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的基本知识

生物的基本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2 10:35: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的基本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的基本知识

篇(1)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始建于1924年华中大学生物系,1953年成立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1995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培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该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走出相同表现型子代出现不同表现型就按性状分离知识推断该表现型是显性的惯性误区

例1 控制菜粉蝶体色的基因为A、a,雄性中有黄色和白色,而雌性都是白色的。控制触角类型的基因为B、b,触角有棒形和正常,且雄性和雌性中都有棒形触角和正常触角。请根据下表三组杂交组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亲本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黄色棒形黄色正常白色棒形白色正常性别

与此类似,当子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27∶37时,可理解为某一表现型占所有子代比例为27/(27+37)=27/64=(3/4)3,也即该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按独立遗传进行。

5在备考中正确对待认识中的惯性误区

从以上几个例题中看出 ,这几个题中的认识误区往往是与我们平时掌握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相左的。由于生命世界中即有其共性的存在,同时又有不同生物的个性的存在,由于在中学阶段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生命世界中的共性特点,还有许多生物学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知道非常多的这些特别现象。所以在高考备考中,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个性的知识在试题中一定是以某种信息的形式呈现的,我们只要能从试题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利用这些信息,就能正确答题了。不必为这些个性的东西而走到另一个极端。

梦想幻灭比寻获真理更能令人增长智慧。

篇(3)

作者:刘波兰 张文平 单位:赣南医学院

成绩分析主要侧重在考试的综合水平,评价指标有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标准差、分数段分布等,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区分度(D)、难度(P)、信度(α)等指标。区分度(D)是试题对考生水平的区别能力。难度(P)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信度(α)则表示考试的可靠性。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考试成绩的总分为100分,采用设计好的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8.3。最低分为46分,最高分为93分,全距为47分,及格率为92.9%。各分数段频数分布,主要集中在70~79分之间,基本呈负偏态分布。试题质量分析一般认为,试题的区分度和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一道试题的质量是由该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共同构成的;P(难度)>0.5,D(区分度)>0.2为优良题(难度较易,能将中、低水平的学生区分);P(难度)<0.5,D(区分度)≥0.2为较好题(难度较大,能够将优秀学生区分出来);P(难度)≥0.5,D(区分度)<0.2为一般题(难度较易,各水平学生均能答,主要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P(难度)<0.5,D(区分度)<0.2为差题(难度较大,又不能区分各层次水平的学生)[2]。分析结果得出本试卷中优良题有33道,占56.9%;较好题也有16道,占27.6%;一般题有8道,占13.8%;差题只有1道,占1.7%,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理论课安排有58学时,实验课安排有20学时。这是一门医学生较早接触医学内容的形态学课程,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本次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居于70~79分的最多,平均分为70分,说明该年级学习效果呈中等的学生较多,或者是学生对大部分要求熟悉知识的点掌握比较好。而标准差为8.3,又表明成绩分布相对集中。为了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依托学校的校园网建立组细胞生物学教学网站,并对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了网络辅助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调查分析证明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本次考试的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基本一致。因而,我们认为成绩的负偏态分布情况反映出学生掌握了《细胞生物学》基本知识点,本次考试结果是可以接受。试题质量分析按照教育测量学原理[3],试题的P(难度)值在0.30~0.70之间为难度适中,D(区分度)值大于0.30时属于区别极好的试题,D(区分度)值在0.15~0.3之间为区别良好;D(区分度)值小于0.15,表示该试题难都大又无明显区分度,属于差题,应该去除掉。因《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概念名词多,内容抽象,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很难记,故在参考其它试题评价的基础上,我们选取P难度=0.5、D(区分度)=0.2为界值对试题进行综合评价,将试题分为优良题、较好题、一般题和差题等四类,从表2可见本次考试试题以优良题数量最多,占56.9%,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因其大多为考查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试题,故难度和区分均较低;差题为1道填空题,属超教学大纲内容,但其分值较低,对试卷整体质量影响不大。本次考试试卷从总体分析来看基本上能够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且区分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试卷信度也达到了一般考试的要求。通过这次试题质量分析,教研室命题组一致认为,今后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适当提高试题难度,将区分度差的试题删减,提高试卷质量。

