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4: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积极心理学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三大内容: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治愈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教育研究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幸福感;积极心理治疗理论
1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MartinE.P.Seligman挑战行为主义,在狗的电击实验基础上提出习得无助理论。之后,受5岁女儿的启发,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乐观研究推动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理论和实践发展。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学会的一大任务,认为在关注个体心理疾病和痛苦的同时,心理学更应强调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直接目的是找到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层面: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和其产生发展的机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爱、勇气、创新、理想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其中重点探究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最后,在群体层面上,既研究国家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研究家庭、学校等积极的小系统。例如,探究怎样建立民主制度,如何形成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又怎样为个体创建自由成长的良好社会资源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传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实证主义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因素分析法等。但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上,积极心理学的态度更宽容、更灵活,只要对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有用,不管是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都接受,如采用演绎推理研究人的“积极”的进化及发展,用文化解释学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2三种重要的积极品质
2.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根据自设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和身处社会状况评价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它包括人们常说的幸福、安宁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特点,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种基本成分,以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孙虎林,2012)。目前,国外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描述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究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及其理论;第三阶段探索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国内21世纪以来也掀起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尹华站等人(2012)通过对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研究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和贴近实践运用,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主观幸福感、编制测验、分析影响因素和应用实践等四个方面,研究重心逐渐由介绍转向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践应用。
2.2性格优点
性格优点(CharacterStrengths)是指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性格优点的测量一般采用量表,早先研究者有开发性格优点量表(VIA-IS)和青少年的性格优点量表(VIA-Youth)。由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无法使用这些自陈量表,后来研究者又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主试让父母先自由描述孩子的人格特点,再通过分析父母的描述内容来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Seligman和Peterson(2004,2005)在跨文化研究中,把24种性格优点归类为六种核心美德: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此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性格优点存在普遍性,并且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此外,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和表现也可能受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的影响(张宁,张雨青,2010)。但是目前关于性格优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关系的探讨,而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遗传所赋予个体的积极特质,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样本的代表性,例如把测验、观察和访谈等方法结合使用。
2.3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的文献中。2004年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框架,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及其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它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这些成分都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仲理峰,2007)。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阎巍,2009),只是相对个人而言,心理资本表现得更为内隐。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心理资本,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发现,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具有积极影响,对离职意向和旷工等具有消极影响。心理资本给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对于员工自己,应该通过参加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做自信、乐观、坚韧、勇于创新的人;对于领导者,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员工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引导员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工作绩效;对于企业,需要拥有出色的企业精神、团队文化,培养拥有优秀心理资本的领导和员工。
3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因批判传统心理学强调消极病态心理而产生,其研究方法又积极接纳传统心理学中的实证方法。它体现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首先,心理学的功能在积极心理学中较传统心理学更为完善。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性积极面和价值的研究,将研究范围从对病态人群的治疗拓展至对大多数健康的普通人心理的积极建设,从关注个人层面的良好发展拓宽至群体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宽容,整合了所有促进积极力量研究的方法。其次,积极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积极应用。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称为“积极心理学疗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PPT能够有效改善抑郁障碍,提升幸福感,尤其是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效果更佳;相比普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个体PPT对重度抑郁患者的症状消除有更多疗效,而团体PPT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有显著的效果。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被运用于户外教育和辅导心理学中,对挖掘学生潜能和提升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最好的管理理念,是组织最强有力的竞争力。然而,积极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2)表现出一定的话语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和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抽样主要集中在成人,缺少有说服力的纵向研究;
(4)和早期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
(5)目前在中国本土化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4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完善,更是一门新思潮的科学。尽管近几年对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越来越热,但完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以及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孙虎林.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137—138.
[4]尹华站,苏琴,黄希庭.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00—105.
[5]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6]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7]阎巍.心理资本的界定与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90—91.
