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3: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预防医学的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餐饮业、贸易等行业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食品行业对于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比较稳定,人口的增长和新食品的开发都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机会,所以食品营养专业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美国自尼克松时代便提出攻克癌症的宏伟计划,迄今为止投入了两千多亿的研究费用,但除了发表数以百万计的相关论文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癌症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现状[1]。可见基础医学的高速发展与临床上取得的低成效形成了鲜明对比。转化医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一座搭建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鸿沟间的“桥梁”,将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沟通屏障,使发展成熟的学科间如同建起高速公路般顺利交流、共同发展,实现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应用的快速转换[2]。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任何卫生问题的解决最终都有赖于公众卫生知识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此,转化医学这一桥梁,也应该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为人类疾病的预防控制铺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1转化医学的概念及现状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发现,并成为新一代的生物标志和靶点应用于早期诊断,从而把实验室内的的发现真正转变成临床的应用工具。自此,“转化研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知[2]。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概念,转化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实验研究在人类中验证新的治疗策略;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和发展新的诊断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疾病及其复杂性的了解[3]。作为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革命的时代产物之一,“转化医学”虽然是一个专业术语,但却贯穿于医疗研究与疾病防治的始终。国外医学界近年来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发表了名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聚焦在转化医学[4]。目前国际上多间大学都已开始设置临床和转化科学中心,NIH设立了“临床和转化科学奖”,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陆续创立,更加体现了现在医学界对转化医学这一“桥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国内,国家新科技体系构建明确了“一个中心:国家转化整合医学研究中心;三个支撑:研究型医院、研究现场、协同科技环境体系的科技支撑战略”的新思路。目前,医学临床、药学等领域的转化医学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在预防医学中对转化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学科还是一片空白,亟待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和涉猎。
2预防医学中的转化之路
大量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因此,只有构建强大的预防医学创新体系,将高速发展的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尽快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服务中,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级预防,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效益,增进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2.1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apical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广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环境致癌物毒性检测带来快速简便的应用手段和工具[8]。综上所述,对于卫生毒理中的基础研究来说,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医学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预防实践指导间快速有效的转化。
2.2转化医学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从18世纪起源至今,营养学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开始走向分子营养学的突破期。近年来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化学物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如大豆异黄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豆制品对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着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发现的[9-12]。经过多学科证实其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随后,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逐渐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健康促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态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使得营养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如果说植物化学物的研究使得营养学领域更为广泛,那么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的兴起使人们对于人类营养的研究更为深入。从实验室到临床,基因多态性的存在被认为是一个许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转化障碍[5]。而对于营养学,这一障碍却恰恰成为营养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营养素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营养需求的质和量的不同。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等名词对由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个体差异已显得不完全实用了。而近年来日渐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则为营养膳食摄入的个体化指导提供了可能。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常见C677T多态性便是饮食-单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经典例子。过去的研究发现,叶酸和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3]。而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缺乏这一关键酶将导致严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MTHFR有两种多态现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欧洲人中,MTHFRC677T的发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在缺乏叶酸的情况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上升,从而增加神经管缺陷儿童的出生率。由此可认为,对于携带MTHFRC677T基因的个体,需要补充更多的叶酸,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优生学的预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态性和饮食的相互作用与多种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间关联紧密,包括癌症、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国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经开始就基因-饮食的相互作用特点开展专业诊断,为个体的饮食补充决策给予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从人群膳食指南到个体化膳食指导的转化,将会是新世纪的营养学发展趋势所在。
2.3转化医学在妇幼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1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聋[18]。而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也多达3余万人。不可忽视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致聋原因中占有高达60%的比例。如何通过快速、敏感的筛查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减少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降生,是妇幼保健的关注重点之一。近年,我国遗传性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国的遗传性耳聋中的基因位点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结果,中国人民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研究所联合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为遗传性耳聋的广泛筛查,尽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病因学方面的证^p据。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人民总医院进行的515例双盲对照实验中,芯片结果与测序结果符合率为100%,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为42.41%[19]。从而使得该技术在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医院开始得到了应用。这一检测技术能否像唐氏综合症的产前诊断那样灵敏与特异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是,在这个从基础到临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儿少预防保健技术的过程是明确的———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研究,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研结果,协同相应产业共同开发,推出相应手段应用于临床与预防保健。