体会我们通过对我校2009级细胞生物学专业的《细胞生物学》考试情况的综合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学习内容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这些情况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根据医学院校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学习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还要加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就是特别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考试试题,建立了《细胞生物学》试题库。《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与临床相沟通的基础学科,其考试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也对检验和评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一步完善考试试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篇(4)

关键词:弹性实验;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51-02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1,2]。但长期以来,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模仿”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另外,这种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也造成了学生对于探讨科学问题兴趣的流失,使得实验课程教学沦为简单模仿实验步骤和机械式操作的尴尬境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和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当务之急[4]。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6]。我们的实践教学改革结果表明,选择弹性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的选择实验、设计实验、探索操作实验,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一、弹性实验教学模式定义

所谓“弹性”,是指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提出实验题目,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的实验题目进行把关,学生再根据试验题目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内容,撰写预习实验报告,并开展探索性实验。在弹性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内容有很大的主动权。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题目、实验内容进行系统把关。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反馈式的互动。弹性实验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还能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弹性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内容的设置

弹性实验课程体系在实验内容设置上与传统实验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均为教师指定,且实验内容非常具体,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偏多,不同的实验内容之间缺乏联系和连续性。弹性实验内容设置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入手,将传统实验由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在具体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教师以实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为指南,以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点为导入点,引导学生围绕着实验教学目标和基本知识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确定实验题目和内容。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受到专业知识面、科学素养、实验探索经验等因素的限制,提出的实验题目和内容往往出现兴趣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目标和基本知识点被忽略的现象,因此在学生确定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实验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教学基本知识点出发去思考问题。此外,实验指导教师还需对学生确定实验题目和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多轮互动式修正,确定每组学生的实验题目和内容。

三、弹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

弹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区别于传统“灌输式”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弹性体系在授课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环节上分为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阶段。在提出问题阶段,实验指导教师先告诉学生本单元的实验教学目标、任务及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教学目标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即确定实验题目。在解析问题阶段,实验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并撰写和提交预习实验报告。教师收到预习实验报告后,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实验方法的正确性等角度进行把关和修正,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然后学生再根据教师意见进一步修改并重新提交给指导教师,直到实验方案可行、实验方法正确为止。解决问题阶段即为学生进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实验的过程。弹性实验教学模式下授课方式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先按自己预习实验报告所列的实验材料到指导教师处领取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然后指导教着重讲解本单元实验涉及的基本知识点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接着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探索性实验。

四、弹性实验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制度

科学的实验考核评价制度不应只对实验结果做出简单评价,而是要涵盖从实验题目的凝练、实验内容的提出、资料的查阅、预习实验报告的撰写、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及最终实验报告质量整个过程。通过完整的考核制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弹性实验教学模式示例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为例,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般设置为10―12个学时,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该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微生物简单染色及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结果判断、培养基制备、高压蒸汽灭菌、环境中微生物分离计数、微生物群体形态特征观察。在实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传统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般开设了三个实验:(1)微生物染色及显微镜观察;(2)培养基配置;(3)土壤微生物分离计数[7]。这三个实验中有两个是操作性实验,一个是设计性实验。各实验内容单一、连贯性不强,也不具有科研探索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在弹性实验教学的指导下,可以紧扣实验教学大纲,将实验内容优化为一个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环境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及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验题目具体化,如土壤中抗重金属微生物分离计数及优势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微生物分离计数及优势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土壤中表面活性剂分解微生物分离计数及优势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这些创新性实验不仅囊括了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点,能很好的达到实验教学目标,还结合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了探索研究的创新元素。

六、结语

弹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方案及独立开展探索性实验等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在弹性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比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大,这也要求教师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奉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富丽琴,夏强,陆源.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31-135.

[2]陶雷,何斌,莫赞,陈恩孝.高校经济管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19-120.