[8]Peterson,C.,Park,N.,&Seligman,M.E.P..Assess-mentofcharacterstrengths.InG.P.Koocher,J.C.Norcross,&S.S.Hill,III(Eds),Psychologists’deskreferenc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高职;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54-03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发展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是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团体辅导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积极心理学课程的重要载体。
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针对高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如何因势利导,通过营建高凝聚力的班级团队和激发班级学生内在力量,促进班级和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重要任务。
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 高职新生普遍存在“大学去不了,无奈上高职”的自卑心理。另外,在高职生活期间,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卑与消极应对如此循环往复,使得高职新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难以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尽管高考失利带给高职学生诸多挫败情绪,但高职新生中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积极期待,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补偿过去的学业挫败经历。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大学生活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产生从高中到高职角色转变的适应困扰。
缺乏团队归属感和亲密关系 很多高职新生反映,与高中阶段相比,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找到亲密的朋友。另外,班级集体也形同虚设,班级同学之间缺乏了解和互动,更缺乏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因此,高职新生普遍感觉到内心深深的孤独。
(二)大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懈怠现象较为普遍 学习懈怠的情形在大二阶段随处可见。究其原因,高职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缺乏自我管理的动机和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消极影响。即使是那些愿意努力学习的高职学生,最终也会因同伴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初衷,逐渐丧失对学习的执着和热情。
消极认知导致积极情感缺乏 高职学生常常把应试教育中的无助挫败感延伸到高职生活,如在人际相处中,更容易表现出抱怨、固执、偏激、敌意、冷漠、攀比等防御行为,以至于难以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高职学生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多的挫败体验、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等相互影响,容易使学生陷入悲观、迷茫、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中。
实习前焦虑 顶岗实习是高职三年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二学生面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重要转变,因此,普遍存在焦躁不宁的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二学生感觉自己两年的专业学习马上就要结束,而自己感觉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少,这种不踏实的感觉让大二学生对走上实习岗位充满忧虑。
(三)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升学压力和就业困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三学生的心理压力骤增。部分学生开始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体验到强烈的失落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叹息自己学得不够充分,因此,开始重新考虑升学的可能。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学业生涯,所有大三学生都不得不面临人生的第一大选择:就业。此时,大三学生的内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期待、挑战与压力。
毕业前夕的收获喜悦与离别伤感 在毕业前夕,大三学生普遍有因大学毕业带来的收获喜悦和离别惆怅的双重感受。一方面,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自己终于顺利毕业了,终于有机会独自担当一份工作和责任,毕业生的内心充满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另一方面,大学毕业不仅意味着三年同窗好友的离别,更是和十几年学生时代的永远告别,毕业生的内心充满着分离的忧伤和无奈。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因此,对班级进行管理就成为必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边注重营建开放、愉快、安全的班级团队氛围,一边注重激发每个个体的积极力量,如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与希望等,从而达到班级与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一)大一班级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针对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孤独与适应困难等心理特点,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开展了积极关系、积极自我以及积极适应三项团体辅导活动。具体活动方案见表1。
1积极心理学简述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人类潜能观的促进作用之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对战争创伤的治愈以及战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应对上。直至上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才再次在心理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发展,这一时期中,有关研究人员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本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方式,挖掘人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提高人内心幸福感。
2美术教师心理健康现存问题分析
教师由于从事的是教育育人的工作,受到该职业特点的影响,需要教师在职业期间投入大量的情感与精力,以优化教学质量。然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情感过度消耗,角色频繁转换的问题,导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虽然适度的压力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压力超过教师可承受范围时,就会造成教师过度紧张,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问题,对教学活动效率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本校为体育运动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工作历来不受重视,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身心问题:(1)情绪问题。美术学科教师群体大多有孤独、忧郁、焦虑、妄想、嫉妒、善变以及暴躁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排泄与疏发,将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感加重,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教师出现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加之本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除了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还有部分山区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以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但这种做法的收效甚微,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自我怀疑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甚至可能被宣泄在学生、同事或者是家人之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将出现具有破坏性以及攻击性的行为,社会影响是非常严重的。(2)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所反应的是一种因个人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倦怠性情感,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与心理上的情感衰竭。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无法感受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兴趣与主动性,在生活上态度两极分化严重(表现为愤世嫉俗或者是冷漠少言),伴随存在成就感、信任感的降低,逐步丧失了继续努力与奋斗的热情。本校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流动性,在有专项需求时,学生必须调动至其他地方参与训练,再加上美术学科所安排的学时不够充分(仅仅为正常学校美术学科安排总学时的2/3左右),因此教师更加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行为,部分教师疲于应对这种局面,容易萌生辞职意向,学校除了需要面临教学资源流失的问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障。(3)身心疾病。当然,在巨大的教学压力影响下,教师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身心疾病以及心理障碍,这其中包括了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睡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身体机能失调或病变等躯体性症状,部分严重的教师还可能出现强迫行为,人际沟通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3基于积极心理学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策略分析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上来说,教师对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上,心理健康除了追求无心理疾病外,还要求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有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健全健康的精神生活。即在人这一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应当仅关注某个关键阶段中的关键问题,而是需要将目光放在生命全程之上。具体到美术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来说,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单单要求重视美术学科教师群体中所突出的、典型的心理症状,还需要高度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诉求,通过培养心理素质的方式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凭借积极的力量帮助教师维护心理健康,以促进其良性发展。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树立积极心理健康管理,明确发展目标
