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2 10:3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手部康复训练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不良姿势,及时引导和帮助患儿进行纠正训练。临床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可以通过作业治疗法及运动治疗法来纠正不良姿势,并对肌力、肌体平衡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的精细化。同时通过对患儿语言表达进行训练,能够使患儿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并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应验谈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自身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间我康复中心收治的38例脑瘫患者病历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0.5岁-7岁。按照国家诊断标准和疾病分型对所有患儿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患儿早期症状: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头围异常;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固定姿势;身体发硬等。疾病类型:10例痉挛型脑瘫;15例手足徐动型脑瘫;6例强直型脑瘫;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例混合型脑瘫;并发疾病:8例语言发育障碍,10例视听觉障碍,20例智力下降。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运动治疗法 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效果很好,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运动疗法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一些牵张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惧怕训练,甚至对训练产生恐惧。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把游戏治疗有效地融入运动治疗中,通过运动治疗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提高和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及运动功能;通过运动疗法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诱导患儿自主、自愿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1.2.2 作业治疗法 在对脑瘫患儿采取作业治疗法时,注重的是通过作业治疗法,使脑瘫患儿手部及上肢能够有目的且随意的使用,尽最大可能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患儿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改善,患儿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得到培养。首先,要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进行锻炼,如果脑瘫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降低,就会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造成影响。所以,在实行作业治疗法时,必须加强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的锻炼,使其能够对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提供支撑力。但是医务人员在训练过程中,需给予脑瘫患儿适当手感体验,在对患儿手部动作进行精细化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手部和眼部的认知练习。

对脑瘫患儿存在的对称型颈反射、不对称型颈反射以及迷路张力型反射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医务人员需帮助脑瘫患儿调整好反射抑制训练的,例如,脑瘫患儿偏向身体一侧,应保证与其脸对应侧上肢处于屈曲状态,另外一侧的上肢则处于伸展状态,以使不对称型颈反射得到有效的整合,并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目的性手部运行和造次视觉功能整合,能够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医务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时,可巧妙运用玩具对脑瘫患儿视觉认知功能进行训练,并使患儿手部运动与眼部运动保持在协调状态。医务人员需与脑瘫患儿经常进行视觉接触,以使患儿视觉认知功能得到恢复。由于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所以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采用各种方式,仍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在不断练习和模仿中得到提高。

1.2.3 语言治疗法 小儿脑瘫是一种可怕的高发疾病,它对患者的伤害是双重的,很多人都认为该病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其实在这个高科技的新时代里,治疗小儿脑瘫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只要及时有效的采用科学的疗法,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治疗小儿脑瘫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者,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正常;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显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显著性恢复,智力有了显著性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性的改善,肌张力基本恢复,异常姿势基本消失;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正常,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有所好转或无任何变化。有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恢复,智力有所提高,生活自己能力得到改善,肌张力和异常姿势均有所好转,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好转,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无任何变化。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病症、生命体征均无任何改善,临床指标显示无任何变化。

2 结 果

收治的38例患儿中,6例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整体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94.73%。

3 讨 论

在儿童时期,人体脑部仍然在发育,并与世间万物进行接触,并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才能使人体脑部得到良好的塑造,并能够将完好无损的神经细胞保留,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处理各种不停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患儿在婴幼儿阶段,脑部就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有些患儿半个脑部被切除,但是神经科室、儿童发育科室及康复科室的医务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制定了能够促进脑瘫患儿脑部发育,并使其脑部功能得到恢复的康复训练措施,经过康复训练后,患儿在5至6岁的时候,其生活自理能力可基本恢复,并与正常儿童相接近。康复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区别,在常规治疗中,脑瘫患儿处于治疗被动状态,

在康复训练中,脑瘫患儿作为治疗主体,在康复训练人员指导和帮助下,能偶自主学习、自主纠正身姿、完成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篇(2)

【关键词】 低视力; 视觉康复训练; 儿童; 视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 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视器 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 视觉定位能力训练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视觉记忆能力训练 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17]林穗智,古衍萍,胡运涛.低视力儿童三位一体综合康复干预治疗临床数据分析[J].广州医药,2015,5(1):88-89.