2.4转化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正是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疫苗的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带来了新曙光:例如,传统的疫苗生产的方法从研发、毒理学和动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体试验至少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近年来,疫苗佐剂改良、皮内接种节约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遗传学技术和应用重组DNA技术直接细胞培养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20],而采用鼻腔喷雾的方法也将使接种更简易快速[21],同时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政府对于疫苗管理审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因此应该认识到,以基础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成果为支持,相关企业产业化为依托,多学科共同协作为平台,政府的决策支持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和科学实践结合,把“转化医学”的桥梁搭建于研、产、学的鸿沟间,实现科学进步、公众健康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发展现状
From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ZHANG Yan-yun,LIU Qi-gui,LI Yue-yi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59-161
【Abstract】 Combin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o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present to public 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backdrop,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probing based medical function really effective reform direc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 Status of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成为了卫生保健领域的新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几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全科医学为理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发展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3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而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对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那怎样满足国家和百姓对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促进全科医学的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故进行如下综述,为将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1 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内涵
1.1 全科医学的概念 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全科医学的定义较为赞同梁万年教授[2]的界定,全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的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健康问题。学科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反映了全科医学工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1.2 全科医学的内涵 全科医学作为新型学科,是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学不同于专科医学,它的学科功能定位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1]。但又和专科医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以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全科医学以社区为立足点,服务于健康者、患者、家庭及社会等广泛的服务对象。全科医学服务以连续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而全科医学的服务空间不仅局限于社区,还要走进家庭,走到百姓身边,更加注重人格化和人性化。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是团队式的服务模式,而全科医生是团队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桥梁,是全科医学专科理论的实践者[1]。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人群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渐为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从生物的层次扩大到心理、家庭和社会层次。医学高度专科化和尖端科技成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带来医疗照顾不完整、就医不便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单纯的专科化医疗保健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1994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全科医学学会(WONCA)联合会议提出: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医疗为主,各国应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即国际医学界呼吁的“为21世纪设计新的医生”。全科医生不同于国外开业的通科医生,更不是我国不分科“万金油”式的基层医生。它是以其独特的临床策略和技能,对其工作社区中家庭的各成员,不论发生了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方面的健康问题,都能提供连续的、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学是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中的有关内容综合、提炼而成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全科医学强调以病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
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医学专科,已在欧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推广。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并符合成本效益的理想模式。加拿大、英国有50%的医师为全科医师,美国提出把全科医师的比例从30%提高到50%。国际上成立了世界全科医学会(WONCA),连续多次召开了国际全科医学会议。
我国的全科医学正从理论宣传、政策开发阶段向学科建设、实践操作阶段过渡。自1987年开始筹建和开展全科医学工作以来,1989年首先在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1993年11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学会。并多次举办学术会议。础。主要责任是:解决各类人群和年龄组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初级诊治;慢性病疾病恢复期的系统综合治疗;疾病的预防和人群的健康教育;解决社区的基本卫生服务,对健康人和高危人群的保健给予更多的重视,使方便、经济、有效的健康服务覆盖大多数人群;只让极少数疑难重症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或住院。建设有别于大医院专科医疗功能的基层医疗体系,可以更公正、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关键词:预防医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法;综合素质;探索与实践
预防医学是当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又具有群体性和独创性,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以往的实验教学长期作为理论课的补充而存在,可以说学科各自单独成立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时数、教学经费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实验教学方式常常采用“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实验教师及教辅人员准备好全部试剂及器材,学生们被动地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指点和实验指导进行操作[1-5]。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有较大影响的。于是本中心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对“‘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等进行了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成绩显著。
一、“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6]
(一)“四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本中心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过程,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还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做社会调查,了解当前工矿企业、农村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试图了解国有企业、涉外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劳动保护状况;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到基层调查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调查的目的、操作的步骤有一初步了解,以便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学生所描述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步为启发式的教学法都已远远不够用了。启发式法虽比填鸭式教学法好得多,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改变不了教师的角色只是“教”,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只能是被动地“学”,接受知识的现象。当今现代的教学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师生互动、PBL、SBME(从广义来说,SBME指的是为了让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模拟预防医学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信息而使用模拟辅助设备的一切教学活动)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们大预防的思维技巧,加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本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在校外建立了28个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基地,还经常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到课堂为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参与指导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预做新方法,熟悉掌握实验方法原理、实施步骤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讲解实验课,与同学们共同解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进行实验小结,真是名符其实的“小老师”。