就目前来看,针对教师,乃至普通人所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内容集中在个体的心理问题上,以解决心理压力为主要关注对象,研究的重点没有集中在对优良品质的培养之上。故而,未来工作中需要打破这一思维局限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优化,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师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认识到这种人格力量对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长远价值。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除了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外,还需要重视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正性特征与能力,逐步养成自信自尊以及勤劳上进等特征,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育信念,认识到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单单需要扮演好辛勤耕耘的“园丁”,同时也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爱护自己,关爱自己,促进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与调整,打造有较强感染力的积极人格。而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重点做好对预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不良问题,并促进其健康素质水平提高的工作。从全体性的角度入手,在对待美术学科从教人员时,应当抱有欣赏、赞扬为主的眼光与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美术教师内在力量与潜在能力充分发掘。同时,需要注重教师的积极反应,鼓励美术教师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为教师提供系统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机会,利用积极地引导,让美术教师能够秉持并坚定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加强积极体验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有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潜能,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动力与潜能的方式,诱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美术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意识,掌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的方式与方法,特别是情绪状态比较消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主动回归从事美术教育中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体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自豪感与成功感。并且,教师还可以探索创造性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保障自身心理状态的健康与良好,将心理问题的指导与辅导自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主动参与,并提高积极、愉快的正面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反作用于精神上的良性发展。对于学校而言,除了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尽量改善美术学科从教人员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根据美术教师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特点,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加以干预。其一,需要重视做好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设计,并监督评价指标的应用。即将传统的工作绩效指标替代为基于积极心理健康学的评价标准,梳理积极的榜样力量以及参照对象,让教师能够明确对主动调整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二,对于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所教授的美术学科对学生升学成绩不产生直接影响,也并非重要考试科目,因此美术教师的工作与个人很难受到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同,许多教师长期游离于各种评优、职称评定等机会之外,部分教师会出现怨声哀悼的现象,希望自己的工作被重视,希望自己被肯定,在此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自身价值。针对这一特点,需要引导教师重温以往教学工作中体验过的积极情感,增加教师对积极情感体验的体会与感悟,从而在面对当前以及未来教学工作中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具信心与希望。其三,美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其个人生活是否幸福与愉快,直接受到其是否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寻找到快乐的影响。教师生活幸福的与否直接与教师个人心态的平和、互动的情感、以及求知的快乐相关。
4结束语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
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1.积极的个人优势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2.积极的情绪体验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积极的社会关系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4.积极的生命成长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专题3为“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
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9 — 02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使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心理科学具有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致力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大多致力于心理治疗,研究重点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对人类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希望,包括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创造性和人际交往等;三是在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和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树立全新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关注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预防和治疗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忽视了普通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被动性。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同时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及社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个性,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消极心理学主要是评估和鉴别心理障碍和疾病,积极心理学则是评估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概念、人际关机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个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积极品质的发挥。
2.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希望、乐观、流畅性和思维等。这些内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教师和学生同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个体内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的来源。大学生不论其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存在如何差异,同样具有构建心理健康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掘社会、校园和家庭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3.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强调广泛干预的作用,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系统的塑造个体的各种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专注于个体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干预的重点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教育者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并且通过课堂、活动、咨询及朋辈支持和社会及家庭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拓宽了高校心理教育途径,能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4.积极心理学取向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主张促使教育者自身改变,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首先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主动发挥积极功能增加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个体,教师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和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将心理健康定位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并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为了清楚问题而减少问题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结合心理科学的三项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鉴别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能力的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