篇(3)

【关键词】康复医学;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是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医学学科,是综合和协调地应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工程等各种措施,对病残者进行训练,减轻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功能障碍,达到重返社会的目的。

康复医学起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先开展了对受伤士兵的训练,帮助他们继续战后生活和工作。后来康复医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医疗学科。

康复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物理因子及方法来诊断、治疗、预防残疾及疾病,消除或减轻肢体和心理功能障碍,使残留的肢体功能发挥出来,尽可能在肢体、精神、职业、社会等全方面得到康复。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科不同处还包括,它强调心理功能的康复,不仅在身体上,也要在精神上也得到康复,在医学科技取得飞步进展的今天,患者已经不只满足存活,更要求提高生存质量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康复治疗必须针对的问题:训练残病者适应环境和改变残病者周围环境。具体可分为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医学康复是患病急性期用医疗手段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或代偿;教育康复则主解决青少年患者的教育持续等问题;职业康复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残疾人的自立就业;社会康复是有关民生,主要解决残疾人重返社会将遇到的社会问题。

以下以中风患者为例,说明康复治疗的具体事项。

中风病,老年人多发,近几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病人90%会留下后遗症,如:口眼偏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等,中风患者为避免以上不良后果的发生,就要进行康复治疗。

1 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中风病人度过了危险期,就进入康复锻炼阶段了。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8小时、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7天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床旁康复治疗,主要是良肢位的摆放等。进一步的系统康复在脑梗死的病人,发病后5-7天,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半个月左右开始。

2 康复治疗的具体作用: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阻止瘫痪肢体的挛缩,防止废用综合征出现,为步行创造条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骨质疏松症发生;促进患者自理能力恢复,产生康复信心,以积极的身心状态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3 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

3.1 运动疗法:康复训练最重要的方法,主解决患肢的肌力、

肌张力问题。包括肌力增强训及各个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3.1.1 肌力增强训练:康复训练的第一步,肌肉收缩的力量为肌力,

是运动的基础,具体训练方法有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等长运动是利用肌肉的等长收缩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进行等长运动康复时,肌肉收缩力很强,能引起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要避免高强度的康复运动量;等张运动,是用最大肌力的12以上和以下阻力,分别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之训练。

3.1.2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肌肉牵张是涉及到活动范围的功能活动训练,保持柔韧性,要方式有,康复技师帮助的被动运动,和病人主动参与的主动运动两种。尤其是瘫痪肢体被动运动,是预防肌肉和关节挛缩、活动受限、减少因肌肉粘连引起疼痛的主要方法。

3.1.3 吞咽功能治疗: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要进行言语和吞咽治疗。

3.2 其他物理治疗:电疗法、光疗法、磁场疗法、超声波疗法,还包括热传导疗法和冷疗法等。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消肿作用,还可以镇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组织再生以及提高肌腱的伸展性,减轻关节僵硬等作用。多方面的作用使神经功能逐步恢复,肢体缺失功能重建。

3.3 作业疗法:是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根据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情况,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个体的作业训练方案, 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二便等生活自理能力。作业训练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3.3.1 减轻手指的屈曲痉挛训练:脑中风患者手功能障碍97%表现为屈曲痉挛状态,康复师治疗时将患者的腕关节、手指各个指间关节伸展开,处于负重位置,并将屈曲痉挛的五指加以重力牵引,肌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予适量的抗阻力运动。如保持腕关节的稍微掌屈位置,进行手指的伸展运动;保持腕关节的稍微背伸置,进行手指的伸展运动;在肩关节前屈位置,同时要肘关节屈曲位置,进行手指伸展运动等。

3.3.2 手部矫形器的运用:根据脑中风患者手腕及手指屈曲痉挛状况配备手部静态矫形器。

3.4 传统康复治疗:主要有推拿疗法和针灸疗法,这两种疗法可缓解肢体拘挛、行气活血通络,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的不同配以相应程度的特色治疗方案,可有效促进肢体缺失功能康复。采用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结合中医针刺推拿和中药汤剂治疗本病更是效果显著 。

3.5 心理治疗:中风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很高,心理治疗对提高生活质量很重要。

3.6 康复工程:对有关节畸形、生活自理有障碍的患者进行矫形器训练和生活器具的制作及使用方法的训练。如:残疾患者使用的碗、筷子、汤勺等。

4 康复训练的方式包括:

4.1 康复技师和患者一对一的训练:一个康复技师面对一个

患者,进行手把手训练,以增加康复有效率,主要起到治疗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4.2 一个康复技师和对数个患者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针对

