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联网技术分析

物联网技术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2 10:35: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联网技术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联网技术分析

篇(1)

【关键词】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消防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发生火灾的范围也比较普遍,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上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考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采取一些高科技方法去将消防安全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最近几年,物联网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技术,被普遍应用于消防安全管理中,本着其有较高的资源共享及扩展性,且本身的智能程度较高等一些优点,将消防作业本身比较复杂等一些特点有机结合,无论在防火监督、管理消防设备、火灾预警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不仅能提高整体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而且在救援工作能力上也有了大大的提升。

一、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物联网跟互联网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将一些实质性的概念延伸到物品上面,借助互联网技术让及变得更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的连接,将物体变得人性化,以便促进人与物体或者物体与物体间的对话交流。物联网虽然实现了智能化,但其仍以互联网作为核心,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将一些系统扩展和延伸到一些物品之间,并让其进行通讯和交换信息。

物联网技术体系整体可以分为三种结构,分别是应用层、网络传输层和感知层。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层是将专业技术与与其相结合,在将应用服务提升至一个层次时并实现其智能化;网络传输层最主要就是分类处理信息通讯和传送的相关部分,最主要包括核心层和接入层。一般网络层可以称作是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大脑,它主导着信息处理和传递,将其层层深度融合;而感知层经相当于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感官,它用来采集信息,并将物体区分开来,形成归类。

二、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应用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就在普遍采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的高科技技术进行远程监控消防系统,并在我国原有的消防措施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利用现在化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弥补了原始消防警力不足以及防火灾能力较低下的一些不足,提高了现代防火系统执法能力,保障了人们的安全。

(一)防火中的应用

在我国进行远程监控消防安全设施有了多年的发展,在初始阶段,远程监控系统值用于火灾报警系统中,消防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火灾的扑救工作和预防工作。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在一些重点单位或者楼层较高的建筑物上基本上都有防火灾系统,以及消防安全设备,但由于消防设备种类较多,这就导致了一些单位没有足够的重视,鉴于一些部门没有好好维护消防设备,消防监督部门的检查工作也无从做起。如果将物联网技术体系“注入“在这些消防设备中,不仅能好好的控制消防安全工作,还减轻了消防部门和工作单位的工作负担。在一些智能楼宇系统中植入物联网消防安全系统,且各自有各自对应的网络数据库,工作人员可通过无线网络检查管理各项设备的运营状况,结合安装出现故障时有感应的报警器,进行分区管理,不仅决管理方式较为灵活,这样还能能更好的预防火灾的发生。

(二)灭火中的作用

发生火灾时,消防扑救工作是首要核心工作,要提升灭火的速度效能,这就需要很多的力量。将消防物联网技术体系应用到火灾现场进行扑救工作,建立专门的消防扑救火灾指挥操作系统,将设备利用发挥到最大,这样能将扑救灭火工作做到最好。

一般各个建筑物楼层都有该项建筑物的基本使用信息、结构信息、周围建筑信息以及关于消防设备信息,消防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在火灾发生时消防的主力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火灾发生的最基本信息,对楼层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备快速的进行消防救援。这样既缩短了救援时间也对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将城市的水源或者消火栓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其植入电子操作系统,系统内要记录水源的源头、流量及压力,这样方便消防人员在实施救援时对水源使用情况能快速的了解,以便缩短救援时间。

有些事故现场火灾较大,这就需要消防人员去室内扑救,这样给救生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对进入室内抢救的工作人员将“生物传感器“植入在内,定时对消防人员进行生理检测,如果救生人员发生突况,可以提前预警,以便指挥员可以及时的对其进行营救,这样保障了消防人员的安全,提高了室内救援工作的效率,也给就救生人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日常管理应用