[3]王悦,刘文.浅议对传统实验教学的继承与摒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4):14,30.

[4]刘银萍,彭端,蒋力立.创新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27-30.

[5]李琰,吴建强,齐凤艳.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34-137.

[6]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89-196.

篇(5)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课程;理论;实验

植物学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点及代表植物,植物界的演化规律,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是中职教育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学科,中职教育学校都非常重视植物学教学工作。目前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植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植物学课程重视不足

中职教育学校开设了植物学课,但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安排的课时和授课时间,都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分配上常常出现不尽合理的问题。更重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安排的时间不够,没有作为重点课程来培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2.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不丰富 ,课堂缺乏活力

植物学教学中基本知识及概念在课程中占的比重较大,虽然普通的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教学有所改善,都是还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职教育学校在植物学教学中基本知识及概念,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部就班的宣讲,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低,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植物学课理论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讲授植物学课的老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

植物学课程涉及到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形态解剖、植物学工程、遗传、免疫方面的内容等。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从目前中职教育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理论知识并不缺乏,但动手能力不强,是薄弱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讲轻动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难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

二、解决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要重视从课堂理论、实验实习和课余兴趣入手,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选好直观的教具,把课程设计好,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设计好课外实践需要的材料、时间和观察实地等,帮助学生理解、验证、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植物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去指导实践。

2.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植物学是一门描述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植物学研究的对象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结构和生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历年来,植物学教学内容教材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植物学的知识更新缓慢, 教师们靠“板书+挂图”的教学手段来教学。针对植物学教学时间长、概念繁多、内容复杂、学生缺乏兴趣的现状,要重视从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更新实验的设计理念、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实验内容、 实验设备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方面,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录像、投影、幻灯片等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理设置课程

植物学教学完整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整个植物界的概况,植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常见种类、系统演化等,为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态学等打好基础。植物学教学要有创新教育思想,要运用好“理论―实践―运用―创新”的现代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要强,配套教材要新颖。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课、野外实习三部分。教学采取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分离的方法,第一学期开设理论课,总学时为7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运用现代技术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实验课在第二学期开设,实验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采用采集和观察、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等方式,开展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技能,对各科代表植物的植株外形,花、果形态等进行详细观察、记述,对常见树木和田园杂草进行观察、鉴定、采集和制作标本,进一步学习练习使用理论课程学习到的植物检索表、植物志等工具书鉴定植物,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结语

植物学课程是中职教育学校农学类和生物学类各本科专业(农学、植保、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的骨干基础课程,通过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对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学习植物学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意识,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龙飞,高职《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文摘版》,2016(20).

[2] 周吉林,有关高职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科技致富向导》, 2012 .

篇(6)

动物医学专业 课程设置 对比

动物医学专业通俗来说,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它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包括家禽、家庭宠物、野生动物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侣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及其他观赏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其他医学类专业类似,动物医学首先要学习基础生物学和医学理论,然后通过大量解剖实验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主要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动物体正常和异常结构及功能实验、检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保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是联结教育与社会的桥梁,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规格,其重要性对于教学来说尤为突出。通过对比我校的课程设置和西北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同时结合执业兽医师考试,我院多次组织任课老师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学安排上

很多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采用4年制或5年制,其中,西北农林大学为5年制,新疆农业大学为4年制,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4或3+1”的模式,即4年或3年在校学习和1年校外实习,并且都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新疆农业大学的模式和我校原来采用模式较为相似,总课时约为2600学时。其中,必修课占到总学时的80%,选修课占到约20%。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正在进行新的培养方案的探讨,在保证必修课学时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个性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设置上