相对残疾称度较轻的患者,这种活动形式使具有相似运动水平的残疾者,在相同的康复作业训练中,可以互相竞赛、互相激励。

4.3 患者独立的活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有患者每日进

篇(4)

【关键词】 脑性瘫痪;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目前国际上强调早期疗育,对高危儿和脑瘫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2],进行系统评估和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脑瘫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占很重要的位置,细心康复护理可以发现病情是否进展,肢体畸形是否形成,姿势和运动异常是否改善[3],为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1 脑瘫康复治疗进展

欧美大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脑瘫康复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创立了各自的康复治疗体系,大致有九种学派[4]。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引入的治疗技术是适用于小年龄组脑瘫的诱导疗法(Vojta疗法)以及被广泛应用的神经发育治疗法(Bobath疗法为主)。引导式教育疗法(Peto疗法)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采用[5],梁涛等[6]应用引导式教育训练结合上田法,可降低肌张力,防止肌腱挛缩,预防关节畸形,抑制异常姿势发生。80年代后期引进的作业疗法,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意义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7]。作业疗法在脑瘫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如张晓慧等[8]通过作业治疗,进行感觉技能、运动技能、自我照顾技能训练,促进患儿全身心发育。近年来,语言训练、传统医学康复治疗、感觉统合治疗、音乐治疗、干细胞治疗、手术治疗等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日益成熟。

2 脑瘫康复护理进展

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用于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陈辉丽[9]对待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识损害等,要给予不同的心理诱导,通过安抚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其有一个良好状态配合治疗。对待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状态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细心、语调柔和[10]。

2.2 康复训练护理。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越来越被重视,而且成为当前治疗脑瘫的主流方法。孙艳[11]报道脑瘫患儿入院后应用Gesell量表进行运动、语言、认识能力及社交能力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麻淑君 [12]报道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纠正姿势,保持和改善肌力,调节机体的平衡能力,促进手的精细动作,通过语言训练改善和发展认识功能,促进智力发展。邓庆先报道应用蜡疗配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等此类辅助治疗方法时要配合进行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拇指外展牵引,手的力性抓握和精细抓握等训练。在抱姿护理时,痉挛型患儿采用“面对面”牵拉内收肌双下肢分开法,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抱球”抱法,家长用胸抵住患儿颈部,保持左右两侧对称。卧姿护理:痉挛型患儿采用侧卧位,两上肢与两下肢之间分别夹一软枕,使上下肢伸展,两腿分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吊床或大浴巾做成吊带,有利于姿势对称,抑制过伸展模式。坐姿护理:痉挛型采用伸腿坐姿,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坐矫正椅。站姿护理:足跟要充分接触地面,患儿靠墙站等方式纠正下肢异常对线等[13]。

2.3 药物、手术康复护理。脑瘫的药物治疗目前仍属于辅治疗,主要是针对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和并发症。手术治疗由于只改善运动系统结构而不能改变病因,也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功能药物如脑活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降低肌张力的巴氯芬,控制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的左旋多巴、东莨菪碱等,化学神经阻断剂如肉毒杆菌毒素A等。使用这些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执行药物剂量,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用药前要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该药物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盲目迷信某种药物神奇作用。孙雪姣等[14]对痉挛型脑瘫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人员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其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术后根据患儿病情辅助各种康复训练,明显改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2.4 饮食和伴随障碍护理。进食时尽量保持坐位,避免在卧位上进食,不能保持坐位者可在家长怀里处于半卧位,家长利用一侧上肢对患儿头颈给予支持,使其姿势对称[15]。由于患儿口腔诸器官的协调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咀嚼、吞咽等困难,一般先糊状软食固体食物到正常饮食[16]。叶燕霞等应用中医捏脊疗法、分推腹阴阳法、掐横四纹法等揉术按摩的健脾饮食护理,简单易学,患儿易接受,很受家长欢迎。贾王敏[17]报道针对存在智能、情绪问题、癫痫、语言障碍、牙齿发育不良等伴随障碍脑瘫,护理人员应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给予全程专人护理。

篇(5)

邢彩云 南华骨科医院显微外科主任

陈 玲 南华骨科医院康复科主任

邢彩云:

