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6:58: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童素质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素质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作以浅析。
一、培养观察力
培养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观察力强能使儿童有能力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正的感受和正确认识。
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他想,是小鸟在鸣叫吧?我该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f,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子。小布尔却豪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探索,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观察力对研究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于文学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就曾经教导文学青年:“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莫泊桑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马车站里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十马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莫泊桑锻炼出了超人的观察力,因而,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木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
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第一、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现在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疼”。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如果整天吧孩子关在屋子里,势必堵塞孩子的视野,又怎么能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呢?
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画烦了,不想在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逼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的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副百鸡图得了奖。所以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
第二、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事物的题目、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几家商场?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下雨的时候雨是什么样子?刮风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第三、对于上学的孩子,最好让他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四、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如让孩子自己养养小金鱼、小鸡,小兔、小狗或者小花,小草等等。让孩子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这些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缺乏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把孩子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第一,要爱护和重视孩子的想象力,儿童最喜欢想象,一会想象自己是,一会想象当了火车司机,一会儿又变成了孙悟空,儿童的想象力是他的智慧火花,不对儿童的想象力加以珍惜和爱护,而是横加制止,就会将儿童的智慧扼杀。第二,经常让儿童玩一些可以提高想象力的玩具。如积木、七巧板等比较现成的完全真实的玩具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利用手中简单的游戏材料,构思出更多的东西和玩法,使自己玩的时间长,对玩具感兴趣的持久性强,应变能力也强,可见,一具多用的玩具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达尔文上小学后,不知怎么变得爱“撒谎”了。有一回,他捡到一块小化石,回来跟姐姐说:“这是一块宝石,价值连城呢!”又有一回,他捡到一枚硬币,一本正经地告诉姐姐:“这是古罗马造的。”姐姐一看,只是一枚被压得变了形的18世纪的旧币罢了。姐姐对达尔文的“说谎”行为是很恼火,几次向父亲告状,可父亲总是淡然一笑说:“这算什么撒谎!这孩子挺有想象力,说不定哪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事业上去呢!”果然,达尔文长大以后,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缜密的科学研究中,创立了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
三、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人们把所见到的,听到的,想过的或做过的事情记在脑子里,以后能回忆起来的这个过程就叫记忆,为了使孩子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确,养成好的记忆能力和记忆习惯,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采用生动、形象和富有兴趣的材料吸引孩子,使他们的记忆力集中,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最好是各种活动交替进行,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例如将听故事、绘画、计算、唱歌、游戏等活动交叉进行,让脑子各部分轮流休息,效果更好,记忆力也会加强。
第二、要注意劳逸结合,年龄越小的孩子持续学习的时间就应越短、否者,大脑机能下降,孩子的理解、记忆就会减弱,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让孩子休息,使孩子的大脑消除疲劳,记忆的效果会好一些。
第三、孩子记忆事物,不是一记就牢,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记忆很难持久,必须督促儿童进行必要的复习,才能加深印象,并应该让孩子能够把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的知识经常加以运用,孩子将知识记牢。
四、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的家庭绝大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甚至爷爷奶奶的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许多儿童虽然头脑聪明,但却因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变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作为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之外,让儿童在幼儿园也能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让幼儿园的小朋友独立吃饭,独立睡午觉,自觉地放小椅子等。另外,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应付困难的能力,在我国当学走路的孩子跌倒在地上,周围的人会很快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或扶起来,这种情况在美国,人们一般都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很“残忍”地让孩子自己挣扎着爬起来,甚至孩子哇哇大叫也坐视不理,因为在美国人眼里,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独立,学会应付困难的各种能力。在这方面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不能“姑息”。
关键词:儿童心理;素质培养;情感教育
家庭离异对于子女,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怎样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做好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外部情感因素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一个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而达到质的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完善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近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每一个阶段的产生都有一个比较长的,以数量改变为主的准备时期,前一个阶段的积累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此外,心理发展是在人与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客观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M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会,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心理活动。它与人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的强度以及满足都有关。儿童处在情绪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时期,对外部情感环境缺乏判断、过滤、理解、控制的能力。一般来说鼓励情感因素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成长,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虽然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但对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儿童而言,过多过强的挫折性情感刺激制约着儿童的智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避风港,也是儿童认知社会的起点。在整个儿童的外部情感环境中,家庭情感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第一环境。我们知道,人的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联系,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有了积极的情感。但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烈,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时,给予孩子的便是一种鼓励性情感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人格上、意志上、人际关系以正确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坦诚待人的性格。
