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8 17:10: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改革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改革发展

篇(1)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在制度、政策、投入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目前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新型农民。让农民参与进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则。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参与合力。改革创新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开创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二、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各项补贴的力度,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是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效益。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三是构建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产业。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农户的经济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就是要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保持城乡经济社会制度、机制的统一,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教育制度和财税金融制度等。从而,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篇(2)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要看到,农业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农产品总体状态还是供不应求,粮、棉、油、糖、肉这几大农产品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比如,2011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一共是5800多万吨,相当于1160多亿斤,相对于2011年国内的粮食总产量11424亿斤,进口的粮食已超过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再比如,2011年,我国进口棉花331万吨,国内总产量660万吨;进口植物油674万吨,国内总产量1000万吨;进口食糖200万吨;海关统计的进口猪肉量接近100万吨。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通过保护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市场化进程,努力提高我们的农业产业水平。

总体来讲,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总人口接近72亿,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到19%。目前,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已处于前列。我们用拥有占全球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球22%左右的粮食,农产品人均消费水平不低于国际水平;但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决定了我国对植物油的大量需求,供给压力很大。我国全年的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总量超过2500万吨,而国内生产的植物油大约1000万吨,缺口是1500万吨。除了进口的植物油600万至700万吨,剩下的缺口以进口大豆弥补。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还在迅速增长,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接近40斤。缺口的增大将带来更多的进口压力。以大豆为例,出口量和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但去年大豆产量已下降为1300万吨,产量排位已降到世界第三。我国大豆的进口量,2010年是5480万吨,2011年5264万吨,今年预计会超过5500万吨。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量预计总和为7000万吨,大豆的自给率不足20%。2010年,全球大豆出口量9200万吨,57%以上的大豆被进口到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改变大豆供不应求的状况,因为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很难减少。我国共有18.2亿亩耕地,再加上复种指数,正常年景可达到23.5亿亩左右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其中,16.5亿亩用于播种粮食。以2011年680多斤的粮食亩产量计算,现有的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是不可再减少的。油料的播种面积大约2.1亿亩,棉花7000多万亩,糖料约3000万亩,蔬菜瓜果3.2亿亩,再加上麻、茶、药等,几乎没有可能去减少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要通过增加耕地来替代大豆和油料进口,按照我国目前大豆亩产254斤、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那么5500万吨大豆缺口至少需要自种4.4亿亩播种面积。按照菜籽油亩产量85斤计算,700万吨植物油缺口至少需要自种1.6亿至1.7亿亩播种面积。这说明,我们需要使用6亿至7亿亩的境外播种面积才能维持当前的现状。按照土地产能来计算,我国的播种面积缺口达到20%。可见,我国农产品供求的现状非常严峻,这也是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总之,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全局、影响长远。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以大豆为例,不论谁种大豆,在哪里种大豆,都需要经过市场的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全球主要农产品总量能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就能得到相应提高,至于谁种大豆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我国还可以采取向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方式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投资能为东道国带来经济利益,当地不仅可以增加税收,也能促进就业,也利于满足我们的豆油和豆饼需求,从而实现双赢。对有潜力的后发地区、后发国家给予大规模的经济技术援助,可以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产量,改善人们生活,增加消费。目前,我国已经在14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农业技术援助,开展了100多个项目。非洲有很大的种植潜力,目前整个非洲小麦的进口量超过自身需求的45%。把非洲的供给量提高了,全球粮食总量就会提高,就会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也利于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土地问题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严格的土地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征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征地的补偿较低,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低地价甚至零地价,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偏低,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水平就被压低了。这不仅有损农民的利益,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集约用地。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工业用地低价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应当有所变革。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是一件大事,一头连着农民利益,一头连着工业和城镇建设。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当前,有一些解决办法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比如不改变所有权而转变土地用途的方式,像北京西郊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展乡镇企业时建立的,土地所有权至今仍属于四季青乡,在这种方式下,土地的使用符合政府规划,不仅酒店正常运营,农民还能收取租金或者得到分红。

必须注意的是,不论是农民的土地还是国家的土地,都应该按照规划使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引领社会制定出科学、公开、公正的规划,履行好政府的职能。同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规划中经济总量的阀门,决不允许违反规划的建设发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制定出的规划,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使用者都应当服从。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土地管理问题上,都有依据规划制定的用途管制,即使是土地的所有者也应当在政府规划的合法范围内使用土地。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非常复杂。当前,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怎么让已进城的农民融入城镇。第二,农村还有大量人口,如果继续进入城镇,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

有的国家在城市化水平不太高的时候就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到大规模开始城镇化进程的时候,由于解决了社保问题,农民进城没有增加太多负担。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已经实行农村土地的长子继承法,不允许分割。次子、末子如果想留在家中,就只能做长子的“长工”。所以,明治维新一开始,政府就意识到要考虑对没有财产的农家次子、末子在进入城镇后的社保问题。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推出了终身雇佣的制度,向雇员提供基本食宿和一定的社会保障。等到了城镇化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社会保障。

有的国家在早期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了过渡性制度。比如泰国曼谷大约有300万农民工,市政府针对不同打工目的的农民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到曼谷来打工的农民,一部分人赚了钱以后要回到家乡,一部分则希望将来成为曼谷市民。针对第一种情况,农民工进城在劳工局登记、缴纳工伤保险就可以,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针对第二种情况,农民工进城要在劳工局和社保局都进行登记,之后个人和用人企业按要求缴纳各种社保费用,缴满8年以后便可以享受与曼谷市民同等的待遇。这样的政策设计很有序,让农民自己做选择。与此同时,这8年也给了社会足够的消化时间。