“对于肌腱来说,一期修复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缝合连接就好,但是进入二期修复,可能就需要进行肌腱移植手术,而且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个月前,一位6岁患儿因右小指外伤进行了手术缝合治疗,拆线后家长发现患儿右小指呈弯曲状,无法伸直。随后来带南华骨科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发现患儿右小指指腹瘢痕挛缩明显,为改善手功能,进行了“右小指指腹瘢痕切除松解、Z型皮瓣成形+创面植皮术”。术后患指外观明显改善,予以石膏托外固定,预防感染,消肿等对症治疗,并在拆除石膏后进行了康复治疗。

一个看起来不算太严重的手部外伤,竟然让一个6岁小朋友经历两次手术治疗。对此,南华骨科医院显微外科主任邢彩云表示,对手外伤后的紧急处理要恰当,避免盲目捆扎、不当包扎、局部用药、保存断肢(指)方法不当、局部不加制动等误区,一旦伤害发生,到大医院手外科或者专科医院就诊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手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一不小心被硬物夹伤,或被利器割伤、亦或是被重物压伤,更为严重的还有断指或者整个手部的损伤,即使是一处很小的皮肤割伤,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发展为大祸根,留下终生残疾。”

正确急救是关键

由于任何原因导致的手部皮肤,血管,肌肉,肌腱,骨骼的损伤均称为手部外伤。其中,指骨骨折、肌腱损伤、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神经损伤、皮肤、软组织和血管损伤是手外伤当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手外伤后,一般会出现手部肿胀、出血、疼痛、畸形、手的活动受限、手的感觉异常等症状和表现。发生外伤后,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防止伤害继续加重的关键。

止血处理:按压伤口近端进行止血和局部压迫包扎止血是简便有效的办法。选用消毒敷料或干净的手绢、毛巾或衣服包扎伤口。“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手外伤,可以用双手拇指压迫手腕的尺动脉和桡动脉。如果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可采用止血带止血,不能使用非弹性的绳索、电线等。止血带的使用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必须延长时间的,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长时间扎得过紧会使手指缺血甚至坏死。在手外科,由于止血带扎得过紧、时间过长而导致手部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甚至截指的病例不在少数。如果是用橡皮管(带)时应在缚扎处垫上一层纱布,以避免勒伤皮肤。”邢彩云主任表示,放松止血带时要用指压法临时止血,松止血带时应缓慢松开,切忌突然完全松开。

如是肢体或手指完全断离,则应用干净塑料袋密封包装好后放置在冰块中,保持干燥冷藏。“千万不要直接把断肢放在冰中或者浸泡在任何液体中,这样会使断肢(指)再植成活率明显降低。”邢彩云提醒说。

临时固定防加重损伤:当手指发生骨折、不全离断时,用小木板、筷子、铁皮等对受伤手指做临时固定,这样固定还有止痛的作用。有时手指尚未完全断离,仍有一点皮肤及组织连接,其中可能有细小血管及神经,处理时务必小心,将断指复回原位,妥善包扎,防止血管受到扭曲或拉伸,有利于最大程度保留残存血运。

专业诊断很必要

邢彩云主任指出,一旦伤害发生,到大医院手外科或者专科医院就诊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皮肤少了可以植皮,软组织少了可以做皮瓣,肌腱少了可以移植肌腱,这些都是需要专业手外科医生来诊断和处理。”

因为诊断不及时,发生二次伤害的现象在临床上也是时有发生。“比如出现手外伤,发生了皮肤破损,出现肌腱断裂的情况,这个时候手还是可以活动的,但是关节的活动却受到了影响。手部肌腱大致分为屈肌腱和伸肌腱,屈肌腱有深、浅两组,如果深屈肌腱断裂,远侧指间关节则不能屈曲。以前就曾出现过患者手指被玻璃划伤后进行了简单缝合,而在伤口长好之后,却发现末端的指部关节无法活动,后来又重新手术进行修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个关节的检查都非常重要。”邢彩云主任介绍说,“对于肌腱来说,一期修复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缝合连接就好,但是进入二期修复,可能就需要进行肌腱移植手术,而且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康复训练不可少