消防装备应及时的进行保养和维护,因为消防装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救援工作的效率,由于消防设备各种各样,保养与维护的方法也大相径庭,有些消防工作人员容易遗漏或者忘记对一些消防设备的保养与维护。这就可以在装备管理系统植入电子信息标签,携带各种消防设备的规格信息以及保养和维护的方法,在消防工作人员换场或者交接班时只需要用扫描仪自动进行分析扫描,这样就避免了丢失与漏查的现象发生。在消防车辆的管理系统上也可采用微机系统和无线网络系统,结合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掌握车辆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适时的检查监督车辆的运行状况,以及各项指标是否正常等等,如果消防车辆有突发状况会自动报警,这就达到了智能化管理消防车辆。

结束语:

总之,随着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对消防系统设施进行创新管理,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水平,能使消防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物联网消防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要及时的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扩大物联网技术体系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切实将防控火灾的能力做好。

【参考文献】

[1]丁波军.消防物联网建设初探[J].无线互联科技,2012,2(03):18-20.

[2]张辉,陈古典.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J].信息化研究,2010,3(10):45-56.

[3]周霞,薛晓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系统的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2(10):19-35.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管理

1概述

在社会持续发展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涉及到的领域较为广阔,在其不断发展中信息安全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逐渐产生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对需要保护的物联网数据进行防护,形成硬件、软件防护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物联网体系正常运转,避免遭受其他恶意软件的伤害。

2物联网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从整体架构上被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方面,其技术也被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输等4环节,这些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属于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关系,每个环节都有其对应的核心技术,具体核心技术如下所示:(1)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也被称为电子标签RFID,主要是通过空间耦合,应用射频信号,能够无接触进行信息传递。在应用此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识别的过程中,需要他人操作,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还能实现多个物品标签的一次性识别,识别效率较高,大大节省人力成本。(2)传感器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从外界信息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此产生的一种新技术。而且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传感器,能够实现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促使人类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和事物。(3)智能芯片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人们生活的智能化水平,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传感器技术获取温度、压力等数据,结合信号处理数据,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智能芯片是决定传感器性能的关键,能够保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4)无线网络技术。该技术能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的无线连接,实现全球语言和数据网络等,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具有一样的功能,而且在信息传输中也需要介质,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连接网络随时随机查看网络信息,打破传统有线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使用。

3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提高重视,特别是当今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网络中存储了大量、重要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受到安全威胁,将会对信息所有者,甚至是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需要在网络中设置安全防护体系。因此,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人们在进行入网络平台时,需要进行身份认证,这就导致其成为信息安全的关键,在设计网络平台的过程中,针对入口设置认证程序能够实现性能较强的防范安全漏洞。因此,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具有以下特点:(1)授权。该特点主要是给予使用者一定权限,在进行平台使用平台资源的过程中,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监管,只有授权的对象才具有这种权利。(2)保密。在信息安全中心,假如认证和授权是基本管理内容,那么保密则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保密主要是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会遭受破坏或者窃取,保护用户的各种信息安全。(3)真实。现阶段,人们普遍利用网络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在网络中不仅能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还能向他人发送信息,这就促使信息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信息透明度也逐渐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增快,但是信息的真实性却无法得到保证。(4)不可否认,当物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时,需要保证事件是否具有可查性和可追溯性,分析其是否进行了授权处理,整个网络信息交流活动都可以查询,这样才能确保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及时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物联网研究中,安全防御是重点研究内容,为了提升保密效果,相关开发人员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公私钥密码算法、局部安全算法等,显著提升物联网节点、基站等之间的通信安全。

4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4.1隐私威胁

物联网主要采用无线连接方式实现通信,并采用大量的电子标签和无人值守的设备,在成本、性能等因素的影响下,物联网系统大多数使用的终端属于弱终端,很容易遭受非法入侵,甚至受到破坏,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隐私信息受到攻击者非法获取。例如,攻击者通过非法入侵,获取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行为特征、兴趣爱好、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对使用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RFID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技术中,通常会对每个需要信息采集的物品配置标签,进而利用电磁波和读写器完成通信,这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RFID标识自身并没有保证安全的能力,攻击者能够通过自制读写器和电磁波实现通信,这样就导致信息外露情况发生,而且末端设备和RFID标签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标签上的信息也可以轻易地被跟踪或篡改,再将改动过的信息发送给使用者,导致信息不真实。

