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4:5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学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儿科学;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0.1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0-0-02
1概念地图相关概念及特点
这里所提到的概念地图主要指的是需要进行学习的人对相关主题构建的相关知识结构的视觉化表征。概念地图通常也被称为心智地图、思维地图、心智工具和思维工具等。换句话来说,概念地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手段,是人们对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内容根据其蕴含的内在联系进行构建而得出的可视化类型的语义网络。概念地图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在相关知识所涉及的范围内学习者是如何将这些概念进行联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知识结构的细节部分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概念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进行连接。节点是用来代表概念,一般都是选择几何图形或者一些图案等来表示。用来连接各个节点的连线代表在各个概念之间蕴含着各种联系,这些连线既可能是单方向的,也有可能是双方向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存在任何方向的。连接词也就是指在连线上面的文字,主要是对节点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作出的文字描述。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模型练习的优点
2.1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婴儿模型练习拥有几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比如说生动和形象。以往教师只能够利用一些抽象的文字以及比较简单的绘图等来向学生教授儿科临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感受到儿科学习的枯燥和无聊,很难认真投入,造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没有有效掌握临床技能见习的相关内容。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能够利用一些大屏幕投影来生动地展示在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将实际的操作过程进行很好的演示。
2.2信息容量大、操作简便快捷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丰富、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所以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儿科临床技能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够非常有效地缩短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时间。在课堂上利用比较少的时间,就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增强对一些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以及教师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在下课之后,学生也可以复制和拷贝教学课件,这样一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也不需要慌乱地记笔记,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听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使教学标准化,具有可重复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教学标准化、可重复性等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儿科临床技能见习实践机会稀少等问题。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儿科临床技能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控相关的知识,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能带来更逼真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反复观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4丰富儿科见习教师的备课手段
儿科学主要研究小儿生长与发育所蕴含的客观规律,致力于增强小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属于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备课手段。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统一,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3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重视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
在儿科临床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即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也是发挥主导作用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要想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然后把概念地图引入教学中。
3.2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产生误导
在使用概念地图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时刻刻地重视教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误导。
3.3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时空的容量度
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帮助,但是也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应该充分地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重视时间和空间的容量度。不能够过多地、没有任何目的地去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儿科学教学过程都需要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当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很多的图或者很多的动画时,就需要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关键词: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幼儿科学教育启示
陶行知在流亡日本时,对他触动最深的是日本发达的科学,想要国强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陶行知大力推行“科学下嫁”运动,目的是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懂科学的氛围。他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今天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
陶行知总结多年的研究,概括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它包括: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从这些方面来引导我们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科学的小孩子”不仅要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懂得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有一定探究科学的能力和创造力。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科学知识方法,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指科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儿童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单纯的让幼儿学习科学是枯燥乏味并且难以理解。因此陶行知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幼儿要从生活中体会,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取材科学内容,便于他们理解和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教育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做科学小实验”,即必须去“做”去行动。陶行知强调学习科学必须要亲身实践,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科学现象并理解科学原理。可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十分重视玩科学把戏和做科学实验,发掘幼儿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的教师。他从两方面提出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科学的头脑以解答幼儿的疑问;另一方面,教师要具有“三心”――童心、爱心和耐心。用童心来看待世界,用爱心来感染幼儿,用耐心来教导幼儿。以上两者结合起来,会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并增进师生关系。
今天,我们在研究其内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它,使之与现代要求相联系,开始了新的幼儿科学教育改革。未来,它将对我们有更大的启示意义,因为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二、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儿童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方式,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创设一个适合的、有趣的、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幼儿对大部分科学概念难以理解,要选择简单易懂的内容,并且贴近生活贯穿于幼儿生活的每个环境每个角落,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找到了开展科学活动的线索和依据。
幼儿年龄小,任何科学内容都要有实物的支持。因此应该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和充满奥秘的大自然,启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小班的科学活动《摸一摸》,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哪些东西滑滑的、软软的、硬硬的。教师就可以准备幼儿见过的石头、毛巾、镜子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实物让幼儿用小手摸一摸,儿童自己便有了答案。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观察探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个教师都变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在玩儿中接受科学教育。
(二)将幼儿带入自然界,使课程活动回归到自然和生活。陶行知强调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探索生活。
陶行知这一理念明确地告诉我们,幼儿的科学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进行的,而是要幼儿走进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让他们接触花草树木,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颜色、声音等探索其中的奥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幼儿知道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幼儿园里都有植物种植区,让幼儿亲自从翻土、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甚至收获果实,使幼儿亲子感受、体会、了解科学。
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幼儿园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任务。
(三)让儿童去观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在意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材料、方法上要生活化,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指出学科学应从“教幼儿学会观察”开始,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自己看,能观察周围环境的科学现象。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总想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天性。因此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大自然中,观察感知周围的世界,每个幼儿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更加丰富了他们的感知经验,为科学教育做好先前经验。比如教师带幼儿户外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捡树叶观察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抓住时机给他们讲解春夏秋冬树叶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开阔了幼儿的视野,而且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总之,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课改有相当的启示作用,不断引导科学教育向着多元方向发展,他的强大生命力在未来还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 理论导航学前课程2007(8).