再把课堂上学到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于现场,如环境监测、职业病体检、食品检验等,目睹实景,印象深刻,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本中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统筹安排,紧密结合,采用诸多形式(如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基层的社会调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毕业专题实习、第二课堂等)有机整合,使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有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针对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此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特色[7,8]。中心从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训练入手,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通过与企业工人接触,使他们懂得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方法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提高了教师。
(二)实施“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显著成效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中心让学生到企业、下基层去,以此方式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①到深圳市开展了建市以来对工业企业职业危害的普查,当调查完10826家工厂后,学生们体会到: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最关键问题是有部分涉外企业存在有法不依、领导不知晓职业危害的严重性、组织落实不到位、监督监察不力等现象。学生们认为我国在正式颁布《劳动法》的基础上,还应制订相应的《劳动卫生法》,与《劳动法》配套管理。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还预见性地提出“农民轮换工”的劳动保护、健康监护等问题,由于这类人群有流动性大、工种变化多等特点,给职防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职业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学生们参加湖北省近20年来使用农药及其污染情况的调查,他们深入到乡镇,了解使用农药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其污染程度(在土壤和食物中的残留;每年中毒人数和中毒程度等);通过调查摸清了该省农药使用品种以有机氯为主,有机磷次之,为预防工作人员农药中毒提供了可靠依据。③学生们参加高温作业工作场所气象条件的测定和调查,同时开展现场防暑降温措施效验等项目。所取得的科学数据为制订国家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如《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以及《高温作业现场气象条件测定标准》等,学生们受益匪浅。
(2)实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们在读本科期间参加老师们的科学研究课题,然而所取得的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服务,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的已编入国家规划教材;获奖的实验教学研究方法已用于历届本科生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生们在服务中学知识、长见识,将自己参与研制的“高温饮料”(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抗氟灵饮料”(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亲自送到职业作业工人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广阔前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到厂矿企业,为基层工人做义务咨询、健康检查,把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工人们服务,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9,10]
(一)“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方式
学生们通过参与理论教学、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等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一般从第四学年下学期开始,现在第二学年也可),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参与老师的部分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让他们直接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学生们也可以依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理论兴趣组、实验兴趣组和科研兴趣组三种不同的形式实施。理论兴趣组:是指老师把一小部分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分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检索文献、分析查找观点、文献综述、初步拟定讲稿,然后经过预讲合格后,再插入到主讲教师的内容之中,最后让学生们亲自讲解。实验兴趣组:是指带教老师、教辅人员及学生们共同做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新方法的预做以及熟悉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最后通过合格预讲并讲解实验课。科研兴趣组:是指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中,与老师们共同进行文献检索、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撰写论文并交流。
除了上述的安排以外,还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工矿企业、乡镇基层实地考察、开展现场教学,还特邀请知名专家或有经验的博士生给他们传授科学前沿、创新技术,交心谈心、举办各类演讲比赛、讲座等,在实施的全过程,学生勇于实践,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二)“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成效
此教学法2005年获批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编号:20050034),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采用的诸多形式有机整合,改变了原有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训练入手,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近八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们深有感触,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艰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灵感,不是像以前那么有神秘感,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有些同学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思维非常敏捷,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好前景思路被老师采纳,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实践,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收集科研信息、熟悉教学内容、认真撰写讲稿、通过合格预讲到正式上台讲授的全部授课程序,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本中心要对学生进行演讲、授课、大班、小组发言及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的训炼,使他们从不敢说话到大胆表述,从结结巴巴到流利自如,教学法采取“人人参与”的方式,通过训练后,学生们无能是授课还是演讲,都表现出从容不迫、条理清楚的状态,同时还伴有几分幽默。其产生的效果还体现在他们毕业时找工作方面,在供需见面会上表现得得心应手,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3.学生们面对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们参加活动时,有很多的机会跟老中青年专家、研究生接触,在这个群体中,始终充满学术氛围;老师和研究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使他们懂得作为21世纪的主人肩负的重任,加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如何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主人,使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中心开展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目标与方法。此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以运行机制和实验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能力(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为主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法紧扣如下环节: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成效。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多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参与的各类科学研究课题多次获奖。1986年至2011年,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30余项;市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2项;参与制订国家卫生标准5项;申请专利15项;同时获湖北省、校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挑战杯、求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50余项。撰写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心得体会280余篇,学术论文大部分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另外有4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用于企业,使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其内容已充实到实验教学中,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孙维权,王月云,熊光练,等.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8-280.
