孩子们心理上驱使他们完成树立自我形象,自我独立意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舞蹈意识。

四、舞蹈艺术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