4.2身份冒充

一些物联网系统设置的管理密码较为简单,而且还有些是出厂设置的默认密码,并没有对其加密修改,而且这些设备还具有无人值守的特征,一般遭受劫持在短时间内很难及时发现,非法入侵就可以伪装成客户端或者服务器进行数据发送或者执行某些恶意操作。例如,在门禁系统进行更改设置,就可以随意进出房门。

4.3信令拥塞

物联网技术中使用的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认证方式是一对一的,这就导致假如物联网中存在大量的终端设备,而且这些终端设备在进行业务数据交流的过程中,会向服务器发送大量的认证请求,这时就可能因为大量信息请求导致服务器出现过载情况,使得网络中的信令通道出现拥塞情况,间接导致DDOS攻击发生。

4.4恶意程序

恶意程序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入无线网络和传感网络中,一般入侵成功,就会肆意传播恶意信息、软件等,其具有较强的传播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相比TCP/IP网络来说,防范难度更大。例如,蠕虫恶意怠慢,自身不需要寄生文件,通过检测和杀毒处理很难将这些恶意代码清除干净。

4.5僵尸网络

僵尸网络主要是由一系列被恶意软件感染的主机组成。攻击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向互联网上的主机传播僵尸程序并感染,促使其形成一个僵尸网络,进而能够让攻击者进行恶意活动操作。例如,采用分布式拒绝网络攻击、窃取个人信息、执行分布式计算任务、推送垃圾广告、发送垃圾短信等。这些网络攻击都会导致基础网络或者主要应用系统出现崩溃或者瘫痪情况,甚至会导致大量私密信息、个人隐私等出现泄漏情况,还可能会被用来网络欺诈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5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管理

5.1感知层

物联网系统中包含的节点很多,比如传感器、智能控制设备等,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确保物联网系统正常运行。然而很多设备并没有统一接口标准和数据标准,导致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遭受威胁。尽管物联网的感知层只用来进行信息获取和存储,但是假如没有设置相应的基础信息,也会影响后期信息处理效果和应用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强感知层信息安全管理,在设备上安装安全认证,通过信息加密处理方式,保证获取的信息在存储过程中不会被轻易地篡改和非法入侵使用等。同时,还可以应用安全路由、密钥管理等手段,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在对关键技术实施标准化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基础设施也要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加强对感知层的安全管理,实时观察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设备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

5.2传输层

物联网需要利用无线网络、互联网、传感器网络等实现信息传输,主要将信息传输到处理层中,而且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多种节点,才能顺利达到处理层。因此,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就需要加强对传输层的管理,对固定节点、移动节点、传输路线等进行实时监控,并在传输网络中逐渐形成虚拟安全专用网络,这样能够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3处理层

针对处理层信息安全管理,需要设置认证和密钥管理结合的机制,针对密钥设计相关安全管理方案,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利用密码技术,及时查找到恶意信息,并对入侵攻击进行全面检测,避免病毒入侵。另外,分析恶意指令,对恶意入侵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应用追踪技术和设备识别技术,保证数据处理的安全性。

5.4应用层

物联网的应用层主要是信息应用和技术应用,能够将网络和物品、人等链接起来,实现智能化处理。对于应用层信息安全管理而言,需要建立科学的数据库机制,在不同情境下提供不同的保护技术措施,并对泄漏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具有全面性的安全机制,并在不同环境下,还算是隐私保护模式,确保用户隐私信息不受到恶意入侵和窃取。同时,禁止非法操作进行访问,在用户应用数据处理业务时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将数据证书安全网关结合起来,实时观察操作行为。另外,物联网技术的设计较为广泛,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加强软件和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将云计算、云技术等应用其中,提升无线网络的处理效率。

