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3 16:58: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理解

篇(1)

关键词:农林院校;GIS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33-0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地理数据以一定的格式输入、编辑、存储、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如图形数字化、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地形数据的三维模拟、虚拟场景、地图输出等[1]。自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 Tomlinson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理数据的编辑、存储及传输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从简单的基础信息管理转向更复杂城乡规划与管理及城市交通、水力水电等的实际应用,逐渐成为人们解决复杂空间辅助决策的工具,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GIS向产业化方向深入和发展,GIS技术已经渗透到包括农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在县域的资源环境的管理和调查中,地籍管理、城市的管网建设与维护、自然资源调查、流域管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技术发展的起源就是要解决林业资源清查、农业土地调查等任务而提出的,这就需要了解或掌握农业领域的相差知识与理论,高等农业院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GIS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也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管理与发展的水平,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农业知识或理论的GIS应用型人才来实现。近年来随着GIS技术发展和应用,其在解决农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很强的优势。农业院校许多专业的研究领域都与地理空间有关,如:农作物估产、精确农业、景观生态学、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管理、地籍调查与管理、环境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农业区划等,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因此GIS技术作为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及林业领域将得到普遍应用和迅猛发展。

一、农林院校GIS课程内容体系

1.GIS理论教学体系。由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地理数据结构及文件组织、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8部分构成。①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GIS技术的应用。②地理数据结构及文件组织:包括空间信息的概念及描述方法,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栅格和矢量数据编码方法及其相互转换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结构以及数据库模型。以ArcGIS10.0软件为例,利用coverage数据格式与shape数据格式的农业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如土壤数据、土地数据以及农作物信息数据等,剖析数据结构及文件的组织形式。③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包括空间数据的采集方式,空间数据的压缩处理方法,空间数据质量及元数据。以农业领域中的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特点与方法为例,如土壤信息,作物信息等加以详细介绍与举例。重点讲述已有图形的录入和CAD、MAPGIS及MAPINFO等数据的转入。④空间数据库的建立:重点介绍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和常用平台软件采用的数据模型。⑤空间分析:包括GIS中模型的概念,空间查询与量算的方法,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⑥GIS产品输出:包括空间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电子地图的特点及制作过程。主要以作物施肥专家系统、耕地评价信息系统等为例加以介绍。⑦GIS设计与建立:GIS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及维护等的方法、步骤、工具以及GIS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方法。⑧GIS应用:GIS在区域规划管理、农业信息管理、环境监测、道路交通管理、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应用。

2.G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GIS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学习,培养自己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做技术上的准备。从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出发,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设备操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设计空间查询、分析量算及统计程序,掌握各种空间分析的原理、步骤、插值处理及空间信息分类的方法,空间数据的输出等。

二、GIS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篇(2)

3-状态特殊设备网络可靠度的计算

关于一致凸度量线性空间中的若干性质

NiO-WO_3/Al_2_O3-B_2O_3催化剂的制备与吡啶加氢脱氮活性的关系

临猗梨枣组培快繁的研究

枣树组培苗的移栽

枣组培快繁中降低成本的几项措施

内蒙古农牧区中学生物学教学调查研究(二)

连结世界屋脊和蒙古高原的桥梁——藏传佛教

保护内蒙古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试论二十四(节)气与太阳黄经值的对应关系

全球陆地黄土及黄土地貌成因探讨

内蒙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臭氧层是全人类的义务

体育科研方法体系之研究

侧身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初探

老年人体育卫生初探

向量组秩的两种求法

拟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动边界问题的有限元方法

C++设计任意层反传神经网络要点

泛函分析的研究式教学

幂指函数y=xx与递推函数列{f_n(x)}={xx■}

取整函数的一个应用

碰撞与恢复系数的再讨论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尝试

影响蒙古扁桃传粉昆虫种类和数量因素的分析

四种饲草(料)的营养成分分析

试论地理学新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去除黄河水有机污染物的试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

用MATLAB规划机器人路径

并行口工作模式的分析

EDA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探索

关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若干思考

由IPC$漏洞检测看人们的安全意识

浅谈EMV迁移

牛磺酸与运动能力

一种基于RoughSets带不确定因子的属性约简算法

安岛直圆“累圆术”中的对称思想

“免疫软件人”的概念及其迁移机制

基于SVD的图像数字水印

智能路灯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开源工作流引擎的电子审批系统开发

比照C++中的多继承性理解Java中的接口概念

用Ajax实现下拉列表控件的联动

应变对GaN/GaxIn1-xN异质结中界面声子的影响

运用MATLAB对彩色全电视信号进行解码

阳离子有机膨润土的制备及其脱色研究

包头市土地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

篇(3)