“大多数患者认为,手外伤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手术做完就好了,其实不然。手术之后的康复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邢彩云主任说,手术仅仅是治疗的基础,要综合运用后期的功能锻炼,才能使手外伤手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外伤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手指皮下组织、筋膜间隙、肌腱周围组织的损伤及肌肉、血管、神经的挫伤,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级感觉功能障碍。手外伤修复后,疤痕粘连可造成肌腱活动受限,甚至可使患肢肌腱、韧带挛缩、关节僵硬。综合康复治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手功能的恢复。临床实践表明,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促进肿胀消退,同时可以软化疤痕、消除粘连,对痉挛肌肉及其纤维有松弛作用,能缓解关节强直与挛缩,加速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运动疗法是恢复手关节和肌肉的主要手段。通过早期活动可产生挤压泵效应,使肌腱中心部位通过渗透而得到充分营养、使水肿减轻,可促进肌腱的应力重建,重建光滑的腱表面。通过早期的被动及主动运动建立新的运动模式,才能精确控制伸腕、伸指、伸拇功能,以保持关节活动和恢复肌力,能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萎缩。经过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被动和主动运动能有效减少肌腱与肌腱间、肌腱与骨间的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明显改善手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腱耐力训练和感觉训练及作业疗法不仅能改善失神经导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而且对缓解感觉过敏和知觉再教育也有帮助。

知觉再教育是利用中枢水平的可塑性。通过对物品识别、认知等教育,把末梢神经损伤产生的感觉偏差在大脑水平进行修正和再构筑。

手功能的恢复关键是早期进行手的功能锻炼,早期有控制的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应遵循时间由短到长、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粗暴硬扳,以免造成损伤。手外伤功能障碍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限制疤痕增生和挛缩,是促进手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6岁右小指外伤患儿康复病史

专科检查 :右小指稍肿胀,右小指指腹自近节中段至末节近端可见一“Z”字形手术疤痕,愈合良好,见色素沉着,压痛(+),右小指近节指腹见一约1.0×1.5cm植皮区,植皮成活,见色素沉着。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曲90°,伸-2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50°,伸-4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50°,伸-40°,PROM:右小指近端指间关节屈曲70°,伸-3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70°,伸-30°,余关节活动度正常。右手握力减退,右小指指腹感觉麻木,轻触觉及针刺觉减退。

康复问题 :1.右小指关节活动障碍;2.右手握力及右小指屈伸肌力减退。

康复计划 :行蜡疗改善瘢痕粘连,行关节松动改善关节活动度,行运动疗法加强肌力训练,持续伸直位夹板固定。

康复目标 :1.改善关节活动度;2.右手握力及右小指屈伸肌力提高。

康复治疗三天 :专科查体 :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曲90°,伸-2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90°,伸-2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30°,伸-20°,PROM:右小指近端指间关节伸-10°,远端指间关节伸-10°。

康复治疗一周 :专科查体:右小指稍肿胀,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10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30°,伸-10°,PROM: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康复治疗10天 :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11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30°,伸-5°,PROM: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康复治疗12天 :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11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50°,伸0°,PROM: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陈玲主任提示说,患儿6岁,生长发育快,而且骨骼生长速度较快,康复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工程,需要家长配合,如夜晚伸直位制动。

肌腱创伤术后康复原则

1、掌心区及腕管以上肌腱损伤一期修复后,固定期按骨折后愈合期的原则进行未被固定的关节运动,修复的肌肉、肌腱保持静止,其附近未受损伤肌腱则积极活动,可减少粘连。肌腱愈合后做必要的关节活动度练习,肢体功能一般恢复较好。

2、掌指关节至近节指间关节区及腕管内肌腱损伤常切除指浅屈肌腱,只修复指深屈肌腱或行肌腱移植术,以减少粘连。术后于半屈曲位固定3周。固定期及固定去除后功能锻炼原则同上。

3、伸指肌腱损伤腕及手背伸指肌腱修复后不易产生粘连,如无其他合并损伤,一般不需特殊的康复治疗。如有粘连形成,康复治疗原则和屈指肌腱粘连时相同,即用油剂按摩,结合主动与被动的肌腱牵引。

4、肌腱松解术后须不失时机地进行肌腱活动度练习,防止再次粘连。松解术后切不可再行持续固定,也不可等待皮肤切口愈合。术后2―3天即应解开敷料,用主动及被动的伸指运动使肌腱向远端滑动,用近端肌肉的主动收缩使肌腱向近端滑动。主动运动要用最大力量。力求迅速达到松解手术中达到的活动范围并保持之。此时鼓励患者忍住疼痛坚持锻炼,并用镇痛药物理疗减轻疼痛。