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塞里格曼在其作品《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和正确的归因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尽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满意感、幸福感、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悦,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在学习和生活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人格潜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通过有意培养积极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引导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和解释,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模式,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应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完善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模式。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因素,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人内在具有的自我成长的潜能。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采取自助式心理暗示、心理辅导、激励和心理训练等教育方式,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科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教学教学内容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咨询,还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三、尝试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心理教育,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深入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开设专题讲座和名家论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社团活动增加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
4.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个体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优化环境系统,注重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该努力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利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的组织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高校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将内在环境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阵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极体验,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03).
〔2〕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3〕 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0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英语教学 中职生
一、引言
中职英语教学目前举步维艰。学生不仅英语基础差(其中不乏英语零基础者)且学习英语的主观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没有兴趣, 甚至抱着无所谓放弃的态度,对课堂英语教学持消极和抵触的情绪。 为适应并接纳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改善中职英语教学课堂现状,教师应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把成功教育贯彻到英语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充分发挥潜力,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英语学习得到改善。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分析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大心理学发展趋向,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心理学要恢复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希顿(K.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揭示了其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sheldonM,kingL,2001)。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正是不同的人在后天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同的人格面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一个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中职英语教学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它能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从而用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来学习英语。因此下文集中探讨积极的情绪及体验对中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学阶段长期的挫败感和压力感使他们渐渐地丢失了学习的信心与快乐。大多数学生是中学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从小学到初中长期承受老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们的歧视,缺乏真诚的关爱,久而久之形成了抑郁自卑心理,对学校充满冷漠、恐惧甚至仇视。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偏见,一些中职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似乎比较渺茫,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当自主性被忽略或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甚至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如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专家们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人就会感受到快乐。所谓优秀的品质包括宽容、责任、利他等。对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抛弃“成见”,摒弃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充分挖掘学生身上所固有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以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真诚相待、宽容接纳、学会倾听并给予学生宝贵的信任与尊重,少一点尖酸刻薄,多一点赏识和信赖;少一些冷漠,多一点热情和交流。中职生学习差多是因为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他们期盼得到人们的理解,愿意敞开心扉;说话坦诚直率,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尽管外表散漫,但他们思想意识活跃,有广泛的兴趣受好,且内心善良单纯,乐于助人,懂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如积极踊跃帮老师收发作业、做教室卫生等。实际上,人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会感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作为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提供环境激发学生在该方面的潜能,之后还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获得赞赏的喜悦。师生之间只有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平等,学生才会 “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表现出学习英语的激情与兴趣!一个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英语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体验学会的快乐。
积极心理学认为成功不仅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可,而且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它注重追求成功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它强调成功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事实判断,亦是一种过程的判断。他们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这对其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主性差,学习困难、认知能力低等问题,若按教学大纲按部就班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且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因此中职英语教学应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以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并能说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交际用语为目标,因此有必要降低教材内容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体验到学会的快乐。