篇(3)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数据库、扫描仪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在物流运输、生产管理、视频监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日用消费品是人民群众日常采购、使用最多的物品,消费品的真假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会影响生产厂家的声誉。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和厂家为了经济利益,通常会生产一些劣质产品冒充名牌厂家的产品,我国频频发生假冒伪劣商品事件,严重的侵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给品牌厂家销售带来不利影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给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品牌厂家的竞争力度和产品防伪水平,许多生产厂家在产品生产、销售、物流配送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标识码验证技术,利用先进的扫描仪器,将产品标识码扫描到设备中,并且通过局域网、无线网等传输到产品数据库中,保存产品信息,并且能够在物流运输中与外包装进行匹配,以便能够保证消费品的真实性,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2 日用消费品追踪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2.1 生产管理及产品赋码功能

生产管理及产品赋码可以为日用消费品赋码,并且将其关联到外部包装上,实现一一对应关系。在日用消费品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基地、车间管理生产线,设置产品工艺流程,编制生产任务,定义赋码规则,设计包装比例关系,并且可以对产品进行维护管理。生产任务设计完成之后,可以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进行关联之后,可以将生产任务部署到生产线上,并且在系统中自动化管理生产任务。生产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先进的工作流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每一个厂家生产产品的流程,自定义工作流程,提高了产品生产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确保产品赋码工作顺利完成。

2.2 手持扫描出库功能

产品生产完成之后,每一个日用消费品都拥有唯一的标识码,此时可以实现商品的入库管理功能,分别是数据下载、数据采集、数据上传等管理功能,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产品包装管理,将产品的包装起来,并且在包装箱粘贴产品的唯一标识。客户下订单之后,手持扫描仪可以将产品标识码与客户关联,客户订单通过审核调度,将其发送到配送中心分配车辆,配送中心仓库管理员可以下载分货单,使用扫描枪完成产品标识码扫描后上传回系统。

手持扫描出库功能可以支持WiFi通信、3G通信和4G通信等物联网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在线模式或离线模式扫描出库功能。扫描枪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权限扫描日用消费品,并且校验产品的名称和数量,避免日用消费品错扫、漏扫和多扫等情况。手持扫描出库还需要支持退货扫描功能、箱码重新组合扫描功能,并且能够打印相关的异常业务处理功能。目前,物联网通信已经采用了先进的TD-LTE、FDD-LTE等移动通信技术。

2.3 产品标识查询功能

日用消费品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过程中,产品标识码已经与客户订货单关联在一起,因此日用消费品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销售系统追溯日用消费品的产品流向,并且能够支持日用消费品关联查询,并可以通过查询消费品的标识码可以追溯到产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时间。产品标识查询功能可以采用的技术包括数据库连接、查询、比对等功能,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可以使用SQL查询语句、存储过程等技术实现。

2.4 访问查询功能

访问查询功能是追踪监控系统最为关键功能,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产品真伪查询接口,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站等渠道将产品标识码发送到产品标识查询子功能上,该功能可以直接在系统数据库中查询产品的生产时间、厂家等,并且能够反馈查询代码的次数,以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查询结果验证系统的真伪。系统查询主要采用接口技术,系统传递的参数就是产品标识码,比如用户通过网络查询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在IE浏览器中登录系统,电机访问查询功能,输入产品标识码,产品标识码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中,自动和数据库保存的信息进行比较,验证产品真伪。

3 结束语

日用消费品追踪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扫描仪、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标识码等物联网通信技术实时追踪、监控产品的物流运输情况,保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产品的真实性,进一步提高品牌厂商防伪能力,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恒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在线监控一体化平台应用与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05):57-59.

[2]黄有为,耿福山,马仁军.基于视频分析的物联网视频平台关键技术分析[J].消费电子,2014,31(04):172-172.

