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3: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动化专业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认识;发展方向
0前言
认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包括了解电气工程的含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以及学科分支等内容,从而能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1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
1.1电气工程概况
传统的电气工程是电气系统与电子有关学科的总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学科与核心学科,简而言之,电气工程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光子和电子有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更加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电气工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还需要学习电工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内容,提升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电学与力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必要的专业素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学科,因此,学生还需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具有研发能力。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分支
1.3.1电气技术
电气技术是指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包括电工装备制造和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等技术,并以电气技术和电气设备为手段进行空间和环境的维持。此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电气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进入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理论研究,推进电气技术及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二、进行电参量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成为技术型人才。
1.3.2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技术中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此专业是信息电子专业和电力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具备两大专业的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应用电子技术的就业前景较好,在多个领域都可以进行就业,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电子领域等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发展空间较大。
1.3.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的重点学科,此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高压电器设备的制造、设计、维护、运行等工作,培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的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种,一、进入大型工厂工作,例如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发展前景好,工资待遇高,二、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由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培养能够进行高压电器设备制造人才的专业,从事制造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较大,三、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教授学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知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在学校申请项目,进行研究工作,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就业方向较多,就业前景较好,调查表明,近三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就业率都较高,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下面主要阐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如下:就大型电力行业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局、厂矿企业、电力公司等,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集中精力强化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开发,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市场化的外包分工,来充分推动相关技术的市场化步伐,从而有计划的进行开发与研究重要技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够充分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长远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概念、专业要求、学科分支等进行分析,探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认识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有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且就业方向较广,发展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牛美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07):115-116.
[2]赵宏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0):190-191.
[3]李靖,黄绍平,谢卫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04):118-11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专业教学,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80-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各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交融。社会对于复合型、多学科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理解和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就业或者升学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1]。目前,高校中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由于基础课程的共性大于专业特性,所以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各专业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对于专业课,由于其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特殊要求,如果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而忽略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是一门为非电类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内容涉及电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如《传感器与检测基础》、《自动调节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等。《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具有内容涵盖面广,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理论推导较少等特点,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此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与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
本文从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继而对《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设置专业的特色,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二、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由其所受到的多种复杂而又相互耦合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包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和课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的教学资源等[3]。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跨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跨专业授课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重要环节,与其本专业所设置的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
教学内容与课时量如何根据课时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是跨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跨专业教学的课程往往遇到课时量相对于教学内容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适当的调整,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先导课程与所授课程跨专业所授课程所需前导课程的不足是跨专业教学的一个难题。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将所有先导课程全部安排为跨专业教学并不现实,在所授课程内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逐一讲解也无法实现,所以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受情况,及时捕捉问题并适度地展开和补充所涉及的前期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向跨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本身有较深理解,则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涉及,则可以更好地将所授课程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专业知识相融合,有利于处理上述跨专业教学的两个难点。
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授课专业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课)将大大提高跨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从学生所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出发,融入所授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体会如何学以致用。
三、《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跨专业教学特点与方法
对于从事石油化工、油气储运、热力生产、环境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除了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外,还必须掌握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或开发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为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储运、热工、化工、环境等专业的学生。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例,此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初步能力[4]。在设计油气储运系统时,不仅需要对油气储运的工艺过程和设备进行设计,也需要对所需的过程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提出合理的指标要求。依据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测量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了解自动化的基本知识,提出合理的自动控制方案;在生产管理和调度中,能正确地使用或选用常用仪表;在出现生产事故或技术问题时,能正确做出选择和判断,及时予以排除,使仪表与自动化技术成为工艺技术或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工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量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内容涉及电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如《传感器与检测基础》、《自动调节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等。在自动化专业以上四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分别为56、48、80和56,实验学时数分别为8、8、10和8,而《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理论学时仅有32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4]。如此悬殊的课时量差异促使授课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时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对于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于化工专业,需要侧重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方案的介绍,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控制系统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储运专业,则需要侧重对测量仪表基本原理、结构和选型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对油气储运系统中的常用仪表有相对更熟练的掌握。