在教学内容上降低起点,消除学生畏惧心理,避免过高要求,并合理安排进度,对于难点内容,适当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要求理解掌握内容的程度不同。鼓励学习较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不要放弃学习,对于课本知识有选择地学,规划好学习任务,每天进步一点,循序渐进的复习音标和语法知识, 学会自己查字典拼读单词,看懂简单的课文,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习较轻松的同学,不仅要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且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等媒介积级进行英语的听说训练,积极参加校园内外的英语演讲比赛及中职技能大赛等,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自己的英语特长。
此外,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使中职生长时间专注, 因此还需改进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就业方向的中职学生并不需要英语老师“填鸭式”地讲授英语知识,他们需要的是通过在具有英语学习兴趣的氛围下学习到日常生活中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英语语法。 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所以英语课应尽可能开展多媒体教学,适时补充趣味性的英语学习资料(如VOA慢速英语听力、英语流行歌曲、英美文化介绍、经典英文电影赏析、看漫画学英语等),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收到积极的学习效果。 对中职生,教师要允许他们出差错,不轻易地指责、批评;多一点宽容,多一些机会。教学中要创设难度适当的提问,让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树立自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都有一种成就感,要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感,消除他们对回答问题的畏惧感。在他们回答出现小差错时,也要多肯定和鼓励:Very good!Thank you!Great!Well done!这些赞赏的话语温暖着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再次举手回答问题的勇气。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并加以引导、鼓励,使学生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从而会以愉快、积极的心态学习英语。
四、结语
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学对中职英语教学的确有指导意义,教师应充分挖掘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因素,改变中职生的人生观和学习英语的态度; 创设积极的有利于中职生成长的教育氛围,使他们从学习英语中找到快乐,树立信心,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由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传统心理学教育的不足
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即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传统心理学多指消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对于健康、勇气和爱则很少涉及。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症状。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别学生身上,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本末倒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学生的知、情、意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不但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有现实的必要性。积极心理学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使民办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
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得到教师及家长的肯定较少,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迷茫等悲观心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比较消极。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民办高职生尽管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但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和潜能,这些优势和潜能将是他们人生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而且能激励他们做人的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心理学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主张“扬长”。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高职生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缺乏社会和生活的经验,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飘忽不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造成缺乏目标、害怕失败、夸大或扭曲事实以及对未来悲观失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生产实践,决定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在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校外实习,他们存在着动手能力强、创新性高、自知力较好等积极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经常是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也因此使得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而不能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潜能无法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具有激活功能、拓展功能、构建功能和缓释功能等。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与愉悦感,并能增强个人能力,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03页)等。
3.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包含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不少民办高职学生由于在这四个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习成绩差,意气用事,冲动易怒,做事情虎头蛇尾。教育实践证明,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智力不一定都高,但学习都自觉主动、有恒心、独立、自制等。由此可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
(1)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往往是较差的学生,而产生此种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将学习视作一种被动被迫的行为。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首先得让他们确定一个积极而明确的学习目的,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将学习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除了学习方面,自觉性在生活中还体现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化进行加强。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既能坚持独立性,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又能不骄不躁,虚心听取有益的意见,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
(2)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意志的坚定性在于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意志力是当代学生所匮乏的,在民办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体现为很多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坚定性,有顽强的毅力,充满信心,为正确的目的而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了达到目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
(3)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现今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被父母代劳了。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跟外界社会的沟通,缺乏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而在民办高职学生中,果断性的缺乏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要培养这一类学生果断性的意志品质则要从源头出发,凡事不代包代办,给他们自主选择的充分的空间与权力。在面临挫折时,要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掌握信息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4)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制力。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所发生的学生冲突绝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自制力的缺乏不仅表现为争强好胜、打架斗殴,在学习上也表现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生活上则放纵放任。自制力差的学生通常无法将学习作为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往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沉溺于网络或是游戏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面对挫折。
参考文献:
[1]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24).
[2]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J].心理科学,2005(2).
[3]宋玉冰.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