[3]林立,张春之,刘永春.预防医学专业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09-310,313.
[4]张凯,王学春,陈廷,等.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5]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6]陈国元,杨克敌,运络珈,等.武汉市某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0,23(11):102-104.
[7]陈国元,邬堂春,杨磊,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开展教学、科研、服务整合教学模式探索13年回顾[J].医学与社会,2000,13(增刊):116-117.
[8]陈国元,邬堂春,杨磊,等.整合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及展望[J].西北医学教育,2000,8(3):141-142.
[9]陈国元,邬堂春,杨磊,等.“参与式”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32-133.
[10]陈国元,邬堂春,徐顺清,等.关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3,16(12):57-60.
[11]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08,21(7):54-55,60.
动物医学专业 课程设置 对比
动物医学专业通俗来说,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它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包括家禽、家庭宠物、野生动物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侣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及其他观赏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其他医学类专业类似,动物医学首先要学习基础生物学和医学理论,然后通过大量解剖实验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主要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动物体正常和异常结构及功能实验、检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保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是联结教育与社会的桥梁,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规格,其重要性对于教学来说尤为突出。通过对比我校的课程设置和西北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同时结合执业兽医师考试,我院多次组织任课老师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提出几点看法。
一、教学安排上
很多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采用4年制或5年制,其中,西北农林大学为5年制,新疆农业大学为4年制,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4或3+1”的模式,即4年或3年在校学习和1年校外实习,并且都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新疆农业大学的模式和我校原来采用模式较为相似,总课时约为2600学时。其中,必修课占到总学时的80%,选修课占到约20%。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正在进行新的培养方案的探讨,在保证必修课学时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个性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设置上
新疆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只有一个动物医学,主要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和我校设置基本相似;而专业课设置只有3门:家畜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和我校最大不同的是,设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类似于我校的不同方向,一个属于临床兽医方向,另外一个属于动物检疫方向。就课程设置而言,我校和西北农林大学设置相似,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方向上来看,西北农林主要有3个方向:动物医学方向(突出畜禽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动物检疫、兽医卫生管理与监督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小动物医学方向(突出小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美容与护理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动物生物技术方向(突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与胚胎工程及生物制品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从这几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以传统系统教学为主,尚没有探索以一个动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我校探索新的培养方案,计划把我校原来的动物医学专业的两个方向――临床兽医学方向和动物防疫检疫方向,变成两个专业,即分别为动物医学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植物学相关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实验实习上
和我校相比较,这几所学校的实验课时明显比我校的实验课时多,一般专业课都在18学时左右,而我院承担的相同课程的实验课时一般在8学时。从实习来看,和我校一样,都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但是课时总量差别较大,西北农林大学一共10周,而新疆农业大学3~4周。结合我校实习情况,这种集中实习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有往往迟到、早退,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而且我校该教研实习一般需要动手,不能坐着,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目前,我校正在重新修改培养方案,把原来在毕业前集中进行的综合实训改为教学实习,学时不变,即穿插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考试制度
现在,学生普遍对考查课不够重视,只对考试课重视。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制度,改变这一现象。目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各类课程的考试制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包括考试课、考查课和选修课。考试课原来只以期末一张卷的分数决定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对课堂不重视,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现象。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以后,有了一部分平时成绩,学生课堂纪律和听课的认真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考查课和选修课也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大大的改善了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
以上是我院对比其他几个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了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畜牧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常规及器械诊断、主要治疗方法、动物检疫的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自然科学中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熟悉国家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发展规划、兽医防疫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各个院校动物医学专业都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设置。随着执业兽医师考试制度的开始,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相关的考试题来看,直接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多,往往以案例形式出现,而且一个案例涉及多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改变以往单纯以课程授课为主的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或讨论式教学等其他的更适合执业兽医师考试的教学模式。另外,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是那种只会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更应该像一个全科的兽医。