5、肌腱移位术后康复治疗任务与方法大致同肌腱修复后,但移位肌腱在术后应发挥的功能与术前不同。例如腕屈肌腱背移后须经训练使移植肌腱的功能由腕屈肌转变为腕伸肌。这一转变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则可加速其完成。训练方法是集中注意力,在视觉监督下试图用移植肌的收缩产生所要重建的动作,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肌腱被切断移位缝合,再长期固定必然引起明显的肌肉萎缩。因此,在移位前,待移位肌肉肌力必须基本正常,术前并预先训练加强,术后在协调训练的同时要进行肌力训练。

伸肌腱的损伤和修复

无切口的创伤通常第4―6周会有近端指间关节夹板夹在手指上,而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则能自由活动。夹板用以防止手部畸形。中节指骨有移位无开口的撕脱性骨折、轴向和侧向不稳定的PIP加上减少了的关节活动,以及以往的治疗无效等,都适合用手术治疗。此外,急性的开放式手术亦需要小手术修复组织。

术后康复近年来提倡早期但受保护的活动康复。手术后,手指固定在近端指间关节夹板中。夹板可每小时脱下以进行适量及防守性的主动运动,这时可以使用两块运动滑板,以提供滑面,有助伸展活动。

治疗伸肌腱损伤和修复的准则

屈肌腱损伤修复

篇(6)

关键词: 小龄聋儿 注意力培养 训练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聋儿的注意力与健全儿童相比,具有不稳定性,而小龄聋儿的注意力又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这是因为他们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既听不见又听不懂成人的语言,更难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注意力的培养对于开发智力、掌握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所以,培养小龄聋儿良好的注意力非常重要。那么,在语训过程中我们如何培养小龄聋儿的注意力呢?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与兴趣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动力,孩子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有兴趣的事物吸引。要想使孩子具有稳定的注意力,首先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小龄孩子对能响会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及新颖的事物感兴趣,对爱吃的食物感兴趣,所以在语训中要多采用这样的玩教具,或一些饼干、水果等孩子爱吃的食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行相应的主题教学。如认识形状时,可以用各种形状的饼干来进行教学,然后将饼干作为强化物奖励给他们,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

二、课堂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由于小龄聋儿具有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因此,教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心理学研究证明,多样化的活动会使人神采奕奕、不易疲劳,所以在教小龄聋儿学习时,应该想办法变换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形象的教具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还要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能单纯地看、单纯地做或单纯地说,而应该把动眼、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才能使小龄聋儿注意力集中,不易疲劳。如在听觉训练中,不要让其单纯地听,而应该在多种游戏中进行,如《摇一摇、听一听》、《摘苹果》、《送小兔回家》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察觉或辨识声音的有无、长短等,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在学习发音、词汇和儿歌时,不要单纯地说,可以结合动作、表情等,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使得学习内容丰富生动,有利于提高其注意力。另外,活动的过程要动静交替,因为小龄孩子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较短,大约在5-10分钟,所以要想在一节活动中使孩子的注意力一直保持稳定,课程设计的过程就要动静交替,这样他们的注意力才容易集中。

三、学习内容要难易适度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小龄聋儿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学习的内容太深,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如果内容太浅,缺乏挑战性、会使孩子失去兴趣,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所以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容,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如: 认识五官,我们要求孩子在说出五官名称的基础上,去指认自己和他人的五官,能贴出五官的大概位置,这些是“跳一跳能够到”的。而有的家长教孩子五官的功能,这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有点困难,孩子掌握不了,自然不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我们要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其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同时,切不可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孩子打好知识的基础。

四、明确活动目的,自觉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目的性不强是小年龄孩子注意力的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让孩子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理解得深刻点,那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注意力更集中,注意持续时间更长。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训练小龄聋儿带着目的去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比如:让宝宝进行分类活动,将苹果按大小分类,将大苹果放到大篮子里,小苹果放到小篮子里,分类正确的宝宝可以获得奖励,活动中孩子明确注意力的目的与任务是将苹果按大小送到相应的篮子里。为了获得奖励便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中能自觉地有目的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分类任务,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意志去保持对分类活动的注意力。

五、游戏是培养小龄聋儿注意力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