与鼓励性外部情感因素不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原因,阻碍人的智力活动获得成功,并引发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易伤感;自制能力差,有的甚至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离异家庭缺乏一个充满爱、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其爱的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过于强烈的挫折性情感体验。因此,通过营造一个鼓励性外部情感环境,消除家庭挫折性外部情感环境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教会孩子爱自己,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勇敢地面对困难,学会宽容父母,理解父母,使之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情感教育在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能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商,但是,只有正确的情感教育方式才能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孩子对教育者善意的作为和心理感受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第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三,增加愉快生活的情感体验。第四,升华孩子的社会情感。
三、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孩子的情感离不开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得当。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感心理,一般有这样一些情感心理:虚荣、自私、嫉妒、逆反、好胜、恐惧、崇拜等,要弄明白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其次,对孩子的情感心理进行及时调整。对孩子的不正确情感心理要想办法,及时引导帮助,特别注意要以理服人。再次,教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地显示出涵养,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身情感在孩子情感教育中榜样的作用以及其他优秀品质,以此来影响孩子,在教育孩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家庭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其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时,往往无法自我疏导。在情感体验是非观念的建立以及人生观的确立等方面,比健全家庭儿童有更多的迷失,个性偏执、自卑、内向抑郁,成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少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并理性分析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方式,发挥学校在少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抚平幼小心灵的创伤,疏导其不良情绪,对少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一、幼儿音乐教育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
作为情感艺术的一种,音乐能够有效地传达人类感情,而情感的培养也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核心内容。情感上的体验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过这种体验,儿童能够得到宁静、松弛、紧张和愉悦等种种不同的感受,这些情绪都会带给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音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更加深刻地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儿童在音乐中成长,能够为其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培植其学习动力。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旋律和音乐的刺激而产生各种情感,从而使其消除紧张状态,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平静状态,更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儿童通过想象各种情绪或载体的音乐,能够逐步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据此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儿童的情感和情绪进行适当地控制和调节。情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精神世界和情感的一种创造,音乐恰恰能够通过其不同的形式和情绪对儿童的情感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音乐所具有的社会性也能够提高儿童的交流、表现和创造能力,儿童可以在音乐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外界进行交流。幼儿音乐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就表现在通过儿童品味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逐渐养成儿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陶冶其性情。
二、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音乐教育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各方面技能,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儿童进行音乐学习并不仅是要着眼于音乐技能本身,而是要通过音乐学习来提高艺术素养和智力开发。通过音乐学习,儿童可以协调各方面能力,实现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等的全方位发展,为儿童今后走入社会和长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和文化基础。儿童智力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而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这种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有针对性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儿童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并形成自己个性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儿童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鼓励和赞许,从而给儿童充分表达的机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形象丰富的语言来启发儿童,使其形成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与情绪感觉的分析,从而充分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启迪儿童树立音乐形象,最终达到培养乐观情绪、启迪智慧和开发智力的目的。创造能力强、有开拓精神正是新世纪所需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儿童培养和成长的过程中,应该通过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可塑性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三、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儿童文学》,即为未从事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学习文学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课程,教育学者和专家都抱有极大的重视,一方面,《儿童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为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了解相关儿童文学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承载,《儿童文学》的学习方向和特点就注定了儿童文学普及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却存在有各种弊端,这些问题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价值观的缺乏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当等。因此根据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和个人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在长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积淀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都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而就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来看,因为家庭教育在血缘性、时间性和权威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对儿童在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其实,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对儿童品德的培养。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培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固定逻辑,这表明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家庭教育主张实施早期家庭教育,即实施胎教。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孟母进行胎教的事:“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同时,传统的家庭教育也特别强调后天的早期家庭教育,如《颜氏家训》中便提出,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