[2]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M].上海:上海二联书店,1998.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幼儿科学教育 定位 自主探究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目前,我园(玉门市中坪幼儿园)正在开展“机灵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在初步的实验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科学发现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技术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与技术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近一年来,我园在怎样把“机灵猴”科学技术教育中的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1.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教师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1)只要设计有所区别,同一个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很多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认为幼儿曾经涉及过的主题就不能再组织了。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中,同样的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但是在设计上要有所区别。(2)那些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更值得让儿童去探究学习。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揭示自然的发展规律,个体要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比较、分类、测量、交流、预测、假设、实验等来寻求关于自然问题的答案,获得关于自然世界的理解。例如,像“如何使热水冷得快”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幼儿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有关热水变冷的简单的物理常识,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使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是有价值的教育内容。(3)在选择和组织科学教育内容上,要注重连续性和层次性。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幼儿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幼儿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同时,我们要注意不要把一个活动设计得过于宽泛,要挖掘一个活动的核心科学概念,以及各个核心科学概念之间的递进关系,使活动能够成为顺应孩子思维发展特点的连续的过程。
2.科学教育中教师的定位
(1)不过多干预,引导幼儿充分探索。为了给幼儿充分探索的自由,以及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发现的权力,由静态汲取变为动态探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明确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规则后,应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让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该关注、肯定幼儿的别出心裁和新奇操作,引导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和发现。对于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我们不仅允许,而且相信他们有认识和纠正失败的能力,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在失败中学习自我修正,寻找成功的途径。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索热情,而教师积极地等待,代替了简单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办法,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快乐、更多的自信。
(2)不急于下结论,激励幼儿多角度发现。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描述操作中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困惑和需求,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马上给予解答,而应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一份期待,鼓励和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寻找答案。在幼儿充分感知操作经验之后,教师再和幼儿共同验证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是否正确,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进一步主动探索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幼儿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
3.让幼儿走向自主探究的成长之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大潮,当今的幼儿教育已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它强调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建立良性的师幼互动关系;课程应回归和发展儿童的自由天性,但这种自由主要是思想的自由,通过思维的挑战去促进思想的开放和多元,倡导幼儿要有自己的见解。课程要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条件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课程应该是探索的课程,是鼓励和指导幼儿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程最大的价值。让幼儿走向自主探究的成长之路的策略包括:(1)重视操作。科学教育应注重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2)同伴参与。“自主探究”的幼儿科学教育要求教师作为幼儿的“同事”、“伙伴”,乃至“朋友”,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乐而乐”“忧亦忧”;同时通过积极的引导,激发“童心”,培养“童趣”,换回“童真”,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真实情境中,树立新颖、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3)重塑师资。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品质。但鉴于幼儿师范学校传统课程中技能技巧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比重过大,致使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因此,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路径选择,欲走上自主探究这一成长之路,务必重塑教师群体,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此外,我们在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方面,要有意识地安排与设计自然科学类的内容和考核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年终评优、物质奖励等方面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兼具的规章制度,以尽快扭转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手硬、一手软”的不正常现象。只有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才会不是一句“口号”,自主探究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伟丽.探索幼儿科学教育之良策[J].学校管理,20008,(3).
