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2 14:54: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篇(1)

一是单亲监护,即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此种监护方式多为母亲留在家中。此时,在没有男性劳动力的家庭,母亲会因粗重农活和双方老人的负担,对孩子的照顾大打折扣;也有些家庭是父亲留在家照看孩子,由于男性性格相对粗犷,在教导孩子时缺乏耐心,喜好用强制手段解决问题,常会造就“问题少年”的出现。二是隔代监护,指把孩子交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首先,由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老体弱,文化水平有限,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温饱方面,而对其学习的帮助很小。其次,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会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过度放纵,易造成孩子自私,蛮横任性等问题。三是上代监护,指把孩子托付给叔,舅,姑,姨等亲属。首先,上代监护会给孩子寄人篱下的精神压力。其次,此种监护常出现频繁更换监护人的情况,造成留守儿童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从而给本来就缺乏情感依赖基础的儿童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此种监护中,常出现受托人对留守儿童实施虐待、犯等犯罪行为。四是自我监护,指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此时,孩子不仅要承受学习负担,还要自己解决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由于无人监管和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迷恋网游、打架斗殴,早恋等现象。甚至还会形成小偷小摸的恶习,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一)人身安全问题

2010年《中国农村儿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例中,67.4%发生在农村地区,其中大多发生在留守儿童中间。据统计,63%的留守儿童是属于隔代监护。由于缺乏安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人身伤害,甚至被当做犯罪对象,成为被拐卖,等犯罪的作案目标。数据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中,人数最多的是留守儿童。在遭害案件中,农村地区犯罪率最高。此外,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安全问题衔接存有“真空地带“,在农村,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常有发生。

(二)心理问题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造成这些儿童性格自卑,内向,孤僻等问题。据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有49.7%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很大”;有28.2%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时,只能“闷在心里”;面对挫折时,有26%的留守儿童表示“很希望父母在身边”,有8%的儿童则表示“不知所措或想自杀”;23.9%的人表示“很少与他人交流“。

(三)受教育权问题

《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做出规定。但大多是慨括性条文。近几年,中央也加大了资金和政策扶助,但仍无法改变农村儿童受教育权缺失现状。由于户籍制度问题和城里高额的借读费,让大多农村父母无力承担,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落后。在家庭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是相当缺失的。

(四)发展权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智不健全,社交能力弱,道德素养低等问题。相关心理研究表示,这些年幼时形成的问题会对其一生造成严重的发展困境。据2009年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就读高中的比例已经从1988年的26.3%降低到现在的18.6%。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每年大约有203万的农村青少年于小学毕业后即走向了社会,成为新一波低文化依靠体力劳动的社会人。必须得承认,没有完全接受基本教育,必定会对留守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之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完善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现行法中,只有少量法律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有规定,《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委托监护的问题,这造成在适用委托监护时,往往找不到权威法律依据。因此建议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条例细则》,以强化法定监护人的职责,同时明细委托监护人的任选资格和义务。其次,要明确规定变更监护人和监护职责转移的条件及内容,并设立监督和惩罚机制,以达到切实保护留守儿童受监护权的目的。

(二)完善相关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义务教育法》中对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规定,大多是缺乏可实施性的“空法”,甚至有些规定早已过时。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权益方面的法律,并完善现行法律中的相关监护职责,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同时,对现有“空法”性质的相关法律作出司法解释,以促进法律的可操作性。建议允许和鼓励地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以多层次,多角度给予留守儿童切实的保护。

(三)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有限,教育资源匮乏,所以建议政府倾斜教育资金于农村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师资力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其次,调整我国户籍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在城市读书的机会。此外,建议学校与农村村委会及派出所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等监控体系,鼓励学校定期与这些儿童交流,全面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多重保护。

(四)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二元制户籍制度,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首先,该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村儿童随同父母转移城市读书的重要因素。其次,因该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加了城乡公民在接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所以,建议改革二元制户籍制度,保障农村儿童跟随父母生活的权益,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五)完善行政监督

在政府完善农村社保同时,也应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措施。如,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救助中心,在其权益遭侵害时,能通过这一通道得到帮助;鼓励农村学校建立寄宿制形式,给选择住校的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设立教师帮扶机制,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加强政府的监管,建议政府设立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组织,专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六)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帮扶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学校及家庭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首先,村委会是除学校之外与留守儿童接触较多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应主动发挥其功能,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在其权益遭侵害时,及时介入,防止问题恶化。其次,各级妇联应定期下乡走访,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妇联应加强与相关慈善组织的联系,呼吁各界给予留守儿童帮扶。此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也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关注。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1留守儿童现状