[关键词]GPS/GIS;多传感器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89-01

前言

全球化的发展,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各国主要采取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建设密集的交通网络,不断的拓宽城市道路来满足车辆的需求,然而城市区域有限,寸土寸金,一味地拓宽交通道路显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交通问题又亟待解决,所以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随着GPS/GIS的不断成熟,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结合应用形成了新型的交通运输系统。

1.GPS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以及应用

1.1 GPS概念及其组成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它是一个基于卫星导航,实时定位的系统。通过接收器接收GPS卫星发送的数据,包括经度和纬度信息,以及提供相应的高度数据,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图形检索技术以及应用型数据库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描述目标物体在地球上进行实时监控,掌握相关的位置空间分布,以及速度检测。

GPS系统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空间部分,即GPS卫星星座。这是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在轨的备用卫星所组成的。第二部分是地面控制部分,该部分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来实现对地面对象的实时监控。第三部分主要是用户设备部分,就是GPS信号的接收机。这个部分通过对地面可捕捉到卫星信号进行追踪,并根据距一些其他的辅助卫星对地面形成不同的角度多角度测量监控,实现全方位测算出监控目标的实时状态。GPS系统这三个分系统各司其职。

1.2 GIS的概念及特点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现今人们将GIS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系统,合称为3s系统。GIS系统是集输入、计算、存储、测绘、查询、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把地图这一平面视觉信息与地理情况分析,二者结合并存储的一种数据管理系统。

GIS系统利用计算机储存数据量大的优势,伴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而成的。GIS系统通过对三维数据的录入,将输入的数据转换为可视化图形。打破了常规二维数据对表现形式的束缚,形成的三维数据更加具体直观。以便于工作者更好的观察和理解所提供的地理信息。

1.3 GPS/GIS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GPS/GIS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城市的交通管理中,交通部们为了指挥管理交通,开发了很多的应用,GPS警车定位、交通事故静态动态信息监视系统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诱导系统等。GIS的作用就是对地面上的地理信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一旦有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指挥中心通过GPS定位到交通事故现场具置,然后再利用GIS来查找出当时路段的拥堵情况,迅速疏散交通。利用GPS系统来管理调度警察的巡逻车,可以设置交通电台,实时道路的诱导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迅速定位到交通事故发生的地区。

其次城市公共管理的部分,国家大力的支持发展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应用GPS/GIS技术的新型管理系统用于改善以往公交系统的信息服务和指挥调度。如今大部分城市的公交车上都装了全球定位系统。出行者可以在公交车站电子站牌上看到车辆在路上的运行信息,以此了解公交车到站的信息。极大地方便出行者对于通行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帮助公交车导航,防止因为其他一些意外因素导致的突发性问题。

最后在公路应用在运输管理系统中。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的通信监控的收费系统,就可以引入智能交通的设想。车辆到达收费站实时监控到,然后智能控制设置障碍,通过电子缴费以后,系统反馈给运输管理中心,开放障碍。

2.GPS/GISc多传感器技术在ITS的中的应用

多传感器具有多目标实时追踪的功能。针对其被动式跟踪的特点,借助GPS/GIS技术转化为类主动的被动跟踪。GPS/GIS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控制各区域内的多传感器,得到实时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轻易地计算出该路段当时的交通状况,以此来计算交通量,并根据实时情况进行路口控制,甚至于在发生严重的塞车或者交通事故,交通指挥中心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对其进行信号控制,调整交通结构,在上行路段控制车辆的进入,在下行路段的十字交叉口处,增加该路段的绿灯信号指示,使更多的车辆驶离该路段。还可以用于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对于交通系统的整体调控。城市的交通指挥是对于整个城市交通状况的调控,包括监督、评估以及紧急状态下快速处理。为了尽快地获得各个区域内道路的交通状况,必须整合GPS/GIS和多传感器系统。多传感器能接收交通事故发生路段的车流量,其中速度及流量明显减小,排队长度明显提高。根据这些规律了解时事交通状况,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管理。

