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35: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9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期。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19-03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BME的研究方向较多,如生物信息学、医疗仪器、医学图像、图像处理、生理信号处理、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系统分析、三维建模等。在每个方向上又有着非常宽广的内容。因此,BME领域将是今后的研究热门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东药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并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为了使BME专业更好地融入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的医药信息背景平台,我们先后三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目前本专业有两个方向――生物医学电子仪器方向和医学影像技术方向。
在8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需求,从明确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我院BME本科教育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为医疗仪器,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
根据这个专业定位,我院BME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医学仪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质量管理、维修销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首先,精通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医学信号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BME应用研究和产品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知识;再次,了解医疗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医疗设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最后,熟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BME理论前沿,具有研究与开发新系统及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应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而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根据广东药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针对BME专业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电子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医、工的有机结合。据此,我们在深入分析BME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经过3次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建立完善了BME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突出专业特色,开设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等课程。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重点来设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突出主干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前沿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要求和特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学分制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学分21分(含课外实践学分),占课程总学分160分的13.13%,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第二,重视医学、理工两大学科基础知识的加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点加强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柱,形成宽口径学科教育平台。
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竞技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多途径给学生创设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等。
第四,把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教育品牌引入学院的教学中。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已经与我院签约合作培养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虽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但仅能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像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课程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所需资金较大,所以目前只能开展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很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全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接受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并要求承担了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收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屡创佳绩,有数十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分获2008、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 2010、2011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 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等。
第三,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下到车间参与生产过程,并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状况有明确的认知;在医院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轮换到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了解常用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方法,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熟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如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提供见习、实验条件。
第四,学院多次举办学生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请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医疗设备企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了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布局,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与今后就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流程、运作模式、感受企业文化。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的教育理念是“重实践,强能力”,力争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学院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占专任教师的26.7%;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占专任教师的40.0%;从附属第一医院、安博教育集团、广东凯通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聘请10余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第一,组织教师深入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下厂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与一个或几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不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与培训中来,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相关企业中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来自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结合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目前,BME专业中不但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担任。
第二,指导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电子设计大赛,学院各级领导与多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又使参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三,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创设一种青年教师成长、中年教师进步、老年教师提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束语
我院自2005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优秀、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以及适应性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能河,邹卫东,梅贤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104-106.
[2] 陈超敏,贺志强,周凌宏.复合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4,(9):123-124.
【关键词】生物技术导论 特色教学 模块式教学 互动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6-01
生物技术导论是专为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开设的一门导论性质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及在农业、工业、人类健康、能源、环境等方面应用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这一新兴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其对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几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发现,该课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一的新生,他们仅有高中生物学的背景知识,还未进入生物技术相关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专业名词和专业技术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无异于给这些新人当头一棒,葬送了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实现我们开设课程的目标。
其次,本课程的内容又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行业的所有领域,而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是全才,都不可能完全深入认识每一个领域。单人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对老师来说压力会非常大,而且很难讲每一章都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起来也会枯燥乏味。
最后,本课程学习的内容都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高度概括的内容,每章内容都将是以后的一门课程,并且都将在学生修完专业基础课程后单独开始,都会详细讲解其具体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应该“轻原理和理论、重实际应用”。
2.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
基于上述主要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教情和学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2.1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
基于课程涉及内容之多,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之高,我们打破单人承担的传统模式,采用一人负责,多人共同完成的模块式教学进行课程组织。通过组建一支由多个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学团队,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经历,在“五大工程”的教学中,不同内容分别安排优势教师教学,进行模块式教学。要求老师深入浅出介绍各大工程的主要技术,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讲述其应用和发展前景,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思想。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在针对生物技术应用等内容的教学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法。首先由教学团队商榷给出讨论的主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互动小组,每个小组在主题之下选取某个感兴趣的点,集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20分钟的PPT汇报,每组推出一个汇报人。具体实施程序如下:(1)先由主持人(一般由任课教师亲自担任)介绍,概要地介绍主题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不做任何学理的界定与评价,以免观念先行,为下面的讨论定了调子,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2)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3)限时辩论与交流。在这一部分,围绕交流主题,针对报告人和回应人的发言,课程参与者可以向报告人提问,对报告人提出自己的相反观点,对发言者的观点、论据提出批评意见,对相对立的命题进行辩论,报告人也可以进行解释、补充甚至反批评。这是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将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思维才智。(4)最后由主持教师进行专题评点,简短地总结当天的讨论。同时还将根据学生报告和讨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作为相应的平时成绩。通过该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使学生能体会其中的快乐,学会独立学习的方法,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3 教学实践的改革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新兴学科,涉及到生活、军事、医药、能源等各行各业。由于我们是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大都是进入医药行业,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未来出路,我们将邀请成都知名生物制药企业的专家就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专题报告一到两次,分析生物制药目前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带来学生参观制药企业的生产、科研车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的潜力。
总之, 我们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大一新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们预期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认识,使学生对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而树立扎实的专业思想和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一模式的建立不仅适用于《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而且还可以推广为其它专业“导论”性质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思杨, 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林娜, 魏琴, 张超, 尹礼国, 王涛, 周黎军, 罗通.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特色教学实践[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6:240-241.
[3]胥华伟 施江 史国安. 谈提高生物技术概论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0:64-65.
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面对如此多的专业,你准备报考哪个呢?如果你仔细看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你会发现,其中有些专业闻所未闻,有些专业的名称则甚至可以说是晦涩难懂,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几个这样的专业吧!
什么是物联网?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有些同学可能多少了解一点,但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要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
通俗地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百万。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智能楼宇系统、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与物联网工程等。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面向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学校推荐
根据2012-201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所提供的信息,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八位的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确实不像有些专业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比方说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型材料等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特点
学习本专业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训练。主要学习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受到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将在控制与生产自动化、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报考提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专业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及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就业前景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力排名:
1. 清华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卢强、韩英铎),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工和高电压)。各方面都是强项,国内顶尖。
2. 西安交通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在高压和系统,科研实力仅次于清华。
3. 华中科技大学。有相关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程时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工)。电力电子和电机是强项,师资雄厚,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建设性发展,且院士最多。
4. 重庆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杨士中),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1人(李文沅),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高电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建筑电气)。高压是强项,业内很有名,此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建筑电气实力都很强劲。
5. 浙江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韩祯祥),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
你知道什么是非织造材料么?非织造技术又是什么技术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啊?
先来看一下国家标准的非织造材料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结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这个定义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如果告诉你,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都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立足产品开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产品开发、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纺织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生产、生产技术管理、经营与贸易和质量检验等工作,也可就业于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等。也可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材料学”等学科继续读研深造。
学校推荐
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从字面上来看,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科学应用于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说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一般提到的生物信息学是指这个狭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能在生物、信息、计算机、医药、医疗仪器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主要课程
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算法与实践、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管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
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领域,作为这两大学科交叉的产物之一,生物信息学同样发展迅速,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的人才需求迅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供不应求、人才匮乏的局面。
专业展望
生物信息学积极倡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生物信息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农学、遗传学、制药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信息学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