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2.2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他们要么忙于农活和家务对孩子学习无暇顾及,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给予辅导。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2.3心理发展不健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2.4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护人因为年长或经济困难而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权,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进入农村市场也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其次,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甚至成为受各类违法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在全国,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报端。再次,留守儿童自身由于行为失控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3.1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向本地城镇转移。同时进一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其次,改革城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拆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城之间合理流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不用再留守,其教育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3.2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3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4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7)

[2]朱斯坤.留守儿童之痛[J].中国报道,2006(10)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农村;现状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调研对象涉及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的所有小学在读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通过本次调查做分析如下。

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调查发现,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造成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导致不少孩子的情感变得脆弱,对衣食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缺少亲情关怀,使孩子们感到无助和孤独。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帮助和监督,成绩不理想。第三是孩子的生活得不到良好的照料使他们身体素质下降。综上所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1.2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通过与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年龄比较小的留守儿童喜欢上体育课只是因为兴趣,是觉得体育课上老师领着和同学们做游戏很好玩。年龄比较大的同学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对体育活动能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加深朋友间的感情、增强信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表示赞同。通过与被调查的同学交流,得知喜欢而不参加的同学是因为存在自卑心理、没有自信。并且经常参加运动会的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1.3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访谈得知,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可以参加的其他活动很少,村里更没有体育活动娱乐设施,课余体育文化和娱乐生活枯燥乏味,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不如帮家里干活,可见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容乐观。

2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1学校体育课程情况

在对调查学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的走访中,发现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并不深刻,认识并不全面,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难度很大,实际操作性很低,这些方面学校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这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

2.2学校组织运动竞赛的情况

每年都举行一次春季运动会,竞赛项目比较少,并且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成绩好的同学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体育课、运动会的现状都会降低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因为当留守儿童对某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时,往往由于无法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运动中的挫败感而失去对运动锻炼的兴趣。

3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和场地设施情况

访谈发现,学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体育场地建设,缺乏建设经费,该区体育场地及器材配备滞后,农村小学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体育课都是在校园闲置的空地进行,没有排球篮球场地,只有几张简易的乒乓球台,运动器材只有一些跳绳、毽子、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4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及外出打工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

建国后由于经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坚持工业优先,以牺牲农业来加以发展工业”的模式遏制了农民和农村的发展。经济生活的贫困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农村留守儿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4.2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教育缺席,家庭体育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化起重要的作用。家庭体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教育的缺失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教育。这些家庭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和体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5建议

5.1以政府为后盾,加大资金投入,创设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政府制定和实施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享受到体育教育的惠泽。

5.2以学校为中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新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

5.3以社区为基础,分担教育责任,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农村社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成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农村社区要对留守儿童教育特别关注,分担教育责任,与家庭、学校协调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东,余益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5):149.

篇(4)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1.2 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1.3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2.1 家长应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_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2 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一)、浙江省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随着近几年浙江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生活、学习、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状况令人担忧。据省妇联调查统计,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5万。留守儿童最多的温州市达63700人,温州、衢州和丽水三市就多达117785人,占了全省总数的47%。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显著作用。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物质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内,都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层面和心理领域的巨大问题仍然像一道高墙,堵在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调查结果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怨恨父母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长期下去就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纠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监护的“盲区”;

留守儿童家庭大多为隔代教育,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另外一个所占比重较大的类型为单亲监护型家庭,其主要特点在于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三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应对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佰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评述.继续教育研究,2011(12):52—54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亲戚等看管,这些留守在农村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面对亲子的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聚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个体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家庭环境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在校管理制度和基本权利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

“隔代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被溺爱当中,基层教师普遍反应,现在的很多学生很怕吃苦,学习上的负担稍有加重,就会有腻烦心里,出现作业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说服教育不听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部分祖辈对留守子女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全方位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遍承担起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角色,尽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还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李文婷从隔代教育出发认为隔代教育易对留守儿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家庭氛围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是完整的,但家庭的作用和气氛却是残缺的。他们缺少了与父母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研究者从留守幼儿与父母的联系情况调查发现,留守幼儿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维系教松散,大多数父母只在寒暑假等回来探望,缺乏亲情关爱的幼年生活给孩子留下的苦涩和无助感是可想而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一方面应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利弊影响。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尽量避免双方外出,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就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以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父母必须要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日抽时间去看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而且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

2、留守监护人应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和承担责任

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自己的角色,抛弃原有的一些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孩子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加强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孩子的品德、思想、法制等方面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监护人必须给予孩子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要重视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3、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监督和引导儿童的思想转变

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可以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尽量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彻骨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老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政府应在中小学施行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有关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综上所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每个家庭做出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动员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 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50-53.

[2] 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54-56.

[3] 吴 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