对于后天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人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1)在孝敬长辈方面,要重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侍奉父母,使他们心情舒畅,而不是在外招惹是非,让父母担心。如,“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通典·卷第六十八》);“夫为人之子,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上》)。(2)在待人接物方面,首先强调尊重长辈,谦恭礼让:“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礼记·曲礼上》)。其次,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礼节,在进门前要先打招呼,坐立要端正,不可随意听别人的谈话,回答别人的问话时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放肆地盯着别人,也不能故意装作不在乎。(3)在修身做人方面,则重视培养儿童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的品质。王充曾指出对儿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万全《育婴家秘》则强调:“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曾子杀牛、孔融让梨、傅亮4岁时解衣与人的故事都成为历代儿童教育的生动教材。(4)在饮食起居方面,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道:“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朱熹在《蒙童须知》中指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进而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勤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如《颜氏家训》、《庞氏家训》、《家训格言》等。
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分析、辨别的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及其子女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察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丘睿《大学衍义补》)陆世仪也在《思辩录》中提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
最后,古代有不少教育家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王阳明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趋向鼓舞”,“鞭挞绳缚,待若拘囚”只会“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而陆世仪也强调“因其势而利导之”。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在面临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进行家庭教育的全面改革,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都应实现转变。在改革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在观念上,家长应抛弃传统家长制思想,转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给孩子过大压力的做法。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充分发展智能素质,更需要其它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儿童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关心儿童的学习,但不一味地要求儿童学业成绩的优异,也不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对其进行评价,更不应以自己的意愿决定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真正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现,并与班主任老师定期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做到全面了解孩子。对儿童具备的优势潜能做到心中有数,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儿童实际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目标。
其次,在内容上要重视品德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人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品德是良好人格形成和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而健康的人格特征又会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家长必须将品德培养纳入到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去。在培养儿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要特别重视对儿童修身做人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要重视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沟通的技巧。
[关键词] 儿童文学活动;教育功能;途径
2011年教育部颁布新课标中提出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要着重致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活动与语文课程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儿童文学活动教育功能的深入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活动中教育功能的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活动中以不同的形式给予儿童生命和人格的滋养,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对儿童发挥教育作用。
一、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
1.儿童文学与中小学人文教育核心价值的趋同。教育的人文在于传递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的成人,核心价值在于“如何做人”,这与儿童文学活动的核心意义“人文素质培养”相互呼应,将儿童培养为健全的社会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儿童文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品格,与儿童文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完全一致,儿童文学中所具有的快乐、人文、幽默、游戏、温暖等精神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最好的精神家园和教育承载体。
2.儿童文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续。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把素质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育通过 教育实现文化自觉,人的精神不能文学滋养,儿童文学是人类最初接触到的文学,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精神培育的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情感的培育具有特殊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中小学生文学活动重要资源库,延续了儿童精神成长,夯实了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础。儿童文学包涵的人文精神沉淀为儿童的精神财富,成为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基础。
3.儿童文学是教育资源开发源泉
儿童文学在突显语文课程人文性上有着重要作用,构成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能够陶冶情操,增进美感,有利于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精神具有润物无声的滋润力,对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培养都有着深入的影响,充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有利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儿童文学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阅读动机,而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以儿童文学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组织或者课程开展更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儿童文学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重要源泉,为中小学生想象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优秀品德的培养提供多种的文学资源。
二、儿童文学活动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1.儿童文学活动有助于儿童释放心灵
儿童文学活动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欢愉和游戏的消遣,在游戏快乐中包涵教育意义。儿童文学作品是从儿童心灵出发,适宜于儿童阅读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是其重要的美学品格和永恒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游戏精神通过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设计等创作手法体现文本魅力,为儿童创造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儿童在阅读后产生愉悦感,儿童文学的游戏特征让儿童得到属于他们的消遣娱乐,从而达到舒缓心情、放心灵的效果。