(三)前导课程与所授课程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内容广,涉及到传感器、检测、仪表、控制等多方面内容。以仪表为例,在讲解测量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时,时常会涉及到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路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自动化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均为学位课程,而储运、化工等专业则学习集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为一身的《电工电子学》。储运、化工等专业的学生虽然对电类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是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尚欠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当遇到仪表内复杂的电路时,即使学生明知无需掌握此部分内容,但对此课程也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针对类似情况,授课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化繁为简,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概念出发,适当地进行扩展和补充,从而使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授课的效果。如果能够以学生所熟悉的工艺过程或设备为对象,配以对测量仪表、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的讲解,将会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储运专业为例,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是此专业学生所熟悉的一个重要的工艺设备,针对此分离器可以讲解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界位的测量仪表,对以上参数进行控制的控制仪表以及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等,可见《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核心内容都可以围绕着此学生熟悉的工艺对象展开。同样,对于化工专业,精馏塔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工艺对象。鉴于此,从事测量仪表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进行相关专业的调研或者最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对相关专业的典型工艺过程和设备有所理解或者掌握,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同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安排的实验学时为6学时。如何充分利用此有限的实验学时,使学生能够切实投入实验学习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资源为一有效途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资源往往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因此需要通过开发软件资源作以补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设计方法,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他们既能够接触到本专业典型的工艺模型硬件,从简单的工艺模型获取基本的感性认识,也能够通过软件来模拟更加复杂和更加接近实际的系统,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高校中跨专业教学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本文从跨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继而对《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设置专业的特色,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期望为《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鹃.测量仪表与自动化[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09,(5):75-77.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验、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
专业选修课:机械动力学、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械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基础、机械故障诊断学、文献检索、专业外语、有限元方法、机械优化设计、工艺过程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成组技术与CAPP、智能机械概论、微小机械概论、虚拟样机技术、市场营销学、在线检测与控制、实用控制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与编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们将来可以从事科技研发、运行管理、应用研究、销售等机械制造领域的一些职位。该专业的学生们需要具备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毕业生们可以参加到机械制造以及设计、机械、电气、气压、液压等控制设备的维修维护的一些工作中去,为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正确定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日益凸现的作用,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以自动化或控制工程(技术)作为其专业名称的专业共有8种,“自动化”类专业无疑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大的学科专业之一。伴随国家现今发展阶段的需求,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重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培养模式,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自动化学科技术不仅面临着挑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以“宽、厚、重”的模式培养自动化创新人才,如何定位信息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特色?通过分析一些工程实践应用技术主导型高校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表明,各高校普遍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院校体现出对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其中,南京工程学院等大约40的高校明确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部分高校的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略显偏高,广西工学院等大约35的样本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中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约40的高校体现出突出服务于某个行业或具有某一行业特色,从而体现出培养特点。为了进一步实现北京服装学院创新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出“工程教育回归”理念,在原有“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中增加“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新引入的以项目驱动的工程教学模式也会不断促进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在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教学和科研能力。
2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北京服装学院自动化专业自建校以来是一直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善于创新,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坚持以培养能从事自动化、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处理、系统运行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始终秉承“求是创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随着新时期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适当调整学科基础类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时数比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比例。例如,工程基础实践、嵌入式设计综合实验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表1中,学院自动化专业开设专业必修课程26门、工程设计能力课程10门、学科方向特色课程15门。其中,学科方向特色课程包括PLC与低压电器、计算机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概论及测控总线使用技术等。本科生总学分为17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为57学分,占总学分的33.1%;学科方向特色课程为40.5学分,占总学分的23.6;实践课程为56学分,占总学分的33.1。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如图1所示。
2.2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有层次地设置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使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理论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实践知识,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较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
3设计实验教学
3.1自主开放型实验积极开展自主开放型实验,例如,在工程实践综合设计中,在教师给出示范样例后,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举一反三,并自主设计、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2研究设计型实验积极开展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课。在自动化综合实验、程序设计综合实验等课程中,增设该类实验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其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研究设计型实验为学生提高实践综合能力提供了场所,能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续工程实习以及科研训练提供基础。学生通过综合设计实验找寻到自己的兴趣,并根据兴趣使然,进行相应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从而进入工程教育的良性循环,达到工程教育的目的与初衷。
4完善考核体系
在考核方式上,实现开放式、全程化课程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建立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学习、实践环节、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学习主要由课堂作业、设计与最终的考试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40~50,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环节的评价由实验考核成绩、设计报告以及最终作品等形式构成,占总成绩的30~40,其中实验考核以综合设计实验为主,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实践能力;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等构成,可占总成绩的10~30。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考核,可以较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5结束语
一、生产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方案范文.库.整理~和向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程。
通过直接面向工厂、企业开展的认识实习环节的教学,巩固已学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必要的知识准备;通过实习,学习本专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技能,了解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应用状况,拓宽专业知识面;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观念,提高 -
^方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方案范文.库.整理~;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
二、生产实习内容: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
(1)实习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
(2)影响生产操作的主要因素;
(3)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概况。
2、电气控制系统方面
(1)现场电气控制设备的类型及原理;
(2)控制室内电气控制设备的类型及原理、控制柜的结构设计及内部导线布置;
(3)电气控制设备的维护、检修及管理,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应用情况;
(5)电气控制设备的改进或自制的原理与方案等。
3、自动化仪表系统方面
(1)现场检测仪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2)仪表室内的显示调节仪表类型及工作原理,仪表盘的布置原则;
(3)仪表的调校、维护、检修及管理,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仪表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应用情况;
(5)仪表的改进或自制的原理与方案等。
4、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方面
(1)工厂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的整体水平及应用概况;
(2)实习岗位的自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流程;
(3)自动控制系统中,工艺参数自动检测、信号传输、联锁保护等环节的结构原理与综合应用;
(4)工厂的常规控制手段如工厂供电技术,交直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5)工厂的现代控制技术如plc、dcs、计算机控制及信息通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发展方向。
三、生产实习进行方式
以现场参观、讲解方式相结合进行,由工程技术人员及教师指导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