参考文献:
[1]全,薛勇敢,程广东.以职业为导向动物医学专业专科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0,(6):36-38.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功能锻炼;调治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10―03
亚健康(Sub-health SH)又称第三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本科于2007年10月~2009年3月,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对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进行调治跟踪,定期健康检查,实验室分析,获得满意疗效,并评价其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抽取2007年10月~2009年3月份在云浮市中医医院社区门诊和内科门诊诊治确诊为亚健康状态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标准:存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持续3个月或以上,对个体造成明显影响者,症状见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但能维持正常工作;或并发其他疾病,但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因果关系,即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年龄为18~60岁的患者;符合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对药物的主要药理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反应基本了解;能配合和坚持医务人员进行调适治疗。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①患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肝炎,胰腺炎等;②有由药物(如吩塞嗪,β肾上腺受阻滞剂等)引起的血脂及肝功能的异常;③近两月内曾使用其他安眠药、降血脂药物及护肝药治疗者;④精神病患者。
1.2.4 一般资料选取的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中男63例,女87例;年龄18~60岁,30岁以下21例(14%),31~40岁52例(34.7%),41~50岁39例(26%),50岁以上者38例(25.3%),平均42.5岁;亚健康状态时间2个月~5a,平均3a。伴随有临床表现:合并有躯体不适症状如疲倦、头晕、心烦132例;消化系统腹胀,腹痛,便秘36例,其中便秘19例,腹胀,食欲减退17例;代谢内分泌疾病如闭经或月经过多共33例;精神系统如嗜睡、失眠、记忆力减退约37例;体重超重43例。实验室检查均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肝功能(ALT、AST)异常22例;肾功能肌酐(CRE)、尿素氮(BUN)异常12例;血脂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不同程度增高79例;血糖>6.1mmol/L者13例;X光胸片示心脏扩大者10例;ST段改变者为28例。
1.3 分组及可比性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对象15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下称观察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对照组(下称六味地黄丸组)、口服维生素B1对照组(下称维生素B1组)3组,每组为50例。经统计,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期限为1a。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①对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及传统健身锻炼等调适;②六味地黄丸对照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10丸装1盒),每日2次,每次1丸;③维生素B1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3次,饭前服。观察组和对照组3组均选用“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作为辅助治疗,隔天治疗1次,留针40min,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隔天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2 观察指标对全部研究对象每半年进行采空腹血样作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测、心电图、x线胸片和B超检查。①观察并测定3组用药前后的血脂变化及肝功能的变化。②观察并测定3组用药前后对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的影响。③治疗期间需低脂、低热量饮食,并适当的体力锻炼;详细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临床症状及舌、脉象等。④安全性观察:一般体检项目(测体重、身高、腹围、血压、心率),心电图,X线,三大常规。
1.4.3 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数据以(X±s)表示,采用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亚健康诊断标准:①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症状减轻或消失;②体重减轻,BMI降至25以下;③肝脏缩小,肝区不适感消失;④血脂异常得到纠正,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符合①及余下3项中的2项;有效:符合①及余下③项中的1项;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维生素B1对照组接近,疗效优于六味地黄丸组(P
与六味地黄丸组比较,P
2.2 3组治疗前后血脂及体重变化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六味地黄丸组在对调治亚健康状态患者血液中TC、TG、I-1DL-C及体重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
2.3 3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对改善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的影响与维生素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六味地黄丸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人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并按症状评分标准计算积分。伴随症状记分方法相同,但不纳入总
分。无症状为0分:有时有症状,但不常引起注意为1分,经常有症状,轻度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为2分,症状持续在,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3分。结果见表3。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上工治未病”中医认为“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处于疾病的萌芽状态。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防重于治”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预防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学家经验的结晶。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详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是这一学术体系中的精华。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及居住环境的污染等,“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不断增加,笔者采用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跟踪、定期健康体检,有效地延缓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跟踪、定期健康检查的资料看,功能锻炼:做广播体操,循经穴位拍打,慢跑等,都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治疗规律已被列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重大技术和关键问题”之一。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可以预见中医“治未病”思想无疑会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其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