新疆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只有一个动物医学,主要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和我校设置基本相似;而专业课设置只有3门:家畜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和我校最大不同的是,设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类似于我校的不同方向,一个属于临床兽医方向,另外一个属于动物检疫方向。就课程设置而言,我校和西北农林大学设置相似,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方向上来看,西北农林主要有3个方向:动物医学方向(突出畜禽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动物检疫、兽医卫生管理与监督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小动物医学方向(突出小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美容与护理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动物生物技术方向(突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与胚胎工程及生物制品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从这几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以传统系统教学为主,尚没有探索以一个动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我校探索新的培养方案,计划把我校原来的动物医学专业的两个方向――临床兽医学方向和动物防疫检疫方向,变成两个专业,即分别为动物医学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植物学相关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实验实习上

和我校相比较,这几所学校的实验课时明显比我校的实验课时多,一般专业课都在18学时左右,而我院承担的相同课程的实验课时一般在8学时。从实习来看,和我校一样,都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但是课时总量差别较大,西北农林大学一共10周,而新疆农业大学3~4周。结合我校实习情况,这种集中实习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有往往迟到、早退,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而且我校该教研实习一般需要动手,不能坐着,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目前,我校正在重新修改培养方案,把原来在毕业前集中进行的综合实训改为教学实习,学时不变,即穿插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考试制度

现在,学生普遍对考查课不够重视,只对考试课重视。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制度,改变这一现象。目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各类课程的考试制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包括考试课、考查课和选修课。考试课原来只以期末一张卷的分数决定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对课堂不重视,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现象。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以后,有了一部分平时成绩,学生课堂纪律和听课的认真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考查课和选修课也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大大的改善了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

以上是我院对比其他几个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了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畜牧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常规及器械诊断、主要治疗方法、动物检疫的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自然科学中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熟悉国家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发展规划、兽医防疫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各个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都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设置。随着执业兽医师考试制度的开始,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相关的考试题来看,直接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多,往往以案例形式出现,而且一个案例涉及多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改变以往单纯以课程授课为主的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或讨论式教学等其他的更适合执业兽医师考试的教学模式。另外,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是那种只会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更应该像一个全科的兽医。

参考文献:

[1]全,薛勇敢,程广东.以职业为导向动物医学专业专科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0,(6):36-38.

篇(7)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是在透射电子微观领域最有效的成像技术。它是综合了扫描和普通透射电子分析的原理和特点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分析方法。它在表征包括有机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纳米尺度材料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开始被广泛应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主要技术。本书是一本先进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教科书。

本书全部内容共分为14章:1.简介,主要介绍了电子显微探针的需求、比较不同类型的显微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优势和其可能的应用领域;2.扫描透射电子显微仪器发展历程综述,本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从1932年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到其不断完善,最后成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手段的发展历程;后面各章共分为3部分,第1部分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基本知识,含第3-4章:3.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本章作者阐述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设计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等知识,同时对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先进技术做了简要介绍;4.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在纳米材料和生物样品方面的应用,主要对原子级分辨率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在纳米和生物样品中的应用做了详细描述。第2部分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成像理论,含第5-8章:5.高角环形暗场像-扫描透射电子像理论和成像模拟;6.环形明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理论,5、6章主要介绍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基于衍射动力学理论的成像原理和环形明场理论近期的发展;7.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中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及其成像,尤其是使用非弹性散射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8.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获得的电子能量损失近边结构数据以及对一些实际材料的应用。第3部分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成像的高级技术,含第9-14章:9.像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10.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中的二次电子像,主要介绍了一种最新报道的基于二次电子新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成像形式;11.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技术,成像理论及其最新实验进展;12.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技术中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无机材料中的应用;13.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中的电子全息术和洛伦兹电子显微技术;14.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最新热点和未来期望,主要回顾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如使用EDX进行元素分析、成像理论的完善等,并以作者的视角简要的讨论了其发展前景。

虽然本书不同章节是由不同的相关领域研究者分别撰写,但本书的编辑已经把物理符号和内容合理的编排与调整。本书编辑希望最后呈现的是一本为介于专业和初学者中间的人准备的一本关于电子显微镜学方面的专著。本书旨在为本科生、研究生和早期的研究人员描述和解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使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描述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和样品中的物理现象。同时对于在理论中的数学有疑问的读者,许多样品很好地解释了相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