3.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的现实意义

以我国现在的交通运行现状来看。城市中各区域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到了城市的交通发展。城市道路不足,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有限的交通服务导致我国车辆的停放安全以及车辆的行驶情况等问题频发,同时也加剧了道路运输拥堵状况。公共交通由于资金的缺乏、建设周期长等因素,在短期内很难改善道路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来改善我国的交通状况。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误。通过GPS/GIS和多传感器双面反馈的有效信息,对实时的交通量的进行掌控,使得出行者选择最佳路线。智能交通系统全面地了解路况,发生车祸交通事故时,路网的交通状况信息能够迅速地通过传感器反馈回指挥中心,中心获得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迅速进行交通指挥调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减少行车延误。将交通事故的损失降至最低。而且还可以根据高速路口收费站入口的信号指示,减少收费站车辆的排队状况。减小行车延误实现道路高效使用。

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带动多方向产业链。其中涉及到了交通的通信建设,汽车的自动控制,信息服务,网络服务等多方面领域。具有巨大的群体经济效益,随着智能交通系统运输系统的发展,必定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出行者,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

面对极其拥堵的交通,仅依靠建设交通设施,并不能完全满通需求,同样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我们可以有力的解决交通的拥堵问题,还可以大范围地改善交通污染,能够节省交通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

4.结语

GPS/GIS与多传感器技术的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采集高精度的数据是信息处理的基础,还略有欠缺。另外,在信息分析方面,我们需要开发功能更完善的系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合理利用交通资源,保证行车安全。

篇(4)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新理论支撑———区域创新斑块理论

建设生态县(市)必须走“创新型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最成功、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创新工作落实到空间“斑块”上,经过对区域创新和发展格局识别深入研究和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区域创新理论体系,它们是区域创新五论,即:“集聚论、城市论、景观生态论、科技动力论、大系统优化决策论”.这五论的共同特点是“着力斑块、集聚创新”,简称该理论为“区域创新斑块理论”.作为生态县(市)规划的理论体系,指导规划编制.图1为区域创新斑块理论的主要内涵表述.

1“集聚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人口集聚: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意识和服务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2)产业集聚:是指企业的生产和研究开发活动向一个特定空间集中,并且有机地相互作用的现象.其意义在于:集聚能产生外部效应.行业、领域、产业向聚集地集聚将分别产生外部效应;聚集能实现隐性知识的近距离传递,是创新的根本原因;集聚降低内部成本;集聚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个性化经营,形成异质性和竞争力;产业聚集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又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标志.

3)“集聚论”在规划中主要应用于:指导产业链的构建,资源、资本、技术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园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生态型城市、城镇集中等方面.

2“城市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明与城市有关,文化与乡村有关.

2)城市是创造需求的主要源地.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城市与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区域创新的基本力量和活力主要在城市.城市是前进发展的动力。

3)10万人以下的城镇劳动生产效率相对于10万人以上的要低(需求结构不成体系,服务组织成本高,资源浪费大).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大城市间的竞争,即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4)“城市论”在生态县(市)规划中主要应用在于:指导人口重新分布的引导性规划,人居体系(城市、城镇、乡镇、社区、村建设规划,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与培育规划等.

3景观生态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景观生态论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强调异质性,重视尺度性.适宜处理复杂系统.能很快抓住区域个性、问题、创新点与本质.

2)在规划中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既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科技动力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科技是区域创新的动力.而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生态县(市)建设需要科技创新,科技活动带来社会大的持续变革.

2)科技动力论用于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区域发展所需第一生产力———科技动力问题.要把生态知识、生态技术应用到生态县(市)建设的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发展中.

5大系统优化决策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处在的区域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大系统.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优化系统,确立优化的考核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解决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发展薄弱问题.

2)需要系统优化决策与科学执政,努力营造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是构建战略规划体系,二是构建空间优化体系,三是要构建政策制度优化体系。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新的技术手段

13S技术手段在生态县(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生态县(市)规划中,我们主要采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5]技术等手段,对规划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进行识别诊断;对区域地形地貌进行正确辩识、科学分类.实践证明,规划涉及土地利用现状认识、数据获取,资源评价与统计,区域空间格局的划分,各大工程及可创新斑块面积求得,规模的界定都必需应用3S技术.没有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是无法解决规划定量、定位、定地理空间界线和完成规划的[6].

2三维模拟技术手段在生态县(市)规划中的应用

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生态县(市)区域空间模拟,它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模拟(自然大地形骨架如山体、河流、道路、人工水域等的模拟);地表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地表以上部分设施与植被模拟,通过区域空间模拟,配合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将山、水、林、田、路、房等一览无遗.这种模拟方法主要采用三维地理软件,如ARCGIS软件等结合3S技术完成.通过区域空间模拟,自动建立了空间地理信息库及若干属性信息(位置、长度、范围、面积、经纬度及海拔、物体属性等).既具有山川河流等地理全局观(见图2)、又有科学数据,还建立起规划交流平台,有了这些,进一步开展规划就更直观、明了.