[2]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概念与思维[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摘要:在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和物理进行融合优化,能够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将物理和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教育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物理;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优化
前言
当前在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积极汲取各个学科的教学精华,融合更好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1 物理和科学教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整合课程是指采用有机整体的形式,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分化的各种课程进行整体、整合、综合、融合等课程形态,以适应课程因学科分化而产生的隔离及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形象,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经验。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改革的实践来看,以整合为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整合对象和整合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划为:分领域的教育活动整合和跨领域的教育活动整合等不同的类型。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五年制的物理教学是安排在中专阶段,一般一学年完成;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是安排在大专阶段,一般半学年完成。而三年制大专则没有开设物理课程。物理课程一般是由物理专业的老师教授,而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由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担任。
1.1课程和教材编排的不合理导致物理教学困难重重
在中专阶段物理课程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局限,教材和教学中的知识相对过难,而实用性不强。学生便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认为以后在幼儿园工作这些知识根本就用不上,自然对知识的学习就没有兴趣。
在幼师物理课的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没有摆脱高中物理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多时候忽略了教学的对象。同时物理教材(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和高中课程几乎区别不大,并没有突出学前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这样的课程设置、这样教材,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无法教,学生工作后发现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1.2基础及专业知识的薄弱导致科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学前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评价:首先,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专业知识运用情况:科学活动设计;第三,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需要有良好的通识课程基础;其次,需要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最后,把这前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
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把中专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掌握好。在学习W前科学教育课程时,薄弱的文化基础便影响了其学习效果。比如,幼师学生在设计《让小灯泡亮起来》科学活动中,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好握好物理课中“电”这部分的知识和规律,导致活动设计一开始便夭折。
2 物理与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优化的策略
要解决以上物理教学以及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面临的困难,就必须整合优化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学前教育专业中两门主要的科学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一方面让物理教学轻松、有效,让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不再受到基础知识匮乏的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整合优化,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和科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1改革物理教学目标、评价机制,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是教师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幼师生对物理等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科学教育活动实施效果。本着“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幼教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根据幼教专业实际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使幼师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积极开展专业化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她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实施适应幼教专业的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她们服务幼教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2.2在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教学中,关注物理等基础课程知识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实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幼师生完成从学习科学知识到科学教学实践的过渡,起到一个衔接学前教育理科课程到幼儿科学教育的作用。首先,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基础课程知识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些常见主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从幼儿学习的角度进行讲解复习,进行案例分析。比如幼儿科学教育涉及物理中的“惯性”、“速度”、“磁铁”、“电流”等概念。其次,应指导学生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前充分准备,对涉及主题的相关课程知识在不同学段幼儿学习的特点应有充分的了解,注重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幼儿可接受的科普知识。
2.3学前教育专业院校要加强理科教师幼师专业化的培训
科学教育课程的整合优化需要掌握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理论,熟悉幼儿园保教规律,具备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的理科教师。无论是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都需要理科教师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整合视点,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艺术,对课程实施专业化的教学。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高专及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学前教育课程不断优化整合是大势所趋,但无论怎样整合优化,其根本原则就是要适应幼儿科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培养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物理和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探讨物理学融入到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一些有效思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学素养;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实验实践
一、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重要性
幼儿科学潜能对未来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力的关键期是2―6岁。幼儿阶段是儿童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学习基本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据调查世界上75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致认为:幼儿园使他们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幼教科学领域的活动课对幼儿自然科学素养及科学潜能的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活动完成结果的优劣的关键就取决于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把科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对其对幼儿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科学探究部分提出三个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如何按《指南》中的教学建议科学有效的完成规定目标,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幼儿教师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幼儿园教育改革为为幼儿教师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创造可能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缺失的想象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使其具有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二、科学构建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
美国学者赫德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应有明显的先进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职业特征。在高职学前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和实验实践。下面论述如何为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构建提升科学素养的平台。
1、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平台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奠基性作用,高职学前专业生源各个院校基本都是文理兼招,学生原有具备的基础理论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构建学生理论知识的平台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首先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构建科学素养对未来幼教事业的重要性的平台。大到国家社会,具体到适时为学生提供现实幼教科学活动中因基础理论知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使学生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种科学有效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愿望。
第二、构建完整体系知识脉络平台。合理编排取舍教材,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除初高中原有的部分,基本来自于大学的科学素养课及选修课。所以如果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脉络平台尤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获取学习掌握知识金钥匙的提供最有效途径。幼儿园科学探究的内容都应该是和周围事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实际,将庞杂的科学知识系统化,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泾渭分明,更要有横向的交错,同时还要不拘教材,将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就及时补充进去;使学生获取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方法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科学的获取新经验新知识,使原有的知识结点不断更新扩大,从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理念。
2、构建实验技能的平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过硬的实验技能。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何为学生构建实验技能平台是实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
学校提供的完善的实验设备,专门的实验室是构建实验技能平台的保障。但据调查高职学前专业的科学素养学习多为理论性的,实际实验操作还不尽人意,长期以往形成了毕业生敢讲不敢做,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走访一些省市级幼儿园时,基本都会出现科学探究活动课上的不规范操作,例如:如何闻气味,怎样做小解剖等。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尽学校最大的能力给与支持,而作为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举一反三将实验基本技能分级归类,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可持续的方法和手段。
3、构建实验设计的平台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探究性的一种具体测试方法,学生能否独立设计出一个有创造性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具体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设计平台。学校构建的实验设计平台除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实验设计的科学体系和创新的理念。科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幼儿科学探究内容的具体结合,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知识应用的掌控能力,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与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具体的设计方法,基本的设计模板等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实验的创新理念具体现在实验材料的创新,启发学生充分收集利用身边,周围的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标准实验用具,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设计出具有意念创新和材料创新的探究活动。形成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能力。
4、构建实验实践的平台
有了好的实验设计,能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学生能亲自体会自己设计的实验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学生会真正体会提高科学素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要积极的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构建实验实践平台。一是校园内,主要通过课堂学生互为教师和幼儿完成,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幼儿园和学校互动,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幼儿园实际实践的场所,选拔优秀的实验设计到幼儿园具体实施;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实验实践的具体活动。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同时对不成功的实验实践也会产生鞭策和激发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积极科学的构建有效的平台,以上四个平台的构建不是个个孤立的,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整体,需要教师做好全面的科学的掌握,可以将前两个平台称为输入口,后两个为输出口。如何能在输出口为幼教师资输送知识能力零距离的优秀人才,是高职幼教工作者不朽而艰巨的探索重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家教育部.