2.儿童文学活动中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儿童文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包涵了人类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传统美德,使儿童逐步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儿童文学作品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独立个体意识教育的缺憾,培养儿童个性,使之具有健全人格,具备坚韧的毅力,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乐观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人格,儿童文学对儿童人格的培养作用不仅仅伴随儿童成长,这种影响力将穿越童年,一直影响到儿童的成年生活,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强大助力。
3. 儿童文学活动是构建儿童精神世界的基石
当儿童心灵世界受到禁锢的时候,与成人社会的发展尚未融合,成人无疑要为儿童的成长寻找一条合适的路径。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曾经说过:“儿童文学的功能是桥梁的功能。”儿童文学除了具有成人和儿童世界间的代系的联系和传递作用外,儿童文学还承载着连接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使命。儿童通过儿童文学体验人生、感受真善美、享受游戏的乐趣,因此,儿童文学在儿童精神世界里担当重要角色。正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影响作用决定了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教育培养儿童更要通过蕴含在儿童文学中的丰富人文精神来影响学生,使之形成独立完整的精神世界,构筑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丰富而稳定的文学资源,儿童文学宝库成为了构筑这精神世界的第一基石。
三、儿童文学活动中实现教育功能的途径
1.有效整合儿童文学教育资源
《纲要》指出:“引导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因此,要注重对儿童文学作品内在教育价值的挖掘、开发、应用,尝试将文学活动合理有效地与五大领域有机整合,在儿童文学活动中多元呈现。根据儿童文学作品内容设计相应儿童文学活动,既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又促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使知识能力和人格品质得以有效整合。
2.游戏精神传达人文思想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对于成人现实社会的复杂,儿童文学活动殊的游戏空间对儿童来说是宽广的独立王国,他们可以在这个特殊世界的感性阅读体验中获得游戏乐趣,释放自己的天性,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夸张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顽童的形象诠释儿童的精神需求,许多儿童读者在儿童文学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游戏精神给予了儿童快乐,成为生活的延伸或者演化,在无形中又给儿童以启迪教育,达到对人生的领悟。儿童文学活动中释放了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从现实的精神禁锢中解脱出来,审美中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儿童的一种心理补偿。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游戏,而游戏中必然包含作家的创作情智,作家运用快乐的游戏对读者进行感染,对于读者来说在游戏中无形得到了审美熏陶,儿童既享受了游戏的乐趣,也得到了人生真理的体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是以预设的主题对儿童进行说教的知识灌输,儿童通过快乐的游戏精神启发儿童的心智。
3.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活动适时结合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对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提出了量化要求,提出语文教育的中心要放在中小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上,要求开展探究式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儿童文学活动是中小学人文实践教育的有效补充,能够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儿童文学活动不能替代语文教学,语文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基本文化教育要求,必须完成常规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开展儿童文学活动必须予以正确、科学的度的把握,课堂教育仍然以基础语文知识学习为主,辅以多种形式的儿童文学活动深化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儿童文学潜在教育价值的发挥依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通过儿童为主体的读者接受为实现,儿童文学人文魅力就在于能够激活儿童心灵深处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健全心智并陪伴其终身,积极开展儿童文学活动,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力,培养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表现力,陶冶道德情操等都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
[2]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3]陈晖.儿童图画书的故事、主题及文字表达[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5).
[4]毕海.论儿童文学的经典阅读与指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5]王俊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孙建国.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学刊,2012,4.
[7]余敏.以儿童文学为基础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398);
长期以来,人们的意识上的狭隘,导致了只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给予关注,却很少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按照目前人才素质结构的划分方法,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基础与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离开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社会文化不可能转为人的素质。其次,心理素质对人才素质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或制约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既然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重视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事实上,很多人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道得很少,谈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无论是教育主阵地上的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都应尽快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造成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很多,具体来讲,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自身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年龄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是非辨别能力方面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虽然儿童的心理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绝对的健康发展。因为儿童好奇、好动,他们的自控能力还较弱,判断是非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接受一些不良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2)家庭方面。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开始,时刻都在受着家庭中成员的影响及熏陶,他们的心理特征时刻都在发展和变化。笔者认为,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主要有以下因素。①家庭的不和睦。家庭长期因点滴小事而闹得“鸡犬不宁”,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永恒的“亮点”。如有一家庭,妻子长期蹲在麻将桌旁,孩子上学回来没人在家,丈夫下班回来没饭吃,且锅儿盆瓢一片狼藉。通过丈夫的再三请求仍无转变。丈夫火了,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孩子只好胆战心惊地呆立在一旁。从此,谁也不管谁。试想这种家庭的儿童,心理会健康吗?②家长的不健康心理。既然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都无时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少家长的行为习惯不健康,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往往不健康。③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然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过问,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小朋友,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但就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自己的零花钱用完了,就想方设法搞别的小朋友的零花钱。老师与家长联系时,家长就一阵“雷公点火”,搞得教师也在现场难堪。用这样粗暴的手段对尚未成熟的儿童,以后他们的心理会向哪方面发展呢?
(3)学校方面。儿童在学校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来源于极个别教师。儿童在学校接受教师时,由于极个别教师对工作的消极,对同志、对集体关心不够等,导致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