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前面已述,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生态规划来进行生态县(市)规划.它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并在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出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格局,再进行景观功能分类、生态制图,最后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通过对若干个县市的建设规划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适用又有创新之处:重构景观格局,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空间关系,描绘人们向往的富丽景观,指明阶段可达的分层目标、创新空间和奋斗方向,揭示发展动力和具体工程措施.使规划内容立地、目标明确、任务系统、内涵科学、便于操作.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方法很多,要形成一个体系是比较难的,但抛砖引玉地研究提出一个比较先进适用的方法体系又是值得的.

1一般规划套路

在生态县(市)规划中,一般采用传统的规划套路,即基本情况或建设基础,存在问题分析、思路与目标确定、功能分区、分区任务、各分区主要工程、主要措施.

2本文提出“12345”规划体系

在对多个生态县(市)进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12345”规划体系,即围绕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生态工程)层次、五个(建设)领域,展开规划编制.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发展方式、发展主线、发展进程、发展层次、发展领域共五个方面;其创新点在于:提出的四个空间概念及工程内容和四个由大到小细分的等级层次,能将规划一一落到空间场地.

表述如下:一个目标:即遵循“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期建成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县(市)”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划分“启动—建设—提高”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四个(生态工程)层次:实施“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创新园地、生态细胞”四个生态工程,完成“消除区域障碍、培育富丽景观、建设创新园地(斑块)、落实细胞单位”各层次生态任务.五个(建设)领域:深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五大领域,引导全县(市)人民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达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目标设计

1基本情况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处于川、渝、陕四省市交界处.幅员面积约16610km2.辖达县、大竹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通川区,人口650万人.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是四川的“东大门”.所处地形川东平行岭谷区,其中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及创新型四川区域创新格局研究成果,本规划经研究,选用经济支撑力、科技创新力、教育水平、资源丰富度、生态环境协调度、区位优势度、景观格局匹配度(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可承载人口与实际承载人口的比例)等7个指标,得出总体结论是:达州市自然资源支撑力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人居适宜度中等,剩余劳动力数量丰富,文化适应度与四川省平均水平接近.同时又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洪涝灾害及旱灾频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主要制约因素,导致经济支撑力、科技支撑力、区位优势度、景观与人居匹配度都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薄弱.

3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3.1指导思想

第1,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美丽、和谐的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第2,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并进.寻找创新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协调互动机制.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发展阶段.

3.2市域主体生态功能定位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及三峡库区重要影响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四省、市结合部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人居地区域性中心.

3.3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

按照全省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的总体目标要求,达州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成为四川省级示范典型,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建设强市,全国天然气化工基地生态文明典型.

3.4具体定量(考核)指标

参见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标准.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方面.其中国家指标19个,16个为约束性指标,3个为参考性指标.

4生态市建设步骤

达州市生态市建设共分三步:建设准备期(2007-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发展期(2011-2015年),整体推进阶段.建成一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期(2016-2020年),完全符合2020年全省建成生态省对达州的基本要求.其中,在2020年全市80%以上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标准,基本实现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达州市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格局景观划分方法

1划分景观格局的科学意义

1)突出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景观异质性,便于分类指导未来分化发展.

2)突出空间生态,为了充分反映四川生态立体空间格局的特点,改变平面分区.

3)把静态分区变为动态分类,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景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反映了人—自然的变化规律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景象,顺应时展脉搏.

4)把美的概念—景观以及相应的现代手段方法引入生态系统开展生态规划.分区与分类结合.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2划分原则

1)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四川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功能区划定位,结合达州实际,以景观格局分类为主导,采取生态功能分区与景观格局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尊重发展规律,强调自然地带性,打破现有市域的行政格局分类.2)突出城市景观在分类中的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3)采用3S技术等手段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识别、数据获取,资源评价与统计,最后划分出区域空间格局、找出可创新斑块.求得各自面积.

3四大景规格局划分结果

3.1各景观面积:

城市及工业园区(景观),109km2;农村现代农业与农村景观,8082km2;半自然(含还林还草地)景观,5569km2;自然景观,2850km2.

3.2各景观人口属性

1)城市景观:人口密度达10000人/km2(正负5000人/km2)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域;2)农村景观:人口密度为100~1000人/km2(平均500人/km2左右)的农业区域;3)半自然景观:人口密度为10~100人/km2的区域;4)自然景观:人口密度为10人/km2以下的区域.