[3]邓永卓,张碧海怡,王连运,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及监测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07):106-106.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电网;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的产物,通过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物品的信息、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实现物物相连,应用到智能电网系统中是一项伟大变革。

1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概念

1.1物联网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当中,实际上物联网就是通过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主要采集的信息有:声、电、光、热、力学、化学、位置等信息。物联网中的“物”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是因为具有接收信息的接收器;具有数据传送通路;可以发送接收数据传输数据时遵循物联网的协议;物体接入网络时需要具有世界网络中被识别的唯一编号。它主要是由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构成。物联网的结构如图1所示。

1.2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是在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和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终端传感器与客户之间、电网公司与客户间形成网络互连,在电网整个系统中,智能电网实现用电的优化,节能减排和整体高效运行[1]。电能传输不仅要考虑到安全性、传输损耗、新能源电力上网、维护成本、电能调度优化、用户管理和监测,还需要考虑到能源供给和消费不均衡带来的远距离传输问题。传统的高压输变电方式显然不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电能传输任务,智能电网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它通过信息化手段,使资源开发、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及用电的电网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交流,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智能电网结构如图2所示。

2 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物联网是一个集感知、通信、网络、计算控制系统为一体的数物复合型系统,物联网发展就是基础架构智能化的过程,需要从基础架构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物联网是否成功取决于行业应用是否成功,智能电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物联网的感知和控制是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的环节集成在一起,有效的物联网软件中间件是其中的关键。物联网软件中间件实现嵌入式计算实时性,数据中心的高效能和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的完美结合[2]。智能电网与物联网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结构、特点,方法主要体现在:(1)在智能电网的广泛应用中,促使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更好的融合,现有的调度自动化,集成控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物联网应用中的各种不同的形式;(2)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智能电网技术支持,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提升智能电网信息感知的程度,分析能力、电力系统的预警灾害处理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从电力的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实现节能,高效、经济的目的;(3)智能电网和网络的深度整合,可以带动物联网以及智能电网中相关检测设备,传感器,通信设备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融合[3]。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

3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1在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电能计量是现代电力营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国内传统的远程抄表系统主要有RS485总线式抄表、电力线载波抄表、RS485总线、低功率无线混合抄表和RS485总线、低压电力线载波混合抄表等几种方案。存在通信距离较短、抄表读数误差大等缺点,而且对于一些不可控电表不能实现远停远送操作。因此研制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光纤/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采集与集中一体的设备,将采集到的电表读数通过广电的同轴电缆传输数据的设备,能够对电表的数据进行实时的读取并可存储,以备主站人员调用;对普通485不可控电表实现远程停送电的操作[4]。如图4所示。

3.2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中的应用

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交互响应,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电网综合服务能力是智能电网服务系统的根本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具有集中计量、作息时间用电分时段控制、超负荷控制、电热负载限制、用电数据网络实时查询等功能,可以满足现代公寓式办公/商住/教学的实际用电管理需求,提供了一整套安全、高效、先进的管理手段[5]。系统具有电量、负荷、禁用电器功率的设置和用户管理、房间配置、储值记录、费用统计、安全用电参数远程批控制、免费电量远程批控制、远程监控、违规用电记录管理功能。手机购电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业务,该业务的开展给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提升了服务水平,实现用户与电网的交互。

3.3在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电网资产规模的扩大,设备数量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运行标准要求的日趋严格,对于电力设备的状态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电力设备状态检测是值班人员定期检查各设备状态,同时做设备的检测试验。这种方法对巡检人员的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误判性,费事费力,效率低下,且事故率高。因此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使对电力设备的状态检测实现智能化。在智能电网中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状态检测,实现可视化、信息互动化带电检测是在电力设备通电运行状态下进行检测的一种新技术[6]。利用基于物联网的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的各种物理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预测运行状况,根据实时数据得出检测报告。该技术作为基础的带电检测相比传统的打压试验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带电检测所用到的超声波检测仪、局部放电检测系统、红外热像仪都是国外非常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带电检测在国外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技术成熟,设备运行稳定,得到的数据详实可靠。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各种相关参数经过处理后,再经过无线传感网络上传到管理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实时在线检测。

4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了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其发展状况,以及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物联网作为智能电网末梢信息感知层和通信层的基础环节,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也会给电网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扰,这将直接影响到应用物联网的智能电网体系的安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必将与智能电网有着更多的渗透与融合,会进一步提升未来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熊华.物联网促进智能电网建设探讨[J].电力信息化,2010(8).