篇(3)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目标是保障全体人民从“吃饱”到实现“吃好”。根据测算,2006~2008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为394公斤(包括国内产量和净进口)。按照目前我国每年人口净增量,2015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3.77亿人,人均粮食需求按400公斤计算,全国粮食总需求量为5.508亿吨,以粮食自给率95%计算,需要国内生产5.2326亿吨。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约14.3亿,人均粮食消费量按照420公斤计算,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6.006亿吨,以粮食自给率95%计算,需要国内生产5.7057亿吨。我国在1996年公布的粮食白皮书和2009年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都明确提出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把大豆统计为油料,我国粮食统计口径,除谷物外,还包括了豆类薯类。我国提出的95%的粮食自给率,是把豆类包括在内的。2008年我国净进口粮食(包括大豆)3752万吨,按照粮食供给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为大约93%。虽然低于95%,但是进口的主要是大豆而不是谷物,主要谷物品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达到甚至超过100%。我国2008年大豆进口数量3700多万吨,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7.2%,大豆进口主要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对植物油的需求,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可以作为饲料,满足部分肉类生产的需要,这些都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粮食需求,而是体现了更广泛的食物总需求。如果不包括大豆,我国“十二五”期间设立95%的粮食自给率是完全有把握的。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可观,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技术进步,从总量上看,能够基本满足2020年的国内粮食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物安全的目标任务是,继续立足国内,保持稻谷、小麦自给,保持玉米基本自给,适当恢复和发展各种食用油籽,避免食用油籽过度依赖进口,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在保证粮食总量增加,粮食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结构,构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二、确保农民持续增收,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明确目标,即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相当于平均每年保持6%的增长速度。从过去的经验看,实现上述目标虽然有较大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挑战。如果我们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角度观察,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在1997~2008年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保持了8.7%的增长速度。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1985~2008年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1990~2008年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据此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会快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如农民收入按6%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按年均9%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5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4387元,城乡差距扩大到4.63:l,收入绝对差距由目前的1万元以上扩大到3万元以上。即使到2020年农民收入实现了翻一番目标,但如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还会继续扩大,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十二五”期间考虑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需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必须确保达到7%以上要大力创造条件,实现农民收入更快地增长,特别是要探索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可能性,遏制和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充分就业

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看,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农业就业人数就开始下降,从本世纪初开始一些地区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但农村劳动力总量上供大于求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我国中长期的重要任务,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国城乡人口年龄构成和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看,农村劳动力是今后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城乡就业的难点主要在农村。2000~2008年,第一产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例由50%下降到39.6%,8年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按照近年这个速度,2010年,第一产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例下降到37%。据测算,2010年的全社会就业将在7.98亿左右,农业劳动力为2.95亿。到2015年全社会就业将在8.2亿左右,农业劳动力为2.5亿左右,第一产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例将下降到30.5%。“十二五”期间,要力争解决450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每年平均转移900万人以上。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上取得重要进展,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努力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和创业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农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

篇(4)

一是全会科学准确地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的科学判断,表明了农村改革仍然是国家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四是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决定”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以这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将会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篇(5)

在我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时,我们迎来了党的*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而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了《决定》,是近年来中央文件特别是中央全会文件中涉及民政工作较多的一个重要文件。鸠江区作为芜湖市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区、又有农村;作为一名民政局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环节:

一是要把学习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入学习党的*大精神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我区的实际,进一步提高全区对“三农”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全区农村改革发展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认识,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的认识,对农村改革发展重要举措和重点工作的认识,对党管农村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推进城乡一体化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

二是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认真学习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起来,作为我区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民政系统要树立城乡民政对象公平对待、城乡民政工作统筹指导、城乡民政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鼓励先进街道率先实现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帮助与支持欠先进街道逐步做到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在民政工作一些领域率先实现城乡并轨进而带动和促进所有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城乡并轨。对于那些条件已经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一定要积极去做;对于那些条件尚不具备、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做到在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职责上迈出新的步伐。在统筹城乡民政工作,推动城乡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上做得更好。

三是要把理论学习和区情紧密结合起来,把民政工作放到建设和谐鸠江这一战略任务中来思考,来部署,放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根本要求中来探索。认清民政工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给民政工作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服务大局,推动大局上做出新的成绩。

篇(6)

1、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2、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篇(7)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研究分析“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动员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谋求新发展,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更实的工作举措,全面推动农村改革深化发展,激发农村工作创新活力,促进富强美丽和谐幸福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今天的会议共有二项议程:一是由区委副书记部署全区农村工作;二是由区委书记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更是我区直面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全区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刚才,区委刘书记回顾总结了全年我区“三农”工作,明确了下一阶段全区城乡一体发展的总体要求,部署了今年具体任务;陈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去年全区“三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农村工作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陆书记的讲话立足实际、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希望各地、各部门深刻理解和把握陆书记和章书记讲话精神,把握工作导向和工作重点,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全区“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最后,我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再简要提三点要求:

一要迅速搞好动员部署。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抓紧传达落实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搞好宣传发动,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到 “重中之重”的位置,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目标定位,抢抓机遇、排定任务、落实责任、调优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统筹各项工作推进,努力推动“三农”工作实现赶超发展、率先发展和跨越发展。

二要切实加大推进力度。我们要从“一维度”思考模式进入到“二维度”思考模式,在考虑农村深化改革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办事。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工作推进。要围绕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两条主线,全面推动农村改革深化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为城乡统筹发展增添新动力。要牢固树立农民利益为第一导向、农民满意为第一标准,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抓手,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努力提升为农服务水平。