3.3各景观经济属性

不同时期同一景观经济标准不同,每平方公里GDP城市为30000万元,农村为300万元,半自然区为30万元,自然区为5万元。

达州市各景观格局未来发展方向

1达州市城市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未来达州城市出现人居区、商贸区、加工区、科技密集区、文化区,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相应二级城市人居、商贸、加工、文化发达,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景观,城市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因美丽而使人向往.

2达州市农村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土地不断规模化、集约化,建成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型农业的生产基地,是全省粮油、蔬菜、水禽、畜禽、苎麻、油桐等基地,农民和村庄将逐步减少.

3达州市半自然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未来将成为退耕还林区,特色林果产业经济区,特色资源(茶、药、菌、矿)科学开发利用产业带,形成若干高效生态经济林带或创新斑块,成为生态保护带和生态缓冲带,“农”(农作物种植业)和“村”从该区逐步退出,同时,河流两岸50~100m范围带也被纳入半自然区保护.

4达州市自然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全市域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川东北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保持区.花萼山、百里峡自然保护区将成为达州市的核心生态旅游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八台山等将成为重要的地质生态公园.万源金山水库和天鹅池水库、开江的宝石湖水库、大竹的乌木水库、渠县的柏林水库成为饮用水源型(自然)保护区,实施自然保护.从管理建制上这些地域再不属乡村、而是形成独特的生态政区,按生态功能进行专业管理.

5景观格局划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划分景观类型,明确主体功能关系:重点开发———城市与工业区;优化开发———农村;限制开发———半自然区;禁止开发———自然(保护)区.尊重自然规律,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一是明确要求人从保护区退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发生态旅游为人类服务.二是划定开江、大竹、渠县、达县、万源饮用水源型自然保护区,保证饮水安全.三是巩固退耕还林区,还林还草或还自然,同时减少人居和村庄建设.四是引导资源开发区、生态恶化区实施人居腾退和生态移民.

它们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突出城市引领,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规划提出美丽的城市景观:“一五十百城市格局”中提出1个大(特大)创新型的生态城市—达州中心城区,将辐射达县、宣汉、开江周边近郊农村,5个二级(中—小)生态县城带动辐射宣汉农村区、开江槽谷农村区、大竹槽谷农村区、渠县丘陵农村区、万源农村区.11个(三级)小城镇带动周边100个环境优美乡镇(含中心镇),近郊实行城乡一体化,远郊实行城乡自然统筹.培育创新斑块,建立新型的经济与社会关系:一是针对达州经济欠发达提出培育以科技为动力的城市(自主)创新力,二是提出若干创新园———高新科技园、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林产园、生态旅游园建设,通过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矛盾与问题,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大产业必须科技支撑.四是突出集中型社区建设、集中工业园建设、土地规模经营建设.打通廊道结点,建立新型的县(市)域关系:一是有利市域重要的生态廊道建设和跨区联动,包括重要绿色交通廊道、建立跨区连通结点(商贸、教育、治安、卫生)等.二是有利水系廊道、旅游廊道、输气廊道保护与安全.三是打破行政区,考虑重新布局2020年的集镇,有利建设新的生态政区,避免项目分散、产业雷同、基础设施的成本高.构建补偿机制,建立新型的区域内外发展关系:一是提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互动,二是提出生态恢复补偿,三是提出共建安居乐业工程,四是建立新型区域内外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创新园地—生态细胞四大工程建设

1区域生态工程

实施区域生态工程,清除区域生态障碍,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一个层次.包括了达州市水旱灾害治理、人居生态安全建设、天然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区域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区域重要廊道生态保护、反贫穷等10项工程,到2020年总投入达31.4亿元.

2景观生态工程

实施景观生态工程,培育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美丽景观,它是生态市规划第二个层次.按各景观建设提出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建设任务,实施工程.规划涉及城市创新工程建设5项16.2亿元,富丽农村工程建设5项41.4亿元、半自然区生态建设3项3.3亿元、自然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13项,投资6.3亿,景观生态工程共26项,到2020年总投入达67.2亿元.

3创新园地工程

实施创新园地工程,寻找可创新“斑块”,发展经济社会,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三层次.达州市创新斑块建设包括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园区1.8亿、生态工业园区9亿元、现代农业园区43.5亿元、特色生态经济林园3.1亿,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9.5亿,到2020年总投入达66.9亿元.

4生态细胞工程

实施生态细胞工程,是从更小生态单元的角度落实生态市建设,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四个层次.这主要包括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文明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等的建设.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商贸等.到2020年总投入达4.3亿元.

5能力建设工程

包括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制度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到2020年总投入达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