[2]马韬韬,李珂,朱少华,等.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关键问题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2010,30(5).

[3]王德文,宋亚奇,朱永利.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2).

[4]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上业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社会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人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也随之得到重视。

1物联网与环境监测

在我国,物联网最初被称为传感网,发展于2009年,现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型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融合了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以及射频识别等技术,能够依照约定协议,实现物品与物品的相互连接,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输和交换,以及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功能。物联网包含了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别是信息的感知与控制、信息的传输以及信息的应用。信息的感知与控制主要是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备或者与传感器对应的控制器,实现与终端物品的直接接触;信息的传输主要是通过感知与控制,结合信息传播技术,将相应的数据信息传输到网络终端且保证信息安全;信息应用指针对经过了录入和传输,最终达到网络终端的信息进行应用,以完成对物品的直接控制[1]。据新闻报道,“2016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无锡举行。论坛以“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议题,围绕环保物联网的政策走向分析、需求应用、大数据分析及标准制定等环节进行深度交流。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主要是结合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2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能够实现对于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提供足够的数据信息支持,及时发现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变化情况,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2.1大气监测

目前在大气监测中,采用的多是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方式,配合常规的流动性监测,能够形成一套全面覆盖的监测体系。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主要是在污染源排放口设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排放废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在城市中设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按城市监控点位对环境空气监测子站进行布控完善,结合一些常规污染物的监测指标,完成相应的大气监测工作。通过传感器技术的合理引用,可以对大气中存在的氮氧化合物、PM2.5、PM10以及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完成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和分析[2]。

2.2水质监测

水质检测需要结合相应的指标,如饮用水指标、绿化用水指标、排放指标等,以确保对水污染的有效监测。在需要监测的区域设置传感器设备,配合视频监测技术,可以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感知层,结合通信网络,能够为数据的传输提供有效渠道,结合传感器位置信息以及采集到的各类数据信息,可以完成对于水质和污染源的全面监测,为水质的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2.3生态监测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对监测区域划分,确保生态监测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在分区监测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定,布置相应的传感器,如噪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同时,通过数据之间的信息控制,实现单一种类数据和复合数据的有效采集与传输,强调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2.4海洋监测

在海洋监测中,可以借助相应的无线传感器,合理应用传感器节点的监测功能,实现对于营养盐、有机磷农药等的监测。搭配相应的无线发射装置,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利用物联网,还可以构建相应的海洋环境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对于海洋环境的全面监测,保障海洋生态安全[3]。

3黄石环境监测站中的物联网现状

3.1环境空气自动站

自2005年起,黄石环境监测站按点位布局安装了环境空气自动站。截至目前,在沈家营、陈家湾、经济开发区、新下陆、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共建立了七个环境空气子站,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PM10、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大小等近十个项目进行日常监测。通过“国家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为各级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周报、月报及各类信息简报等。

3.2大气灰霾站

在2012年建立了湖北省9个子站之一的黄石大气灰霾站,配有常规参数监测仪器、黑碳仪、浊度仪、大气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激光雷达、粒径谱仪、能见度等灰霾监测专用仪器,可以监测大气中飘浮的重金属、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达近百个项目,具有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理化性质、光化学反应、边界层气象观测、灰霾成分分析等多项功能。

3.3污染源在线监测

我市五个城区、阳新县及大冶市共安装了147套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涉及102家企业。其中水质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89套,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58套。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流速、烟温、含氧量、COD、氨氮、pH、废水流量等多个项目进行监测,通过“湖北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及时掌握监测的各项污染源有效数据。

3.4积极的意义

通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等有效措施,实现监测数据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审核、统计、分析、和异常预警等功能,为各级环境管理部门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监测数据平台子系统互联互通正在积极的实施开展进行中,今后数据资源集中融合、开放共享,资源要素会高效流动。结语物联网技术的存在,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许多行业和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推动环境监测模式的创新,对传统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提升环境监测的实际效果。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可以推动环保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伟.关于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169.