[3]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 2010,(21).
[4]张红霞.论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4,(10).
[5]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住幼儿心理,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寓教于乐,于教育游戏之中,从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到环境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内容安排都应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从而使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科学的奥秘,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新与成功。现以中班科学活动《磁铁》为例,谈谈幼儿科学教育的魅力。
一、在玩乐中,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孩子们熟知的物体――磁铁,首先教师出示不同样子的磁铁让孩子们感知磁铁的形状,问磁铁的样子像什么?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努力从生活经历中搜寻答案,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盒子,有的说像马蹄,有的说像……教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并将零散的知识规整为磁铁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马蹄形等,由此可见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来自教师的顺应、支持、鼓励幼儿思维活动的结果,给予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正确的概念。并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做了铺垫。紧接着教师采用明确且有启发性的引导语“用磁铁和你面前盆中的材料碰一碰,会发生什么事儿?”教师的设问里透着一种神秘感,及时抓住了孩子们急于想了解事物的强烈的求知欲心理,引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兴致勃勃“玩”起了磁铁,很快他们从玩中发现磁铁会“粘”铁钉、曲别针等,而不会“粘”布料、木块、塑料等。教师引导孩子将磁铁“粘”与 “不粘”的材料分开,那么如何将“粘”字改为“吸”呢?教师在尊重幼儿发现的基础上针对磁铁的“吸铁性”做了细致的演示,将磁铁和被吸物体拉开一定的距离,伴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吸引的全过程,使幼儿深刻体会到铁制品是被磁铁吸起来的,自然而然“粘”字被巧妙地替换成了“吸”字,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在有意义的玩中获得正确概念。
二、在榜样示范中,树立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幼儿由于思维的自我局限性,在认识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不会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通过看实物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甚至无视曲解事实。如:教师请幼儿用磁铁找教室中的铁制品,孩子们在分享交流发现结果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不锈钢水杯也能被磁铁吸起来;老师对孩子的说法既没有否定也没给予肯定,而是让他们继续验证,经过再次探索孩子们仍固执己见,认为不锈钢水杯是铁制品,能被磁铁吸起,这就说明孩子只相信自己的“信念”。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将铁制品和不锈钢水杯让孩子仔细观察,结果从外观看都是铁,这一点和孩子们的初步想法相吻合,老师没提出异议,接着老师在集体面前进行再次验证不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就不是铁制品,然后让孩子再次自己操作亲身体验,使孩子们在多次的验证中了自己的“信念”,纠正了原有的错误概念,获得了正确认识。老师多次实验的精神不仅给孩子们教给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应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在探究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引导孩子围绕“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引物体”环节中,给孩子们提供了立体折纸小花猫,曲别针、磁铁;提出问题并强调磁铁放在桌子下面如何使小花猫在桌子上跑起来?孩子们在已有知识磁铁能吸铁的基础上去探究,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曲别针可以随着桌下的磁铁移动,这一发现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孩子们探究的兴致更浓厚,有的将折纸小花猫放在曲别针前方,由桌子下面的磁铁带着曲别针推着小花猫移动;有的直接把曲别针别在折纸小花猫底部,小花猫便在桌子下的磁铁的移动下飞跑起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大声交流着,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结合生活,才能显示成效。
“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科学教育带领幼儿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科学创造的快乐。它是帮幼儿造一条漫游世界的飞机,而不是造一间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幼儿园是航空母舰,真正的驾驶员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生活,更要体现其趣味性、启蒙性和融合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已经具有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而且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解释还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一贯性,被称为天真理论。这种天真理论虽然不能和科学理论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种系统性的认识。它来自幼儿早期的生活经验,在幼儿早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由于经验的局限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识与科学理论常常是相悖的。例如,他们看到影子总是跟随着某个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也会告诉他“这是某某的影子”,于是,他们就会认为影子是个人或物的附属品,而不是光线照射产生的现象。“即便在黑暗的地方,影子仍然会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它。”单纯学科学是单调枯燥的,特别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操作和实验来积累经验,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厌倦。