[2]阳奇.论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94.

篇(6)

【关键词】南山铝业 物联网技术 物流业务 优化

一、南山铝业物流现状分析

(一)企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SW)

1.优势

(1)完整的产业链

公司拥有从热电―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各生产环节距离短,不仅有利于各环节工艺衔接,而且有利于降低各环节之间材料的运输费用,如公司自产电解铝以液体形式供应下游熔铸用以直接铸造铸锭,能有效降低费用。

(2)运输成本低

公司距离龙口港直线距离为20公里左右,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主要原材料铝土矿和煤炭主要采取海运方式,降低了公司的运输费用。目前,公司正在修建自己的港口,该港口距离公司氧化铝厂仅为2公里左右。该港一旦口建成,将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

(3)生产成本低

氧化铝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因为公司拥有自己的电力供应、铝矿土进口较为方便等。公司电解铝生产与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基本持平,但由于公司实现了氧化铝自给,其实际生产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劣势

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目前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解铝、氧化铝和铝型材,其他产业基本是依托其生存。铝产业高端产品几乎空白,且电解铝发展受到政策制约,因而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满足企业的全面发展。

(2)电解铝产能不足,且生产耗电较高。公司目前拥有15万吨电解铝产能,尚不能全部满足下游深加工产能的需要,不足部分需要从外部采购。公司每生产1吨电解铝平均耗电14300度,在行业中不具有优势。

(3)缺乏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南山铝业飞速发展,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勤奋敬业的高素质员工,但面对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新形势,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综合性管理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则越来越显得不足。

(二)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分析(OT)

1.机会

(1)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是山东省重点企业,连续几年创税收近亿元,有力促进了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一直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南山铝业有优先获得政策、资金、项目的优势,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2)铝产品市场高速发展。中国工业化进程对基础原材料特别是基本金属的需求在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迅速发展,产能规模快速扩张,产量和消费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住房、汽车消费等相关消费成为居民消费亮点,建筑用铝消费是中国铝消费的首位,其次是交通用铝消费。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就进入汽车消费黄金时期。因此,中国铝消费前景乐观。

2.威胁

(1)对上游资源的控制不足。煤、铝矿土是南山铝业的主要原材料,但目前公司大部分的煤、铝矿土需要靠市场解决,受市场的波动影响较大。能否尽快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有效控制,保障稳定供应,关系到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

(2)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电解铝发展。近年来,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电解铝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到“十二五”末期,全国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电解铝行业这种无序扩张、重复建设的势头,如果不加制止地任其发展,不利于我国铝工业的健康发展,也将给国家、企业造成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南山铝业物流优化分析

(一)运输业务智能化。通过物联网集成各种运输方式,应用自动获取数据技术、自动跟踪技术、自动数据交换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进行单子订单处理、在线数据传递、实时运输路线追踪、车辆调度管理和货物在途状态控制等一系列运输作业,建立一个高效运输系统,及时掌握货物信息、道路交通信息、物流设备信息等。在物联网环境下,将附有车辆与物品信息的RFID电子标签附着于车辆与物品上,实时查询车辆与物品的运输状况,借助车辆实时配送、可视化在线调度与管理系统,从而实现运输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输作业信息的透明化以及运输作业流程的优化,极大限度地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智能性。

(二)仓储业务智能化。在物联网环境下,利用信息采集与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感知货架、自动搬运设备、堆垛机的自动控制和自动仓库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实时采集产品信息和仓储信息,即时掌握仓储活动状态,实现实时响应,动态应对,提高仓储管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配送业务智能化。利用物联网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智能化的作业设备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能自动识别跟踪货品,智能实现出入库管理、分类拣货、补货以及产品销售情况分析,解决目前物流仓储配送数据采集不精确,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精确快速地实施物流配送业务、控制物流配送流程、支持物流配送决策,减少货品库存积压率,在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提高服务品质。