那怎样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活动?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生成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
幼儿亲身经历的生活是科学教育中最好的教材,只有抓住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幼儿才有话可讲、乐意交流。科学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纵向的、横向的,抑或是随机的、日常的,甚至是可以诞生的。以“水”这一内容为例,从知识自身体系和特点出发,对事物进行丰富、扩展或延伸可以设计出如“水的特点”“水的三态变化”“雨、雪、霜的形成”“水与地球生命”等。以事物之间横向联系为线索进行设计,帮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如:设计多种样式的笔、树、杯子等。“有趣的车”可以抓住“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线索帮助幼儿了解“车”的演变史,既丰富了幼儿知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又让幼儿体会到了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以单元的形式将一些相关的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围绕“环保”这一主题,设计出“别乱扔垃圾”“甜甜的小溪水”“垃圾去哪里了”“废物巧利用”等科学环保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从而也将科学融合到其他教学活动中。“为什么夏天热?”“为什么冬天冷?”等科学活动,则是根据幼儿日常经验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总结,同时引申,提醒幼儿夏天应该注意什么?冬天应预防什么?这样的内容往往都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间又存在着联系。
二、创设科学探索的环境,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给了科学活动很大的启示。科学需要求证,需要幼儿解放思想,解放课堂,回归生活。科学小实验应该说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所谓“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已经不满足教师的一加一等于二的教学,更希望通过自己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更应该解放思想,鼓励幼儿大胆去实践。
在“兔子喜欢吃什么?”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事先准备了一些食物,如苹果、胡萝卜、面包、巧克力、生菜、香肠等,同时,还准备了画有这些食物的图片。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猜想兔子喜欢吃的食物,我将兔子放在幼儿面前,拿出画有食物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上面画有什么食物,接着便将问题抛给幼儿:兔子喜欢吃这些食物吗?它喜欢吃香肠吗?它喜欢吃苹果吗?……为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猜想。几个幼儿认为它喜欢吃香肠,而另几个孩子却认为它不喜欢吃。我回答道:“我们做个实验,看它是否吃香肠。”在观察的同时,有几个孩子马上抢着回答:“它喜欢吃生菜,还喜欢吃胡萝卜。”这两个答案得到了一致认同,同时也是观察的时候显而易见的,于是,我又问道:“它不会吃什么?”孩子们认为它不会吃巧克力和糖果,我请幼儿亲自喂兔子吃,验证自己的想法,实践完之后我拿出画有食物的表格,请幼儿把自己认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记录在表格上。然而当我再问的时候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反应:吃苹果,吃生菜,吃胡萝卜,吃糖。答案不一,这个概念显然有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取证。因此第二堂课,我着重让幼儿讨论:“兔子是怎么吃的?”“它是真的吃吗?”“它只是闻闻,没有真吃。”“它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它是看的”“闻味道的”我立即启发:“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兔子吃食物究竟是看到的,还是闻到的。想一想,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怎样知道他们不是闻到的,而是看到的呢?”“把它的眼睛蒙住”,于是我们尝试去蒙,但是蒙不住,幼儿又提出给它一个假的胡萝卜(水果店里的塑料胡萝卜),看它会不会去吃,结果兔子走过去闻了闻,没有吃便走开了,同样颜色的真胡萝卜,兔子也走了过去闻了闻,吃了起来。很快我们便得出了结论:兔子吃东西时是先看,再闻,然后用嘴巴尝。
科学探究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做中学”首先从提问开始,孩子们是提问的中心,探究的问题应由孩子们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需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觉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在科学活动中,每一阶段的探究都有明确的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够获得概念。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可以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是广博而深邃的,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增进幼儿探索欲望并初步形成探索的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闪烁出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J].教育评论,2003(4).
[2]高一敏.幼儿科学教育新探[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