(四)信息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对物流信息的全面感知、安全传输和智能控制可实现从信息管理到控制的飞跃。利用物联网建立南山铝业公共信息平台,共享物流信息,使得信息的收集实现数据库化与代码化,信息处理实现电子化与标准化,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和实时化,实现物流行业与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进一步提高整个物流的反应速度及准确度,降低物流成本和营运风险。

本文首先分析了南山铝业物流产业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以物联网技术对南山铝业现有业务进行优化研究。未来工作中将会引入实际数据来证明物联网技术对南山铝业物流的影响。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2LN72)南山铝业智能物流系统研发。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物联网 信息化管理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1-01

发端于1995年的物联网技术,目前已走进各类型企业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营职能。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形成,实现了“管、营、控”的三位一体,并适应于当前以供应链作为企业间竞争的行业态势。然而,从现阶段理论界对物联网技术的商用化读来看,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若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将影响到该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定位,从而影响到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融合。正因如此,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面对企业的实际需要,本文将建立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来进行讨论。之所以遵循这一逻辑,实则在于企业本身作为经济主体的特征使然。这样一来,就能规避理论界因过于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功能性,而忽略其在投入中的成本构成因素。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

本文将以大型制造类企业为考察对象,在此情景下来认识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随着物联网平台的建立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因其受到自身市场规模、内在生产规模等要件的影响。可见,关于这一点在很多研究者那里并未引起重视。实践表明,供应链基础上的核心企业往往是物联网平台的实际管理者。

建立核心企业情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 需求导向功能

制造类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中游,其上游扮演着物资供应的角色。以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其将借助物联网技术完成采购物流的工作。采购物流属于三段物流形态的开端,也是决定着核心企业内部生产物流能否合理开展的关键前提。

1.3 供给推动功能

与普通生产性企业不同,大型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的是订制花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使得产成品的销售前置于生产合同的签订之中了。然而,随着产成品在客户方的调试成功,在长期的使用中仍面临着产品部件的更换。此时,核心企业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配件的供给协调了。

以上基于核心企业视角下的物联网功能定位,就具有很强的收敛性,并也与当前生产实际相契合。

2 定位驱动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主要配置在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相应人员的培训方面。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扣除上述费用支出并达到预期,才能被认定为合理的应用形式。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为此,以下在两个方面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本身的费用支出

由于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搭建的,这在大型制造类企业中将可以省略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但从以“管、营、控”三位一体化的物联网业务内容来看,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集中在与上游和下游各节点间网络终端的衔接。此时,这一方面就成为需要重新投入的经费支出部分。

2.2 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的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存在不同,前者体现为设备对抽象劳动的吸收。而吸收效率高将提升有效劳动的量,进而创造出更多数量的价值。作为目前开放形态下的企业生产模式,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三位一体作业内容,便能从效率的角度来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不难看出,以上两个方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便能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从而,避免的任意拔高的不足。

3 分析基础上的应用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应用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子系统与整体的融合

在这里笔者不打算从物理层面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毕竟这在目前已被诸多作者涉及,而是针对他们的不足并在分析技术上提出:需要建立起子系统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间的融合。一般而言,以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载体,而满足企业对组织资源的配置,这就要求物联网技术在应用时应具有对ERP系统的植根性,并着力于对上下游供应链各节点业务的协调与管控。这就为物理层面的讨论,提出了约束条件。

3.2 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

包括GPS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在内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其在物理层面不断得到优化的同时,还应着手开展相关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出发,岗位能力应包含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力,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资监管能力。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理论所指出的管理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在这里的应用分析中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3 强化核心企业的职能

理论界在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时,往往陷入工具理性的假象中。似乎认为只要优化了物理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的功能。实则不然,供应链系统中的各节点体现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未能达到预期时往往人为降低物流网技术的经济价值。因此,需要借助核心企业的市场势力和利润中心地位,强化对上下游节点的管理。这样,才能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结语

本文认为,目前理论界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对此,需要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彭厚颀.基于工作流的物流ERP架构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0(12):3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